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663节
公孙度后悔莫及。早知道这些江东蛮子这么擅长走山路,他绝不会取道丘陵,简直是挖坑埋自己。这里根本没有大路,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有的地方甚至要开路。江东军追得又紧,他留下断后的人马接连被击溃,伤亡虽然不大,对士气的影响却非常严重,有不少士卒战败之后就没回来,不知道去了哪儿,也许投降了,也许躲到山里去了。
再这么下去,他担心能走出大山的人有没有一半。
公孙度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却掩饰不住心中的失落。这几年南征北讨,他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大的困难,而且一错再错,意外一个接着一个,已经无法回头。
孙策纵横中原无敌手,果然不是虚言,袁绍败得不冤。
想到这一点,他心里就有些说不出的愤懑。孙策是江东寒门,论出身还不如我呢,为什么孙策在几年之间就能创下如此基业,我却被孙策打得不能还手?这几年在辽东无敌,原本还觉得天下大乱,自己有机会割据一方,甚至可以逐鹿中原,现在看来不过是坐井观天罢了。
“升济,形势堪忧啊。”许攸收回目光,打量着公孙度,毫不掩饰眼中的怜悯。接连数日的战斗,他已经清楚公孙度身边这些所谓精锐的实力,别说不是孙策的对手,就连公孙瓒的部下都比他们强得多,也就仗着人多势众,欺负欺负高句丽、扶余人,遇到真正的精锐立刻现了原形。
公孙度沉默以对。他现在不想和许攸说话。许攸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如果不是用了许攸的计策,他也不会落到这一步。可是这话他说不出口,计是许攸出的,决定却是他做的,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孙策的战斗力如此强悍,步卒正面作战,他根本不是孙策的对手,两倍的兵力优势都无法取胜。
可惜现在知道已经迟了。他只希望能撤出这片丘陵地,赶到汶县,在开阔地与孙策再战。孙策只有不到两千骑,他会发挥辽东军骑兵的优势,让孙策知难而退,用实际战绩回应许攸对他的蔑视。
许攸忽然扯了扯公孙度,向远处指了指。公孙度抬头看去,只见一个士卒逆着队伍走来。山路本来就狭窄,将士们牢骚满腹,现在有人逆行,情绪更加激动,虽然没有人喝斥,却有意无意的扛挤,让那人走得跌跌撞撞,非常艰难。
公孙度一眼认出那是信使,心情突然忐忑起来。看这信使的神色,恐怕不是什么好消息,难道公孙模那边出了事?他迅速考虑了一下,又觉得应该没什么好担忧的。公孙模有步卒近万人,骑兵五千,就算正面作战,孙策也没什么。何况公孙模还有大营可守,孙策应该没那么容易得手。难道是公孙模不听命令,出营迎战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就真的该死了。
信使赶到面前,双手递上一份军报。一看军报上的封泥,公孙度心里就咯噔一下。
封泥上是司马张敞的印,不是公孙模的印。
公孙度后脖颈直冒凉气,连指尖都有些发麻。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公孙模死了,营中无将,司马张敞接管了指挥权。他连忙打开军报,军报内容很长,张敞详细的叙述了公孙模出战的经过,看到公孙模不带步卒,只率领骑兵迎战孙策,公孙度便知不妙,气得破口大骂。
“竖子,竟敢违抗我军令,着实该死!”
许攸从公孙度手中接过军报,迅速扫了一遍,脸色也阴了下来。公孙模战死,大营堪忧,粮草很可能会落入孙策之手。如此一来,公孙度就算走出这片丘陵也无法补充粮草,空有数万大军也无济于事。
“你这几个族人怎么这么没用?一个比一个无能。”许攸忍不住骂道:“五千骑败给孙策一千骑,你怎么能让这样的人担任大将?”
公孙度勃然大怒,反唇相讥。“我的族人虽然无能,却是力战而死,你许子远倒是智计过人,不也一样败给了孙策,葬送了袁本初的大业?”
第1797章 心灰意冷
许攸盯着公孙度看了好一会儿,脸色铁青,眼神也变得狰狞起来。
“原来你一直觉得官渡之战是我的责任?”
公孙度有些后悔,当此危急之时,与许攸发生冲突并不明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扰乱军心。他心里知道了,却不肯示弱,冷笑道:“纵使不是,也不能说你有功。”
“这么说,此战失利也是我的责任了?”
