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马歇尔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去跟马歇尔谈判之前,顾祝同征询了冯承乾的意见。
  与他预料的一样,冯承乾并不重视这次谈判。在回电中,冯承乾明确提到,马歇尔的身份是美军全权代表,而不是代表美国联邦政府,因此即便谈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未必能够兑现。
  也就是说,不管谈判结果如何,这次谈判的意义都不是很大。
  只是,中**方肯定不能拒绝谈判。
  原因很简单,谈判是结束战争的方式之一,也是争取和平的积极表现,而中**队所做的巨大牺牲都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至少这是中**方的政治口号,因此就不能拒绝为和平多做一次贡献。
  二月十一日,顾祝同在鲁志刚安排的几名军官的陪同下,乘飞机离开了迈阿密。
  谈判地点在弗里德里克斯堡,即位于里士满与华盛顿之间的一座小城镇,正好位于中美军队的实际控制线上。
  当时,这座城镇在美军控制之中,为了进行谈判,美军让出了半边城区。
  谈判场所在镇子西面的一处庄园内。
  相差,这座庄园曾经属于某个拥有上千英亩土地的大地主,而在南北战争期间,此人支持南军,并且在罗伯特-李率军攻打华盛顿的时候,为南军提供过帮助。战争结束前,北军按照当时出台的法律,征用了这座庄园。在此之后,庄园多次易主,但是每一位主人都没有好的下场。
  当然,这些都是传闻。
  二十二日上午,顾祝同与马歇尔进行了首次非正式会面,谈判安排在二十三日上午正式开始。
  这是顾祝同第一次见到马歇尔。
  与照片上的肖像相比,马歇尔显得更加消瘦一些,大概是长期劳累所致吧。
  对马歇尔。顾祝同也略有了解。
  在美军中,马歇尔是一名政治家型的军人,深得美国前任总统,也是把美国拉入这场战争的罗斯福的信任与赏识。罗斯福住在白宫的时候,几乎把所有军事事务交给马歇尔,只是并非言听计从。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马歇尔的主张得到了全面支持。美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一九四零年底,马歇尔就明确提出。美国不应该急于参战,哪怕日本会因此战败,因为参战本身对美国并没有好处。相反,继续保持中立对美国更有利,而且美国在保持中立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为友好国家提供支援。更重要的是,美国呆在战场之外,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日本与英国来削弱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等到这两个最主要的对手精疲力尽之后,美国才应该参战。
  必须承认,马歇尔很有眼光,战略判断力超越了所有人。
  严格说来,罗斯福也非常清楚,美国继续保持中立的好处,更明白马歇尔提到的那些原因有多么重要。
  可惜的是,罗斯福是总统,而不是总参谋长。
  在听取了马歇尔的意见之后,罗斯福还要面对英国与日本的首相。需要考虑得更加全面与深入。
  结果就是,美国并没有继续呆在战场外面。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如果美国没有在一九四零年底做出参战的决定,而是把参战时间推迟一年,恐怕大战将有另外一个结局。这就是,在这一年里,美国不但能够完成经济、特别是工业上的战争调整。还能够集中力量为英国与日本提供足够多的援助,让这两个国家坚持下去,而美军则能够充分做好战争准备。等到一九四二年初。当美国参战的时候,美军就没有那么容易被击败了。
  显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就受到参战影响,建造进度严重推迟,如果美国在一九四二年才参战,那么“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就有望一九四三年服役,而不是推迟到一九四四年底。更重要的是,美国在一九四二年参战的话,中国海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一九四三年获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样一来,强大的“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就能赶上大战期间最重要的海战,在美国海军遭受惨重损失之前发挥作用,而美国海军就有机会在太平洋战场上击败中国海军。显然,太平洋战争决定了整个大战的结局,当美国海军主宰太平洋之后,中国肯定会战败,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独木难支,根本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击败美国,甚至难以击败英国。
  在一九四二年,马歇尔还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建议。
