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丹鼎与符箓
屋子里黑了下来,只有清冷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很安静,人的感知似乎也在这黑暗中变的灵敏起来。
秦牧看完册子后,心中明悟不少,以前很多不明白模糊的地方开始逐渐清晰,修炼之道也越来越清晰,不禁感慨,修炼果然还是要有人教导。
即便是秦牧现在有祖龙传承,但传承不完整的时候,秦牧只能凭着感觉修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将册子放下,秦牧心神守一,逐渐入定。
内外世界陷入一片寂静。
抱元守一。
神意境的精髓,守心、守意、守志,抱元守一,抱精抱气抱神而存思。
神控境的精髓,驭心,驭意,驭志,驭精驭气驭神而存神。
上清神雷是外练的雷法,乃天地自然之雷气。
五雷正法却是内练的雷法,乃自身五行五脏之气相互激剥而生。
而阳五雷和阴五雷的区别就是一个是从心火之气开始,一个是从肾水之气开始。
一阴一阳。
然而天地皆有阴阳两面,阴阳便是太极。
然而五雷正法却不能兼顾两面,只能则阴阳其一。
于是,两者皆为雷之极端的展现形式。
上清神雷乃自然之雷气,与阴阳五雷相结合之后,便能找出两者的缺陷,使之更进一步。
阳五雷光明正大,然而至刚至猛必然盛极而衰,没有转圜的余地。
阴五雷过于阴森,无孔不入,却伤人伤己,损耗阳气。
真正的雷法,应该是在神控境之后,才开始触碰到雷法一点真意。
等到进入先天境,结出元丹,才能真正的支撑自己的身体,化出真正的阴阳五雷。
秦牧现在的上清神雷虽然不同,但是同样要注重内在的修为。
所以天师府的金光咒也好,重阳宫的清静经也好,其实都是在内修。
重阳宫全真道的内丹修炼的是天人合一,龙虎山正一道则修炼的是符箓。
而现在龙虎山已经将金光咒改良成内外兼修的法门。
而五雷府的弟子虽然没有修炼金光咒,但是也有自己的基础修行方式。
没有内丹的保护,真正的雷法就不可能炼成。
在册子之中,连若华也提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蓬莱那边让连若华帮忙转交龙虎山的,但其理论却不限于龙虎山,而在于整个修炼界。
这是修炼界走的弯路。
而在后面的境界中,必定是金光咒和五雷正法同修的路子。
可惜祖师们不知道天师府分成了瀛洲岛五雷府和龙虎山天师府。
同样也不知道五雷府在500年前拥有了阴五雷。
不过这并不是坏事,阴五雷的诞生,只会更丰富五雷正法的使用。
其实张玉泉的意思秦牧当时不明白,现在看了连若华的册子后就已经明白了,上清神雷用自然之雷气若是和阴阳五雷之一相结合,很有可能造就出阴阳同修的阴阳五雷。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五雷正法。
其中册子上有一段雷法秘旨:
以无心无念为真心,以真心为作法感神之要,有心感神,神反不灵,无心之感,其应如心。但无妄念,一片真心不识不知,心与雷神浑然如一,我即雷神,雷神即我,随我所应,应无不可。
也就是说,以内丹天人感应之法,修炼内神,以内神感应外神,就是用自身的力量拨应天地之中的自然之力,也就是外神。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就是天人感应。
从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再到天人交感。
这就是内丹追求的方向,身为玉炉,心为丹鼎。
而全真道中的武当,更是将这种天人合一中的诀窍应用到了更细致的层次。
太极劲的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个道理。
秦牧越想越是明悟,怪不得有人说万法同源。
内丹如此,符箓也是如此。
以前的符箓派,是以符箓咒法为主,使用的时候,用金光咒在指尖凝出金光,在特制的空白符箓上刻画符文,以符箓的力量沟通天地。
在使用符箓的过程中,借助符箓感受天地之间的力量,达到天人交感的地步。
并且结合自身金光咒的修习,以内感外,当自己对于某一种符箓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便是不使用材料,也可以直接用金光咒在战斗之中直接凌空画符。
达到战斗的各种效果。
而就算是已经制作好的符箓,想要正常的使用出来,自身也要知道使用的方法,自身的内神能够沟通天地之间的力量。
在这一点的原理上其实是和内丹修炼之道是相通的,只不过在修炼方法和外在表现上和全真道不同。
而修炼的过程之中,全真道更注重于自身强度的打磨,而正一道则注重身法的打磨。
全真道以身入道,正一道以道入身。
肉身的增强,必定带来精气神的旺盛,精气神的旺盛,又需要精功的打磨,所以重阳宫要用清静经来作为修炼的辅助。
而正一道则本身就长于心神,尤其是凌虚度的天然条件,天师府的人可以说在神魂之力上得天独厚,心神坚毅,所以几乎没听说过有天师府的人会走火入魔的。
1000年前的天师府,当神魂达到一定强度以后,就可以开始修炼五雷正法,然而后来有人将五雷正法修改了一下,于是就算是刚刚能感应到灵气的宗师级修士,就已经开始修炼五雷正法了。
他们修炼的那一套炼气之法,有人怀疑就是全真道的炼制之法修改之后的版本,所以一直没有起名字。
而天师府的金光咒,也同样在近代开始受到全真道丹鼎派的影响,开始更多的注重金光咒的修炼,将金光咒更多的应用在自身。
其实也不需要修改功法,原本的金光咒,是大量的使用金光咒制作符箓,然后使用符箓,体会自身力量借助符箓与天地间的灵气相呼应的感觉,达到天人合一。
而现在的金光咒,虽然没有改变功法内容,但是并不单单用之前的方法去体会天人合一,也在金光咒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多的用法。
