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节
苏青玉睡得沉, 还做了个梦,梦到小严村在华国的扶贫干部带领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小严村的人不懒惰, 他们只是没什么文化,不懂什么叫发展。不懂那些山,那些水都是可以用来挣大钱的。
他们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走着。
没有了一个她, 还有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在为脱贫致富而努力着。
醒来之后, 她就豁然开朗了。
虽然在不同的时空, 但是这里还是华国。
她还有理想, 还有目标。
大伙儿见她一早又精神奕奕了,都放心不少。
到了教室, 班上的同学都沸腾了,和她讲五一去元华帮忙的经历。
他们不止帮忙了, 还从元华的同志嘴里听说了西方经济的实际情况。
在他们看来, 西方的经济虽然先进, 但是并不适用于华国,但是也让他们开阔了眼界。都迫不及待的和这活动的组织者苏青玉分享自己的收获。
“班长, 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吗?”
苏青玉道, “有啊,只要你们不嫌辛苦。以后我们去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看看,再去贫困地区看看,努力寻找适用于华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让咱们的改革之路走的更顺利。”
“好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同学们纷纷赞同。
苏青玉也希望他们多接触改革中的华国经济, 毕竟过两年之后, 他们就是华国改革的执行者。
因为掉了几天课程,苏青玉倒是花了点时间补起来了。
路过学校通讯室的时候,看到有自己的名字,是苏家屯打过来的,她赶紧回了电话。
“青玉啊,你去哪里了,咱等你电话几天了。你没啥事儿吧。”苏卫国担心道。
他打了电话到首都找青玉,一般青玉都是当天回复的,这次几天才回复,可让他担心了。
苏青玉道,“出去考察了一下粮油站,有什么事吗?”
“公务方面没什么,大家都在忙活,困难都能解决,就是奶骂我了,说我不该和你说大姑的事儿,让你担心了,这不,让我打电话再和你说一下情况,免得你担心。”
“大姑出院了?”
“还没呢,建军倒是回来了,这小子住了一个月的院,能下床就跑回来了,现在在医院照顾大姑。不过大姑也没啥了,伤筋动骨一百天,养养就好了。”
苏青玉也就放心了,“那就让大姑好好养伤,对了,李家那边没过来找麻烦吧。”
“找个屁的麻烦,队里都嚷嚷着要吆喝人开车过去揍他们老李家呢,给他们个教训。”
如今苏家屯的人可把苏青玉当宝贝的,老苏家的事儿,那就是大家的事儿。老苏家的人被欺负了,这是欺负到自家头上来了,必须干!
苏青玉道,“打架就不要了,法治社会,都别冲动。好好解决,大姑怎么打算的?”
“还能咋打算啊,田地都在那边呢,大姑想带着建军媳妇回去,奶没让,说让留在队里,可队里没田地。”
苏青玉道,“没田地就没田地,能干活就行。咱队里田地都承包给小红旗了,以后大家帮着小红旗种地,那都是拿工资的,只要大姑他们乐意,就留在队里干活拿工资。要是要盖房子,就给大姑批个宅地基,她本来就是咱苏家屯的人。”
至于田地暂时是没法分了,毕竟都分完了。而且当初也说过了,之前嫁出去的女人,搬出去的男人,就算回来,可以批宅地基,但是是不参与分田地。一方面是不这么规定,这笔账扯不清楚,之前那些年不知道多少人搬出去嫁出去的。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陪着苏家屯发展起来的这批社员的利益。当然如果愿意搬回来,陪着苏家屯再继续发展,下次分地,就可以参与了。不过这也要等不少年。一般人也不乐意回来,苏大姑这倒是特殊情况了。
“那也行,我回去和姑商量一下。她家人口不多,哪里也不缺一口饭吃。之前咱队里还有老房子没拆完的,可以暂时给他们住,等盖了新房就好。”
挂了电话,苏卫国又和苏奶奶去了医院看苏大姑,准备接她出院了。
苏大姑是不想连累娘家人的。
虽然这次婆家伤了她的心,可她也知道,自己是嫁出去的人,再怎么样,李家那边也是她的家,总不至于不回家去。
她儿子李建军还在犹豫,一方面是想回去算账,而且确实那也是家,以后还得吃饭,就算去首都学技术,家里老娘和媳妇孩子都要过日子的。
但是又担心他们在家里过的不好。
之前自己在部队干的好,还得到人尊敬,现在负伤退伍了,连重活都干不了,家里人肯定更不会对他老娘和媳妇好了。
苏奶奶进屋见苏大姑要收拾东西,立马就发脾气了,不让她回去。“去他娘的老李家,当初那娃子一个奶娃娃你给带大的,现在这么对你,你还回去做啥,他李三柱也不是个东西,媳妇摔成这样,也不给治,这样的伴要着干啥?”
