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
这也是他没想到的。他以为,反对的与赞同的,左不过是五五开。但是眼下,反对的占了大多数,余下的大多缄默不言,赞同的基本一个没有。
但这事虽然出乎意料,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因为皇帝膝下无子便只能过继宗亲这事,虽然是约定俗称,但本朝并无先例。陛下如今过继责罢,还一过继就过继了个远亲,群臣当然会反对。
顾玉山便直言问道:“所以……陛下如今是拿不准此事该缓一缓,还是尽快办妥为宜?”
皇帝点头。
顾玉山长声喟叹:“若是别的事,臣大约会说快刀斩乱麻为好。但立储之事事关重大,又没有先例,臣也不敢妄言。”
他说着顿了顿,又道:“此外,臣还有一言。”
皇帝道:“你但说无妨。”
顾玉山起身施了一揖:“请陛下务必记得,事已至此,陛下如若退缩,来日换做旁人承继大统,谢迟必定死无全尸。”
皇帝不由一怔。
他没想过退缩,但顾玉山这话,还是让他后脊一紧。
是了,任何一个当皇帝的,都希望皇位稳固。从前与储位有过沾染的人,留在世上便是个祸患。
这事放在谁身上都一样。就拿谢迟来说,就算他再仁善,如若废太子谢远还活着,到了他继位的时候,大约也会想除之而后快。
——又或者,不除但寻个罪名幽禁一辈子?
这个下场放在废太子身上是什么感觉,皇帝摸不准。但对谢迟这样勤勉上进的人而言,大约还不如死了。
还有他那六个孩子……
皇帝沉然吁气:“你提醒的是,朕心里有数了。”
敏郡王府里,六个孩子最近都叫苦连天的。
往年,谢迟都是腊月十五回家歇息,正月十五后再继续开始忙碌。这一个月里是年关前后,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要放松放松,所以他在家的那些日子,也不会盯着孩子们读书。
但这回,因为争储的事,他十月底就回家避风头了。然后,他就尽职尽责地盯起了孩子们读书。
大的两个读的文章他要考、中间两个练的字他要看,最小的两个来年三月才会开始认字,但也每天晚上都被他拽着背《百家姓》了。
他这么一弄,孩子不乐意还不要紧,问题是孩子们的先生被问得发怵了。那先生一时间都不敢直接跟谢迟说话,拐了个弯让他夫人进了趟府,跟叶蝉告罪说他才疏学浅,要是没教好公子们,请他们多担待。
叶蝉就趁用午膳的时候把这话跟谢迟说了,谢迟正舀着勺麻辣喷香的麻婆豆腐往米饭里拌,听她说完怔了怔,噗地笑了声:“怎么回事?谁说他教得不好了?”
“……还不是让你给吓的?”叶蝉无奈地觑着他,“你突然这么盯着孩子们,先生能不多心么?也看着也快腊月十五了,让他们歇歇吧,也让先生安心回家过年。”
谢迟心说我这不是想尽一下当父亲的职责吗!怎么还吃力不太好了!
嘴上应道:“行行行。这样,也快过年了,你备个厚礼给他夫人,算是我们谢他几年来的辛苦。”
“谢他几年来的辛苦?”叶蝉怔怔然,接着锁眉道,“你不打算用他了?这是真教得不好?”
谢迟摇头:“没有,真教得挺好的。”
然后他告诉叶蝉,立储这事就算再怎么争论不休,估计来年也就能定下来。到时候几个孩子成了皇孙,老师就不能这么随便从民间请了,都得用陛下点了头、在朝中挂着官职的人。
“陛下已经问过我想请谁教孩子了。就算是来年年底才定下,这也还是最后一个年。”谢迟这么说。
所以,他是真心实意地想趁着这回过年好好备个厚礼给人家,没有别的意思。
叶蝉这么一听就放心了,这样她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跟人家夫人说,过年之后还要继续麻烦先生回来教书,两边都高兴。要是让她趁着年关拿着厚礼把人家辞了,她还真觉得有点不合适。
她于是吩咐减兰去打理这事,然后又问谢迟:“那你跟陛下提了谁?”
谢迟道:“张子适你还记得吗?”
叶蝉想了想:“废太子的同门,教过皇太孙的那位?”
