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因果一事(三更)
“先生,那布包里面是什么?”秦三月问。
“是半支银叶子。”叶抚说。
秦三月心思细腻,想的通叶抚为什么这么做,但是胡兰就不理解了,她这个从小无忧无虑的家伙,自然没有去领会过这些人情世故,即便是最简单的礼尚往来,她都还差了不少。
不一会儿,妇人从楼上下来,态度和善不少。招待起叶抚三人来,人也热情许多。宋守义还有些纳闷儿,怎么这变脸变得这么快,他不是个太精明的人,如果精明的话,先前在楼上也不会争吵了。
叶抚倒不觉得妇人势利,反而觉得这样很好,毕竟是萍水相逢,礼尚往来,相互之间不欠人情是最好的。在这里投宿一晚,给了投宿费,也算是了结这份善缘,以后也就无因果牵连。经历了钟随花、李四以及陈正卿这些事后,他便更不愿意平白地留下太过因果,善缘也好,恩怨也罢,能够当场了结,他便不会拖到以后。
就像周若生求助、骆风貌求助这些事,他都以交易的形式去了解因果,尽量做到两不相欠,往远一点说便是鱼木这件事,当初一时喜好赐予她有参王资质的人参后,收了她一条絮带,便是有意地去了结因果,只是那时候还不太了解这些事情,没有做到完全了结,至于之后会有如何的牵连,叶抚其实也不知道,他能看透旁人前世今生,但是看不透自己的。
对于鱼木这件事,他想过,若是无缘再见便无事相安,有缘再见到的话,便来一次彻底的了结。
思绪回到这屋子里,妇人张罗着要去为叶抚等人备晚饭。叶抚看得透彻,她虽然的确是惦记这份投宿费,但也知道三个人投宿还用不到半支银叶子,也不好说归还或者找钱什么的,自然地要把招待做到最好。
论起做饭,叶抚三人其实都还是蛮难以去说些什么的,叶抚自己也好,胡兰二人也罢都还是想吃叶抚做的饭菜。但总归不能喧宾夺主地去抢了妇人的掌勺之位。
好在,妇人的确是上了心,油盐酱醋没有吝啬,烧出来的菜味道还算不错,对于几天没有吃过热乎饭菜的叶抚三人而言,也还能吃得习惯。
饭桌上的闲聊里,叶抚了解到一家情况。
实在都是实在的青木村里的人,宋守义的儿子叫宋书生,取这个名字呢,是宋守义不想儿子再跟自己一样做一辈子的农活,想让他念书考取功名,走出这个小山村。对于性格憨实质朴的宋守义有这样的思想,叶抚还是蛮惊讶的。一提到读书这件事儿,叶抚习惯性地便瞧了瞧宋书生的文运。
不太浓厚,中规中矩地读书,一辈子可能也就是个秀才。叠云国是儒家教义下的国家,虽说提倡读书考功名,但秀才的确很难有好的待遇。
不过叶抚向来不以资质这样的东西去限定一个人的成就,若是有意,总有机会去打破这些东西的束缚。就好比气运差到极点的齐漆七,却能有办法去借曲红绡的气运,至于秦三月还能遇到叶抚呢。所以说,这些事情都无法准确地写在纸上来谈论的。
后续的交谈中,叶抚没什么遮掩隐瞒,说了自己的身份,是个教书先生,两个姑娘是自己的学生,此行出门是游学。
然而妇人听此后,却变了脸,开始坐立不安,脸上时不时露出些惭愧的神情,颇有些挣扎之意。
叶抚看着也没多说什么。妇人希望孩子能够念书考取功名,自然是尊敬教书的先生的,所以听到叶抚是教书先生后,觉得自己收了这么多投宿费,心里难安。
早早地妇人便丢了碗筷,到一边儿便做针线活,便等他们吃完收拾,但是她集中不了心神,没少让手指吃苦扎针。
胡兰古灵精怪,注意到宋书生一直偷看自己后,便有意地去逗弄,弄得一片欢声连连。胡兰读的书多,懂得也很多,又因为她是三味书屋里最小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做听话的那个,如今碰到比她还小上五六岁的宋书生,自然要好好地感受一下做姐姐的感觉。
