策行三国 第22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孙策歪靠在案几上,孙权、陆议、吕蒙等人围坐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徐岳解释他的研究成果。徐岳很兴奋,充满血丝的眼睛亮得吓人,脸上苍白,却又透着不健康的潮红,嘴角堆满了白沫,连胡须上都是,与他平时优雅的形象相去甚远,唾沫横飞的讲解着。
  孙策虽然一句话也没说,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本来以为没有精密的计时工具,徐岳不可能得出自由落体公式,但他现在知道,他低估了古人,低估了徐岳的智商。徐岳成功的绕过了计时这个障碍,不仅得出了自由落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而且得出了那个系数。
  他的得数是五,和正确答案已经非常接近。
  他用的方法是图表法,假设水平方向的速度不变,将铁球坠落的曲线分成几等份,然后计算垂直方向的距离。方法简单得让人不敢相信,就连孙策这个穿越者都觉得匪夷所思。
  由此可见,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聪明,特别是研究数学的,而三国时代的人和二十一世纪的人的大脑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穿越者有知识优势,有见识优势,没有智商优势。
  不仅如此,徐岳还通过调整铁球的重量和高度,得出了势能和动能的变化关系——他用的势和速这两个术语,在孙策的“建议”下改成了势能和动能。他这两天又迷上了撞球游戏,因为他发现,当两个大小相同的铁球相撞时,如果一个铁球静止,另一个铁球能够将动能完美的传递给静止的铁球。如果两个球不一样大,则无法做得这一点。
  他觉得这里面肯定和某种数理关系,他要解出这个数理关系。
  徐岳不愧是汉代数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善于研究,而且擅长传授知识。他不仅将自己的心得说得深入浅出,直白易懂,而且成功进一步扩展,接连讲了几个类似的数学问题。不仅孙权、陆议听得入神,就连吕蒙等文化素质不怎么高的都听得津津有味。
  如果不是看他太累了,孙策真想多听一会儿。看到郭嘉背着手站在门口,孙策这才打断了徐岳。站起身,揽着徐岳的手臂,笑道:“先生辛苦了。不过还有很多问题等着你去研究,你千万要注意保重身体,劳逸结合,不能累着了。”
  “不累,不累。”徐岳满面笑容,却忍不住打了个哈欠。“将军,我有个不情之请。”
  “你说。”
  “我想写一部书,收罗历代算术,分门别类,总为一部。”
  “好啊,你是不是想要一些费用?”
  “费用暂时倒不需要,我需要一些帮忙抄写的书佐,最好……能读过书的。”
  徐岳一边说,一边眨着眼睛,难得的平易近人。孙策一看,就知道他所求肯定不是钱这么简单。徐岳专心做学问,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他给他的钱已经足够他一家人衣食无忧了。
  “公河先生有什么要求,尽管直言,只要是能答应的,我肯定答应你。”
  “我……”徐岳舔着嘴唇,欲言又止。
  “书佐没有,营里现在严重缺乏读过书的人,没有人给你。”郭嘉走了过来,扬扬手。“去辎重营找找看,官奴婢里面肯定有一些识文断字的,你看中谁就把谁带走,到负责的人那边备个案就行。”
  徐岳两眼放光,盯着孙策。“当真?”
