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273节
次日一早,皇城一切如常。郭绍在金祥殿东侧的偏殿里和军政几个重要的人见面,商议和布置一些要紧的事。他坐在上位的一把椅子上,大臣也都坐着,这样的场面和以前在殿前司当值差不多,习惯总是不能一下子改完。
郭绍把最近的事说了一遍,转头看向枢密使王朴,王朴的表情看起来似乎有话要说。
王朴抬头见郭绍看着自己,沉吟片刻,抱拳道:“陛下,您想好年号了么?”
郭绍心道:刚登基时提了一次没有满意的结果,后来就搁置了,毕竟现在才四月间,年号是次年才开始用,根本不必那么着急……但为何王朴非要提起?
若是别人问这话,郭绍不会多想。但王朴一向善谋,心思比较多,在这种场合他绝对不会说没用的话。
符金盏的尊号不是郭绍想出来的,那种可以大臣决定;但年号一般都是皇帝自个决定,这东西不仅有“奉正朔”名正言顺的作用,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一些皇帝对国家治理的理念方向。(如太平兴国这个年号,就有追求和平、抑制武功的理念。)
郭绍这么一想,明白王朴的意思了……朝廷中枢和殿前司官署的职能不一样,不仅是应付处理日常事务,还得规划国家的长远战略。王朴就是这个意思,想问郭绍有什么打算吧,又不太好直接问。
登基一月以来,郭绍多次想过这个问题。
如今这局面,政权更替还算比较平稳,大周的形势已经占据了大统王朝的大部分核心地区,主要方向无非两个:是向保障皇权发展?还是要继续大动干戈、建立更大的功业……从辽国手里夺回幽云十六州?
郭绍在做武将的时候就宣扬过自己的一些政治主张和抱负,军乐里就写过收复河山的愿望;但他没有在朝廷里正式确定。
或许从自身利益角度来看,已经坐上皇位,那么自己的皇位、子孙后代的皇位安全,是大于一切的利益。要保障郭家皇权,无疑限制武将是一条正路,因为唐末(五代)以来,有几个王朝的覆灭,主要根源都是开国皇帝驾崩后后人威望不足、根本控制不住内部武将,所以被取而代之……以前的王朝没有选择,外部军事威胁太大;现在大周在中原独大,外部威胁较小了。
郭绍认为自己才二十四岁,并不满足于此;但也不想让以前的格局持续下去,他在寻找一条路……沉默了好一阵,他不正面回答,只是说道:“收复河山、恢复汉唐威望荣光,成就帝国之基,一直都是我的梦想。将来我定不亏待诸位。”
他说这句话时,众人都转头看着他的脸,几个人与他相互目视,眼睛里都露出了激动的光辉。
第五百一十六章 丝绸缠老树
金祥殿有些年头了,墙角、窗棂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但毕竟是重要的建筑,应该经常有修缮。所以这偏殿里的环境看起来不算新,四下却打扫得很明净、布置得很漂亮。郭绍坐的这把椅子,木头上镶着金饰,不过身体能接触的地方,扶手、坐垫都缝着柔软精致的锦缎,既华丽、比起全部金铸的龙椅又不贵,而且细节考虑得很周到。
这样的环境让郭绍感觉沉稳,虽然尊贵却不浮夸。他身上的黄色龙袍和幞头,是量身打造的新衣服,绶带上的花纹精雕细琢,料子柔软而鲜艳;只不过脸上铜色的略显粗糙的皮肤,便和精致的装束不太相称了,甚至他的腮部还有一小块疤,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战阵上擦伤了留下的。郭绍的模样完全不像个生活优渥的人。
下面两边坐着的汉子,也和郭绍差不多,身上穿着精细的绫罗绸缎,却是一个个糙汉子,特别是满嘴大胡子的李处耘和马脸杨彪……看去像是丝绸缠在老树干上。就连文官魏仁溥,也是皮肤黝黑、身材壮实,膀子上的肌肉都把绸缎撑起来了。
这时王朴不动声色道:“老臣以为,眼下的形势,用兵应先北后南。
