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运娘子山里汉 第91节
如今光谢寡妇和季妧两家就捐了四口袋,他颓丧的精神立刻又振奋了起来。
季妧看着他突然容光焕发的脸,就猜到里正是要拿她和胡家树典型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同样的道理,树典型就和树靶子差不多。
季妧拦下他“里正叔,我倒是有个建议。”
里正虽然没报啥希望,但还是表示愿意听听看。
“你可以搞一份白名单。嗯……就是,比如,用红纸把捐款人的名字记下来,之后再在全村人面前展示出来。”
里正没太懂“你是说记账?这个可以。捐的粮就算借的,等灾情过去,地里有了收成,再还回去,这样一来捐粮的人家应该会放心不少。不过账本怎么展示?”
“不是账本,就是一张荣耀证明。至于展示,可以在村口树一个木牌,然后把这张纸贴上去,或者把字刻到木牌上。”
告诉他们粮食会归还,只能稍微宽一下心,但有了这个大红榜,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哎呀!”里正猛一拍手掌,双眼直放亮光,“这不就是功德榜嘛!这个主意好,这个主意好!”
他背着手在院里踱了几步,然后猛地停下来道“不仅要把名字写上去,我还要把每个人具体捐了多少写上去,到时候,哼哼,看有些人脸不脸红!”
季妧赶忙阻止“里正叔,过犹不及啊!你这样,逼着乡亲们去相互比较,谁捐的多了谁捐的少了,总有人脸上不好看。到时候这个、这个功德榜不但没起到嘉奖的作用,反而成了羞辱。许多人家确实拿不出来更多的粮食,为了避免这种羞辱,或许干脆就不捐了。那这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总之就是坏了事吗?”
虚荣和攀比心,几乎人人都会有,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毛病。
她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手段虽然有点那个啥,归根结底讲得还是愿者上钩。
但若去肆意放大这种弱点,那性质就不同了。
不但促不成正向引导,还把口头上的自愿捐款演变成了实际上的道德绑架。
就算别人捐了粮,只怕心里也没有半分做善事的喜悦,而是满肚子的怨言和戾气。
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做法不当,变成了一件坏事,那就有悖初衷了。
第134章 着实是个人才
里正仔细一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么个理。
“那数额就不写了!妧丫头啊,叔就知道你是个聪明的,这脑袋瓜子比我家璟儿都灵光。你放心,功德榜上,叔一定把你名字写第一个!”
季妧简直要给跪了。
她费了这半天口舌,若还把她名字写在头一个,那她图什么?
“不是……里正叔,你听我说,你不能这么做。”
里正大手一挥“你不用不好意思,你这又出粮又出主意的,叔不能让你寒心,怎么也得让你风光风光!”
你现在就是让我寒心啊。
季妧深吸一口气,尽量冷静下来和他讲道理。
“里正叔,是这样的。既然数额都不写了,那就更应该公正到底。如果仅仅因为谁出的粮多就把谁排在前面,那还有什么意义?你应该跟大家说明,排序只根据先来后到,这样他们才不会因为计较谁多谁少的问题,而影响捐粮的心情和积极性。你看你一上午也去了不少人家,下午才登的胡家的门,把我们写到头一个,是不是不太……”
里正听到最后,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你说的对,我上午绕这一圈,村里人都看在眼里的,确实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太影响形象。”
临走前,他重重拍了拍季妧的肩膀,一脸满意“妧丫头啊,你是个好的。太知道为叔着想了,叔很感动。”
季妧维持着尬笑把他送出院门,心道只要你不把我名字写第一个,我也很感动。
后面的走向有点超出预料,但也证明了里正着实是个人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从胡家离开后,并没有立刻就去敲下一家的门,而是花了小半天时间,不知道从哪组了个乐队。
原本由零星几个人组成的募粮队,一下子变成了一串人。
当先自然是里正打头。
在他身后,两个汉子抬着一块半人高的木板,木板上贴着红纸,顶端还披着一朵大红花。
旁边另有一人专门捧着毛笔和提早研好的墨汁。
走在当中的,还是之前负责拿口袋的那几个。
最后面就热闹了,敲小锣的,打腰鼓的,还有吹唢呐的。
跟上午一比,这规模和气势立马就上去了。
一行人敲敲打打,先去了郭四叔家。
郭四叔是村里的乡老之一,素来很有威望。
村民有了啥矛盾纠纷,甚至不用他这个里正出面,郭四叔三言两语就能给调停了。
村里人因此都很敬重他,平日摘把菜打条鱼的都会往他家送。
那这敬重总不能白受着,又不是观音菩萨,受人香火,总要办点实事。
就算不以身作则,也总要做个表率嘛。
抱着这种想法,郭家是最早上门的。
没想到连郭四叔面都没见着,就被他几个儿媳妇堵在门口一通哭。
里正就想不明白了,别人哭穷就罢了,他家是咋有脸哭穷的。
三个儿子都在南方跑货,大孙子在县城给人当伙计,小孙女郭玲打小送进白家,现在都是小姐身边的一等丫鬟了,听说每个月光例银就一两。
这还是她们自家人出去说的。
哦,平时喜欢听人夸好话,到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就处处过的不如人了?
