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军歌嘹亮
李自成在等着宋文讯息的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西宁女校上,指望着学子们早日学成毕业,开始在西宁地区逐步推广新式教育。
两日后,宋文的传令兵方才赶到西宁。
宋文按照李自成的指示,从降兵从挑选了两百余人,组建了四个总旗,使自己麾下的士兵达到十个总旗,五百余人,为了不影响战斗力,这些士兵是单独操训的,待到操训结束,符合西宁军的基本要求,再与原来的士兵合编。
古浪所其余的三百士兵,已经启程,赶往西宁,接受卫里的处置。
李自成捏住自己的下巴,沉思片刻,心中已有了计较,三百降兵,剔除实在不合适从军的,加入牧羊队与捕鱼队,其余的士兵,给北川县的李绩整编四到五个总旗。
这样算起来,李自成麾下的七大百户,已经有六大百户扩军至五百人,只有驻扎在北川县的秦大年部依然保留着六个总旗的编制。
七大百户的士兵加起来已经达到三千三余人,这还不包括游骑、火兵和自己的亲兵。
李自成觉得,这样的扩充速度实在太快了,即使粮食、饷银跟得上,士兵的战斗力也是问题,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增加了原来的卫所士兵,积习难改,忠诚度也是让人不放心。
如果再发生三角城那种与蒙古人死磕的战斗,士兵能否顶得住,谁也不敢保证,这样的战斗能极大地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对军队对士兵,都是一种蜕变,但战斗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失利,军队的士气便会一泻千里。
三角城战斗的胜利,与战场的指挥官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人治的烙印非常明显,如果周宾早一天撤出三角城,或是关键时刻没有顶住蒙古人的攻城,即便援军赶到,面对的也是城内的蒙古人,也许三角城可以失而复得,但付出的代价、战斗的意义就会完全变了样,至少是一场惨胜,只是西宁军最终夺回了三角城而已。
一句话,无法从制度上保证三角城的胜利,更无法保证扩军后军队的战斗力,在强敌环视的西宁,这是十分危险的。
李自成及时醒来,思索了近一个时辰,心中惊出冷汗,西宁军现在就处在火山口附近,只要出现任何方面的错误,恐怕就要被挫骨扬灰。
他决定暂时停止扩军的步伐,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军整训,既要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更要提高士兵的忠诚度,从心里,也就是思想上引领各支军队,给出他们发展的方向。
粮食也是制约西宁扩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宁眼下进入“退牧还耕”时代,这是第一年,雨水能否像期望的那样维持庄稼的正常生长,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还有,来自与美洲的三种作物,能否获得丰收,大量增加种子的储备,李自成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如果不依赖朝廷的供给,西宁能完成自给自足,李自成才有底气扩军。
此外,就是银子,无论是饷银,还是保障当地百姓的生存,都需要一定数量多银子,但西宁本地的农业基本上被军方垄断,工商业根本没有足够的造血功能,还需要李自成剑走偏锋。
打发走宋文的传令兵,李自成将自己关在书房,将手头的工作全面整理了一遍。
即使暂时不扩军,他也有许多事情要做,关键是替他分忧的人才太少了。
粮食问题,现在差不多交给民政官梁文成了,谁让他是西宁知府呢,当初设立府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民政官来征收、管理粮食的。
虽然民政官也主官各府县的税收,但农业税基本上就是粮食,百姓能够上交的税银微乎其微,几乎可以看做零,而工商业又是处于极其低端的位置,并不能给农业人口增加多少收入,而且工商业本身并不纳税,除了协助市场正常运转,对卫里几乎没有贡献。
要想银子,只能将目光投向西宁以外,李自成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穆青山。
目前能从外面挣钱的,只有蒸馏酒与玻璃,蒸馏酒的收入少些,但玻璃每月都有六千两银子的收入,但与李自成的扩张要求,还是相去甚远,必须开拓新的源头。
军队的训练与管理,一直是李自成亲自在抓,在这点上,他是不会允许别人染指的,不过,他还是希望有一个懂军事的人,能够协助他,将他从繁琐的军务中解放出来。
现在的七大百户(周宾已是从千户了,但习惯上还是七大百户),在李自成的心目中,都叫西宁军,以与朝廷的军队区分开来,但西宁军除了训练严格之外,并没有自己的多少特色,连武器、铠甲、军律等都是借用朝廷的,与明军一般无二,以致巴雅尔一直以为西宁军就是明军。
既然要整训所有的军队,就要建立西宁特色的军队,装备暂时无法更新换代,但军律可以作为改革的重点,大明的军律虽然深入人心,但到了此时,已经不适应战场的现状了,面对游牧民族,明显失去了明初时的锐气,必须进行改革。
李自成想到了历史上的强军,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军律,能不能做个参考。他最为推崇的就是汉武帝时代的汉军,无论骑兵步兵,都敢直入漠北匈奴的王庭,这在中央之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
还有就是岳家军、戚家军,甚至大唐的陌刀军,不过,李自成悲哀地发现,这些强军,对手无一例外都是异族,也就是说,他们打的都是民族牌。