秦牧看完册子后,心中明悟不少,以前很多不明白模糊的地方开始逐渐清晰,修炼之道也越来越清晰,不禁感慨,修炼果然还是要有人教导。
即便是秦牧现在有祖龙传承,但传承不完整的时候,秦牧只能凭着感觉修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将册子放下,秦牧心神守一,逐渐入定。
内外世界陷入一片寂静。
抱元守一。
神意境的精髓,守心、守意、守志,抱元守一,抱精抱气抱神而存思。
神控境的精髓,驭心,驭意,驭志,驭精驭气驭神而存神。
上清神雷是外练的雷法,乃天地自然之雷气。
五雷正法却是内练的雷法,乃自身五行五脏之气相互激剥而生。
而阳五雷和阴五雷的区别就是一个是从心火之气开始,一个是从肾水之气开始。
一阴一阳。
然而天地皆有阴阳两面,阴阳便是太极。
然而五雷正法却不能兼顾两面,只能则阴阳其一。
于是,两者皆为雷之极端的展现形式。
上清神雷乃自然之雷气,与阴阳五雷相结合之后,便能找出两者的缺陷,使之更进一步。
阳五雷光明正大,然而至刚至猛必然盛极而衰,没有转圜的余地。
阴五雷过于阴森,无孔不入,却伤人伤己,损耗阳气。
真正的雷法,应该是在神控境之后,才开始触碰到雷法一点真意。
等到进入先天境,结出元丹,才能真正的支撑自己的身体,化出真正的阴阳五雷。
秦牧现在的上清神雷虽然不同,但是同样要注重内在的修为。
所以天师府的金光咒也好,重阳宫的清静经也好,其实都是在内修。
重阳宫全真道的内丹修炼的是天人合一,龙虎山正一道则修炼的是符箓。
而现在龙虎山已经将金光咒改良成内外兼修的法门。
而五雷府的弟子虽然没有修炼金光咒,但是也有自己的基础修行方式。
没有内丹的保护,真正的雷法就不可能炼成。
在册子之中,连若华也提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蓬莱那边让连若华帮忙转交龙虎山的,但其理论却不限于龙虎山,而在于整个修炼界。
这是修炼界走的弯路。
而在后面的境界中,必定是金光咒和五雷正法同修的路子。
可惜祖师们不知道天师府分成了瀛洲岛五雷府和龙虎山天师府。
同样也不知道五雷府在500年前拥有了阴五雷。
不过这并不是坏事,阴五雷的诞生,只会更丰富五雷正法的使用。
其实张玉泉的意思秦牧当时不明白,现在看了连若华的册子后就已经明白了,上清神雷用自然之雷气若是和阴阳五雷之一相结合,很有可能造就出阴阳同修的阴阳五雷。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五雷正法。
其中册子上有一段雷法秘旨:
以无心无念为真心,以真心为作法感神之要,有心感神,神反不灵,无心之感,其应如心。但无妄念,一片真心不识不知,心与雷神浑然如一,我即雷神,雷神即我,随我所应,应无不可。
也就是说,以内丹天人感应之法,修炼内神,以内神感应外神,就是用自身的力量拨应天地之中的自然之力,也就是外神。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就是天人感应。
从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再到天人交感。
这就是内丹追求的方向,身为玉炉,心为丹鼎。
而全真道中的武当,更是将这种天人合一中的诀窍应用到了更细致的层次。
太极劲的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个道理。
秦牧越想越是明悟,怪不得有人说万法同源。
内丹如此,符箓也是如此。
以前的符箓派,是以符箓咒法为主,使用的时候,用金光咒在指尖凝出金光,在特制的空白符箓上刻画符文,以符箓的力量沟通天地。
在使用符箓的过程中,借助符箓感受天地之间的力量,达到天人交感的地步。
并且结合自身金光咒的修习,以内感外,当自己对于某一种符箓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便是不使用材料,也可以直接用金光咒在战斗之中直接凌空画符。
达到战斗的各种效果。
而就算是已经制作好的符箓,想要正常的使用出来,自身也要知道使用的方法,自身的内神能够沟通天地之间的力量。
在这一点的原理上其实是和内丹修炼之道是相通的,只不过在修炼方法和外在表现上和全真道不同。
而修炼的过程之中,全真道更注重于自身强度的打磨,而正一道则注重身法的打磨。
全真道以身入道,正一道以道入身。
肉身的增强,必定带来精气神的旺盛,精气神的旺盛,又需要精功的打磨,所以重阳宫要用清静经来作为修炼的辅助。
而正一道则本身就长于心神,尤其是凌虚度的天然条件,天师府的人可以说在神魂之力上得天独厚,心神坚毅,所以几乎没听说过有天师府的人会走火入魔的。
1000年前的天师府,当神魂达到一定强度以后,就可以开始修炼五雷正法,然而后来有人将五雷正法修改了一下,于是就算是刚刚能感应到灵气的宗师级修士,就已经开始修炼五雷正法了。
他们修炼的那一套炼气之法,有人怀疑就是全真道的炼制之法修改之后的版本,所以一直没有起名字。
而天师府的金光咒,也同样在近代开始受到全真道丹鼎派的影响,开始更多的注重金光咒的修炼,将金光咒更多的应用在自身。
其实也不需要修改功法,原本的金光咒,是大量的使用金光咒制作符箓,然后使用符箓,体会自身力量借助符箓与天地间的灵气相呼应的感觉,达到天人合一。
而现在的金光咒,虽然没有改变功法内容,但是并不单单用之前的方法去体会天人合一,也在金光咒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多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