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不得不赚钱
国朝很富,朝廷很穷。因为朝廷养富了士大夫,也养富了商贾,更是不限制土地兼并,让富者愈富,穷者更穷。
每逢灾年,颠沛流离的百姓,丢弃自己的耕田,到处找寻吃食,而地主们,配合着粮商,把粮食价格一路炒高,从而使那些贫寒的人,即便是有些积蓄,也为了有口吃食而返回赤贫。
而朝廷,这个大家的朝廷,却被地主和士大夫们掌控者,坐视不管,待那些原本自足的黎民,将耕田出卖后,便撺掇着朝廷,一次又一次的转民为军……
赵曦翻看过国朝自开国以来,所有的朝议诏令,也对照过国朝自开朝以来的编年记录。
很不幸,他看到的只有错误,而没有正确,看到的只是一个个为私利而短视,置朝廷于不顾的嘴脸。
这又是一次大灾年,他都能想象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此时该是如何的欢喜……
甚至就是自己护卫营的这些骨干核心,估计家里也准备着分享这又一次的饕餮盛宴。
没办法,他不能也做不到一个人面对整个朝堂,面对整个无耻而贪婪的士大夫阶层。
从儿时拉拢六家做食品,到后来拉拢一大群人做铜铁矿,拉拢一大群人做毛线,做石炭,做钢铁,做那些有别于土地收益的事,就是想让他们转一下眼,涨一点见识,别老盯着那些苦哈哈的那点土地。
只是赵曦担心自己高估那些人的智商,低估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所以,不得不做一些准备……
没让他太失望……
“曦儿,汝在护卫营所谋,娘舅家传话了,所有行动以东宫为首,步调一致。”
曹皇后专程到东宫这里来说的,她知道,要说守密,内苑比不了东宫。
虽然她还不大清楚儿子到底谋划了什么,娘家人传话也是这样云里雾里的,但她知道应该是需要保密的。
不是传话的不清楚,就是曹霖也不清楚,只是将太子殿下所做的安排叙述一下。
然后,家主就把曹祥唤回去,并带来了这些话。
“三哥,爹爹也传话了,高家与东宫一致。”
说是都说完了,可都是一脸的疑问。
“京兆府、河北大旱,势必在青黄不接时,此两地粮价会暴涨,甚至会有大量流民涌到开封府。”
“一旦粮食涨价,流民就会变成贫民,乃至乱民。吾只是做些预防……”
“带个话吧,让在京兆府和河北道的自家商铺,或者是粮商的,把所有仓库腾空,然后准备接收粮食。”
“若有可能,再营造些库房,最好在国道的周边……”
对于同一战线的,赵曦不介意为他们提前布局。
这一次为大旱付出,得让他们在以后有所收获,更何况都是自家人。
眼看就要到栽种时节了,老天仍然没有一点要下雨的意思。
筒车的灌溉,对于整个中原大地,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太多的土地挨不着河流了,靠天吃饭才是农事的现状。
老爹已经求雨三次了,老天爷压根不搭理这个所谓的天子。
受天人感应的影响,臣工已经让老爹下了三次罪己诏……一样没用。
让开放常平仓的朝议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在朝堂上嚷嚷了多半个月,还是没定下来。
汴梁城里打米价,已经从三十文涨到了五十文一斗……
“陛下,臣奏请朝廷着令汴梁钱监制币,以缓解子民无钱购粮之困境……”
这谁呀?赵曦都不知道人家这想法是怎样形成的。
没搭理,没法搭理,跟这样的人争辩,都会拉低自己的智商。
“陛下,太子殿下曾言,粮丰多制币,粮欠少制币。刘侍郎所言荒缪,制币会致新币贬值,同时推高粮价。万万不可!”