里正憋了一肚子窝囊气,最后只要到小半碗粮食。
打发叫花子呢!
如今他重整旗鼓,第一个上门的还是郭家。
几个儿媳妇站在门口面面相觑。
老大家的强挤出一副笑脸迎上前。
“里正,你看你这是……最近家里又没啥喜事,你这一弄,不知道的还以为有人要出殡呢……”
里正板着脸道“可不敢这么说!四叔身体硬朗着呢,你咋能咒他老人家?”
老大家的被他噎的说不出话来。
也不好再哭一次穷,毕竟已经有许多村民跑过来看热闹了。
闹出这么大动仗,郭四叔再不露面是不可能了。
他披着棉衣,趿拉着棉鞋,装作一副刚从炕上起来的样子,说话之前还扶着门框咳嗽了几声。
“大侄子啊,你看,年纪大了,身上毛病多,喝了好几天药都不见好……你这来了咋不进门呢,快进来喝杯茶。”
里正挂着笑脸道“那四叔,您可得多注意身体。我就不进去了,这趟来也是有正事要办。”
他往身后指了指。
郭四叔像是才注意到似的,眯眼看了看,问“这是……”
“这是功德榜。”
趁着围得人越来越多,里正把功德榜的用途大致说了一下,末了还特意强调了一番。
“……不管捐多捐少,全都榜上有名,排名只按先后,不论多少……稍后我会让人在村口立一块石碑,找时间把红榜上的名字刻上去,让子孙后代都记住为咱们大丰村做过贡献的人……等雪灾过去,我还要去县里,请县尊大人亲自嘉奖……”
人群里瞬间炸开了花。
他们起初不愿意捐,是觉得没啥好处。而且一致认为,就算他们不捐,里正和知县大人也不会眼睁睁看着村民饿死。
不过现在,大家不这么想了。
就像文人武将都以被后人树碑立传为荣,老百姓也对上功德榜有着发自本心的渴求。
这可是做功德呢!为子孙积福,还能被后人铭记,平时求都求不来。
还能得知县大人嘉奖,这是为祖上添光的好事啊!
众人心里的变化,里正看在眼里。
郭四叔还是那张老脸,但态度也明显有了松动。
里正见状,趁热打铁。
“乡亲们一致认为,功德榜的头一位,非您老人家莫属!所以我第一个来找郭四叔,您看看,纸上还是干净的,得等您老的名字落上去,其他人才好跟上……”
他没提早上来过一回和半碗粮的事。
郭四叔本来心里是堵着气窝着火的。觉得里正谁都不找偏找他家,是成心拿他当肥羊宰,他不想当冤大头,所以才闭门不出。
但这一次,门口围了这么多乡亲,众目睽睽之下,他要是还一点血都不肯放,以后村里有啥事谁还肯找他,那他还有啥威望?
不过里正的话倒是很合他的意。
这些年他为村里没少操心,自问功德榜是理该上的,也合该排在第一位。
罢了,反正家里粮食还多,匀出一袋半袋也不当什么。
“既然乡亲们都这样说,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里正大喜,伸手做请状。
“郭四叔一笔好字,就由您亲自写上去吧。”
郭四叔点了点头,弯腰把棉鞋提上,走到红板前站定,接过毛笔,一笔一划把自己大名写了上去。
末了,还捋着胡子欣赏了一会儿。
里正少不得又说了些好话,然后才让人扛着满满一口袋粮食,吹吹打打往下家去了。
季妧被胡细妹拉出来看热闹。
郭家门口这出戏,她从头看到了尾。
里正活学活用,还在她提出的建议上进行了升级和发挥,没毛病,除了有些官僚主义……
季妧看着他突然容光焕发的脸,就猜到里正是要拿她和胡家树典型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同样的道理,树典型就和树靶子差不多。
季妧拦下他“里正叔,我倒是有个建议。”
里正虽然没报啥希望,但还是表示愿意听听看。
“你可以搞一份白名单。嗯……就是,比如,用红纸把捐款人的名字记下来,之后再在全村人面前展示出来。”
里正没太懂“你是说记账?这个可以。捐的粮就算借的,等灾情过去,地里有了收成,再还回去,这样一来捐粮的人家应该会放心不少。不过账本怎么展示?”
