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节
难道说,他一直都误会了贝多芬了?
这首《d大调》从来不是一首单纯地表现快乐的曲子,它是将最内涵深刻的情绪都隐藏在了欢笑背后,将属于贝多芬难得的积极快乐都放于听众的耳边?!
那这是一种何等的包容啊!
安静的演奏厅里,激烈轻快的小提琴曲已经进入了高潮,每一个音符都震颤着从音孔中跳出,每一个高难度的连音都轻松地从琴弓下响起,音律美妙,节奏明朗。
直到——
声音陡转直下!
这时候,连台下的多伦萨先生都猛然睁大了双眼,惊骇地看向台上的青年。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戚暮还在华夏的时候,曾经听郑未乔说着这样一个笑话:得到百万人的喜欢,你是偶像巨星;得到千万人的喜爱,你是领袖人物;得到上亿人的喜爱……哦!原来你是人民币!
虽然这只是一个随口的段子而已,但是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就算是好脾气如多伦萨先生,都有扎耶夫在背后欺瞒背叛,更何况是其他人?
全球喜欢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的乐迷很多,甚至有人爱之将其奉为一生追逐的传说。当然,也有很多人厌恶这位大师,认为他空有绚丽华美的技巧,但是琴声却缺乏感情。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毕竟几百年前的音乐不会有任何手段流传保存下来,只有那些听众们的笔记、乐评记录着这位小提琴大师的传奇。
小提琴的难关,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技巧、第二个便是感情。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富有充沛感情的曲子,甚至是连丝毫不懂音乐的人,都能从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浮现于琴弦上的快乐与满足,乃至于有很多人都认为——
『听了这首曲子,再糟糕的心情也一下子愉悦起来』。
但是这首《d大调》确实不能算是一首多么高难度的曲子,在专业小提琴家的手中,这只能算是中等难度,并无太多复杂的技巧。
有了感情便已足够体现这首曲子的美好,还需要其他吗?
锦上添花说得容易,做起来却难,多少年来也确实有人改编过这首曲子,但是却很少有让人觉得惊叹的,只能说的与原曲相差无几,没有太大改进。
改编一首曲子需要的除了改编者对这首曲子的了解与认知外,还需要改编者拥有非常卓越的耳力与音乐水平。因此,通常能够改编一首曲子的人,都是某方面的音乐大师,比如卓越的钢琴家、小提琴家、大提琴家等。
当然,在一支乐团里,通常都是由指挥和首席小提琴手担任这个工作,比如戚暮曾经演奏的那两首改编《圣母颂》和《蓝色多瑙河》,就是由他和华尔斯先生一起讨论、改编出来的。
而如今这首《d大调》,却已然不可能再有他人的参与。
舞台下,多伦萨先生的腰板挺得笔直,身子稍稍前倾,目光认真专注地盯着舞台上那个低眸演奏的青年,他将全部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耳朵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音律。
但是现在青年演奏的速度实在太快,因此连多伦萨先生都是在听到第二小段的时候,才猛然惊醒,低声喊道:“第二乐章的小广板?!”
一旁的莫托尔四人纷纷怔住。
一首音乐的要素一共分为9个方面,包括有节奏、曲调、和声、力度等等。
而对于节奏来说,它的另外一个要素即为速度。在创作一首曲子的时候,乐曲家们经常会在乐谱上标注符号,告诉演奏者该以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奏曲子,通常而言这种符号都是意大利文,从最慢的广板、慢板、柔板……一直到中板、快板、急板。
而比广板稍微快一点的速度,便称为小广板——
『larghetto。』
贝多芬的《d大调》一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快板,第三乐章是一段快板,而第二乐章则是一段小广板。
这第二乐章是全曲中最富有贝多芬意味的抒情曲目,由单簧管和小提琴为主音律合奏,表现出温缓流畅的音律,让人心神放松。
而如今,戚暮演奏的这段旋律实在不能称为是小广板,不,它甚至已经超过了快板的速度,而真正成为了一段急板!