蜀、南唐既灭,南方已无威胁大周腹背的势力,吴越、南汉等地皆无进攻大周的实力,对这些地方不必急于求成。吴越国,前期应以安抚劝降为主;这地方是个泥潭,南唐水师、步军并不弱,却也曾陷在吴越进展困难,两国结怨数十年,南唐国至今没能灭掉吴越,大周要用武也是个麻烦。而南汉国,臣闻其君昏臣庸,可先招降、后用地方偏师攻取其地;而我中原主力,应养精蓄锐准备对付北方大敌。”
此时的场面,郭绍坐在正面,大臣分坐两边,说话干脆利索、谁也不引经据典;倒真有点郭绍在殿前司大堂议事的风格。
郭绍觉得,每一个圈子都会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与成员的出身、习惯、思维都有关。比如先秦时期“君子”圈,说话不引《诗经》,就会被人觉得没有文化;古代文官的文章言论,总会有之乎者也、经纶圣人之言;后世官场,总会有一套来源于马列主义,或什么思想、理论的堂皇言辞。
但无论用什么方式,总会有一些隐含的“弦外之音”在里面。
郭绍就从王朴的言论里听出了弦外之音。他习惯性地提起毛笔,在册子里记录此时听出的意思。
他坐得很端正,背挺直了一本正经地书写,用毛笔,不像硬笔一样趴着也能写……王朴主张先北后南,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尽早限制武将兵权。除了与辽国开战,中原王朝不需要继续以前的军国体制,照样有实力收复南方;但与辽国开战不同,本来就是强敌,限制武将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只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就能进入全面限制兵权的步骤。
王朴微微侧目,见郭绍在听他的主张时还记笔记,脸上的表情大为受用,大受鼓舞。王朴便继续说道:“契丹主昏庸残暴,内部人心不稳。我朝不能为了南方剩下的小国耗费时日,错失良机;理应抓住机会,尽早北伐,趁其虚弱之时,将北面防线推进至长城!”
他想了想又道:“今天下久经战乱,禁军常年战阵磨砺,尚武善战;但若在安乐中待过十年八年,是否还有现今的战力,尚且难料。故老臣以为,北伐宜早不宜迟,内部休整稳定,即可部署北面之事。”
郭绍问道:“王使君以为,我朝该如何着手?”
王朴看了一眼魏仁溥,魏仁溥便站起来抱拳作拜,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卷图纸。郭绍见状,原来枢密院的人对这事儿早有准备。
魏仁溥将带来的图纸在上首的木架上挂起来,郭绍和大臣们纷纷看过去。魏仁溥举止镇定,伸手指着图道:“陛下、诸位同僚,请看此处,北汉的位置。
这条粗线是太行山,西侧便是北汉国地盘,东侧是我朝河北区域。首先,北汉军从南部下来,便直逼黄河,是悬在中原腹地的利剑隐患,南进则可威胁我腹心。其次,我朝攻幽州,必出雄、霸、易(河北),渡拒马河,并以此为大本营和大军后方;北汉军主力自晋阳(太原)可入忻、代盆地,然后从易州西侧进入河北,东出则可威胁我北伐军后路。
北汉国,便是镶入‘中国’的一个楔子,必拔之而后安。”
郭绍听得入神,魏仁溥仍然像以前那么有风度,有儒雅之气,说话中气有力。郭绍一直都很欣赏魏仁溥,这人的气质既有尚武之风、又有礼仪风范。
魏仁溥道:“假设我朝夺占幽州,必进一步北进夺取燕山、西山、云州(大同,这一段则是明朝宣大防线的地区),将国境推进至长城,方可有险可据。北汉便是云州腹背的威胁,也必须要拔除。
因此,王使君与臣的共同主张,要取幽云,先伐北汉。”
他说完,又向上位一拜,郭绍点头以示回应。魏仁溥便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郭绍回顾左右:“诸位有何意见?”
