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50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缺乏真正的现代化战争经验,在加上短视的战略目光,这也是整个二战结束之后美军对日军大部分的将领,真实评价并不高的原因。因为他们不会面对真正现代化军队作战,更不是打真正现代化的战争。
  严重缺乏重武器的中国军队,让养成张狂习惯的日本军队已经不习惯,甚至是不会与优势火力的敌军作战。一句话日军的眼下的张狂劲头,是在中国战场上被积弱的中国军队灌出来的。
  在中国战场上绝对压倒性的优势,成全了日本陆军所谓的赫赫军威,但是也真正害了日本人。重武器升级换代缓慢,大部分的军官,尤其是真正处于一线指挥的军官,缺乏真正面对现代化战争的实际经验。
  面对着具备真正优势火力的敌军,就不知道该怎么去打仗了。诺门罕战役之中日军的确给苏军带来很大的伤亡,但是那是靠着步兵严格训练,养成的极高军事素养,以及死打硬拼换来的。日军的确在基础训练上和士兵的技战术上,占据着优势。
  其低级军官的战场指挥能力,也还算可以。但是最关键的中高级军官的实际指挥能力,尤其是最至关重要的联队一级军官的实际指挥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在优势的火力打击之下,除了死打硬拼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应对手段。
  最关键的是,中国战场上的所谓胜利,让日本人养成的目空一切的毛病。自认为只要凭借强大的武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大部分的日本军官,尤其是年轻军官来说,这世界上就没有他们不敢去惹的东西。
  被中国人搞的自己反倒是不会打真正的现代化战争的日军,最终还是便宜了美国人。太平洋战场上,日本陆军的表现,除了旺盛的决死精神之外,其余对真正现代化战争的陌生,让美国人其实是捡了一个很大的便宜。
  虽说这一点对现在的抗联很是有利,但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无奈。任何一个稍微有一点血性的人,也不愿意见到侵略者的铁蹄在自己的国土上践踏。但是贫弱的中国,能够坚持到眼下还没有崩溃。
  一支没有现代化工业支撑,几乎什么都缺乏,甚至身后的国家连维持人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粮食,都无法得到充足供应的军队,还能在抵抗,还能在继续坚持,就已经是这个国家和军队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了。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几乎未做抵抗便撤进关内,剩下的东北军抵抗的时候很少。大部分留守东北的东北军,不是一枪未放便缴械投降成了伪军,就是就地溃散,关东军侵占东北真正战斗打的少的可怜。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关东军大部分的战斗都是与只有轻武器的东北义勇军或是抗联作战。而这种作战与其说是常规战斗,还不如说是反游击战。无论是东北义勇军还是之前的老抗联,都是缺枪少弹,基本上没有什么重武器的。
  东北军留在东北的重武器,不是随着投敌的东北军一起成为日军的打手。就是原封不动的被日军缴获之后,用来打中国人。或是武装他们在中国各地拉拢的,以便将来有一天能为自己效力的形形色色地方武装,或是直接武装伪军。关东军侵占了整个东北,除了锦州一战和嫩江江桥一战之外,根本就没有经历过什么真正的战斗。
  而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的中国战场上,规模庞大但装备极为落后,无论是坦克、火炮,还是飞机都严重缺乏的中国军队始终未能占据过火力上的优势。甚至哪怕是在一场小规模战役之中,占据过从步兵武器到炮兵所有火力的上风。
  派系众多,训练程度不同,装备也不同。但是所有的中国军队,无论那一个派系,就是装备最优良的中央军,与日军的装备水平也无法相比。所谓的德械师,不过是德国钢盔、水壶,加上德式口径或是仿制德式轻武器,以及几门杂牌的老式山野炮组成的简装版都算不上的师。
  如果论起重武器,比真正的德国军队差的远了。一个师的炮兵加在一起,没有人家一个团多。德国军队一个步兵团,按照火力配置仅仅七十五毫米步兵炮就有六门,还有两门一百五十毫米重步兵炮。