谢迟点点头:“我们当年也一起办过差。皇太孙去后,他就到甘肃当官儿去了。他这个人有才,校考年年都是优等,陛下一问我,我就想起他了。不过……”
谢迟想起那日他提起张子适时陛下的神色,觉得有点怪:“陛下没直接点头,只说这事不急,让我自己先与张子适通一通书信,看他肯不肯回来。”
他觉得这背后有什么事,可陛下半个字都没说,他猜都没法猜。思来想去,还是先寄了封信过去。
甘肃,几位官员在张子适的房门外等了大半天都没能进去,冻得直哆嗦。
临近傍晚时,房门终于打了开来,几人面色一喜,接着便见张子适穿着一袭青白的直裾出了屋,看都不看他们就往西走。
“张大人?张大人!”一个官阶高些的堆着笑跟上他,张子适足下生风:“我要去吃饭了,诸位请回吧。”
“哎,张大人……”那人的笑容滞了滞,还是强行说了下去,“大人,我们就是来劝劝您,就几句话,您听一听,好不好?”
这人心里苦得很。
要论年龄,他比张子适大十几岁,真犯不着忍张子适这脾气。可架不住张子适有才,打从他来了甘肃,甘肃一地便一日好过一日,百姓交口称赞不说,他们这帮做官的也不用回回校考时都打哆嗦了。
有好几人甚至已借着张子适的功劳顺利升迁,张子适也不在意这些,总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这不就是个活菩萨吗?
所以当下,这一众官员都对他特别客气。张子适其实也不是不讲理的人,这几日脾气冲那是有原因的。当下看着这年长十几岁的人在自己面前点头哈腰,他就叹着气停了脚:“有什么事,您说。”
那官员又笑笑:“敏郡王府的事……”
张子适转身就走。
“哎,大人?大人!”那人苦哈哈地继续追,边追边快言快语地一股脑把话说了,“大人,我们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请您三思。听闻洛安现下在闹立储的事,这位敏郡王日后可能是太子啊!您不图荣华富贵不稀罕给他家公子当老师不要紧,日后您……”
哐地一声,张子适进了用膳的小厅,门在那人眼前拍上了。
那人缩了缩脖子,滞了半晌,除了叹气也没什么辙。
唉……
大概有识之士都有点古怪吧?他心下这么琢磨着。
就拿这位张大人来说,大多数时候,他都谦和得很。可一旦倔起来,那又真是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除此之外,他还既不贪财也不谋位还不图色。二十六七的人了,孑然一身,身边连个侍妾都没有。
小厅里,张子适闷着头,一口气扒拉了大半碗饭。其间他夹了好几回菜,但也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夹着什么吃什么。
于是很快,一口辣椒呛进了嗓子眼里,张子适咳嗽着不得不放下碗,又咳了几声,眼泪涌了出来。
他其实并不觉得难过,也没什么可遗憾的,只是洛安两个字出现在眼前时,他的心情还是无法不复杂。
洛安城里,有他喜欢的人,还有他意气风发的全部岁月。提起那个地方,他会记得他曾经是当朝太傅首屈一指的得意门生,是罕见的能被陛下钦点直接进六部办差的才子。在那里,他曾拥有过旁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好前程,他也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位极人臣,出将入相。
可是,他回不去了,因为他杀了太子。
那件事,谢迟不知道,满朝文武都不知道,但是陛下知道。
陛下没有杀他,是因为陛下也恨太子,是因为皇恩浩荡。
可若说陛下一点儿心结也没有,那怎么可能?太子毕竟是他的亲儿子,纵使他对太子已是满心的恨意,只还残存那么一丝的情分,那一丝的情分也足够他心结难消了。
若陛下真的没有心结,如今便不会是谢迟写信给他。
给皇孙择定老师,是陛下一道旨意将他召回就可以完成的事。让谢迟问他肯不肯,说明陛下并不想让他回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不想让他去的地方,他就不能去。
再说,就算陛下点了头……他又要怎么回去呢?
