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科举改革
当中华宫内迎来了一位皇子和两位公主的同时,帝国的第三次科举也是正式举行了。
自从1856年举办了登极恩科以来,林哲全然没有传统三年一科的打算,试图招揽更多读书人投效的林哲每一年都开办了科举。
同时每一次的科举在考试方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变动。
比如说第一次科举的时候,只是在考试内容上有所改变,而模式基本还是仿效明清时代的科举,第二次科举的时候,考试内容再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大了新式学科的内容,录取标准首重新式学科,经学的内容大幅度压缩。
而现在的第三次科举,又是对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改变大体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取消了传统的生员试、乡试,科举改为省试以及会试两个阶段。
同时废除明清时代的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等功名!
其次对考生有着更高的学历要求,凡是要参加省试的考生,必须是具有初等中学以上学历,省试成绩优秀者可以获得参加会试的名额,同时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安排到各府县工作,担任府县基层科员等职务。
凡是要参加会试者,一个是参加省试的获得名额的学子,此外就是高等中学或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参加会试中试,即可分配到各部门担任公职,当然这个起步比省试的学子要高很多,一般都是科长起步。
之所以对考生有着学历上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推广新式教育制度。
目前帝国方面已经根据传统的县学、府学建立了初步的县小学、府中学、省高等中学、帝国大学这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现在要做的就是更好的推广,比如说府中学学成毕业后,如果愿意的话就可以到府县去应聘,从事科员级别以下的办事员等职务,省高等中学的学生一旦学成毕业,可以直接免试获得省级以下的基本公职分配。
比如说帝国大学的学生一旦学成毕业,即可直接到组织部报名分配公职,待遇按照个人的毕业成绩,一般都是直接安排到重要部门进行培养。
不过目前的这个体系还是比较混乱的,没有说彻底废除旧式科举,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科举这东西在中国已经有千年历史,在人们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这林哲如果说直接废除科举的话,估计会引起大规模的反弹,所以林哲采取的一步一步推进的模式,先是搞传统模式的科举,并加入新式学科的内容。
然后是逐步改变科举的模式,让科举演变为类似后世公务员考试的模式,这从会试以及省试的合格者即可担任科员等基础公职就可以看的出来,这一方面是避免中试的学子一步登天直接担任县令等高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录取数量。
毕竟要是中试的学子都直接安排传统的七品县令或者同等地位的职业,这帝国可没有那么多官位给他们,但是如果只安排他们担任基层的科员,那么每年就算多几千上万人也是可以消耗掉的。
逐步改变科举模式的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体系,让人们逐步形成一步一步就读的观念,从县小学到府中学,然后再到省级的高等中学,再到帝国大学,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就能够培养出基本合格的现代化科学人才。
对于教育改革,林哲历来是比较关心,同时也是比较谨慎的,因此并没有说一刀切直接废除科举,然后大搞特稿什么现代学制,他走的是循环渐进的方法,逐步让新式教育制度彻底取代传统的教育制度。
中华帝国进入第三个年头后的第三场科举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当然了,如果按照林哲的想法,是把第三次的科举直接定位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
因此特别诏令,要求这一科的录取人数要适当的增加,表示会试录取者要超过千人规模,而各省的省试根据各省对现有公务员的缺额,酌情加大录取人数,比如江苏省今年的录取名额就是预计达到一千五百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录取的一千五百人绝大部分都是算合格者,可以分配到各府县担任基层科员的人,并不是这一千五百人都和明清时代的举人一样拥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能够有参加会试资格的,基本上只有前几百名而已。
第三次科举的考试内容除了进一步加大新式学科的内容外,也是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毕竟两三年前第一次科举的时候,很多学子都是没有接触过新式学科,但是经过两三年内,新式学科已经成为了学子们的必读科目,国内的基础科学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适当提高新式学科的难度也也是有助于更好的区分才华高低。
等到九月份会试的结束后,会试一共录取了一千零八士名学子。
这批学子将会在后续充实到中央各机构、省级行政机构的基层当中,主要是科员这一级别,至于分配到府县机构去的学子则是会提高一级,担任副科长之类的。
但是除了这些正常分配外,却是有少数学子放弃了公职,而是继续报考帝国大学,为什么?
