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反责众人
清微宗之所以能在正道十二宗中脱颖而出,成为能与正一宗分庭抗礼的后起之秀,在于老宗主李道虚重规矩,以法治宗门,订立各种宗规,使得清微宗在众多江湖宗门中如鹤立鸡群,衬得其他宗门好似草台班子一般,远不如清微宗这般分工严明,便如官军与草寇的区别,所以清微宗被江湖中人称作“小朝廷”。
不过《左传》有言: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清微宗被称为“小朝廷”,自然也沾染了许多官府习气,人人功利,人人争权,人人在规矩的范围之内辗转腾挪,规矩也成了双方相互攻讦的利器,继而发展到将党争置于宗门之上,此即为最大的弊病,就如当今朝廷的帝后两党相争。
如今的清微宗相较于如今的朝廷,唯一的优势在于有一个可以镇压全局的老宗主李道虚,只要李道虚在世一天,清微宗就不至于完全失控。不过这也是治标不治本,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世上没有真正可以长生之人,就算是所谓的长生境界,最终也是要立地飞升。如果老宗主李道虚不在了,那么清微宗的局势就会立刻恶化,所有被掩盖的弊病都会爆发出来,仅凭李元婴一人,是绝对无法整合宗内,就算能勉强整合,也必然元气大伤,两党之争会将整个清微宗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
这便是李玄都所说的衰亡之势初显。
这个道理,说深不深,说浅不浅,能看出的绝不止李玄都一人,可有资格、有勇气去对老宗主当面直言的,唯有李玄都一人而已。
李玄都并非一味讲究仁义,要让清微宗拱手让出正道盟主的位置,而是如今的清微宗没有彻底压倒正一宗的实力,正一宗也没有完全压倒清微宗的实力,在有外敌的情形下,双方联手抗击外敌是最好的选择,若是继续内斗下去,清微宗有可能登顶江湖,也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可就算是登顶江湖,当年的皂阁宗又如何?盛极而衰乃是千古不变之理。李玄都的想法不能说全对,但却是最为稳妥的办法。接下来便应是休养生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李道虚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李道虚并不认为清微宗弱于正一宗,而且李道虚也不满足于此,他想要在离世之前,登顶江湖,所以李玄都的这番说辞,无疑是与他的理念背道而驰,不被接受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其他人,自然要迎合老宗主的野心,这也就是李玄都为何说“师尊误举,诸弟子误顺,无一人为师尊正言焉。都俞吁咈之风,陈善闭邪之义,邈无闻矣;谀之甚也。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以从师尊;昧没本心,以歌颂师尊,欺瞒之罪何如。”
三十六位堂主哪个不是人杰,许多道理根本无须赘言,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只是明白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也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
听到李玄都这个反问,大多数堂主都微微低头,不是心虚,而是这样可以掩饰自己的反应和神态,只是坐在最前面的几位堂主以及张海石、谷玉笙、秦素几人却是躲不开,只能一个个板起面孔,严肃以待。
李如师沉声道:“休要顾左右而言他,副宗主问的是,是否有旁人指使,你却反问我们是否疑你,难道今天是你审我们不成?”
李玄都摇了摇头:“李堂主这话,我听不明白。”
李如师一拍扶手:“有什么不明白?”你说你是对老宗主谏言,老宗主有何错处?你又有什么资格指责老宗主?居然敢对老宗主胡言乱语,出言不逊,放眼整个江湖,有你这样的弟子吗?”
“李堂主的话我听明白了。”李玄都笑了笑。
张海石一直冷眼瞧着李如师和李如意的对话,这时察觉到李玄都的用意,多年的师兄弟默契,让张海石立刻接言道:“李玄都。”
李玄都立刻道:“在。”
张海石问道:“你何故发笑?”
李玄都道:“我笑李堂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放肆!”李如师立时被激怒了:“你这等辱骂师父之人也敢自视为君子?”
李玄都淡然道:“我当然不是君子,可李堂主却是实实在在的小人。自从天宝二年之后,我便没有资格参与清微宗的内政,本也不想再去参与,只是圣人言:‘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天宝二年的‘四六之争’我们败了,虽然我们仍旧能与正一宗分庭抗礼,但不过是自保罢了。如今老宗主决意复仇,非要压倒正一宗不可,李堂主你扪心自问,我们真能胜过正一宗吗?若是贸然开战,战败又当如何?平日里老宗主一意玄修,不见诸位堂主,能够常常见到老宗主的只有李堂主一人,李堂主可曾劝过老宗主半分?”