他怎么见她?他见她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形?他想象过很多遍,但是想不出结果。
洛安城就这样在张子适心里成了一个遥远的剪影,令他又爱、又怕。那些他所爱的、恨的,美好的、残酷的记忆不停地纠缠,让他挣不开来、跳不出去,不敢回望背后,也不敢再畅想前景。
于是,在腊月廿七,谢迟收到了张子适的回信。信中措辞极为淡漠,简短到只有两个字:不去。
叶蝉在看到这封信后一度觉得,张子适是不是压根不记得谢迟是谁了?想想又觉得不会。因为如果真是对待陌生人,回信绝不会这么无礼。
但不管怎么说吧,淡漠至此可见人家是真不想来。谢迟也说,张子适一直有为民办事的心,总让他教孩子,可能是不太合他的意。
是以这件事暂时搁置,谢迟跟皇帝回了话,皇帝也说年后慢慢挑别的人选就好。
他们夫妻两个当下要费神的,是腊月三十的除夕宫宴。
去年的这个时候,储位之争还没争出个所以然,起码谢迟和谢连还势均力敌,但前朝后宫的宫宴就已经都有些微妙了。如今,所有的矛头直指谢迟,他又已经奉旨在府里多了两个多月没办实差,宫宴上势必人人都会盯着他。
叶蝉当然有些紧张,尤其在听闻卫秀菀今年不去参宴后,谢迟明显地感觉到杵在自己面前的小知了突然变成了一只炸毛的小刺猬。
他赶紧搂住她,给她顺顺毛:“不紧张啊不紧张!你放心,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陛下肯定会嘱咐贵妃娘娘多关照你的。”
“我……”叶蝉在他怀里声音哽咽,“我还是紧张!宫宴上人那么多,我肯定不能指望贵妃娘娘替我挡事儿。你说万一、万一……”
她咽了口口水:“万一谢连家的人……”
“他们府今年没人进宫。”谢迟抚着她的后背。
叶蝉又说:“那谢逯家……”
谢迟:“他家也不去。”
“哦。”怀里的动静乍然冷静下来,谢迟愣了一下,然后双手扶着他的肩头瞅了瞅:“这就没事了?”
“自然没事了啊。”叶蝉一脸从容,“我怵这两家,是想他们已然斗败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万一他们疯魔了直接揍我怎么办?鱼死网破最可怕了。”
所以他们不去就好。至于另外几个现下还在和谢迟明争暗斗的郡王啊世子啊,她反倒不担心。
越是在争的人,越要和睦相处。撕破脸闹得不好看,等于上赶着被陛下踹出去!
谢连的王妃去年不也对她挺热情的?虽然那种热情让她别扭不已,但总归无害。
唉。
想到那位王妃后来在谢连娈童的事中羞愤自尽,叶蝉心里还有点唏嘘。在这场关于储位的斗争中,真是已死了不少人了。
从元晰开始,一直到顺郡王妃。
中间还有三王一整府的人。虽然陛下下那样的狠手她也能理解,可到底也牵扯了太多的无辜。
希望这事赶紧有个结果。
当然……她也希望自家哪儿都好的夫君能顺利地登上那个位子。
对,他哪儿都好!
叶蝉自顾自地想着,红着脸又贴进了谢迟的怀里。
第140章
年三十,一家子照例在晌午时进了宫,谢迟先去紫宸殿面圣,叶蝉则直接往后宫去。
但这事虽然出乎意料,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因为皇帝膝下无子便只能过继宗亲这事,虽然是约定俗称,但本朝并无先例。陛下如今过继责罢,还一过继就过继了个远亲,群臣当然会反对。
顾玉山便直言问道:“所以……陛下如今是拿不准此事该缓一缓,还是尽快办妥为宜?”
皇帝点头。
顾玉山长声喟叹:“若是别的事,臣大约会说快刀斩乱麻为好。但立储之事事关重大,又没有先例,臣也不敢妄言。”
他说着顿了顿,又道:“此外,臣还有一言。”
皇帝道:“你但说无妨。”
顾玉山起身施了一揖:“请陛下务必记得,事已至此,陛下如若退缩,来日换做旁人承继大统,谢迟必定死无全尸。”
皇帝不由一怔。
他没想过退缩,但顾玉山这话,还是让他后脊一紧。
是了,任何一个当皇帝的,都希望皇位稳固。从前与储位有过沾染的人,留在世上便是个祸患。
这事放在谁身上都一样。就拿谢迟来说,就算他再仁善,如若废太子谢远还活着,到了他继位的时候,大约也会想除之而后快。
——又或者,不除但寻个罪名幽禁一辈子?
这个下场放在废太子身上是什么感觉,皇帝摸不准。但对谢迟这样勤勉上进的人而言,大约还不如死了。
还有他那六个孩子……
皇帝沉然吁气:“你提醒的是,朕心里有数了。”
敏郡王府里,六个孩子最近都叫苦连天的。
往年,谢迟都是腊月十五回家歇息,正月十五后再继续开始忙碌。这一个月里是年关前后,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要放松放松,所以他在家的那些日子,也不会盯着孩子们读书。
但这回,因为争储的事,他十月底就回家避风头了。然后,他就尽职尽责地盯起了孩子们读书。
大的两个读的文章他要考、中间两个练的字他要看,最小的两个来年三月才会开始认字,但也每天晚上都被他拽着背《百家姓》了。
他这么一弄,孩子不乐意还不要紧,问题是孩子们的先生被问得发怵了。那先生一时间都不敢直接跟谢迟说话,拐了个弯让他夫人进了趟府,跟叶蝉告罪说他才疏学浅,要是没教好公子们,请他们多担待。
叶蝉就趁用午膳的时候把这话跟谢迟说了,谢迟正舀着勺麻辣喷香的麻婆豆腐往米饭里拌,听她说完怔了怔,噗地笑了声:“怎么回事?谁说他教得不好了?”
