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周郎[三国]_87
周瑜的描述一般都很清晰,张纮是威严肃容,顾雍则是寡言公直,陆绩容貌雄壮却腿脚不便。却也有些寥寥数言说不清的,也有一句良言——召而见之。
李睦的记性一贯不错,记人记事,记恩记仇,甚至徐州邙山上那一批初见她的兵士样貌如何,军职如何,家中又如何她还记得清清楚楚,但却对这些文字类记载前背后忘,头痛得很。
能找到借口召来见一见说上两句话的还好,像张昭这样见过面又留下深刻印象的也行,可其余的,周瑜的描述再清晰,她也是看时点头,转头就立刻又觉得这些人都差不多……
☆、第九十八章
李睦在太阳底下背人物简介背到眼前发花,突然一名小校奔来将个黄绢云纹的锦囊呈给她,一见这锦囊,李睦目光一闪。
自寻阳之后,黄月英随父返回襄阳,李睦那时正与军中商讨攻伐江夏之事,接到他们请去的消息,不便出面送,就由甘宁将他们送至江口。
黄月英就托甘宁将此锦囊带给李睦,里面的绢布上一共两句话,一张图。
“生时闻于世,故去传于史,纵马开吴疆,不负父兄志。”寥寥数笔画一架守城弩引箭待发,弩上多一木盒,盒中另有四五支长箭,旁书一句,“城弩不复重,若以盒存箭,四百射程,可连发否?”
落笔匆匆,言辞磊落,无关立场,不论胜负。好似只是要与她探讨城弩连射的可能性,又仿似相交了许久的挚友,语气熟稔地示以鼓励问候之意。
李睦不擅书画,又看到“连发”二字,不由顿时就想起了另一种威名赫赫的利器,也想起前世她曾对照着教程用雪糕棍和牙签倒腾出个射程还不到十厘米,射一次就能散架的“玩具”来。
于是干脆用竹片碎木,连比划带上手的在军中工匠处厮混了两日,打造出了一把只有手掌长短的小型连弩,连同那锦囊一起派人送了回去。
说是小型连弩,前世她还有鱼线为弦,现在只能用寻常丝线,韧性不足其实根本就不能射击。但基本的连弩原理还是清楚的,就不知黄月英收到此物之后会作何感想。
因而又见这眼熟的黄绢云纹锦囊,李睦便立刻饶有兴致地接了过来。
黄月英还是一幅画,两句话。
只不过这一回,画中的城弩上与木匣变作了李睦做成的连弩模样,勾弦的机括则稍稍改动,多了个槽口,与弩机勾连,省去了连弩中用木钉钉住这一层,显然更为稳固。
“改弦于槽,不知君尚可巧作四百步否?”
李睦忽然想到她曾答应黄月英的四百步射程算法还未兑现,料想黄月英写下这一句时定然也算过射程,不由有些汗颜。
将书信折起收好,李睦决定稍后再想如何回信。要她列式算射程不难,可要用文字表述出来却是不易,倒不若,先去城郊匠所的工棚看看。
自投石机在江夏一战中显威后,军中诸将对战备器械的重视大大提高,如今正在吴郡治所城郊辟出一处匠所,由重兵把守,全力打造这一攻城利器。而与此同时,周瑜也已派人将丹阳的石漆井口看管起来,不日就能先送一批过来。匠所如今忙得热火朝天,想到这些,李睦就兴致高昂,等不及就又盘算起沿海的盐产量之事来。
却不想她刚刚听到匠所中传来的打铁声,还不及下马,就有一骑从她身后疾奔而来,一名小校远远看到她就自马上翻落,高呼道:“报——太史将军领兵归来,于军营辕门前与出迎的周将军打起来了……”
李睦听到“太史将军”心中一喜,正要问人在何处,然而听到下一句话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想问了,一扯缰绳,调转马头:“速报主公,我先去军营。”
城中人来人往,于是她只能绕着外城一路策马狂奔。
太史慈撤兵的消息是六天前到的,粗算一算,从牛渚口到吴郡纵然不远,但大军调动,前后齐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回来得这么快。
李睦心焦不已,一面担心太史慈是不是路上遇到什么事了,一面又担心周瑜。
她还不曾与兄长细说这真假孙权的原委,太史慈就与周瑜动了手,这轻重分寸怕不是她当日与周瑜说得那般轻松。
待她好不容易赶到军营前,营中呼喝声声,叫好声,叫打声,此起彼伏,极为热闹。辕门前的守将兵士碍于值守不敢擅离,却不时地向后张望,神情看不出半点紧张,倒是有些向往。
见李睦率人前来,守将急忙出列相迎。李睦朝他一摆手,直接就纵马冲进军营。
辕门距离中军一百五十步,这一百五十步以外此时已经挤得满满当当。李睦骑在马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楚。只见场中两人一着白袍轻甲,一人身背短戟,正是周瑜和太史慈,各执长枪,打得难解难分。
一枪扫过,激起蒙蒙尘土飞扬,劲力破空,烈烈有声,寒光频闪,枪头红缨上下翻舞,时不时擦出一串令人齿根发麻的金属摩擦之声,令周遭看热闹的兵士发出阵阵激动不已的惊呼。
她怎就会觉得太史慈会有分寸?