李处耘和杨彪没有要说话的意思,王溥和李谷两个文官对此不吭声。像一座小山一样的史彦超,坐在几个人中间,像大一号的人,又如同一只猩猩一般,瞪圆了眼睛在那发愣。
没有评说枢密院官员的主张,郭绍便不再问了。眼看时辰不早,大伙儿还得返回衙门办公,郭绍便询问了一番东京的防务军令,然后解散。
……今天正当调防的日子,郭绍议事罢,也不看奏章,径直坐御辇前去皇城东华门,登上城头观看调防的军队。果然不出所料,他选对了位置,皇城东侧的马行街上有好些人马在依照军令调动。
郭绍观看了一会儿,对整肃的军纪军容十分满意。
将士们在东京城内,不用携带大量的粮草和行军用具,衣甲也很整洁,当然就比在外作战时好看多了。整齐的队列,“咔、咔……”沉闷又厚重的脚步声,充满了力量。郭绍觉得比歌舞还好看。
这时有人发现城楼上的黄色伞盖了,便喊了起来,将士们纷纷侧目,一时间大街上哗然,“万岁”的呐喊声仿佛在整座城池回响。
……
天子的武力,较高的地位,队列里的士卒昂首挺胸极有气势。马行街上的百姓行人,都让到道旁,又敬又怕地围观禁军人马。
自汉唐以来,武夫的地位一直不低,从未受过歧视,唐朝甚至以建功立业、出将拜相为世人最大的荣耀,所以才会有很多边塞诗,有文人“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言论。
而此时,经过了唐末以及之后几个朝代(五代)的混战,武夫更是张扬。战乱让世人惧怕痛恨武人……不过周军禁军还好,军纪比较严明,少有扰民,所以百姓们、东京百姓对这些禁军将士倒没有多少成见。
禁军将士并非农奴一般的底层,实际上他们是周朝素质较高的青壮阶层。身高、力气、年龄都是经过筛选的,不少士卒还识字,而且这帮人现在挺富裕。朝廷以军事优先,大量社会资源向军队倾斜,最近攻蜀、攻南唐之战,郭绍还赏了他们大量钱财……
将士们的形象,不是因为武夫这个职业,而是禁军本身就收纳了一大批精锐青壮……若是到了重文轻武的时代,素质高的年轻人都去读书科举了,世人就会觉得读书人光鲜受敬重。
那道旁被堵塞逗留了一些过路的小娘小媳妇,见到队列里的将士,很多小娘面有桃花之色,在那兴奋地观看。就连老妇人也啧啧称赞。世上的男丁,老幼高矮胖瘦都有,禁军将士却是清一色的青壮,而且有地有钱、吃皇粮、有凭功劳晋升官僚的机会,没事还能见着皇帝。
路边的姚二牛看着这番场面,也是激动不已,不管身边站的人是不是陌生人,逢人便自豪地说:“俺也是禁军里的人,那边的人都是俺的兄弟!”
有人忍不住嘀咕道:“瞧着不像,你要是禁军的人,站在咱们这里作甚?”
姚二牛如同被泼了一瓢冷水,想着自己刚刚向指挥使提出辞职,心里一股难受涌了上来。指挥使张建奎已经知道他家里的情况了,一大家子只有姚二牛一个青壮男丁,估计会同意的。
姚二牛从南唐国出征回来,发了一笔财。他所在的虎贲军左厢第三军多次在战阵上取胜,姚二牛在当涂之战时又被弄到了前排冲锋,论功欣赏时他分了很多钱……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财物。
他拿着钱在东京买了宅子、铺面,在开封府买了一块耕地,既然已经有钱了,从军上战场还可能会死,所以当时就不想干了。这不刚刚提出要解甲归田。
可是,这时姚二牛却“唉”地叹息了一声,模样颇不高兴。
第五百一十七章 战争的痕迹
西陲的太阳从巷口照进来,地面上一个影子被拉得很长。姚二牛耷拉着脑袋往家走,看着地上的影子,神情落寞。脑海中又闪过战阵上斗志昂扬的呐喊,激动人心的冲锋;那喧嚣的气息,热血奔涌的勇敢心情,在这破落的巷子里渐渐又随风而逝,仿佛在遥远的地方。
姚二牛回到家,表妹就迎上来,兴奋地说着铺面的事。他都没听进去。
他回来就把表妹娶作媳妇了,还办了酒席……以前姚二牛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有钱了,回来娶分别时送他荷包的表妹,然后让家里的人有饭吃。现在什么都满足了,有铺面有地、还剩了钱,家里这些要吃饭的嘴至少不再担心挨饿;但他不知道回事,仍然高兴不起来。
这时一群人在堂屋里七嘴八舌地说起话来,商量怎么找佃户、怎么收租,铺面做什么生意。
表妹碰了姚二牛一把:“你想在做点什么买卖?”
姚二牛愣了,他忽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干,便随口道:“俺会耕地……”
表妹摇头道:“种地收成少,不如在东京做买卖。做买卖还轻巧一些,看着铺面不用下力。”
姚二牛不吭声了,他不知道自己会什么、能做什么,也觉得成天守在铺子上没啥意思,十分迷茫……想当初在军中,俺们干的是攻城灭国的大事,敌国皇帝都在俺们的马蹄下胆战心惊;再想想现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用。
“俺不想离开禁军了!”姚二牛忽然说道。
表妹愣在那里,片刻后忙劝道:“咱们家有地有产,战场上多险,表哥何苦还要去卖命?”
