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第117节
谢慕林直接翻了个白眼,转身出了屋子。
马路遥家的一直站在院子里,把屋里的对话从头听到尾,眉间紧皱,面露忧色。
谢慕林一出来,她就立刻迎了上去:“二姑娘,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才好?老太太若是一直不肯走……”
谢慕林打断了她的话:“她肯不肯是她的事,要不要带她走,是我的事。现在大雨还没下,流民还没来,我们只需要事先做好防范工作就行了。派人去平望镇打听消息,那里南北客商云集,人流量大,消息比湖阴县城要灵通得多。再派人去河道上游地区留意河水状况,一旦瞧着不妙了,立刻赶回来报告!
“船只、食水、衣物、药品、金银,还有挡雨、防寒的物品,这些我们都要事先准备好,能漂浮在水上的木板也囤积一些,船要保持随时可以开出的状态,下人禁止吃酒。如果什么事都没发生,那自然再好不过,我们不过是花了些钱,白费了些功夫罢了;一旦出事,无论是水灾还是流民,我们都可以立刻逃离谢家湾!”
马路遥家的听一句点一次头,心里有了主心骨,顿时就安稳下来了。不过她还有一个隐忧:“若是老太太到那时,还是嘴硬不肯走怎么办?倘若姑娘真的丢下她,今后的名声就不能要了!”
谢慕林扯了扯嘴角:“所以我不会做这种傻事。真到了那一刻,大不了叫仆妇抱上她走人,她还能挣扎逃脱不成?她想得倒美呢,还以为有这一宅子的下人侍候她,就能万无一失,真真是没经历过真正可怕的灾难,才会有如此天真的想法。她自己要找死,我也不会叫这一宅子的无辜男女给她陪葬!”
第371章 结好
第二日傍晚,大雨一如谢泽山所言,降临湖阴县。
这雨一夜未停,等到第三日午后,雨势才减弱了些,从大雨转变成小雨,然后等到天黑,方才慢慢停下。然而第四日清晨天亮之后,天空中依然乌云密布,可见这雨停了,也不过是老天爷稍稍歇口气,很快又会再度下起大雨来,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
谢家老宅经过整修,地下排水管道通通翻新过,又有水泥铺面,因此运作良好,宅内各院落都不曾出现积水现象。后院围墙也经过加固,山上更在谢慕林的命令下,补种过灌木和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没有产生泥石流的危险。雨水通过几条新近粗挖的排水沟,潺潺从山上流下,汇入河中。
然而河水暴涨,也缓缓靠近了河岸线。老宅门前长达一里的河堤,谢慕林都命人用水泥和砖石加固、加高过,但资金、人手、材料、时间都有限,工程量不大,也不知道能起多大的作用。
唯一令人安慰的是,重修过的砖石码头在河水暴涨下,依然坚固如初,运作良好。如果还是原本那个破旧的木板码头,只怕早已崩塌了。
为防万一,谢慕林还在自家老宅的后门处,存放了一批物资,并将门外的山间小路提前用水泥铺面,一直铺到可通往后山前湾村的路口为止,还留出排水沟,以防万一。一旦河水继续暴涨,越过堤岸,漫到老宅门前,宅中人不能从前门逃脱的话,后门也还有条路可离开。
多亏她之前捣鼓出了水泥这种东西,在把配方送给十三房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后,也在老宅附近留了一个小规模生产的窑口,又因为修老宅的事,剩了一批材料未使,全都堆积在老宅东北院的库房中,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用,否则如今想要用这种廉价的材料在老宅周边进行快速修路作业,完全是做梦。
听说十三房的水泥作坊,最近生产的水泥供不应求,光是族里、谢家角的需求,就应付不过来了。谢谨华已下令作坊工作,准备建造第三个窑口,可如今大雨滂沱,哪里建得起来?就算建起来了,原材料也不足。
谢谨华这回终于开始考虑,作坊里三房派来的监工老贾头提的建议,到外地去寻找水泥原材料资源丰富的地区,另建作坊了。