苏大姑道,“妈,那到底是我家。”
“屁的家,不回去了,你侄女青玉都打电话回来了,说让你们留在苏家屯,批宅地基盖房子,田地是不能重新分了,但是你们以后可以在队里上工干活,拿工资,米油都能直接从小红旗买,不差吃喝。”
李建军道,“还能这么安排吗?我们是外姓人啊。”
他也不想给自己姥姥家添麻烦。
苏奶奶道,“苏家屯外姓人还少了,现在苏家屯闺女都不外嫁了,小伙子们都往咱队里来,在这里安家,都是外姓人。不多你们一家。人家那来的早的外姓人还参与分田地呢。”
苏卫国道,“对啊大姑,就留下吧,青玉都发话了。建军这次为了照顾你,也错过了部队的分配,你总不能让他回去种地吧。正好安顿好了你们,让建军去首都学技术去,咱队里现在就差技术工人,他是退伍军人才能去学呢。”
苏大姑看着儿子,有些不知道咋办。
李建军沉默了一会儿,再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回李家村他是不想让她们回去的,自己要是外出了,怕照顾不到,留在家里了,自己这身体养不活他们。
在苏家屯还好,这次妈也多亏了姥姥一家子了。都是靠得住的人。
“姥,卫国,那暂时就麻烦苏家屯了,等我以后宽裕了,我们另外再安排,不给苏家屯添麻烦。”
“啥麻烦啊,我高兴来不及呢。”苏奶奶高兴道。
她看着现在不用外嫁的姑娘们,就时常想起自家远嫁的闺女,当初要不是家里穷,都吃不饱肚子了,为了活命也不至于让闺女嫁那么远,还是给人当后娘的。原以为一个奶娃娃养大了也和自己生的一样,谁知道是白眼狼,养不熟。
吃了这么多年的苦头,可算是能够一家团聚了。
这是苏奶奶以前不敢想的日子。
想想以前的苏家屯,她就算有心,也帮不了闺女。现在不一样了,家里宽裕,老二媳妇也么以前小气了,她在家里也说得上话。而且现在拿工资,闺女一家子就算回来了,也是帮队里干活,拿工资,不和大家分粮食,别人也不能说闲话,现在家家户户可都有不外嫁的闺女呢,谁家也不能说谁。
还是多亏了青玉啊,苏奶奶心里热乎乎的想着。
不回老李家去,苏大姑一家子就直接回了苏家屯,队里人还挺热情,知道苏大姑家的遭遇之后,还来看她。安慰她。
李建军则和苏卫国他们去收拾房子。
队里如今家家户户收了补贴盖新房子了,之前那些老房子也就属于队里规划了,队里规划是要在这建办公室,建卫生所,以及百货的,现在只是在规划,所以拆掉了一批房子了,还剩下一批,就挑了一间还能住人的,暂时让他们住进去。
也不止他们一家,一些家里闺女嫁人,不离开队里的,来不及盖新房子的,就在队里申请住旧房子,然后边盖新房子。
李建军这次有退伍津贴,盖房子还是盖的起来的。也没要队里的补贴,觉得给队里添麻烦了,怪不好意思的。
苏卫国道,“给你你就拿着,也不就你一个,该咋样就咋样,别坏了队里的规矩。”
李建军笑道,“队里这么搞,不怕以后大家都往苏家屯跑啊。到时候都来这里盖房子。”
苏卫国道,“咱巴不得都来苏家屯呢,分田地是分不了了,可盖房子留在这里,咱是一百个欢迎,咱队里现在就差人干活。厂里要年轻有文化的,种地也要有力气的,连养猪场都需要人。你看着一片未来规划,盖起来之后,都需要人来干活,咱队里刨去老人孩子,也没有多少人能用,愁着呢。”
李建军看着苏家屯的这个发展,心里都觉得惊讶,他可从没想过,一个队里能发展成这样的。
小时也来过苏家屯,咋说呢,就和一潭死水一样,一点浪花都没有,都混日子。现在却不一样了,感觉浪打浪,红红火火的。看着就有希望。
他突然觉得留在这里是个再正确不过的想法了。
这还是沾着老娘姓苏的光了。
队里人都热情,确切的说是对苏青玉的家人尤其热情。特别是年轻的女孩子们,都特别感激苏青玉,连带着家里人也心存感激,知道苏大姑的情况,都来帮忙收拾房子,给她搬家。