“权公子?”亲卫上前看了看李睦的脸色,目光却不住地往场中扫过去。眉宇之中,同样也是按耐不住的激动之色,唯恐李睦突然就喊停,他就看不到如此精彩的比斗了。
李睦也想喊停,可这闹哄哄的,一百五十步,她喊停有人能听得见么!
“给我取军鼓来。”
“啊?”
亲卫只一愣的功夫,太史慈掠步疾上,一枪反挑,闪电般地直刺周瑜肋下,又引得周遭一声惊呼。没有马背的高度,长枪施展不开,故而两人虽然相斗,其实相互之间相距较远,远非贴身近战。而太史慈这一掠身,整个人一下子就向周瑜面前冲去,长枪的枪尖眼见就要落到周瑜身上。
周瑜的反应极快,一个侧身避过枪尖,不退反进,向太史慈迎了上去,一手疾扣他的枪身,另一手则横枪朝他腰间扫了过去。
呼喊声中,太史慈一声厉喝,也出手扣住枪身。两人相互角力,只相持了片刻,就同时松手弃枪,砰砰砰砰,拳打脚踢,一连又交了数招。
这回,真是贴身近战了。
没了长枪的威势,周围看热闹的人不禁又往前凑了好几步。待亲卫将军鼓推来时,周瑜身上的长袍已经被扯下来,太史慈背后的短戟也倒飞出去,凑在最前面的兵士险些遭受池鱼之殃,怪叫着拼命往后退。
便在这时,咚!咚!咚!隆隆军鼓如惊雷突起,听惯了军鼓号令的兵士将帅在鼓声响起的瞬时终于从那已经滚在地上厮打的两个人身上转开目光,纷纷肃立回头,就见李睦站在战鼓阶前抡起鼓槌一通猛锤。
身后的呼喊声渐渐平息下来,李睦也已几乎力尽。转身狠狠将鼓槌往脚下一掷,一撩衣袍,径自就往兵士人群中走去。
所到之处,众兵士自动向两边分列,让出一条道来,一直让到那还泼皮似地相互扯在地上的两个人面前。
小巧的足尖就抵在他的长枪枪尖前,周瑜一抬头,先看到纤长的指尖上还沾着鼓槌柄上的污痕,再往上,就是李睦一张挣红了的脸,秀致清朗,长眉含英,目若星辰,胸膛不住地起伏。
周瑜率先松了手,赶在太史慈一声“阿睦”出口之前,撑了地面揉着肩膀站起来,忍着嘴角的钝痛笑着朝她长长一礼:“见过权公子。”
冠斜髻乱,长发披散,俊朗非凡的容貌灰扑扑的一笑一开口就能带出一股尘来,哪里还有半点英俊潇洒的将帅之气?
李睦简直快气死了。
知道他们要打架,她也希望太史慈和周瑜好好打上一场,哪怕不为东吴目前的局面,只令她出一口气也好。
谁知道能打成这样!
将帅之争,不是应该棋逢对手,飞沙走石,技惊四座么?不是应该一个威风凛凛,一个气度翩翩,一动手震慑全场么?
这沙尘是飞了,惊也惊了,可这满地打滚,扯衣袍散头发,满场又好像看打黑拳压输赢似地起哄又是怎么回事?