姚二牛一本正经道:“没那么容易死。虎贲军左厢两万人,在江南大小打了多次仗,一共也没死多少人,二十个人也死不了一个。禁军军饷高,俺一个人的军饷,比做买卖收地租要多,还没算奖赏!”
过得一会儿他老娘、姨娘都上来劝,却劝不住他。姚二牛担心拖延时间、辞职的名单会被报上去,赶着就要去军营。
……营寨守门的守卫认出姚二牛,便把他带到营署,营署门外还有一二十个衣衫褴褛的人被看管在那儿,姚二牛不知是些什么人。进了屋子,一个魁梧大汉正坐在上面的位置,便是指挥使张建奎,旁边还有些部将和三个褴褛的汉子。
张建奎转头看过来:“姚二,你啥事?”
姚二牛闷闷道:“俺想留下来,做个杂兵也行……”
张建奎顿时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从军就是卖命,你想明白了?”
“想明白了。”姚二牛点头道。
张建奎便不再理会他,转头看向一个壮实的年轻人。那人一身又脏又破,头发上还沾着灰土和碎草,一股怪味儿扑鼻而来。张建奎问道:“哪儿的人?”
壮汉道:“易州。”
张建奎又问:“易州何处?”
壮汉道:“赵树原。”
张建奎又问他叫什么名,他说叫赵虎。张建奎便叫他把上衣脱了,那汉子顺从地扒掉脏衣服。张建奎的目光打量了半裸的身体,点头道:“底子不错,胸大膀圆、腰细,看样子也是能干活的人。门槛那里有块石头,你举给老子看看。”
赵虎二话不说,大步走过去就抱那块石头,“嘿!嘿……”喊了两声没抱起来。
“哈哈……”几个部将笑出了声。
赵虎一脸难堪,红着脸道:“这石头我肯定抱得起来!不过我们从河北步行到东京,沿途要饭,实在饿得没力气了,将军给我一张饼吃饱了再试!”
张建奎的目光下移,见赵虎的脚上是一些干草破布拿绳子系着的,便抬手做了个手势,亲兵便去拿吃的去了。张建奎又转头沉声道:“把张英叫来。”
张英便是幽州都的军使(都头),先帝北伐至涿州附近,张英带着一伙汉儿趁机抢了契丹人的牧场马匹,跑来投奔了周军。他的手下陆续收了很多河北北部籍贯的士卒……易州在几年前也是属于辽国的地盘,张建奎想让张英查查赵虎这些人的身份来历。
不多时,一个圆脑袋大汉就进了营署,一问那赵虎是赵树原的人,张英顿时一拍脑门:“末将有个亲兵说他老家的地名叫赵树原,叫过来问问。”
等那亲兵走进来,没一会儿就和赵虎热络地聊起来。“你们那村东边不是有个池塘?”“对啊,几年前有个新媳妇,才过门没几天,洗衣裳掉进去淹死了……”
张建奎笑着听了一会儿,便对张英道:“那些人就交给你了,照规矩安顿好了登名造册报上来。”说罢便不理会屋子里的人,起身离开。众人忙抱拳执礼,那新来的汉子赵虎也跟着抱拳。
张英见状微微点头,便道:“你们来了二十几个人,底细能说清楚有人作保的先留下;过阵子军中还会送你们回当地,找乡里亲朋作保,在地方官那里签押名册,所以不要说谎……咱们虎贲军是大周最精锐的人马,不收作奸犯科的逃犯和游手好闲的青皮无赖。
所有人先做杂兵,身子骨好、悟性高的人,学会了规矩和基本武艺,很快就能升战兵;不行的人,会被淘汰去下营屯田。”
“哎!”赵虎使劲点头。
“咱们虎贲军左厢在南唐国折损了一些人,正要补充兵员,你们正碰上好时候,不然平时想进虎贲军比较难。”张英道,“方才你说从河北要饭到东京从军,所为何故?”
赵虎的脸上顿时露出了羞愤之色,牙咬得“咯咯”直响:“契丹人毁我家室、杀我老父,还凌辱我的……从军杀契丹人报仇!”
“哼!”张英没有附和,却冷冷道,“禁军不是给你报私仇的地方,必须得听从军令!你要是不听号令,上了战阵以为自己很凶、只顾乱跑,趁早滚!”
赵虎愕然。
旁边还有个瘦一些的武将,眉目也没那么凶神恶煞,这时开口好言道:“赵虎,你既然身负深仇大恨,为何不去找辽人报仇,反到东京来投军?”