知道苏大姑家里东西没置办齐全,这家一把椅子,那家一个菜坛子,借着先用。一下子就把家给安下来了。
苏奶奶高兴道,“这以后就离得近了。每天都能见着面了。”
苏大姑红着眼,双眼含泪。感觉苦了这么多年,又回到小时候一样了。
作为远嫁的闺女,她这些年过的真不容易。
婆家妯娌欺负她娘家远,婆婆最也不把她当回事,熬了多年才算是养大孩子,继子也处处不把她当娘看,老头子更是谈不上什么夫妻感情。
现在终于回到自家老爹老娘身边了,一肚子的委屈想要发泄出来。
“妈,妈,”她哭不出来,就只捏着苏奶奶的手喊妈。
家虽然安了,但是李家村的东西还没搬,就算不和他们分哪些财产,也要把自己平时穿的用的搬过来。
而且李建军还想回去和自己的老爹和大哥说清楚,以后这个家就分了,各养各的了。
别说他不养老爹,这些年的津贴都是寄回来的,管钱的是他奶,反正最后也是给老李家了。
第230章
苏卫国要忙着队里的事儿没时间和他一起去, 倒是队里几个年轻人勒起袖子自告奋勇的跟着。免得青玉书记不在家,她家里人被人欺负了,那可憋屈了。
李建军出钱包了队里的拖拉机帮着搬家。
一车人就开着车过去了。
李家对于苏大姑被娘家人接走并不怎么担心。治好了当然好, 省了一笔钱了,没治好了,那以后也有人帮着照顾, 不用自家操心。
他们该上工上工,该吃饭吃饭。
一直等李建军带着一车人来了,才意识到李建军就算负伤退伍了, 也还是那个李建军。
李建军回来什么也没说, 直接开门进自己屋里搬东西。
因为爹妈还在, 加上自己常年在外, 所以家里并没有分家,自己和媳妇孩子一个屋住着。屋子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他卷起铺盖,往外面搬, 其他小伙子也勒起袖子往外搬箱子桌子柜子之类的。
李家村的人来看热闹, 看到这情况就问起来了,
李奶奶拄着拐杖也从自己屋里出来了,“建军, 你这做啥啊, 还带这么多人回来。”
李建军道,“我在外面拼死拼活的打仗,我妈受伤了在家里等死,这个家我待不下去了, 我回来搬东西分家, 以后我爸归我哥管, 我妈归我管。以前我交的津贴就当我爸的养老钱了,以后咱谁也不管谁。”
听到这话,李奶奶心虚了。
她儿媳妇这事儿确实家里不地道。可她也是考虑过的。以后建军退伍了,而且看样子还不能干重活了,家里没了收入都要喝西北风。
她的意思是,省着一笔钱,以后了孙子都能过好日子。
人年纪大了,早晚也是有这么一天的。
李建军作为一个男人,懒得和老太太争什么,只说清楚就行。搬空了自己的房子,又去搬自己老娘的衣物。
苏大姑是个勤快人,平时东西都归整的整整齐齐的,倒是方便搬家了。
到底是自家孙子,李奶奶还是劝,“你这搬走了住哪里啊,这好歹是你家。”
小严村的人不懒惰, 他们只是没什么文化,不懂什么叫发展。不懂那些山,那些水都是可以用来挣大钱的。
他们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走着。
没有了一个她, 还有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在为脱贫致富而努力着。
醒来之后, 她就豁然开朗了。
虽然在不同的时空, 但是这里还是华国。
她还有理想, 还有目标。
大伙儿见她一早又精神奕奕了,都放心不少。
到了教室, 班上的同学都沸腾了,和她讲五一去元华帮忙的经历。
他们不止帮忙了, 还从元华的同志嘴里听说了西方经济的实际情况。
在他们看来, 西方的经济虽然先进, 但是并不适用于华国,但是也让他们开阔了眼界。都迫不及待的和这活动的组织者苏青玉分享自己的收获。
“班长, 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吗?”
