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长安变化
“岳丈?”
李易听到事情与伏完有关,心里的火气直接就散了大半,毕竟那是伏寿她爹啊,就算父女吵架,他也没法帮伏寿削人。
在李易离开南阳之后,就没有再与伏家那边有什么直接联系了,倒是伏寿不时会来往几封书信,不过李易知道伏完不待见他,也就没打听过书信内容,可看伏寿今天的样子,显然是有了什么不太好的消息。
李易就这么注视着伏寿,伏寿低着头,似乎是在考虑,过了片刻,这才缓缓说道:“今早我听琰姐姐说,蔡中郎似有意找他早年弟子来夫君麾下效力,所以,我想起父亲也有不少门生故旧,还有几位兄长,如今都是赋闲在家,我便想请父亲安排他们过来,希望能够帮衬夫君一二。”
李易眨了眨眼睛,想起了什么,问道:“此事,我记得许久之前,你就向岳父那边去信说过,没错吧?”
伏寿低着头,轻声道:“当时父亲有些不愿,但也没有完全回绝,现在夫君手下缺少人手,我就想着再找父亲说道说道。”
轻轻叹了口气,伏寿继续道:“今日我正想再去信一封,不想上次父亲的回信却是先到了,我……都是寿儿无用,还请夫君……”
李易轻轻拍了拍伏寿的肩膀,没让她继续往下说,但李易已经猜到,伏完多半是把话给说死了,绝了伏寿的心思。
而且,李易还猜到,伏寿这般忧愁,不单单只是伏完的那封信,其中多半原因,其实要落在蔡琰的身上。
李易刚把蔡琰掳……请来的时候,伏寿出于姐妹之情,是很向着蔡琰的,直到李易准备收蔡琰入房,她也是真心高兴,可是,当蔡邕坚定的站到李易这一边后,伏寿就很难保持原本的心态了。
世家之间的婚姻多是利益的结合体,也就是联姻,可李易与伏寿走到一起,其实连联姻都说不上,完全是董卓为了打击汉室声望,顺便拉拢李易做出的决定。
所以,两人的关系在伏寿看来是非常不稳的,之前伏寿感觉还算是不错,毕竟李易对她挺好的,之后李易收了几个小妾,她虽然有些吃醋,但也没感到多少威胁,否则,也不会那么热心的主动让李易去收服蔡琰了。
可是,当蔡琰真的要成为李易的人时,伏寿这才知道,自己这是找了一个多么大的竞争对手。
虽然两人私交很好,伏寿不担心蔡琰会算计她,可伏寿对将来真的没有多少底气,要知道,许多事情可不是她们两个说的算的。
伏完从没给过李易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相反蔡邕,之前不情不愿的时候就帮李易做事,投靠之后,更是豁出老脸,全身心为李易着想了。
两家父辈差别如此明显的态度让伏寿如何不担心?
虽然李易待她很好,可是世家出身的她很清楚,稳固世家婚姻的可不是情情爱爱,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李易这样心向高远的人,一城一州根本容不下他,现在也就罢了,等李易将来越走越高,纵然李易自己本心不变,李易身边的人就会要求李易换一个能对他事业起到真正助力的夫人。
真到了那种时候,伏寿该何去何从?
两人互相对视了片刻,都没说话,伏寿眼中是对未来的迷茫,还有不安,至于李易,他明白伏寿的心思,也认为伏寿多心了,只是有些话不方便对伏寿直说。
过了一会,李易亲昵的拍拍伏寿的脑袋,道:“将岳父大人的来信与我看看可好?”
