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洗三开始
林家的院子里越来越热闹,不少村里人前来捧场,这里头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里正的夫人孙大嘴了。
谁都知道里正张贾宝跟林家关系不咋地,冷不丁的看到孙大嘴来了,大伙儿还都挺意外的。但不管咋说,人家是里正媳妇,来林家坐席,肯定也是代表着里正,大伙只能客客气气的。
李氏迎了出来,把孙大嘴让到了上房。
人家可不是来看孩子的,孙大嘴拉着林氏的手不停的嘘寒问暖,把场面弄得要多尴尬有多尴尬,所有人似乎都明白了孙大嘴和里正与林家修好这背后的真正目的。
刘氏正在厢房里忙着呢,冷不丁听到有人说自己男人回来了,她扭头朝院子外头张望了一下,还真就看到了林儒升。看他一身风尘仆仆的样子,想必是为了小妞妞的洗三宴,特意赶回来的。
她跟杨石二人打了一声招呼,把手里的活放下,就去了林儒升那边,先把他手里的包袱接过来,又问道:“你怎么回来了?”
“回去再说。”林儒升这了赶路,出了一身的汗,好歹也得先回屋洗洗,换身衣服再出来见人啊!
夫妻俩回了屋,刘氏先是帮着他打了一盆温水,随后又给他找出了一件换洗的衣裳。
自家男人是去县里求学的,也不知道见没见到那位杜先生。
刘氏心里七上八下的,一点底也没有。说起来,林儒升读书这件事,可是林家首屈一指的大事,跟传宗接代比起来,也不遑多让。这是林父生前的心愿,他生前就是秀才,总想着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能把书读起来,日后光耀门楣,改换门庭,让家里的日子红火起来!即便是读不出去,能认字,明理,也是好的。可惜林父还没来得及看到这一切,就去世了,所以在供林儒升读书的这件事上,李氏是异常的坚持,不管日子再怎么艰难,小儿子的书不能不读!她都已经把老大耽误了,决不能再耽误老三!
当年林父去世的时候,林儒升的功课是被耽误了的。读书这事儿,就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林儒升那时年纪还小,刚刚启蒙没几年,冷不丁教他的人不在了,这功课自然就落下了。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林儒平比不上林儒升有天赋。跟坐在凳子上安静的读书比起来,他更愿意无拘无束的在林子里跑,挥着从地上捡来的木棍当兵器,又或是偶尔偷偷的摸两下林父的弓箭。当年要不是林父自己就是个秀才,可以给两个儿了启蒙,只怕林儒平也不会读了那么多年的书。
父亲不在了,兄长就是家里的天,林儒平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弟弟放弃读书这事儿。他脑子好使,在读书上面很有天赋,如果就此不读了,确实可惜。
当时家里条件并不好,处里完林父的后事,家里几乎没剩下几个钱,想要供林儒升读书,太难了。
说来也巧,没几天,村里来了个姓杜的教书先生,二十多岁的样子,看起来气质不俗,居然就在村子里住了下来,而且还开起了私塾,收费不高,有钱的就给些钱,没钱的给些粮食,鸡蛋,也就算是交束脩了。
李氏咬了咬牙,把林儒升送了进去。
杜先生倒是很喜欢林儒升,说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是个可造之才!而且林儒升的底子好,虽然荒废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追赶了上去,加上杜先生似乎十分偏爱他,还经常给他开一些小灶,所以他的基本功比同龄人扎实多了。
可惜后来那位杜先生离开了,不过离开之前,给林儒平留了不少的书,还有一些他自己写的,关于读书做学问的心得体会。他临行前,一再叮嘱林儒升,不要放弃读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记住温故知新。
杜先生走后,林儒升的学业算是彻底终止了。附近的几个村子里都没有教书先生,镇上倒是有学馆,可惜收费不低,他们交不起。没办法,只好自学,虽然进步不大,但是总算没把这点学问丢了,而且他的字也写得越来越好了。
想起往事,刘氏心里有点沉重,听说县里的书院招人很严格,不但要有保举人,还得参加入学考试,不合格的,根本不收。
“他爹,你去这一趟,见到杜先生了没有?”