苏青玉道, “有啊,只要你们不嫌辛苦。以后我们去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看看,再去贫困地区看看,努力寻找适用于华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让咱们的改革之路走的更顺利。”
“好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同学们纷纷赞同。
苏青玉也希望他们多接触改革中的华国经济, 毕竟过两年之后, 他们就是华国改革的执行者。
因为掉了几天课程,苏青玉倒是花了点时间补起来了。
路过学校通讯室的时候,看到有自己的名字,是苏家屯打过来的,她赶紧回了电话。
“青玉啊,你去哪里了,咱等你电话几天了。你没啥事儿吧。”苏卫国担心道。
他打了电话到首都找青玉,一般青玉都是当天回复的,这次几天才回复,可让他担心了。
苏青玉道,“出去考察了一下粮油站,有什么事吗?”
“公务方面没什么,大家都在忙活,困难都能解决,就是奶骂我了,说我不该和你说大姑的事儿,让你担心了,这不,让我打电话再和你说一下情况,免得你担心。”
“大姑出院了?”
“还没呢,建军倒是回来了,这小子住了一个月的院,能下床就跑回来了,现在在医院照顾大姑。不过大姑也没啥了,伤筋动骨一百天,养养就好了。”
苏青玉也就放心了,“那就让大姑好好养伤,对了,李家那边没过来找麻烦吧。”
“找个屁的麻烦,队里都嚷嚷着要吆喝人开车过去揍他们老李家呢,给他们个教训。”
如今苏家屯的人可把苏青玉当宝贝的,老苏家的事儿,那就是大家的事儿。老苏家的人被欺负了,这是欺负到自家头上来了,必须干!
苏青玉道,“打架就不要了,法治社会,都别冲动。好好解决,大姑怎么打算的?”
“还能咋打算啊,田地都在那边呢,大姑想带着建军媳妇回去,奶没让,说让留在队里,可队里没田地。”
苏青玉道,“没田地就没田地,能干活就行。咱队里田地都承包给小红旗了,以后大家帮着小红旗种地,那都是拿工资的,只要大姑他们乐意,就留在队里干活拿工资。要是要盖房子,就给大姑批个宅地基,她本来就是咱苏家屯的人。”
至于田地暂时是没法分了,毕竟都分完了。而且当初也说过了,之前嫁出去的女人,搬出去的男人,就算回来,可以批宅地基,但是是不参与分田地。一方面是不这么规定,这笔账扯不清楚,之前那些年不知道多少人搬出去嫁出去的。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陪着苏家屯发展起来的这批社员的利益。当然如果愿意搬回来,陪着苏家屯再继续发展,下次分地,就可以参与了。不过这也要等不少年。一般人也不乐意回来,苏大姑这倒是特殊情况了。
“那也行,我回去和姑商量一下。她家人口不多,哪里也不缺一口饭吃。之前咱队里还有老房子没拆完的,可以暂时给他们住,等盖了新房就好。”
挂了电话,苏卫国又和苏奶奶去了医院看苏大姑,准备接她出院了。
苏大姑是不想连累娘家人的。
虽然这次婆家伤了她的心,可她也知道,自己是嫁出去的人,再怎么样,李家那边也是她的家,总不至于不回家去。
她儿子李建军还在犹豫,一方面是想回去算账,而且确实那也是家,以后还得吃饭,就算去首都学技术,家里老娘和媳妇孩子都要过日子的。
但是又担心他们在家里过的不好。
之前自己在部队干的好,还得到人尊敬,现在负伤退伍了,连重活都干不了,家里人肯定更不会对他老娘和媳妇好了。
苏奶奶进屋见苏大姑要收拾东西,立马就发脾气了,不让她回去。“去他娘的老李家,当初那娃子一个奶娃娃你给带大的,现在这么对你,你还回去做啥,他李三柱也不是个东西,媳妇摔成这样,也不给治,这样的伴要着干啥?”