  孙策又不傻,郭嘉一说话,他就明白了徐岳的意思。徐岳肯定是看中从曹家、蔡家抄来的哪个女子了。徐岳本人有妻子,也有孩子,但徐岳本人是个门户很一般的读书人,妻子家境也很一般,没什么文化,只知道操持家务。徐岳这次来有试用的成份,所以没带家眷来,生活不是太方便。辎重营有从各家抄没来的官奴婢,以前也算是权势之家,女子中识文断字的不少,而且姿色大多不错,徐岳与辎重营联系较多,大概是看上了某个知书达礼的佳人,怜惜她不幸落难,要救她脱身。
  孙策调侃道:“当然,只要公河先生别误了正事就行。我还等着先生的研究成果改进抛石机呢。”
  徐岳大喜,连连拱手,兴冲冲地去了。
  郭嘉不动声色的挥了挥手,吕蒙等人见状,纷纷退出大帐,守在帐外,帐中只剩下孙权和陆议。陆议本来也想走,却被孙策叫住了,让他一起听听。
  “将军,荀彧偷师南阳,在长安搞变法。”
  “哦?他都搞了些什么,说来听听。”
  郭嘉取出一张纸,递给孙策,上面是刚刚抄录好的消息,有十来条之多,内容比较简略,但是方方面面很周到,显然不是那种普通细作能打听得到的消息。孙策看了郭嘉一眼,目光中带了一丝询问。
  “钟繇传来的消息。”郭嘉说道。
  “钟繇?”
  “没错,钟家和我郭家一样,以律法传家,钟繇的学问也偏向法家,所以一直不受器重,四十多岁了,还是一个黄门侍郎。他原本打算回颍川,正好荀彧变法,将他推荐给天子,他就不来了,只是托他外甥郭援、郭武带来一份书札。郭援、郭武算是我的族弟,武艺还不错,尤其是郭武,拜过名师,在外游历数年,据他自己说没遇到过敌手。这小子有点傲,说话也不中听。”
  孙策笑了。这个郭武应该不是说话不中听这么简单。“艺高人胆大嘛,人在哪儿,让他来吧。”
  “在外面,我请仲康、叔至教训教训他,免得他不知天高地厚,冲撞了将军。”
  孙策没吭声。在他麾下,许褚是步战第一,陈到是骑战第一,郭嘉让他们两人去试郭武,可见这郭武的确有几分真本事。不过他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步战能胜许褚的屈指可数,骑战能胜陈到的也不多。陈到的天赋不差,又天天练习破锋七杀,训练有素,就算与关羽、张飞对阵也不落下风。武功也是一种技术,除了需要天赋,更需要科学的严格训练,而且要经常进行对抗性练习,否则很难保持最佳竞技状态。高手在民间这种事基本不靠谱,真正的高手不是在军营,就是在某些权贵身边做卫士。
  孙策看完简报,交给孙权和陆议,等他们一一看完,这才说道:“奉孝,你觉得荀彧变法能成功吗?”
  郭嘉哈哈大笑。“将军,变法是件大事,没有君王强有力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天子也许会支持他,但天子年幼,影响力有限,要想像秦孝公支持商鞅,孝武帝皇帝支持桑弘羊那样支持荀彧,少则五年,多则十余,可是荀彧能不能熬过这五年、十年,那都是不好说的事。就算能,五年、十年之后,将军根基已固,正好放开手脚,和他大战一场。”
  第609章 人心向背
  孙策闻弦音而知雅意,从郭嘉看似不以为然的态度中看出了郭嘉的慎重。如果不是觉得荀彧有成功的可能,郭嘉又怎么可能考虑五年、十年之后的决战。他当然不是担心,而是兴奋。他虽然没有张纮那样与荀彧约战,可是他的心里早就把荀彧当成了最强劲的对手。荀彧越强,他越兴奋。
  但是孙策不能将这件事变成两个人的意气之争,他需要听听更多人的意见。他摆摆手,让人去请张纮。在等待张纮的间隙,他自己也仔细思考了一番。谋士只能提供建议,最后决定还要他自己来做,荀彧变法这件事非同小可,算是他这个穿越者带来的改变之一,影响甚至可能超过袁术之死。
  他觉得,就像他低估了徐岳的智商一样,他可能也低估了荀彧的智慧。荀彧是读书人不假,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书生。他有原则,不代表他不知变通。相反,他深知权变的重要性,只要不触及他的底线,他不怯于做任何改变。
  钟繇送到的消息很简单,也不全面,有些措施还在荀彧的脑子里。可是就眼下这几条已经看出荀彧的执行力。改葬天子生母王美人,追赠皇后,陪葬文陵,这明显是针对袁绍说天子并非先帝血脉所为。寻找王美人的家人入朝为官,也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王美人是赵国人,荀彧大概在邺城的时候就打听清楚了,否则不会这么快就发出诏书。