  另外每个步兵团还配备了十二门反坦克炮,在加上营团属迫击炮。一个团的重火力比中国军队中大部分的军还好。即便是中央军,这些火力配置也基本上超过一个师了。中央军那几个所谓的德械师连人家的皮毛都算不上。
  日本陆军长期以来的主要对手,中国军队的装备实在太差了,几百万军队装备的重武器,与西方列强和已经完成现代化的日本陆军相比,简直可以说连上个世纪的标准都达不到。甚至一个战区的所有重火力,还不如日军一个师团。
  一个日军重炮联队的一百五十毫米重榴弹炮数量,几乎超过中国军队所有同类口径火炮加在一起的总数。大部分的军队与其说是步兵,还不如说是步枪兵更合适一些。因为在很多的部队之中,连起码的机枪的数量都严重的不足。
  甚至很多的所谓地方杂牌部队之中,连最基本的步枪配备的数量也严重的不足。大部分的步枪口径繁多、破旧不堪,弹药和配件配套能力极差。有些步枪,连弹药都没有来源,只能站岗的时候做做样子。
  有些没有后台的杂牌中的杂牌,更是就连那些用脚才能踹开枪栓的老套筒都配置不齐,甚至还在使用上个世纪中叶便已经淘汰,使用黑火药的抬枪。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能给日军带来威胁就怪了。
  而眼下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别说战前就装备极差的杂牌军,即便是以前装备较为齐全的中央军,机枪和步枪的数量也急剧的减少。只不过与那些小妈养的杂牌军,这些亲生儿子的多少还能有些补充。只不过数量,远不如以前充足了而已。
  至于重武器,尤其是现代化战争所需的飞机、坦克、火炮的情况就更差。几百万的军队之中,只有老旧的,大部分只装备机枪,装甲极其薄弱的几十辆坦克,还从未进行过步坦协同训练。抗战全面初期,这进口几十辆英德意制造的坦克,几乎没有给日军造成多少的威胁,就在缺乏步兵掩护之下冲向日军时候,全部白白的损失掉。
  后续进口的苏联坦克,也在拙劣的战术之下,损失惨重却并未给日军带来多少威胁。甚至有的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之下,没有经过任何的破坏直接被抛弃。反倒是成为日军对付中国军队的有力武器。
  相对于坦克,战场上需求量的火炮情况虽然好一些,但是数量也严重的不足。而且其中除了四十八门德制一五零榴弹炮,几十门德制一零五榴弹炮和百余门博福斯山炮、施耐德山炮之外。大部分的火炮,基本上都已经是落后的产品不说,就是所有还能使用不能使用的火炮加在一起,数量与庞大的军队相比,严重的不成比例。
  除了部分东北军带进关的,原奉天兵工厂仿造的火炮还算先进之外。其余的火炮,不是仿造的西方一战之前的落后产品,就是直接进口的西方淘汰货。手中资金有限,人家根本就不卖给你最新式的火炮,更别提转让生产技术了。
  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人家研制新式火炮,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充当救世主。转让技术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得买到人家一定数量的产品。当年日本人因为缺乏新式火炮开发能力,引进德国技术生产三八式野炮的时候。德国人也是要求先买四百门成品,外加上四百门的散件,才最终转让生产技术。
  这笔总的花费金额高达四百万日元,可谓是日本自从自行建立军事工业以来,除了海军军舰之外,最大的一笔外购。贫弱的中国,换了哪方面的派系,再加上军工方面相对应的投入也承担不起。
  四百万日元,虽然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是要想将这批火炮真正的仿制出来,投入可不是几百万日元能下来的。即便是买来了,也因为缺乏优秀的工人和配套产业,无法生产出同样性能优异的火炮来。
  单单就是制造火炮的机器设备,以及相应的炼钢设备上的投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还没有将所需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精力,计算在里面。没有自己健全的工业体系,就是买来了技术,也仿造不出来。
  第1264章 被吓住的一木清直