“嗯。”
伏寿应了一声,很快去屋中将书信取出,李易一看,深吸一口气,真的很想把这信砸伏完的脸上啊。
原来,伏完拒绝了伏寿给李易推荐人才的帮助也就算了,还隐晦示意伏寿以后不要与伏家来信太多,免得惹人闲话。
就算泼出去的女儿嫁出去的水,这态度也太过了。
难怪伏寿心中惶惶了,娘家人是这种态度,李易这里又有强力小妾进门,她不害怕才怪呢。
李易不由想起了原本历史中,因为曹操的强势逼迫,伏寿渐渐保不住后位,甚至性命堪忧,就破釜沉舟想算计曹操拼死一搏,当时伏寿求到伏家,结果伏家根本没给她支持,就那么看着伏寿被曹操幽禁到死。
无情啊……
当然,也可以说伏家的人明哲保身,不过这都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和李易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李易暗暗摇头,用力握住了伏寿的手,同时心里打定主意,将来等自己当皇帝,伏寿做皇后,然后伏家九族之内的男丁自己一个不用,一个爵位不给,气死你们这些没眼光的,顺便也借此给大汉朝那些喜欢于兴风作浪的外戚树立一个榜样。
李易一边想着将来的事情,一边继续往书信后半看去,因为伏家的态度有些不正常,虽然之前对李易也是不冷不热,却不像现在这样直接摆出一副要跟他划清界限的样子。
等李易慢慢的看完书信后半,已经是气得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夫君,莫要动怒……”
伏寿轻轻的抚着李易心口,看着李易的目光中满是担忧。
“我这如何能不气!”
虽然伏寿很乖巧,很温柔,可李易看着书信上的内容,真的是想骂娘啊!
早在襄阳的时候,李易就得到过一个消息,吕布不知怎么搞的,被排挤出长安内城了,然后接手内城防卫的兵马都是李傕的人,李易当时对这件事情很上心,只是他没有渠道得知其中具体经过,纵然派了人去长安,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罢了,根本无从打听具体内幕。
倒是伏完的这封书信,透露了许多李易想知道的情况。
吕布为什么退出长安内城,这原因经过说出来叫人想吐血。
李易离开长安后,长安内城被吕布的兵马护卫,朝中上下自然是不满的,毕竟在朝臣们看来,李易,吕布,李傕等人全都是董卓余孽,是粗鄙武夫,对大汉没有重新,董卓的死只是一场狗咬狗的结果罢了。
所以,朝臣们时时都想着来一场真正的拨乱反正,奈何吕布兵马在手,没人敢直接撩拨吕布的胡须,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动用一些迂回的手段。
几个与小皇帝亲近的重臣建议小皇帝募兵,招募忠义之士,守卫宫闱,小皇帝自然同意了,因为原本董卓阵营的人,他只对李易有好感,至于吕布,小皇帝看见吕布心里就犯虚,好感度一直都是负数,巴不得内城换人呢。
这些事情自然瞒不过吕布的眼睛,对有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搞事情,吕布自然是不满的,但吕布经不住夸啊,有朝臣对他说,吕温侯一杆方天画戟天下无敌,又何必在乎那三两千跳梁小丑?与其阻挠,还不如顺其自然,借此成全忠义之名,还能讨得陛下欢心,可谓两全其美。
吕布一想,感觉人家说的很有道理啊,几千个蝼蚁能兴起什么风浪?
再说了,董卓死后别看吕布大权在握,一天到晚看上去威风凛凛的,其实吕布心里也苦的很,因为没几个人把他当好人看待。
所以,且不管吕布是不是忠臣,他都非常想干一些忠臣应该干的事,借此洗刷名声,于是,对于小皇帝募兵的事情,吕布就同意了。
而在此之后,让吕布愤怒的事情就发生了。
朝堂上的那些大老爷们可从来没把吕布当好人看,甭管吕布怎么表现,吕布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个反骨仔,而吕布之前的退让,也增强了他们的胆气。
于是,在吕布有一次入宫的时候,半道上忽然杀出了几百刀斧手,要将吕布斩杀当场。
朝臣们想的很美,杀了吕布,再以大义名分接手吕布麾下兵马,那长安就是天子的了,他们也能重掌权柄。
可是,他们小看了吕布的厉害,也高估了那些乌合之众的实力,明明是伏击,可双方几个照面下来,吕布只带着身边亲卫就将刀斧手给杀的崩盘了,朝臣们的谋划自然落空。
