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世界线收束
蔡琰也有很多难言之隐,李素这样的直男平时也未必有花心思去想,所以事到临头有些懵逼,花了几天工夫才慢慢摸索清楚妻子长久以来的想法和顾虑。
首先必须承认,李素成亲超过三年半,如果从偷偷摸摸没有名分算起,都接近五年了。虽然内宅琴瑟和谐,但受限于汉末的传统观念,女子嫁人三年半还无所出,内心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哪怕当时还没到礼教盛行的年代。
李素自己倒是对于有没有孩子毫无所谓,他上辈子太佛系了,最关注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质量,要好好享受减少牵挂。
不过,过去这三四年里毫无动静,也不是蔡琰的罪过,最初是因为两人的关系还没过明路时,李素自己比较懂,会算安全期。
加上那时候他自己还没到十八周岁,为了节欲养生、争取多发育一会儿,身高突破七尺五寸,所以每个月四次甚至两次也就够了,平摊下来一周一次。实际上是在前七后八的安全期里,前面密集两次后面密集两次。
蔡琰一开始丝毫不动这些医学常识,只是她聪明心眼多,在那偷偷摸摸的一年里,总结夫君的生活习惯,自己摸索出了其中深意,所以也非常配合——期间发生过好几次非常不安全的日子,蔡琰主动示好,李素想方设法婉拒,最后肯定免不了被套问出医学知识。
知道了这回事儿之后,蔡琰也就上了心,她本就是心思灵透,多愁善感很敏感的人。正式成亲之后,按理说可以不用再遵照安全原则,彻底放开了。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李素在191年的南中征伐、前后拖了整整一年,而后又是192年去汉中、遇到刘备因为意外突发事件在五丈原兵败,李素亲自坐镇阳平关击退董越樊稠,以及后来193年开春去荆南长沙住了三个月。
细算下来,李素是新婚半年就出征、中间只有两次各自在家住三个月。这三年半里,在外出门两年,在家累计一年半,而且时间最长的一次就是这次从荆南回来之后,连住了半年。
这样的时间结构,让蔡琰很注意避嫌,她不希望在李素回家春风一度后、再次出远门期间,才被发现有身孕。
因为汉末的医疗条件太差了,孕期也算不精确,身边都没亲戚证人,万一让李素多心了,觉得“我怎么运气这么好,就回家两个月密集耕耘,妻子就中标了,我走之后到底有没有发生别的事情”。
李素其实不至于这么想,但蔡琰自己多愁善感又心思缜密,她要防微杜渐杜绝一切被传闲话的可能性。所以最稳的办法就是当丈夫每次回家时间不够久,那就继续坚持“危险期不做事儿”的原则,直到熬到丈夫持续宅家半年以上的长休假期,再突破这一原则。
这次李素从七月初就回成都了,此后蔡琰寸步不离跟了他近半年,也完全不顾时节周期琴瑟和谐,期间一个外面的男人都没见过,李素都是亲自看在眼里的,这才让蔡琰非常放心实施她的计划。
最后果然证明,她的身体没有问题,从八月份开始这么干,到十一月份总算中标了。
另一方面,也确实得承认,因为汉中王妃都有孕了,本阵营内地位比李素高的人都有后了,这也导致了蔡琰很大的压力,让她不能再等。
……
“算算日子,王妃明年二月份就要诞下了,你这个日子还算不准,如果是十一月份的事儿,那就是明年九月了,那你还是在成都好好歇着吧,跟王妃多说说话。
我会跟大王争取,明年如果攻打长安顺利,北伐成功后就不留朝了,我请为益州牧,回来安抚后方、总督粮草,顺便陪你到做完月子,来年再考虑全家去长安。”
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妻子这几年来心里的弯弯绕都搞清楚后,李素也只能这样安抚,并且进行一些临时的调整安排,甚至调整了仕途节奏。
