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9章杨嗣昌
照搬当初训练残狼营的方式,叶天有充当了魔鬼教官,练兵其实就是两个字——折磨!
一点一点地压榨士兵们的潜力,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简单而又辛苦的生活开始了,什么负重跑冬泳打猎练刀等等,一切照本宣科,除了训练还是训练。
却说另一边,听闻叶天安全逃离之后,卢象升不由松了口气。
接连几天,他都在同杨嗣昌和高起潜争论出战问题,可最终都没有什么结果,卢象升最近是愈来愈烦躁,仗还没开始打,他的精力已经快耗尽了。
这一晚,卢象升谈完事后回到公馆,从东郊传过的隆隆炮声,声声震撼着的心,使他如坐针毡,很想立刻奔回昌平军中,布置作战,免得在这里浪费时间。他皱着眉头,站起来走到门口,掀开帘子,侧首向东,望望城外的通天火光,心里终于有了决议。
第二天早晨,一吃过早饭他就进宫陛辞。这事在昨天就已经同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联系好了,所以他一到朝房,等候不久,就有一名小太监走出来把他引进宫去,来到金碧辉煌的左顺门前。像一般大臣陛辞的情形一样,皇帝并没有出来,只有几个太监分两行站立殿前。卢象升在汉白玉雕龙台阶下恭敬地跪下去,向着庄严而空虚的御座叩了三个头,高声唱道:“臣卢象升向皇上叩辞,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起来这句话只是一般的朝廷仪节,但当卢象升说出口时,他的心里却充满痛楚和激情,声音微颤,几乎忍不住流出眼泪,因为他有一个不好的预感:这次陛辞以后,恐怕不会再看见皇上了。
一位太监走到台阶下,口传圣旨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卢象升双手捧接尚方剑,叩头谢恩,热泪突然间夺眶而出。
离开左顺门,他到内阁去向杨嗣昌辞行。限于制度,杨嗣昌没让到内阁去坐,把他送出午门。临别时候,他很想对卢象升说几句什么私话,但是嘴唇动了几动,没有说出口。过了一阵,他终于小声嘱咐说:“九翁,皇上的意思你现在也很明白。国家之患不在外而在内,未能安内,何以攘外?山西、宣大之兵,皆国家精锐。流贼未平,务必为皇上留此一点家当。”
卢象升没有做声,向他作了一个揖,回身就走,刚出承天门,他就接到从昌平来的报告,说是清兵虽然大部分向东便门和广渠门一带移动,但是也有游骑到安定门和昌平之间的地区骚扰。他决定立刻回昌平军中,对一个家丁说:“你去告诉杨老爷,就说我因军情吃紧不能去看他,请他一二日内移驾至昌平一叙。”
吩咐毕,他连公馆也不回,赶快换了衣服,在长安右门外上了马向昌平奔去。
卢象升回到昌平的第二天上午,皇帝派太监送来银子三万两犒赏军队,另外一万两是赐他个人的。下午,又赏赐他御马一百匹,太仆马一千匹,铁鞭五百只。卢象升十分振奋和感激,每次接到赏赐就立刻拜表谢恩。他以为主张议和的只是杨嗣昌和高起潜二人,皇帝不过是一时受他们的蛊惑,如今又态度坚决了。他暗暗地责备自己不该误解了皇帝的心思。他甚至疑心是曹化淳在皇上面前帮了好话。平日他一想到东厂就心中很不舒服,认为是本朝一大弊政。如今因为猜想曹化淳在皇上面前赞成抗战,他竟然对他平日极端瞧不起的人也怀着感激心情。只是由于士大夫的自尊心,他没有将这种心情在幕僚前吐露一字。
卢象升并不是一个贪财之人,他把自己的一万两银子也分给将士,只留下一两五钱银子叫银匠替他打一只酒杯,留作纪念,井口吟一联,刻在杯上:
誓挥铁骑驱胡虏,
恭捧金瓯颂圣明。
