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后续影响
苏伊士运河通航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英国人来说,他们在地中海的战略主权不复存在。
最令伦敦政府忧心的是印度暴露在了法奥两国的眼皮子底下,苏伊士运河通航过后,两国到印度的距离大大拉近了。
不要说没有野心的傻话,没有打印度的主意,真实原因是法奥两国实力不足,没有把握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印度。
全世界最富裕的一块殖民地,放在了餐桌上,谁不动心?这一块殖民地的价值,就超过了法奥两国殖民地的总和。
至少在这个年代来看,就是如此。非洲大陆的潜力还没有展现出来,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受到重视。单纯从带来的经济利益看,一个印度超过整个非洲大陆。
不是约翰-罗素有被害妄想症,而是现实告诉他必须要提高警惕。只要打个盹儿,就有可能被人掀翻。
当年的霸主西班牙就是这么被他们掀下去的。现在变成他们守擂,别人来挑战了。
如何解决苏伊士运河开通带来的冲击,成为了伦敦政府眼下最头疼的问题。
海军大臣爱德华警告道:“法奥两国掌控了苏伊士运河,印度洋的大门向他们敞开。
从现在开始,奥地利前往印度所需的航程仅仅只是我们一半,法国前往印度的航程也缩短了百分之四十。
在全球战略上,我们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从今往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都都要面临法奥两国的威胁。”
这是眼下的威胁,苏伊士运河仅仅只是对外开放民用船舶通航,军舰之类不在通行范围之内。
不过,这个限制只是对其它国家有效,法奥两个股东自然不会受到限制。
毫无疑问,这是针对英国人设置的。苏伊士运河是法奥两国政府联合控股公司,制定的规则自然是政治优先。
把英国人踢出去,意味着两国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竞争力大大增强,更加有利于两国在这些地区扩张势力范围。
从好望角绕道太远了,航途中所耽搁的时间,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英国人的海洋霸权。
财政大臣阿加瓦尔补充道:“不光是军事受到了挑战,在商业上我们也面临着冲击。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意味着奥地利的商品在亚洲地区的竞争力增强,我们原本的低运输成本优势,现在变成了劣势。”
考虑运输成本,实际上这也是被逼出来的结果。时至今日,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工业帝国,正在走下坡路。
技术上的优势不复存在,很多工厂因为设备老旧、人工工资更高,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在国际竞争中已经处于了劣势。
这些问题都被殖民地掩盖了,拥有广袤的殖民地市场,英国资本家们并没有觉察到这个危机,或者是发现了也没有引起重视。
在殖民地之外的国际市场上,英国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下降,法奥两国都在抢占英国人的市场。
只不过这块市场的份额不是太大,并没有引起外界的重视,可政府高层还是一清二楚的。
沉思了一会儿,约翰-罗素首相问道:“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
发现问题没有用,关键还是要解决问题。作为世界霸主,英国人每天都要遇到各种这样、那样的问题,政府要做的是解决问题。
殖民大臣史蒂夫提议道:“我们正在进攻埃塞俄比亚,如果顺利的话可以顺势控制曼德海峡,掌控住红海门户。
不过这里是天然海峡,宽度大约在26~32公里,想要封锁这里非常困难。
还有可能引发法奥两国的强烈反弹,如果他们直接采取行动,除非把皇家海军全部压上去,不然根本就守不住。
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埃及下手,或者是直接占领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掌控在手中。
或者是从奥地利人手中抢西奈半岛,不过这很困难。自从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维也纳政府就增加了在当地的驻军,现在大约有一个师的兵力。”
曼德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差不多,英国人就算是控制了,也不敢封锁航道,这会引发众怒。
法奥两国不是软柿子,要是感受到了威胁,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铤而走险,直接就莽上来了。
经历过普鲁士挑战俄国人后,英国人没有这个信心了。冲动是魔鬼,普鲁士人敢莽一波俄国人,法奥两国又未尝不敢对着他们莽一波呢?