苏大姑道,“妈,那到底是我家。”
“屁的家,不回去了,你侄女青玉都打电话回来了,说让你们留在苏家屯,批宅地基盖房子,田地是不能重新分了,但是你们以后可以在队里上工干活,拿工资,米油都能直接从小红旗买,不差吃喝。”
李建军道,“还能这么安排吗?我们是外姓人啊。”
他也不想给自己姥姥家添麻烦。
苏奶奶道,“苏家屯外姓人还少了,现在苏家屯闺女都不外嫁了,小伙子们都往咱队里来,在这里安家,都是外姓人。不多你们一家。人家那来的早的外姓人还参与分田地呢。”
苏卫国道,“对啊大姑,就留下吧,青玉都发话了。建军这次为了照顾你,也错过了部队的分配,你总不能让他回去种地吧。正好安顿好了你们,让建军去首都学技术去,咱队里现在就差技术工人,他是退伍军人才能去学呢。”
苏大姑看着儿子,有些不知道咋办。
李建军沉默了一会儿,再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回李家村他是不想让她们回去的,自己要是外出了,怕照顾不到,留在家里了,自己这身体养不活他们。
在苏家屯还好,这次妈也多亏了姥姥一家子了。都是靠得住的人。
“姥,卫国,那暂时就麻烦苏家屯了,等我以后宽裕了,我们另外再安排,不给苏家屯添麻烦。”
“啥麻烦啊,我高兴来不及呢。”苏奶奶高兴道。
她看着现在不用外嫁的姑娘们,就时常想起自家远嫁的闺女,当初要不是家里穷,都吃不饱肚子了,为了活命也不至于让闺女嫁那么远,还是给人当后娘的。原以为一个奶娃娃养大了也和自己生的一样,谁知道是白眼狼,养不熟。
吃了这么多年的苦头,可算是能够一家团聚了。
这是苏奶奶以前不敢想的日子。
想想以前的苏家屯,她就算有心,也帮不了闺女。现在不一样了,家里宽裕,老二媳妇也么以前小气了,她在家里也说得上话。而且现在拿工资,闺女一家子就算回来了,也是帮队里干活,拿工资,不和大家分粮食,别人也不能说闲话,现在家家户户可都有不外嫁的闺女呢,谁家也不能说谁。
还是多亏了青玉啊,苏奶奶心里热乎乎的想着。
不回老李家去,苏大姑一家子就直接回了苏家屯,队里人还挺热情,知道苏大姑家的遭遇之后,还来看她。安慰她。
李建军则和苏卫国他们去收拾房子。
队里如今家家户户收了补贴盖新房子了,之前那些老房子也就属于队里规划了,队里规划是要在这建办公室,建卫生所,以及百货的,现在只是在规划,所以拆掉了一批房子了,还剩下一批,就挑了一间还能住人的,暂时让他们住进去。
也不止他们一家,一些家里闺女嫁人,不离开队里的,来不及盖新房子的,就在队里申请住旧房子,然后边盖新房子。
李建军这次有退伍津贴,盖房子还是盖的起来的。也没要队里的补贴,觉得给队里添麻烦了,怪不好意思的。
苏卫国道,“给你你就拿着,也不就你一个,该咋样就咋样,别坏了队里的规矩。”
李建军笑道,“队里这么搞,不怕以后大家都往苏家屯跑啊。到时候都来这里盖房子。”
苏卫国道,“咱巴不得都来苏家屯呢,分田地是分不了了,可盖房子留在这里,咱是一百个欢迎,咱队里现在就差人干活。厂里要年轻有文化的,种地也要有力气的,连养猪场都需要人。你看着一片未来规划,盖起来之后,都需要人来干活,咱队里刨去老人孩子,也没有多少人能用,愁着呢。”
李建军看着苏家屯的这个发展,心里都觉得惊讶,他可从没想过,一个队里能发展成这样的。
