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刘裕身后的人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率军攻破长安后,也在同年冬天,他突然决定不继续北伐,而要回东晋去了!
这是很令人诧异的一个决定,因为,他不趁机继续北伐北魏或者灭掉西边的夏国,等于前功放弃了一半!
后来史学家也在探索他突然回晋的决定,史学家们觉得和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刘穆之。
因为他就是在这个时候病逝了!
那么,这个刘穆之是谁呢?
刘穆之出身在京口的世家,有着一定的地位。
这一点,注定了他想起来并不难,但是,想有大的成就很难。因为成就这东西,不是你出身好就行的,历史上多少出身好的,他们并没有什么成就。想要有成就,靠的还是个人的能力。
刘穆之有成就,靠的就是他个人的能力。
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读书,还是博览群书的那一种,通晓多种知识。
我们老是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前面四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读书绝对能改变命运。
因为读书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有人欣赏他了。而有人欣赏了,那起来就容易多了。就算没人欣赏,书读多了,读通了,提升了见识,掌握了人性和形势,以及规律,我相信,达到这种程度了,想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事。
琅邪内史江敳就对刘穆之非常赏识,任命他为建威将军府主簿。
他在做主薄的时候,善于打好人际关系,认识了许多高层,也得到了他们的欣赏。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
刘穆之的机会到了!
因为刘裕向何无忌询问有没有主簿人选的推荐,何无忌马上就推荐了刘穆之。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平时要打好人际关系,因为关键时刻,你有好处的时候,人家第一时间会想起你。至于那些人际关系恶劣的人,别说人家有好处,就是你有好处,他也不会告诉你。
刘穆之跟了刘裕之后,开始展现他的才华了,那就是做事稳妥!
刘裕的许多大事,都要刘穆之帮他做出决定,很多事需要仓促决定时,他也处理得相当妥当。
刘裕对刘穆之顿时刮目相看了起来,把刘穆之当作心腹,凡事都咨询他的意见。
刘穆之对刘裕也死心塌地,决定尽心帮助他,让他成就大业,所以,他凡事尽心协助,不遗余力。
当时东晋法律宽松,纲纪不立,门阀豪强可恃势凌人,平民无法自处。
刘穆之根据当时的形势,矫正法令,更让平民对法律有所适从,刘裕自己也带头遵从法令,使得当时的政治风气很快为之改变。
刘裕对刘穆之大家赞赏,转任他为尚书祠部郎。
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十二月,刘毅想削弱刘裕的权力,因此,建议朝廷任命刘裕为扬州刺史,中书令由谢混接替,而中枢事务就交由孟昶负责。
刘穆之听闻了这个消息后,对刘裕说:“晋朝经历过司马道子乱政及桓玄篡位后,天命已移,你以今天的功勋和地位已经是退不下来的了!而刘毅等人是不会心服你的,将来一定会和你有一番争斗。至于扬州是根本之地,不可以由他人掌握,若果放弃就必定会受制于人,权柄一失亦不可再拿回来!所以,你要亲身入朝讨论,巩固扬州刺史的位置,还要接手录尚书事一职,掌握了中枢权力!”
刘裕听从了刘穆之的建议,很好地把控了朝政,让刘毅的计划落空。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刘裕北伐南燕,刘穆之也随军出征,次年灭南燕后又平定了卢循叛乱。
刘穆之在这两件事上都经常在背后计谋划策,决定要事,可以说,刘裕的成功,刘穆之有一半的功劳。
刘毅嫉妒刘穆之的才华,想要离间刘穆之和刘裕的关系,当下在刘裕面前表示刘穆之权力太重,要小心他。
刘裕却丝毫不在意,对刘穆之更加信任,并升任刘穆之为司马。
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刘裕收拾了刘毅之后,刘穆之进位前将军。次年,刘裕率兵讨伐司马休之,留中军将军刘道怜监留府事,刘穆之加任尚书右仆射,领选,留府事无大小都由他决定。
这时的刘穆之,成了刘裕后方保证的重要人物,相当于刘邦的萧何。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留世子刘义符监太尉留府,刘穆之再次留镇建康,转尚书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刘穆之在建康总掌朝政,又要支援在外出征中的军队,做事认真稳妥,很好地保证了刘裕的后方。
第二年九月,刘裕灭亡后秦,占领关中,并打算以关中作基地继续进行北伐。
这时就发生了我们前面提到了刘穆之去世之事,刘裕便决定挥师回去。
他之所以在刘穆之一死,就急着回去,那是因为他感到自己在京邑的根本之地已空虚无靠,不回去的话,要是发生政变,自己将无法掌控东晋。
所以,权衡利弊,他还是决定放弃北伐,回去东晋了。
他这一回去,夏国的赫连勃勃趁机夺取了关中。
刘裕要处理东晋内部的事,也无暇理会赫连勃勃。
刘裕回去之后,上书皇帝,称颂刘穆之的功绩,改赠他为侍中、司徒,追封为南昌县侯。
这也算是刘裕对刘穆之多年的付出的一种回报,可惜的是,刘穆之不能帮助他成就帝业,尤其是统一中国的事业。
后来,刘裕篡晋称帝后,对刘穆之非常追念,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赐谥号文宣。
他曾对人说:“穆之若果没有死,就会助我治理天下。现在可说是‘贤人去世了,国家危殆了’!”又说:“穆之死后,人们都轻视我。”
通过这些话,可见刘裕是多么的渴望刘穆之活着帮助自己。
刘裕确实需要刘穆之帮助他,因为,他还有很多的大事需要去做!
