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背景
钱富贵的急智还是有的,立刻向豪格表示,自己是豪格的忠实奴才,也因此,那个群主就很不待见他。原本他都想主动退群的,只是为了能帮主子探听消息,不得不违背心意,继续留在群里,一直不说话,让群主忘记了他,又怎么可能去和那个群主通风报信呢!
豪格自然也知道那群主对于所谓通虏的人是深恶痛绝的,他还在群里的时候,钱富贵也没少被骂,这么想着,他就放过了钱富贵。不过因为钱富贵一直给他禀告一些明国的鸡皮蒜毛的事情,如今太子之位被废,也他无心再听,就把钱富贵给晾一边去了。
由此一来,钱富贵这边,就没法第一时间知道崇政殿内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于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也知道了,吩咐钱富贵这边小心行事,安全第一,不用刻意去打听消息。反正这一年的重点,应该是国内,至于辽东那边,就继续在海州那边屯兵屯粮,给建虏以压力,等到有好的战机再说了。
京师那边,不管是内阁还是司礼监,对于那变相的收取个人所得税的章程,还在草拟之中,崇祯皇帝也不打算等下去,就离开苏州前往生丝集中地,南浔镇。
一路过去,江南这边,似乎更为繁华。沿路所见,田地上种植的,不再是水稻粮食,而是桑棉等经济作物,特别是桑树为最。
对于这些,崇祯皇帝事先有过了解,也明白一些。无非是江南这边的百姓见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更为赚钱,就全都改稻为桑,不似后世一部电视剧上所说,是朝廷要求改稻为桑,而是百姓自发的行为。原先大明的粮仓之地,在十六世纪末期到十七世纪初期的时候,已经成为缺粮之地,而湖广则成为天下粮仓。即“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原本的“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
其中,湘潭是湖南内部最大的米谷集散地,而汉口则是湖广、四川米谷最大的交易市场。粮食沿着长江往下运,输送方式也很简单、方便。
当然了,苏湖这边,也不是一点粮食都不种。一般来说,大概的比例,是三七开,即三分粮食七分经济作物。
崇祯皇帝一边任由马儿慢步跑着,一边想着这些事情。忽然,听到了田贵妃的声音:“老爷,这一路过来,好像有不少人往前面去,看着该不会是有集会吧?”
崇祯皇帝听了,回过神来看看,便笑着问道:“是不是有机会,问问便是了。”
他知道田贵妃喜欢看热闹,便稍微一示意,自然有一个锦衣卫便衣离开队伍,过去拦了人问情况。
不一会,那名锦衣卫便衣便回来禀告道:“老爷,夫人,这些人都是专门的雇工,在养蚕方面多是老手,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赚钱的。还有一些则是棉花种植方面的老手,要赶去更远的市镇。”
“嗯?”崇祯皇帝听了,稍微有些不解,便看着那锦衣卫便衣嗯了一声。
或者这名锦衣卫便衣不擅长这个,他顿时有点紧张,便连忙补充道:“江南这边的人家,家境好一些的,都不会亲自动手去做养蚕、织布之类的事情,都会雇佣一些熟手。”
这一次,崇祯皇帝听明白了,合着江南这边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苗头了,出现大规模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了。不过仔细想来,似乎也很正常。就如同地主不会亲自下地种田一个道理,有钱人也只会去剥削别人的劳动成果,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对于这种情况,崇祯皇帝有很大的兴趣,便对这方面更为关注,甚至都亲自随机去问了几个人。最后得到的结果,果然是如此。
在这江南一带,已经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集镇。有以盐业为主的集镇(周浦镇),有榨油业为主的市镇(石门镇),还有笔业市镇(善琏镇),窑业市镇(干家窑镇),编织业市镇(唯亭镇、唐市镇),刺绣业市镇(光福镇、下沙镇)等等。
这些市镇,都不是官府指定建立的,而是因为地理交通等因素,最终自发形成的。最有特点的是,往往这些市镇都会形成网络的效应,比如一个镇专业搞种桑,而隔壁一个镇则是专业搞养蚕,甚至还有专业培养蚕种的镇子;在这些镇子之间,自有商人来往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使得这些镇子都各有一块专业,能优中选优,比别的地方更有成本和技术上的优势。而这些,是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
而这种专业化的出现,又使得那些小规模的农家个体生产难以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被专业化的方式所取代,就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作坊。这一点,特别是在织布的机坊、练坊、染坊、轴坊等方面为最,雇佣的劳力也是最多。
这也使得各地都出现了劳动力市场,比如崇祯皇帝眼下看到的这些,根据时节的变化而赶去对应的地方受雇佣的。一般来说,在当季时节,雇主为了多赚钱,也会给雇工多一些工钱,甚至都有酒肉招待;而不是当季时节时,不但钱少,甚至连雇佣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没有存钱,就只有沿街乞讨,以待来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人恐怕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无产者了。
也是因为有这些情况,使得大明出产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有口皆碑,碾压一切对手。确实可以说,在明末的江南,已经出现了乡村工业化,也就是早期工业化。
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正确引导这些产业资本,保证大局稳定,不让外来势力打断这个进化过程,说不定大明的工业化就能顺利进行下去,并以其雄厚的基础,远超欧洲的工业革命。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进程不但被建虏打断,也没有对应的政治文化土壤。可在这个位面上,崇祯皇帝不由得在心中暗道:“既然朕来了,就绝对不会让欧洲超越大明!”