不过那是日后的长久打算,如今暂时顾不得。为了不浪费资金,他也停下了加建窑口的打算,只命作坊里的工匠加班加点,尽量多地制造出水泥来。等谢家角的需求被满足了,竹山书院那边也要买呢,当然,那也是谢家自个儿的产业,因此可以打个折扣。不过,县城那边,县太爷已经命人递了信过来,很可能也是打算要“借”用或是采买谢家水泥的意思了。谢家有谢璞这位从三品高官在,竹山书院名望又高,估计县太爷不会太过分,选择后面这种做法的可能性更大些。但谢谨华也不认为自己能趁机赚什么钱,估计给个成本价,或者稍稍亏上一点,还是可以的……
连湖阴县令都看到了水泥的好处,别人又怎会看不见?县城里的大户人家暂且没有这方面的需求,目前尚未有所动作,但与谢家湾相邻的前湾村,已经有村老带着晚辈前往谢家老宅,想要从谢家三房手里买到一些水泥,用来加固他们村的河堤了。
谢家老宅附近有一个烧水泥的小窑,在附近的人家那里,并不是什么秘密。
老贾头的长子贾大没有跟着父亲和兄弟一块儿前往十三房的水泥作坊当差,目前还留在谢家老宅做事,近日一直在负责这边的水泥窑口相关事务,顺带做了铺路工程的监工。他出面招待了前湾村来人,不多时便去向谢慕林请示。
他认为,老宅这边的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虽然因为时不时就下雨的缘故,水泥路凝固速度放慢了许多,但他们能做的也很有限,除了拿些砖石、木板、草帘子之类的东西,尽量替路面挡一挡风雨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了。而小窑那里,其实还剩一些材料——当初为了修建老宅,谢慕林估算失误,多买了不少物资。
这批东西运去谢家角,作用不大,继续积存又可惜了,卖给前湾村就不错。远亲不如近邻,前湾村离谢家湾够近,将来老宅这边真有什么事,翻山前往前湾村求助,也比驾船去谢家角方便得多。前湾村虽小,也有不少青壮,还有许多渔船,走水路也十分便宜。
谢慕林听完,不由得多看了贾大几眼。这个过去谢家的车夫,还真是有几分才干、见识的。怪不得老贾头不甘心自己的两个儿子回老家后,就被投置闲散呢。
她想了想,觉得自家暂时没什么需要用水泥的地方了。目前进行的小工程,也就是应付一下河水暴涨,以防万一罢了。真的发生了水灾,她断不可能继续死守在此。就算谢老太太又犯老糊涂,她绑也会把人绑回谢家角去的。
她们祖孙主仆住在这里,平时跟前湾村接触不多,除了请那边的木匠来做过活,就是问铁匠铺买过矿渣。谢老太太虽想过请那边的老太婆过来说说话,但见过一面就再也不提了。双方关系说不上有多好,将来遇事,她们真想向前湾村求助的话,未必能成。趁着如今这个机会,拉近一下两边的关系也好。
谢慕林点了头,贾大立刻便去施行。其实他们卖出去的水泥也不算多,小窑那边估计也就是剩个三吨左右的样子,再掺上砂子和水,能铺的面积也是有限的,更别说要拿去加固河堤了。量再大一些,谢慕林早就把东西送回谢家角去了,还能留到现在?
贾大带着前湾村的人去窑口看了,也实话实说这点水泥用处有限,但没办法,他们这儿又不是什么正经作坊,烧出来的水泥都是自用的,用完就没有了。没有原材料,想要再烧都没法子。贾大会带着谢家懂这门工匠的下人去前湾村帮忙,该怎么做,村长和村老们只管开口,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若是还想要再买更多的水泥,就只能找谢家角那边的水泥作坊了。
前湾村的村老心里明白,这点水泥是不够的,但有总比没有强。谢家角的作坊固然有水泥出售,可如今早已停止往外卖了,要等到他家重新做买卖,天知道要等多久?还不如买下这几千斤的水泥先用着。该如何用,他们村里自有能人帮着参详,怎么也要物尽其用才是。谢家三房能答应卖他们水泥,已经十分难得了,他们没什么可抱怨的。
贾大带着两个男仆,跟前湾村的人走了,预计两天后才会回来。但如果雨势不妙,他们会自行解决,不必老宅这边等他。
同时,派往平望镇的人,也回来报告了一个坏消息。从嘉兴运往京城的粮船遭劫了,有传言说,是流民干的。
第372章 传闻
流民?怎么可能?!