“……还不是让你给吓的?”叶蝉无奈地觑着他,“你突然这么盯着孩子们,先生能不多心么?也看着也快腊月十五了,让他们歇歇吧,也让先生安心回家过年。”
谢迟心说我这不是想尽一下当父亲的职责吗!怎么还吃力不太好了!
嘴上应道:“行行行。这样,也快过年了,你备个厚礼给他夫人,算是我们谢他几年来的辛苦。”
“谢他几年来的辛苦?”叶蝉怔怔然,接着锁眉道,“你不打算用他了?这是真教得不好?”
谢迟摇头:“没有,真教得挺好的。”
然后他告诉叶蝉,立储这事就算再怎么争论不休,估计来年也就能定下来。到时候几个孩子成了皇孙,老师就不能这么随便从民间请了,都得用陛下点了头、在朝中挂着官职的人。
“陛下已经问过我想请谁教孩子了。就算是来年年底才定下,这也还是最后一个年。”谢迟这么说。
所以,他是真心实意地想趁着这回过年好好备个厚礼给人家,没有别的意思。
叶蝉这么一听就放心了,这样她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跟人家夫人说,过年之后还要继续麻烦先生回来教书,两边都高兴。要是让她趁着年关拿着厚礼把人家辞了,她还真觉得有点不合适。
她于是吩咐减兰去打理这事,然后又问谢迟:“那你跟陛下提了谁?”
谢迟道:“张子适你还记得吗?”
叶蝉想了想:“废太子的同门,教过皇太孙的那位?”
谢迟点点头:“我们当年也一起办过差。皇太孙去后,他就到甘肃当官儿去了。他这个人有才,校考年年都是优等,陛下一问我,我就想起他了。不过……”
谢迟想起那日他提起张子适时陛下的神色,觉得有点怪:“陛下没直接点头,只说这事不急,让我自己先与张子适通一通书信,看他肯不肯回来。”
他觉得这背后有什么事,可陛下半个字都没说,他猜都没法猜。思来想去,还是先寄了封信过去。
甘肃,几位官员在张子适的房门外等了大半天都没能进去,冻得直哆嗦。
临近傍晚时,房门终于打了开来,几人面色一喜,接着便见张子适穿着一袭青白的直裾出了屋,看都不看他们就往西走。
“张大人?张大人!”一个官阶高些的堆着笑跟上他,张子适足下生风:“我要去吃饭了,诸位请回吧。”
“哎,张大人……”那人的笑容滞了滞,还是强行说了下去,“大人,我们就是来劝劝您,就几句话,您听一听,好不好?”
这人心里苦得很。
要论年龄,他比张子适大十几岁,真犯不着忍张子适这脾气。可架不住张子适有才,打从他来了甘肃,甘肃一地便一日好过一日,百姓交口称赞不说,他们这帮做官的也不用回回校考时都打哆嗦了。
有好几人甚至已借着张子适的功劳顺利升迁,张子适也不在意这些,总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这不就是个活菩萨吗?
所以当下,这一众官员都对他特别客气。张子适其实也不是不讲理的人,这几日脾气冲那是有原因的。当下看着这年长十几岁的人在自己面前点头哈腰,他就叹着气停了脚:“有什么事,您说。”
那官员又笑笑:“敏郡王府的事……”
张子适转身就走。
“哎,大人?大人!”那人苦哈哈地继续追,边追边快言快语地一股脑把话说了,“大人,我们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请您三思。听闻洛安现下在闹立储的事,这位敏郡王日后可能是太子啊!您不图荣华富贵不稀罕给他家公子当老师不要紧,日后您……”
哐地一声,张子适进了用膳的小厅,门在那人眼前拍上了。
那人缩了缩脖子,滞了半晌,除了叹气也没什么辙。
唉……
大概有识之士都有点古怪吧?他心下这么琢磨着。
就拿这位张大人来说,大多数时候,他都谦和得很。可一旦倔起来,那又真是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除此之外,他还既不贪财也不谋位还不图色。二十六七的人了,孑然一身,身边连个侍妾都没有。
小厅里,张子适闷着头,一口气扒拉了大半碗饭。其间他夹了好几回菜,但也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夹着什么吃什么。
于是很快,一口辣椒呛进了嗓子眼里,张子适咳嗽着不得不放下碗,又咳了几声,眼泪涌了出来。
他其实并不觉得难过,也没什么可遗憾的,只是洛安两个字出现在眼前时,他的心情还是无法不复杂。
洛安城里,有他喜欢的人,还有他意气风发的全部岁月。提起那个地方,他会记得他曾经是当朝太傅首屈一指的得意门生,是罕见的能被陛下钦点直接进六部办差的才子。在那里,他曾拥有过旁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好前程,他也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位极人臣,出将入相。
可是,他回不去了,因为他杀了太子。
那件事,谢迟不知道,满朝文武都不知道,但是陛下知道。
陛下没有杀他,是因为陛下也恨太子,是因为皇恩浩荡。
可若说陛下一点儿心结也没有,那怎么可能?太子毕竟是他的亲儿子,纵使他对太子已是满心的恨意,只还残存那么一丝的情分,那一丝的情分也足够他心结难消了。
若陛下真的没有心结,如今便不会是谢迟写信给他。
给皇孙择定老师,是陛下一道旨意将他召回就可以完成的事。让谢迟问他肯不肯,说明陛下并不想让他回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不想让他去的地方,他就不能去。
再说,就算陛下点了头……他又要怎么回去呢?