恐怕在场也只有多伦萨大师能在十几秒内反应出这加快了数倍的曲子到底是什么,因为在场所有人都发现,当第二乐章加快成了急板后,它竟然有着超乎想象的急促与热烈!
只听那激昂极速的旋律,正从小小的音孔中传出。青年修长的手指已然成了虚影,快速地在琴弦上前后移动着。而他的右手正执着琴弓,以更加急促的速度在跳弓!
五个音……不!
是十个音、十几个音同时在一个拉弓上跳跃出来!
单纯地按照乐曲的速度加快节奏,这并不是优秀的改编,因为有的时候这段旋律并不适合以这样的速度演奏,有的时候这段旋律需要添加几个音符、或者省略几个音符。
于是此时此刻,这首第二乐章的音乐已经与原版有了细微的差别,但是如果仔细听听,还依旧重复着贝多芬的主旋律,但是比第三乐章更加热烈欢快的曲调,却让人忍不住地心情激动,仿佛看到了那逐渐升起的旭日!
比高潮还要高潮!
明明是在第三乐章原本的高潮部分突然中断,但是现在衔接上去的曲调却丝毫不让人感到别扭差异,反而天衣无缝地让人开始怀疑:难道……贝多芬一开始就做了这样一个小游戏,想看看有没有后人能将其意图发掘出来?
听着这样高昂欢乐的音乐,多伦萨先生紧皱着的眉毛慢慢地舒展开来。他的目光仍旧焦灼在戚暮的身上,可是其中的困惑不解此时却已经被浓浓的赞赏给替代。
不仅仅是多伦萨大师!
莫托尔、纳扎特、安东尼、塔克曼……
所有听到这儿的评委们,已经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
他们从来都相信,年龄不是考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的必要因素,远的比如莫扎特4岁就登台演出、舒伯特31岁前写出数百首经典名曲,近的比如奥斯顿·柏特莱姆9岁写下第一首练习曲、克多里14岁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冠军。
你说,上帝的心怎么就长得这么歪呢?
这么一个实力出众、音感极佳的小提琴手,竟然还如此风度翩翩、俊秀斯文?!
这心眼都偏出太阳系了吧!!!
而舞台上的戚暮,自然不知道台下众人乱七八糟的心思,将这段第二乐章以极快的速度插入音乐中演奏完毕后,他以一手极其漂亮的音阶,很快地将旋律带回到了原本的谱子里。
等到一曲终了,连戚暮也微微喘了气,白皙饱满的额头上布满了细细的汗水。
虽然他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之前在休息室里试验了一遍,但是当他再一次演出自己改编的曲目,戚暮仍旧是花了十二分的心思,用绝对音感保证了音律的和谐。
等了几秒后,戚暮深吸一口气,再笑着看向舞台下的众人,他的视线刚与多伦萨先生对上,便听到一旁响起了一声高昂的“bravo”!
戚暮诧异地转眼看去,只见维爱的第二指挥莫托尔先生此时正认真地看着自己,他站起了身子,不停地鼓掌。在他的带领下,其余四人也是笑着鼓起掌来,就连站在门口的两位工作人员(包括刻板严肃的罗曼),都非常赞赏地鼓着掌。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恐怕连一声“安可”他们都要喊出口了。
戚暮礼节十足地鞠躬致谢,多伦萨先生满意地看着这个青年,笑着说道:“既然你已经表演结束了,那么,现在我也就可以喊‘小七’了吧?”
说着,多伦萨转首看看旁边的四位评委,只见后者纷纷点头,道:“已经表演结束了,就不用再避嫌了,多伦萨。”
于是多伦萨大师接着说道:“小七,原本在你上场前,我可是被这些可恶的家伙挟持住了:他们不允许我和你多说一句话,他们竟然认为……我会偏袒你,给你提示?”