谢慕林书房空间里还有一本旧版的全国地图册,上头的地图对于未穿越前的她来说,当然价值平平,但现在,却成了她手里一个重要的宝物。凭着这本地图册,她能足不出户,就弄清楚这大明朝里任何一个大城大县的山川地势。
看着这本地图册中浙江的部分,她很清楚地知道,传闻中有大灾、有流民的湖广与浙南,距离嘉兴还有多远。就算灾区真有流民大批北上,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到达,更别说沿途都没有惊动其他大州大县,就忽然出现在嘉兴到南京之间的水道上。
那可不是什么地广人稀的偏僻地带,而是江南最繁华富庶的地区,沿路多少大城大镇村落,多少官衙驻军,难道人人都成瞎子了吗?!
谢慕林再三追问那刚从平望镇归来的中年男仆:“你确信传言是这么说的吗?真的是流民?”
中年男仆有些犹豫:“传闻如此,但是真是假,就没人知道了。据说那些劫匪,身上穿得很是破旧,似乎受了不少苦的样子。”
谢慕林问:“是觉得他们穿的衣服象是受了很多苦的样子,还是他们长得象是受了很多苦的样子?”这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然而中年男仆说不清楚:“小的也没见过那些人,只是在平望镇的茶馆里听人说的。那人有个熟识的朋友就在当时遭运劫的粮船上做船工,差点儿丢了性命,是慌乱中带伤跳下河水,方才逃出生天的。只是那粮船运的是官粮,差事办砸了,船上一半的人被劫匪所杀,死了也是白死,剩下一半逃得了性命,却也丢了差事。那船工没办法,只好跑到平望镇投靠朋友,才借到银子看大夫治伤。他朋友替他不平,没少在茶馆里抱怨,许多细节都说得清楚,但他不提的那些,旁人也不可能知情。况且,他说的有几分是真,有几分夸大,小的也难以辨别。”
谢慕林明白他的难处,也不再追问了,只是仍旧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如果真是流民,想要劫官家的粮船,也犯不着跑到嘉兴与京城之间的繁华地区作案吧?就算抢到了粮食,他难道还能运送回家乡吗?”
中年男仆想了想,也觉得有些不对:“要不……小的再回平望镇上,打听得清楚些?不过是花些银子,找那逃生的船工问了便是。”
谢慕林点点头,又对一旁的马路遥家的道:“回头你支给他十两银子,先用着吧,不够再说。”
马路遥家的应了,又顿了一顿:“二姑娘,若真是流民劫了官粮,出事的地方,离我们是不是太近了?”
谢慕林被她一提醒,忙问中年男仆:“粮船具体是在哪里被劫的?”
中年男仆回答:“是在洪庙一带,离嘉兴不远。”
谢慕林没查地图,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这是哪里的地名,马路遥家的却先倒吸了一口冷气:“那是才出嘉兴就被劫了?那流民胆子也太大了吧?!嘉兴当地的官兵就没察觉?”
中年男仆苦笑:“平望镇上也有许多人在议论此事呢,当地千户所的头领与平望镇千户所主事的武官却是连襟,为了这事儿,还派人来镇上抓了几个说他连襟坏话的人,镇里的商人百姓都很是不满,议论纷纷。无奈人家靠山厉害,除了私下说几句闲话,也没人敢做些什么。”
“难不成是……”马路遥家的给对方递了个眼色过去。对方又还了个隐晦的眼神回来:“可不还是他么?”
“到底是谁?”谢慕林看得一头雾水,“你们都知道平望镇千户所的头头是谁?跟咱们家有什么关系吗?之前我们路过那里的时候,也没见有什么动静呀?”