  更精妙的一手还是召回弘农王夫人唐姬,这不仅是在用少帝未亡人的身份为天子的血脉做证明,更是为荀彧自己在宫里增加了一个帮手。唐姬是荀彧的外亲,有了唐姬的帮助,荀彧不仅可以掌控内朝,而且能影响天子的后宫。唐姬大概是天子眼下最熟悉的人之一,对十二三岁的天子来说,十八九岁的唐姬既像母亲,又像姊姊,影响力绝非其他人可比。
  每一着都正中要害,看似漫不经心,却又用意深远,足以想见荀彧绝不是轻易出手,他肯定已经谋划了很久,只是直到现在才出手罢了。一出手就架空了王允,斩落了袁绍在朝廷里的援手,干净利落。
  袁绍听到这个消息要跳脚了吧?王允掌权的时候他不当回事,等王允失去了权利,他才能体会到王允的重要性。荀彧在邺城的时候,他不把荀彧当回事,现在荀彧到了长安,他终于见识到荀彧的手段了。
  可惜,一切都迟了。
  袁绍会有什么反应?他是忍气吞声,还是奋起反击?
  就在孙策暗自分析未来形势可能的发展时,张纮赶来了,看完简报,他啧啧称道:“荀彧出手不凡,我能想到的,他基本都想到了。”
  “先生是如何想的?”孙策问道。
  张纮笑笑,正要想身去拿地图,陆议已经抢先一步取了过来,摊开张纮面前的案上,然后顺理成章的坐在了张纮身边,托着腮,目不转睛地看着张纮。孙权不甘示弱,坐到了张纮另一边,像两个护法金刚一样,抢占有利地形。
  孙策看在眼里,暗自发笑。这时候的陆议虽然谨守礼仪,却不需要畏惧任何一个人。他大概不用像历史上那样改名了,更不会被人称为陆龟。
  “谋士设谋就和棋士下棋一样,见招拆招,没有一定之规。国手之所以是国手,不过是因为他看得远,想得多,解决的办法更巧妙。朝廷面对的问题很多,概括而言,主要有三:一是天子血脉不明,朝廷道义高度不足;二是王允等党人一心寄希望于袁绍,并无维护朝廷之心;三是关中钱粮不足,兵力不足,无法自守,而西凉人在侧,随时可能被夹击。荀彧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可以稳住关中,自守有余。”
  张纮说得很详细,倒不完全是为了孙策,而是为孙权和陆逊,以及吕蒙、蒋钦等少年。孙策将这些人留在身边有培养之意,将来都有可能镇守一方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大局观,他们承担不起这样的重任。讲武堂只能培养中下级军官,完成基本素质的训练,将来做一个都尉、校尉,领一营两营,临阵战斗,想要独当一面还需要更多的谋略见识,跟在孙策身边无疑是他们增长见闻最好的机会。
  “奉孝说得不错,荀彧有偷师南阳之嫌,如果我猜得不错,接下来他很可能还会建立类似讲武堂、木学堂这样的机构,尤其是木学堂,要做好防范措施,防止他挖走手艺好的匠人。宛城木学堂中有不少人是关中人,如果有机会回乡,他们一定不会拒绝。不管怎么说,天子毕竟是朝廷正朔,现在又定都关中,关中人肯定会欢迎的。将军,你的一部分心血要付诸东流了。”
  孙策无奈的咂咂嘴。关中人之所以逃难到南阳,是因为关中大乱,无法生存。现在关中安定,又成了京师,但凡有点能力的都有可能回去,给天子做官多好啊。他花了那多么心思,付出那么多代价,却无法拦住他们回乡的脚步。
  这就是道义的力量。荀彧这一招无人能挡,就像曹操拥天子于许,天下人如百川归海,襁负而至一样,曹操一下子多了无数人才,实力猛增。
  “不过将军也不必担心。将军父子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为将军效力和为朝廷效力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受到影响最大的是袁绍,他一直不承认天子,如果突然改弦易辙,等同承认之前所作所为非法,不仅承制封拜的权力可能会失去,连车骑将军的职位都有可能丧失。如果不承认,朝廷势力要对他宣战。将军,这时候不宜为天下先,顺势而为,推波助澜,才是上佳选择。”
  孙策沉吟着,品味着张纮这个建议中的含义。很显然,荀彧高举正朔大旗不仅对那些流寓南阳的关中人有效,对天下士人同样有效,张纮很可能也在其中。他还对朝廷有眷念,至少做不到郭嘉那样义无反顾。
  因此,他建议接受朝廷的诏书就很正常了。
  孙策抬起头,看着张纮。“那荆州怎么办,江夏、南郡还要不要打?”
