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237
田友明答道:“家里自己有一块田,种过一阵甘蔗。但是我们那儿地气偏冷,种出来的甘蔗不算太好。因此多数的时候,还是从南方收了甘蔗来,自家制糖。”
这就对了——贾放点点头。
“所以你来这里还是想重操旧业?”他问田友明,“还是说,你只想种甘蔗?”
田友明登时摇手,说:“三爷真是一针见血——小人……我,我还是想把家里的制糖作坊办起来。毕竟这里应当不缺材料。”
贾放登时笑:“既然你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我就直说了。与其让我批一块地让你种甘蔗,倒不如让我批一块地给你,给你建那个制糖作坊。”
“趁现在咱们有集,有美食街,正好先把消息放出去,说咱们桃源寨要收这甘蔗。准保会有人送来。”贾放的意思,不一定非要先种了甘蔗才能再建制糖厂——竟然田友明家里有制糖的经验,那就直接上马,从周边的镇子收原材料,来料加工。
而桃源寨里,有的是糖的消费市场,完全可以自产自销。
田友明大喜:“三爷好决断!”
贾放:“先别急着高兴,我要看一下你的企划。”
田友明和米三刀相互看了一眼,两人都不懂什么叫做“企划”。
“就是写下来,你建这个作坊,需要多大的地方,多少人工,需要哪些材料,是不是需要一口大铁锅,又或者我拨一眼沼气池出来的沼气灶给你会省时省事些……”
“你从这里大概以多少钱收甘蔗,能产多少糖,又以多少钱卖出去,扣除人工和其他成本,你每一季能有多少净利……”
贾放最后一句话最重要,“把所有的投入都算清楚了,我好给你放贷款啊!”
田友明原本想着用家里的积蓄先建一个小规模的作坊,然后等到赚钱之后,再慢慢扩建。谁想到贾放竟然答应他,如果那“企划”做得好,可以得到桃源寨的创业贷款,这样一上来就可以建一个规模还不错的制糖厂了。
田友明这哪里还坐得住,他几乎立刻就想冲回自己家去,叫上老子娘和姐妹,大家一起好好商量一下,算一算到底该怎么规划这座作坊。
谁知贾放问他:“你们家以前那作坊叫什么名儿呀?”
田友明老实回答:“回三爷的话,我们家以前专做红糖,熬糖的时候又特别香,周围十里都能闻得见那甜香味儿。所以家里作坊就起了个土名儿叫做‘红香糖坊’。”
贾放:……我就知道!
他刚开始筹算要建养蜂场的时候,就隐隐约约觉得这和“红香圃”有点儿关系。
“红香圃”是什么地方?那是“湘云眠芍”这样的名场面发生的地方——按照书中所述,湘云当时吃醉了酒,迷迷糊糊地在一块山石上就睡去了,被大家发现的时候业已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②——可不就跟蜜蜂蝴蝶扯上关系了?
眼下除了养蜂产蜂蜜之外,竟然又有一家制糖作坊找上自己,而且竟然就叫“红香糖坊”。
还有啥不能说明一切的?
但令贾放欣慰的是:他早先还在感慨这桃源寨的孩子们从来没有机会品尝味道甜蜜的食物,随即桃源寨就迎来了甜蜜的机会——看来以后要在这里迅速地推广牙刷了。
一时米三刀和田友明两人起身告辞。贾放送他们出招商办,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套话,询问两人的实际情况。
“都二十了,却都还单着?”贾放问:明明他寨子里的男女比例没有这么不协调,不应该有那么多大龄单身青年啊!
田友明登时红了脸,米三刀却大大方方地道:“我一个孤鬼儿,独来独往惯了的。贾三爷若要操心,替田友明操心便是。”
贾放“哈哈”一笑:“我才没有心思替你们操心,只不过姻缘天定,没准儿出了这门儿,姻缘就找上门来了呢?”