这是很令人诧异的一个决定,因为,他不趁机继续北伐北魏或者灭掉西边的夏国,等于前功放弃了一半!
后来史学家也在探索他突然回晋的决定,史学家们觉得和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刘穆之。
因为他就是在这个时候病逝了!
那么,这个刘穆之是谁呢?
刘穆之出身在京口的世家,有着一定的地位。
这一点,注定了他想起来并不难,但是,想有大的成就很难。因为成就这东西,不是你出身好就行的,历史上多少出身好的,他们并没有什么成就。想要有成就,靠的还是个人的能力。
刘穆之有成就,靠的就是他个人的能力。
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读书,还是博览群书的那一种,通晓多种知识。
我们老是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前面四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读书绝对能改变命运。
因为读书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有人欣赏他了。而有人欣赏了,那起来就容易多了。就算没人欣赏,书读多了,读通了,提升了见识,掌握了人性和形势,以及规律,我相信,达到这种程度了,想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事。
琅邪内史江敳就对刘穆之非常赏识,任命他为建威将军府主簿。
他在做主薄的时候,善于打好人际关系,认识了许多高层,也得到了他们的欣赏。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
刘穆之的机会到了!
因为刘裕向何无忌询问有没有主簿人选的推荐,何无忌马上就推荐了刘穆之。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平时要打好人际关系,因为关键时刻,你有好处的时候,人家第一时间会想起你。至于那些人际关系恶劣的人,别说人家有好处,就是你有好处,他也不会告诉你。
刘穆之跟了刘裕之后,开始展现他的才华了,那就是做事稳妥!
刘裕的许多大事,都要刘穆之帮他做出决定,很多事需要仓促决定时,他也处理得相当妥当。
刘裕对刘穆之顿时刮目相看了起来,把刘穆之当作心腹,凡事都咨询他的意见。
刘穆之对刘裕也死心塌地,决定尽心帮助他,让他成就大业,所以,他凡事尽心协助,不遗余力。
当时东晋法律宽松,纲纪不立,门阀豪强可恃势凌人,平民无法自处。
刘穆之根据当时的形势,矫正法令,更让平民对法律有所适从,刘裕自己也带头遵从法令,使得当时的政治风气很快为之改变。
刘裕对刘穆之大家赞赏,转任他为尚书祠部郎。
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十二月,刘毅想削弱刘裕的权力,因此,建议朝廷任命刘裕为扬州刺史,中书令由谢混接替,而中枢事务就交由孟昶负责。
刘穆之听闻了这个消息后,对刘裕说:“晋朝经历过司马道子乱政及桓玄篡位后,天命已移,你以今天的功勋和地位已经是退不下来的了!而刘毅等人是不会心服你的,将来一定会和你有一番争斗。至于扬州是根本之地,不可以由他人掌握,若果放弃就必定会受制于人,权柄一失亦不可再拿回来!所以,你要亲身入朝讨论,巩固扬州刺史的位置,还要接手录尚书事一职,掌握了中枢权力!”
刘裕听从了刘穆之的建议,很好地把控了朝政,让刘毅的计划落空。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刘裕北伐南燕,刘穆之也随军出征,次年灭南燕后又平定了卢循叛乱。
刘穆之在这两件事上都经常在背后计谋划策,决定要事,可以说,刘裕的成功,刘穆之有一半的功劳。
刘毅嫉妒刘穆之的才华,想要离间刘穆之和刘裕的关系,当下在刘裕面前表示刘穆之权力太重,要小心他。
刘裕却丝毫不在意,对刘穆之更加信任,并升任刘穆之为司马。
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刘裕收拾了刘毅之后,刘穆之进位前将军。次年,刘裕率兵讨伐司马休之,留中军将军刘道怜监留府事,刘穆之加任尚书右仆射,领选,留府事无大小都由他决定。
这时的刘穆之,成了刘裕后方保证的重要人物,相当于刘邦的萧何。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留世子刘义符监太尉留府,刘穆之再次留镇建康,转尚书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刘穆之在建康总掌朝政,又要支援在外出征中的军队,做事认真稳妥,很好地保证了刘裕的后方。
第二年九月,刘裕灭亡后秦,占领关中,并打算以关中作基地继续进行北伐。
这时就发生了我们前面提到了刘穆之去世之事,刘裕便决定挥师回去。
他之所以在刘穆之一死,就急着回去,那是因为他感到自己在京邑的根本之地已空虚无靠,不回去的话,要是发生政变,自己将无法掌控东晋。
所以,权衡利弊,他还是决定放弃北伐,回去东晋了。
他这一回去,夏国的赫连勃勃趁机夺取了关中。
刘裕要处理东晋内部的事,也无暇理会赫连勃勃。
刘裕回去之后,上书皇帝,称颂刘穆之的功绩,改赠他为侍中、司徒,追封为南昌县侯。
这也算是刘裕对刘穆之多年的付出的一种回报,可惜的是,刘穆之不能帮助他成就帝业,尤其是统一中国的事业。
后来,刘裕篡晋称帝后,对刘穆之非常追念,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赐谥号文宣。
他曾对人说:“穆之若果没有死,就会助我治理天下。现在可说是‘贤人去世了,国家危殆了’!”又说:“穆之死后,人们都轻视我。”
通过这些话,可见刘裕是多么的渴望刘穆之活着帮助自己。
刘裕确实需要刘穆之帮助他,因为,他还有很多的大事需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