  张纮迎着孙策的目光,眼神清澈。“当然要打。不仅要打,而且要快,抢在朝廷的诏书到达之前攻克江夏、南郡,造成既成事实。只是江南四郡可能要等一等了。”张纮想了想,又道:“将军,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朝廷将你调离豫州、荆州。虎不离山,龙不离渊,一旦离开了豫州、荆州,你也许依然有用武之地,但豫州、荆州必乱。在诏书到达之前,你应该加强一下征东将军身边的力量,他用兵无人能敌,却缺少能够理民施政的人,只有张子布一人恐怕不够。”
  第610章 小将
  钟繇传递的是内幕消息,及时,但不一定准确,更谈不上完备。确切的消息要到诏书下达后才能知道,看荀彧步步为营的架势,在稳住西凉人,确保长安稳定之前,诏书不太可能下达,更不可能对荆州采取行动,孙策还有时间攻击江夏、南郡。
  但主动权即将易手却是不争的事实。荀彧利用朝廷的天然优势出招,这一点无可抵挡,即使孙策觉得无所谓,也无法改变其他人的想法。人的思想会变,但年轻时的经历会影响一生却是事实,有些事急不来,只能慢慢等,甚至需要等一代人。
  张纮如此,张昭如此,即使是孙坚也不例外。他们对现实不满,但是让他们无视朝廷的存在,直接建立新朝,这也是不现实的事。曹操征战一生,最后都没能跨出那一步,还有待曹丕去完成,和他年轻时曾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曹丕,他懂事的时候大汉已经名存实亡,他对大汉也没什么感情可言。
  即使是穿越者,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孙策只能面对事实。好在他知道汉朝大势已去,就算荀彧再聪明,最多也只能为大汉续几十年命,不可能彻底改命。
  在钟繇传来的消息中,荀彧的方略的确很周密,但是唯独没有如何解决土地兼并这个痼疾的方略。就目前而言,孙策也想不出荀彧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荀彧最多只能像光武帝刘秀一样重新洗牌,而重新洗牌的结果必然会让他树敌无数。
  朝廷里为官的有几个不是大地主?
  想通了这个问题,孙策心情越发平静,而且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学我?荀文若,你如果真能学我,甚至超过我,我就服你。我倒要看看是你这个当世的绝顶智者胜,还是我这个开挂的普通人胜。
  “通知周瑜,加快行动。通知黄忠、李通,做好出击的准备,一旦刘勋出城,就不要犹豫,以最快的速度干掉他。通知蒋干,把这个消息透露给袁谭,让袁谭不要轻举妄动,要不然我先干掉他。”
  孙策一口气下达了数道命令,郭嘉一一记下,派人送出去。
  “奉孝,荀攸会变卦吗?”
