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三国同盟
此外,还有一些英国军舰打捞起来之后,受损程度不大不小,理论上可以修好,但中国目前的技术力量还做不到、或者经济上效费比太低,这同样令主管军工的胡卫东颇为头痛。不过,急中生智之下,他倒是想出了两个乍听之下有些匪夷所思的解决办法......
一是直接卖船,主要是那些我们自己不需要的军舰,比如“纳尔逊”号战列舰就被毛子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买走,这样在获得了不下1亿美元外汇的同时,还分化了列强,孤立了英国;二是将我们想要留用、但国内却不能修复的部分船只、如“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送到日本进行维修,顺带派人赴日监督并学习相关技术,日本现在急需硬通货,在见识到中国解放军表现出的强大实力之后,也愈发不想跟中国敌对,因而还算爽快地接下了订单。
其中第二种办法无疑是有风险的,万一日本将那几艘军舰扣下来,中国岂不是亏大了?不过日本人对载机数量少、速度也偏慢的英国航母评价不高,加之随着新造航母的陆续完工服役,此时日本形成战斗力的航母数量已经在不经意间猛增到了7艘,排名世界第一,而且还有好几艘已经至少完成了初次海试,所以区区一艘并不怎么样的航母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贪婪......
太祖一向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他看来,舟山之战只是消灭入侵的敌人,要想让英国人彻底放弃侵略的野心,必须主动出击,让他们胆寒,何况陆军本来就是中国的优势,以此对付英军远比动用海军空军要有利得多。不过为了避免战争过度扩大,他只是命令三大野战军向缅北的三个汉邦进军,主要消灭国军残部,对英军以威吓为主,他们顽抗就坚决消灭,如果撤退就不要追了,为日后的和谈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江心坡还没被蒋政府割让给英国(历史上于1941年割让),因此解放军的进攻就有现成的前进基地可用,后勤补给也因此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而这个时候缅北国军残部的处境却只能用凄惨来形容,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多,英国的大爷们又不肯降低自己的待遇来养这些丧家之犬,加之因为舟山之战的惨败,英国的张伯伦政府迅速倒台,新任首相丘吉尔正忙着组阁收拾烂摊子,因此增发的补给也就晚到了几天,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缅北的数十万国军残部与其他人员纷纷陷入了食不果腹的境地,加之普遍缺乏热带生活经验、当地卫生状况又差,而引发了热带病的流行,饿死病死的人数成千上万,就连老蒋的夫人宋美龄也因为感染了登革热而病死在军营之中,遭到这一打击的老蒋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十岁,当解放军总攻发起后,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相当虚弱的老蒋竟然惊悸而死......
老蒋一死,没了主心骨的国家残部顿时四分五裂,纷纷放弃缅北向南各自逃命,好在解放军占领缅北之后就没有继续深入缅甸,这些残兵败将才总算是松了口气。此时国军的残部已经完全成为了一支支效忠于私人的武装,其中较大的力量主要有三支,一是白崇禧的桂军残部加上一部分愿意跟随他的滇军,兵力不多,只有两万多人,但战斗力最强;二是薛岳的部队,兵力六七万,战斗力也不弱,综合实力最强;三是效忠于蒋经国的部队,大部分是原先陈诚的部队,实力不如薛岳的部队(因为中央军是解放军优先打击的目标,所以损失最大。),但小蒋好歹是正牌的继承人,因此三家势力当中还是隐隐以其为首。
由于实力差距太大,缅北的英军不敢力敌,纷纷主动南撤,因此解放军消灭的顽敌并不多,这也为双方的谈判创造了条件,但就在一贯强硬的丘吉尔都准备低头的时候,本来与此没什么关系的法国政府却怕中国势力扩张后对自己的印度支那殖民地构成威胁,因此提出与英国合作一同对抗解放军,由于两国之间本来就有盟约,因此当天就达成了一致。而既然已经决定继续作战直到中国人退出“侵占”的所有土地,丘吉尔一不做,二不休,通过威逼利诱,将泰国政府也拉上了这条贼船,准备合三国之力共同对付中国......
这样一来,中南半岛上的敌军总数就大大增加,除了15万多人的国军残部外,还有20万英军(在重建远东舰队的同时,英国政府也对印度和缅甸增兵30万人,而且都是本土的精锐部队,同时殖民地部队也相应地扩充了不少。)、10万缅甸仆从军、20万法军(也增兵了)、10万印支(主要是越南)仆从军、20万泰军(注1),总兵力将近百万,而且英法两国可能持续增兵,泰国也可能会举国动员,这下三大野战军的压力就大了。
对于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央虽然也有预案,但终究还是棘手,因此很快就将胡卫东召到洛阳,特地征询他这个西方问题专家的意见。对此胡卫东认为,英法联手虽然实力恐怖,但中国有地缘和兵力(指的是全国兵力)的优势,至少防御不成问题,可是在边境上留着一百多万军队与敌人长期对峙,于国内的经济建设而言无疑十分不利,但英国骤得强援,信心正是高涨的时候,想要与他们达成不太吃亏的和议并不容易,这该怎么办呢?