“不是账本,就是一张荣耀证明。至于展示,可以在村口树一个木牌,然后把这张纸贴上去,或者把字刻到木牌上。”
告诉他们粮食会归还,只能稍微宽一下心,但有了这个大红榜,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哎呀!”里正猛一拍手掌,双眼直放亮光,“这不就是功德榜嘛!这个主意好,这个主意好!”
他背着手在院里踱了几步,然后猛地停下来道“不仅要把名字写上去,我还要把每个人具体捐了多少写上去,到时候,哼哼,看有些人脸不脸红!”
季妧赶忙阻止“里正叔,过犹不及啊!你这样,逼着乡亲们去相互比较,谁捐的多了谁捐的少了,总有人脸上不好看。到时候这个、这个功德榜不但没起到嘉奖的作用,反而成了羞辱。许多人家确实拿不出来更多的粮食,为了避免这种羞辱,或许干脆就不捐了。那这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总之就是坏了事吗?”
虚荣和攀比心,几乎人人都会有,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毛病。
她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手段虽然有点那个啥,归根结底讲得还是愿者上钩。
但若去肆意放大这种弱点,那性质就不同了。
不但促不成正向引导,还把口头上的自愿捐款演变成了实际上的道德绑架。
就算别人捐了粮,只怕心里也没有半分做善事的喜悦,而是满肚子的怨言和戾气。
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做法不当,变成了一件坏事,那就有悖初衷了。
第134章 着实是个人才
里正仔细一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么个理。
“那数额就不写了!妧丫头啊,叔就知道你是个聪明的,这脑袋瓜子比我家璟儿都灵光。你放心,功德榜上,叔一定把你名字写第一个!”
季妧简直要给跪了。
她费了这半天口舌,若还把她名字写在头一个,那她图什么?
“不是……里正叔,你听我说,你不能这么做。”
里正大手一挥“你不用不好意思,你这又出粮又出主意的,叔不能让你寒心,怎么也得让你风光风光!”
你现在就是让我寒心啊。
季妧深吸一口气,尽量冷静下来和他讲道理。
“里正叔,是这样的。既然数额都不写了,那就更应该公正到底。如果仅仅因为谁出的粮多就把谁排在前面,那还有什么意义?你应该跟大家说明,排序只根据先来后到,这样他们才不会因为计较谁多谁少的问题,而影响捐粮的心情和积极性。你看你一上午也去了不少人家,下午才登的胡家的门,把我们写到头一个,是不是不太……”
里正听到最后,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你说的对,我上午绕这一圈,村里人都看在眼里的,确实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太影响形象。”
临走前,他重重拍了拍季妧的肩膀,一脸满意“妧丫头啊,你是个好的。太知道为叔着想了,叔很感动。”
季妧维持着尬笑把他送出院门,心道只要你不把我名字写第一个,我也很感动。
后面的走向有点超出预料,但也证明了里正着实是个人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从胡家离开后,并没有立刻就去敲下一家的门,而是花了小半天时间,不知道从哪组了个乐队。
原本由零星几个人组成的募粮队,一下子变成了一串人。
当先自然是里正打头。
在他身后,两个汉子抬着一块半人高的木板,木板上贴着红纸,顶端还披着一朵大红花。
旁边另有一人专门捧着毛笔和提早研好的墨汁。
走在当中的,还是之前负责拿口袋的那几个。
最后面就热闹了,敲小锣的,打腰鼓的,还有吹唢呐的。
跟上午一比,这规模和气势立马就上去了。
一行人敲敲打打,先去了郭四叔家。
郭四叔是村里的乡老之一,素来很有威望。
村民有了啥矛盾纠纷,甚至不用他这个里正出面,郭四叔三言两语就能给调停了。
村里人因此都很敬重他,平日摘把菜打条鱼的都会往他家送。
那这敬重总不能白受着,又不是观音菩萨,受人香火,总要办点实事。
就算不以身作则,也总要做个表率嘛。
抱着这种想法,郭家是最早上门的。
没想到连郭四叔面都没见着,就被他几个儿媳妇堵在门口一通哭。
里正就想不明白了,别人哭穷就罢了,他家是咋有脸哭穷的。
三个儿子都在南方跑货,大孙子在县城给人当伙计,小孙女郭玲打小送进白家,现在都是小姐身边的一等丫鬟了,听说每个月光例银就一两。
这还是她们自家人出去说的。
哦,平时喜欢听人夸好话,到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就处处过的不如人了?