而西宁军面对不仅有巴雅尔这样的蒙古人,更主要的还是朝廷的军队,西宁最终将会以叛乱者的身份出现世人的面前,民族牌是不行了,至少不能做为主流。
无奈之下,李自成想起了毛太祖,此时的西宁,倒是与毛太祖时代有些相似,朝廷有对应的朝廷,割据有对应的割据,就连关外的后金,也与当时东面的倭岛有几分相似。
如果说邓太宗发展了中央之国的经济,那奠定中央之国地位,让百姓感受到国家存在的,便是毛太祖了。
后世那首传唱了数十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便是李自成现在最需要的军律,他挥笔将歌词中的内容写在纸上,将后世的语言大明化,用普通百姓和士兵能听得懂的语言,翻译出来。
“三大纪律”的第一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正是李自成一贯倡导的“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完全吻合,想了一想,这几个字根本不需要调整,便转入下一条。
第二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意思非常清晰,但大明时代,没有“群众”这个称呼,便代之以“百姓”二字。
第三律“一切缴获要归公”,李自成想了想,似乎这个“公”字不太符合士兵们的认知习惯,不过现在的西宁,基本上是家天下,他自己通过开办实业赚取的银子,不是一样要投入到扩军之中?
必须要让士兵认识到,西宁军是一个整体,在这个大家庭中,军官之间,士兵之间才会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若是上了战场,将士们才会团结一致,不会为了保留自己的实力,因观望而失去战机。
一个军官麾下有多少士兵,不是他有多少银子多少粮食,而是卫里给他多少指标,士兵的粮饷有卫里统一发放,士兵伤亡了,卫里给补充人数,这就杜绝了私兵的可能性,西宁卫就会成为一个集体,最后,李自成并没有更改这一律,而是准备给各个百户官洗洗脑子。
“八项注意”是八句话,短小精悍,语言通俗,基本接近大明时代的口语,本身不需要修饰,但李自成看了看,“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这七项注意倒是没什么问题,第八项“不虐待俘虏”,就值得商榷了,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多人道,如何对待俘获,完全根据俘虏方个人情况和彼时的战场需要。
就像马有水在剿灭撒拉尔人时,不但将所有的伤员、老弱妇幼杀了,壮丁转为耕奴,壮女入驻水果楼,如果一点利益都没有,哪个士兵还能保持战斗热情?
这一条暂时不能要了,为保持完整,李自成将之改为“不毁坏公物”,这是为了防止士兵将来攻下城池后,在巨额财富面前,产生打砸抢行为。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然说的都是军民关系,在这个人命草菅的年代,却是争取百姓支持最为重要的手段,至于士兵本身需要遵守的军律,李自成相信毛太祖还会有很多,但他一丝不知,不过,也没关系,“一切行动听指挥”,基本上就涵盖了一切,如果非得细分,将来由军中的秀才们再行揣摩,毕竟一个新事物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
最后,李自成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完善为一首军歌,
“西宁军人个个要牢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第二不拿百姓一针线
百姓对我拥护又喜欢
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努力减轻百姓的负担
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
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
第一说话态度要和好
尊重群众不要耍骄傲
第二买卖价钱要公平
公买公卖不许逞霸道
第三借人东西用过了
当面归还切莫遗失掉
第四若把东西损坏了
照价赔偿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许打人和骂人
军痞作风坚决克服掉
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
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
第七不许调戏妇女们
流氓习气坚决要除掉
第八不许毁坏公财物
不许毁坏不许打砸抢
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
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
军队纪律条条要记清
西宁战士处处爱百姓
保卫西宁永远向前进
全国百姓拥护又欢迎。”
这首歌曲的传唱,李自成不用担心,相信不久之后,整个西宁士兵甚至百姓都会传唱,但究竟由谁来当传唱的引路人,李自成陷入沉思,现在要在军队中搞文工团,肯定不合适,不但要增加军队的开支,而且在军官士兵的自律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前,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
不过,李自成很快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包括西宁在内,有些军队的驻扎地已经有了水果楼,而水果楼内的女人,正好可以承担这样的角色,只要先教会几个水果楼模样周正的女人,再由他们传授士兵,保准事半功倍。