赵虎皱眉道:“我打不过契丹人,大周军有人有兵器,只有从军才打得过契丹人。”
瘦武将道:“若是大周军也打不过辽军怎办?”
郭绍把最近的事说了一遍,转头看向枢密使王朴,王朴的表情看起来似乎有话要说。
王朴抬头见郭绍看着自己,沉吟片刻,抱拳道:“陛下,您想好年号了么?”
郭绍心道:刚登基时提了一次没有满意的结果,后来就搁置了,毕竟现在才四月间,年号是次年才开始用,根本不必那么着急……但为何王朴非要提起?
若是别人问这话,郭绍不会多想。但王朴一向善谋,心思比较多,在这种场合他绝对不会说没用的话。
符金盏的尊号不是郭绍想出来的,那种可以大臣决定;但年号一般都是皇帝自个决定,这东西不仅有“奉正朔”名正言顺的作用,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一些皇帝对国家治理的理念方向。(如太平兴国这个年号,就有追求和平、抑制武功的理念。)
郭绍这么一想,明白王朴的意思了……朝廷中枢和殿前司官署的职能不一样,不仅是应付处理日常事务,还得规划国家的长远战略。王朴就是这个意思,想问郭绍有什么打算吧,又不太好直接问。
登基一月以来,郭绍多次想过这个问题。
如今这局面,政权更替还算比较平稳,大周的形势已经占据了大统王朝的大部分核心地区,主要方向无非两个:是向保障皇权发展?还是要继续大动干戈、建立更大的功业……从辽国手里夺回幽云十六州?
郭绍在做武将的时候就宣扬过自己的一些政治主张和抱负,军乐里就写过收复河山的愿望;但他没有在朝廷里正式确定。
或许从自身利益角度来看,已经坐上皇位,那么自己的皇位、子孙后代的皇位安全,是大于一切的利益。要保障郭家皇权,无疑限制武将是一条正路,因为唐末(五代)以来,有几个王朝的覆灭,主要根源都是开国皇帝驾崩后后人威望不足、根本控制不住内部武将,所以被取而代之……以前的王朝没有选择,外部军事威胁太大;现在大周在中原独大,外部威胁较小了。
郭绍认为自己才二十四岁,并不满足于此;但也不想让以前的格局持续下去,他在寻找一条路……沉默了好一阵,他不正面回答,只是说道:“收复河山、恢复汉唐威望荣光,成就帝国之基,一直都是我的梦想。将来我定不亏待诸位。”
他说这句话时,众人都转头看着他的脸,几个人与他相互目视,眼睛里都露出了激动的光辉。
第五百一十六章 丝绸缠老树
金祥殿有些年头了,墙角、窗棂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但毕竟是重要的建筑,应该经常有修缮。所以这偏殿里的环境看起来不算新,四下却打扫得很明净、布置得很漂亮。郭绍坐的这把椅子,木头上镶着金饰,不过身体能接触的地方,扶手、坐垫都缝着柔软精致的锦缎,既华丽、比起全部金铸的龙椅又不贵,而且细节考虑得很周到。
这样的环境让郭绍感觉沉稳,虽然尊贵却不浮夸。他身上的黄色龙袍和幞头,是量身打造的新衣服,绶带上的花纹精雕细琢,料子柔软而鲜艳;只不过脸上铜色的略显粗糙的皮肤,便和精致的装束不太相称了,甚至他的腮部还有一小块疤,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战阵上擦伤了留下的。郭绍的模样完全不像个生活优渥的人。
下面两边坐着的汉子,也和郭绍差不多,身上穿着精细的绫罗绸缎,却是一个个糙汉子,特别是满嘴大胡子的李处耘和马脸杨彪……看去像是丝绸缠在老树干上。就连文官魏仁溥,也是皮肤黝黑、身材壮实,膀子上的肌肉都把绸缎撑起来了。
这时王朴不动声色道:“老臣以为,眼下的形势,用兵应先北后南。