林儒升没说话,脸上的表情不太轻松。
刘氏心里顿时凉了起来,看样子事情不太顺利。
“马上要开席了,这事儿晚点再说。”林儒升洗好了脸,换完了衣裳,对刘氏道:“先出去吧!”说完率先离开了屋子。
刘氏叹了口气,随即又笑了笑,就算读不上,也没啥,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临近午时,林家长孙女小妞妞的洗三宴马上就要开始了。
来的人比预想的要多,事先准备的两桌席有点不太够用。还好周小米前世是做餐饮生意的,在做私房菜之前,她也是从普通的小饭店开始做的,在预定酒席这方面,她还是有经验的。
做菜的时候,她考虑到了可能会有突发情况,菜不够吃,主人家的脸上可不会太好看。于是周小米跟李氏商量,每样菜都多做出来一些,以备不时之需。李氏也觉得这样挺好的,就同意了,现在看这还真是有备无患呢!多做出来的菜,派上用场了。只是林氏只带了两条鱼来,不够三桌席面的用量,所以没有办法,只得把这个鱼换下来,重新做蚂蚁上树。
林家院里摆了两桌席,堂屋里摆了一桌,院子门口的鞭炮声一响,便正式开席了。
小鸡炖蘑菇,烀猪头肉,蒸碗肉,肉丸子,木耳炒鸡蛋,蚂蚁上树,凉拌云丝,拔丝地瓜,蒜泥猪皮冻。
这一桌子菜,在乡下人眼里,可是硬菜了。荦的多,素的少,不说别的的,就说那肉丸子,明明可以炸素的,可是人家呢,炸的可是猪肉丸子,咬在嘴里弹牙又劲道,味道那叫一个香。这些菜样式新颖,不但做的好看,闻着香,吃着解馋,最重要的是有的菜他们根本没见过!就连一向以有见识著称的里正夫人孙大嘴,也没吃过蚂蚁上树和拔丝地瓜这两样菜。
上菜的时候,周小米特意让能言善道的石氏给大伙讲了这拔丝地瓜的吃法,众人听了,暗呼一声好险,特别是孙大嘴,心想幸亏自己的筷子慢了半拍,要不然没沾凉水就吃了这地瓜,还不得把嘴里烫出泡来,闹出大笑话?不过尝了以后,却又喜欢上了这道菜,味道好,甜甜的,外头脆,里头还挺软和,吃起来还真别有一番滋味儿呢!
有好菜,还有好酒,林家这场席面可是出尽了风头。宴席过后,小妞妞的洗三礼才算正式开始,那些酒足饭饱的乡亲们,有的留下来观礼,有的因为关系不是很近的原因,起身告辞了。
吃得心满意足的收洗姥姥,也就是小妞妞的接生婆,开始安排大伙准备洗三礼。
洗三,被古人看得很重,被看成是新生命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仪式,而人们认为活可以洗涤污秽,消灾解难。同时也是想祈福求福,求个吉利。
正式洗三之前,先要按照收生姥姥的要求,准备好大量的,洗三时能用到的东西。说起来真是花样繁多,让人头疼。至少在周小米的眼里,这些东西背后的意义只剩下‘莫名其妙’这四个字!只是风俗已成,哪里容得她一个黄口小儿置喙?况且她也是在心里非议几句,哪里会真的说出来。
宴席过后,留下不观礼的,皆是近亲。
在举行洗三之前,近亲们要嘱洗三面,这有特殊意义。吃完面后,便在产房外厅上摆设香案,供奉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等十三位神像。香炉里盛着小米,当香灰插香用,蜡扦上插一对祭祀时专用的羊油小红蜡,下边还得压着黄钱、元宝、千张等全份敬神钱粮。不仅如此,产妇的炕头上,还要供上炕公,炕公神像,还要用三或五碗油糕作为贡品。
照例,由收生姥姥代为上香叩首,拜三拜,然后本家要将盛有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及一切礼仪用品均摆在炕上。