看着多伦萨大师一脸无奈的模样,戚暮不由轻笑出声。
只听一旁的纳扎特先生调侃道:“多伦萨,你可别不认账。前几天是谁拿着柏特莱姆和阿卡得的推荐信,在乐团成员大会上强力建议直接招了戚暮为副首席的?昨天最后一次开会的时候你还又说了一遍呢,别以为你又拿到了法勒和兰斯的推荐信就可以省略招募会这一关。”
听了这话,多伦萨先生苦笑着摊摊手,对戚暮说道:“小七,你看,这些顽固的家伙可一点都不相信你的实力。我反复地和他们说,你在帕雷森剧院的音乐会上表现得有多么出色,连奥斯顿他们都可以证明呢!”
戚暮可从未想过多伦萨先生竟然动过“省略招募会,直接招收他成为副首席”的心思,但是此时此刻,当他听到这件事的时候,也不由地心头一软,非常地感动。
多伦萨先生确实听过戚暮的几次演出,也收到过阿卡得教授给他寄去的专辑,但是就算戚暮真的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招募会,多伦萨先生在招募会前的这番行为也是足够冒险了。
万一戚暮并不能胜任,那么简直是在砸艾伯克·多伦萨的招牌。
一位指挥家连乐手的琴声都无法分辨好坏?
那就可以收拾东西滚蛋了。
对此,戚暮微笑着说道:“谢谢您,多伦萨先生,我相信您不会给我任何暗示的。”
此时,莫托尔无奈地摊手:“明明我也往抽签盒里放了五首莫扎特的曲子,怎么现在上场的三个人抽到的都是贝多芬的?”
乐团首席安东尼笑道:“运气呗,多伦萨先生的运气一向很好。”
几人又说笑了一番后,多伦萨先生看向戚暮,认真地问道:“小七,你刚才的那首第三乐章真的是让我们很惊艳。现在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改编这首曲子呢?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合理的答案,否则……”
“我会代表伟大的贝多芬先生,残忍地拒绝你的改编。”
第一百六十七章
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多伦萨先生已经渐渐沉了脸色,端正肃穆地看着舞台上的青年。
这位被公认脾气很好的指挥大师,很少会有这样郑重的时候,此时此刻他目光诚恳地看着戚暮,虽然没有再开口,但是却产生了一种他在等待着对方答案的感觉。
听了多伦萨先生的话,另外四位评委也纷纷转首看向戚暮。他们也很好奇是什么给了这位年轻人灵感,让他作出了如此动人的旋律。
只见戚暮镇定从容地点点头,微笑道:“多伦萨先生,其实这次在抽到这首《d大调》的时候,我真的很惊讶。想必这首曲子的知名程度已经不用我多说了,而事实上我也承认,我对这首曲子的每一个音符都已经铭记于心、滚瓜烂熟,就算您让我现场哼唱出来,都没有任何问题。”
青年坦诚的话语让乐团首席安东尼轻松地笑了笑,只听戚暮继续道:“其实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想……为什么在一段小广板之后,会是一段快板呢?这样的反差真的很大,让我在第一次练习的时候觉得非常奇怪。”
戚暮说的很久,事实上,真的是太久之前的事情了。
上辈子在他进入日内瓦音乐学院前,戚暮接触的比较多的是莫扎特、梅纽因、海菲茨等大师的曲子。那时候他也比较年轻,对太过深沉的感情还无法把握,等到后来进入学院后,他才更多地接触到了贝多芬的曲子,同时也接触到了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戚暮上辈子刚进入学院的时候,真觉得与同学相比,自己所差的东西太多。他差的不是天赋、也从来不是勤奋,而是那从小到大因为家世等原因带来的各种优势,于是他加倍努力地在一年间填补了这些差距,同时也在高强度的练琴中,对这首《d大调》产生了一些疑问。
很多小提琴手第一次接触《d大调》的时候,都是一个乐章一个乐章的练习。而等到正式演奏的时候,大多数都会有乐团伴奏,也没有机会将三个乐章没有间断地连续演奏下来。
但是戚暮上辈子可没有那么多悠闲的时间,因此他在第一次接触这首曲子的时候,就勤奋地连续练习了7个多小时,将完整的三个乐章全部理顺。
因此,他也发现了——
小广板之后瞬间接快板,真的是一件很突兀的事情啊!
