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太子赵愭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九死一生。
  大概就是指此次出使西辽。
  比之前往大理,更为凶险。
  虽然有吐蕃诸部的协助,使团八百多人,再加上约两千人的商队,进入西辽国境时,也有几十来人永远的埋骨异国他乡了。
  西辽的迎送使是萧朴古只沙里。
  得知迎送使是此人,李凤梧震惊得不要不要的……
  尼玛,就是这货私通耶律普速完啊!
  这货的身份也不寻常,其父亲萧斡里刺是西辽的元老,官拜六院司大王,权势滔天。
  其兄长就是萧朵鲁不。
  萧朵鲁不……嗯,就是耶律普速完的丈夫。
  也就是说,这货和他嫂子勾搭到了一起。
  果然好吃不过饺子好看不过嫂子。
  李凤梧仔细观看萧朴古只沙里,貌似很年轻,年近三十的样子,长得确实英武非凡,但看相貌气势,端的是一位英雄豪气人物。
  李凤梧暗暗思忖,也不知道此时的他和耶律普速完勾搭到一起没有。
  话说,耶律普速完好歹也是中国史上最后一位女皇帝,不仅饱读群书,据史料记载,也是个大美人,能和小叔子勾搭到一起,估计是开放的很。
  或者说,风骚的很?
  当然,李凤梧知晓的史料中,耶律普速完和萧朴古只沙里勾搭到一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老公和老人公两人掣肘她的政事。
  不过现在看到萧朴古只沙里,李凤梧隐约觉得,恐怕也有耶律普速完风骚的成分在。
  毕竟萧朴古只沙里一看就是勇猛的男人啊。
  那身高,那气势,那高鼻梁,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床上无敌的猛男造型。
  作为人妻少妇,耶律普速完不动心反而有点说不过去。
  旋即自嘲的笑了笑,自己也是八卦之心熊熊了,再怎么腹议西辽女帝的八卦周边,也仅是满足心理上的好奇。
  自己的任务就是来接和亲的郡主。
  接到郡主就走人——嗯,不对,是先到西辽溜达一圈,然后去一趟蒙古诸部。
  李凤梧已得到官家允许。
  出使西辽之后,借道西辽,前往蒙古诸部亲谈购买蒙古战马诸事。
  国书中也有说明。
  从蒙古诸部回来,再接郡主回大宋。
  在和西辽迎送使碰头后,大宋使团心中大石落底。
  终于不用在戈壁里吃风沙了。
  ……
  ……
  大宋的历史,虽然被李凤梧这只大宋雏凤的翅膀用力的呼扇了一顿,然而乾道元年,历史还是走回了正轨。
  李凤梧的出使西辽,无关立储之事。
  朝堂上关于立储的论奏逐渐进入白热化。
  先还有不少臣子支持赵惇,但不知道为何,入秋之后,郭师元的被问斩,随州昭庆军节度使郭瑊一纸奏呈送递临安,说大皇子赵愭素有才德,当是立储上上人选。
  随着这张奏呈之后,朝堂风向忽然大变。
  原本的局势比较复杂。
  六部之中,兵部保持中立,没有倒向任何一位王子,但也对庆郡王赵恺颇多言辞。
  当然是不好的一面。
  礼部尚书魏杞也暂时保持沉默。
  吏部、刑部皆支持赵愭。
  工部、户部支持赵惇。
  东府三省之中,除了汤思退这位相公,其余众臣也纷纷表态,支持赵愭和赵惇者莫衷一是,反正就是不统一。
  而西府之中,虽然庆郡王赵恺接连被贬,但陈俊卿等人还是表态,认为庆郡王有官家勇猛之风,当是立储人选。
  三个皇子,都有人支持。
  争论于是不休。
  官家一直没曾表态,但众人心里看得明白,因为最先提出的谏议大夫和一位六部侍郎亲近赵惇,官家现在的态度更多倾向于赵愭。
  而赵恺在官家口中,被提及的次数最少。
  随着郭瑊的奏呈上递到临安,一者是鉴于他国丈的身份,再者他也是国家最后的中流砥柱,官家回批的用词委婉许多。
  这便让群臣瞬间看出了风向——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
  事实怎样,没人说得清楚。
  事关立储,临安臣子之间的勾心斗角,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甚至没人说得清楚。
  转眼之间,西府的陈俊卿等人保持沉默了。
  东府的右相洪适,参知政事诸葛瑾我也忽然诡异的支持赵愭为太子。
  汤思退依然保持沉默。
  几乎从来不在立储一事上发表过任何意见。
  恐怕这也将是汤思退这一生的政治立场:两位皇子都交好,但绝对不明确表态支持哪一个。
  也许在汤思退看来,一天没登基的皇子,始终只是皇子。
  对于这一点,官家喜欢得不得了。
  这边让汤思退的左相位置越发坚定,无可动摇。
  不仅洪适、诸葛瑾我表态支持赵愭,原本支持赵惇的人中,倏然间风向大转,竟有大部分上奏支持邓王赵愭为储君。
  这下局势瞬间明朗。
  支持赵恺和赵惇的人不做声,立赵愭的声音如浪潮一般席卷临安朝堂。
  历史被阴差阳错的拉回正轨。
  乾道元年,赵昚终于昭告天下,立大皇子赵愭为太子。
  赵愭立为皇太子,赵愭的妻子广国夫人钱氏册封为太子妃。
  官家又诏令增加东宫侍卫人员,太子赵愭谦让,上奏曰国力正需臣子尽心,作为储君,当为父皇分忧,愿意捐献每月应领杂物。
  赵昚降旨赞赏,并表示同意。
  于是乾道元年,大宋的东宫之中,迎来了太子赵愭。
  历史的洪流,冲破了李凤梧这枚小人物带来的影响,强硬的将轨道拉回原来的轨迹上。
  纵然第二次宋金大战,大宋惨胜,赵昚从一蹶不振改为雄心壮志绸缪江山北归,但依然没有改变乾道元年立储的节点。
  纵然赵惇和赵恺都有巨大的机会,但依然未能成功。
  长皇子赵愭依然为皇太子。
  历史的车轮如洪流,碾过了蝴蝶的翅膀。
  然而尽管如此,东宫的赵愭也只高兴了半个月不到,就在张杓的建议下,平复内心的骚动,重新投入到争夺天下的斗争中。
  一日不登基,太子也不保险。
  而恭王赵惇在柳子承、皇甫坦的辅助下,也没有气馁,反而越发充满斗志,只要有机会,将要让赵愭成为废太子。
  庆郡王赵恺在临安侍候了官家,直到身体完全痊愈后,才无怨无悔的回到襄阳光化军重整军备。
  仿佛根本没发生赵愭入主东宫的事情一般。
  赵昚还是那个赵昚。
  赵愭也还是那个赵愭,只是多了个太子的头衔而已。
  赵惇也还是那个赵惇。
  只是心里大概失去了一些心气。
  而赵恺,在临去光化军的前一夜里,收到了梧桐公社管家杜仲卿转交李凤梧留给他的密信后,仰天叹了口气,想起了这些日子孝敬父皇膝下时,父皇看自己的愧疚眼神。
  旋即目光并不坚毅的说了句,“卿之苦心,孤知矣,此心定然不负,必心力尽抒边疆军备而树名,细末铸深基,效勾践而待良时。”
  赵恺不再是当初的赵恺。
  大宋还是那个大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