公孙度沉默,心中说不出的失落。他没有诿过于许攸的想法,只是对许攸的狂傲自负不满,这才出言反击。他知道许攸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但他没想到许攸的反应如此激烈,竟有当场翻脸的意思。由此可见,在许攸眼里,他从来不是什么辽东王,他永远是那个来自辽东的边鄙之人,带着洗不净的寒酸气。
纵是辽西大族,如何能入中原名士之眼?况且他只是小吏之子,因为机缘凑巧,与太守死去的儿子相仿,这都得以举孝廉为郎,如同入赘过继,向来为人不齿,在这些中原名士眼中更不值一提。
许攸当年就曾调侃过他,如今依然不改,以为他窘迫便可臣使之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直到现在,许攸别说是称臣,就连最基本的尊敬都没有,还是居高临下的看他,把他当作那个什么也不懂的边鄙之人。在这一点上,他连郭图都不如。郭图至少还能保持礼节上的尊敬。
公孙度忽然间意兴阑珊,连和许攸计较的心情都没有了。“许子远,你建言,我纳策,胜负在我不在你。我无诿过之意,你也不必如此过激,只是请你不要出言不逊,辱及死者。”
许攸见公孙度神色萧索,也意识到是自己出言不逊刺激了公孙度。他想说几句道歉的话缓和一下气氛,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只能僵着脸,转身看向别处。
青山莽莽,似乎没有尽头,远不是地图上看到的几条曲线那么简单。公孙度说至少还要三天才能走出去,可他却有一种感觉,他也许没机会走出这片山了。公孙模阵亡,援兵群龙无首,粮草岌岌可危。孙策只派沈友来追击公孙度,他本人却去攻击公孙模,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孰轻孰重,孙策拿捏得很清楚。他身边不仅有郭嘉,更有军谋处,群策群力,绝不会放着这样的机会不用。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这样的道理读过兵书的人都知道。他也知道,但他没想到公孙模不知道,居然主动迎孙策,而且不带步卒,只率骑兵应战。
更让人无语的是他居然战败了,还送了命。五倍的兵力优势啊,他要犯什么样的错才能打成这样?他不是想故意激怒公孙度,形势紧急,他们应该紧密合作才对,他只是实在气不过,这才一时失言。
秋风拂动,满面生寒,也吹凉了他的热血。
莫非这就是命?束发便与何颙、袁绍奔走,以天下为己任,如今已经年过半百,华发渐生,却连一点希望也看不到,反被年轻后生追得如同丧家之犬,先败于官渡,再败于辽东,平生挚友不是含恨而终,便是渐行渐远,如今已经找不到几个同道,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偏僻之地苦苦挣扎,与一群莽夫为伍。袁绍都无法战胜孙策,公孙度又有什么机会?势已至此,再坚持下去,也不过白白送了公孙度的性命而已。
许攸转身看着公孙度。“升济,恕我直言,你不是孙策的对手,勉强无益,不如趁着还有一点本钱在手,向孙策称臣吧。此人虽年少,却有英主之姿,又能用人,虽不能让你割据一方,却能让你一展所长,二千石不足虑。”
公孙度惊讶地看着许攸,不明白许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许攸知道公孙度心中疑惑,也不解释,接着说道:“你与沈友接洽吧。沈友是江东人,光武时沈威卿(沈戎)之后,也算是世家子,文武兼才,孙策对他期许甚高,你向他投降,送他一份大礼,他必投桃报李,不会亏待你。”
公孙度不屑地笑了一声:“子远觉得我败局已定,准备弃我而去了?”
许攸苦笑着摇摇头。“升济,袁使君派我来辽东,只是希望你能牵制孙策兵力,让他无力西顾。我来辽东,只是想借你之力击败孙策,证明自己的才智,如今孙策已至,袁使君之计已成,我却无力回天,再坚持下去只会毁了你。你我朋友一场,我不能这么做。孙策不来追你,出虎跃塞,自然是图谋粮草,公孙模已然阵亡,大营里的粮草岂能幸免?你就算走出这片大山也无粮草可用,焉能反败为胜?与其战败而降,不如当机立断,免造无辜杀伤,也算是积点阴德。”
“那你去哪儿?回冀州?”