这么一来,双方算是撕破脸了,吕布脱身后就想入宫杀人,不过小皇帝的信使来了,为了安抚吕布,加封吕布为骠骑将军,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不要让长安生乱。
吕布当时就纠结了,他知道自己名声不好,这要是冲进去一通杀,将来除了造反就没退路了,吕布虽然自负,也只道自己斤两,单挑无敌,造反绝对是早死晚死的问题,于是,吕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时拿不定主意。
可就在吕布纠结的时候,一直盘桓在长安城外,不肯去并州上任的李傕郭汜等董卓余部,见长安城内声乱,趁机带兵突入了外城,吕布见状不但没有阻拦,反而放任李傕入城。
吕布心中有怒气,又不敢对朝臣们下杀手,便想借李傕的刀来给那些朝臣们一个深刻教训。
于是,长安的局势就失控了。
一番乱斗之后,李傕把朝臣们招募的新丁给杀了个干干净净,顺理成章的把内城给占了,当然,挟持天子天子也是必须的。
至于吕布,看到形势变化超出预料,赶忙出兵为时已晚,双方杀了几场,互有损伤,最后外城各占一半,陷入僵持。
在此之后,军事博弈就改为了正治斗争,李傕那边不想与吕布硬拼,就开始设法把吕布逼出长安,然后,早就逃离是非漩涡的李易华丽丽的中枪了。
吕布控制内城的时候,虽然不大喜欢那些朝臣,但他也没说仗着手中权柄欺负谁,因此,那些朝臣们才不怎么怕吕布,敢算计他,可李傕就不一样了,这可是董卓亲信,在对待朝臣的态度上深得董卓精髓,一轮屠刀下去,人头滚滚,百官俯首,俨然成了第二个董太师。
之后就有朝臣为李傕谋划,建议李傕把之前李易与吕布联手诛杀董卓的事情,说成了谋逆,如此吕布自然无法在长安立足。
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吕布的,而且暂时还没有最终定论,但李易却不敢大意,因为这可是一个能要他命的无妄之灾。
吕布把大好局面给混成这模样,李易懒得管他,可如果真被朝堂上那群王八蛋给打到了谋逆的行列,李易就麻烦了。
李易不会天真的认为李傕主要对付的是吕布,自己就没事了,万一有人顺势撺掇小皇帝,撤了他南阳太守的职位,如何是好?
想到这里,李易就恨的牙痒痒,吕布啊吕布,当初的大好的局面,怎么几个月功夫,就成了这个烂样?
虽然李易原本也没觉得吕布能借着长安的局势雄起,但最起码维持一两年总没问题吧,这也崩的太快了。
李易有些头疼的揉了揉眉心,他现在最大的资本就是杀董卓之后得到的大义名声,朝堂那边要是把这个给他否了,对李易可是致命的打击。
见李易眉头紧锁,伏寿有些心疼的拉着他的手臂,但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到李易。
静静想了一会,李易长长的吐出口气,强笑道:“好了,寿儿不用为我担心,你先准备饭菜,我出去一趟,马上就回。”
说罢,李易起身往外走去,他已经想好了,不想让朝堂上那帮老王八把主意打到自己身上,就只能转移一下他们的注意力了,所以,有些事情要提前了。
李易被意外搅乱心事的时候,刘琦的心也乱了,不过看他兴奋的脸都红了的样子,显然与李易的心情是两个极端。
“这……这当真是襄侯手笔?”
刘琦看着手中文稿,兴奋的手指都微微有些颤抖,即便说话的时候,眼睛都没从文稿上挪开过片刻,这点与刘表很是相似。
“的确是襄侯所作,前些天襄侯宴请宛城世家,这些文稿正是襄侯给诸多世家的回礼。”
刘琦的亲卫在一旁如实答道。
“原来如此,果然不愧是襄侯啊,唉,我愿减寿十载,只换与襄侯早三年相逢啊。”
亲卫听着刘琦对李易不加掩饰的仰慕,感觉有些不妥,但想了想,还是没开口,毕竟这是他主子,而且他也不懂那些文稿有中的内容有什么特殊之处。
“这,这后面怎么没了,可是你拿来的时候有所遗漏?”
很快,刘琦就发现他手中的文章全都是残篇,这才抬起头来与自己的亲卫说话。
亲卫对此也是早有准备,将从世家那里的来的缘由说了一遍,刘琦听罢,自然是遗憾万分,有心找李易探讨一二,只是看看时间,只能作罢。
不过刘琦显然没打算就此作罢,一边取出一卷新的竹简开始抄录,一边吩咐道:“叫人准备快马,待我将这些文章抄录之后,连夜送到襄阳,中途不可延误,更不得有任何遗失!”
“喏!”
亲卫应了一声,又道:“既然大公子着急,要不要唤几个人来一起抄录?”
刘琦摇头笑道:“此乃传世经典,岂可假他人之手?”