这一联诗句虽不甚工,却照实说出他的杀敌誓愿和对皇上的感激心情。他决定等到打了大胜仗,把清兵驱逐出塞,在同将士们举行的庆功宴上,用这只银杯子痛饮一醉。
在这两三天中,崇祯皇帝的心中充满矛盾,他听了卢象升的坚决主战的言论不能不受些感动,有心等勤王兵到齐后与清兵决战。但是这种念头总是摇摆不定,反复思量,难下决心。他在乾清宫分别召见过杨嗣昌和高起潜,叫他们认真考虑卢象升的意见,不要徒逞意气之争。他们异口同声,都反对与清兵决战,认为倘若将皇上的这一点家当孤注一掷,一旦败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明朝军队多数欠饷严重,军纪败坏,这种种情形杨嗣昌十分清楚,但是他只看见这一个不利的方面,而不愿意想一想畿辅百姓和将士中不乏慷慨爱国之士,怀抱着同仇敌忾心理,只要朝廷振作起来,加以激励,明定赏罚,情形就会大大改变。在两次单独召对时候,他总是详细陈奏不应该冒险与清兵决战的理由,说卢象升是不知己知彼,不顾国家安危大计。
“况自古以来……”杨嗣昌又说道:“未有内乱不止而能对外取胜者。故欲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现在国家的处境虽然危急万分,但毕竟不是当年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可比。鞑子虽然几次入塞,进犯京师附近的地区,但是东起辽海,西至大同,雄关重镇,均在我们手中。所以为了国家打算,不如对满清施以讲和之策,拖延时日,而对则内一鼓作气剿灭关中之贼,然后胁迫张献忠等俯首就范;如其仍然怀有异心,反欲一逞,也不难再次剿除,一旦国家无内顾之忧,陛下即可以整顿全国兵力,对鞑子大张挞伐,以雪今日之耻,永绝边境之患,谅他小邦,偏处一隅,怎能与我央央大明抗衡!”
..
一点一点地压榨士兵们的潜力,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简单而又辛苦的生活开始了,什么负重跑冬泳打猎练刀等等,一切照本宣科,除了训练还是训练。
却说另一边,听闻叶天安全逃离之后,卢象升不由松了口气。
接连几天,他都在同杨嗣昌和高起潜争论出战问题,可最终都没有什么结果,卢象升最近是愈来愈烦躁,仗还没开始打,他的精力已经快耗尽了。
这一晚,卢象升谈完事后回到公馆,从东郊传过的隆隆炮声,声声震撼着的心,使他如坐针毡,很想立刻奔回昌平军中,布置作战,免得在这里浪费时间。他皱着眉头,站起来走到门口,掀开帘子,侧首向东,望望城外的通天火光,心里终于有了决议。
第二天早晨,一吃过早饭他就进宫陛辞。这事在昨天就已经同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联系好了,所以他一到朝房,等候不久,就有一名小太监走出来把他引进宫去,来到金碧辉煌的左顺门前。像一般大臣陛辞的情形一样,皇帝并没有出来,只有几个太监分两行站立殿前。卢象升在汉白玉雕龙台阶下恭敬地跪下去,向着庄严而空虚的御座叩了三个头,高声唱道:“臣卢象升向皇上叩辞,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起来这句话只是一般的朝廷仪节,但当卢象升说出口时,他的心里却充满痛楚和激情,声音微颤,几乎忍不住流出眼泪,因为他有一个不好的预感:这次陛辞以后,恐怕不会再看见皇上了。
一位太监走到台阶下,口传圣旨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卢象升双手捧接尚方剑,叩头谢恩,热泪突然间夺眶而出。