在和宋书生的谈天说地里,胡兰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读书又多,长得又好看的大姐姐,自然是让宋书生仰慕不已。好在胡兰记得叶抚之前的叮嘱,说话的范围仅限在读书这件事儿上。
宋书生听得很开心,胡兰说得也很开心,给宋书生说着外面的世界如何如何,说着三味书屋里的念书日子如何如何。便在这个时候,胡兰才能找到当初曲红绡和她讲述修仙界的故事时的感觉,那个时候曲红绡在她心里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美存在,就像现在她在宋书生心里的存在一样。
下了饭桌。
胡兰投入到姐姐的身份里,教宋书生识字,教他从叶抚那里听来的读书的道理,气氛很是和谐。将这看在眼里的宋守义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得很简单,想着书生能够多学一点便更好一点。
一直到宋书生困了,胡兰才恋恋不舍地从“姐姐”变成“学生”和“妹妹”。
晚上,宋守义带着宋书生去草料间铺了床睡,把屋子里最好的两间房腾出来给叶抚三人休息。这算是很客气的招待了。自从到了这方世界,瞧见的好人不多,大多都是为自己着想,想着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很现实,也是很正常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宋守义这般人便是难能可贵的了。
现在稍微放松下来,胡兰便又开始了她还未完成的十遍《修仙表录》的抄写,这是惩罚也是功课。秦三月则是继续修炼御灵,现在的她已经能够同时控制三十多个死物精怪了,一时之间使得屋子外面遍布着各种精怪,不过她还是有分寸,控制得稳当,不至于让走夜路的人瞧着以为见了鬼。
叶抚挑了一盏灯,便倚靠在窗台上,认真地写着自己的“旅行日志”。
直到一阵敲门声响起,打断了他的专注。
“是半支银叶子。”叶抚说。
秦三月心思细腻,想的通叶抚为什么这么做,但是胡兰就不理解了,她这个从小无忧无虑的家伙,自然没有去领会过这些人情世故,即便是最简单的礼尚往来,她都还差了不少。
不一会儿,妇人从楼上下来,态度和善不少。招待起叶抚三人来,人也热情许多。宋守义还有些纳闷儿,怎么这变脸变得这么快,他不是个太精明的人,如果精明的话,先前在楼上也不会争吵了。
叶抚倒不觉得妇人势利,反而觉得这样很好,毕竟是萍水相逢,礼尚往来,相互之间不欠人情是最好的。在这里投宿一晚,给了投宿费,也算是了结这份善缘,以后也就无因果牵连。经历了钟随花、李四以及陈正卿这些事后,他便更不愿意平白地留下太过因果,善缘也好,恩怨也罢,能够当场了结,他便不会拖到以后。
就像周若生求助、骆风貌求助这些事,他都以交易的形式去了解因果,尽量做到两不相欠,往远一点说便是鱼木这件事,当初一时喜好赐予她有参王资质的人参后,收了她一条絮带,便是有意地去了结因果,只是那时候还不太了解这些事情,没有做到完全了结,至于之后会有如何的牵连,叶抚其实也不知道,他能看透旁人前世今生,但是看不透自己的。
对于鱼木这件事,他想过,若是无缘再见便无事相安,有缘再见到的话,便来一次彻底的了结。
思绪回到这屋子里,妇人张罗着要去为叶抚等人备晚饭。叶抚看得透彻,她虽然的确是惦记这份投宿费,但也知道三个人投宿还用不到半支银叶子,也不好说归还或者找钱什么的,自然地要把招待做到最好。
论起做饭,叶抚三人其实都还是蛮难以去说些什么的,叶抚自己也好,胡兰二人也罢都还是想吃叶抚做的饭菜。但总归不能喧宾夺主地去抢了妇人的掌勺之位。
好在,妇人的确是上了心,油盐酱醋没有吝啬,烧出来的菜味道还算不错,对于几天没有吃过热乎饭菜的叶抚三人而言,也还能吃得习惯。
饭桌上的闲聊里,叶抚了解到一家情况。
