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235
但是贾放却眯起了眼睛,想了片刻,问:“为何不把整个蜂巢都采下来,然后咱们自己养蜂?”
“养蜂?”陶村长和秦村长齐齐惊讶地问。
“咱们这附近各种山花不少,说明蜜源充足,完全可以考虑人工养蜂。”贾放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当即吩咐,“让大家待会儿把整个蜂巢都摘下来,劈开蜂巢的时候,找一找老蜂王和王台的位置,然后把这两部分分开,喂,等着我啊——”
贾放转身飞奔,跑去金融办找老金和老涂。这两位见到一个头上蒙着衣衫的“蒙面人”冲进来,吓得差点儿摇铃叫稽查队。
贾放却兴兴头地问:“两位,上次被咱们做大了的那些‘钱箱”在哪里?”
早在年节前后,金融办请了村里的木匠为金融办打造几只临时存放钱币的木箱,专门供收取办集时的管理费和美食街的管理费使用。
这些木箱被设计成深口木箱,最上面的箱盖正中有一道横槽,用以投掷钱币,钱箱的上盖和下盖都可以整个打开,方便把里面的流通券和钱币从中倒出来。
但是头一回和木匠沟通不畅,这木箱做的比原本预订的尺寸大了整整一倍。老金和老涂几乎需要两个人合作拎一个木箱,自然不实用。但又不能让人家木匠白干活,只好又重新说明了尺寸,重新订制一批。这些做大了的木箱就被堆放在金融办的办公室里,准备看看以后能派上什么用场。
贾放让老金和老涂把木箱取出来,自己一手拎了一个,越过青坊桥,来到“拆蜂房”现场。
这一回他总算是看清楚了那个蜂巢。只见蜂巢的直径超过两尺,也不晓得这群蜂儿在这里经营了多久。
这蜂巢与大树的连接处已经被完全挑断,蜂巢被取下来横放在地面上。一个三村的乡民手上缠着厚厚的麻布,持着一柄柴刀,正慢慢将蜂巢剖开。
这位乡民身边,还有一个同伴,手持一柄火把,火把的一头包裹缠绕着藤蔓,点着了之后黑烟滚滚。用这些黑烟一熏,再勇猛的工蜂也不敢靠近巢穴。
被剖开的蜂巢里一层一层巢脾极其整齐,上面还有不少蜜蜂来回爬动,但是那滚滚浓烟的威力实在太大,它们也实在无力奋起反抗。
贾放将头上的衣服蒙得更紧些,勇敢地靠近,然后指点:“找一找蜂王,再看看有没有用来分蜂的王台……”
贾放懂得这些,还真要归功于他入行之初从头到尾盯过的一个项目,当时建筑方要求设计师驻场,以便随时沟通。于是贾放在施工现场住了两个月,周围除了工棚之外,只在两里地之外有一处养蜂场。贾放穷极无聊,去养蜂场造访了几次,竟然跟那里养蜂的大爷交上了朋友,得他指点了不少关于养蜂的知识。
岂料这一趟竟成了贾放的启发之旅。养蜂的大爷特地将蜂脾从蜂房中提出来让贾放观看,让他观察那些整齐划一的六角柱状体。历史上曾有数学家计算过,如果用最少的材料,建造出最大容积的容器,那就是蜂房的结构。
可见蜜蜂是自然界最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之一。
在养蜂场泡了两个月之后,贾放的下一个设计作品里引入了蜂房的六边形结构,这给他的设计作品带来了一种简洁雅致,却又兼具了后工业化时期的硬朗与实用风格。
那件作品给他带来了很多赞许与荣誉,但那次经历却教给了很多更实用的东西。
只见贾放索性凑近了观察,他伸手指点:“那个就是王台,把它所在的蜂脾和蜂房的其他部分分开……”
所谓“王台”,就是蜜蜂用来培育蜂王的“小房间”。
他们这回还挺幸运,这一群蜜蜂看起来快要到自然分蜂的时候了,因此王台已经筑成,新的蜂王眼看就要孵化。
正好将整个蜂房一分为二,盛在贾放带来的这两个大木箱里。