两日后,宋文的传令兵方才赶到西宁。
宋文按照李自成的指示,从降兵从挑选了两百余人,组建了四个总旗,使自己麾下的士兵达到十个总旗,五百余人,为了不影响战斗力,这些士兵是单独操训的,待到操训结束,符合西宁军的基本要求,再与原来的士兵合编。
古浪所其余的三百士兵,已经启程,赶往西宁,接受卫里的处置。
李自成捏住自己的下巴,沉思片刻,心中已有了计较,三百降兵,剔除实在不合适从军的,加入牧羊队与捕鱼队,其余的士兵,给北川县的李绩整编四到五个总旗。
这样算起来,李自成麾下的七大百户,已经有六大百户扩军至五百人,只有驻扎在北川县的秦大年部依然保留着六个总旗的编制。
七大百户的士兵加起来已经达到三千三余人,这还不包括游骑、火兵和自己的亲兵。
李自成觉得,这样的扩充速度实在太快了,即使粮食、饷银跟得上,士兵的战斗力也是问题,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增加了原来的卫所士兵,积习难改,忠诚度也是让人不放心。
如果再发生三角城那种与蒙古人死磕的战斗,士兵能否顶得住,谁也不敢保证,这样的战斗能极大地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对军队对士兵,都是一种蜕变,但战斗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失利,军队的士气便会一泻千里。
三角城战斗的胜利,与战场的指挥官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人治的烙印非常明显,如果周宾早一天撤出三角城,或是关键时刻没有顶住蒙古人的攻城,即便援军赶到,面对的也是城内的蒙古人,也许三角城可以失而复得,但付出的代价、战斗的意义就会完全变了样,至少是一场惨胜,只是西宁军最终夺回了三角城而已。
一句话,无法从制度上保证三角城的胜利,更无法保证扩军后军队的战斗力,在强敌环视的西宁,这是十分危险的。
李自成及时醒来,思索了近一个时辰,心中惊出冷汗,西宁军现在就处在火山口附近,只要出现任何方面的错误,恐怕就要被挫骨扬灰。
他决定暂时停止扩军的步伐,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军整训,既要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更要提高士兵的忠诚度,从心里,也就是思想上引领各支军队,给出他们发展的方向。
粮食也是制约西宁扩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宁眼下进入“退牧还耕”时代,这是第一年,雨水能否像期望的那样维持庄稼的正常生长,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还有,来自与美洲的三种作物,能否获得丰收,大量增加种子的储备,李自成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如果不依赖朝廷的供给,西宁能完成自给自足,李自成才有底气扩军。
此外,就是银子,无论是饷银,还是保障当地百姓的生存,都需要一定数量多银子,但西宁本地的农业基本上被军方垄断,工商业根本没有足够的造血功能,还需要李自成剑走偏锋。
打发走宋文的传令兵,李自成将自己关在书房,将手头的工作全面整理了一遍。
即使暂时不扩军,他也有许多事情要做,关键是替他分忧的人才太少了。
粮食问题,现在差不多交给民政官梁文成了,谁让他是西宁知府呢,当初设立府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民政官来征收、管理粮食的。
虽然民政官也主官各府县的税收,但农业税基本上就是粮食,百姓能够上交的税银微乎其微,几乎可以看做零,而工商业又是处于极其低端的位置,并不能给农业人口增加多少收入,而且工商业本身并不纳税,除了协助市场正常运转,对卫里几乎没有贡献。
要想银子,只能将目光投向西宁以外,李自成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穆青山。
目前能从外面挣钱的,只有蒸馏酒与玻璃,蒸馏酒的收入少些,但玻璃每月都有六千两银子的收入,但与李自成的扩张要求,还是相去甚远,必须开拓新的源头。
军队的训练与管理,一直是李自成亲自在抓,在这点上,他是不会允许别人染指的,不过,他还是希望有一个懂军事的人,能够协助他,将他从繁琐的军务中解放出来。
现在的七大百户(周宾已是从千户了,但习惯上还是七大百户),在李自成的心目中,都叫西宁军,以与朝廷的军队区分开来,但西宁军除了训练严格之外,并没有自己的多少特色,连武器、铠甲、军律等都是借用朝廷的,与明军一般无二,以致巴雅尔一直以为西宁军就是明军。
既然要整训所有的军队,就要建立西宁特色的军队,装备暂时无法更新换代,但军律可以作为改革的重点,大明的军律虽然深入人心,但到了此时,已经不适应战场的现状了,面对游牧民族,明显失去了明初时的锐气,必须进行改革。
李自成想到了历史上的强军,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军律,能不能做个参考。他最为推崇的就是汉武帝时代的汉军,无论骑兵步兵,都敢直入漠北匈奴的王庭,这在中央之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
还有就是岳家军、戚家军,甚至大唐的陌刀军,不过,李自成悲哀地发现,这些强军,对手无一例外都是异族,也就是说,他们打的都是民族牌。
而西宁军面对不仅有巴雅尔这样的蒙古人,更主要的还是朝廷的军队,西宁最终将会以叛乱者的身份出现世人的面前,民族牌是不行了,至少不能做为主流。