本来么,要是长安攻下之后北方事务很繁杂,刘备也是有可能把李素留在那儿处理的。这样一来,他还是北伐小成后就先回成都牧守一方。反正这两项工作都很重要,刘备手下现在人才也不少了,李素鲁肃都不在,还能让荀攸法正诸葛瑾操持雍凉事务。
而且明年诸葛亮也十五岁了,实在文官质量不够,也能让诸葛亮出来稍微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专业性工作,锻炼锻炼官场水平了。
蔡琰听了夫君的安排后,也是如释重负,她也知道,既然这个孕期是她自己精心设计的,其实对于她自己的避嫌和心里安宁是有好处的,但多少对于夫君的事业节奏不太好。夫君没在乎这些,那就最好不过了。
辛亏李素是个纯享乐主义者,不是官迷,或者说他知道自己的最终发展能有多好,完全不在乎早点到长安中枢做官还是晚点到中枢做官。
蔡琰就很为他考虑地说:“我本来还以为,你会趁机想要把锦瑟纳妾了,看来你倒是不想太仓促、没有感情基础。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把她们带上去南郑。
妾听说荀参军和其他几个要去长安的文官,这次都先把家眷带去南郑了,这才是正理。大王是要匡扶朝廷的,大王麾下的重要文臣,当然要带着家眷入长安,才好安抚朝中旧臣,宣示气象,否则倒像是李傕郭汜那些挟君之贼似的,没个长性。
锦瑟好歹也是朝中重臣之女,虽然没落了,待人接物不会丢体面,到时候长安老臣们的家眷设宴请女眷,咱家也好有人出席,免得失礼。”
之前李素到南郑打仗的时候,没有带女眷,其他谋士也都不用带(除了鲁肃的老婆本来就在南郑),但那是因为那次是防守战,要顶住董越樊稠。
而这次是进攻战,要摆出到长安常住的姿态。连刘备都带了糜贞和甄姜,只有吴苋因为怀孕七个多月了走不了,但按照计划明年夏天之前也是要去长安的。
荀攸这些原本被董卓陷害离开长安的高官,就更要带着老婆孩子还乡团了,气势不能输。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素带些女眷到长安露露脸,也是政治需要,毕竟他是刘备帐下文官之首,类似于后世某些国务卿出访场合得带夫人。
李素想了想:“那就先带去南郑试试,跟其他重臣家的女眷饮宴赴会会不会失礼。要是拿不出手就算了,礼仪得体的话,再从长计议考虑别的。”
……
因为妻子的怀孕,李素也减少了年前的活动。
随着一场初平四年最寒冷的冬雪,时间终于迈入了兴平元年。
成都的文武高层们,都经历了一次短促而安乐的新年休假。说短促,是因为过完年初三,就要陆续赶路去南郑了,争取在南郑过上元节,然后北伐。
说安乐,自然是因为这个新年又多了不少今年刚出现的好吃好喝好玩儿的东西,大家都雨露均沾得到了实惠。
大家都用上了僰道新式炼钢作坊用煤炭炼铁、风箱预热空气高温灌钢打造的更薄导热更好的铁锅,然后拿到了李素送礼的蚝油炒菜,体会到了没有味精胜似味精的鲜美调味。
李素这几年,也没少推广南中和交州的特产成为达官贵人们追捧的新式享乐。
甚至鲁肃还表示他过完上元节后倒长沙赴任,会考虑派均输官核算成本,给交州渔民百姓更优惠的税收政策——
往年渔民的税是很难收的,因为渔民捞到的海鲜太容易腐烂了,只能让他们把鱼卖了全部交钱。所以按照租庸调法的常规操作,渔民要缴三百钱的人头税、六百钱代粮、九百钱代役,每年要卖货筹一千八百铜钱。
现在生蚝牡蛎这些可以做成高保质期的硬通货,估计以后按带壳状态三石蚝抵一石粮食,或者不带壳的净肉一石折抵粮一石。再加上熬制时的十倍浓缩,燃料、人工靡费,鲁肃估计以后每年缴纳一斗五升蚝油就能抵种田百姓的粮税,租庸调全抵的话,大概也知要五斗蚝油就够了。