因为今年帝国大学的首届毕业生正式毕业,虽然这些毕业生也同样是和那些中了会试的人一样得到分配,但是他们分配的部门以及级别普遍要高的多,随便一个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中央部门担任一科的科长。
而据说首届帝国大学的毕业生中的第一名,即文昌林由于成绩优秀,其简历送进组织部后,同时被财务部和工商部等多个部门的人竞争相夺,最后文昌林选择到了财务部工作,刚走马上任就是担任科长。
其他几个优秀毕业生也是被竞争,甚至连企业都是不甘落后,开始高额薪资招揽这些新鲜出炉的帝国大学毕业生。
要知道在他们之前中国也不是没有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人才,比如说海陆两军的军校毕业生,这些经过数年系统培养的军校生其实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其实还是要超过那些所谓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或者高等中学的毕业生的,论起综合素质,其实中华军内的年轻军官们才是当代中国里最具才华的一群人!
但是这些都是军校生,人家毕业直接进入军队了,根本就不会流落到文官系统里或者到社会上。
所以现在仅有的百人不到的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就成为了香馍馍,想要从政的基本都能够高位起步,虽然不是人人都和文昌林那边被抢着要,但多数都能够在权重部门里以科长起步进入仕途,仅仅是这一步就比那些省试、会试的普通考生少奋斗了至少五六年甚至十年以上。
如果想要从商,国内的几家大企业都会给出丰厚待遇,比如林德机器厂就招聘了四名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清一色的理科型人才,开始的薪资直接照比初级工程师的水平,月薪高达一百多圆一个月。
如果还想继续深造的话,通过外务部和教育部的考核,就能够获得公费留学的名额,然后前往欧美留学,去学三四年后回国,只要不犯傻,这人生基本是一片坦途,最不济也能够当个大学教授啊什么的。
这首届帝国大学的毕业生这么抢手,也就怪不得那些通过了会试的学子们甘愿放弃普通公职,然后再去报考帝国大学了。
只是这帝国大学的招生之严格比会试还要严格,这从录取率就可以看得出来,会试的考生有六千多人,最后录取一千人,大约是六比一的录取率,但是帝国大学的应考生有四千多人,而最后只招生三百多人而已,率取率只有百分之七点五左右,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考中的学生基本都是三所高等中学的毕业生,直接来报考的学生是很少有能够通过的。
帝国大学的入学考试比会试难多了!
如此也就让人们发现,要想真正获得最好的仕途起步点,最好是从帝国大学毕业,而要想入读帝国大学,你最好先考上高等中学,然后系统的学习三年时间,不然的话基本没指望能考进去。
如果说科举中的省试以及会试是为国家招募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公务员队伍的话,那么帝国大学就是给帝国培养最顶阶的那几百个精英!
两者可以说没有什么可比性!
也许过几年后,对于中华的年轻一代学子们而已,最好的选择有三个:
第一个是报考陆军军官学校。
第二个是报考海军军官学校。
第三个是报考帝国大学。
由此可见,如今的帝国大学在年轻学子心中,地位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国子可以相提并论的了,当看到数千人蜂拥去报考帝国大学的景象后。
林哲就知道,是时候加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时候了。
如今偌大的一个帝国,竟然只有一所帝国大学,区区三所高等中学,这显然是无法满足学子们的需求,要知道一个府就有一所府中学,这全国加起来以后还不得有几百上千所府中学啊,而到时候他们的升学途径只有区区几所高等中学,由此可见竞争会非常激烈。
如今新式教育体系已经初步走上了正规,经过这两三年的储备,也是初步积累了少量的教师资源,这个时候是可以扩张高等教育了。
“新的大学可以建立在上海那边,如今的上海毕竟是帝国最具活力的地方,地方财政也比较好,可以为新的大学提供预定的地方财政支持,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们得到眼界的开阔!”
林哲为了高等教育的事,特地把江道泉给喊了来,要知道平日里林哲可是能不见就不见他,因为这人实在是有点保守顽固,基本上就是内个里顽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了,这样的人虽然也有用处所以林哲一直留着他,但是不代表林哲喜欢看见他啊!
