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24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主任急了,赶紧求饶:“好了好了,我说实话。这100台彩电,其中20台是我要的,剩下的80台被人包圆了。人家直接拿着1988年的国库券找你,也不用慢慢收了,你看好不好?”
  周秋萍狐疑:“一口气要80台,什么人啊?”
  “掮客,倒买倒卖的,名气不小。说实在的,反正咱们把彩电卖出去就行,人家后面要怎么搞?我们也管不了是不是?”
  周秋萍想了想:“行吧,你把人带过来让我看看。别到时候咱们叫人玩鬼了。”
  王主任笑出了声:“你可真是谨慎哦,人家这种买卖不知道干了多少起了。”
  “小心驶得万年船。我做买卖又不是我一个人,我哪里能不小心。”
  结果等到下午碰头,瞧见那位一口气包圆了80台彩电的陶老板,周秋萍就疑惑地问:“陶老板,你是不是在宁安县干过?”
  陶老板笑眯眯的:“哎呦,我可不敢在周经理你面前自称老板,叫我小陶就好。我是到处找饭吃,宁安也呆过。你看,3000块的彩电,按照8折收国库券,我这边国库券都准备好了,30万,随时可以验货。”
  周秋萍确定了,这就是那位在宁安县收购知了猴的陶老板。当初自己到手的第1桶金,还真多亏了他。
  既然是熟人,那必须得打个折。
  周秋萍直接摇头:“不行,你不能8折。8折是卖给农民同志的,送家电下乡。你,起码得6折。”
  陶老板吓坏了,眼睛瞪得滴溜圆:“哪里能这样呢?这不都是掏国库券买彩电吗?”
  “不一样。”周秋萍一本正经,“都说城市发展好了,要反哺农村,工业发达了,得补偿农业。这个优惠当然得有针对性。别有意见,你怎么不说城里发粮票的时候,农村啥都没有呢。再说了,你这国库券是什么价格收上来的?6折你都有的赚。”
  陶老板心中一慌,知道自己碰上玩国库券的老手了,赶紧强调:“周经理,你不能这样,6折太狠了,我这还有一帮兄弟要吃饭呢。你要6折的话,我兄弟们连饭都吃不饱了。”
  他完全没认出来面前的这位周经理就是当初买知了猴给他的那位农妇。差别实在太大了,在他眼中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他怎么也没办法将两人联想在一起。
  周秋萍但笑不语。
  年纪轻轻的陶老板咬咬牙,做了个75的手势:“75折怎么样?周经理,现在海城收国库券也就是75块。我这边真的没利润了。”
  周秋萍直接看王主任:“麻烦您告诉他,你们信用社现在卖国库券是多少钱?”
  王主任都不好意思了:“75块。”
  嗐,这个事情搞的。早知道这样,他就不多事了。实在是熟人托熟人,磨不过情面。
  陶老板年纪比周秋萍还小两岁,就能够一出手便几十上百万的,那做买卖是相当能拉得下脸。
  他苦苦哀求:“周经理你就帮帮忙呐,我这也是小本经营,很不容易的。彩电到了我手上,我还得想办法卖出去呢。”
  周秋萍点点头,退了一步:“既然你也知道海城的国库券是75块,那你总得留给我们的兄弟一口饭吃吧。7折,这已经是最低的了,其他的就不要说话。80台彩电,想要优惠名额的人太多了,我们是真的不在乎。”
  陶老板在心里算了笔账,7折的国库券买下彩电,他也有赚的。总比拖着国库券去海城来的强。
  现在这么乱,上个月他去山东,结果碰上大学生坐在铁轨上,整个火车全都停了。他拎着一包现金,在车上差点没被逼疯掉。
  从那以后,他对坐火车都要有心理阴影了。
  算了,还不晓得要闹到什么时候。他不如老老实实地把手上的国库券换成钱,然后先放银行吧。