小时也来过苏家屯,咋说呢,就和一潭死水一样,一点浪花都没有,都混日子。现在却不一样了,感觉浪打浪,红红火火的。看着就有希望。
他突然觉得留在这里是个再正确不过的想法了。
这还是沾着老娘姓苏的光了。
队里人都热情,确切的说是对苏青玉的家人尤其热情。特别是年轻的女孩子们,都特别感激苏青玉,连带着家里人也心存感激,知道苏大姑的情况,都来帮忙收拾房子,给她搬家。
知道苏大姑家里东西没置办齐全,这家一把椅子,那家一个菜坛子,借着先用。一下子就把家给安下来了。
苏奶奶高兴道,“这以后就离得近了。每天都能见着面了。”
苏大姑红着眼,双眼含泪。感觉苦了这么多年,又回到小时候一样了。
作为远嫁的闺女,她这些年过的真不容易。
婆家妯娌欺负她娘家远,婆婆最也不把她当回事,熬了多年才算是养大孩子,继子也处处不把她当娘看,老头子更是谈不上什么夫妻感情。
现在终于回到自家老爹老娘身边了,一肚子的委屈想要发泄出来。
“妈,妈,”她哭不出来,就只捏着苏奶奶的手喊妈。
家虽然安了,但是李家村的东西还没搬,就算不和他们分哪些财产,也要把自己平时穿的用的搬过来。
而且李建军还想回去和自己的老爹和大哥说清楚,以后这个家就分了,各养各的了。
别说他不养老爹,这些年的津贴都是寄回来的,管钱的是他奶,反正最后也是给老李家了。
第230章
苏卫国要忙着队里的事儿没时间和他一起去, 倒是队里几个年轻人勒起袖子自告奋勇的跟着。免得青玉书记不在家,她家里人被人欺负了,那可憋屈了。
李建军出钱包了队里的拖拉机帮着搬家。
一车人就开着车过去了。
李家对于苏大姑被娘家人接走并不怎么担心。治好了当然好, 省了一笔钱了,没治好了,那以后也有人帮着照顾, 不用自家操心。
他们该上工上工,该吃饭吃饭。
一直等李建军带着一车人来了,才意识到李建军就算负伤退伍了, 也还是那个李建军。
李建军回来什么也没说, 直接开门进自己屋里搬东西。
因为爹妈还在, 加上自己常年在外, 所以家里并没有分家,自己和媳妇孩子一个屋住着。屋子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他卷起铺盖,往外面搬, 其他小伙子也勒起袖子往外搬箱子桌子柜子之类的。
李家村的人来看热闹, 看到这情况就问起来了,
李奶奶拄着拐杖也从自己屋里出来了,“建军, 你这做啥啊, 还带这么多人回来。”
李建军道,“我在外面拼死拼活的打仗,我妈受伤了在家里等死,这个家我待不下去了, 我回来搬东西分家, 以后我爸归我哥管, 我妈归我管。以前我交的津贴就当我爸的养老钱了,以后咱谁也不管谁。”
听到这话,李奶奶心虚了。
她儿媳妇这事儿确实家里不地道。可她也是考虑过的。以后建军退伍了,而且看样子还不能干重活了,家里没了收入都要喝西北风。
她的意思是,省着一笔钱,以后了孙子都能过好日子。
人年纪大了,早晚也是有这么一天的。
李建军作为一个男人,懒得和老太太争什么,只说清楚就行。搬空了自己的房子,又去搬自己老娘的衣物。
苏大姑是个勤快人,平时东西都归整的整整齐齐的,倒是方便搬家了。
到底是自家孙子,李奶奶还是劝,“你这搬走了住哪里啊,这好歹是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