不过江道泉显然没有这个觉悟,只见他听见林哲说要办新的大学,两眼都是冒光了!
自从1856年举办了登极恩科以来,林哲全然没有传统三年一科的打算,试图招揽更多读书人投效的林哲每一年都开办了科举。
同时每一次的科举在考试方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变动。
比如说第一次科举的时候,只是在考试内容上有所改变,而模式基本还是仿效明清时代的科举,第二次科举的时候,考试内容再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大了新式学科的内容,录取标准首重新式学科,经学的内容大幅度压缩。
而现在的第三次科举,又是对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改变大体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取消了传统的生员试、乡试,科举改为省试以及会试两个阶段。
同时废除明清时代的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等功名!
其次对考生有着更高的学历要求,凡是要参加省试的考生,必须是具有初等中学以上学历,省试成绩优秀者可以获得参加会试的名额,同时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安排到各府县工作,担任府县基层科员等职务。
凡是要参加会试者,一个是参加省试的获得名额的学子,此外就是高等中学或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参加会试中试,即可分配到各部门担任公职,当然这个起步比省试的学子要高很多,一般都是科长起步。
之所以对考生有着学历上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推广新式教育制度。
目前帝国方面已经根据传统的县学、府学建立了初步的县小学、府中学、省高等中学、帝国大学这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现在要做的就是更好的推广,比如说府中学学成毕业后,如果愿意的话就可以到府县去应聘,从事科员级别以下的办事员等职务,省高等中学的学生一旦学成毕业,可以直接免试获得省级以下的基本公职分配。
比如说帝国大学的学生一旦学成毕业,即可直接到组织部报名分配公职,待遇按照个人的毕业成绩,一般都是直接安排到重要部门进行培养。
不过目前的这个体系还是比较混乱的,没有说彻底废除旧式科举,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科举这东西在中国已经有千年历史,在人们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这林哲如果说直接废除科举的话,估计会引起大规模的反弹,所以林哲采取的一步一步推进的模式,先是搞传统模式的科举,并加入新式学科的内容。
然后是逐步改变科举的模式,让科举演变为类似后世公务员考试的模式,这从会试以及省试的合格者即可担任科员等基础公职就可以看的出来,这一方面是避免中试的学子一步登天直接担任县令等高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录取数量。
毕竟要是中试的学子都直接安排传统的七品县令或者同等地位的职业,这帝国可没有那么多官位给他们,但是如果只安排他们担任基层的科员,那么每年就算多几千上万人也是可以消耗掉的。
逐步改变科举模式的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体系,让人们逐步形成一步一步就读的观念,从县小学到府中学,然后再到省级的高等中学,再到帝国大学,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就能够培养出基本合格的现代化科学人才。
对于教育改革,林哲历来是比较关心,同时也是比较谨慎的,因此并没有说一刀切直接废除科举,然后大搞特稿什么现代学制,他走的是循环渐进的方法,逐步让新式教育制度彻底取代传统的教育制度。
中华帝国进入第三个年头后的第三场科举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当然了,如果按照林哲的想法,是把第三次的科举直接定位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
因此特别诏令,要求这一科的录取人数要适当的增加,表示会试录取者要超过千人规模,而各省的省试根据各省对现有公务员的缺额,酌情加大录取人数,比如江苏省今年的录取名额就是预计达到一千五百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录取的一千五百人绝大部分都是算合格者,可以分配到各府县担任基层科员的人,并不是这一千五百人都和明清时代的举人一样拥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能够有参加会试资格的,基本上只有前几百名而已。
第三次科举的考试内容除了进一步加大新式学科的内容外,也是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毕竟两三年前第一次科举的时候,很多学子都是没有接触过新式学科,但是经过两三年内,新式学科已经成为了学子们的必读科目,国内的基础科学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适当提高新式学科的难度也也是有助于更好的区分才华高低。
等到九月份会试的结束后,会试一共录取了一千零八士名学子。
这批学子将会在后续充实到中央各机构、省级行政机构的基层当中,主要是科员这一级别,至于分配到府县机构去的学子则是会提高一级,担任副科长之类的。
但是除了这些正常分配外,却是有少数学子放弃了公职,而是继续报考帝国大学,为什么?