偏一个是她亲兄,一个又是……江东名将……
太史慈被周瑜挡在后面,拍了袖口拍衣角,偶尔抬头朝她看过来的目光复杂无比,李睦一阵头痛。
恰在这时,辕门守将急急来报:“主公已至辕门外三里——”
李睦抿了抿唇,瞪周瑜一眼,再看太史慈一眼,最后一甩手,含糊又清楚的一句:“请两位各自整军整容,随我出迎。”
孙绍原正要派人来寻周瑜去郡府,不想派出来的人还没回去,就遇上了被李睦遣来的人。
孙绍虽年幼,却是早慧聪颖。自程普指着周瑜大骂之后,纵然不懂军中的派系之别,也知道太史慈和周瑜在军中大打出手不是好事。更何况,李睦派人来告诉他,不正是要他也去军营阻止的意思么?
正好他早就想去周瑜的军营看看,也正好看看这两个能与他父亲厮战的年轻将领大展技艺。
只不过他人小力弱,骑不得马,一众亲卫护从也不敢像李睦和周瑜那样抓着他放在身前同乘一骑。于是只能备车套马,再一路四平八稳地赶来时,这两人该打的打完了,该扯的也扯去了,只余下地上一件全然看不出原本是白色的衣袍,以及散落的长枪短戟,孙绍再年幼无知,也知道自己来得晚了,错了这场“定然精彩万分”的比斗。
☆、第九十九章
孙绍垂头丧气地被李睦牵着走进中军大帐,李睦脚下不停,直接绕过屏风穿至后帐,也不管那后帐内一张大榻横陈,军案上几幅字卷简牍翻开,顿一顿,便转过身。
太史慈和周瑜紧跟其后进帐,他二人方才出迎孙绍时已然从各自的亲兵手里接过长袍披上,掩住一身灰扑扑,脏兮兮的尘土,又飞快地整了整发冠,只来不及重新梳洗,耳侧额角碎发散乱,脸上还是灰一块,黑一块的,也看不出有没有伤到哪里。
李睦目光一扫,只见他二人行走如风,衣袍猎猎,不像是带伤的模样,也就收回目光,不再去看周瑜,只朝太史慈俯身拜倒:“兄长别来可好。”
李睦的记性一贯不错,记人记事,记恩记仇,甚至徐州邙山上那一批初见她的兵士样貌如何,军职如何,家中又如何她还记得清清楚楚,但却对这些文字类记载前背后忘,头痛得很。
能找到借口召来见一见说上两句话的还好,像张昭这样见过面又留下深刻印象的也行,可其余的,周瑜的描述再清晰,她也是看时点头,转头就立刻又觉得这些人都差不多……
☆、第九十八章
李睦在太阳底下背人物简介背到眼前发花,突然一名小校奔来将个黄绢云纹的锦囊呈给她,一见这锦囊,李睦目光一闪。
自寻阳之后,黄月英随父返回襄阳,李睦那时正与军中商讨攻伐江夏之事,接到他们请去的消息,不便出面送,就由甘宁将他们送至江口。
黄月英就托甘宁将此锦囊带给李睦,里面的绢布上一共两句话,一张图。
“生时闻于世,故去传于史,纵马开吴疆,不负父兄志。”寥寥数笔画一架守城弩引箭待发,弩上多一木盒,盒中另有四五支长箭,旁书一句,“城弩不复重,若以盒存箭,四百射程,可连发否?”
落笔匆匆,言辞磊落,无关立场,不论胜负。好似只是要与她探讨城弩连射的可能性,又仿似相交了许久的挚友,语气熟稔地示以鼓励问候之意。
李睦不擅书画,又看到“连发”二字,不由顿时就想起了另一种威名赫赫的利器,也想起前世她曾对照着教程用雪糕棍和牙签倒腾出个射程还不到十厘米,射一次就能散架的“玩具”来。
于是干脆用竹片碎木,连比划带上手的在军中工匠处厮混了两日,打造出了一把只有手掌长短的小型连弩,连同那锦囊一起派人送了回去。
说是小型连弩,前世她还有鱼线为弦,现在只能用寻常丝线,韧性不足其实根本就不能射击。但基本的连弩原理还是清楚的,就不知黄月英收到此物之后会作何感想。
因而又见这眼熟的黄绢云纹锦囊,李睦便立刻饶有兴致地接了过来。
黄月英还是一幅画,两句话。
只不过这一回,画中的城弩上与木匣变作了李睦做成的连弩模样,勾弦的机括则稍稍改动,多了个槽口,与弩机勾连,省去了连弩中用木钉钉住这一层,显然更为稳固。
“改弦于槽,不知君尚可巧作四百步否?”