  一战前的中国错过了最佳的建设机会,等到一战后陷入几十年军阀混战的中国,又已经没有那个财力和精力,去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等到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后,同样被大大小小的内乱折腾的没有实力去搞建设。而且国家积弱,你想买人家还不一定肯卖。
  中国是捷克zb二六式轻机枪,最大的海外用户。但人家就是不卖你图纸,也不像你转让生产技术。别看人家出口的机枪,你中国人购买的数量占据了总数的四分之一,但是就不卖你图纸和技术。最后还是只能在派人监制的时候,偷着测绘才真正搞到图纸。
  但偷师学来的东西,总归还是成熟的慢。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都参差不齐,甚至相当一部分的产品质量很差。机枪都如此,更加复杂的火炮,特别是先进型号就更对你封锁了。
  想要购买一些新式武器的技术,不是漫天要价,就是出多少钱也压根不转让给你技术。人家要卖的是产品,不是技术。再加上有些方面一向认为自造不如外购,也不想去买技术。买不到新式的火炮生产技术,尤其是原始图纸,便只能继续仿制那些性能落后,早就该淘汰的旧货。
  一款一战前德国设计的七十五毫米山炮,无论是射程和威力都已经大幅度的下降,却一直生产到抗战爆发。日军之中早已经从师团属火炮改为联队属炮兵的四一式山炮,还是抗战前中国主要生产的山炮。甚至这两款早就已经落后的火炮,在一些杂牌部队里面还是主力火炮。
  多年的积弱下来大多数的部队,即便有炮兵的使用的也是旧式火炮。即便是除了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军之外,拥有炮兵数量最多,自产能力最强,可以自己生产山野炮的晋绥军。其仿造的日式火炮性能,也无法与日军原厂货相提并论。
  国内薄弱的冶金工业,无法提供制造现代化火炮所需的钢铁。大部分军工生产物资的来源,只能依靠花费高价从国外进口。一旦被切断了进口通道,或是本身进口通道有限,那么有限的火炮生产不是只能停产,那么就是只能生产出性能低劣的产品。
  更何况这些本就数量不多的火炮,有些口径根本一共就没有几发炮弹。与国军所有的部队一样,炮兵也分属各个派系。除了日式山野炮和法国造的野炮这种大路货之外,其余的派系是能买到什么火炮就买什么火炮。新的买不起,就买二手的,甚至是三手的。只要能够压制内战的对手,就是垃圾也一样收。
  一战法国和意大利战时生产的,经过一战高强度使用,膛线几乎都快要磨没有了的山野炮,最大的销路就是军阀混战时的中国。这其中甚至包括他们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经过简单修补后都卖到了中国。
  有的地方杂牌武装之中,像原北洋军系统购买的意大利或是奥匈帝国造的六十九毫米山炮,奥匈造七七毫米野炮,西北军系统使用的苏制野炮。一些地方小军阀购买的,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哪国生产的火炮。
  这些火炮多的几十门,少的只有一两门。甚至有的口径火炮,只有一门,而全国都找不出一发可以供他们使用的炮弹。因为长期战乱使用频繁,自己又没有自产能力,早就只剩下几发炮弹,打光了这些火炮就基本报废。
  甚至有的火炮因为过于老旧,使用的时间过长,一发炮弹出去整个火炮也散了架。而且火炮口径过于繁复,本就有限的炮弹生产能力根本就无法满足不同口径炮弹的需要。而除了这些破烂货之外,剩下的火炮数量就更加稀少了。
  就算有炮弹的,自己能生产部分炮弹的,但是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无法与有自我研发能力,财政也相对充足,可以不断更新换代,以及补充损失的日军火炮相比。尤其是严重缺乏现代化的大口径火炮,特别是榴弹炮。
  中央军进口的那四十八门德制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几十门德制一零五榴弹炮和九十六门这加一起不到二百门中国最先进的火炮。面对几百万大军,只能分散使用。而且损失一门,就少一门。
  日军损失一个山炮联队,国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补充一个。中国军队被打掉一个炮兵连,再想补充就相当的困难。而国民政府严重落后的军事工业,也无法为这些火炮提供充足的炮弹。
  要知道仿造日式四一式山炮,与博福斯七十五毫米山炮,虽说都是七十五毫米口径。但你要是将四一式山炮的炮弹如果给博福斯山炮使用,那除了引起火炮炸膛自己找死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效果。