李易听到事情与伏完有关,心里的火气直接就散了大半,毕竟那是伏寿她爹啊,就算父女吵架,他也没法帮伏寿削人。
在李易离开南阳之后,就没有再与伏家那边有什么直接联系了,倒是伏寿不时会来往几封书信,不过李易知道伏完不待见他,也就没打听过书信内容,可看伏寿今天的样子,显然是有了什么不太好的消息。
李易就这么注视着伏寿,伏寿低着头,似乎是在考虑,过了片刻,这才缓缓说道:“今早我听琰姐姐说,蔡中郎似有意找他早年弟子来夫君麾下效力,所以,我想起父亲也有不少门生故旧,还有几位兄长,如今都是赋闲在家,我便想请父亲安排他们过来,希望能够帮衬夫君一二。”
李易眨了眨眼睛,想起了什么,问道:“此事,我记得许久之前,你就向岳父那边去信说过,没错吧?”
伏寿低着头,轻声道:“当时父亲有些不愿,但也没有完全回绝,现在夫君手下缺少人手,我就想着再找父亲说道说道。”
轻轻叹了口气,伏寿继续道:“今日我正想再去信一封,不想上次父亲的回信却是先到了,我……都是寿儿无用,还请夫君……”
李易轻轻拍了拍伏寿的肩膀,没让她继续往下说,但李易已经猜到,伏完多半是把话给说死了,绝了伏寿的心思。
而且,李易还猜到,伏寿这般忧愁,不单单只是伏完的那封信,其中多半原因,其实要落在蔡琰的身上。
李易刚把蔡琰掳……请来的时候,伏寿出于姐妹之情,是很向着蔡琰的,直到李易准备收蔡琰入房,她也是真心高兴,可是,当蔡邕坚定的站到李易这一边后,伏寿就很难保持原本的心态了。
世家之间的婚姻多是利益的结合体,也就是联姻,可李易与伏寿走到一起,其实连联姻都说不上,完全是董卓为了打击汉室声望,顺便拉拢李易做出的决定。
所以,两人的关系在伏寿看来是非常不稳的,之前伏寿感觉还算是不错,毕竟李易对她挺好的,之后李易收了几个小妾,她虽然有些吃醋,但也没感到多少威胁,否则,也不会那么热心的主动让李易去收服蔡琰了。
可是,当蔡琰真的要成为李易的人时,伏寿这才知道,自己这是找了一个多么大的竞争对手。
虽然两人私交很好,伏寿不担心蔡琰会算计她,可伏寿对将来真的没有多少底气,要知道,许多事情可不是她们两个说的算的。
伏完从没给过李易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相反蔡邕,之前不情不愿的时候就帮李易做事,投靠之后,更是豁出老脸,全身心为李易着想了。
两家父辈差别如此明显的态度让伏寿如何不担心?
虽然李易待她很好,可是世家出身的她很清楚,稳固世家婚姻的可不是情情爱爱,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李易这样心向高远的人,一城一州根本容不下他,现在也就罢了,等李易将来越走越高,纵然李易自己本心不变,李易身边的人就会要求李易换一个能对他事业起到真正助力的夫人。
真到了那种时候,伏寿该何去何从?
两人互相对视了片刻,都没说话,伏寿眼中是对未来的迷茫,还有不安,至于李易,他明白伏寿的心思,也认为伏寿多心了,只是有些话不方便对伏寿直说。
过了一会,李易亲昵的拍拍伏寿的脑袋,道:“将岳父大人的来信与我看看可好?”