手持柴刀的乡民按照贾放说的,提起蜂房,就要盛在蜂箱中,贾放却说:“将那块厚一些的,再劈下一半,小心,不要伤到蜂王的巢穴。”
那个乡民依言取下了一大块,托在手里,只见蜂蜡制成的蜂房里,金黄浓厚的蜂蜜正在慢慢地往外渗。
贾放命人把这两个木箱放在地面上,然后连同熏蜜蜂的火把一道,慢慢地后撤,让缓过劲儿的蜜蜂慢慢地归巢。
两个木箱放置得较远,稍微有些距离。原本同一群蜜蜂,这时都有些蒙圈,不知道该回哪个巢穴好,乱哄哄地飞了一阵,眼看天色已经较晚了,这些蜜蜂却始终不肯归巢。
贾放则告诉那位取下一大块蜂巢的乡民:“去取一点蜂蜜出来,然后涂在那木箱的箱盖上,再赶紧把箱盖扣上。”
这些乡民都是贾放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当下毫不迟疑,飞快地去了,在箱盖上涂了一层蜂蜜。
这下子,四散在外的蜜蜂全飞了回来,密密麻麻地爬在两只蜂箱的箱盖上。全副武装的乡民随即小心翼翼地将盖子扣上。
“成了!”贾放拍手,“明天让木匠再做两个支架,把这两个蜂箱架起来。”
这样一来,两个上方有盖子可以防雨,进出口在下方的蜂房便做好了。
那位今天出了大力气的乡民手中捧着剩下的半块蜂巢,递到贾放面前:“三爷,这蜂巢您要怎么处置?”
贾放教他把里面一层一层的蜂脾取下来,那都是蜂蜡,用处很多。“至于里面的蜂蜜,大家都辛苦了一天了,这些蜂蜜就都是大伙儿的,带回家,让家里的孩儿们好好享用一番吧!”
贾放话音一落,现场登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娃儿们,有蜜饼吃了!”那个取蜂巢的乡民一声大喊。听见这声甜蜜的召唤,也不知是哪里钻出了一大群孩童,一个个欢呼雀跃着,冲着这手捧蜂房的乡民跑了过来,似乎他手中拿着的不是刚才的蜂房,而是甜蜜蜜、香喷喷,刚出炉的饼子。
“养蜂?”陶村长和秦村长齐齐惊讶地问。
“咱们这附近各种山花不少,说明蜜源充足,完全可以考虑人工养蜂。”贾放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当即吩咐,“让大家待会儿把整个蜂巢都摘下来,劈开蜂巢的时候,找一找老蜂王和王台的位置,然后把这两部分分开,喂,等着我啊——”
贾放转身飞奔,跑去金融办找老金和老涂。这两位见到一个头上蒙着衣衫的“蒙面人”冲进来,吓得差点儿摇铃叫稽查队。
贾放却兴兴头地问:“两位,上次被咱们做大了的那些‘钱箱”在哪里?”
早在年节前后,金融办请了村里的木匠为金融办打造几只临时存放钱币的木箱,专门供收取办集时的管理费和美食街的管理费使用。
这些木箱被设计成深口木箱,最上面的箱盖正中有一道横槽,用以投掷钱币,钱箱的上盖和下盖都可以整个打开,方便把里面的流通券和钱币从中倒出来。
但是头一回和木匠沟通不畅,这木箱做的比原本预订的尺寸大了整整一倍。老金和老涂几乎需要两个人合作拎一个木箱,自然不实用。但又不能让人家木匠白干活,只好又重新说明了尺寸,重新订制一批。这些做大了的木箱就被堆放在金融办的办公室里,准备看看以后能派上什么用场。
贾放让老金和老涂把木箱取出来,自己一手拎了一个,越过青坊桥,来到“拆蜂房”现场。
这一回他总算是看清楚了那个蜂巢。只见蜂巢的直径超过两尺,也不晓得这群蜂儿在这里经营了多久。
这蜂巢与大树的连接处已经被完全挑断,蜂巢被取下来横放在地面上。一个三村的乡民手上缠着厚厚的麻布,持着一柄柴刀,正慢慢将蜂巢剖开。
这位乡民身边,还有一个同伴,手持一柄火把,火把的一头包裹缠绕着藤蔓,点着了之后黑烟滚滚。用这些黑烟一熏,再勇猛的工蜂也不敢靠近巢穴。