注1: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泰国军队虽然数量不多,但野战部队都实现了摩托化,真的,5个摩托化军,当然,摩托化不代表战斗力就一定强,事实上东南亚除了越南,就没哪个国家的军队战斗力强过......
一是直接卖船,主要是那些我们自己不需要的军舰,比如“纳尔逊”号战列舰就被毛子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买走,这样在获得了不下1亿美元外汇的同时,还分化了列强,孤立了英国;二是将我们想要留用、但国内却不能修复的部分船只、如“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送到日本进行维修,顺带派人赴日监督并学习相关技术,日本现在急需硬通货,在见识到中国解放军表现出的强大实力之后,也愈发不想跟中国敌对,因而还算爽快地接下了订单。
其中第二种办法无疑是有风险的,万一日本将那几艘军舰扣下来,中国岂不是亏大了?不过日本人对载机数量少、速度也偏慢的英国航母评价不高,加之随着新造航母的陆续完工服役,此时日本形成战斗力的航母数量已经在不经意间猛增到了7艘,排名世界第一,而且还有好几艘已经至少完成了初次海试,所以区区一艘并不怎么样的航母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贪婪......
太祖一向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他看来,舟山之战只是消灭入侵的敌人,要想让英国人彻底放弃侵略的野心,必须主动出击,让他们胆寒,何况陆军本来就是中国的优势,以此对付英军远比动用海军空军要有利得多。不过为了避免战争过度扩大,他只是命令三大野战军向缅北的三个汉邦进军,主要消灭国军残部,对英军以威吓为主,他们顽抗就坚决消灭,如果撤退就不要追了,为日后的和谈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江心坡还没被蒋政府割让给英国(历史上于1941年割让),因此解放军的进攻就有现成的前进基地可用,后勤补给也因此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而这个时候缅北国军残部的处境却只能用凄惨来形容,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多,英国的大爷们又不肯降低自己的待遇来养这些丧家之犬,加之因为舟山之战的惨败,英国的张伯伦政府迅速倒台,新任首相丘吉尔正忙着组阁收拾烂摊子,因此增发的补给也就晚到了几天,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缅北的数十万国军残部与其他人员纷纷陷入了食不果腹的境地,加之普遍缺乏热带生活经验、当地卫生状况又差,而引发了热带病的流行,饿死病死的人数成千上万,就连老蒋的夫人宋美龄也因为感染了登革热而病死在军营之中,遭到这一打击的老蒋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十岁,当解放军总攻发起后,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相当虚弱的老蒋竟然惊悸而死......
老蒋一死,没了主心骨的国家残部顿时四分五裂,纷纷放弃缅北向南各自逃命,好在解放军占领缅北之后就没有继续深入缅甸,这些残兵败将才总算是松了口气。此时国军的残部已经完全成为了一支支效忠于私人的武装,其中较大的力量主要有三支,一是白崇禧的桂军残部加上一部分愿意跟随他的滇军,兵力不多,只有两万多人,但战斗力最强;二是薛岳的部队,兵力六七万,战斗力也不弱,综合实力最强;三是效忠于蒋经国的部队,大部分是原先陈诚的部队,实力不如薛岳的部队(因为中央军是解放军优先打击的目标,所以损失最大。),但小蒋好歹是正牌的继承人,因此三家势力当中还是隐隐以其为首。
由于实力差距太大,缅北的英军不敢力敌,纷纷主动南撤,因此解放军消灭的顽敌并不多,这也为双方的谈判创造了条件,但就在一贯强硬的丘吉尔都准备低头的时候,本来与此没什么关系的法国政府却怕中国势力扩张后对自己的印度支那殖民地构成威胁,因此提出与英国合作一同对抗解放军,由于两国之间本来就有盟约,因此当天就达成了一致。而既然已经决定继续作战直到中国人退出“侵占”的所有土地,丘吉尔一不做,二不休,通过威逼利诱,将泰国政府也拉上了这条贼船,准备合三国之力共同对付中国......
这样一来,中南半岛上的敌军总数就大大增加,除了15万多人的国军残部外,还有20万英军(在重建远东舰队的同时,英国政府也对印度和缅甸增兵30万人,而且都是本土的精锐部队,同时殖民地部队也相应地扩充了不少。)、10万缅甸仆从军、20万法军(也增兵了)、10万印支(主要是越南)仆从军、20万泰军(注1),总兵力将近百万,而且英法两国可能持续增兵,泰国也可能会举国动员,这下三大野战军的压力就大了。
对于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央虽然也有预案,但终究还是棘手,因此很快就将胡卫东召到洛阳,特地征询他这个西方问题专家的意见。对此胡卫东认为,英法联手虽然实力恐怖,但中国有地缘和兵力(指的是全国兵力)的优势,至少防御不成问题,可是在边境上留着一百多万军队与敌人长期对峙,于国内的经济建设而言无疑十分不利,但英国骤得强援,信心正是高涨的时候,想要与他们达成不太吃亏的和议并不容易,这该怎么办呢?
注1: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泰国军队虽然数量不多,但野战部队都实现了摩托化,真的,5个摩托化军,当然,摩托化不代表战斗力就一定强,事实上东南亚除了越南,就没哪个国家的军队战斗力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