“嗯。”
伏寿应了一声,很快去屋中将书信取出,李易一看,深吸一口气,真的很想把这信砸伏完的脸上啊。
原来,伏完拒绝了伏寿给李易推荐人才的帮助也就算了,还隐晦示意伏寿以后不要与伏家来信太多,免得惹人闲话。
就算泼出去的女儿嫁出去的水,这态度也太过了。
难怪伏寿心中惶惶了,娘家人是这种态度,李易这里又有强力小妾进门,她不害怕才怪呢。
李易不由想起了原本历史中,因为曹操的强势逼迫,伏寿渐渐保不住后位,甚至性命堪忧,就破釜沉舟想算计曹操拼死一搏,当时伏寿求到伏家,结果伏家根本没给她支持,就那么看着伏寿被曹操幽禁到死。
无情啊……
当然,也可以说伏家的人明哲保身,不过这都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和李易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李易暗暗摇头,用力握住了伏寿的手,同时心里打定主意,将来等自己当皇帝,伏寿做皇后,然后伏家九族之内的男丁自己一个不用,一个爵位不给,气死你们这些没眼光的,顺便也借此给大汉朝那些喜欢于兴风作浪的外戚树立一个榜样。
李易一边想着将来的事情,一边继续往书信后半看去,因为伏家的态度有些不正常,虽然之前对李易也是不冷不热,却不像现在这样直接摆出一副要跟他划清界限的样子。
等李易慢慢的看完书信后半,已经是气得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夫君,莫要动怒……”
伏寿轻轻的抚着李易心口,看着李易的目光中满是担忧。
“我这如何能不气!”
虽然伏寿很乖巧,很温柔,可李易看着书信上的内容,真的是想骂娘啊!
早在襄阳的时候,李易就得到过一个消息,吕布不知怎么搞的,被排挤出长安内城了,然后接手内城防卫的兵马都是李傕的人,李易当时对这件事情很上心,只是他没有渠道得知其中具体经过,纵然派了人去长安,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罢了,根本无从打听具体内幕。
倒是伏完的这封书信,透露了许多李易想知道的情况。
吕布为什么退出长安内城,这原因经过说出来叫人想吐血。
李易离开长安后,长安内城被吕布的兵马护卫,朝中上下自然是不满的,毕竟在朝臣们看来,李易,吕布,李傕等人全都是董卓余孽,是粗鄙武夫,对大汉没有重新,董卓的死只是一场狗咬狗的结果罢了。
所以,朝臣们时时都想着来一场真正的拨乱反正,奈何吕布兵马在手,没人敢直接撩拨吕布的胡须,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动用一些迂回的手段。
几个与小皇帝亲近的重臣建议小皇帝募兵,招募忠义之士,守卫宫闱,小皇帝自然同意了,因为原本董卓阵营的人,他只对李易有好感,至于吕布,小皇帝看见吕布心里就犯虚,好感度一直都是负数,巴不得内城换人呢。
这些事情自然瞒不过吕布的眼睛,对有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搞事情,吕布自然是不满的,但吕布经不住夸啊,有朝臣对他说,吕温侯一杆方天画戟天下无敌,又何必在乎那三两千跳梁小丑?与其阻挠,还不如顺其自然,借此成全忠义之名,还能讨得陛下欢心,可谓两全其美。
吕布一想,感觉人家说的很有道理啊,几千个蝼蚁能兴起什么风浪?
再说了,董卓死后别看吕布大权在握,一天到晚看上去威风凛凛的,其实吕布心里也苦的很,因为没几个人把他当好人看待。
所以,且不管吕布是不是忠臣,他都非常想干一些忠臣应该干的事,借此洗刷名声,于是,对于小皇帝募兵的事情,吕布就同意了。
而在此之后,让吕布愤怒的事情就发生了。
朝堂上的那些大老爷们可从来没把吕布当好人看,甭管吕布怎么表现,吕布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个反骨仔,而吕布之前的退让,也增强了他们的胆气。
于是,在吕布有一次入宫的时候,半道上忽然杀出了几百刀斧手,要将吕布斩杀当场。
朝臣们想的很美,杀了吕布,再以大义名分接手吕布麾下兵马,那长安就是天子的了,他们也能重掌权柄。
可是,他们小看了吕布的厉害,也高估了那些乌合之众的实力,明明是伏击,可双方几个照面下来,吕布只带着身边亲卫就将刀斧手给杀的崩盘了,朝臣们的谋划自然落空。
