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36章 南征军
  朝廷上, 耿曙胸膛前玉玦闪烁,长身而立。面对一众朝臣的质询,太子泷则紧张得两手不住发抖, 看着耿曙。
  “麾下兵员几何?”太常问道。
  “十二万。”耿曙沉声道, “两万五千骑兵, 由我率领,充当前锋, 务必过王都,直取嵩县,以嵩县为第一个据点, 以抗击来自梁、郑的二国联军, 因为回过神后, 他们必然会展开反扑。武英公主, 则率领第二支军队,于玉璧关、洛阳、嵩县之间驻防,预备协助我狙击中原部队。”
  “其后的兵力里, ”耿曙又说,“须得将两万尽快派到玉璧关,这一路由曾宇将军带兵, 形成南下的东路兵马……”
  太子泷忽然走神了,只见耿曙视线不看群臣, 集中在他的脸上,随口回答朝臣疑问时,稍一扬眉, 示意他清醒点。
  “殿下?”耿曙稍稍皱眉, 打破了沉寂。
  太子泷马上回过神,点了点头。
  “预计时间?”兵府参军又问。
  “今岁入冬前, ”耿曙道,“嵩县可得。末将已与太子殿下作了详细布置,具体请看地图。”
  太子泷示意,侍臣于殿上徐徐展开地图,一如海阁中的水墨神州,沿玉璧关往南方,耿曙以朱笔先前所作的标记,入关后先经梁西平原,继而进王都洛阳。通过灵山峡谷,再沿古道形成一把尖刀,深入中原心脏,延伸至梁、代两国的边境上。
  “嵩县古称‘武陵’,是两国交兵之地,”耿曙说,“与代国接壤,原为代国领土,其后却被梁国强占,两国多年争抢,未有定论。”
  管魏:“大雍若得此处,无异于一块关内飞地,难守易攻,四面受敌,又是晋人遗乡,需要耗费极大心力,殿下,您果真如此作想?”
  “不错。”耿曙说,“难守,但只要守住,从长远看,所得远远大于所失。经太子殿下筹谋后,与代国修好议盟之举已定,代国将是我们的盟友,此处入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梁国。除此之外,郑、郢二国,极大可能将按兵不动。”
  雍国除却用兵之外,也将派出大量的说客,前往关内诸国,或陈恒利弊,或许以重金,让各国暂且持以观望态势。
  当然,这就是管魏的工作了。
  一旦选择了嵩县成为玉璧关以南,中原的第一个据点,便可逐步蚕食梁国。耿曙又开始沿着梁国边境,推进他的军队布置,从洛阳往东北,沿嵩县往东南,犹如半月形般,棋子不断扩散,最终环绕梁王都安阳。
  太子泷说:“现如今,更重要的一点,则是不能让关内四国,再次形成新的联军。这点我会为王兄您保证。”
  代国已有示好之意,汁琮会见了代国使者后,得到了一个相当明确的意图——短时间内,代武王愿意支撑汁系雍国的南征之举,前提是作为交换,两国将设法瓜分中原的领土。届时只要长江以南的郢国出兵支援梁国,代武王便将出兵,袭其后背。
  现在唯一的变数,就是位于东海之滨的郑国了。但耿曙有信心,哪怕太子泷的外交使臣,不能成功说服郑国国君,他也有自信,足以抵御梁、郑两国联军。
  汁琮道:“如此,王儿便预备出征,先往玉璧关,与武英公主会合。朝中各府,须得全力配合,不可延误战情。”
  耿渊琴鸣天下的第十三个年头,天下王都沦陷的五年后,雍国大军于玉璧关下再度集结,大战将再起。
  夏季最后一场暴雨匆匆而来,山洪爆发,梁地西南方的山涧下,众多村庄被毁。而中原以北的黄河一带,亦发生了十年难得一遇的洪水。
  姜恒途经照水县时,黄色的洪水已浸没了大半个城市,城中进不去,他只得在涨水后的码头一侧等待船只。到处都是拖家带口的逃难百姓,一场洪水,淹没了一整年的收成。
  姜恒已在照水外等了足足三天,其间他凭着从罗宣处所学的、有限的医术,帮家破人亡的百姓们看病、施针,并叮嘱他们,尽快离开照水。
  只因大涝后死伤者众多,定有瘟疫横行,这梁国南方的大城,说不得在冬天过后,又将掀起一场灾难。
  而安阳赈灾的使者,仍旧迟迟不来。
  第四天清晨,姜恒终于等到了一艘从上游而来的小船。
  船夫袒露上半身,只穿一条涤水裤,小船仅容二人栖身。姜恒马上喊道:“船家!船家!”