反正两个都是陆权帝国,海军拼光了都要不了命。只要和他们打个两败俱伤,对法奥两国来说就是战略上的胜利。
就算英国的造船工业更强,海军补充速度更快。可这只是针对一家的,和法奥两国加起来比,又要差那么一点点。
看两强标准就知道了,口号喊的惊天动地,要实现目标依然是遥遥无期。
强夺苏伊士运河不是一个好主意,很容易引爆矛盾。大英帝国没有做好和两个大帝国开战的准备,甚至和其中任何一个开战都要命。
打赢了,收不回来战争成本;打输了,世界霸权都有丢掉,殖民帝国也保不住。
法奥两国不一样,就算是输了战争,也有足够的实力保住非洲殖民地。
英国陆军规模就那么点儿,就算是想要去抢,他们没那份儿实力。海上封锁对这种大陆根本就没用,非洲大陆海岸线也是上万公里,根本就封锁不过来。
外交大臣雷斯林反对道:“采用武力行动是最糟糕的办法,不但不能够达到目的,还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苏伊士运河已经开通了,想要堵回去法奥两国肯定不会答应。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退而求其次,加入进去呢?
苏伊士运河战略价值虽然高,可运河公司未必马上就能够赢利,高昂的建设成本已经让股东们丧失了信心。
我们完全可以收购一部分股票,在运河公司内部发出我们的声音,法奥两国也不能阻止合法的商业贸易。”
雷斯林的提议正中约翰-罗素首相的下怀,不是他们欺软怕硬,而是现实利益需要。
和弱者讲拳头,和强者讲规则,这是19世纪帝国主义的行为准则。大家都是列强,自然要按照规则办了。
纵观历史,大英帝国什么时候冲动过?原时空英国人就冲动了那么一回,结果不但把自己搞得五劳七伤,欠下了一屁股债不说,还赔上了世界霸权。
不等约翰-罗素开口,海军大臣爱德华反对道:“没有那么简单,法奥两国不是傻子,他们愿意让我们入场么?
要是遭到两国政府的反对,我们就算是开出两三倍的价格,也买不到股票。
据说民间流通股票没有决策权,所有的权利都在法奥两国政府手中,股东们只有监管运河公司财政的权利。”
不是他想要挑起战争,而是海军需要亮一下肌肉,证明自身的重要性,以便争夺来年的预算。
没办法,这就是海军大臣最重要的工作。具体的海军建设、训练、指挥,那是军方的事情,他一个文官出身的海军大臣压根儿就是一外行。
想要获得海军的拥戴,也非常的简单,只要从政府手中拿到足够的预算就行了。别的事情,他管的越少大家越开心。
最符合海军利益的做法,就是派皇家海军出去震慑一下法奥两国,然后大家再达成协议。
无论有多少作用,都有海军的一份儿功劳,在下一次预算争夺中占据了优势。
本质和先收股票再和法奥两国谈判没有区别,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前者外交部占主导,后者海军部占重要地位。
……
伦敦政府在争执,巴黎政府也在讨论。都是围绕着苏伊士运河进行,只是处理方式不一样。
拿破仑三世在犹豫,要不要立即出兵占据埃及,以保证对运河的控制权。
经过这么多年的渗透,法国已经是埃及第一大实力,培养了一大批的亲法派带路党。
要是再过几年时间,他没准可以兵不血刃的控制埃及。现在要是出兵占据埃及,一场战争还是少不了的。
陆军大臣埃德蒙-勒伯夫提议道:“陛下,只需要十万军队,一年之内我们就可以占领埃及。
如果只是控制苏伊士运河的话,那么五万军队也可以实现目标。
埃及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我们非洲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拖下去,让英奥两国先动手就麻烦了。”
埃及可以算是在法国家门口,打赢或者是占领埃及都不是问题,唯一要思考的是值不值得。
这还牵扯到了法国的战略抉择,到底是优先地中海战略,还是优先中欧战略。
一旦对埃及动手,下一步法国政府的战略就是意大利地区,意大利各邦国都在法国人的目标中,西西里岛更是首当其冲。
而放弃对埃及下手,就是要打普鲁士、比利时、德意志联邦政府的注意,莱茵兰河以西的领土都在法国人的中欧战略中。
这次法国军方很和谐,都选择了优先地中海战略。柿子找软的捏,对中欧战略,地中海战略要面对的敌人都是软柿子。
这不足以令拿破仑三世下定决心,一旦法国对埃及下手,势必会让英法关系紧张,这令“恐英症”患者非常不安。
外交大臣亚伯拉罕补充道:“陛下,我们现在没得选择。我们可以不占领埃及,却无法阻止英奥两国占领埃及。