有跟傻冒一般见识的。
“陛下,臣奏请朝廷开放常平仓,以每斗三十文米价出卖,从而解决如今米价上涨之势,也让汴梁子民无缺粮之忧,防恐慌之势。”
不管是不是别有用心,最起码理由是充足的,道理也说得过去。
赵曦从来不单从字面上去考虑这群朝臣,因为他们没一个单纯的人。
反倒是那个傻冒有可能是最单纯的。
“此言差矣!如今斗米五十文,并未到子民恐慌之地步。”
“汴梁有漕运,年运力六百万石,如今漕运已开,新粮即将上市。汴梁子民,何人不知?何人不晓?”
“京兆大旱,河北道大旱,此两地并无漕运之便利,也无年入六百万石之粮食。如今大旱,势必导致流民无数涌致汴梁。”
“常平仓所备,乃应对三地之流民。如今开放常平仓,待流民至,以何物安置?还望陛下三思。”
多少次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就这么几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相公们不表态,老爹也就不定夺,也没法定夺。
王中正和李宪回来时,带来了安南的国书,那是给政事堂。而给曦儿的书信,赵祯是看到了的,
也知道曦儿为今年的旱情做了准备……只是一些典籍,外加新币。
这时候,没有比粮食更重要的事了。
只是赵祯没想到,安南居然三五文就一斗米……
如今,在漕运还没运到粮食时,儿子这边已经有粮食进城了。
只是儿子说不到时候,赵祯也只能等。不过,在心中有底时,看臣工们嚷嚷,确实是种享受。这两年,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多了。
轨道运行开始,原本走蜀道的那些运输队伍,赵曦直接调配到了河北道和京兆府,在粮食到了汴梁后,迅速的分派下去,运送到所有有旱情的州府郡县。
正如朝堂上所言,汴梁城有漕运,每年有六百万石的粮食进城,每斗五十文,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恐慌。
而京兆府,河北道,据皇城司所报,已经到了每斗百文的程度。
每斗百文,这是赵曦拟订的承受极限,倘若超过这个极限,他必须得有所行动,否则恐慌将会蔓延。
唉,有时候是没办法的事,有些钱即便不想赚,也不得不去赚。
就如现在,赵曦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将米价打到每斗三十文,一是储备还不足,还有就是,整个灾情还没到最危机的时候。
可他又不想任由米价上涨,就需要拿出一部分粮食出卖,以此来缓解米价的涨势。
每逢灾年,颠沛流离的百姓,丢弃自己的耕田,到处找寻吃食,而地主们,配合着粮商,把粮食价格一路炒高,从而使那些贫寒的人,即便是有些积蓄,也为了有口吃食而返回赤贫。
而朝廷,这个大家的朝廷,却被地主和士大夫们掌控者,坐视不管,待那些原本自足的黎民,将耕田出卖后,便撺掇着朝廷,一次又一次的转民为军……
赵曦翻看过国朝自开国以来,所有的朝议诏令,也对照过国朝自开朝以来的编年记录。
很不幸,他看到的只有错误,而没有正确,看到的只是一个个为私利而短视,置朝廷于不顾的嘴脸。
这又是一次大灾年,他都能想象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此时该是如何的欢喜……
甚至就是自己护卫营的这些骨干核心,估计家里也准备着分享这又一次的饕餮盛宴。
没办法,他不能也做不到一个人面对整个朝堂,面对整个无耻而贪婪的士大夫阶层。
从儿时拉拢六家做食品,到后来拉拢一大群人做铜铁矿,拉拢一大群人做毛线,做石炭,做钢铁,做那些有别于土地收益的事,就是想让他们转一下眼,涨一点见识,别老盯着那些苦哈哈的那点土地。
只是赵曦担心自己高估那些人的智商,低估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所以,不得不做一些准备……
没让他太失望……
“曦儿,汝在护卫营所谋,娘舅家传话了,所有行动以东宫为首,步调一致。”
曹皇后专程到东宫这里来说的,她知道,要说守密,内苑比不了东宫。
虽然她还不大清楚儿子到底谋划了什么,娘家人传话也是这样云里雾里的,但她知道应该是需要保密的。
不是传话的不清楚,就是曹霖也不清楚,只是将太子殿下所做的安排叙述一下。