这么一来,双方算是撕破脸了,吕布脱身后就想入宫杀人,不过小皇帝的信使来了,为了安抚吕布,加封吕布为骠骑将军,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不要让长安生乱。
吕布当时就纠结了,他知道自己名声不好,这要是冲进去一通杀,将来除了造反就没退路了,吕布虽然自负,也只道自己斤两,单挑无敌,造反绝对是早死晚死的问题,于是,吕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时拿不定主意。
可就在吕布纠结的时候,一直盘桓在长安城外,不肯去并州上任的李傕郭汜等董卓余部,见长安城内声乱,趁机带兵突入了外城,吕布见状不但没有阻拦,反而放任李傕入城。
吕布心中有怒气,又不敢对朝臣们下杀手,便想借李傕的刀来给那些朝臣们一个深刻教训。
于是,长安的局势就失控了。
一番乱斗之后,李傕把朝臣们招募的新丁给杀了个干干净净,顺理成章的把内城给占了,当然,挟持天子天子也是必须的。
至于吕布,看到形势变化超出预料,赶忙出兵为时已晚,双方杀了几场,互有损伤,最后外城各占一半,陷入僵持。
在此之后,军事博弈就改为了正治斗争,李傕那边不想与吕布硬拼,就开始设法把吕布逼出长安,然后,早就逃离是非漩涡的李易华丽丽的中枪了。
吕布控制内城的时候,虽然不大喜欢那些朝臣,但他也没说仗着手中权柄欺负谁,因此,那些朝臣们才不怎么怕吕布,敢算计他,可李傕就不一样了,这可是董卓亲信,在对待朝臣的态度上深得董卓精髓,一轮屠刀下去,人头滚滚,百官俯首,俨然成了第二个董太师。
之后就有朝臣为李傕谋划,建议李傕把之前李易与吕布联手诛杀董卓的事情,说成了谋逆,如此吕布自然无法在长安立足。
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吕布的,而且暂时还没有最终定论,但李易却不敢大意,因为这可是一个能要他命的无妄之灾。
吕布把大好局面给混成这模样,李易懒得管他,可如果真被朝堂上那群王八蛋给打到了谋逆的行列,李易就麻烦了。
李易不会天真的认为李傕主要对付的是吕布,自己就没事了,万一有人顺势撺掇小皇帝,撤了他南阳太守的职位,如何是好?
想到这里,李易就恨的牙痒痒,吕布啊吕布,当初的大好的局面,怎么几个月功夫,就成了这个烂样?
虽然李易原本也没觉得吕布能借着长安的局势雄起,但最起码维持一两年总没问题吧,这也崩的太快了。
李易有些头疼的揉了揉眉心,他现在最大的资本就是杀董卓之后得到的大义名声,朝堂那边要是把这个给他否了,对李易可是致命的打击。
见李易眉头紧锁,伏寿有些心疼的拉着他的手臂,但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到李易。
静静想了一会,李易长长的吐出口气,强笑道:“好了,寿儿不用为我担心,你先准备饭菜,我出去一趟,马上就回。”
说罢,李易起身往外走去,他已经想好了,不想让朝堂上那帮老王八把主意打到自己身上,就只能转移一下他们的注意力了,所以,有些事情要提前了。
李易被意外搅乱心事的时候,刘琦的心也乱了,不过看他兴奋的脸都红了的样子,显然与李易的心情是两个极端。
“这……这当真是襄侯手笔?”
刘琦看着手中文稿,兴奋的手指都微微有些颤抖,即便说话的时候,眼睛都没从文稿上挪开过片刻,这点与刘表很是相似。
“的确是襄侯所作,前些天襄侯宴请宛城世家,这些文稿正是襄侯给诸多世家的回礼。”
刘琦的亲卫在一旁如实答道。
“原来如此,果然不愧是襄侯啊,唉,我愿减寿十载,只换与襄侯早三年相逢啊。”
亲卫听着刘琦对李易不加掩饰的仰慕,感觉有些不妥,但想了想,还是没开口,毕竟这是他主子,而且他也不懂那些文稿有中的内容有什么特殊之处。
“这,这后面怎么没了,可是你拿来的时候有所遗漏?”
很快,刘琦就发现他手中的文章全都是残篇,这才抬起头来与自己的亲卫说话。
亲卫对此也是早有准备,将从世家那里的来的缘由说了一遍,刘琦听罢,自然是遗憾万分,有心找李易探讨一二,只是看看时间,只能作罢。
不过刘琦显然没打算就此作罢,一边取出一卷新的竹简开始抄录,一边吩咐道:“叫人准备快马,待我将这些文章抄录之后,连夜送到襄阳,中途不可延误,更不得有任何遗失!”
“喏!”
亲卫应了一声,又道:“既然大公子着急,要不要唤几个人来一起抄录?”
刘琦摇头笑道:“此乃传世经典,岂可假他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