周小米抽空露了个头,好家伙,这阵仗摆的可真不小。
收生姥姥已经把小妞妞抱在了怀里,洗三要开始了。
李氏站在炕边上,往盆中舀一勺清水,随后摸出用一条红绳拴着的几枚铜钱,扔进盆里,这叫“添盆”。
有钱人家添盆,都会放些精美的金银锞子,或者精美华丽的玉件,乡下人日子紧巴,能扔些铜钱便是好的。除了铜钱,也可以扔一些喜果,比如桂圆、红枣、花生、栗子之类的。新朋好友随之遵礼如仪!收生姥姥有一套固定的贺词,你添什么她就会说什么吉利话,假如你添清水,她说会说“水长流,聪明伶俐”,你要是添喜果,她又会说什么“早立儿子”“早生贵子”之类的吉祥话,用来讨宾客的欢心。
周小米今天也算是开了眼界了,敢情这收生姥姥除了会接生,还得生一张巧嘴呢!
添盆结束后,收生姥姥会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棒槌在盆里搅一搅,一边搅,一边说一些多子多福的好话,然后才开始给婴儿洗澡。小孩子受凉会大哭,这一哭,便是喜事了!称为响盆。所以小孩子在这个时候哭,不是坏事,反而是美事一件,被认为是十分吉利的。
收生姥姥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唠叨着“先洗头,作王侯,再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随后会用生姜片托着点着的艾叶球,放在孩子的脑门上象征的灸一灸,预示日后孩子身体健康,头脑聪明。与此同时,还要拿梳子给孩子梳头,拿鸡蛋在孩子脸上滚一滚。洗罢,会先给孩子穿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衣裳,然后把孩子放进襁褓中捆好,用大葱轻轻的打孩子三下,说什么一打伶俐,二打聪明,最后居然还要把这个大葱扔到房顶上去,寓意聪明绝顶!
周小米呵呵了,暗道这个收生姥姥大概不知道后世大葱的价格。
就在她闪神的工夫,收生姥姥又拿起一枚秤砣在孩子身边比量了一下,“秤砣虽小压千斤”,大概是想孩子以后能在这个家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吧!
收生姥姥抱着小妞妞折腾了小半个时辰,总算是结束了这个在周小米看来十分能折腾的仪式。至此,李氏把娘娘码儿、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送至院中焚化。收生姥姥用铜筷子夹着“炕公、炕母”的神码焚烧,说道:“炕公、炕母本姓李,大人孩子交给你;多送男,少送女。”然后,把灰用红纸一包,压在炕席底下,说是让他(她)永远守在炕头,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随后,即向本家请安“道喜”,为的是讨几个赏钱。
收生姥姥的“外块”可谓多矣。“添盆”的金银锞子、首饰、现大洋、铜子儿、围盆布、当香灰用的小米儿、鸡蛋、喜果儿、撒下来的供尖儿—油糕……一古脑儿被她兜了去。
周小米不由得再次感叹,这个收生姥姥可是个美差,平白得了这么多实在的东西。你说当初她怎么就学了厨艺,没去学接生呢?不过也不知道她想到了什么画面,脸上的表情顿时一僵,整个人打着激灵的清醒过来!接生什么的想法都被她从脑海里赶了出去!