当然这也只是鲁肃根据他询问赵云得知的生产方法、产出率估算的,具体肯定得上任之后再调研,而且这种奢侈品得特许执照经营,得是目前已经当了渔民的才能这么干,否则鼓励更多百姓下海当渔民不种田,也不是好事。
李素本人在成都留到了大年初五,他把蜀郡的全部活儿都细致交代了诸葛瑾,让诸葛瑾好好干,还给她画饼,说只要大王北伐成功后,全体都论功行赏,诸葛瑾说不定也能当到郡守了。
因为这次连荀攸都被调去北方,到前线参赞军机,在蜀郡这一亩三分地上,资历比诸葛瑾老、而且比诸葛瑾更受信任的,确实不多了。
诸葛瑾也知道自己前途的重要关口即将到来,让李素尽管放心,北伐期间蜀郡周边的后勤工作一定不会掉链子。
李素这才带着一群美婢,还有典韦和一堆护卫,骑马走剑阁道到沔阳——他得赶时间,如果走嘉陵江水路,虽然不辛苦,但要绕个大圈子,十天根本到不了。
锦瑟绣瑟也是心情紧张,一路小心伺候,有些期待又有些害怕,尤其是锦瑟被蔡琰交代过,要负责对外待人接物,唯恐出点岔子丢了右将军的体面。
一行人在上元节之前一天,才抵达沔阳,刘备也宣布在沔阳大宴群臣,庆贺上元佳节,同时也算是犒赏三军,为出征前最后鼓舞一波士气。
上元节当天,午宴结束之后,李素府上就来了个不速之客造访。
李素见到她还有些意外,原来是被带到汉中、已经在王府里住了两年半的万年公主刘妙。
刘备这几年名义上王府在汉中南郑,但实际上成都的行宫远比南郑的王府更为华丽享乐。之所以如此安排,也只是为了蹭当年刘邦的人设热度。
但刘妙因为是以族侄女的身份投靠,所以不可能去行宫住,这两三年里就一个人孤苦留在汉中王府,刘备倒是没有缺她用度和婢女,生活起居条件一如当年在长安封地做公主,就是身边没了朋友。糜贞甄姜在南郑的时候,还能陪她说说话解解闷,她俩也走了之后就没人了。
这次也是听说北伐在即,而公主又不能提前与闻军机,所以一直熬到上元佳节,才借着跟李素多年的老交情求见。毕竟看在李素当年答应已故的灵思皇后的面子上,李素也不能不理刘妙。
所以李素亲自礼貌出迎:“公主何故纡尊光临寒舍……末将昨日才至此下榻,此处疏于打扫,多有怠慢。”
刘妙神色略显凄苦地打量了一眼,下意识茫然问道:“嫂子不曾与右将军同来么?恰才午宴的时候,我见糜、甄二位婶婶也来了,朝中旧臣多带女眷,兄何以独孤。”
李素:“拙荆有身,多有不便。”
刘妙这才难得听到一条让她发自内心同喜的好消息:“是么?嫂子也三年多了吧,可喜可贺啊。我这次来,也没别的,就是想问问……我是不是快回万年县封地了?”
李素安静冷场了几秒钟,看着刘妙的眼神,诚恳说道:“事到如今,也没什么好瞒公主的,反正大军开拔在即,山关封雪,也不虞泄密。我军确实北伐在即了。”
刘妙淡淡叹息一声:“你又叫我公主了,也是,等我回到万年县,四年前你许诺母后的诺言,也算是做到了吧。护我周全,最终驱逐国贼,送我安全回封地。”
李素摸了摸鼻子,有些拿不准对方的意思:“殿下不希望末将是个信守诺言之人么?要不,还是屋里坐下慢慢说吧。”
刘妙茫然看不出什么表情:“言而有信当然是好的,小妹怎会不希望兄有信。这两三年,身边只有宫女,再无亲近之人谈心,叔婶也顾不得我一介闲人。只不过,跟陷于贼手惨遭不幸的两位姑姑相比,我至少还有锦衣玉食,还能有什么不甘心呢。”
刘妙淡然吐槽着,跟着李素并排走进他在汉中的别府内堂,迎面看到女眷相迎、斟茶安垫、熏香扫榻,刘妙倒是微微愣了一下。
“樱儿?”
锦瑟脸色微微尴尬了一下,盈盈下拜:“殿下好记性,还能识得贫贱之交。”
刘妙忽然陷入了悠然神往的状态,心情也舒坦了些:“都四年没见了吧,真漂亮,让我都羡慕呢。周尚书遇害之后,你缘何到了这里?”
李素在旁边懵逼了几秒,静静观察,这才温言插话:“锦瑟,这么说你原名是周樱了?在京城时,你曾见过公主?”