无奈之下,李自成想起了毛太祖,此时的西宁,倒是与毛太祖时代有些相似,朝廷有对应的朝廷,割据有对应的割据,就连关外的后金,也与当时东面的倭岛有几分相似。
如果说邓太宗发展了中央之国的经济,那奠定中央之国地位,让百姓感受到国家存在的,便是毛太祖了。
后世那首传唱了数十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便是李自成现在最需要的军律,他挥笔将歌词中的内容写在纸上,将后世的语言大明化,用普通百姓和士兵能听得懂的语言,翻译出来。
“三大纪律”的第一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正是李自成一贯倡导的“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完全吻合,想了一想,这几个字根本不需要调整,便转入下一条。
第二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意思非常清晰,但大明时代,没有“群众”这个称呼,便代之以“百姓”二字。
第三律“一切缴获要归公”,李自成想了想,似乎这个“公”字不太符合士兵们的认知习惯,不过现在的西宁,基本上是家天下,他自己通过开办实业赚取的银子,不是一样要投入到扩军之中?
必须要让士兵认识到,西宁军是一个整体,在这个大家庭中,军官之间,士兵之间才会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若是上了战场,将士们才会团结一致,不会为了保留自己的实力,因观望而失去战机。
一个军官麾下有多少士兵,不是他有多少银子多少粮食,而是卫里给他多少指标,士兵的粮饷有卫里统一发放,士兵伤亡了,卫里给补充人数,这就杜绝了私兵的可能性,西宁卫就会成为一个集体,最后,李自成并没有更改这一律,而是准备给各个百户官洗洗脑子。
“八项注意”是八句话,短小精悍,语言通俗,基本接近大明时代的口语,本身不需要修饰,但李自成看了看,“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这七项注意倒是没什么问题,第八项“不虐待俘虏”,就值得商榷了,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多人道,如何对待俘获,完全根据俘虏方个人情况和彼时的战场需要。
就像马有水在剿灭撒拉尔人时,不但将所有的伤员、老弱妇幼杀了,壮丁转为耕奴,壮女入驻水果楼,如果一点利益都没有,哪个士兵还能保持战斗热情?
这一条暂时不能要了,为保持完整,李自成将之改为“不毁坏公物”,这是为了防止士兵将来攻下城池后,在巨额财富面前,产生打砸抢行为。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然说的都是军民关系,在这个人命草菅的年代,却是争取百姓支持最为重要的手段,至于士兵本身需要遵守的军律,李自成相信毛太祖还会有很多,但他一丝不知,不过,也没关系,“一切行动听指挥”,基本上就涵盖了一切,如果非得细分,将来由军中的秀才们再行揣摩,毕竟一个新事物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
最后,李自成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完善为一首军歌,
“西宁军人个个要牢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第二不拿百姓一针线
百姓对我拥护又喜欢
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努力减轻百姓的负担
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
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
第一说话态度要和好
尊重群众不要耍骄傲
第二买卖价钱要公平
公买公卖不许逞霸道
第三借人东西用过了
当面归还切莫遗失掉
第四若把东西损坏了
照价赔偿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许打人和骂人
军痞作风坚决克服掉
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
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
第七不许调戏妇女们
流氓习气坚决要除掉
第八不许毁坏公财物
不许毁坏不许打砸抢
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
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
军队纪律条条要记清
西宁战士处处爱百姓
保卫西宁永远向前进
全国百姓拥护又欢迎。”
这首歌曲的传唱,李自成不用担心,相信不久之后,整个西宁士兵甚至百姓都会传唱,但究竟由谁来当传唱的引路人,李自成陷入沉思,现在要在军队中搞文工团,肯定不合适,不但要增加军队的开支,而且在军官士兵的自律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前,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
不过,李自成很快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包括西宁在内,有些军队的驻扎地已经有了水果楼,而水果楼内的女人,正好可以承担这样的角色,只要先教会几个水果楼模样周正的女人,再由他们传授士兵,保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