  德国进口的一五零榴弹炮弹,一样也无法给中国军队目前使用的东北兵工厂仿制日本大正四年一五零榴弹炮使用。同样中国进口的法七十五毫米野炮的炮弹,也无法给仿造的七十五毫米日式三八野炮使用。
  七十五毫米与七十五毫米,并不是完全就是相同的。大致的口径相同,并不意味着这两种火炮的炮弹没有区别可以通用。就像汉阳造与中正式两种口径都是七九,甚至都是德国人设计的步枪。
  但是这两种步枪的弹药,是绝对不能通用的。你拿中正式步枪的子弹,塞到汉阳造步枪里面,非炸膛不可。一个国家设计的口径相同的步枪尚且如此,更何况炮兵使用的炮弹?虽然都是七十五毫米口径的,但是中间因为设计和制造的国家不同还是有差别的。
  即便这样,全军几百万人、几百个师,拥有师属火炮的除了少数中央军精锐之外,大部分的师除了几门迫击炮之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师属炮兵,甚至是军属炮兵。甚至很多杂牌军,即便是中央化的杂牌军一个军,也没有几门火炮。
  比如固守台儿庄的第二集团军,自身则只有几个野炮连。连同配属的炮兵全部加一起,也没有日军一个师团多。而像川军那样的杂牌部队,更是连一个集团军都没有一门火炮。参加徐州会战的川军二十二集团军,全集团军两个军四个师八个旅上下加在一起只有十几门迫击炮。
  除了以中央军为主的战区还好一点之外,其余的战区炮兵几乎都少的可怜,作战还是以迫击炮为主。面对着日军的坦克优势,大部分的军队缺乏反坦克火炮,甚至就连必要时可以用作反坦克的二十毫米小炮都不多。
  中央军的情况还勉强对付,至少那位国军第一人对自己一手栽培出来的部队还大方些。队属炮兵的数量虽说不多,但是直属炮兵的力量还是有点。而且中央军中有反坦克炮、高平两用炮。虽说数量不多,但是比杂牌军要好的多了。
  那些主要由杂牌军组成战区就更差了。一个战区的火炮全部加起来,还没有日军的一个师团多。即便有那么几门老掉牙的火炮,也当宝贝一样供着。而且炮弹奇缺,打光了就没有地方去补充去。
  眼下关内战场的整体形势有限的炮兵只能集中使用,在战时加强给重点战区。在加上很多将领没有步炮协同的经验,大部分的军队没有受过步炮协同训练,有限的火炮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有限。
  尽管抗战爆发之后,不惜血本从其他国家进口了一批,再加上从苏联购买的火炮。但也无法弥补,战场上的损失,更无法形成对日军的火力优势。而且在没有空中火力优势和部队根据战争需要,扩编的规模越来越大。
  以及国军在战场失利,尤其溃退的时候有丢弃一切武器装备习惯的情况之下,这批火炮的消耗速度快,起到的作用也远非想象的那么大。四年战争打下来,只能依靠外购补充。眼下即便是一向被认为财大气粗的中央军,眼下炮兵的数量也相当有限。
  这么一点有限的炮兵,再加上空军本就数量不多的飞机,自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打到现在,几乎在任何一场战斗之中,除了迫击炮之外,中国军队从来都没有占据过火力上的优势。日军在战场上,从来就没有遇到过火力的压制,更没有见过什么叫做炮弹如雨。
  那点有限的炮兵,在经历过初期的浪费和战损之后,到了后期都成了宝贝。在需要的时候拉出来打上几炮之后,便马上收缩回去,生怕被日军的轰炸机和重炮给端了。在这种情况了之下,本就有限的火力更加无法给日军带来什么严重的威胁。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可谓是横冲直撞。只要小心点,别中了埋伏就可以了,根本就不必担心中国军队的炮兵。
  在去年之前,都是日军的火力压制着中国军队打。在战场上,日军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防炮。这种经历,让日军各级军官养成了狂妄的习惯。经常出现一个大队在没有加强火力的情况之下,仅仅依靠自身大队炮小队的那两门九二步兵炮,和两三门三七步兵速射炮,配合重机枪、掷弹筒,就敢在一个军,甚至一个集团军的中国军队腹心横冲直撞。
  火力上的过度悬殊,别说一个师,就是一个军即便合围日军一个大队,也很难将其歼灭。甚至多次出现十几万大军,无法围歼日军一个旅团级支队的情况。国军都尚且如此,装备更差的十八集团军就更加束手无策了。极少在中国战场上遭受火力打击的经验,让这些日军除了更加骄狂之外,还养成了自以为是的毛病。