  只是从8折变成7折,意味着他又要多掏43,000的国库券。算了算了,少挣点就少挣点吧,赶紧先把货拿到手再说。
  陶老板借用了电话,他手下的兄弟直接把343,000的国库券给送来了。
  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陶老板自己找了车,直接拖走了80台彩电。
  王主任看着对方潇洒的身影,一时间感慨万千。
  周秋萍直接冲他呵呵笑:“怎么样?说给你们最优惠,那肯定是优惠的。”
  王主任又不是傻的,国库券当成7折还是8折用,一台彩电,中间能差四五百块呢。况且现在海城的国库券都是75折。人家的确是削减了利润在做这买卖。
  他咬咬牙,下定了决心:“再来10台,周经理,我要30台。”
  不就是多跑跑多宣传吗?他们板桥供销社的东西难道只卖给板桥人民?蠢不蠢啊。把县城的人引过来,照样做生意。
  周秋萍叹了口气,勉为其难道:“行吧,行吧,说好了这个月都给你们供货的,我不能说话不算话。”
  王主任心中大喜,琢磨着回去得赶紧通知老伙计。千万别慢半拍,像陶老板这种厉害角色多了去。万一到时候你80台我100台的,□□人家才多少优惠名额?全被抢光了。
  哎哎哎,真是亏呀。他怎么引狼入室?把陶老板给领来了。
  王主任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就是,像陶老板这种善于钻营的人,即便没他,也能找到其他门路到周经理面前来。
  彩电仓库的管理员看到不过短短一个礼拜的时间,这位周经理又带人过来了,不由得目瞪口呆。
  对,他们要的货不多,两边加在一起不过110台。比起当初成千上万往外面拖彩电的辉煌时候,简直没办法看。
  但从3月份到现在,春天都过完了,她是唯一一个带人过来买彩电的人啊。
  其他的单位,都是把彩电退回头,因为嫌占了他们的仓库。
  管理员当机立断,立刻吩咐徒弟去找程厂长。
  这么好的兆头,绝对可喜可贺。
  眼下销售是大事,厂长十分重视。听说又有彩电卖出去了,虽然只有110台,但他还是匆忙赶来。
  一家供销社要110台,140多家供销社,那就是15,000多台呀。起码能消耗掉1/10都不止的库存。
  最重要的是这才过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努努力,两三个月清了库存都不成问题。
  周秋萍开口打击已经开始浮想联翩的程厂长:“哪有那么简单,供销社的销售能力有限,能够卖出两三千台就已经很好了。”
  其实她当然相信居民的购买力。而且她相信不管是县城还是省城的人,当发现农村的彩电比在城里买实际上更便宜时,他们会一点也不嫌弃地跑到农村供销社去购买。
  到那个时候,销售额会相当惊人。
  只是,她手上的现金有限,15万台彩电,即便刨除提成,按85%拿到手,那也需要38,250万资金。
  她没那么多钱,后面肯定无法依靠使用国库券的方法来变相降价了。?
  第218章 另辟蹊径(捉虫)
  各家供销社的顾客购买力大致相当, 销售情况自然也就大差不差。
  周秋萍将国库券锁进邮局保险柜,回了家,还没琢磨好晚饭吃什么, 家里电话机就响了。
  大家跟约好了似的, 陆陆续续打电话过来,核心思想只有一个, 那就是还能不能要彩电?
  虽然众人的销售状况不尽相同, 有人已经差不多卖光了,有人才销售了一半。但大家都信心十足,自觉起码再消耗个二三十台不是问题。
  周秋萍十分怀疑是板桥供销社的王主任跟大家通风报信了,不然这些人怎么行动如此统一。
  不过看破不说破,她还是为难了一番,才勉强答应了众人的请求。因为人家已经拿板桥供销社举例子了。都是一块做生意的, 为什么要厚此薄彼, 给板桥不管他们?