  郭嘉摇摇头。“暂时不会,除非将军与朝廷决裂,逼他做出选择。”他顿了顿,又道:“将军,周瑜的从伯周忠在长安为光禄大夫,他的父亲又任河南尹,与朝廷渊源甚深,不得不小心。现在荆州可全在他的控制之下,如果……”
  孙策的目光转向张纮。张纮也点头道:“奉孝所言其是,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周将军与将军情同兄弟,可是别人未必这么想,阎象、张勋可都是关中人。他们又都是袁将军旧部,如果朝廷以袁将军的名义离间分化,南阳恐怕会易手。为将军计,当急赴南阳,稳定人心。”
  孙策摆摆手,有点挠头。他们父子占着豫州,但豫州是袁绍的老家,又是党人根据地,短时间内很难被他们完全控制。真正控制得好的就是南阳郡,如果朝廷把南阳郡从他手里抢走了,他就没了立足点,据荆襄而夺豫州的计划就会落空。
  无论如何,南阳不能丢。
  “我亲自去南阳。”孙策说道。
  孙策做出了重大决定,又与张纮、郭嘉、庞统等人商量了细节。移镇南阳不是小事,涉及到整个布局重心的重大调整,尤其是孙坚正在征讨庐江、九江的情况下,如果不做妥善安排,也许他还没到南阳,汝南就乱了。
  事情刚刚商量完,外面突然响起一阵激烈的战鼓声。孙策很意外,鼓声从校场方向传来,应该是有人比武,而且旗逢对手,战得激烈,才会有这种助威的战鼓声。他看看郭嘉,郭嘉笑了。
  “看样子,我那族弟没说大话。”
  孙策也来了兴趣。“走,看看去。”
  一行人出了大帐,来到校场,见将士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正看得热闹,七嘴八舌的议论着。看到孙策等人,将士们连忙让开一条通道,随即又围了过来。
  有人轻声说道:“这少年好武艺,我看陈都尉未必是他对手,说不得还要将军亲自出手。”
  旁边人有接话道:“王季,你又吹牛,我看他不是陈都尉对手,年轻气盛,气力却不够长久,他们已经战了数十合,依然不分胜负,再打下去,陈都尉优势更大,根本不用将军出手。”
  “要不赌一局?”
  “赌就赌,谁怕谁?”
  孙策听得好笑,抬头看场中正在缠斗的二人。与陈到对阵的是一个年轻人,大约十七八岁,剑眉朗目,英气勃勃,唇边只有淡淡的茸毛,身材修长,手中使一柄一丈五尺左中的长戟,从长戟的戟柲晃动情况来看,应该是常见的积竹柲。孙策目光一扫,又看到场边站着的一个年轻人,二十出头,唇上一抹黑色的胡须,中等身材,膀阔腰圆,威武雄壮,正叉着腰,目不转睛地看着正在比武的二人。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孙策只看了两合,回头对那个邀赌的士卒说道:“你现在撤赌还来得及,三十合之内,陈都尉必胜。”
  那叫王季的士卒却不服气。“将军敢赌吗?”
  孙策笑了。“好啊,如果三十合之内陈都尉不胜,我输你五百钱。”
  “一言为定。”王季伸出手掌,孙策也举起手掌,与他击掌三次。“啪啪啪”的声音响起,旁边的士卒都笑了,有人笑话王季道:“将军是一等一的高手,眼力不知道高你多少倍,你和将军赌,哪有不输的道理。”
  王季不以为然,笑嘻嘻地说道:“这可不一定,赌博这种事要看运气的,没有必赢,也没有必输。我就算输了,不过是五百钱的事。如果我赢了,那可是赢了将军的钱,以后也能吹嘘一阵子的。”
  众人大笑。张纮也笑着摇摇头。对孙策与普通士卒打成一片,他很欣赏,但他自己做不到。相比之下,郭嘉在这一点上有优势,他可以和任何人交往,不管对方是校尉、都尉,还是普通一卒。
  笑声引起了更多的人注意,正与陈到比武的少年转头一看,看到了人群中的孙策,立刻一带马缰,脱离战圈,轻踢战马,来到孙策面前,横戟立马,大声说道:“敢问足下可是讨逆将军?在下曲阿郭武,斗胆向将军邀战。”
  第611章 孙策送礼
  郭嘉喝道:“放肆!既知是将军,还不下马行礼,岂可如此倨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