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殖民地本土化——相忍为国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维也纳,经过长时间的政治博弈过后,1866年8月21日,非洲本土化战略终于以正式议案提交新神圣罗马帝国议会讨论,决定帝国命运的时刻到了。
  如果在帝国议会获得通过,那么非洲将成为神罗帝国的百年战略,甚至国家重心都有可能偏移。
  欧皇变非酋这么喜剧的事情,就要在19世纪上演了。
  弗朗茨没有变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非洲本土化战略一旦通过,给未来造成的影响太大,好的坏的都有,甚至这项战略还有可能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弗朗茨自然不会强行通过议案,这种事情最适合背锅的还是帝国议会。留下这么长时间就是让殖民地利益集团施展神通,说服各大邦国政府的。
  按照神罗宪法规定,这种重大国策,必须获得百分之八十的议员支持,这项提案才能够通过。
  毫无疑问,符腾堡、巴伐利亚、伦巴第三国肯定是支持的,只要他们还想要非洲大陆的棉花,就无法阻止非洲本土化进程。
  阻力主要来自于奥地利内部,非洲本土化最有可能受到冲击的就是匈牙利地区和罗马尼亚地区,这是奥地利的两大粮仓。
  帕克伦庄园内,推动非洲殖民地本土化的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商业对策。为了换取反对派的支持,菲克尼男爵提出:
  “诸位,现在最大的反对派就是国内的农民,这个群体人数众多,帝国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我提议在帝国议会上做出承诺,奥属非洲放弃向欧洲出口粮食的权利,换取国内农民阶级的支持。”
  不冲击本土的农业,这是菲克尼男爵冥思苦想出来的对策。目前奥属非洲粮食产量并不高,基本上也就自给自足,每年的出口额不足五十万神盾。
  这不是政府限制,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决定的。种植经济作物明显更加有钱途,看在钱的份儿上大家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男爵阁下,现在奥属非洲劳动力缺乏,种植粮食的人不多,我们可以做出这个承诺。
  可是随着移民的增加,开发出来的土地也在日渐增加,如果放弃粮食这个产业,未来大家的竞争会非常激烈。”
  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丹尼尔伯爵,他就是非洲大陆为数不多的粮食生产大户。不要看粮食利润低,可是胜在有保障。
  经济作物的价格波动很大,利润虽然比较大,可是一个不好就要滞销,反倒是粮食价格比较稳定。
  因为波兰地区沦为战场,俄国人少了一个粮仓,最近两年国际粮食价格还增长了八个百分点。
  涨价过后,粮食的利润已经赶得上经济作物了。丹尼尔伯爵正在扩充产能的,自然不想失去欧洲这个大市场。
  菲克尼男爵耐心的解释道:“这是未来的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改变殖民地的地位,让非洲本土化法案通过。
  国内的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开发非洲大陆,维也纳政府还准备出台一部刺激人口增长的法案。
  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假如本土人口增长一倍,那么不用我们推动,帝国政府会主动让我们输送粮食的。”
  如果化肥没有被发明出来,菲克尼男爵的预言要不了多久就变成现实。以目前国内的人口增长速度,三十多年后帝国人口就会增加一倍。
  直接后果就是奥地利将由粮食出口国变成粮食进口国,到时候除了俄国人外,全欧洲都要缺粮。
  这美好的前景,就是刺激他们投资农场、种植园的动力。或许在利润上比不上工业,可是他们这是一项长期买卖,而一家工厂的生命周期不到十年。
  在德意志地区一直都是地狭人稠,这种背景下大家非常重视土地,很多人都坚信土地是不会贬值的。
  殖民地开辟过后,这一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不过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土地是最有价值的产业。
  这也是为什么奥属非洲上面农场、种植园遍地,而其它欧洲各国的非洲殖民地大都是一片蛮荒。
  不是各国政府不努力,问题是移民不愿意去种地,为之奈何?
  犹豫了一会儿,丹尼尔伯爵点了点头表示默认。大不了削减粮食产量,改种经济作物,这个损失并不大。
  为了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这点儿代价他还是愿意付出的。为了把终身制贵族变成世袭封地贵族,他已经投入太多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够出乱子。
  ……
  1866年9月1日,就在帝国议会争执不休的时候,奥属非洲代表在帝国议会中做出承诺: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过后,不向欧洲大陆出口粮食,冲击国际粮食价格。
  转折点出现了,即便是最反对非洲本土化的议员,这个时候也没意见了。
  只要能够保住国内的粮食价格不受冲击,那么一切都好商量了。至于别的产业,非洲殖民地还没有冲击奥地利的资格。
  在维也纳的大移民战略下,奥属非洲可没有那么多廉价劳动力,人工成本比本土都高,基础设施才刚刚起步,根本就没有工业可言。
  未来那就更加不用担心了。能够把非洲大陆发展到赶上本土的地步,弗朗茨估计做梦都会笑。
  大不了欧皇变非酋,有那么大一片基业,足以支撑帝国的百年霸业,再往后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世界变化那么快,谁知道人类哪天就冲出了太阳系,又或者是运气不好文明提前夭折了呢?
  最大的障碍不存在了,1866年9月1日,奥属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议案在帝国议会全票通过。
  代表团们的承诺,也被写入了法律中,成为了本土化的前提条件之一。
  从此扫清了奥地利海外殖民地本土化的法律障碍,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殖民地本土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不可能随便什么偏僻角落,都拥有本土化的资格。具体限制条件,这就需要政府仔细研究了。
  帝国议会的决定通过报纸扩散了出去,从维也纳向欧洲、乃至全世界扩散。心情大好的弗朗茨提笔写了一篇《相忍为国》,高度赞扬了奥属非洲代表团的做法。
  这是他的真实想法,这不是弗朗茨在幕后遥控,而是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
  这一让步,或许付出的代价不算大,带来的效果却非常明显,打消了国内农民阶级的担心。这个群体或许在政治上的发言权不高,可是他们人数众多。
  现在奥地利的农业人口依然有近三千万人,只有这个群体稳定了,帝国才会稳定。
  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只要不冲击粮食价格,广大农民自然不会反对帝国本土再扩大一些。
  《相忍为国》的诞生,迅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追捧,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成为了很多国家的宣传口号。
  这不是弗朗茨文章水平有多高,也不是在拍马屁。主要还是政治正确,有助于消除地域矛盾。
  当然,这是建立在弗朗茨提出的前提下,如果是普通人提出来的,估计浪花都溅不起来。
  这是成功者的特权,看看奥地利的地图就知道了,现在他已经是当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