有乐团的伴奏还不感觉那么明显,但是没有了乐团伴奏后,真是突兀得让当时的他有些不理解起来。
戚暮上辈子也研究这首曲子一段时间,但是却没有得到太多的想法。然而当他这辈子拥有了绝对的音感后,他却倏地察觉到,或许……改编一下这首曲子,会有更大的收获?
一般而言,只有作曲家、指挥家才能将一首曲子改编得十分和谐,因为他们超强的耳力和对每个音符的掌控已经超出普通的音乐家的范畴。
戚暮自然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训练,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改编这首曲子——
因为他拥有绝对音感。
将自己的答案全部说出去后,评委席里也是稍稍惊了惊。
首席安东尼又问了一遍“你确实是在今天才打算改编这首曲子的吗”,而等戚暮再次肯定地确认后,连第二指挥莫托尔都是长叹一声气,感慨道:“唉,在几十年的训练后,我的音感也已经可以勉强算是绝对音感了,但还是没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编贝多芬的曲子啊……”
第三指挥纳扎特则是调侃道:“你要是拥有天生的绝对音感,那不就成了奥斯顿·柏特莱姆了?”
几人又说笑了一番后,多伦萨先生看向舞台上的戚暮,脸色依旧冷静郑重。但是慢慢的,他却缓缓笑开,然后颔首道:“小七,你的心思很细腻,对于这样细小的节奏问题都能注意这么仔细,真是让我很震惊。或许原版的交·响·乐《d大调》仍旧是贝多芬大师的更为出众,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小提琴独奏上,你的这首曲子更为热烈激昂。”
顿了顿,多伦萨大师又笑着道:“小七,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这首美妙的《d大调》,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在今天晚上,在这个美妙的新年之夜,和我一起共进一顿美好的晚餐,欢迎你到我的家中来作客哦!”
戚暮闻言微微一愣,心中瞬间闪过一道灵光,等到他彻底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猛地意识到:多伦萨先生这是承认他了?!
这首《d大调》从来不是一首单纯地表现快乐的曲子,它是将最内涵深刻的情绪都隐藏在了欢笑背后,将属于贝多芬难得的积极快乐都放于听众的耳边?!
那这是一种何等的包容啊!
安静的演奏厅里,激烈轻快的小提琴曲已经进入了高潮,每一个音符都震颤着从音孔中跳出,每一个高难度的连音都轻松地从琴弓下响起,音律美妙,节奏明朗。
直到——
声音陡转直下!
这时候,连台下的多伦萨先生都猛然睁大了双眼,惊骇地看向台上的青年。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戚暮还在华夏的时候,曾经听郑未乔说着这样一个笑话:得到百万人的喜欢,你是偶像巨星;得到千万人的喜爱,你是领袖人物;得到上亿人的喜爱……哦!原来你是人民币!
虽然这只是一个随口的段子而已,但是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就算是好脾气如多伦萨先生,都有扎耶夫在背后欺瞒背叛,更何况是其他人?
全球喜欢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的乐迷很多,甚至有人爱之将其奉为一生追逐的传说。当然,也有很多人厌恶这位大师,认为他空有绚丽华美的技巧,但是琴声却缺乏感情。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毕竟几百年前的音乐不会有任何手段流传保存下来,只有那些听众们的笔记、乐评记录着这位小提琴大师的传奇。
小提琴的难关,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技巧、第二个便是感情。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富有充沛感情的曲子,甚至是连丝毫不懂音乐的人,都能从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浮现于琴弦上的快乐与满足,乃至于有很多人都认为——
『听了这首曲子,再糟糕的心情也一下子愉悦起来』。
但是这首《d大调》确实不能算是一首多么高难度的曲子,在专业小提琴家的手中,这只能算是中等难度,并无太多复杂的技巧。
有了感情便已足够体现这首曲子的美好,还需要其他吗?