李睦忽然想到她曾答应黄月英的四百步射程算法还未兑现,料想黄月英写下这一句时定然也算过射程,不由有些汗颜。
将书信折起收好,李睦决定稍后再想如何回信。要她列式算射程不难,可要用文字表述出来却是不易,倒不若,先去城郊匠所的工棚看看。
自投石机在江夏一战中显威后,军中诸将对战备器械的重视大大提高,如今正在吴郡治所城郊辟出一处匠所,由重兵把守,全力打造这一攻城利器。而与此同时,周瑜也已派人将丹阳的石漆井口看管起来,不日就能先送一批过来。匠所如今忙得热火朝天,想到这些,李睦就兴致高昂,等不及就又盘算起沿海的盐产量之事来。
却不想她刚刚听到匠所中传来的打铁声,还不及下马,就有一骑从她身后疾奔而来,一名小校远远看到她就自马上翻落,高呼道:“报——太史将军领兵归来,于军营辕门前与出迎的周将军打起来了……”
李睦听到“太史将军”心中一喜,正要问人在何处,然而听到下一句话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想问了,一扯缰绳,调转马头:“速报主公,我先去军营。”
城中人来人往,于是她只能绕着外城一路策马狂奔。
太史慈撤兵的消息是六天前到的,粗算一算,从牛渚口到吴郡纵然不远,但大军调动,前后齐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回来得这么快。
李睦心焦不已,一面担心太史慈是不是路上遇到什么事了,一面又担心周瑜。
她还不曾与兄长细说这真假孙权的原委,太史慈就与周瑜动了手,这轻重分寸怕不是她当日与周瑜说得那般轻松。
待她好不容易赶到军营前,营中呼喝声声,叫好声,叫打声,此起彼伏,极为热闹。辕门前的守将兵士碍于值守不敢擅离,却不时地向后张望,神情看不出半点紧张,倒是有些向往。
见李睦率人前来,守将急忙出列相迎。李睦朝他一摆手,直接就纵马冲进军营。
辕门距离中军一百五十步,这一百五十步以外此时已经挤得满满当当。李睦骑在马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楚。只见场中两人一着白袍轻甲,一人身背短戟,正是周瑜和太史慈,各执长枪,打得难解难分。
一枪扫过,激起蒙蒙尘土飞扬,劲力破空,烈烈有声,寒光频闪,枪头红缨上下翻舞,时不时擦出一串令人齿根发麻的金属摩擦之声,令周遭看热闹的兵士发出阵阵激动不已的惊呼。
她怎就会觉得太史慈会有分寸?
“权公子?”亲卫上前看了看李睦的脸色,目光却不住地往场中扫过去。眉宇之中,同样也是按耐不住的激动之色,唯恐李睦突然就喊停,他就看不到如此精彩的比斗了。
李睦也想喊停,可这闹哄哄的,一百五十步,她喊停有人能听得见么!
“给我取军鼓来。”
“啊?”