离开左顺门,他到内阁去向杨嗣昌辞行。限于制度,杨嗣昌没让到内阁去坐,把他送出午门。临别时候,他很想对卢象升说几句什么私话,但是嘴唇动了几动,没有说出口。过了一阵,他终于小声嘱咐说:“九翁,皇上的意思你现在也很明白。国家之患不在外而在内,未能安内,何以攘外?山西、宣大之兵,皆国家精锐。流贼未平,务必为皇上留此一点家当。”
卢象升没有做声,向他作了一个揖,回身就走,刚出承天门,他就接到从昌平来的报告,说是清兵虽然大部分向东便门和广渠门一带移动,但是也有游骑到安定门和昌平之间的地区骚扰。他决定立刻回昌平军中,对一个家丁说:“你去告诉杨老爷,就说我因军情吃紧不能去看他,请他一二日内移驾至昌平一叙。”
吩咐毕,他连公馆也不回,赶快换了衣服,在长安右门外上了马向昌平奔去。
卢象升回到昌平的第二天上午,皇帝派太监送来银子三万两犒赏军队,另外一万两是赐他个人的。下午,又赏赐他御马一百匹,太仆马一千匹,铁鞭五百只。卢象升十分振奋和感激,每次接到赏赐就立刻拜表谢恩。他以为主张议和的只是杨嗣昌和高起潜二人,皇帝不过是一时受他们的蛊惑,如今又态度坚决了。他暗暗地责备自己不该误解了皇帝的心思。他甚至疑心是曹化淳在皇上面前帮了好话。平日他一想到东厂就心中很不舒服,认为是本朝一大弊政。如今因为猜想曹化淳在皇上面前赞成抗战,他竟然对他平日极端瞧不起的人也怀着感激心情。只是由于士大夫的自尊心,他没有将这种心情在幕僚前吐露一字。
卢象升并不是一个贪财之人,他把自己的一万两银子也分给将士,只留下一两五钱银子叫银匠替他打一只酒杯,留作纪念,井口吟一联,刻在杯上:
誓挥铁骑驱胡虏,
恭捧金瓯颂圣明。
这一联诗句虽不甚工,却照实说出他的杀敌誓愿和对皇上的感激心情。他决定等到打了大胜仗,把清兵驱逐出塞,在同将士们举行的庆功宴上,用这只银杯子痛饮一醉。
在这两三天中,崇祯皇帝的心中充满矛盾,他听了卢象升的坚决主战的言论不能不受些感动,有心等勤王兵到齐后与清兵决战。但是这种念头总是摇摆不定,反复思量,难下决心。他在乾清宫分别召见过杨嗣昌和高起潜,叫他们认真考虑卢象升的意见,不要徒逞意气之争。他们异口同声,都反对与清兵决战,认为倘若将皇上的这一点家当孤注一掷,一旦败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明朝军队多数欠饷严重,军纪败坏,这种种情形杨嗣昌十分清楚,但是他只看见这一个不利的方面,而不愿意想一想畿辅百姓和将士中不乏慷慨爱国之士,怀抱着同仇敌忾心理,只要朝廷振作起来,加以激励,明定赏罚,情形就会大大改变。在两次单独召对时候,他总是详细陈奏不应该冒险与清兵决战的理由,说卢象升是不知己知彼,不顾国家安危大计。
“况自古以来……”杨嗣昌又说道:“未有内乱不止而能对外取胜者。故欲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现在国家的处境虽然危急万分,但毕竟不是当年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可比。鞑子虽然几次入塞,进犯京师附近的地区,但是东起辽海,西至大同,雄关重镇,均在我们手中。所以为了国家打算,不如对满清施以讲和之策,拖延时日,而对则内一鼓作气剿灭关中之贼,然后胁迫张献忠等俯首就范;如其仍然怀有异心,反欲一逞,也不难再次剿除,一旦国家无内顾之忧,陛下即可以整顿全国兵力,对鞑子大张挞伐,以雪今日之耻,永绝边境之患,谅他小邦,偏处一隅,怎能与我央央大明抗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