  这就是,暂时放弃欧洲与北大西洋战场,仅为英国提供最基本的援助,把重点转向太平洋,争取首先在太平洋战场上取胜。
  按照他的建议,美国海军将不再向英国派遣战舰,特别是主力舰,仅在北大西洋上保留用于反潜护航的中小型舰艇。作为弥补措施,美国将增加部署在英国的航空兵,特别是战略航空兵,承担更多的轰炸任务,并且扩大轰炸范围,力求通过轰炸来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构成的威胁。
  要知道,马歇尔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美军还没有在太平洋战场上战败。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他的建议得到采纳,美军就不会这么快的输掉太平洋战争,也就有可能迫使中德进行停战谈判。
  可惜的是,马歇尔的这个建议再次被罗斯福否决了。
  当然,并不是说罗斯福不知道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性,而是罗斯福不可能抛弃英国,更不能让英国遭到战败的威胁。
  别忘了,在一九四二年的时候,英国还丝毫没有战败的迹象。
  有趣的是,当时罗斯福还给马歇尔安排了一个任务,即让他去策划反攻欧洲大陆的作战行动。更有点难以理解的是,马歇尔确实制订出了一份反攻计划,而且非常全面,成为了接下来美军登陆北非的基础。
  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马歇尔并不支持反攻欧洲大陆。
  原因很简单,美军处于战略劣势,在太平洋上被动挨打,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打败了西欧的法国,东欧的红俄也快要战败了,美国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英国,而美国陆军动员的兵力根本不算多,还要在西南太平洋上保卫澳大利亚。这样一来,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用来反攻欧洲大陆。
  在马歇尔看来,在太平洋战场上反败为胜之前,美军都不可能发起战略反击。
  也正是如此,马歇尔才强调了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性,而且一再建议向太平洋增兵,甚至必须为此牺牲英国。
  当然,军事上的正确建议,在政治上不一定行得通。
  到一九四五年,随着英国战败,马歇尔第三次向罗斯福提出战略建议,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向罗斯福提出建议了。
  这就是,在还没有彻底战败的情况下,与同盟国集团进行停战谈判。
  根据美国的官方资料,当时罗斯福很有可能会采纳马歇尔的建议,可是最终依然把这个建议搁置了起来。
  当然,这次不是需要考虑哪个盟国,而是同盟国集团已经公开表示,美国必须无条件投降,不然就将打到美国投降为止。
  显然,在政治上,罗斯福不可能让美国无条件投降,特别是在美军还能打的情况下。
  只是,罗斯福高估了美军的战斗力。
  罗斯福去世之后,杜鲁门住进了白宫。
  虽然与罗斯福一样,杜鲁门也极为倚重马歇尔,不但让马歇尔继续担任总参谋长,还让他兼任了白宫首席军事顾问。但是杜鲁门也是一名政治家,而且算不上是老练的政治家,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罗斯福,其中就包括听取建议。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一九四六年与一九四七年,马歇尔先后两次向杜鲁门提出,美国已经到了必须投降的时候,如果不能想办法在投降谈判中争取到一些利益,那么美国将失去一切,甚至会在战败后遭到肢解。在第二次提出建议的时候,马歇尔还提到,美国可以放弃所有投降条件,只需要保留一条,即在投降之后,必须保证美国的国土完整,即不得肢解美国。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不算是一个过分的要求。
  说白了,如果美国在这个时候提出谈判,而且只保留这一个条件,那么同盟国集团很有可能接受。原因很简单,在一九四七年的时候,中德都没有肢解美国的方案,其他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发言权,而中国显然不会为了肢解美国再牺牲掉上百万官兵,德意志第二帝国则急于结束战争。
  可惜的是,杜鲁门把马歇尔的建议当成了耳边风,还反问马歇尔,既然一九四六年就必须投降,而到了一九四七年还没有投降,那么谁能够保证美国不能坚持到一九四八年、甚至是一九四九年?
  显然,马歇尔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结果就是,在一九四七年,美国错过了最后一次有条件投降的机会。
  到了一九四八年,中**队攻打了古巴,并且登陆美国南部地区,战火烧到了洛基山脉以东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马歇尔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让美国免于彻底战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