话音刚落,忽然对面一排女孩子齐齐拦住了三人的去路。
“这是要做什么?”米三刀和田友明都莫名有点儿紧张。贾放却是见过这情形的,当即笑道:“真是说什么来什么。”
这些女孩子都是桃源村的土著姑娘,她们和新余村的姑娘最大的区别就是平日里勇于抛头露面,出门的时候会披挂上阵,头上身上戴着那些亮闪闪、沉甸甸的银饰。见到了心仪的男人,她们往往会与对方唱歌对答。
果然,只听其中一个少女朗声唱道:“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回。蜜蜂忘记还窝去,养蜂人你到底寨里来。”
这边是桃源村的“对歌”旧俗。年轻男女,若是相互有了好感,便以唱山歌的形式相互对答。这些山歌多半有套路,比如说初见的时候唱《初见歌》、《试探歌》,如果相互有意,便唱《初恋歌》、《深交歌》,定情了便唱《定情歌》,出嫁的时候新娘要哭嫁,因此还有《哭嫁歌》之类,名目繁多,但都是真情流露、直抒胸臆。年轻的人们靠这些山歌拉近距离、缔结情缘。
但桃源村这里情况比较特殊。
桃源村的土著,人口大约一千余人,只有四个姓,绵延数代之后血统已经非常接近。因此桃源村里的女儿多数嫁到外头,陶村长的孙女便是一个例子。而村里的年轻人娶媳妇儿,近来也多有到外头下聘的趋势。桃源村尽量避免“自产自销”,这可以算是一种防止近亲结婚的“优生”措施。
原本这一带还曾有“歌圩看对”的习俗,即“婚不用媒聘”,“歌唱成婚”,也就是说青年男女在对歌会上相互看对眼了,情投意合,便直接办事,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对于桃源村这样人口级别的小村落,这种婚嫁的方式便行不通,因为对一个适龄青年唱首山歌,对方却可能就是自己三代以内的血亲。而邻县邻镇,因为当地大力推行“教化之功”,认为“歌圩看对”是伤风败俗之举,这种婚俗也渐渐被禁止了。
此刻这些桃源村里勇敢的姑娘们,站在田友明和米三刀跟前,大胆唱出了“试探歌”。
这提醒了贾放:确实有一阵子没有关心过适龄青年们的婚姻大事了。
这就对了——贾放点点头。
“所以你来这里还是想重操旧业?”他问田友明,“还是说,你只想种甘蔗?”
田友明登时摇手,说:“三爷真是一针见血——小人……我,我还是想把家里的制糖作坊办起来。毕竟这里应当不缺材料。”
贾放登时笑:“既然你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我就直说了。与其让我批一块地让你种甘蔗,倒不如让我批一块地给你,给你建那个制糖作坊。”
“趁现在咱们有集,有美食街,正好先把消息放出去,说咱们桃源寨要收这甘蔗。准保会有人送来。”贾放的意思,不一定非要先种了甘蔗才能再建制糖厂——竟然田友明家里有制糖的经验,那就直接上马,从周边的镇子收原材料,来料加工。
而桃源寨里,有的是糖的消费市场,完全可以自产自销。
田友明大喜:“三爷好决断!”
贾放:“先别急着高兴,我要看一下你的企划。”
田友明和米三刀相互看了一眼,两人都不懂什么叫做“企划”。
“就是写下来,你建这个作坊,需要多大的地方,多少人工,需要哪些材料,是不是需要一口大铁锅,又或者我拨一眼沼气池出来的沼气灶给你会省时省事些……”
“你从这里大概以多少钱收甘蔗,能产多少糖,又以多少钱卖出去,扣除人工和其他成本,你每一季能有多少净利……”
贾放最后一句话最重要,“把所有的投入都算清楚了,我好给你放贷款啊!”
田友明原本想着用家里的积蓄先建一个小规模的作坊,然后等到赚钱之后,再慢慢扩建。谁想到贾放竟然答应他,如果那“企划”做得好,可以得到桃源寨的创业贷款,这样一上来就可以建一个规模还不错的制糖厂了。
田友明这哪里还坐得住,他几乎立刻就想冲回自己家去,叫上老子娘和姐妹,大家一起好好商量一下,算一算到底该怎么规划这座作坊。
谁知贾放问他:“你们家以前那作坊叫什么名儿呀?”