马路遥家的苦笑着答道:“二姑娘兴许一时没想起来,我只说一句话,您就明白了。那位千户大人其实是承恩侯夫人娘家的子侄,所以才会年纪轻轻,就做到这个位置上了,还是在平望镇这般富庶又太平的地方。”
谢慕林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家的人!”
中年男仆叹气道:“不但如此,他老子还是杭州将军呢,真真正正是他顶头上司。有他老子在杭州护着,京里又有承恩侯府撑腰,谁敢管他呀?不过这人是个纨绔子弟,只喜欢吃喝玩乐,在平望镇千户所,就是个不管事的主儿,一应事务都有手底下的百户们料理。但这人行事还算有些分寸,从不去招惹那些大商号、大商队,更不会收刮江南一带的商人,通常都是从云贵两广或西北等地的商人那儿下手,也不会闹出人命,只要钱财而已,吃相不算太难看。因此,镇上往来客商都会忍让他几分,只想拿钱消灾,不敢惊动了他背后的靠山。真闹大了,吃亏的也绝不会是他。”
马路遥家的对谢慕林说:“从前曹氏太太还在的时候,还跟老爷说过,让他把杭州那边的生意交给她手下的陪房们,说他们精明能干,在杭州又可以借得上姻亲的势,比我们自家埋头苦干要强。老爷没听,仍旧让自家的掌柜们理事。曹氏太太没说什么,她手下的人却不服气,想要去信杭州,叫那位杭州将军家里的人给我们谢家的商号添麻烦,结果被那边的管家给堵回来了。我们谢家每年在杭州没少孝敬将军府,一应规矩做到十足,杭州将军府若是先坏了规矩,往后谁还信他?曹家那几个陪房,是要断人家的财路呢,又没个补偿,只几个下人两张嘴皮子一碰,就要人家割肉,人家才不犯傻呢!”
与其说杭州将军府的人不肯犯傻,倒不如说,承恩侯府的姻亲,对于一向与承恩侯府不和的平南伯亲妹,不是很买账。如果那是平南伯府的姻亲,谢家才是真危险了。
那位杭州将军,似乎还是个讲道理、懂规矩的人。
然而这位讲道理的杭州将军,这回似乎因为流民劫官粮一事倒霉了。也不知道消息为什么传得这么快,杭州府与嘉兴府的官差们还没查出劫匪的真实身份与官粮的去向,关于流民劫粮的传言就在苏杭湖嘉地区传得沸沸扬扬的了。紧接着,没两日功夫,京城里就传了圣旨下来,杭州将军革职,押解进京受审,杭州军务暂时交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将军代理。
据说,那位将军的正室夫人,乃是林昭仪的堂姐妹。
第373章 山雨
谢慕林听着窗外的雨声,放下手中刚刚从平望镇发来的下人报信,眉头皱得死紧。
她有一丝山雨欲来的感觉。
京城里,才因为王湄如诈死的传闻,与太子妃选秀结果不如皇后意愿的变故,使得太子的名声大受打击,这原本与曹家关系密切的杭州将军一职,又忽然出现了意外。原来那位将军进京后是否能得以保全,仍未可知,但接任的人,无疑是二皇子与林家一脉的心腹死党。若说整件事跟林昭仪与二皇子的算计无关,谁信呢?
这么一来,那所谓流民劫官粮的惊天大案,是不是真的,就非常可疑了。
谢慕林怎么想都觉得,湖广浙南一带的灾区流民,不可能不惊动沿途官府,一点儿痕迹都没露,就逃窜到嘉兴地区,还劫了官府运往京城的粮船。
就算是流民饥饿难耐,失了理智,江南地带多少富庶人家、往来商队?劫谁不是劫呢?还能就近抢到粮食填饱肚子。如果是小商队,甚至是个别的粮店伙计押送小批米粮,只怕连个身手象样点的护卫都没有,对他们下手岂不轻松?结果劫匪不动手则已,一动就直接动了官家的运粮船队,还是运往京中的,这不是要抢粮食自救,这是要搞个大的呀!