原本低着头的众多堂主纷纷抬头望向李玄都。
李如师脸上挂不住了,豁然起身:“你这是危言耸听,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们清微宗哪里不如正一宗了?”
李玄都拔高了嗓音道:“都说‘四六之争’,那么李宗主知不知道,神霄宗的宗主已经向正一宗宗主颜飞卿投诚,此事乃是我在荆州江陵府的风雷派亲眼所见。”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所谓“四六之争”,“四”是指清微宗、东华宗、妙真宗、神霄宗,若是神霄宗倒向正一宗,对于清微宗无疑是莫大损失。
一直半闭着眼的司徒玄略猛地睁开双眼,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此事在他那里也有报备,如今的神霄宗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偏向正一宗,一派偏向清微宗,双方僵持不下。此事属于机密,只有寥寥几人知晓,却是没想到李玄都也知晓此事。
李如师显然不知此事,猛地愣住。
若是此事为真,对于他们来说,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顺从老宗主是一回事,去送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玄都接着说道:“太平宗和静禅宗封山闭寺,正道十二宗只剩十个宗门,若是神霄宗也倒向正一宗,那便是‘三七之争’。还有一点,诸位堂主也不要忘了,天宝二年的时候,蜀州还未失陷,如今已是天宝七载,蜀州早已落入西北五宗之手,妙真宗居于蜀州,除了自保之外,还有几分余力,也值得商榷。如此一来,便是‘二七之争’。以清微宗和东华宗两宗之力,自保固然无虞,以清微宗之气盛对上正一宗之老朽,小胜正一宗也不是不能,可想要彻底压死正一宗,那就不是一战可定,拼的是两宗底蕴,拼的是两宗人心,此乃旷日持久之战,到那时候,我们清微宗还敌得过正一宗吗?”
李玄都环视一周,声若洪钟道:“我就问诸位,敌得过吗?若是敌得过,我甘愿领罪。若是敌不过,那我给老宗主谏言,又何错之有?诸位不言,我独言之,罪乎?”
无人能回李玄都之话,也无人敢打这个包票。
李玄都高声道:“太上道祖有言:‘圣人无恒心,以万民之心为心。’我们清微宗的普通弟子,与正一宗并无深仇大恨,不为报仇,不为雪耻,仅仅是为了称雄于江湖,是否愿意拼上身家性命为宗门而死?”
李玄都不给满堂堂主喘息的时间,紧接着说道:“不说那些普通弟子,就说今日在座的诸位堂主,以及没来的七十二岛主,又有几人愿意为清微宗舍去性命?”
不过《左传》有言: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清微宗被称为“小朝廷”,自然也沾染了许多官府习气,人人功利,人人争权,人人在规矩的范围之内辗转腾挪,规矩也成了双方相互攻讦的利器,继而发展到将党争置于宗门之上,此即为最大的弊病,就如当今朝廷的帝后两党相争。
如今的清微宗相较于如今的朝廷,唯一的优势在于有一个可以镇压全局的老宗主李道虚,只要李道虚在世一天,清微宗就不至于完全失控。不过这也是治标不治本,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世上没有真正可以长生之人,就算是所谓的长生境界,最终也是要立地飞升。如果老宗主李道虚不在了,那么清微宗的局势就会立刻恶化,所有被掩盖的弊病都会爆发出来,仅凭李元婴一人,是绝对无法整合宗内,就算能勉强整合,也必然元气大伤,两党之争会将整个清微宗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
这便是李玄都所说的衰亡之势初显。
这个道理,说深不深,说浅不浅,能看出的绝不止李玄都一人,可有资格、有勇气去对老宗主当面直言的,唯有李玄都一人而已。
李玄都并非一味讲究仁义,要让清微宗拱手让出正道盟主的位置,而是如今的清微宗没有彻底压倒正一宗的实力,正一宗也没有完全压倒清微宗的实力,在有外敌的情形下,双方联手抗击外敌是最好的选择,若是继续内斗下去,清微宗有可能登顶江湖,也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可就算是登顶江湖,当年的皂阁宗又如何?盛极而衰乃是千古不变之理。李玄都的想法不能说全对,但却是最为稳妥的办法。接下来便应是休养生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李道虚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李道虚并不认为清微宗弱于正一宗,而且李道虚也不满足于此,他想要在离世之前,登顶江湖,所以李玄都的这番说辞,无疑是与他的理念背道而驰,不被接受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其他人,自然要迎合老宗主的野心,这也就是李玄都为何说“师尊误举,诸弟子误顺,无一人为师尊正言焉。都俞吁咈之风,陈善闭邪之义,邈无闻矣;谀之甚也。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以从师尊;昧没本心,以歌颂师尊,欺瞒之罪何如。”
三十六位堂主哪个不是人杰,许多道理根本无须赘言,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只是明白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也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
听到李玄都这个反问,大多数堂主都微微低头,不是心虚,而是这样可以掩饰自己的反应和神态,只是坐在最前面的几位堂主以及张海石、谷玉笙、秦素几人却是躲不开,只能一个个板起面孔,严肃以待。
李如师沉声道:“休要顾左右而言他,副宗主问的是,是否有旁人指使,你却反问我们是否疑你,难道今天是你审我们不成?”