亲卫只一愣的功夫,太史慈掠步疾上,一枪反挑,闪电般地直刺周瑜肋下,又引得周遭一声惊呼。没有马背的高度,长枪施展不开,故而两人虽然相斗,其实相互之间相距较远,远非贴身近战。而太史慈这一掠身,整个人一下子就向周瑜面前冲去,长枪的枪尖眼见就要落到周瑜身上。
周瑜的反应极快,一个侧身避过枪尖,不退反进,向太史慈迎了上去,一手疾扣他的枪身,另一手则横枪朝他腰间扫了过去。
呼喊声中,太史慈一声厉喝,也出手扣住枪身。两人相互角力,只相持了片刻,就同时松手弃枪,砰砰砰砰,拳打脚踢,一连又交了数招。
这回,真是贴身近战了。
没了长枪的威势,周围看热闹的人不禁又往前凑了好几步。待亲卫将军鼓推来时,周瑜身上的长袍已经被扯下来,太史慈背后的短戟也倒飞出去,凑在最前面的兵士险些遭受池鱼之殃,怪叫着拼命往后退。
便在这时,咚!咚!咚!隆隆军鼓如惊雷突起,听惯了军鼓号令的兵士将帅在鼓声响起的瞬时终于从那已经滚在地上厮打的两个人身上转开目光,纷纷肃立回头,就见李睦站在战鼓阶前抡起鼓槌一通猛锤。
身后的呼喊声渐渐平息下来,李睦也已几乎力尽。转身狠狠将鼓槌往脚下一掷,一撩衣袍,径自就往兵士人群中走去。
所到之处,众兵士自动向两边分列,让出一条道来,一直让到那还泼皮似地相互扯在地上的两个人面前。
小巧的足尖就抵在他的长枪枪尖前,周瑜一抬头,先看到纤长的指尖上还沾着鼓槌柄上的污痕,再往上,就是李睦一张挣红了的脸,秀致清朗,长眉含英,目若星辰,胸膛不住地起伏。
周瑜率先松了手,赶在太史慈一声“阿睦”出口之前,撑了地面揉着肩膀站起来,忍着嘴角的钝痛笑着朝她长长一礼:“见过权公子。”
冠斜髻乱,长发披散,俊朗非凡的容貌灰扑扑的一笑一开口就能带出一股尘来,哪里还有半点英俊潇洒的将帅之气?
李睦简直快气死了。
知道他们要打架,她也希望太史慈和周瑜好好打上一场,哪怕不为东吴目前的局面,只令她出一口气也好。
谁知道能打成这样!
将帅之争,不是应该棋逢对手,飞沙走石,技惊四座么?不是应该一个威风凛凛,一个气度翩翩,一动手震慑全场么?
这沙尘是飞了,惊也惊了,可这满地打滚,扯衣袍散头发,满场又好像看打黑拳压输赢似地起哄又是怎么回事?
偏一个是她亲兄,一个又是……江东名将……
太史慈被周瑜挡在后面,拍了袖口拍衣角,偶尔抬头朝她看过来的目光复杂无比,李睦一阵头痛。
恰在这时,辕门守将急急来报:“主公已至辕门外三里——”
李睦抿了抿唇,瞪周瑜一眼,再看太史慈一眼,最后一甩手,含糊又清楚的一句:“请两位各自整军整容,随我出迎。”
孙绍原正要派人来寻周瑜去郡府,不想派出来的人还没回去,就遇上了被李睦遣来的人。
孙绍虽年幼,却是早慧聪颖。自程普指着周瑜大骂之后,纵然不懂军中的派系之别,也知道太史慈和周瑜在军中大打出手不是好事。更何况,李睦派人来告诉他,不正是要他也去军营阻止的意思么?
正好他早就想去周瑜的军营看看,也正好看看这两个能与他父亲厮战的年轻将领大展技艺。
只不过他人小力弱,骑不得马,一众亲卫护从也不敢像李睦和周瑜那样抓着他放在身前同乘一骑。于是只能备车套马,再一路四平八稳地赶来时,这两人该打的打完了,该扯的也扯去了,只余下地上一件全然看不出原本是白色的衣袍,以及散落的长枪短戟,孙绍再年幼无知,也知道自己来得晚了,错了这场“定然精彩万分”的比斗。
☆、第九十九章
孙绍垂头丧气地被李睦牵着走进中军大帐,李睦脚下不停,直接绕过屏风穿至后帐,也不管那后帐内一张大榻横陈,军案上几幅字卷简牍翻开,顿一顿,便转过身。
太史慈和周瑜紧跟其后进帐,他二人方才出迎孙绍时已然从各自的亲兵手里接过长袍披上,掩住一身灰扑扑,脏兮兮的尘土,又飞快地整了整发冠,只来不及重新梳洗,耳侧额角碎发散乱,脸上还是灰一块,黑一块的,也看不出有没有伤到哪里。
李睦目光一扫,只见他二人行走如风,衣袍猎猎,不像是带伤的模样,也就收回目光,不再去看周瑜,只朝太史慈俯身拜倒:“兄长别来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