田友明老实回答:“回三爷的话,我们家以前专做红糖,熬糖的时候又特别香,周围十里都能闻得见那甜香味儿。所以家里作坊就起了个土名儿叫做‘红香糖坊’。”
贾放:……我就知道!
他刚开始筹算要建养蜂场的时候,就隐隐约约觉得这和“红香圃”有点儿关系。
“红香圃”是什么地方?那是“湘云眠芍”这样的名场面发生的地方——按照书中所述,湘云当时吃醉了酒,迷迷糊糊地在一块山石上就睡去了,被大家发现的时候业已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②——可不就跟蜜蜂蝴蝶扯上关系了?
眼下除了养蜂产蜂蜜之外,竟然又有一家制糖作坊找上自己,而且竟然就叫“红香糖坊”。
还有啥不能说明一切的?
但令贾放欣慰的是:他早先还在感慨这桃源寨的孩子们从来没有机会品尝味道甜蜜的食物,随即桃源寨就迎来了甜蜜的机会——看来以后要在这里迅速地推广牙刷了。
一时米三刀和田友明两人起身告辞。贾放送他们出招商办,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套话,询问两人的实际情况。
“都二十了,却都还单着?”贾放问:明明他寨子里的男女比例没有这么不协调,不应该有那么多大龄单身青年啊!
田友明登时红了脸,米三刀却大大方方地道:“我一个孤鬼儿,独来独往惯了的。贾三爷若要操心,替田友明操心便是。”
贾放“哈哈”一笑:“我才没有心思替你们操心,只不过姻缘天定,没准儿出了这门儿,姻缘就找上门来了呢?”
话音刚落,忽然对面一排女孩子齐齐拦住了三人的去路。
“这是要做什么?”米三刀和田友明都莫名有点儿紧张。贾放却是见过这情形的,当即笑道:“真是说什么来什么。”
这些女孩子都是桃源村的土著姑娘,她们和新余村的姑娘最大的区别就是平日里勇于抛头露面,出门的时候会披挂上阵,头上身上戴着那些亮闪闪、沉甸甸的银饰。见到了心仪的男人,她们往往会与对方唱歌对答。
果然,只听其中一个少女朗声唱道:“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回。蜜蜂忘记还窝去,养蜂人你到底寨里来。”
这边是桃源村的“对歌”旧俗。年轻男女,若是相互有了好感,便以唱山歌的形式相互对答。这些山歌多半有套路,比如说初见的时候唱《初见歌》、《试探歌》,如果相互有意,便唱《初恋歌》、《深交歌》,定情了便唱《定情歌》,出嫁的时候新娘要哭嫁,因此还有《哭嫁歌》之类,名目繁多,但都是真情流露、直抒胸臆。年轻的人们靠这些山歌拉近距离、缔结情缘。
但桃源村这里情况比较特殊。
桃源村的土著,人口大约一千余人,只有四个姓,绵延数代之后血统已经非常接近。因此桃源村里的女儿多数嫁到外头,陶村长的孙女便是一个例子。而村里的年轻人娶媳妇儿,近来也多有到外头下聘的趋势。桃源村尽量避免“自产自销”,这可以算是一种防止近亲结婚的“优生”措施。
原本这一带还曾有“歌圩看对”的习俗,即“婚不用媒聘”,“歌唱成婚”,也就是说青年男女在对歌会上相互看对眼了,情投意合,便直接办事,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对于桃源村这样人口级别的小村落,这种婚嫁的方式便行不通,因为对一个适龄青年唱首山歌,对方却可能就是自己三代以内的血亲。而邻县邻镇,因为当地大力推行“教化之功”,认为“歌圩看对”是伤风败俗之举,这种婚俗也渐渐被禁止了。
此刻这些桃源村里勇敢的姑娘们,站在田友明和米三刀跟前,大胆唱出了“试探歌”。
这提醒了贾放:确实有一阵子没有关心过适龄青年们的婚姻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