即便是有盟友存在,最多也就约束奥地利十年时间,而英国人我们完全无法限制。
一旦埃及落入他们手中,我们的地中海战略就泡汤了。法兰西未来的路,恐怕就要举步维艰。”
这是事实,全世界都快要瓜分光了。现在已经是瓜分世界的末班车,再不努力抢占最后的蛋糕,未来就要过苦日子了。
英国人没有抢占埃及,可不只是伦敦政府不想。主要是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担心引发法奥两国的反弹,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把握把埃及人干趴下。
埃及政府拥有一支新军,并且实力还不弱。这对英国袖珍版的陆路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况且,他们还在和埃塞俄比亚pk,没有足够的兵力投入埃及战场。万一又打输了,那就丢人了。
进入19世纪过后,英国陆军的表现就不怎么样。连续输了好几次战争,尽管都有特殊原因,可这也让英国陆军声明扫地。
反法战争就不提了,输给拿破仑那是正常操作,不需要解释。
1814年,进攻尼泊尔王国,三万英军被一万多廓尔喀人给反推了,最后靠国力打消耗战,勉强赢得了战争。
1839年,英国人入侵阿富汗,数万英军苦战三年,最后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的近东战争,英国人输了;后面入侵波斯,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被迫达成妥协。
现在进攻埃萨俄比亚,还在苦战中,最终结果尚且未知。
接二连三的失败,伦敦的政客们没有崩溃,就算是精神世界强大了,怎么敢对陆军寄以厚望呢?
理由?很抱歉,大家不需要这东西。输了就是输了,解释再多都是白搭。伦敦的政客们对陆军信心不足,已经形成了习惯。
相比之下,法国人就不一样了。俄国人跌落神坛后,他们就要自诩世界第一陆军强国,自然不缺乏信心了。
最令伦敦政府忧心的是印度暴露在了法奥两国的眼皮子底下,苏伊士运河通航过后,两国到印度的距离大大拉近了。
不要说没有野心的傻话,没有打印度的主意,真实原因是法奥两国实力不足,没有把握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印度。
全世界最富裕的一块殖民地,放在了餐桌上,谁不动心?这一块殖民地的价值,就超过了法奥两国殖民地的总和。
至少在这个年代来看,就是如此。非洲大陆的潜力还没有展现出来,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受到重视。单纯从带来的经济利益看,一个印度超过整个非洲大陆。
不是约翰-罗素有被害妄想症,而是现实告诉他必须要提高警惕。只要打个盹儿,就有可能被人掀翻。
当年的霸主西班牙就是这么被他们掀下去的。现在变成他们守擂,别人来挑战了。
如何解决苏伊士运河开通带来的冲击,成为了伦敦政府眼下最头疼的问题。
海军大臣爱德华警告道:“法奥两国掌控了苏伊士运河,印度洋的大门向他们敞开。
从现在开始,奥地利前往印度所需的航程仅仅只是我们一半,法国前往印度的航程也缩短了百分之四十。
在全球战略上,我们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从今往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都都要面临法奥两国的威胁。”
这是眼下的威胁,苏伊士运河仅仅只是对外开放民用船舶通航,军舰之类不在通行范围之内。
不过,这个限制只是对其它国家有效,法奥两个股东自然不会受到限制。
毫无疑问,这是针对英国人设置的。苏伊士运河是法奥两国政府联合控股公司,制定的规则自然是政治优先。
把英国人踢出去,意味着两国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竞争力大大增强,更加有利于两国在这些地区扩张势力范围。
从好望角绕道太远了,航途中所耽搁的时间,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英国人的海洋霸权。
财政大臣阿加瓦尔补充道:“不光是军事受到了挑战,在商业上我们也面临着冲击。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意味着奥地利的商品在亚洲地区的竞争力增强,我们原本的低运输成本优势,现在变成了劣势。”