豪格自然也知道那群主对于所谓通虏的人是深恶痛绝的,他还在群里的时候,钱富贵也没少被骂,这么想着,他就放过了钱富贵。不过因为钱富贵一直给他禀告一些明国的鸡皮蒜毛的事情,如今太子之位被废,也他无心再听,就把钱富贵给晾一边去了。
由此一来,钱富贵这边,就没法第一时间知道崇政殿内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于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也知道了,吩咐钱富贵这边小心行事,安全第一,不用刻意去打听消息。反正这一年的重点,应该是国内,至于辽东那边,就继续在海州那边屯兵屯粮,给建虏以压力,等到有好的战机再说了。
京师那边,不管是内阁还是司礼监,对于那变相的收取个人所得税的章程,还在草拟之中,崇祯皇帝也不打算等下去,就离开苏州前往生丝集中地,南浔镇。
一路过去,江南这边,似乎更为繁华。沿路所见,田地上种植的,不再是水稻粮食,而是桑棉等经济作物,特别是桑树为最。
对于这些,崇祯皇帝事先有过了解,也明白一些。无非是江南这边的百姓见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更为赚钱,就全都改稻为桑,不似后世一部电视剧上所说,是朝廷要求改稻为桑,而是百姓自发的行为。原先大明的粮仓之地,在十六世纪末期到十七世纪初期的时候,已经成为缺粮之地,而湖广则成为天下粮仓。即“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原本的“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
其中,湘潭是湖南内部最大的米谷集散地,而汉口则是湖广、四川米谷最大的交易市场。粮食沿着长江往下运,输送方式也很简单、方便。
当然了,苏湖这边,也不是一点粮食都不种。一般来说,大概的比例,是三七开,即三分粮食七分经济作物。
崇祯皇帝一边任由马儿慢步跑着,一边想着这些事情。忽然,听到了田贵妃的声音:“老爷,这一路过来,好像有不少人往前面去,看着该不会是有集会吧?”
崇祯皇帝听了,回过神来看看,便笑着问道:“是不是有机会,问问便是了。”
他知道田贵妃喜欢看热闹,便稍微一示意,自然有一个锦衣卫便衣离开队伍,过去拦了人问情况。
不一会,那名锦衣卫便衣便回来禀告道:“老爷,夫人,这些人都是专门的雇工,在养蚕方面多是老手,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赚钱的。还有一些则是棉花种植方面的老手,要赶去更远的市镇。”
“嗯?”崇祯皇帝听了,稍微有些不解,便看着那锦衣卫便衣嗯了一声。
或者这名锦衣卫便衣不擅长这个,他顿时有点紧张,便连忙补充道:“江南这边的人家,家境好一些的,都不会亲自动手去做养蚕、织布之类的事情,都会雇佣一些熟手。”
这一次,崇祯皇帝听明白了,合着江南这边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苗头了,出现大规模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了。不过仔细想来,似乎也很正常。就如同地主不会亲自下地种田一个道理,有钱人也只会去剥削别人的劳动成果,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对于这种情况,崇祯皇帝有很大的兴趣,便对这方面更为关注,甚至都亲自随机去问了几个人。最后得到的结果,果然是如此。
在这江南一带,已经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集镇。有以盐业为主的集镇(周浦镇),有榨油业为主的市镇(石门镇),还有笔业市镇(善琏镇),窑业市镇(干家窑镇),编织业市镇(唯亭镇、唐市镇),刺绣业市镇(光福镇、下沙镇)等等。
这些市镇,都不是官府指定建立的,而是因为地理交通等因素,最终自发形成的。最有特点的是,往往这些市镇都会形成网络的效应,比如一个镇专业搞种桑,而隔壁一个镇则是专业搞养蚕,甚至还有专业培养蚕种的镇子;在这些镇子之间,自有商人来往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使得这些镇子都各有一块专业,能优中选优,比别的地方更有成本和技术上的优势。而这些,是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
而这种专业化的出现,又使得那些小规模的农家个体生产难以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被专业化的方式所取代,就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作坊。这一点,特别是在织布的机坊、练坊、染坊、轴坊等方面为最,雇佣的劳力也是最多。
这也使得各地都出现了劳动力市场,比如崇祯皇帝眼下看到的这些,根据时节的变化而赶去对应的地方受雇佣的。一般来说,在当季时节,雇主为了多赚钱,也会给雇工多一些工钱,甚至都有酒肉招待;而不是当季时节时,不但钱少,甚至连雇佣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没有存钱,就只有沿街乞讨,以待来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人恐怕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无产者了。
也是因为有这些情况,使得大明出产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有口皆碑,碾压一切对手。确实可以说,在明末的江南,已经出现了乡村工业化,也就是早期工业化。
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正确引导这些产业资本,保证大局稳定,不让外来势力打断这个进化过程,说不定大明的工业化就能顺利进行下去,并以其雄厚的基础,远超欧洲的工业革命。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进程不但被建虏打断,也没有对应的政治文化土壤。可在这个位面上,崇祯皇帝不由得在心中暗道:“既然朕来了,就绝对不会让欧洲超越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