“我啊……”许攸抬起头,看着远处的群山,思索良久,摇了摇头。“我可能去益州。”
公孙度本想劝他留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虽然还不想向孙策投降,但他也知道许攸说得对,他不是孙策的对手,败局已定,许攸留下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许攸一生自负,又与曹操有交情,去益州投奔曹操自然比留在辽东强。益州是大州,户口百万,又有险可守,绝非辽东可比,许攸也许能找到证明自己的机会。辽东太弱,就连那些青州逃难来的士人都不愿意留下,又何况许攸这样的党人中坚呢。
公孙度也有些心灰意冷,没有挽留许攸的心情。正在这时,又有信使赶来,这次是关于公孙桓的。公孙桓昨夜统步骑五千伏击孙策,结果反被孙策伏击,伤亡惨重,公孙桓本人生死不明,估计是凶多吉少。
听了这个消息,公孙度万念俱灰。他没有再说什么,让人牵来一匹健马,带了一些干粮,送给许攸。许攸也不客气,牵着马,与公孙度拱手作别,离开了队伍,消失在山林之间。
看着许攸离开,公孙度心里空落落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过了好久,他叫过一个军吏。
“去见沈友,我要议和。”
……
傍晚时分,一片山谷之中,公孙度扶刀而立,身后站着一个身材魁梧的亲卫,静静地看着远处,脸色虽然很平静,嘴角却咬得很紧,如铁铸一般。
一千骑兵在山坡上列阵,杀气腾腾,随时准备翻身上马,沿着山坡发起冲击。虽然答应了与沈友议和,公孙度还是难忍失落,故意摆出这个阵势,想给沈友一个下马威,挽回一些面子。
蹄声特特,两骑从远处轻驰而来,在公孙度面前十余步停住。沈友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卫士,大步走来。他一身精致的明光铠,腰间悬着战刀,步履矫健,身姿挺拔,既不失儒雅又英气勃勃,顾盼有神,丝毫不以公孙度身后山坡上的骑士为意。
公孙度一看便暗自赞叹,羡慕不已。这个年轻人运气真好,刚刚弱冠就主宰一州,自己这么大的时候还在读书呢,视野不出玄菟郡,后来到了洛阳为郎没少因见识少被同僚耻笑。
“使君英武,不愧是江东少年俊杰。”
沈友哈哈大笑,拱手施礼。“府君不必自谦。若非吴侯亲至,友也无法击败府君。胜负乃兵家常事,府君能迷途知返,弃暗投明,不失英雄气度。”
公孙度松了一口气,对许攸多了几分感激之情。许攸虽然为人自负,品德也一般,但才智却无可非议。正是他看破了孙策要提携江东系,重点栽培沈友的用意,这才建议他与沈友议和。沈友曾被他击败,急需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自然不会拒绝议和。
议和不是投降,有谈条件的空间,这是许攸为他出的最后一计。凭心而论,他这次战败虽然与许攸的计划有关,却不是许攸的责任,双方战力相差太远,许攸的计划再好也无法落实,这才是根本原因。也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公孙度虽然不怎么情愿,也只能接受许攸的建议,与沈友议和。公孙模已经战死,粮草落入孙策手中的可能性很大,他已经没有再战的能力,不如尝试议和,如果能够达成一个不错的条件,就此休战,也是一个选择,实在谈不拢,再想他法也不迟。
公孙度开门见山。“吴侯将如何处置我?”
沈友打量着公孙度,拱拱手,温和的微微一笑。“敢问府君之志。”
公孙度哼了一声:“难道吴侯能遂我所愿?”
沈友笑着摇摇头。“府君误会了。易云:君子进德修业。德业相配,自然前程似锦,功成名就。德不配业,则难免自取其咎,纵一时得逞,也不过转眼烟云,智者不取。府君想知道吴侯将如何处置你,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看看你的志向与德行是不是相配。如果志大于德,那恐怕要让府君失望,谈也无益,不如你我各归本阵,继续厮杀,一决雌雄。”
公孙度转身看了看山坡上的骑兵,故意冷笑道:“如果谈不成,使君恐怕就回不去了。”
“无妨。”沈友笑容不变。“江东人才济济,如我者数不胜数,即使我沈家也不乏其人。只是不知道府君战死在这片山中,还有没有人能继承你的遗志?”
第1798章 拿得起,放得下
公孙度无言以对。
他之所以接受许攸的建议,与沈友议和,绝不是因为怕死。从这片山里逃出去,甚至逃回襄平,对他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但人逃得掉,形势却无法逆转,孙策迟早还会进军襄平,他总不能一退再退,一直退到山里去,与蛮夷为伍。
他想建功立业。许攸说孙策能用人,他想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机会。沈友与他见面之后,一直以府君相称,自然是只肯承认他的辽东太守职务。以这个职务议和,孙策大概率还会让他做一个太守,只不过不会在辽东,而是换一个郡,正如当初孙策的要求。交战不利而降虽比战败而隆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到哪儿去。
如果是这样,那他的志向就没什么实现的可能,议和也就没什么意义,至少对他个人而言如此。
他不会杀沈友——杀了沈友也没什么意义,解决不了眼前的困境——只是示威而已。但沈友一步不让,倒让他有些下不了台,怒意不断积聚,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沈友负手而立,静静地看着公孙度,眉梢轻扬,嘴角微挑。
公孙度深吸一口气,勉强让自己心情平复下来,强笑道:“使君好气度,置生死于度外啊。”
“两军交战,死伤在所难免。”沈友收起笑容,不紧不慢地说道:“得遇明主,有机会一展胸中所学,自然要全力以赴。我之所以来见府君,正是相信与府君有相惜之意,愿与府君共扶明主,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成就一番功业,封妻荫子。问府君之志,正在于此,若府君所谋太大,非我所能答应,那只好不自量力,再与府君一较高下。”
公孙度顺势接过沈友的话题。“边鄙之人,能有什么志向可言,说出来也只是令使君发笑而已。”
“愿闻其详。”
公孙度挥了挥手,示意山岭上的骑士退去。骑士闻令,牵着战马下了山坡,退到三百步以外,只见旌旗猎猎,蹄声特特,却没有一人一马发出杂音,倒有几分精锐气度。沈友看在眼中,赞了一声:“难怪府君能在数年间南征北讨,无敌于辽东,这些骑兵想必有功。”
公孙度笑而不答。这是他最精锐的亲卫骑,几乎每次出战都是胜负手,他能在辽东称王,这些骑兵都是有功之臣。“听闻吴侯身边也有一支亲卫骑,屡立战功,以使君之见,我这些骑兵能与他一战吗?”