锦瑟腼腆一笑:“那时我才十一岁,小殿下一岁。当时……灵思皇后与弘农王刚刚蒙难,董卓刚刚专权。家父在袁绍讨董之前,还算受董贼信赖,掌拔擢百官之权,所以妾也常常得以见皇家女眷、有幸被殿下结为玩伴。”
李素想了想,那应该是刘妙被他带到长安之后、而又还没被带进汉中之前的事儿了。中间有那么半年的时间差,周毖、许靖这些人是董卓面前的红人,直到袁绍起兵周毖才被董卓灭族。
刘妙在那段时间差里,跟周毖的女儿交好,估计也是有点小心机的,一方面确实需要同龄玩伴,一方面也是惴惴不安怕遭了董卓毒手残害,所以找几个朝中有人事权、又比较文雅的儒臣家的女眷交朋友。
当然也有可能是李素想多了,当时才十二岁的刘妙能有多少心眼,说不定就是巧合。
李素宽慰道:“既然你与殿下有旧,我以后也不叫你锦瑟了,就叫你原名周樱吧。你虽然家道中落了,我还是会以妹妹一样待你的。用不了多久了,到时候你们都可以回长安。”
刘妙咬了一下嘴唇,对李素歉然一笑,然后拉着锦瑟到一旁说悄悄话:“樱儿妹妹,你是如何机缘巧合到了右将军府上的?莫非……你现在是他的妾?”
锦瑟脸色一红:“哪有……人家只是婢女而已。我原先被董贼没为奴婢,关在郿坞。幸好董贼被杀时,右将军攻破郿坞,救出我等。我们愿意留下为婢,仅此而已。
右将军用情专一,令人叹为观止呢,成亲快四年,此前妻子一直无出,他也丝毫不介意。妾虽为婢女之身,但着实敬慕其人品高洁。”
刘妙忍不住噗嗤一笑:“就他还高洁?他最多也就是不太好女色,别的方面可是穷奢极欲呢。”
锦瑟不好反驳,忸怩辩解:“那是另一回事了……”
刘妙叹息一声:“开玩笑呢,知道你护主。唉,你虽然命苦,至少家人凋零也只是与我一般,中间虽然曲折为奴,最后的下场却比我好,一定是周尚书生前废除党锢,拔擢幽隐,积德行善,所以留下孤女得此福报吧。”
锦瑟听得吓了一跳,连忙跪下:“殿下何出此言,奴婢如何当得起‘下场却比殿下好’的考评。我们要相信大王和右将军与众将的努力,长安光复不远,殿下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刘妙叹了口气,有些大逆不道的话不能说,就懒得解释了。
首先必须承认,李素成亲超过三年半,如果从偷偷摸摸没有名分算起,都接近五年了。虽然内宅琴瑟和谐,但受限于汉末的传统观念,女子嫁人三年半还无所出,内心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哪怕当时还没到礼教盛行的年代。
李素自己倒是对于有没有孩子毫无所谓,他上辈子太佛系了,最关注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质量,要好好享受减少牵挂。
不过,过去这三四年里毫无动静,也不是蔡琰的罪过,最初是因为两人的关系还没过明路时,李素自己比较懂,会算安全期。
加上那时候他自己还没到十八周岁,为了节欲养生、争取多发育一会儿,身高突破七尺五寸,所以每个月四次甚至两次也就够了,平摊下来一周一次。实际上是在前七后八的安全期里,前面密集两次后面密集两次。
蔡琰一开始丝毫不动这些医学常识,只是她聪明心眼多,在那偷偷摸摸的一年里,总结夫君的生活习惯,自己摸索出了其中深意,所以也非常配合——期间发生过好几次非常不安全的日子,蔡琰主动示好,李素想方设法婉拒,最后肯定免不了被套问出医学知识。
知道了这回事儿之后,蔡琰也就上了心,她本就是心思灵透,多愁善感很敏感的人。正式成亲之后,按理说可以不用再遵照安全原则,彻底放开了。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李素在191年的南中征伐、前后拖了整整一年,而后又是192年去汉中、遇到刘备因为意外突发事件在五丈原兵败,李素亲自坐镇阳平关击退董越樊稠,以及后来193年开春去荆南长沙住了三个月。