  当真的遭遇到真正的地空优势火力夹击的时候,这些大部分还是第一次领教过什么叫火海。根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作战经验的日军指挥官很多当时就被打蒙了。还是第一次经历这种情况的这些日军军官,做出一些过度的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这个一木清直,眼下就是处于这种情况。作为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彻底点燃中日之间战争,在中国战场之上已经横冲直撞数年他,今天的这种态势还是第一次经历过,更是第一次见过。
  第1265章 王德耀的机会
  除了在诺门罕之外,第七师团还没有在一天之内挨过这么多的炮弹和炸弹。更何况在诺门罕,第七师团只是出动了部分兵力,并未集中主力参战。而当年参加诺门罕会战的第七师团军官,说实在的能活着并完整无缺回来的并不太多。
  而那些并未参加过诺门罕战役的军官,因为日军高层下发了严格的禁口令,所以也不是太清楚。而没有参加过诺门罕战役,没有在那场战役之中领教过苏军铁拳的那些日本军官,视线依旧还是那么的狭窄。
  除了武士道精神之外,对于其他国家的军队,依旧那么不削一顾。对于那些过于强调火力的军队,在他们的眼中除了怕死之外,没有别的评价。并未参加过诺门罕会战,在中国战场上被火力贫弱的中国军队惯的几乎以为日本军队是老子天下第一。
  面对着抗联凶悍的火力,一木清直在不知所措的同时,感觉到第七师团,不应该说是关东军这次真的踢到了铁板上。感觉在中国战场上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挨的炸弹和炮弹也没有今天一天多。
  还是第一次领略什么叫做真正的火力打击,什么叫做真正的地空火力夹击,也体会了一把往日在战场上被日军地空火力肆虐的中国军队感觉的一木清直,明显是反应过度,或者说是对自己之前的行为矫正过度。因为他不仅仅是心里有鬼,更是被眼前的架势给吓着了。
  为了避免重蹈白天的覆辙,这个家伙在接到师团部最新的命令之后,直接将师团部下发的以大队为建制齐头并进的战术,改为以中队为建制。而行军之间的间距,也被他从五公里改为十公里。
  如果不是地形限制,以及部队过度分散不好集中。他搞不好会直接将间距拉大到更大,行军队列会搞得更加分散。以小队为建制继续前进的事情,也未必做不出来。反正对他来说,只要能减轻伤亡,保住自己的位置,其余的都无所谓。
  而且他认为对于受过严格训练,以及有着良好的通讯设备的日军来说,分散与集中并不存在任何的问题。不像中国军队,一旦分散行动,基本上就可以说这支部队就损失掉了。部队分散开行动与前进,不会有遭遇到更多的障碍。
  反正在他看来,自己面前的敌军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到了左翼和中线的两个联队身上。自己面前也许不会太过于平静,但是绝对不会出现大股的敌军。即便是有少量的敌军前来骚扰,只要遇袭的部队能够抵抗一个小时,十公里的距离也足够其余部队增援了。
  一木清直一直固执的认为,第七师团是日军中战斗力最强的。而第二十八联队,更是王牌中的王牌。第七师团是日本陆军之中第一强兵,而第二十八联队则是第七师团的第一强兵。也就是说,他的第二十八联队在自己的调教之下,可谓是日本陆军第一王牌联队。
  至于什么第二师团、第六师团,都不如第七师团。至于近卫师团和第一师团,更是琉璃珠子表面光,真实的战斗力和第七师团是无法相比的。他所在的第七师团,才是日本陆军的真正第一师团。
  对于自己多年实践形成的指挥能力和战场判断能力来说,更是认为自己则是第七师团三个联队长之中,实际能力最强的。论起实际指挥能力来说,比那两个陆军大学毕业的书呆子,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去。那两个家伙,别看陆军大学毕业,但是只是会念书而已。
  作为一名军官,真正的指挥才能,要靠在战场上去获取,而不是去死读几本书。要是读书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那么东京帝国大学的那些学生,岂不是会是更加优秀的军人?没有念过陆军大学的一木清直,固执的认为指挥能力和经验,应该从战场而不是从书本上学到。实际的带兵经验,更不是死读几天书的那些书呆子能够掌握和了解的。
  在自以为是的他看来,按照自己联队的战斗力来看。即便是在夜间,一旦有部队遇到袭击,抵抗一个小时还是没有任何的问题。即便是对手来袭的兵力,超过自己的遇袭部队一倍以上,也是没有问题的。