折腾了一天,林家老少全都处于人困马乏的状态。洗三结束了,邓氏的娘家人和娘氏的娘家人,也就该回去了。虽然她们对自己的女儿,外孙都十分不舍,可是生为女子就是这样!嫁人后就是婆家的人了,娘家人再舍不得你,又有如何?她们能给予出嫁女儿的,只有思念。
“娘,让周安赶车送亲家婶子回去吧!反正顺路。”邓氏是浅草沟人,刘氏是土城庄人,两个村子都在一个方向,倒也省事了。
谁都知道里正张贾宝跟林家关系不咋地,冷不丁的看到孙大嘴来了,大伙儿还都挺意外的。但不管咋说,人家是里正媳妇,来林家坐席,肯定也是代表着里正,大伙只能客客气气的。
李氏迎了出来,把孙大嘴让到了上房。
人家可不是来看孩子的,孙大嘴拉着林氏的手不停的嘘寒问暖,把场面弄得要多尴尬有多尴尬,所有人似乎都明白了孙大嘴和里正与林家修好这背后的真正目的。
刘氏正在厢房里忙着呢,冷不丁听到有人说自己男人回来了,她扭头朝院子外头张望了一下,还真就看到了林儒升。看他一身风尘仆仆的样子,想必是为了小妞妞的洗三宴,特意赶回来的。
她跟杨石二人打了一声招呼,把手里的活放下,就去了林儒升那边,先把他手里的包袱接过来,又问道:“你怎么回来了?”
“回去再说。”林儒升这了赶路,出了一身的汗,好歹也得先回屋洗洗,换身衣服再出来见人啊!
夫妻俩回了屋,刘氏先是帮着他打了一盆温水,随后又给他找出了一件换洗的衣裳。
自家男人是去县里求学的,也不知道见没见到那位杜先生。
刘氏心里七上八下的,一点底也没有。说起来,林儒升读书这件事,可是林家首屈一指的大事,跟传宗接代比起来,也不遑多让。这是林父生前的心愿,他生前就是秀才,总想着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能把书读起来,日后光耀门楣,改换门庭,让家里的日子红火起来!即便是读不出去,能认字,明理,也是好的。可惜林父还没来得及看到这一切,就去世了,所以在供林儒升读书的这件事上,李氏是异常的坚持,不管日子再怎么艰难,小儿子的书不能不读!她都已经把老大耽误了,决不能再耽误老三!
当年林父去世的时候,林儒升的功课是被耽误了的。读书这事儿,就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林儒升那时年纪还小,刚刚启蒙没几年,冷不丁教他的人不在了,这功课自然就落下了。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林儒平比不上林儒升有天赋。跟坐在凳子上安静的读书比起来,他更愿意无拘无束的在林子里跑,挥着从地上捡来的木棍当兵器,又或是偶尔偷偷的摸两下林父的弓箭。当年要不是林父自己就是个秀才,可以给两个儿了启蒙,只怕林儒平也不会读了那么多年的书。
父亲不在了,兄长就是家里的天,林儒平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弟弟放弃读书这事儿。他脑子好使,在读书上面很有天赋,如果就此不读了,确实可惜。
当时家里条件并不好,处里完林父的后事,家里几乎没剩下几个钱,想要供林儒升读书,太难了。
说来也巧,没几天,村里来了个姓杜的教书先生,二十多岁的样子,看起来气质不俗,居然就在村子里住了下来,而且还开起了私塾,收费不高,有钱的就给些钱,没钱的给些粮食,鸡蛋,也就算是交束脩了。
李氏咬了咬牙,把林儒升送了进去。
杜先生倒是很喜欢林儒升,说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是个可造之才!而且林儒升的底子好,虽然荒废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追赶了上去,加上杜先生似乎十分偏爱他,还经常给他开一些小灶,所以他的基本功比同龄人扎实多了。
可惜后来那位杜先生离开了,不过离开之前,给林儒平留了不少的书,还有一些他自己写的,关于读书做学问的心得体会。他临行前,一再叮嘱林儒升,不要放弃读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记住温故知新。
杜先生走后,林儒升的学业算是彻底终止了。附近的几个村子里都没有教书先生,镇上倒是有学馆,可惜收费不低,他们交不起。没办法,只好自学,虽然进步不大,但是总算没把这点学问丢了,而且他的字也写得越来越好了。
想起往事,刘氏心里有点沉重,听说县里的书院招人很严格,不但要有保举人,还得参加入学考试,不合格的,根本不收。
“他爹,你去这一趟,见到杜先生了没有?”