然后,家主就把曹祥唤回去,并带来了这些话。
“三哥,爹爹也传话了,高家与东宫一致。”
说是都说完了,可都是一脸的疑问。
“京兆府、河北大旱,势必在青黄不接时,此两地粮价会暴涨,甚至会有大量流民涌到开封府。”
“一旦粮食涨价,流民就会变成贫民,乃至乱民。吾只是做些预防……”
“带个话吧,让在京兆府和河北道的自家商铺,或者是粮商的,把所有仓库腾空,然后准备接收粮食。”
“若有可能,再营造些库房,最好在国道的周边……”
对于同一战线的,赵曦不介意为他们提前布局。
这一次为大旱付出,得让他们在以后有所收获,更何况都是自家人。
眼看就要到栽种时节了,老天仍然没有一点要下雨的意思。
筒车的灌溉,对于整个中原大地,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太多的土地挨不着河流了,靠天吃饭才是农事的现状。
老爹已经求雨三次了,老天爷压根不搭理这个所谓的天子。
受天人感应的影响,臣工已经让老爹下了三次罪己诏……一样没用。
让开放常平仓的朝议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在朝堂上嚷嚷了多半个月,还是没定下来。
汴梁城里打米价,已经从三十文涨到了五十文一斗……
“陛下,臣奏请朝廷着令汴梁钱监制币,以缓解子民无钱购粮之困境……”
这谁呀?赵曦都不知道人家这想法是怎样形成的。
没搭理,没法搭理,跟这样的人争辩,都会拉低自己的智商。
“陛下,太子殿下曾言,粮丰多制币,粮欠少制币。刘侍郎所言荒缪,制币会致新币贬值,同时推高粮价。万万不可!”
有跟傻冒一般见识的。
“陛下,臣奏请朝廷开放常平仓,以每斗三十文米价出卖,从而解决如今米价上涨之势,也让汴梁子民无缺粮之忧,防恐慌之势。”
不管是不是别有用心,最起码理由是充足的,道理也说得过去。
赵曦从来不单从字面上去考虑这群朝臣,因为他们没一个单纯的人。
反倒是那个傻冒有可能是最单纯的。
“此言差矣!如今斗米五十文,并未到子民恐慌之地步。”
“汴梁有漕运,年运力六百万石,如今漕运已开,新粮即将上市。汴梁子民,何人不知?何人不晓?”
“京兆大旱,河北道大旱,此两地并无漕运之便利,也无年入六百万石之粮食。如今大旱,势必导致流民无数涌致汴梁。”
“常平仓所备,乃应对三地之流民。如今开放常平仓,待流民至,以何物安置?还望陛下三思。”
多少次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就这么几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相公们不表态,老爹也就不定夺,也没法定夺。
王中正和李宪回来时,带来了安南的国书,那是给政事堂。而给曦儿的书信,赵祯是看到了的,
也知道曦儿为今年的旱情做了准备……只是一些典籍,外加新币。
这时候,没有比粮食更重要的事了。
只是赵祯没想到,安南居然三五文就一斗米……
如今,在漕运还没运到粮食时,儿子这边已经有粮食进城了。
只是儿子说不到时候,赵祯也只能等。不过,在心中有底时,看臣工们嚷嚷,确实是种享受。这两年,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多了。
轨道运行开始,原本走蜀道的那些运输队伍,赵曦直接调配到了河北道和京兆府,在粮食到了汴梁后,迅速的分派下去,运送到所有有旱情的州府郡县。
正如朝堂上所言,汴梁城有漕运,每年有六百万石的粮食进城,每斗五十文,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恐慌。
而京兆府,河北道,据皇城司所报,已经到了每斗百文的程度。
每斗百文,这是赵曦拟订的承受极限,倘若超过这个极限,他必须得有所行动,否则恐慌将会蔓延。
唉,有时候是没办法的事,有些钱即便不想赚,也不得不去赚。
就如现在,赵曦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将米价打到每斗三十文,一是储备还不足,还有就是,整个灾情还没到最危机的时候。
可他又不想任由米价上涨,就需要拿出一部分粮食出卖,以此来缓解米价的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