实在都是实在的青木村里的人,宋守义的儿子叫宋书生,取这个名字呢,是宋守义不想儿子再跟自己一样做一辈子的农活,想让他念书考取功名,走出这个小山村。对于性格憨实质朴的宋守义有这样的思想,叶抚还是蛮惊讶的。一提到读书这件事儿,叶抚习惯性地便瞧了瞧宋书生的文运。
不太浓厚,中规中矩地读书,一辈子可能也就是个秀才。叠云国是儒家教义下的国家,虽说提倡读书考功名,但秀才的确很难有好的待遇。
不过叶抚向来不以资质这样的东西去限定一个人的成就,若是有意,总有机会去打破这些东西的束缚。就好比气运差到极点的齐漆七,却能有办法去借曲红绡的气运,至于秦三月还能遇到叶抚呢。所以说,这些事情都无法准确地写在纸上来谈论的。
后续的交谈中,叶抚没什么遮掩隐瞒,说了自己的身份,是个教书先生,两个姑娘是自己的学生,此行出门是游学。
然而妇人听此后,却变了脸,开始坐立不安,脸上时不时露出些惭愧的神情,颇有些挣扎之意。
叶抚看着也没多说什么。妇人希望孩子能够念书考取功名,自然是尊敬教书的先生的,所以听到叶抚是教书先生后,觉得自己收了这么多投宿费,心里难安。
早早地妇人便丢了碗筷,到一边儿便做针线活,便等他们吃完收拾,但是她集中不了心神,没少让手指吃苦扎针。
胡兰古灵精怪,注意到宋书生一直偷看自己后,便有意地去逗弄,弄得一片欢声连连。胡兰读的书多,懂得也很多,又因为她是三味书屋里最小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做听话的那个,如今碰到比她还小上五六岁的宋书生,自然要好好地感受一下做姐姐的感觉。
在和宋书生的谈天说地里,胡兰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读书又多,长得又好看的大姐姐,自然是让宋书生仰慕不已。好在胡兰记得叶抚之前的叮嘱,说话的范围仅限在读书这件事儿上。
宋书生听得很开心,胡兰说得也很开心,给宋书生说着外面的世界如何如何,说着三味书屋里的念书日子如何如何。便在这个时候,胡兰才能找到当初曲红绡和她讲述修仙界的故事时的感觉,那个时候曲红绡在她心里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美存在,就像现在她在宋书生心里的存在一样。
下了饭桌。
胡兰投入到姐姐的身份里,教宋书生识字,教他从叶抚那里听来的读书的道理,气氛很是和谐。将这看在眼里的宋守义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得很简单,想着书生能够多学一点便更好一点。
一直到宋书生困了,胡兰才恋恋不舍地从“姐姐”变成“学生”和“妹妹”。
晚上,宋守义带着宋书生去草料间铺了床睡,把屋子里最好的两间房腾出来给叶抚三人休息。这算是很客气的招待了。自从到了这方世界,瞧见的好人不多,大多都是为自己着想,想着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很现实,也是很正常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宋守义这般人便是难能可贵的了。
现在稍微放松下来,胡兰便又开始了她还未完成的十遍《修仙表录》的抄写,这是惩罚也是功课。秦三月则是继续修炼御灵,现在的她已经能够同时控制三十多个死物精怪了,一时之间使得屋子外面遍布着各种精怪,不过她还是有分寸,控制得稳当,不至于让走夜路的人瞧着以为见了鬼。
叶抚挑了一盏灯,便倚靠在窗台上,认真地写着自己的“旅行日志”。
直到一阵敲门声响起,打断了他的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