细算下来,李素是新婚半年就出征、中间只有两次各自在家住三个月。这三年半里,在外出门两年,在家累计一年半,而且时间最长的一次就是这次从荆南回来之后,连住了半年。
这样的时间结构,让蔡琰很注意避嫌,她不希望在李素回家春风一度后、再次出远门期间,才被发现有身孕。
因为汉末的医疗条件太差了,孕期也算不精确,身边都没亲戚证人,万一让李素多心了,觉得“我怎么运气这么好,就回家两个月密集耕耘,妻子就中标了,我走之后到底有没有发生别的事情”。
李素其实不至于这么想,但蔡琰自己多愁善感又心思缜密,她要防微杜渐杜绝一切被传闲话的可能性。所以最稳的办法就是当丈夫每次回家时间不够久,那就继续坚持“危险期不做事儿”的原则,直到熬到丈夫持续宅家半年以上的长休假期,再突破这一原则。
这次李素从七月初就回成都了,此后蔡琰寸步不离跟了他近半年,也完全不顾时节周期琴瑟和谐,期间一个外面的男人都没见过,李素都是亲自看在眼里的,这才让蔡琰非常放心实施她的计划。
最后果然证明,她的身体没有问题,从八月份开始这么干,到十一月份总算中标了。
另一方面,也确实得承认,因为汉中王妃都有孕了,本阵营内地位比李素高的人都有后了,这也导致了蔡琰很大的压力,让她不能再等。
……
“算算日子,王妃明年二月份就要诞下了,你这个日子还算不准,如果是十一月份的事儿,那就是明年九月了,那你还是在成都好好歇着吧,跟王妃多说说话。
我会跟大王争取,明年如果攻打长安顺利,北伐成功后就不留朝了,我请为益州牧,回来安抚后方、总督粮草,顺便陪你到做完月子,来年再考虑全家去长安。”
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妻子这几年来心里的弯弯绕都搞清楚后,李素也只能这样安抚,并且进行一些临时的调整安排,甚至调整了仕途节奏。
本来么,要是长安攻下之后北方事务很繁杂,刘备也是有可能把李素留在那儿处理的。这样一来,他还是北伐小成后就先回成都牧守一方。反正这两项工作都很重要,刘备手下现在人才也不少了,李素鲁肃都不在,还能让荀攸法正诸葛瑾操持雍凉事务。
而且明年诸葛亮也十五岁了,实在文官质量不够,也能让诸葛亮出来稍微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专业性工作,锻炼锻炼官场水平了。
蔡琰听了夫君的安排后,也是如释重负,她也知道,既然这个孕期是她自己精心设计的,其实对于她自己的避嫌和心里安宁是有好处的,但多少对于夫君的事业节奏不太好。夫君没在乎这些,那就最好不过了。
辛亏李素是个纯享乐主义者,不是官迷,或者说他知道自己的最终发展能有多好,完全不在乎早点到长安中枢做官还是晚点到中枢做官。
蔡琰就很为他考虑地说:“我本来还以为,你会趁机想要把锦瑟纳妾了,看来你倒是不想太仓促、没有感情基础。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把她们带上去南郑。
妾听说荀参军和其他几个要去长安的文官,这次都先把家眷带去南郑了,这才是正理。大王是要匡扶朝廷的,大王麾下的重要文臣,当然要带着家眷入长安,才好安抚朝中旧臣,宣示气象,否则倒像是李傕郭汜那些挟君之贼似的,没个长性。
锦瑟好歹也是朝中重臣之女,虽然没落了,待人接物不会丢体面,到时候长安老臣们的家眷设宴请女眷,咱家也好有人出席,免得失礼。”
之前李素到南郑打仗的时候,没有带女眷,其他谋士也都不用带(除了鲁肃的老婆本来就在南郑),但那是因为那次是防守战,要顶住董越樊稠。
而这次是进攻战,要摆出到长安常住的姿态。连刘备都带了糜贞和甄姜,只有吴苋因为怀孕七个多月了走不了,但按照计划明年夏天之前也是要去长安的。
荀攸这些原本被董卓陷害离开长安的高官,就更要带着老婆孩子还乡团了,气势不能输。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素带些女眷到长安露露脸,也是政治需要,毕竟他是刘备帐下文官之首,类似于后世某些国务卿出访场合得带夫人。