沈友微微一笑。“口说无凭,府君如果有兴趣,将来可与吴侯试试手,就算败了也无妨。”
“听使君的意思,我必败无疑?”
沈友笑得更加灿烂。“府君辽东无敌,君侯天下无敌。”
公孙度惊讶地打量着沈友,想从他脸上看出一点虚伪,但沈友的眼神很真诚,他不免有些诧异。以沈友的家世和才华,他如此佩服孙策,实在有些不正常。就算表面上要保持恭敬,多些有些言不由衷罢吧。可是他一点也看不出沈友有这样的意思,反倒看出了几分景仰之情。
公孙度不禁好奇起来。许攸说过,孙策是寒门出身,他父亲孙坚是孙家入仕的起点,在此之前,孙家就是身份卑贱的商人,而沈友却是世家出身,沈家在吴郡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年的名士沈戎,这样的家族在吴郡就算不是顶尖世家,也是名列前茅的,沈友又少年成名,如何会对孙策这么佩服?
“使君有三妙之名,可曾与吴侯交过手?”
“交过手,一招落败。”沈友在腰间比划了一下。“伤早就好了,疤痕仍在,时刻提醒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莫作非份之想。”
公孙度翻了个白眼。这读书人就是讨厌,句句带刺。许攸如此,沈友也是如此。
沈友哈哈一笑,缓缓从腰间拔出战刀,耍了个刀花。“府君,不如这样吧,你我比一场,你要是赢了我,我愿向吴侯进言,保你将来牧守一方,成就不在我之下。如果你输了,不妨听我一言,且从小处着手,以俟将来。府君正当壮年,至少还有二十年可用。吴侯知人善任,必不会委屈了府君才具。”
公孙度很惊讶,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沈友能说这样的话,说明他是有诚意的,否则不会提出这么丰厚的条件。他与沈友相比,也就是武艺有一搏的机会,论学问,他肯定不是沈友的对手。沈友号称三妙,刀法精湛,输给他不丢人,万一赢了,也是为自己赢得一个较高的起点。
公孙度欣然同意,拔出战刀,与沈友拉开距离,对面而立。
持刀在手,沈友脸上的笑容渐渐散去,神情变得凝重起来,杀气隐生,与刚才那个谈笑风生的少年判若两人。公孙度暗自称奇,他也见识过不少高手,当年在洛阳游历,看过的游侠、剑客不少,许攸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一个刚刚弱冠的少年身上看到这样的气度却是第一次。
“玄菟公孙度,请使君指教!”
“吴郡沈友,请府君指教!”
两人握刀在手,来回转了两圈,公孙度一声厉喝,迈步上前,挥刀猛劈。沈友不慌不忙,左躲右闪。公孙度本来担心沈友会凭刀利砍断他手中的战刀,但几次接触,发现沈友只是利用精妙的刀法化解他的攻击,并没有大力劈砍的意思,不禁暗自佩服。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如果只是凭着兵器锋利取胜,反倒落了下乘。
公孙度主动进攻,连砍数刀,都没能占得上风,沈友点到即止,游刃有余,隐而不发,公孙度自知没有取胜的机会,主动抽身而退,倒提战刀。“使君刀法精妙,度甘拜下风。”
沈友含笑还礼。“府君性情中人,拿得起,放得下,不愧是幽州俊杰。”
……
孙策收到孙乾回报,得知张敞等人愿降,如释重负。张敞等人投降不仅避免了一场恶战,还得到了大量的粮草补充,他的底气更足了,大可以逸待劳,等公孙度从山里钻出来,再战一场。
张敞有功,他迅速兑现了诺言,委任张敞为乐浪太守,其他诸将暂时各领本部,不作调整,以免心生疑惧。与此同时,他派董袭、朱桓赶往平郭、汶县,接管两县防务,并将公孙模从两县征发来的百姓遣散。没有了百姓,这些辽东军降卒就算想做点什么事都不方便,只能安安静静地待在大营里等候处置。
就在孙策打算等甘宁率领水师赶到,将粮食装船的时候,沈友送来公孙度请降的消息。孙策很是意外,他从来没想过公孙度会投降。不过看了公孙度的要求之后,他有点理解了。
除了家族的利益之外,公孙度要求掌管一郡,或者主掌一军,兵力不低于两万人,不离开北疆,最好是不离开辽东一带。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征讨扶余,他想把这件事做完。如果孙策同意,并给予一定的支持,他还想彻底征服高句丽。