搞这么大,还直接让杭州将军因此获罪下台,影响大了去了!浙江全省的官府和军方大概都会觉得面上无光吧?还不得赶紧把劫匪查出来干掉,好挽回脸面吗?那些流民是在自找死路!
不过奇怪的是,杭州将军之位换人后,那群劫粮的流民就没了踪影,被劫走的粮食也下落不明,官府怎么查都查不到线索,除了一次又一次地被朝廷与上级官府训斥外,什么好处都得不到,也狼狈得很。
只是,谢慕林这边得了消息,就觉得里头有猫腻了。那群流民又不会隐身的本事,拖着几船的粮食隐匿无踪,本地官府和地头虫全无头绪?写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真当江南一带是西北荒原,到处都是高山深沟可以藏人?况且流民自外地而来,哪里比得上本地人清楚地理环境?怎么可能逃得无影无踪?肯定有接应的同伙!
就连粮船被劫的地点,也不是什么荒无人烟的地方,所以消息才会传得飞快。在有居民有过路船只的地区抢劫,流民逃走后,真的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吗?就连本地官府里那些积年的官差都查不出来?有这么高明的本事,还做什么流民?!
谢慕林越发觉得这是一个圈套,一个由京中某个势力精心设计的,针对杭州将军的圈套,目的自然是他背后的曹家,以及曹家背后的皇后与太子。
杭州将军换人,浙江兵权易主,双方势力此消彼长。等皇后与曹家那边再遭几次类似的打击,东宫太子的所有倚仗就会渐渐消失殆尽。他又不得皇帝宠爱,似乎连太后那儿,对他的观感也是平平。到时候,林昭仪与二皇子真要发难了,他靠什么保住自己的地位?靠曹皇后和曹家人的胡搅蛮缠吗?
谢慕林觉得,自己一个穿越来的,在现代社会里长大,才出象牙塔没经历过勾心斗角的纯真善良的女孩子,都能想到的事,京城里那些老狐狸不可能想不到。曹皇后与曹家人,也不可能全无察觉。他们可不会忍气吞声,面对林家的算计和陷害,定会有所报复。
接下来,江南恐怕就要多事了。
谢慕林啧啧几声,把平望镇来信放到匣子里收好。明日老宅派人回谢家角报平安时,她会把信匣送回新宅去,交给二哥谢谨之。到时候谢谨之或是与二房嗣祖母宋氏商议,或是知会宗房长辈,自有他的决断。反正谢氏一族始终不忘派人从外界打探消息,掌握最新的情报,以防万一。
比如现在,谢慕林就从刚宗房那里知晓,洪峰平安通过了归安县,对下游村镇的威胁不算大,应该会在今晚顺利流出湖阴县范围。这一拨因为东苕溪流域连日大雨而导致的洪峰,在过境湖州城时,大部分分流去了太湖,少数才汇入运河,所以有所减弱,暂时不会威胁到岸边的民众与农田。
这也是湖阴县的大雨一直下得断断续续的缘故。虽然一下起雨来很可怕,河水总要暴涨,但下得一天两天,又会停上一天半天的功夫,给了河道喘息之机,所以河水水位始终没有漫过危险线。但这都是暂时的,谁也不清楚老天爷什么时候就要发疯,一口气连下个几日大雨,就象东苕溪地区那样。有传闻说,那里已经有部分村镇的河道决堤了,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伤亡人数暂时不明,就算不会象去年黄河下游的水灾那般严重,损失也不小。
谢慕林起身走下楼,翠蕉正坐在窗边做针线,见状连忙起身:“姑娘要什么?”
谢慕林摆摆手:“我去老太太那儿看看,你不用管我,注意天气变化,要是下雨了,记得关窗,还要把院子里晾的东西立刻收回来。”
翠蕉应了,叹气道:“这天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算完,天天下雨,又湿又冷,我心里都烦了!”