蜀、南唐既灭,南方已无威胁大周腹背的势力,吴越、南汉等地皆无进攻大周的实力,对这些地方不必急于求成。吴越国,前期应以安抚劝降为主;这地方是个泥潭,南唐水师、步军并不弱,却也曾陷在吴越进展困难,两国结怨数十年,南唐国至今没能灭掉吴越,大周要用武也是个麻烦。而南汉国,臣闻其君昏臣庸,可先招降、后用地方偏师攻取其地;而我中原主力,应养精蓄锐准备对付北方大敌。”
此时的场面,郭绍坐在正面,大臣分坐两边,说话干脆利索、谁也不引经据典;倒真有点郭绍在殿前司大堂议事的风格。
郭绍觉得,每一个圈子都会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与成员的出身、习惯、思维都有关。比如先秦时期“君子”圈,说话不引《诗经》,就会被人觉得没有文化;古代文官的文章言论,总会有之乎者也、经纶圣人之言;后世官场,总会有一套来源于马列主义,或什么思想、理论的堂皇言辞。
但无论用什么方式,总会有一些隐含的“弦外之音”在里面。
郭绍就从王朴的言论里听出了弦外之音。他习惯性地提起毛笔,在册子里记录此时听出的意思。
他坐得很端正,背挺直了一本正经地书写,用毛笔,不像硬笔一样趴着也能写……王朴主张先北后南,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尽早限制武将兵权。除了与辽国开战,中原王朝不需要继续以前的军国体制,照样有实力收复南方;但与辽国开战不同,本来就是强敌,限制武将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只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就能进入全面限制兵权的步骤。
王朴微微侧目,见郭绍在听他的主张时还记笔记,脸上的表情大为受用,大受鼓舞。王朴便继续说道:“契丹主昏庸残暴,内部人心不稳。我朝不能为了南方剩下的小国耗费时日,错失良机;理应抓住机会,尽早北伐,趁其虚弱之时,将北面防线推进至长城!”
他想了想又道:“今天下久经战乱,禁军常年战阵磨砺,尚武善战;但若在安乐中待过十年八年,是否还有现今的战力,尚且难料。故老臣以为,北伐宜早不宜迟,内部休整稳定,即可部署北面之事。”
郭绍问道:“王使君以为,我朝该如何着手?”
王朴看了一眼魏仁溥,魏仁溥便站起来抱拳作拜,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卷图纸。郭绍见状,原来枢密院的人对这事儿早有准备。
魏仁溥将带来的图纸在上首的木架上挂起来,郭绍和大臣们纷纷看过去。魏仁溥举止镇定,伸手指着图道:“陛下、诸位同僚,请看此处,北汉的位置。
这条粗线是太行山,西侧便是北汉国地盘,东侧是我朝河北区域。首先,北汉军从南部下来,便直逼黄河,是悬在中原腹地的利剑隐患,南进则可威胁我腹心。其次,我朝攻幽州,必出雄、霸、易(河北),渡拒马河,并以此为大本营和大军后方;北汉军主力自晋阳(太原)可入忻、代盆地,然后从易州西侧进入河北,东出则可威胁我北伐军后路。
北汉国,便是镶入‘中国’的一个楔子,必拔之而后安。”
郭绍听得入神,魏仁溥仍然像以前那么有风度,有儒雅之气,说话中气有力。郭绍一直都很欣赏魏仁溥,这人的气质既有尚武之风、又有礼仪风范。
魏仁溥道:“假设我朝夺占幽州,必进一步北进夺取燕山、西山、云州(大同,这一段则是明朝宣大防线的地区),将国境推进至长城,方可有险可据。北汉便是云州腹背的威胁,也必须要拔除。
因此,王使君与臣的共同主张,要取幽云,先伐北汉。”
他说完,又向上位一拜,郭绍点头以示回应。魏仁溥便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郭绍回顾左右:“诸位有何意见?”