李素想了想:“那就先带去南郑试试,跟其他重臣家的女眷饮宴赴会会不会失礼。要是拿不出手就算了,礼仪得体的话,再从长计议考虑别的。”
……
因为妻子的怀孕,李素也减少了年前的活动。
随着一场初平四年最寒冷的冬雪,时间终于迈入了兴平元年。
成都的文武高层们,都经历了一次短促而安乐的新年休假。说短促,是因为过完年初三,就要陆续赶路去南郑了,争取在南郑过上元节,然后北伐。
说安乐,自然是因为这个新年又多了不少今年刚出现的好吃好喝好玩儿的东西,大家都雨露均沾得到了实惠。
大家都用上了僰道新式炼钢作坊用煤炭炼铁、风箱预热空气高温灌钢打造的更薄导热更好的铁锅,然后拿到了李素送礼的蚝油炒菜,体会到了没有味精胜似味精的鲜美调味。
李素这几年,也没少推广南中和交州的特产成为达官贵人们追捧的新式享乐。
甚至鲁肃还表示他过完上元节后倒长沙赴任,会考虑派均输官核算成本,给交州渔民百姓更优惠的税收政策——
往年渔民的税是很难收的,因为渔民捞到的海鲜太容易腐烂了,只能让他们把鱼卖了全部交钱。所以按照租庸调法的常规操作,渔民要缴三百钱的人头税、六百钱代粮、九百钱代役,每年要卖货筹一千八百铜钱。
现在生蚝牡蛎这些可以做成高保质期的硬通货,估计以后按带壳状态三石蚝抵一石粮食,或者不带壳的净肉一石折抵粮一石。再加上熬制时的十倍浓缩,燃料、人工靡费,鲁肃估计以后每年缴纳一斗五升蚝油就能抵种田百姓的粮税,租庸调全抵的话,大概也知要五斗蚝油就够了。
当然这也只是鲁肃根据他询问赵云得知的生产方法、产出率估算的,具体肯定得上任之后再调研,而且这种奢侈品得特许执照经营,得是目前已经当了渔民的才能这么干,否则鼓励更多百姓下海当渔民不种田,也不是好事。
李素本人在成都留到了大年初五,他把蜀郡的全部活儿都细致交代了诸葛瑾,让诸葛瑾好好干,还给她画饼,说只要大王北伐成功后,全体都论功行赏,诸葛瑾说不定也能当到郡守了。
因为这次连荀攸都被调去北方,到前线参赞军机,在蜀郡这一亩三分地上,资历比诸葛瑾老、而且比诸葛瑾更受信任的,确实不多了。
诸葛瑾也知道自己前途的重要关口即将到来,让李素尽管放心,北伐期间蜀郡周边的后勤工作一定不会掉链子。
李素这才带着一群美婢,还有典韦和一堆护卫,骑马走剑阁道到沔阳——他得赶时间,如果走嘉陵江水路,虽然不辛苦,但要绕个大圈子,十天根本到不了。
锦瑟绣瑟也是心情紧张,一路小心伺候,有些期待又有些害怕,尤其是锦瑟被蔡琰交代过,要负责对外待人接物,唯恐出点岔子丢了右将军的体面。
一行人在上元节之前一天,才抵达沔阳,刘备也宣布在沔阳大宴群臣,庆贺上元佳节,同时也算是犒赏三军,为出征前最后鼓舞一波士气。
上元节当天,午宴结束之后,李素府上就来了个不速之客造访。
李素见到她还有些意外,原来是被带到汉中、已经在王府里住了两年半的万年公主刘妙。
刘备这几年名义上王府在汉中南郑,但实际上成都的行宫远比南郑的王府更为华丽享乐。之所以如此安排,也只是为了蹭当年刘邦的人设热度。
但刘妙因为是以族侄女的身份投靠,所以不可能去行宫住,这两三年里就一个人孤苦留在汉中王府,刘备倒是没有缺她用度和婢女,生活起居条件一如当年在长安封地做公主,就是身边没了朋友。糜贞甄姜在南郑的时候,还能陪她说说话解解闷,她俩也走了之后就没人了。
这次也是听说北伐在即,而公主又不能提前与闻军机,所以一直熬到上元佳节,才借着跟李素多年的老交情求见。毕竟看在李素当年答应已故的灵思皇后的面子上,李素也不能不理刘妙。
所以李素亲自礼貌出迎:“公主何故纡尊光临寒舍……末将昨日才至此下榻,此处疏于打扫,多有怠慢。”
刘妙神色略显凄苦地打量了一眼,下意识茫然问道:“嫂子不曾与右将军同来么?恰才午宴的时候,我见糜、甄二位婶婶也来了,朝中旧臣多带女眷,兄何以独孤。”
李素:“拙荆有身,多有不便。”
刘妙这才难得听到一条让她发自内心同喜的好消息:“是么?嫂子也三年多了吧,可喜可贺啊。我这次来,也没别的,就是想问问……我是不是快回万年县封地了?”