看完沈友的报告,郭嘉半天没有表态。
再这么下去,他担心能走出大山的人有没有一半。
公孙度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却掩饰不住心中的失落。这几年南征北讨,他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大的困难,而且一错再错,意外一个接着一个,已经无法回头。
孙策纵横中原无敌手,果然不是虚言,袁绍败得不冤。
想到这一点,他心里就有些说不出的愤懑。孙策是江东寒门,论出身还不如我呢,为什么孙策在几年之间就能创下如此基业,我却被孙策打得不能还手?这几年在辽东无敌,原本还觉得天下大乱,自己有机会割据一方,甚至可以逐鹿中原,现在看来不过是坐井观天罢了。
“升济,形势堪忧啊。”许攸收回目光,打量着公孙度,毫不掩饰眼中的怜悯。接连数日的战斗,他已经清楚公孙度身边这些所谓精锐的实力,别说不是孙策的对手,就连公孙瓒的部下都比他们强得多,也就仗着人多势众,欺负欺负高句丽、扶余人,遇到真正的精锐立刻现了原形。
公孙度沉默以对。他现在不想和许攸说话。许攸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如果不是用了许攸的计策,他也不会落到这一步。可是这话他说不出口,计是许攸出的,决定却是他做的,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孙策的战斗力如此强悍,步卒正面作战,他根本不是孙策的对手,两倍的兵力优势都无法取胜。
可惜现在知道已经迟了。他只希望能撤出这片丘陵地,赶到汶县,在开阔地与孙策再战。孙策只有不到两千骑,他会发挥辽东军骑兵的优势,让孙策知难而退,用实际战绩回应许攸对他的蔑视。
许攸忽然扯了扯公孙度,向远处指了指。公孙度抬头看去,只见一个士卒逆着队伍走来。山路本来就狭窄,将士们牢骚满腹,现在有人逆行,情绪更加激动,虽然没有人喝斥,却有意无意的扛挤,让那人走得跌跌撞撞,非常艰难。
公孙度一眼认出那是信使,心情突然忐忑起来。看这信使的神色,恐怕不是什么好消息,难道公孙模那边出了事?他迅速考虑了一下,又觉得应该没什么好担忧的。公孙模有步卒近万人,骑兵五千,就算正面作战,孙策也没什么。何况公孙模还有大营可守,孙策应该没那么容易得手。难道是公孙模不听命令,出营迎战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就真的该死了。
信使赶到面前,双手递上一份军报。一看军报上的封泥,公孙度心里就咯噔一下。
封泥上是司马张敞的印,不是公孙模的印。
公孙度后脖颈直冒凉气,连指尖都有些发麻。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公孙模死了,营中无将,司马张敞接管了指挥权。他连忙打开军报,军报内容很长,张敞详细的叙述了公孙模出战的经过,看到公孙模不带步卒,只率领骑兵迎战孙策,公孙度便知不妙,气得破口大骂。
“竖子,竟敢违抗我军令,着实该死!”
许攸从公孙度手中接过军报,迅速扫了一遍,脸色也阴了下来。公孙模战死,大营堪忧,粮草很可能会落入孙策之手。如此一来,公孙度就算走出这片丘陵也无法补充粮草,空有数万大军也无济于事。
“你这几个族人怎么这么没用?一个比一个无能。”许攸忍不住骂道:“五千骑败给孙策一千骑,你怎么能让这样的人担任大将?”
公孙度勃然大怒,反唇相讥。“我的族人虽然无能,却是力战而死,你许子远倒是智计过人,不也一样败给了孙策,葬送了袁本初的大业?”
第1797章 心灰意冷
许攸盯着公孙度看了好一会儿,脸色铁青,眼神也变得狰狞起来。
“原来你一直觉得官渡之战是我的责任?”
公孙度有些后悔,当此危急之时,与许攸发生冲突并不明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扰乱军心。他心里知道了,却不肯示弱,冷笑道:“纵使不是,也不能说你有功。”
“这么说,此战失利也是我的责任了?”