林儒升没说话,脸上的表情不太轻松。
刘氏心里顿时凉了起来,看样子事情不太顺利。
“马上要开席了,这事儿晚点再说。”林儒升洗好了脸,换完了衣裳,对刘氏道:“先出去吧!”说完率先离开了屋子。
刘氏叹了口气,随即又笑了笑,就算读不上,也没啥,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临近午时,林家长孙女小妞妞的洗三宴马上就要开始了。
来的人比预想的要多,事先准备的两桌席有点不太够用。还好周小米前世是做餐饮生意的,在做私房菜之前,她也是从普通的小饭店开始做的,在预定酒席这方面,她还是有经验的。
做菜的时候,她考虑到了可能会有突发情况,菜不够吃,主人家的脸上可不会太好看。于是周小米跟李氏商量,每样菜都多做出来一些,以备不时之需。李氏也觉得这样挺好的,就同意了,现在看这还真是有备无患呢!多做出来的菜,派上用场了。只是林氏只带了两条鱼来,不够三桌席面的用量,所以没有办法,只得把这个鱼换下来,重新做蚂蚁上树。
林家院里摆了两桌席,堂屋里摆了一桌,院子门口的鞭炮声一响,便正式开席了。
小鸡炖蘑菇,烀猪头肉,蒸碗肉,肉丸子,木耳炒鸡蛋,蚂蚁上树,凉拌云丝,拔丝地瓜,蒜泥猪皮冻。
这一桌子菜,在乡下人眼里,可是硬菜了。荦的多,素的少,不说别的的,就说那肉丸子,明明可以炸素的,可是人家呢,炸的可是猪肉丸子,咬在嘴里弹牙又劲道,味道那叫一个香。这些菜样式新颖,不但做的好看,闻着香,吃着解馋,最重要的是有的菜他们根本没见过!就连一向以有见识著称的里正夫人孙大嘴,也没吃过蚂蚁上树和拔丝地瓜这两样菜。
上菜的时候,周小米特意让能言善道的石氏给大伙讲了这拔丝地瓜的吃法,众人听了,暗呼一声好险,特别是孙大嘴,心想幸亏自己的筷子慢了半拍,要不然没沾凉水就吃了这地瓜,还不得把嘴里烫出泡来,闹出大笑话?不过尝了以后,却又喜欢上了这道菜,味道好,甜甜的,外头脆,里头还挺软和,吃起来还真别有一番滋味儿呢!
有好菜,还有好酒,林家这场席面可是出尽了风头。宴席过后,小妞妞的洗三礼才算正式开始,那些酒足饭饱的乡亲们,有的留下来观礼,有的因为关系不是很近的原因,起身告辞了。
吃得心满意足的收洗姥姥,也就是小妞妞的接生婆,开始安排大伙准备洗三礼。
洗三,被古人看得很重,被看成是新生命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仪式,而人们认为活可以洗涤污秽,消灾解难。同时也是想祈福求福,求个吉利。
正式洗三之前,先要按照收生姥姥的要求,准备好大量的,洗三时能用到的东西。说起来真是花样繁多,让人头疼。至少在周小米的眼里,这些东西背后的意义只剩下‘莫名其妙’这四个字!只是风俗已成,哪里容得她一个黄口小儿置喙?况且她也是在心里非议几句,哪里会真的说出来。
宴席过后,留下不观礼的,皆是近亲。
在举行洗三之前,近亲们要嘱洗三面,这有特殊意义。吃完面后,便在产房外厅上摆设香案,供奉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等十三位神像。香炉里盛着小米,当香灰插香用,蜡扦上插一对祭祀时专用的羊油小红蜡,下边还得压着黄钱、元宝、千张等全份敬神钱粮。不仅如此,产妇的炕头上,还要供上炕公,炕公神像,还要用三或五碗油糕作为贡品。
照例,由收生姥姥代为上香叩首,拜三拜,然后本家要将盛有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及一切礼仪用品均摆在炕上。
周小米抽空露了个头,好家伙,这阵仗摆的可真不小。
收生姥姥已经把小妞妞抱在了怀里,洗三要开始了。
李氏站在炕边上,往盆中舀一勺清水,随后摸出用一条红绳拴着的几枚铜钱,扔进盆里,这叫“添盆”。
有钱人家添盆,都会放些精美的金银锞子,或者精美华丽的玉件,乡下人日子紧巴,能扔些铜钱便是好的。除了铜钱,也可以扔一些喜果,比如桂圆、红枣、花生、栗子之类的。新朋好友随之遵礼如仪!收生姥姥有一套固定的贺词,你添什么她就会说什么吉利话,假如你添清水,她说会说“水长流,聪明伶俐”,你要是添喜果,她又会说什么“早立儿子”“早生贵子”之类的吉祥话,用来讨宾客的欢心。
周小米今天也算是开了眼界了,敢情这收生姥姥除了会接生,还得生一张巧嘴呢!
