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因噎废食
只要按照崇祯皇帝这个法子,先一步投降大明的科尔沁族人,必然会早一步被安排,不可能再跟布和以后一起投降大明的在一起。这样一来,不但能减轻以后安置的压力,也能顺带着多坑一些建虏探马。
等崇祯皇帝回到京师时,已是五月中旬。御驾还未到京师,在城外十里就已经跪满了文官武将,皇亲勋贵。
田贵妃见此,不由得欣喜,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京师臣子来迎接我们了!”
“呵呵,爱妃可知他们准备干什么么?”崇祯皇帝听了,却是一声冷笑道。
田贵妃一听,不由得一愣,从皇帝的语气中听出来,好像不是好事。她很是有点意外道:“干什么?”
“要以朕在南浔镇遇险一事,全体劝谏朕不要再私自微服出京了!”崇祯皇帝看着远处密密麻麻地人头回答道。
这个事情,他早从聊天群中得到禀告了,不止如何,他还知道,弹劾首辅温体仁等人的奏章都快堆满一个屋子了,说首辅不尽责,让崇祯皇帝私自微服出京,以至于圣驾遇险,这种事情,国朝未有。虽然圣驾得天之佑,最终安然无事,可这罪责,却一定要追究。
崇祯皇帝甚至还知道,最初弹劾的奏章,是江南籍的科道言官先行发行,而后文官武将,甚至皇亲勋贵全都参与了进来。最终声势浩大,弹劾奏章也得到了国朝之最。
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不能说这些臣子有问题,毕竟他们在话里话外,全是担心君父的安危。可他却知道,他们的这个行动,是对江南事情的反击。他们没法废掉有威望的皇帝,只能希望皇帝继续禁锢在皇宫大内。
在这件事情上,不管是文官武将,还是皇亲勋贵,全都是利益一致,谁都不希望皇帝再次外出。
对此,崇祯皇帝心中早有腹案。
离得近了,众臣接驾,在最初的见礼之后,早在预料之中的一幕便上演了。
先是与国同休的世袭公侯伯等勋贵发言,一脸担忧地上奏说皇上在江南遇险,吓得他几天几夜没睡着,刚听闻时,恨不得立刻飞身到皇帝身边护驾。这样的事情,实在太过凶险,他恳请皇帝以后为江山计,为百姓所想,不要再涉险了!
就像排练过一般,这些勋贵刚说完,就是科道言官,文武百官上前跪奏,说皇上是大明的皇上,一身安危关系重大,岂能轻易涉险。发生了危及皇上安危的事情,必须要追究相关人等。比如陪同皇帝身边的田贵妃,比如护驾不利的锦衣卫指挥使,比如一点不为皇上安危着想的首辅温体仁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等等。
他们这些人的奏对,总结起来就是他们担心皇帝,这次险些出了开国未有之大事,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
温体仁没来,在崇祯皇帝到达通州的时候,才上了告罪奏章,在家听参。按他自个表现的意思,就是他知道错了,让皇帝至于危险之中,他这个首辅确实有责任……
崇祯皇帝也不打断他们,反正自己是坐在车里,太阳晒不到。这些来劝谏的臣子不等到去了紫禁城,开朝会的时候再说,反而要在自己回京的第一时间搞这事,既然喜欢被太阳晒着,就让他们多晒会好了。
等到他们一个个晒得头晕眼花,自觉结束了劝谏大戏,等着皇帝表态时,崇祯皇帝才从车上站起来,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们,大声说道:“卿等心意,朕心领了。”
一听这个开口,有些臣子就感觉出不对,貌似这么多人的劝谏,似乎皇帝没听进去,就有人又想说话。
可他们都没来及说话,崇祯皇帝就又继续说道:“如果朕不出去走这一趟,朕焉能知道江南的土豪劣绅竟然能横行乡里,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视官府如无物,这样的事情,非朕亲身经历不敢相信。我大明繁华之所在,读书人盛行之地,竟然能出如此骇人听闻之事……”
听到皇帝说这些话,这些人无从辩驳,也是因为如此,他们就从皇帝的安危着手劝谏。
“朕如果一直在京师,一直坐在紫禁城内,能知道大明繁华的背后,竟然还有如此丑陋不堪的事情么?你们身为朕之臣子,为朕之耳目,是朕之臂膀,可有替朕管好这个天下,让朕的子民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童年有其乐!读者有其校!弱者有其助!老者有其养!车者有其位!工者有其薪!农者有其地!商者有其利呼?“
“臣等有罪!”有气无力地回应,却因人多,倒也显得响亮。
“俗语有云,因噎废食,朕做不到!”崇祯皇帝的脸色严肃了起来,大声说道,“如果朕真有危险,哪怕是在紫禁城内,也是一样。先皇之事,就是一例。朕现在就告诉卿等,朕是一定还会出巡地方,要亲眼看看朕的大明到底如何?如若卿等担心朕之安危,就替朕治理好地方,不要再出现南浔镇之刁民逆贼。御史言官,替朕监察好地方官员之言行,揪出包藏祸心之官贼!”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扫视底下一个个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的臣子(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流汗),又斩钉截铁地大声说道:“虽然朕知道外出的风险肯定比在紫禁城要大一些,可为天下万民计,朕明确告诉卿等,朕还会出巡地方,亲眼见见地方百姓之安康。卿等要有心,就恪尽职守,替朕治理好地方!”
跪着的臣子感觉白来了一趟,不过有人不甘心,就又奏对说,皇帝出行,地方不安,也额外耗费钱粮。
崇祯皇帝听了,却是一声冷笑了,当即喝令方正化报出此次出巡费用,而后大声喝道:“朕出门一趟花费,还不及江南豪商办一次宴席所花。且这些费用,皆出自内库。不说这个还好,朕此次出去,倒是真瞧到了江南风气之奢华,有些排场,连朕这个大明皇帝都自愧不如啊!”