谢慕林苦笑了下,转身出门,往后院走去。
她早说要绑着谢老太太回谢家角,但至今还滞留老宅,倒也不是说话不算话。
一来,河水始终没有上涨到危险线,情况还算可控,似乎不必急着走;二来,那关于嘉兴周边出现流民劫船的传言,似乎是一锤子买卖,再也没听说有别的流民劫财事件发生,也没有人说流民向嘉兴以外的地区转移,湖阴县上下一片平静,这时候搬走,有些大惊小怪了;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谢老太太病了,暂时不方便挪动。
谢慕林刚听说她生病的消息时,还以为谢老太太又出了老招数,用装病来逃避搬家,但去见了她后,才发现不是的,这位老太太是真的病了!
此时已是九月,重阳已过,秋寒露重,一早一晚室外气温都特别低。就算是谢慕林这样年轻力强的小姑娘,都要格外注意保暖。偏偏谢老太太是个拿大的,觉得自己的病已经好了,身上又穿够了衣服,就大意了。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听说了流民劫粮的消息,又或是想要去打探河水上涨的情况,趁身边人不在时,竟自个儿悄悄儿溜到前院去了。偏她运气不好,没带伞,没带丫头,却遇上了急雨,在老宅门前被淋了一头一身,又吹了风。哪怕很快就在下人的陪户下回到后院,洗澡换衣,也还是感染了风寒。
谢慕林看到她那幅涕泗横流的狼狈样,都不好说什么了,只能劝她以后别再作死。她大约也知道自己犯了蠢,一句话都驳不出来,但又不肯低头认错,还硬着脖子说没事,要珍珠再三相劝,才肯喝药。
当晚她就发了热,退烧后又一直昏昏沉沉的。外头河水情况不明,谢慕林就算把消息报到了谢家角,杜家也不可能放老爷子冒险出诊,全靠谢慕林的感冒药方支撑,谁还敢让老太太搬家?
第374章 欲来
谢慕林走进后楼,在外间掀起门帘往里探头看了看。
谢老太太正百无聊赖地靠坐在床上发呆,眼尖瞧见她,便有气无力地说:“来了就进来吧,鬼鬼祟祟的做什么?”
谢慕林翻了个白眼,知道这老太太嘴里说不出好话来,但还是掀了帘子走进去:“老太太今儿觉得如何?比昨天感觉好些没有?”
谢老太太叹了口气:“还不是这么着,昏昏沉沉的,身上也没什么力气,吃东西都没胃口,也就是打喷嚏没昨儿那么多了而已,但鼻涕还是会流。”
马路遥家的一直站在院子里,把屋里的对话从头听到尾,眉间紧皱,面露忧色。
谢慕林一出来,她就立刻迎了上去:“二姑娘,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才好?老太太若是一直不肯走……”
谢慕林打断了她的话:“她肯不肯是她的事,要不要带她走,是我的事。现在大雨还没下,流民还没来,我们只需要事先做好防范工作就行了。派人去平望镇打听消息,那里南北客商云集,人流量大,消息比湖阴县城要灵通得多。再派人去河道上游地区留意河水状况,一旦瞧着不妙了,立刻赶回来报告!
“船只、食水、衣物、药品、金银,还有挡雨、防寒的物品,这些我们都要事先准备好,能漂浮在水上的木板也囤积一些,船要保持随时可以开出的状态,下人禁止吃酒。如果什么事都没发生,那自然再好不过,我们不过是花了些钱,白费了些功夫罢了;一旦出事,无论是水灾还是流民,我们都可以立刻逃离谢家湾!”
马路遥家的听一句点一次头,心里有了主心骨,顿时就安稳下来了。不过她还有一个隐忧:“若是老太太到那时,还是嘴硬不肯走怎么办?倘若姑娘真的丢下她,今后的名声就不能要了!”
谢慕林扯了扯嘴角:“所以我不会做这种傻事。真到了那一刻,大不了叫仆妇抱上她走人,她还能挣扎逃脱不成?她想得倒美呢,还以为有这一宅子的下人侍候她,就能万无一失,真真是没经历过真正可怕的灾难,才会有如此天真的想法。她自己要找死,我也不会叫这一宅子的无辜男女给她陪葬!”