考虑运输成本,实际上这也是被逼出来的结果。时至今日,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工业帝国,正在走下坡路。
技术上的优势不复存在,很多工厂因为设备老旧、人工工资更高,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在国际竞争中已经处于了劣势。
这些问题都被殖民地掩盖了,拥有广袤的殖民地市场,英国资本家们并没有觉察到这个危机,或者是发现了也没有引起重视。
在殖民地之外的国际市场上,英国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下降,法奥两国都在抢占英国人的市场。
只不过这块市场的份额不是太大,并没有引起外界的重视,可政府高层还是一清二楚的。
沉思了一会儿,约翰-罗素首相问道:“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
发现问题没有用,关键还是要解决问题。作为世界霸主,英国人每天都要遇到各种这样、那样的问题,政府要做的是解决问题。
殖民大臣史蒂夫提议道:“我们正在进攻埃塞俄比亚,如果顺利的话可以顺势控制曼德海峡,掌控住红海门户。
不过这里是天然海峡,宽度大约在26~32公里,想要封锁这里非常困难。
还有可能引发法奥两国的强烈反弹,如果他们直接采取行动,除非把皇家海军全部压上去,不然根本就守不住。
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埃及下手,或者是直接占领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掌控在手中。
或者是从奥地利人手中抢西奈半岛,不过这很困难。自从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维也纳政府就增加了在当地的驻军,现在大约有一个师的兵力。”
曼德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差不多,英国人就算是控制了,也不敢封锁航道,这会引发众怒。
法奥两国不是软柿子,要是感受到了威胁,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铤而走险,直接就莽上来了。
经历过普鲁士挑战俄国人后,英国人没有这个信心了。冲动是魔鬼,普鲁士人敢莽一波俄国人,法奥两国又未尝不敢对着他们莽一波呢?
反正两个都是陆权帝国,海军拼光了都要不了命。只要和他们打个两败俱伤,对法奥两国来说就是战略上的胜利。
就算英国的造船工业更强,海军补充速度更快。可这只是针对一家的,和法奥两国加起来比,又要差那么一点点。
看两强标准就知道了,口号喊的惊天动地,要实现目标依然是遥遥无期。
强夺苏伊士运河不是一个好主意,很容易引爆矛盾。大英帝国没有做好和两个大帝国开战的准备,甚至和其中任何一个开战都要命。
打赢了,收不回来战争成本;打输了,世界霸权都有丢掉,殖民帝国也保不住。
法奥两国不一样,就算是输了战争,也有足够的实力保住非洲殖民地。
英国陆军规模就那么点儿,就算是想要去抢,他们没那份儿实力。海上封锁对这种大陆根本就没用,非洲大陆海岸线也是上万公里,根本就封锁不过来。
外交大臣雷斯林反对道:“采用武力行动是最糟糕的办法,不但不能够达到目的,还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苏伊士运河已经开通了,想要堵回去法奥两国肯定不会答应。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退而求其次,加入进去呢?
苏伊士运河战略价值虽然高,可运河公司未必马上就能够赢利,高昂的建设成本已经让股东们丧失了信心。
我们完全可以收购一部分股票,在运河公司内部发出我们的声音,法奥两国也不能阻止合法的商业贸易。”
雷斯林的提议正中约翰-罗素首相的下怀,不是他们欺软怕硬,而是现实利益需要。
和弱者讲拳头,和强者讲规则,这是19世纪帝国主义的行为准则。大家都是列强,自然要按照规则办了。
纵观历史,大英帝国什么时候冲动过?原时空英国人就冲动了那么一回,结果不但把自己搞得五劳七伤,欠下了一屁股债不说,还赔上了世界霸权。
不等约翰-罗素开口,海军大臣爱德华反对道:“没有那么简单,法奥两国不是傻子,他们愿意让我们入场么?