  “行, 但我丑话说在前面。这种优惠肯定是有限制的,不可能源源不断地给。我也要跟上级汇报的, 等到上级同意之后才能定下来。”
  供销社主任们就嘻嘻哈哈, 一顶接着一顶的给她戴高帽子, 表示只要她出马,绝对马到成功。
  周秋萍都要笑了。
  难怪人人都爱听好话,即便她知道对方是在拍她的马屁, 但她依然感觉很舒服呀。
  难怪自古昏君多。她这才哪到哪呀?都被夸得轻飘飘的了。真位高权重的人,天天身边都有人追捧着。即便放个屁, 一堆人都会情真意切的夸奖这屁与众不同, 别具一格, 实乃天下第一好屁。
  这么一想, 身居高位的人犯蠢的那样情真意切似乎也不足为奇了。因为周围人都说他是对的呀。三人成虎,时间久了,他自然也就认为自己特别厉害了。
  周秋萍打断了对方的彩虹屁:“行了,我只能说我尽量。”
  萍乡供销社的吴主任哈哈大笑:“我差点忘了件事儿,还有卡拉ok机吗?我这边还想再要一台。”
  其实他完全可以自己联系军工厂。对方留了名片,上面有销售员的联系方式。
  不过80年代的人有个特点,就是凡是喜欢找熟人。好像必须得有熟人当中人,办起事情来才踏实。
  周秋萍笑道:“怎么你们镇上哪个厂里想要卡拉ok机了?”
  当初她将卡拉ok设备推销给供销社的时候,就存了以供销社为据点,引起镇上居民注意,从而让乡镇企业兴起主动购买卡拉ok设备的心。
  因为他们也有接待任务呀。这年代做买卖,吃喝玩乐一条龙,谁都难以幸免。
  没想到吴主任却否定了:“不是厂里,是我们下面一个村的养鸡大王。嗐,他不稀罕跟别人排队,准备自己买一台,天天在家唱。”
  这位养鸡大王算是萍乡第一个万元户,当初还上过报纸。他很有经济头脑,在分田到户之前,就偷偷摸摸养了不少鸡。后来政策一放宽,他迅速扩大了养殖规模,抓住了红利期,早在83年的时候,就成了万元户。
  这些年发展下来,大家偷偷估摸着,人家绝对早就不只是万元户了。
  养鸡大王喜欢唱歌,到供销社买烟的时候看到卡拉ok机就着迷了。
  他不缺钱,又没吃喝嫖赌抽的恶习,一晚上掏个10块20块点歌唱,实在是小意思。
  供销社是欢迎这种客人啊,掏钱掏得大方。
  然而其他顾客却烦死这家伙了。大家都排队呢,即便只能唱一首,好歹也能过过瘾。
  结果他一买就是10首20首歌,其他人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轮得上唱?一天两天还好说,时间一久,矛盾就大了。
  说起来,别看对城里人来说,到乡镇一级别就是绝对的乡下。但对他们自己而言,镇上人和村里人又截然不同。前者在后者面前天然具有优越感。现在后者压了前者一头,矛盾能不大吗?
  养鸡大王被挤兑了好几回,一怒之下直接拍板表示要把卡拉ok机买回家。他又不差这点钱。他家冰箱彩电都有,早就买了。
  吴主任当然不能把供销社的卡拉ok机给他带走,但答应了对方,立刻从城里进卡拉ok机。
  “那个,他家就有彩电,所以他只想要这个唱歌的部分,电视机不想买,你看成吗?其实我劝过他的,家里有两台电视,一台专门看一台专门用来唱歌,不是更方便。可这家伙唱歌的时候大方,这种时候又抠得要死。”
  周秋萍心道,这不是抠,而是没必要。
  她笑着点头答应:“没问题,我给李工打电话吧。你来拖彩电的时候,顺便把卡拉ok机带回去。”
  挂了电话,她还是止不住笑。
  原本她以为家庭卡拉ok设备起码得等商品房占据市场主流之后才会成为现实。
  因为以现在的住房条件,除非你家是将军楼或者是政府的头头脑脑,有独门大院住着。否则谁家弄个卡拉ok机,都绝对是被人骂死的命。
  事实证明,还是她想差了。
  城里住房的确紧张,但农村现在的情况要好很多。人家宅基地大呀,人家就是盖不起楼房盖平房,盖瓦房,那也比城里一家祖孙三代挤在鸽子笼里来的强。
  而且现在农村的娱乐活动实在太少了。如果谁家办红白喜事请电影队过去放场电影,或者找戏班子去唱个戏,那绝对能全村轰动,所有人都跑去看热闹。
  甚至谁家吵架,全村人都要围观。大家不怕吵,大家只怕没动静。
  周秋萍高高兴兴地琢磨着,如果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话,卡拉ok设备的销售,说不定还能再涨几千台。对她而言,那就是好几十万的进账啊。
  不过现在挣快钱的大头,应该还是卖彩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