李素安静冷场了几秒钟,看着刘妙的眼神,诚恳说道:“事到如今,也没什么好瞒公主的,反正大军开拔在即,山关封雪,也不虞泄密。我军确实北伐在即了。”
刘妙淡淡叹息一声:“你又叫我公主了,也是,等我回到万年县,四年前你许诺母后的诺言,也算是做到了吧。护我周全,最终驱逐国贼,送我安全回封地。”
李素摸了摸鼻子,有些拿不准对方的意思:“殿下不希望末将是个信守诺言之人么?要不,还是屋里坐下慢慢说吧。”
刘妙茫然看不出什么表情:“言而有信当然是好的,小妹怎会不希望兄有信。这两三年,身边只有宫女,再无亲近之人谈心,叔婶也顾不得我一介闲人。只不过,跟陷于贼手惨遭不幸的两位姑姑相比,我至少还有锦衣玉食,还能有什么不甘心呢。”
刘妙淡然吐槽着,跟着李素并排走进他在汉中的别府内堂,迎面看到女眷相迎、斟茶安垫、熏香扫榻,刘妙倒是微微愣了一下。
“樱儿?”
锦瑟脸色微微尴尬了一下,盈盈下拜:“殿下好记性,还能识得贫贱之交。”
刘妙忽然陷入了悠然神往的状态,心情也舒坦了些:“都四年没见了吧,真漂亮,让我都羡慕呢。周尚书遇害之后,你缘何到了这里?”
李素在旁边懵逼了几秒,静静观察,这才温言插话:“锦瑟,这么说你原名是周樱了?在京城时,你曾见过公主?”
锦瑟腼腆一笑:“那时我才十一岁,小殿下一岁。当时……灵思皇后与弘农王刚刚蒙难,董卓刚刚专权。家父在袁绍讨董之前,还算受董贼信赖,掌拔擢百官之权,所以妾也常常得以见皇家女眷、有幸被殿下结为玩伴。”
李素想了想,那应该是刘妙被他带到长安之后、而又还没被带进汉中之前的事儿了。中间有那么半年的时间差,周毖、许靖这些人是董卓面前的红人,直到袁绍起兵周毖才被董卓灭族。
刘妙在那段时间差里,跟周毖的女儿交好,估计也是有点小心机的,一方面确实需要同龄玩伴,一方面也是惴惴不安怕遭了董卓毒手残害,所以找几个朝中有人事权、又比较文雅的儒臣家的女眷交朋友。
当然也有可能是李素想多了,当时才十二岁的刘妙能有多少心眼,说不定就是巧合。
李素宽慰道:“既然你与殿下有旧,我以后也不叫你锦瑟了,就叫你原名周樱吧。你虽然家道中落了,我还是会以妹妹一样待你的。用不了多久了,到时候你们都可以回长安。”
刘妙咬了一下嘴唇,对李素歉然一笑,然后拉着锦瑟到一旁说悄悄话:“樱儿妹妹,你是如何机缘巧合到了右将军府上的?莫非……你现在是他的妾?”
锦瑟脸色一红:“哪有……人家只是婢女而已。我原先被董贼没为奴婢,关在郿坞。幸好董贼被杀时,右将军攻破郿坞,救出我等。我们愿意留下为婢,仅此而已。
右将军用情专一,令人叹为观止呢,成亲快四年,此前妻子一直无出,他也丝毫不介意。妾虽为婢女之身,但着实敬慕其人品高洁。”
刘妙忍不住噗嗤一笑:“就他还高洁?他最多也就是不太好女色,别的方面可是穷奢极欲呢。”
锦瑟不好反驳,忸怩辩解:“那是另一回事了……”
刘妙叹息一声:“开玩笑呢,知道你护主。唉,你虽然命苦,至少家人凋零也只是与我一般,中间虽然曲折为奴,最后的下场却比我好,一定是周尚书生前废除党锢,拔擢幽隐,积德行善,所以留下孤女得此福报吧。”
锦瑟听得吓了一跳,连忙跪下:“殿下何出此言,奴婢如何当得起‘下场却比殿下好’的考评。我们要相信大王和右将军与众将的努力,长安光复不远,殿下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刘妙叹了口气,有些大逆不道的话不能说,就懒得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