要是遭到两国政府的反对,我们就算是开出两三倍的价格,也买不到股票。
据说民间流通股票没有决策权,所有的权利都在法奥两国政府手中,股东们只有监管运河公司财政的权利。”
不是他想要挑起战争,而是海军需要亮一下肌肉,证明自身的重要性,以便争夺来年的预算。
没办法,这就是海军大臣最重要的工作。具体的海军建设、训练、指挥,那是军方的事情,他一个文官出身的海军大臣压根儿就是一外行。
想要获得海军的拥戴,也非常的简单,只要从政府手中拿到足够的预算就行了。别的事情,他管的越少大家越开心。
最符合海军利益的做法,就是派皇家海军出去震慑一下法奥两国,然后大家再达成协议。
无论有多少作用,都有海军的一份儿功劳,在下一次预算争夺中占据了优势。
本质和先收股票再和法奥两国谈判没有区别,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前者外交部占主导,后者海军部占重要地位。
……
伦敦政府在争执,巴黎政府也在讨论。都是围绕着苏伊士运河进行,只是处理方式不一样。
拿破仑三世在犹豫,要不要立即出兵占据埃及,以保证对运河的控制权。
经过这么多年的渗透,法国已经是埃及第一大实力,培养了一大批的亲法派带路党。
要是再过几年时间,他没准可以兵不血刃的控制埃及。现在要是出兵占据埃及,一场战争还是少不了的。
陆军大臣埃德蒙-勒伯夫提议道:“陛下,只需要十万军队,一年之内我们就可以占领埃及。
如果只是控制苏伊士运河的话,那么五万军队也可以实现目标。
埃及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我们非洲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拖下去,让英奥两国先动手就麻烦了。”
埃及可以算是在法国家门口,打赢或者是占领埃及都不是问题,唯一要思考的是值不值得。
这还牵扯到了法国的战略抉择,到底是优先地中海战略,还是优先中欧战略。
一旦对埃及动手,下一步法国政府的战略就是意大利地区,意大利各邦国都在法国人的目标中,西西里岛更是首当其冲。
而放弃对埃及下手,就是要打普鲁士、比利时、德意志联邦政府的注意,莱茵兰河以西的领土都在法国人的中欧战略中。
这次法国军方很和谐,都选择了优先地中海战略。柿子找软的捏,对中欧战略,地中海战略要面对的敌人都是软柿子。
这不足以令拿破仑三世下定决心,一旦法国对埃及下手,势必会让英法关系紧张,这令“恐英症”患者非常不安。
外交大臣亚伯拉罕补充道:“陛下,我们现在没得选择。我们可以不占领埃及,却无法阻止英奥两国占领埃及。
即便是有盟友存在,最多也就约束奥地利十年时间,而英国人我们完全无法限制。
一旦埃及落入他们手中,我们的地中海战略就泡汤了。法兰西未来的路,恐怕就要举步维艰。”
这是事实,全世界都快要瓜分光了。现在已经是瓜分世界的末班车,再不努力抢占最后的蛋糕,未来就要过苦日子了。
英国人没有抢占埃及,可不只是伦敦政府不想。主要是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担心引发法奥两国的反弹,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把握把埃及人干趴下。
埃及政府拥有一支新军,并且实力还不弱。这对英国袖珍版的陆路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况且,他们还在和埃塞俄比亚pk,没有足够的兵力投入埃及战场。万一又打输了,那就丢人了。
进入19世纪过后,英国陆军的表现就不怎么样。连续输了好几次战争,尽管都有特殊原因,可这也让英国陆军声明扫地。
反法战争就不提了,输给拿破仑那是正常操作,不需要解释。
1814年,进攻尼泊尔王国,三万英军被一万多廓尔喀人给反推了,最后靠国力打消耗战,勉强赢得了战争。
1839年,英国人入侵阿富汗,数万英军苦战三年,最后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的近东战争,英国人输了;后面入侵波斯,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被迫达成妥协。
现在进攻埃萨俄比亚,还在苦战中,最终结果尚且未知。
接二连三的失败,伦敦的政客们没有崩溃,就算是精神世界强大了,怎么敢对陆军寄以厚望呢?
理由?很抱歉,大家不需要这东西。输了就是输了,解释再多都是白搭。伦敦的政客们对陆军信心不足,已经形成了习惯。
相比之下,法国人就不一样了。俄国人跌落神坛后,他们就要自诩世界第一陆军强国,自然不缺乏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