他怎么见她?他见她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形?他想象过很多遍,但是想不出结果。
洛安城就这样在张子适心里成了一个遥远的剪影,令他又爱、又怕。那些他所爱的、恨的,美好的、残酷的记忆不停地纠缠,让他挣不开来、跳不出去,不敢回望背后,也不敢再畅想前景。
于是,在腊月廿七,谢迟收到了张子适的回信。信中措辞极为淡漠,简短到只有两个字:不去。
叶蝉在看到这封信后一度觉得,张子适是不是压根不记得谢迟是谁了?想想又觉得不会。因为如果真是对待陌生人,回信绝不会这么无礼。
但不管怎么说吧,淡漠至此可见人家是真不想来。谢迟也说,张子适一直有为民办事的心,总让他教孩子,可能是不太合他的意。
是以这件事暂时搁置,谢迟跟皇帝回了话,皇帝也说年后慢慢挑别的人选就好。
他们夫妻两个当下要费神的,是腊月三十的除夕宫宴。
去年的这个时候,储位之争还没争出个所以然,起码谢迟和谢连还势均力敌,但前朝后宫的宫宴就已经都有些微妙了。如今,所有的矛头直指谢迟,他又已经奉旨在府里多了两个多月没办实差,宫宴上势必人人都会盯着他。
叶蝉当然有些紧张,尤其在听闻卫秀菀今年不去参宴后,谢迟明显地感觉到杵在自己面前的小知了突然变成了一只炸毛的小刺猬。
他赶紧搂住她,给她顺顺毛:“不紧张啊不紧张!你放心,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陛下肯定会嘱咐贵妃娘娘多关照你的。”
“我……”叶蝉在他怀里声音哽咽,“我还是紧张!宫宴上人那么多,我肯定不能指望贵妃娘娘替我挡事儿。你说万一、万一……”
她咽了口口水:“万一谢连家的人……”
“他们府今年没人进宫。”谢迟抚着她的后背。
叶蝉又说:“那谢逯家……”
谢迟:“他家也不去。”
“哦。”怀里的动静乍然冷静下来,谢迟愣了一下,然后双手扶着他的肩头瞅了瞅:“这就没事了?”
“自然没事了啊。”叶蝉一脸从容,“我怵这两家,是想他们已然斗败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万一他们疯魔了直接揍我怎么办?鱼死网破最可怕了。”
所以他们不去就好。至于另外几个现下还在和谢迟明争暗斗的郡王啊世子啊,她反倒不担心。
越是在争的人,越要和睦相处。撕破脸闹得不好看,等于上赶着被陛下踹出去!
谢连的王妃去年不也对她挺热情的?虽然那种热情让她别扭不已,但总归无害。
唉。
想到那位王妃后来在谢连娈童的事中羞愤自尽,叶蝉心里还有点唏嘘。在这场关于储位的斗争中,真是已死了不少人了。
从元晰开始,一直到顺郡王妃。
中间还有三王一整府的人。虽然陛下下那样的狠手她也能理解,可到底也牵扯了太多的无辜。
希望这事赶紧有个结果。
当然……她也希望自家哪儿都好的夫君能顺利地登上那个位子。
对,他哪儿都好!
叶蝉自顾自地想着,红着脸又贴进了谢迟的怀里。
第140章
年三十,一家子照例在晌午时进了宫,谢迟先去紫宸殿面圣,叶蝉则直接往后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