公孙度沉默,心中说不出的失落。他没有诿过于许攸的想法,只是对许攸的狂傲自负不满,这才出言反击。他知道许攸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但他没想到许攸的反应如此激烈,竟有当场翻脸的意思。由此可见,在许攸眼里,他从来不是什么辽东王,他永远是那个来自辽东的边鄙之人,带着洗不净的寒酸气。
纵是辽西大族,如何能入中原名士之眼?况且他只是小吏之子,因为机缘凑巧,与太守死去的儿子相仿,这都得以举孝廉为郎,如同入赘过继,向来为人不齿,在这些中原名士眼中更不值一提。
许攸当年就曾调侃过他,如今依然不改,以为他窘迫便可臣使之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直到现在,许攸别说是称臣,就连最基本的尊敬都没有,还是居高临下的看他,把他当作那个什么也不懂的边鄙之人。在这一点上,他连郭图都不如。郭图至少还能保持礼节上的尊敬。
公孙度忽然间意兴阑珊,连和许攸计较的心情都没有了。“许子远,你建言,我纳策,胜负在我不在你。我无诿过之意,你也不必如此过激,只是请你不要出言不逊,辱及死者。”
许攸见公孙度神色萧索,也意识到是自己出言不逊刺激了公孙度。他想说几句道歉的话缓和一下气氛,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只能僵着脸,转身看向别处。
青山莽莽,似乎没有尽头,远不是地图上看到的几条曲线那么简单。公孙度说至少还要三天才能走出去,可他却有一种感觉,他也许没机会走出这片山了。公孙模阵亡,援兵群龙无首,粮草岌岌可危。孙策只派沈友来追击公孙度,他本人却去攻击公孙模,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孰轻孰重,孙策拿捏得很清楚。他身边不仅有郭嘉,更有军谋处,群策群力,绝不会放着这样的机会不用。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这样的道理读过兵书的人都知道。他也知道,但他没想到公孙模不知道,居然主动迎孙策,而且不带步卒,只率骑兵应战。
更让人无语的是他居然战败了,还送了命。五倍的兵力优势啊,他要犯什么样的错才能打成这样?他不是想故意激怒公孙度,形势紧急,他们应该紧密合作才对,他只是实在气不过,这才一时失言。
秋风拂动,满面生寒,也吹凉了他的热血。
莫非这就是命?束发便与何颙、袁绍奔走,以天下为己任,如今已经年过半百,华发渐生,却连一点希望也看不到,反被年轻后生追得如同丧家之犬,先败于官渡,再败于辽东,平生挚友不是含恨而终,便是渐行渐远,如今已经找不到几个同道,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偏僻之地苦苦挣扎,与一群莽夫为伍。袁绍都无法战胜孙策,公孙度又有什么机会?势已至此,再坚持下去,也不过白白送了公孙度的性命而已。
许攸转身看着公孙度。“升济,恕我直言,你不是孙策的对手,勉强无益,不如趁着还有一点本钱在手,向孙策称臣吧。此人虽年少,却有英主之姿,又能用人,虽不能让你割据一方,却能让你一展所长,二千石不足虑。”
公孙度惊讶地看着许攸,不明白许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许攸知道公孙度心中疑惑,也不解释,接着说道:“你与沈友接洽吧。沈友是江东人,光武时沈威卿(沈戎)之后,也算是世家子,文武兼才,孙策对他期许甚高,你向他投降,送他一份大礼,他必投桃报李,不会亏待你。”
公孙度不屑地笑了一声:“子远觉得我败局已定,准备弃我而去了?”
许攸苦笑着摇摇头。“升济,袁使君派我来辽东,只是希望你能牵制孙策兵力,让他无力西顾。我来辽东,只是想借你之力击败孙策,证明自己的才智,如今孙策已至,袁使君之计已成,我却无力回天,再坚持下去只会毁了你。你我朋友一场,我不能这么做。孙策不来追你,出虎跃塞,自然是图谋粮草,公孙模已然阵亡,大营里的粮草岂能幸免?你就算走出这片大山也无粮草可用,焉能反败为胜?与其战败而降,不如当机立断,免造无辜杀伤,也算是积点阴德。”
“那你去哪儿?回冀州?”