李玄都摇了摇头:“李堂主这话,我听不明白。”
李如师一拍扶手:“有什么不明白?”你说你是对老宗主谏言,老宗主有何错处?你又有什么资格指责老宗主?居然敢对老宗主胡言乱语,出言不逊,放眼整个江湖,有你这样的弟子吗?”
“李堂主的话我听明白了。”李玄都笑了笑。
张海石一直冷眼瞧着李如师和李如意的对话,这时察觉到李玄都的用意,多年的师兄弟默契,让张海石立刻接言道:“李玄都。”
李玄都立刻道:“在。”
张海石问道:“你何故发笑?”
李玄都道:“我笑李堂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放肆!”李如师立时被激怒了:“你这等辱骂师父之人也敢自视为君子?”
李玄都淡然道:“我当然不是君子,可李堂主却是实实在在的小人。自从天宝二年之后,我便没有资格参与清微宗的内政,本也不想再去参与,只是圣人言:‘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天宝二年的‘四六之争’我们败了,虽然我们仍旧能与正一宗分庭抗礼,但不过是自保罢了。如今老宗主决意复仇,非要压倒正一宗不可,李堂主你扪心自问,我们真能胜过正一宗吗?若是贸然开战,战败又当如何?平日里老宗主一意玄修,不见诸位堂主,能够常常见到老宗主的只有李堂主一人,李堂主可曾劝过老宗主半分?”
原本低着头的众多堂主纷纷抬头望向李玄都。
李如师脸上挂不住了,豁然起身:“你这是危言耸听,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们清微宗哪里不如正一宗了?”
李玄都拔高了嗓音道:“都说‘四六之争’,那么李宗主知不知道,神霄宗的宗主已经向正一宗宗主颜飞卿投诚,此事乃是我在荆州江陵府的风雷派亲眼所见。”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所谓“四六之争”,“四”是指清微宗、东华宗、妙真宗、神霄宗,若是神霄宗倒向正一宗,对于清微宗无疑是莫大损失。
一直半闭着眼的司徒玄略猛地睁开双眼,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此事在他那里也有报备,如今的神霄宗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是偏向正一宗,一派偏向清微宗,双方僵持不下。此事属于机密,只有寥寥几人知晓,却是没想到李玄都也知晓此事。
李如师显然不知此事,猛地愣住。
若是此事为真,对于他们来说,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顺从老宗主是一回事,去送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玄都接着说道:“太平宗和静禅宗封山闭寺,正道十二宗只剩十个宗门,若是神霄宗也倒向正一宗,那便是‘三七之争’。还有一点,诸位堂主也不要忘了,天宝二年的时候,蜀州还未失陷,如今已是天宝七载,蜀州早已落入西北五宗之手,妙真宗居于蜀州,除了自保之外,还有几分余力,也值得商榷。如此一来,便是‘二七之争’。以清微宗和东华宗两宗之力,自保固然无虞,以清微宗之气盛对上正一宗之老朽,小胜正一宗也不是不能,可想要彻底压死正一宗,那就不是一战可定,拼的是两宗底蕴,拼的是两宗人心,此乃旷日持久之战,到那时候,我们清微宗还敌得过正一宗吗?”
李玄都环视一周,声若洪钟道:“我就问诸位,敌得过吗?若是敌得过,我甘愿领罪。若是敌不过,那我给老宗主谏言,又何错之有?诸位不言,我独言之,罪乎?”
无人能回李玄都之话,也无人敢打这个包票。
李玄都高声道:“太上道祖有言:‘圣人无恒心,以万民之心为心。’我们清微宗的普通弟子,与正一宗并无深仇大恨,不为报仇,不为雪耻,仅仅是为了称雄于江湖,是否愿意拼上身家性命为宗门而死?”
李玄都不给满堂堂主喘息的时间,紧接着说道:“不说那些普通弟子,就说今日在座的诸位堂主,以及没来的七十二岛主,又有几人愿意为清微宗舍去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