里正憋了一肚子窝囊气,最后只要到小半碗粮食。
打发叫花子呢!
如今他重整旗鼓,第一个上门的还是郭家。
几个儿媳妇站在门口面面相觑。
老大家的强挤出一副笑脸迎上前。
“里正,你看你这是……最近家里又没啥喜事,你这一弄,不知道的还以为有人要出殡呢……”
里正板着脸道“可不敢这么说!四叔身体硬朗着呢,你咋能咒他老人家?”
老大家的被他噎的说不出话来。
也不好再哭一次穷,毕竟已经有许多村民跑过来看热闹了。
闹出这么大动仗,郭四叔再不露面是不可能了。
他披着棉衣,趿拉着棉鞋,装作一副刚从炕上起来的样子,说话之前还扶着门框咳嗽了几声。
“大侄子啊,你看,年纪大了,身上毛病多,喝了好几天药都不见好……你这来了咋不进门呢,快进来喝杯茶。”
里正挂着笑脸道“那四叔,您可得多注意身体。我就不进去了,这趟来也是有正事要办。”
他往身后指了指。
郭四叔像是才注意到似的,眯眼看了看,问“这是……”
“这是功德榜。”
趁着围得人越来越多,里正把功德榜的用途大致说了一下,末了还特意强调了一番。
“……不管捐多捐少,全都榜上有名,排名只按先后,不论多少……稍后我会让人在村口立一块石碑,找时间把红榜上的名字刻上去,让子孙后代都记住为咱们大丰村做过贡献的人……等雪灾过去,我还要去县里,请县尊大人亲自嘉奖……”
人群里瞬间炸开了花。
他们起初不愿意捐,是觉得没啥好处。而且一致认为,就算他们不捐,里正和知县大人也不会眼睁睁看着村民饿死。
不过现在,大家不这么想了。
就像文人武将都以被后人树碑立传为荣,老百姓也对上功德榜有着发自本心的渴求。
这可是做功德呢!为子孙积福,还能被后人铭记,平时求都求不来。
还能得知县大人嘉奖,这是为祖上添光的好事啊!
众人心里的变化,里正看在眼里。
郭四叔还是那张老脸,但态度也明显有了松动。
里正见状,趁热打铁。
“乡亲们一致认为,功德榜的头一位,非您老人家莫属!所以我第一个来找郭四叔,您看看,纸上还是干净的,得等您老的名字落上去,其他人才好跟上……”
他没提早上来过一回和半碗粮的事。
郭四叔本来心里是堵着气窝着火的。觉得里正谁都不找偏找他家,是成心拿他当肥羊宰,他不想当冤大头,所以才闭门不出。
但这一次,门口围了这么多乡亲,众目睽睽之下,他要是还一点血都不肯放,以后村里有啥事谁还肯找他,那他还有啥威望?
不过里正的话倒是很合他的意。
这些年他为村里没少操心,自问功德榜是理该上的,也合该排在第一位。
罢了,反正家里粮食还多,匀出一袋半袋也不当什么。
“既然乡亲们都这样说,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里正大喜,伸手做请状。
“郭四叔一笔好字,就由您亲自写上去吧。”
郭四叔点了点头,弯腰把棉鞋提上,走到红板前站定,接过毛笔,一笔一划把自己大名写了上去。
末了,还捋着胡子欣赏了一会儿。
里正少不得又说了些好话,然后才让人扛着满满一口袋粮食,吹吹打打往下家去了。
季妧被胡细妹拉出来看热闹。
郭家门口这出戏,她从头看到了尾。
里正活学活用,还在她提出的建议上进行了升级和发挥,没毛病,除了有些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