锦上添花说得容易,做起来却难,多少年来也确实有人改编过这首曲子,但是却很少有让人觉得惊叹的,只能说的与原曲相差无几,没有太大改进。
改编一首曲子需要的除了改编者对这首曲子的了解与认知外,还需要改编者拥有非常卓越的耳力与音乐水平。因此,通常能够改编一首曲子的人,都是某方面的音乐大师,比如卓越的钢琴家、小提琴家、大提琴家等。
当然,在一支乐团里,通常都是由指挥和首席小提琴手担任这个工作,比如戚暮曾经演奏的那两首改编《圣母颂》和《蓝色多瑙河》,就是由他和华尔斯先生一起讨论、改编出来的。
而如今这首《d大调》,却已然不可能再有他人的参与。
舞台下,多伦萨先生的腰板挺得笔直,身子稍稍前倾,目光认真专注地盯着舞台上那个低眸演奏的青年,他将全部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耳朵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音律。
但是现在青年演奏的速度实在太快,因此连多伦萨先生都是在听到第二小段的时候,才猛然惊醒,低声喊道:“第二乐章的小广板?!”
一旁的莫托尔四人纷纷怔住。
一首音乐的要素一共分为9个方面,包括有节奏、曲调、和声、力度等等。
而对于节奏来说,它的另外一个要素即为速度。在创作一首曲子的时候,乐曲家们经常会在乐谱上标注符号,告诉演奏者该以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奏曲子,通常而言这种符号都是意大利文,从最慢的广板、慢板、柔板……一直到中板、快板、急板。
而比广板稍微快一点的速度,便称为小广板——
『larghetto。』
贝多芬的《d大调》一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快板,第三乐章是一段快板,而第二乐章则是一段小广板。
这第二乐章是全曲中最富有贝多芬意味的抒情曲目,由单簧管和小提琴为主音律合奏,表现出温缓流畅的音律,让人心神放松。
而如今,戚暮演奏的这段旋律实在不能称为是小广板,不,它甚至已经超过了快板的速度,而真正成为了一段急板!
恐怕在场也只有多伦萨大师能在十几秒内反应出这加快了数倍的曲子到底是什么,因为在场所有人都发现,当第二乐章加快成了急板后,它竟然有着超乎想象的急促与热烈!
只听那激昂极速的旋律,正从小小的音孔中传出。青年修长的手指已然成了虚影,快速地在琴弦上前后移动着。而他的右手正执着琴弓,以更加急促的速度在跳弓!
五个音……不!
是十个音、十几个音同时在一个拉弓上跳跃出来!
单纯地按照乐曲的速度加快节奏,这并不是优秀的改编,因为有的时候这段旋律并不适合以这样的速度演奏,有的时候这段旋律需要添加几个音符、或者省略几个音符。
于是此时此刻,这首第二乐章的音乐已经与原版有了细微的差别,但是如果仔细听听,还依旧重复着贝多芬的主旋律,但是比第三乐章更加热烈欢快的曲调,却让人忍不住地心情激动,仿佛看到了那逐渐升起的旭日!
比高潮还要高潮!
明明是在第三乐章原本的高潮部分突然中断,但是现在衔接上去的曲调却丝毫不让人感到别扭差异,反而天衣无缝地让人开始怀疑:难道……贝多芬一开始就做了这样一个小游戏,想看看有没有后人能将其意图发掘出来?
听着这样高昂欢乐的音乐,多伦萨先生紧皱着的眉毛慢慢地舒展开来。他的目光仍旧焦灼在戚暮的身上,可是其中的困惑不解此时却已经被浓浓的赞赏给替代。
不仅仅是多伦萨大师!
莫托尔、纳扎特、安东尼、塔克曼……
所有听到这儿的评委们,已经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
他们从来都相信,年龄不是考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的必要因素,远的比如莫扎特4岁就登台演出、舒伯特31岁前写出数百首经典名曲,近的比如奥斯顿·柏特莱姆9岁写下第一首练习曲、克多里14岁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冠军。
你说,上帝的心怎么就长得这么歪呢?