因为今年帝国大学的首届毕业生正式毕业,虽然这些毕业生也同样是和那些中了会试的人一样得到分配,但是他们分配的部门以及级别普遍要高的多,随便一个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中央部门担任一科的科长。
而据说首届帝国大学的毕业生中的第一名,即文昌林由于成绩优秀,其简历送进组织部后,同时被财务部和工商部等多个部门的人竞争相夺,最后文昌林选择到了财务部工作,刚走马上任就是担任科长。
其他几个优秀毕业生也是被竞争,甚至连企业都是不甘落后,开始高额薪资招揽这些新鲜出炉的帝国大学毕业生。
要知道在他们之前中国也不是没有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人才,比如说海陆两军的军校毕业生,这些经过数年系统培养的军校生其实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其实还是要超过那些所谓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或者高等中学的毕业生的,论起综合素质,其实中华军内的年轻军官们才是当代中国里最具才华的一群人!
但是这些都是军校生,人家毕业直接进入军队了,根本就不会流落到文官系统里或者到社会上。
所以现在仅有的百人不到的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就成为了香馍馍,想要从政的基本都能够高位起步,虽然不是人人都和文昌林那边被抢着要,但多数都能够在权重部门里以科长起步进入仕途,仅仅是这一步就比那些省试、会试的普通考生少奋斗了至少五六年甚至十年以上。
如果想要从商,国内的几家大企业都会给出丰厚待遇,比如林德机器厂就招聘了四名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清一色的理科型人才,开始的薪资直接照比初级工程师的水平,月薪高达一百多圆一个月。
如果还想继续深造的话,通过外务部和教育部的考核,就能够获得公费留学的名额,然后前往欧美留学,去学三四年后回国,只要不犯傻,这人生基本是一片坦途,最不济也能够当个大学教授啊什么的。
这首届帝国大学的毕业生这么抢手,也就怪不得那些通过了会试的学子们甘愿放弃普通公职,然后再去报考帝国大学了。
只是这帝国大学的招生之严格比会试还要严格,这从录取率就可以看得出来,会试的考生有六千多人,最后录取一千人,大约是六比一的录取率,但是帝国大学的应考生有四千多人,而最后只招生三百多人而已,率取率只有百分之七点五左右,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考中的学生基本都是三所高等中学的毕业生,直接来报考的学生是很少有能够通过的。
帝国大学的入学考试比会试难多了!
如此也就让人们发现,要想真正获得最好的仕途起步点,最好是从帝国大学毕业,而要想入读帝国大学,你最好先考上高等中学,然后系统的学习三年时间,不然的话基本没指望能考进去。
如果说科举中的省试以及会试是为国家招募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公务员队伍的话,那么帝国大学就是给帝国培养最顶阶的那几百个精英!
两者可以说没有什么可比性!
也许过几年后,对于中华的年轻一代学子们而已,最好的选择有三个:
第一个是报考陆军军官学校。
第二个是报考海军军官学校。
第三个是报考帝国大学。
由此可见,如今的帝国大学在年轻学子心中,地位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国子可以相提并论的了,当看到数千人蜂拥去报考帝国大学的景象后。
林哲就知道,是时候加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时候了。
如今偌大的一个帝国,竟然只有一所帝国大学,区区三所高等中学,这显然是无法满足学子们的需求,要知道一个府就有一所府中学,这全国加起来以后还不得有几百上千所府中学啊,而到时候他们的升学途径只有区区几所高等中学,由此可见竞争会非常激烈。
如今新式教育体系已经初步走上了正规,经过这两三年的储备,也是初步积累了少量的教师资源,这个时候是可以扩张高等教育了。
“新的大学可以建立在上海那边,如今的上海毕竟是帝国最具活力的地方,地方财政也比较好,可以为新的大学提供预定的地方财政支持,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们得到眼界的开阔!”
林哲为了高等教育的事,特地把江道泉给喊了来,要知道平日里林哲可是能不见就不见他,因为这人实在是有点保守顽固,基本上就是内个里顽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了,这样的人虽然也有用处所以林哲一直留着他,但是不代表林哲喜欢看见他啊!
不过江道泉显然没有这个觉悟,只见他听见林哲说要办新的大学,两眼都是冒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