李处耘和杨彪没有要说话的意思,王溥和李谷两个文官对此不吭声。像一座小山一样的史彦超,坐在几个人中间,像大一号的人,又如同一只猩猩一般,瞪圆了眼睛在那发愣。
没有评说枢密院官员的主张,郭绍便不再问了。眼看时辰不早,大伙儿还得返回衙门办公,郭绍便询问了一番东京的防务军令,然后解散。
……今天正当调防的日子,郭绍议事罢,也不看奏章,径直坐御辇前去皇城东华门,登上城头观看调防的军队。果然不出所料,他选对了位置,皇城东侧的马行街上有好些人马在依照军令调动。
郭绍观看了一会儿,对整肃的军纪军容十分满意。
将士们在东京城内,不用携带大量的粮草和行军用具,衣甲也很整洁,当然就比在外作战时好看多了。整齐的队列,“咔、咔……”沉闷又厚重的脚步声,充满了力量。郭绍觉得比歌舞还好看。
这时有人发现城楼上的黄色伞盖了,便喊了起来,将士们纷纷侧目,一时间大街上哗然,“万岁”的呐喊声仿佛在整座城池回响。
……
天子的武力,较高的地位,队列里的士卒昂首挺胸极有气势。马行街上的百姓行人,都让到道旁,又敬又怕地围观禁军人马。
自汉唐以来,武夫的地位一直不低,从未受过歧视,唐朝甚至以建功立业、出将拜相为世人最大的荣耀,所以才会有很多边塞诗,有文人“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言论。
而此时,经过了唐末以及之后几个朝代(五代)的混战,武夫更是张扬。战乱让世人惧怕痛恨武人……不过周军禁军还好,军纪比较严明,少有扰民,所以百姓们、东京百姓对这些禁军将士倒没有多少成见。
禁军将士并非农奴一般的底层,实际上他们是周朝素质较高的青壮阶层。身高、力气、年龄都是经过筛选的,不少士卒还识字,而且这帮人现在挺富裕。朝廷以军事优先,大量社会资源向军队倾斜,最近攻蜀、攻南唐之战,郭绍还赏了他们大量钱财……
将士们的形象,不是因为武夫这个职业,而是禁军本身就收纳了一大批精锐青壮……若是到了重文轻武的时代,素质高的年轻人都去读书科举了,世人就会觉得读书人光鲜受敬重。
那道旁被堵塞逗留了一些过路的小娘小媳妇,见到队列里的将士,很多小娘面有桃花之色,在那兴奋地观看。就连老妇人也啧啧称赞。世上的男丁,老幼高矮胖瘦都有,禁军将士却是清一色的青壮,而且有地有钱、吃皇粮、有凭功劳晋升官僚的机会,没事还能见着皇帝。
路边的姚二牛看着这番场面,也是激动不已,不管身边站的人是不是陌生人,逢人便自豪地说:“俺也是禁军里的人,那边的人都是俺的兄弟!”
有人忍不住嘀咕道:“瞧着不像,你要是禁军的人,站在咱们这里作甚?”
姚二牛如同被泼了一瓢冷水,想着自己刚刚向指挥使提出辞职,心里一股难受涌了上来。指挥使张建奎已经知道他家里的情况了,一大家子只有姚二牛一个青壮男丁,估计会同意的。
姚二牛从南唐国出征回来,发了一笔财。他所在的虎贲军左厢第三军多次在战阵上取胜,姚二牛在当涂之战时又被弄到了前排冲锋,论功欣赏时他分了很多钱……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财物。
他拿着钱在东京买了宅子、铺面,在开封府买了一块耕地,既然已经有钱了,从军上战场还可能会死,所以当时就不想干了。这不刚刚提出要解甲归田。
可是,这时姚二牛却“唉”地叹息了一声,模样颇不高兴。
第五百一十七章 战争的痕迹
西陲的太阳从巷口照进来,地面上一个影子被拉得很长。姚二牛耷拉着脑袋往家走,看着地上的影子,神情落寞。脑海中又闪过战阵上斗志昂扬的呐喊,激动人心的冲锋;那喧嚣的气息,热血奔涌的勇敢心情,在这破落的巷子里渐渐又随风而逝,仿佛在遥远的地方。
姚二牛回到家,表妹就迎上来,兴奋地说着铺面的事。他都没听进去。
他回来就把表妹娶作媳妇了,还办了酒席……以前姚二牛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有钱了,回来娶分别时送他荷包的表妹,然后让家里的人有饭吃。现在什么都满足了,有铺面有地、还剩了钱,家里这些要吃饭的嘴至少不再担心挨饿;但他不知道回事,仍然高兴不起来。
这时一群人在堂屋里七嘴八舌地说起话来,商量怎么找佃户、怎么收租,铺面做什么生意。
表妹碰了姚二牛一把:“你想在做点什么买卖?”
姚二牛愣了,他忽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干,便随口道:“俺会耕地……”
表妹摇头道:“种地收成少,不如在东京做买卖。做买卖还轻巧一些,看着铺面不用下力。”
姚二牛不吭声了,他不知道自己会什么、能做什么,也觉得成天守在铺子上没啥意思,十分迷茫……想当初在军中,俺们干的是攻城灭国的大事,敌国皇帝都在俺们的马蹄下胆战心惊;再想想现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用。
“俺不想离开禁军了!”姚二牛忽然说道。
表妹愣在那里,片刻后忙劝道:“咱们家有地有产,战场上多险,表哥何苦还要去卖命?”
姚二牛一本正经道:“没那么容易死。虎贲军左厢两万人,在江南大小打了多次仗,一共也没死多少人,二十个人也死不了一个。禁军军饷高,俺一个人的军饷,比做买卖收地租要多,还没算奖赏!”