这么一个实力出众、音感极佳的小提琴手,竟然还如此风度翩翩、俊秀斯文?!
这心眼都偏出太阳系了吧!!!
而舞台上的戚暮,自然不知道台下众人乱七八糟的心思,将这段第二乐章以极快的速度插入音乐中演奏完毕后,他以一手极其漂亮的音阶,很快地将旋律带回到了原本的谱子里。
等到一曲终了,连戚暮也微微喘了气,白皙饱满的额头上布满了细细的汗水。
虽然他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之前在休息室里试验了一遍,但是当他再一次演出自己改编的曲目,戚暮仍旧是花了十二分的心思,用绝对音感保证了音律的和谐。
等了几秒后,戚暮深吸一口气,再笑着看向舞台下的众人,他的视线刚与多伦萨先生对上,便听到一旁响起了一声高昂的“bravo”!
戚暮诧异地转眼看去,只见维爱的第二指挥莫托尔先生此时正认真地看着自己,他站起了身子,不停地鼓掌。在他的带领下,其余四人也是笑着鼓起掌来,就连站在门口的两位工作人员(包括刻板严肃的罗曼),都非常赞赏地鼓着掌。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恐怕连一声“安可”他们都要喊出口了。
戚暮礼节十足地鞠躬致谢,多伦萨先生满意地看着这个青年,笑着说道:“既然你已经表演结束了,那么,现在我也就可以喊‘小七’了吧?”
说着,多伦萨转首看看旁边的四位评委,只见后者纷纷点头,道:“已经表演结束了,就不用再避嫌了,多伦萨。”
于是多伦萨大师接着说道:“小七,原本在你上场前,我可是被这些可恶的家伙挟持住了:他们不允许我和你多说一句话,他们竟然认为……我会偏袒你,给你提示?”
看着多伦萨大师一脸无奈的模样,戚暮不由轻笑出声。
只听一旁的纳扎特先生调侃道:“多伦萨,你可别不认账。前几天是谁拿着柏特莱姆和阿卡得的推荐信,在乐团成员大会上强力建议直接招了戚暮为副首席的?昨天最后一次开会的时候你还又说了一遍呢,别以为你又拿到了法勒和兰斯的推荐信就可以省略招募会这一关。”
听了这话,多伦萨先生苦笑着摊摊手,对戚暮说道:“小七,你看,这些顽固的家伙可一点都不相信你的实力。我反复地和他们说,你在帕雷森剧院的音乐会上表现得有多么出色,连奥斯顿他们都可以证明呢!”
戚暮可从未想过多伦萨先生竟然动过“省略招募会,直接招收他成为副首席”的心思,但是此时此刻,当他听到这件事的时候,也不由地心头一软,非常地感动。
多伦萨先生确实听过戚暮的几次演出,也收到过阿卡得教授给他寄去的专辑,但是就算戚暮真的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招募会,多伦萨先生在招募会前的这番行为也是足够冒险了。
万一戚暮并不能胜任,那么简直是在砸艾伯克·多伦萨的招牌。
一位指挥家连乐手的琴声都无法分辨好坏?
那就可以收拾东西滚蛋了。
对此,戚暮微笑着说道:“谢谢您,多伦萨先生,我相信您不会给我任何暗示的。”
此时,莫托尔无奈地摊手:“明明我也往抽签盒里放了五首莫扎特的曲子,怎么现在上场的三个人抽到的都是贝多芬的?”