被剖开的蜂巢里一层一层巢脾极其整齐,上面还有不少蜜蜂来回爬动,但是那滚滚浓烟的威力实在太大,它们也实在无力奋起反抗。
贾放将头上的衣服蒙得更紧些,勇敢地靠近,然后指点:“找一找蜂王,再看看有没有用来分蜂的王台……”
贾放懂得这些,还真要归功于他入行之初从头到尾盯过的一个项目,当时建筑方要求设计师驻场,以便随时沟通。于是贾放在施工现场住了两个月,周围除了工棚之外,只在两里地之外有一处养蜂场。贾放穷极无聊,去养蜂场造访了几次,竟然跟那里养蜂的大爷交上了朋友,得他指点了不少关于养蜂的知识。
岂料这一趟竟成了贾放的启发之旅。养蜂的大爷特地将蜂脾从蜂房中提出来让贾放观看,让他观察那些整齐划一的六角柱状体。历史上曾有数学家计算过,如果用最少的材料,建造出最大容积的容器,那就是蜂房的结构。
可见蜜蜂是自然界最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之一。
在养蜂场泡了两个月之后,贾放的下一个设计作品里引入了蜂房的六边形结构,这给他的设计作品带来了一种简洁雅致,却又兼具了后工业化时期的硬朗与实用风格。
那件作品给他带来了很多赞许与荣誉,但那次经历却教给了很多更实用的东西。
只见贾放索性凑近了观察,他伸手指点:“那个就是王台,把它所在的蜂脾和蜂房的其他部分分开……”
所谓“王台”,就是蜜蜂用来培育蜂王的“小房间”。
他们这回还挺幸运,这一群蜜蜂看起来快要到自然分蜂的时候了,因此王台已经筑成,新的蜂王眼看就要孵化。
正好将整个蜂房一分为二,盛在贾放带来的这两个大木箱里。
手持柴刀的乡民按照贾放说的,提起蜂房,就要盛在蜂箱中,贾放却说:“将那块厚一些的,再劈下一半,小心,不要伤到蜂王的巢穴。”
那个乡民依言取下了一大块,托在手里,只见蜂蜡制成的蜂房里,金黄浓厚的蜂蜜正在慢慢地往外渗。
贾放命人把这两个木箱放在地面上,然后连同熏蜜蜂的火把一道,慢慢地后撤,让缓过劲儿的蜜蜂慢慢地归巢。
两个木箱放置得较远,稍微有些距离。原本同一群蜜蜂,这时都有些蒙圈,不知道该回哪个巢穴好,乱哄哄地飞了一阵,眼看天色已经较晚了,这些蜜蜂却始终不肯归巢。
贾放则告诉那位取下一大块蜂巢的乡民:“去取一点蜂蜜出来,然后涂在那木箱的箱盖上,再赶紧把箱盖扣上。”
这些乡民都是贾放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当下毫不迟疑,飞快地去了,在箱盖上涂了一层蜂蜜。
这下子,四散在外的蜜蜂全飞了回来,密密麻麻地爬在两只蜂箱的箱盖上。全副武装的乡民随即小心翼翼地将盖子扣上。
“成了!”贾放拍手,“明天让木匠再做两个支架,把这两个蜂箱架起来。”
这样一来,两个上方有盖子可以防雨,进出口在下方的蜂房便做好了。
那位今天出了大力气的乡民手中捧着剩下的半块蜂巢,递到贾放面前:“三爷,这蜂巢您要怎么处置?”
贾放教他把里面一层一层的蜂脾取下来,那都是蜂蜡,用处很多。“至于里面的蜂蜜,大家都辛苦了一天了,这些蜂蜜就都是大伙儿的,带回家,让家里的孩儿们好好享用一番吧!”
贾放话音一落,现场登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娃儿们,有蜜饼吃了!”那个取蜂巢的乡民一声大喊。听见这声甜蜜的召唤,也不知是哪里钻出了一大群孩童,一个个欢呼雀跃着,冲着这手捧蜂房的乡民跑了过来,似乎他手中拿着的不是刚才的蜂房,而是甜蜜蜜、香喷喷,刚出炉的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