  别看他的部队的行军序列,是以中队为建制。但是他认为自己一个中队,对付抗联的一个营没有任何的问题。眼下对于二十八联队来说,最关键的是怎么避免在第二天肯定会继续的空袭之中减轻损失。
  这支从山林中走出的部队,从上到关东军司令,下到最普通的日军士兵的轻视了。再也不敢按照以前的,将抗联与土匪一样看待。更没有一个人还敢在拿抗联当做土包子一样,瞧不起了。
  早在此战全面打响之前,关东军在对参战各个师团,尤其是从来没有对抗联作战过的新调到关东军的各个师团下达作战指令的同时。就再三交待各个师团,抗联的战斗力绝对不容轻视。
  其实际作战能力,应该按照日军自身作战水平看待。末了,还加上了一句按照日军王牌师团看待。而对于之前被调回本土休整,没有参加去年的夏秋会战,此次会战成为西满战场绝对主力的第七师团,关东军司令部还单独特殊交待。
  并再三要求他们在战场上的行动,一向要谨慎小心绝对不许盲动,更不许分散活动。绝对不允许出现在支那战场上的,一个大队的兵力就敢跑到敌军腹地横冲直撞而毫无忌讳。在东北战场上,一切要谨慎为事。因为一旦被抗联合围,那么就代表着这支部队基本上损失掉了。
  甚至开往战场之前,吉本贞一参谋长还亲自坐镇这个被关东军寄予厚望的第七师团,专门谈过此事。要求从师团长国崎登中将,到下边的各个大队长,一定要注意防范抗联火力上的杀伤。
  但是对于这位参加了七七事变,在关内战场上与中国军队中几乎所有派系都交过手。包括战斗力最强的西北军,装备和训练最好的中央军,还有东北军、晋绥军都打过交道的一木清直大佐来说,却是固执的认为中国所有的军队,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是大日本帝国皇军的对手。
  虽说他们在去年,给关东军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那是关东军那群陆军大学教出来的书呆子的责任,并非是敌军的战斗力究竟有多强。虽说在此战之前,已经得知抗联在装备上,面对关东军至少已经是部分的领先。而且在某些方面,比如战术的运用上,还高出关东军。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心里面承认是另外一回事。这位大佐阁下一直不肯承认在中国,会有一支军队战斗力能超过他一向引以自豪的帝国陆军。在他看来,装备上的优势,只是装备上的。
  装备上的优势,并不能真正的左右战场上的结局。真正的解决战斗,在战场上获胜最终还是要靠步兵。否则世界各国,还编制那么多的步兵干什么?上战场让炮兵、航空兵,还有装甲兵去解决敌军就是了。何必还花那么大的代价,养活所有兵种中人数最多的步兵?
  而在步兵方面,有着武士道精神支撑的日本帝国陆军,绝对是世界第一的。无论是兵员的素质,还是决死的精神,包括步兵战术在内,都不是那些卑劣的支那人可以相比的。所以他还固执的认为,只要避开抗联在武器上的优势。单凭地面作战,他的二十八联队可以与整个林西战场上所有的抗联部队抗衡。
  这一点,他是相当有自信的。别说一个中队,可以在面对抗联一个营的时候不落下风。就是面对抗联的一个团时,在自己的实际指挥能力之下,也不会在短时间之内就会被击败。这一点,他是绝对有自信心的。于是这位矛盾与自信同时交集在一起的大佐联队长,便搞出了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行军序列。
  这位已经实际上到了物极必反地步的联队长,却是不知道他这一手正好给了因为中线和左翼的日军两个联队行军序列过于密集。自己想找地方下嘴吃上一口肥肉,却有些无处下口,而正有些郁闷的王德耀一个绝佳的机会。
  实际上从不想安心被动死守的王德耀,的确在左翼和中线利用有利地形部署了一定的阻击兵力,但是他手中却始终掌握着两个半营作为机动兵力,试图寻找机会打一个防守反击。也就是说这个被安排要啃骨头的家伙,始终惦记着找肉吃。
  不死心执行被动防御命令的他,在阻击的时候用战斗打响之前,总部加急下发的地雷,弥补了防线上的兵力不足。而集中了一部分兵力,准备趁着日军被重炮和空袭带来的混乱之中捞上一把。
  只是在下午的战斗之中,第七师团到底是日军老牌师团。在航空兵和重炮兵不惜代价的狂轰滥炸之中,虽说损失惨重,但是阵脚却是没有乱。虽说将行军序列进行了适当的分散,但是各部之间的始终保持一个固定的距离,一直未能让他找到下嘴的机会。
  其实在下午的战斗之中,不仅仅是在炮火和密集轰炸之中煎熬的日军在苦熬,盼着天黑抗联的轰炸机撤走。实际上始终未能找到下手机会的王德耀也在盼着天黑,以便能给自己寻找到战机的机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