乐团首席安东尼笑道:“运气呗,多伦萨先生的运气一向很好。”
几人又说笑了一番后,多伦萨先生看向戚暮,认真地问道:“小七,你刚才的那首第三乐章真的是让我们很惊艳。现在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改编这首曲子呢?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合理的答案,否则……”
“我会代表伟大的贝多芬先生,残忍地拒绝你的改编。”
第一百六十七章
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多伦萨先生已经渐渐沉了脸色,端正肃穆地看着舞台上的青年。
这位被公认脾气很好的指挥大师,很少会有这样郑重的时候,此时此刻他目光诚恳地看着戚暮,虽然没有再开口,但是却产生了一种他在等待着对方答案的感觉。
听了多伦萨先生的话,另外四位评委也纷纷转首看向戚暮。他们也很好奇是什么给了这位年轻人灵感,让他作出了如此动人的旋律。
只见戚暮镇定从容地点点头,微笑道:“多伦萨先生,其实这次在抽到这首《d大调》的时候,我真的很惊讶。想必这首曲子的知名程度已经不用我多说了,而事实上我也承认,我对这首曲子的每一个音符都已经铭记于心、滚瓜烂熟,就算您让我现场哼唱出来,都没有任何问题。”
青年坦诚的话语让乐团首席安东尼轻松地笑了笑,只听戚暮继续道:“其实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想……为什么在一段小广板之后,会是一段快板呢?这样的反差真的很大,让我在第一次练习的时候觉得非常奇怪。”
戚暮说的很久,事实上,真的是太久之前的事情了。
上辈子在他进入日内瓦音乐学院前,戚暮接触的比较多的是莫扎特、梅纽因、海菲茨等大师的曲子。那时候他也比较年轻,对太过深沉的感情还无法把握,等到后来进入学院后,他才更多地接触到了贝多芬的曲子,同时也接触到了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戚暮上辈子刚进入学院的时候,真觉得与同学相比,自己所差的东西太多。他差的不是天赋、也从来不是勤奋,而是那从小到大因为家世等原因带来的各种优势,于是他加倍努力地在一年间填补了这些差距,同时也在高强度的练琴中,对这首《d大调》产生了一些疑问。
很多小提琴手第一次接触《d大调》的时候,都是一个乐章一个乐章的练习。而等到正式演奏的时候,大多数都会有乐团伴奏,也没有机会将三个乐章没有间断地连续演奏下来。
但是戚暮上辈子可没有那么多悠闲的时间,因此他在第一次接触这首曲子的时候,就勤奋地连续练习了7个多小时,将完整的三个乐章全部理顺。
因此,他也发现了——
小广板之后瞬间接快板,真的是一件很突兀的事情啊!
有乐团的伴奏还不感觉那么明显,但是没有了乐团伴奏后,真是突兀得让当时的他有些不理解起来。
戚暮上辈子也研究这首曲子一段时间,但是却没有得到太多的想法。然而当他这辈子拥有了绝对的音感后,他却倏地察觉到,或许……改编一下这首曲子,会有更大的收获?
一般而言,只有作曲家、指挥家才能将一首曲子改编得十分和谐,因为他们超强的耳力和对每个音符的掌控已经超出普通的音乐家的范畴。
戚暮自然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训练,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改编这首曲子——
因为他拥有绝对音感。
将自己的答案全部说出去后,评委席里也是稍稍惊了惊。
首席安东尼又问了一遍“你确实是在今天才打算改编这首曲子的吗”,而等戚暮再次肯定地确认后,连第二指挥莫托尔都是长叹一声气,感慨道:“唉,在几十年的训练后,我的音感也已经可以勉强算是绝对音感了,但还是没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编贝多芬的曲子啊……”
第三指挥纳扎特则是调侃道:“你要是拥有天生的绝对音感,那不就成了奥斯顿·柏特莱姆了?”
几人又说笑了一番后,多伦萨先生看向舞台上的戚暮,脸色依旧冷静郑重。但是慢慢的,他却缓缓笑开,然后颔首道:“小七,你的心思很细腻,对于这样细小的节奏问题都能注意这么仔细,真是让我很震惊。或许原版的交·响·乐《d大调》仍旧是贝多芬大师的更为出众,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小提琴独奏上,你的这首曲子更为热烈激昂。”
顿了顿,多伦萨大师又笑着道:“小七,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这首美妙的《d大调》,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在今天晚上,在这个美妙的新年之夜,和我一起共进一顿美好的晚餐,欢迎你到我的家中来作客哦!”
戚暮闻言微微一愣,心中瞬间闪过一道灵光,等到他彻底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猛地意识到:多伦萨先生这是承认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