“我啊……”许攸抬起头,看着远处的群山,思索良久,摇了摇头。“我可能去益州。”
公孙度本想劝他留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虽然还不想向孙策投降,但他也知道许攸说得对,他不是孙策的对手,败局已定,许攸留下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许攸一生自负,又与曹操有交情,去益州投奔曹操自然比留在辽东强。益州是大州,户口百万,又有险可守,绝非辽东可比,许攸也许能找到证明自己的机会。辽东太弱,就连那些青州逃难来的士人都不愿意留下,又何况许攸这样的党人中坚呢。
公孙度也有些心灰意冷,没有挽留许攸的心情。正在这时,又有信使赶来,这次是关于公孙桓的。公孙桓昨夜统步骑五千伏击孙策,结果反被孙策伏击,伤亡惨重,公孙桓本人生死不明,估计是凶多吉少。
听了这个消息,公孙度万念俱灰。他没有再说什么,让人牵来一匹健马,带了一些干粮,送给许攸。许攸也不客气,牵着马,与公孙度拱手作别,离开了队伍,消失在山林之间。
看着许攸离开,公孙度心里空落落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过了好久,他叫过一个军吏。
“去见沈友,我要议和。”
……
傍晚时分,一片山谷之中,公孙度扶刀而立,身后站着一个身材魁梧的亲卫,静静地看着远处,脸色虽然很平静,嘴角却咬得很紧,如铁铸一般。
一千骑兵在山坡上列阵,杀气腾腾,随时准备翻身上马,沿着山坡发起冲击。虽然答应了与沈友议和,公孙度还是难忍失落,故意摆出这个阵势,想给沈友一个下马威,挽回一些面子。
蹄声特特,两骑从远处轻驰而来,在公孙度面前十余步停住。沈友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卫士,大步走来。他一身精致的明光铠,腰间悬着战刀,步履矫健,身姿挺拔,既不失儒雅又英气勃勃,顾盼有神,丝毫不以公孙度身后山坡上的骑士为意。
公孙度一看便暗自赞叹,羡慕不已。这个年轻人运气真好,刚刚弱冠就主宰一州,自己这么大的时候还在读书呢,视野不出玄菟郡,后来到了洛阳为郎没少因见识少被同僚耻笑。
“使君英武,不愧是江东少年俊杰。”
沈友哈哈大笑,拱手施礼。“府君不必自谦。若非吴侯亲至,友也无法击败府君。胜负乃兵家常事,府君能迷途知返,弃暗投明,不失英雄气度。”
公孙度松了一口气,对许攸多了几分感激之情。许攸虽然为人自负,品德也一般,但才智却无可非议。正是他看破了孙策要提携江东系,重点栽培沈友的用意,这才建议他与沈友议和。沈友曾被他击败,急需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自然不会拒绝议和。
议和不是投降,有谈条件的空间,这是许攸为他出的最后一计。凭心而论,他这次战败虽然与许攸的计划有关,却不是许攸的责任,双方战力相差太远,许攸的计划再好也无法落实,这才是根本原因。也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公孙度虽然不怎么情愿,也只能接受许攸的建议,与沈友议和。公孙模已经战死,粮草落入孙策手中的可能性很大,他已经没有再战的能力,不如尝试议和,如果能够达成一个不错的条件,就此休战,也是一个选择,实在谈不拢,再想他法也不迟。
公孙度开门见山。“吴侯将如何处置我?”
沈友打量着公孙度,拱拱手,温和的微微一笑。“敢问府君之志。”
公孙度哼了一声:“难道吴侯能遂我所愿?”
沈友笑着摇摇头。“府君误会了。易云:君子进德修业。德业相配,自然前程似锦,功成名就。德不配业,则难免自取其咎,纵一时得逞,也不过转眼烟云,智者不取。府君想知道吴侯将如何处置你,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看看你的志向与德行是不是相配。如果志大于德,那恐怕要让府君失望,谈也无益,不如你我各归本阵,继续厮杀,一决雌雄。”
公孙度转身看了看山坡上的骑兵,故意冷笑道:“如果谈不成,使君恐怕就回不去了。”
“无妨。”沈友笑容不变。“江东人才济济,如我者数不胜数,即使我沈家也不乏其人。只是不知道府君战死在这片山中,还有没有人能继承你的遗志?”
第1798章 拿得起,放得下
公孙度无言以对。
他之所以接受许攸的建议,与沈友议和,绝不是因为怕死。从这片山里逃出去,甚至逃回襄平,对他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但人逃得掉,形势却无法逆转,孙策迟早还会进军襄平,他总不能一退再退,一直退到山里去,与蛮夷为伍。
他想建功立业。许攸说孙策能用人,他想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机会。沈友与他见面之后,一直以府君相称,自然是只肯承认他的辽东太守职务。以这个职务议和,孙策大概率还会让他做一个太守,只不过不会在辽东,而是换一个郡,正如当初孙策的要求。交战不利而降虽比战败而隆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到哪儿去。
如果是这样,那他的志向就没什么实现的可能,议和也就没什么意义,至少对他个人而言如此。
他不会杀沈友——杀了沈友也没什么意义,解决不了眼前的困境——只是示威而已。但沈友一步不让,倒让他有些下不了台,怒意不断积聚,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沈友负手而立,静静地看着公孙度,眉梢轻扬,嘴角微挑。
公孙度深吸一口气,勉强让自己心情平复下来,强笑道:“使君好气度,置生死于度外啊。”
“两军交战,死伤在所难免。”沈友收起笑容,不紧不慢地说道:“得遇明主,有机会一展胸中所学,自然要全力以赴。我之所以来见府君,正是相信与府君有相惜之意,愿与府君共扶明主,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成就一番功业,封妻荫子。问府君之志,正在于此,若府君所谋太大,非我所能答应,那只好不自量力,再与府君一较高下。”
公孙度顺势接过沈友的话题。“边鄙之人,能有什么志向可言,说出来也只是令使君发笑而已。”
“愿闻其详。”
公孙度挥了挥手,示意山岭上的骑士退去。骑士闻令,牵着战马下了山坡,退到三百步以外,只见旌旗猎猎,蹄声特特,却没有一人一马发出杂音,倒有几分精锐气度。沈友看在眼中,赞了一声:“难怪府君能在数年间南征北讨,无敌于辽东,这些骑兵想必有功。”
公孙度笑而不答。这是他最精锐的亲卫骑,几乎每次出战都是胜负手,他能在辽东称王,这些骑兵都是有功之臣。“听闻吴侯身边也有一支亲卫骑,屡立战功,以使君之见,我这些骑兵能与他一战吗?”