过得一会儿他老娘、姨娘都上来劝,却劝不住他。姚二牛担心拖延时间、辞职的名单会被报上去,赶着就要去军营。
……营寨守门的守卫认出姚二牛,便把他带到营署,营署门外还有一二十个衣衫褴褛的人被看管在那儿,姚二牛不知是些什么人。进了屋子,一个魁梧大汉正坐在上面的位置,便是指挥使张建奎,旁边还有些部将和三个褴褛的汉子。
张建奎转头看过来:“姚二,你啥事?”
姚二牛闷闷道:“俺想留下来,做个杂兵也行……”
张建奎顿时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从军就是卖命,你想明白了?”
“想明白了。”姚二牛点头道。
张建奎便不再理会他,转头看向一个壮实的年轻人。那人一身又脏又破,头发上还沾着灰土和碎草,一股怪味儿扑鼻而来。张建奎问道:“哪儿的人?”
壮汉道:“易州。”
张建奎又问:“易州何处?”
壮汉道:“赵树原。”
张建奎又问他叫什么名,他说叫赵虎。张建奎便叫他把上衣脱了,那汉子顺从地扒掉脏衣服。张建奎的目光打量了半裸的身体,点头道:“底子不错,胸大膀圆、腰细,看样子也是能干活的人。门槛那里有块石头,你举给老子看看。”
赵虎二话不说,大步走过去就抱那块石头,“嘿!嘿……”喊了两声没抱起来。
“哈哈……”几个部将笑出了声。
赵虎一脸难堪,红着脸道:“这石头我肯定抱得起来!不过我们从河北步行到东京,沿途要饭,实在饿得没力气了,将军给我一张饼吃饱了再试!”
张建奎的目光下移,见赵虎的脚上是一些干草破布拿绳子系着的,便抬手做了个手势,亲兵便去拿吃的去了。张建奎又转头沉声道:“把张英叫来。”
张英便是幽州都的军使(都头),先帝北伐至涿州附近,张英带着一伙汉儿趁机抢了契丹人的牧场马匹,跑来投奔了周军。他的手下陆续收了很多河北北部籍贯的士卒……易州在几年前也是属于辽国的地盘,张建奎想让张英查查赵虎这些人的身份来历。
不多时,一个圆脑袋大汉就进了营署,一问那赵虎是赵树原的人,张英顿时一拍脑门:“末将有个亲兵说他老家的地名叫赵树原,叫过来问问。”
等那亲兵走进来,没一会儿就和赵虎热络地聊起来。“你们那村东边不是有个池塘?”“对啊,几年前有个新媳妇,才过门没几天,洗衣裳掉进去淹死了……”
张建奎笑着听了一会儿,便对张英道:“那些人就交给你了,照规矩安顿好了登名造册报上来。”说罢便不理会屋子里的人,起身离开。众人忙抱拳执礼,那新来的汉子赵虎也跟着抱拳。
张英见状微微点头,便道:“你们来了二十几个人,底细能说清楚有人作保的先留下;过阵子军中还会送你们回当地,找乡里亲朋作保,在地方官那里签押名册,所以不要说谎……咱们虎贲军是大周最精锐的人马,不收作奸犯科的逃犯和游手好闲的青皮无赖。
所有人先做杂兵,身子骨好、悟性高的人,学会了规矩和基本武艺,很快就能升战兵;不行的人,会被淘汰去下营屯田。”
“哎!”赵虎使劲点头。
“咱们虎贲军左厢在南唐国折损了一些人,正要补充兵员,你们正碰上好时候,不然平时想进虎贲军比较难。”张英道,“方才你说从河北要饭到东京从军,所为何故?”
赵虎的脸上顿时露出了羞愤之色,牙咬得“咯咯”直响:“契丹人毁我家室、杀我老父,还凌辱我的……从军杀契丹人报仇!”
“哼!”张英没有附和,却冷冷道,“禁军不是给你报私仇的地方,必须得听从军令!你要是不听号令,上了战阵以为自己很凶、只顾乱跑,趁早滚!”
赵虎愕然。
旁边还有个瘦一些的武将,眉目也没那么凶神恶煞,这时开口好言道:“赵虎,你既然身负深仇大恨,为何不去找辽人报仇,反到东京来投军?”
赵虎皱眉道:“我打不过契丹人,大周军有人有兵器,只有从军才打得过契丹人。”
瘦武将道:“若是大周军也打不过辽军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