等崇祯皇帝回到京师时,已是五月中旬。御驾还未到京师,在城外十里就已经跪满了文官武将,皇亲勋贵。
田贵妃见此,不由得欣喜,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京师臣子来迎接我们了!”
“呵呵,爱妃可知他们准备干什么么?”崇祯皇帝听了,却是一声冷笑道。
田贵妃一听,不由得一愣,从皇帝的语气中听出来,好像不是好事。她很是有点意外道:“干什么?”
“要以朕在南浔镇遇险一事,全体劝谏朕不要再私自微服出京了!”崇祯皇帝看着远处密密麻麻地人头回答道。
这个事情,他早从聊天群中得到禀告了,不止如何,他还知道,弹劾首辅温体仁等人的奏章都快堆满一个屋子了,说首辅不尽责,让崇祯皇帝私自微服出京,以至于圣驾遇险,这种事情,国朝未有。虽然圣驾得天之佑,最终安然无事,可这罪责,却一定要追究。
崇祯皇帝甚至还知道,最初弹劾的奏章,是江南籍的科道言官先行发行,而后文官武将,甚至皇亲勋贵全都参与了进来。最终声势浩大,弹劾奏章也得到了国朝之最。
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不能说这些臣子有问题,毕竟他们在话里话外,全是担心君父的安危。可他却知道,他们的这个行动,是对江南事情的反击。他们没法废掉有威望的皇帝,只能希望皇帝继续禁锢在皇宫大内。
在这件事情上,不管是文官武将,还是皇亲勋贵,全都是利益一致,谁都不希望皇帝再次外出。
对此,崇祯皇帝心中早有腹案。
离得近了,众臣接驾,在最初的见礼之后,早在预料之中的一幕便上演了。
先是与国同休的世袭公侯伯等勋贵发言,一脸担忧地上奏说皇上在江南遇险,吓得他几天几夜没睡着,刚听闻时,恨不得立刻飞身到皇帝身边护驾。这样的事情,实在太过凶险,他恳请皇帝以后为江山计,为百姓所想,不要再涉险了!
就像排练过一般,这些勋贵刚说完,就是科道言官,文武百官上前跪奏,说皇上是大明的皇上,一身安危关系重大,岂能轻易涉险。发生了危及皇上安危的事情,必须要追究相关人等。比如陪同皇帝身边的田贵妃,比如护驾不利的锦衣卫指挥使,比如一点不为皇上安危着想的首辅温体仁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等等。
他们这些人的奏对,总结起来就是他们担心皇帝,这次险些出了开国未有之大事,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
温体仁没来,在崇祯皇帝到达通州的时候,才上了告罪奏章,在家听参。按他自个表现的意思,就是他知道错了,让皇帝至于危险之中,他这个首辅确实有责任……
崇祯皇帝也不打断他们,反正自己是坐在车里,太阳晒不到。这些来劝谏的臣子不等到去了紫禁城,开朝会的时候再说,反而要在自己回京的第一时间搞这事,既然喜欢被太阳晒着,就让他们多晒会好了。
等到他们一个个晒得头晕眼花,自觉结束了劝谏大戏,等着皇帝表态时,崇祯皇帝才从车上站起来,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们,大声说道:“卿等心意,朕心领了。”
一听这个开口,有些臣子就感觉出不对,貌似这么多人的劝谏,似乎皇帝没听进去,就有人又想说话。
可他们都没来及说话,崇祯皇帝就又继续说道:“如果朕不出去走这一趟,朕焉能知道江南的土豪劣绅竟然能横行乡里,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视官府如无物,这样的事情,非朕亲身经历不敢相信。我大明繁华之所在,读书人盛行之地,竟然能出如此骇人听闻之事……”
听到皇帝说这些话,这些人无从辩驳,也是因为如此,他们就从皇帝的安危着手劝谏。
“朕如果一直在京师,一直坐在紫禁城内,能知道大明繁华的背后,竟然还有如此丑陋不堪的事情么?你们身为朕之臣子,为朕之耳目,是朕之臂膀,可有替朕管好这个天下,让朕的子民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童年有其乐!读者有其校!弱者有其助!老者有其养!车者有其位!工者有其薪!农者有其地!商者有其利呼?“
“臣等有罪!”有气无力地回应,却因人多,倒也显得响亮。
“俗语有云,因噎废食,朕做不到!”崇祯皇帝的脸色严肃了起来,大声说道,“如果朕真有危险,哪怕是在紫禁城内,也是一样。先皇之事,就是一例。朕现在就告诉卿等,朕是一定还会出巡地方,要亲眼看看朕的大明到底如何?如若卿等担心朕之安危,就替朕治理好地方,不要再出现南浔镇之刁民逆贼。御史言官,替朕监察好地方官员之言行,揪出包藏祸心之官贼!”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扫视底下一个个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的臣子(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流汗),又斩钉截铁地大声说道:“虽然朕知道外出的风险肯定比在紫禁城要大一些,可为天下万民计,朕明确告诉卿等,朕还会出巡地方,亲眼见见地方百姓之安康。卿等要有心,就恪尽职守,替朕治理好地方!”
跪着的臣子感觉白来了一趟,不过有人不甘心,就又奏对说,皇帝出行,地方不安,也额外耗费钱粮。
崇祯皇帝听了,却是一声冷笑了,当即喝令方正化报出此次出巡费用,而后大声喝道:“朕出门一趟花费,还不及江南豪商办一次宴席所花。且这些费用,皆出自内库。不说这个还好,朕此次出去,倒是真瞧到了江南风气之奢华,有些排场,连朕这个大明皇帝都自愧不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