沈友微微一笑。“口说无凭,府君如果有兴趣,将来可与吴侯试试手,就算败了也无妨。”
“听使君的意思,我必败无疑?”
沈友笑得更加灿烂。“府君辽东无敌,君侯天下无敌。”
公孙度惊讶地打量着沈友,想从他脸上看出一点虚伪,但沈友的眼神很真诚,他不免有些诧异。以沈友的家世和才华,他如此佩服孙策,实在有些不正常。就算表面上要保持恭敬,多些有些言不由衷罢吧。可是他一点也看不出沈友有这样的意思,反倒看出了几分景仰之情。
公孙度不禁好奇起来。许攸说过,孙策是寒门出身,他父亲孙坚是孙家入仕的起点,在此之前,孙家就是身份卑贱的商人,而沈友却是世家出身,沈家在吴郡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年的名士沈戎,这样的家族在吴郡就算不是顶尖世家,也是名列前茅的,沈友又少年成名,如何会对孙策这么佩服?
“使君有三妙之名,可曾与吴侯交过手?”
“交过手,一招落败。”沈友在腰间比划了一下。“伤早就好了,疤痕仍在,时刻提醒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莫作非份之想。”
公孙度翻了个白眼。这读书人就是讨厌,句句带刺。许攸如此,沈友也是如此。
沈友哈哈一笑,缓缓从腰间拔出战刀,耍了个刀花。“府君,不如这样吧,你我比一场,你要是赢了我,我愿向吴侯进言,保你将来牧守一方,成就不在我之下。如果你输了,不妨听我一言,且从小处着手,以俟将来。府君正当壮年,至少还有二十年可用。吴侯知人善任,必不会委屈了府君才具。”
公孙度很惊讶,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沈友能说这样的话,说明他是有诚意的,否则不会提出这么丰厚的条件。他与沈友相比,也就是武艺有一搏的机会,论学问,他肯定不是沈友的对手。沈友号称三妙,刀法精湛,输给他不丢人,万一赢了,也是为自己赢得一个较高的起点。
公孙度欣然同意,拔出战刀,与沈友拉开距离,对面而立。
持刀在手,沈友脸上的笑容渐渐散去,神情变得凝重起来,杀气隐生,与刚才那个谈笑风生的少年判若两人。公孙度暗自称奇,他也见识过不少高手,当年在洛阳游历,看过的游侠、剑客不少,许攸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一个刚刚弱冠的少年身上看到这样的气度却是第一次。
“玄菟公孙度,请使君指教!”
“吴郡沈友,请府君指教!”
两人握刀在手,来回转了两圈,公孙度一声厉喝,迈步上前,挥刀猛劈。沈友不慌不忙,左躲右闪。公孙度本来担心沈友会凭刀利砍断他手中的战刀,但几次接触,发现沈友只是利用精妙的刀法化解他的攻击,并没有大力劈砍的意思,不禁暗自佩服。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如果只是凭着兵器锋利取胜,反倒落了下乘。
公孙度主动进攻,连砍数刀,都没能占得上风,沈友点到即止,游刃有余,隐而不发,公孙度自知没有取胜的机会,主动抽身而退,倒提战刀。“使君刀法精妙,度甘拜下风。”
沈友含笑还礼。“府君性情中人,拿得起,放得下,不愧是幽州俊杰。”
……
孙策收到孙乾回报,得知张敞等人愿降,如释重负。张敞等人投降不仅避免了一场恶战,还得到了大量的粮草补充,他的底气更足了,大可以逸待劳,等公孙度从山里钻出来,再战一场。
张敞有功,他迅速兑现了诺言,委任张敞为乐浪太守,其他诸将暂时各领本部,不作调整,以免心生疑惧。与此同时,他派董袭、朱桓赶往平郭、汶县,接管两县防务,并将公孙模从两县征发来的百姓遣散。没有了百姓,这些辽东军降卒就算想做点什么事都不方便,只能安安静静地待在大营里等候处置。
就在孙策打算等甘宁率领水师赶到,将粮食装船的时候,沈友送来公孙度请降的消息。孙策很是意外,他从来没想过公孙度会投降。不过看了公孙度的要求之后,他有点理解了。
除了家族的利益之外,公孙度要求掌管一郡,或者主掌一军,兵力不低于两万人,不离开北疆,最好是不离开辽东一带。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征讨扶余,他想把这件事做完。如果孙策同意,并给予一定的支持,他还想彻底征服高句丽。
看完沈友的报告,郭嘉半天没有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