添盆结束后,收生姥姥会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棒槌在盆里搅一搅,一边搅,一边说一些多子多福的好话,然后才开始给婴儿洗澡。小孩子受凉会大哭,这一哭,便是喜事了!称为响盆。所以小孩子在这个时候哭,不是坏事,反而是美事一件,被认为是十分吉利的。
收生姥姥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唠叨着“先洗头,作王侯,再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随后会用生姜片托着点着的艾叶球,放在孩子的脑门上象征的灸一灸,预示日后孩子身体健康,头脑聪明。与此同时,还要拿梳子给孩子梳头,拿鸡蛋在孩子脸上滚一滚。洗罢,会先给孩子穿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衣裳,然后把孩子放进襁褓中捆好,用大葱轻轻的打孩子三下,说什么一打伶俐,二打聪明,最后居然还要把这个大葱扔到房顶上去,寓意聪明绝顶!
周小米呵呵了,暗道这个收生姥姥大概不知道后世大葱的价格。
就在她闪神的工夫,收生姥姥又拿起一枚秤砣在孩子身边比量了一下,“秤砣虽小压千斤”,大概是想孩子以后能在这个家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吧!
收生姥姥抱着小妞妞折腾了小半个时辰,总算是结束了这个在周小米看来十分能折腾的仪式。至此,李氏把娘娘码儿、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送至院中焚化。收生姥姥用铜筷子夹着“炕公、炕母”的神码焚烧,说道:“炕公、炕母本姓李,大人孩子交给你;多送男,少送女。”然后,把灰用红纸一包,压在炕席底下,说是让他(她)永远守在炕头,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随后,即向本家请安“道喜”,为的是讨几个赏钱。
收生姥姥的“外块”可谓多矣。“添盆”的金银锞子、首饰、现大洋、铜子儿、围盆布、当香灰用的小米儿、鸡蛋、喜果儿、撒下来的供尖儿—油糕……一古脑儿被她兜了去。
周小米不由得再次感叹,这个收生姥姥可是个美差,平白得了这么多实在的东西。你说当初她怎么就学了厨艺,没去学接生呢?不过也不知道她想到了什么画面,脸上的表情顿时一僵,整个人打着激灵的清醒过来!接生什么的想法都被她从脑海里赶了出去!
折腾了一天,林家老少全都处于人困马乏的状态。洗三结束了,邓氏的娘家人和娘氏的娘家人,也就该回去了。虽然她们对自己的女儿,外孙都十分不舍,可是生为女子就是这样!嫁人后就是婆家的人了,娘家人再舍不得你,又有如何?她们能给予出嫁女儿的,只有思念。
“娘,让周安赶车送亲家婶子回去吧!反正顺路。”邓氏是浅草沟人,刘氏是土城庄人,两个村子都在一个方向,倒也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