  船夫远远地看了他一眼,是名青年人,对岸边高喊的百姓们视而不见。
  接着,只见姜恒遥遥甩手,接连三枚梁钱飞去,“当啷啷”三声,准确无比,掉在船头收钱的竹筒里。
  这一手顿时引起了船夫的注意,及至稍稍靠岸,却发现众多百姓未曾争先恐后地过来,而是带着不舍,送别姜恒。原来那高喊声,俱是想送这年轻人离开。
  “你是谁?”那青年问道。
  姜恒上了船,朝众人挥手作别,再朝船夫认真行礼:“大哥好,我叫罗恒,是个大夫。”
  下山后,姜恒念及当初王都告破,只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认得这名字,万一牵扯到金玺下落,只会平添麻烦,于是改了姓氏,用了罗宣的姓。
  “从哪里来?”
  “江州。”姜恒答道。
  “往哪里去?”那年轻船夫又问。
  “济州。”姜恒又答道。
  “去做什么?”船夫持篙,在岸边一点,小船顺流而下。
  “看病,救人。”姜恒叹了口气,答道。
  “看病在哪儿都可以看,”年轻船夫无聊地说,“非要去济州?”
  “是这么说。”姜恒说,“但是看病呢,总得找到最关键的地方。”
  年轻船夫便不再多说,他的手劲很稳,小船在洪水中穿梭来去,很快离开照水。沿途不知有多少淹死的百姓尸体顺流而下,水上漂浮着诸多木案、家当。顺水行舟,常看见攀在树上,大声呼救的人。
  姜恒便抬头看着那些人,小船仅供二人容身,再上来一个,便要侧翻,沉入水中,死无葬身之地。
  那船夫对水中的求救熟视无睹,姜恒也不求他救人,两人仿佛铁石心肠,就这么从这人间地狱徐徐穿过。
  沿途遭荒的百姓不仅没有少,反而越来越多,姜恒晚上睡在小船里时,耳畔全是痛哭与惨叫声。
  “把耳朵堵上,”那船夫坐在船头,说道,“否则睡不着。”
  月明千里,姜恒侧躺在船舱中,知道自己占了船夫的位置,说:“大哥,您去济州做什么?”
  “我不去济州,”船夫答道,“去哪儿,我也不知道。我在这河上划着船,看见谁淹死了,身边有值钱物什,便打捞起来,拿去换钱,以此过日子。”
  翌日,世界一片寂静,阳光投入船中时,船夫在外头说:“到了,下船罢。”
  姜恒摸了身上,想再付他点钱,船夫说:“船资够了,去罢,生逢乱世,好好活着。”
  姜恒来到船头,只见济州西面环水,东侧倚山,入城的平原前,聚集着数以十万计的百姓,全部挤在了济州城门外,人头攒动。
  姜恒在岸边下船,面朝远方的这一幕,回身却见船夫已慢悠悠地划走了,只得在岸边三拜,送别这萍水相逢的恩人。
  “怎么进城呢?”姜恒喃喃道,“这人也太多了。”
  对郑国而言,这场洪灾当真令人头痛无比,梁国受灾后不予理会,边境上的百姓尽数涌入了郑地。沿照水往浔水一带,浔东、浔阳、浔北三城,直到国都济州的近千里地,全是流民。
  而更头痛的是,雍国在玉璧关前集结了将近五万兵马。派出去的探子得不到任何消息,但大军压境,还有什么意图?自然是入侵南方了。
  原本在济州的郑王年事已高,不久前迁往越地疗养,未来的继承人太子灵则负责镇守国都。逃难的百姓如何安置,尚是长期之策。面前最大的难关,则在于雍国的军队。
  除却王都洛阳之外,关内四国唯二与玉璧关接壤的,便只有梁与郑,必须马上召集全国军队,火速通知梁军,前往王都洛阳遗址,以抵御南下的雍军。
  太子灵与一众朝臣讨论过军务,疲惫不堪,起身。
  “殿下?”老臣封晗忙起身道。
  太子灵说:“烦躁,出外走走。”
  一名面容俊秀、看似犹如美貌女子的将领,开口却是男子的阴柔声线,说道:“越地与浔东的驻军不能调回,八年前浔东一战,须得提防郢国卷土重来。”
  “知道。”太子灵整理袍服,眉头深锁,朝那将领答道,“请龙将军派名信使到越地去,朝父王禀告,不必担心。”
  “您要去哪儿?”太史官又问,“殿下,外头现在全是逃难的梁人,这等时候,国都实在没有位置,接纳他们了。”
  太子灵答道:“尽快想办法罢,分什么梁人、郑人?俱是天下人。”
  太子灵扔下满殿大臣,自言自语道:“天既不亡人,自有出路,总归有办法。”
  哪怕太子灵早有准备,看见城下密密麻麻、近十二万流民时,仍不免头晕目眩。
  十二万人,足足十二万人。济州乃是崤山以东最大的重城,住民足有百万数。此时拖家带口逃难的梁人,已占去了全城人口的一成。
  “他们在做什么?”太子灵站在城楼上,朝下望去。
  此刻,十二万饥民自发分作两处,老幼妇孺聚集于城墙下,青壮劳力,则在城前的平原上排队。
  城防守将匆匆而来,朝太子灵禀告道:“殿下,有人在下头,为他们重新分户。”
  太子灵远远望去,心中充满了疑惑,只见平原中央,聚集了上百人。而这近百人附近,则是犹如八卦阵图般排列开去的队伍。
  在那阵图中央,站着一个青年人,正是姜恒。而姜恒的身边,有人整理着名单,将灾民名字、户籍作了分头登记。
  “他们的头儿来了。”姜恒朝身边的年轻人说,“给我一把弓、一支箭。”
  其中一人递给姜恒弓箭。
  “公子,当心,”有人提醒道,“郑国人不一定会接纳我们。”
  “试试再说罢。大不了离开这儿,反正都没饭吃,有区别么?”
  这是姜恒抵达济州外的第五天,国都四门封锁,外头的人进不去,里头的人也出不来,眼下十二万人的安置,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太子灵召集群臣,几次想开门,都被朝臣劝住,他不能不管大臣们说什么,每一个姓氏、每一个官职,都代表着郑国举足轻重的士大夫家族的利益。
  姜恒看见城头上,众人簇拥一人时,便知正主儿来了。
  接着他拉开长弓,流星一箭飞去。
  “殿下当心!”
  守卫军将士顿时色变,太子灵却云淡风轻,注视那朝自己飞来的一箭,“噔”的一声,箭矢牢牢钉在了城楼高处的木柱上,箭杆系着一根布条。
  上面写就四字——出来说话。
  第37章 玄武堂
  济州大门终于开了, 然而逃难的百姓们,没有一拥而上冲城。一部分青壮年人拦在城门与平原之间,维持住了秩序, 老幼妇孺则抬头, 看着两路展开的兵马, 以及乘车而出的太子灵。
  太子灵今年二十七岁,面容随母, 母亲乃是越人。他眼神灵秀,长发飘飞,着一袭越袍, 头上插着一根白玉簪, 望向数以十万计的百姓时, 眼里带着悲悯之色。
  “我须得顾念郑国的百姓, ”太子灵朝眼中露出乞求之色的难民们说,“不能放你们进城,除非朝廷有了安置的好办法。”
  所有人都盯着太子灵看, 却没有人回答。末了,饥民们让出一条路,姜恒走了出来。
  “你很快就会面临雍国的入侵, ”姜恒说,“正是需要人的时候, 郑军眼下能动用的兵力只有十二万,其中三万必须留守越地与浔水。”
  “汁琮一旦出玉璧关,梁国被攻破, 崤山告急, 你手头的九万人,能抵挡多久?”
  这话瞬间正中太子灵心病, 他与姜恒遥遥对视,心道这人是谁?
  姜恒回身,年轻人送来一幅芦卷,姜恒说道:“我为你统算了城外流民人数、户籍,分四万户,每户充军一人,权当募军,现在你手中,已多了四万新兵。”
  “站住!”护卫呵斥道。
  太子灵却抬手,示意不妨。姜恒半点不惧,手持芦卷来到太子灵车前,又说:“你可看看。这些百姓,亲人流散,家破人亡有之,但他们大多愿意与素不相识之人,暂登记为一户,统共四万一千一百五十二户,老人、妇人愿为郑国耕种,青壮年人愿为郑国打仗,以郑国之粮,年前余四十万五千石,节衣缩食,当可度此难关。既得新军,又安顿了手足流民,济州更有了新血,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太子灵只将芦卷展开,放在一边。
  “我若不接纳他们呢?”太子灵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