第371章 结好
第二日傍晚,大雨一如谢泽山所言,降临湖阴县。
这雨一夜未停,等到第三日午后,雨势才减弱了些,从大雨转变成小雨,然后等到天黑,方才慢慢停下。然而第四日清晨天亮之后,天空中依然乌云密布,可见这雨停了,也不过是老天爷稍稍歇口气,很快又会再度下起大雨来,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
谢家老宅经过整修,地下排水管道通通翻新过,又有水泥铺面,因此运作良好,宅内各院落都不曾出现积水现象。后院围墙也经过加固,山上更在谢慕林的命令下,补种过灌木和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没有产生泥石流的危险。雨水通过几条新近粗挖的排水沟,潺潺从山上流下,汇入河中。
然而河水暴涨,也缓缓靠近了河岸线。老宅门前长达一里的河堤,谢慕林都命人用水泥和砖石加固、加高过,但资金、人手、材料、时间都有限,工程量不大,也不知道能起多大的作用。
唯一令人安慰的是,重修过的砖石码头在河水暴涨下,依然坚固如初,运作良好。如果还是原本那个破旧的木板码头,只怕早已崩塌了。
为防万一,谢慕林还在自家老宅的后门处,存放了一批物资,并将门外的山间小路提前用水泥铺面,一直铺到可通往后山前湾村的路口为止,还留出排水沟,以防万一。一旦河水继续暴涨,越过堤岸,漫到老宅门前,宅中人不能从前门逃脱的话,后门也还有条路可离开。
多亏她之前捣鼓出了水泥这种东西,在把配方送给十三房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后,也在老宅附近留了一个小规模生产的窑口,又因为修老宅的事,剩了一批材料未使,全都堆积在老宅东北院的库房中,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用,否则如今想要用这种廉价的材料在老宅周边进行快速修路作业,完全是做梦。
听说十三房的水泥作坊,最近生产的水泥供不应求,光是族里、谢家角的需求,就应付不过来了。谢谨华已下令作坊工作,准备建造第三个窑口,可如今大雨滂沱,哪里建得起来?就算建起来了,原材料也不足。
谢谨华这回终于开始考虑,作坊里三房派来的监工老贾头提的建议,到外地去寻找水泥原材料资源丰富的地区,另建作坊了。
不过那是日后的长久打算,如今暂时顾不得。为了不浪费资金,他也停下了加建窑口的打算,只命作坊里的工匠加班加点,尽量多地制造出水泥来。等谢家角的需求被满足了,竹山书院那边也要买呢,当然,那也是谢家自个儿的产业,因此可以打个折扣。不过,县城那边,县太爷已经命人递了信过来,很可能也是打算要“借”用或是采买谢家水泥的意思了。谢家有谢璞这位从三品高官在,竹山书院名望又高,估计县太爷不会太过分,选择后面这种做法的可能性更大些。但谢谨华也不认为自己能趁机赚什么钱,估计给个成本价,或者稍稍亏上一点,还是可以的……
连湖阴县令都看到了水泥的好处,别人又怎会看不见?县城里的大户人家暂且没有这方面的需求,目前尚未有所动作,但与谢家湾相邻的前湾村,已经有村老带着晚辈前往谢家老宅,想要从谢家三房手里买到一些水泥,用来加固他们村的河堤了。
谢家老宅附近有一个烧水泥的小窑,在附近的人家那里,并不是什么秘密。
老贾头的长子贾大没有跟着父亲和兄弟一块儿前往十三房的水泥作坊当差,目前还留在谢家老宅做事,近日一直在负责这边的水泥窑口相关事务,顺带做了铺路工程的监工。他出面招待了前湾村来人,不多时便去向谢慕林请示。
他认为,老宅这边的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虽然因为时不时就下雨的缘故,水泥路凝固速度放慢了许多,但他们能做的也很有限,除了拿些砖石、木板、草帘子之类的东西,尽量替路面挡一挡风雨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了。而小窑那里,其实还剩一些材料——当初为了修建老宅,谢慕林估算失误,多买了不少物资。
这批东西运去谢家角,作用不大,继续积存又可惜了,卖给前湾村就不错。远亲不如近邻,前湾村离谢家湾够近,将来老宅这边真有什么事,翻山前往前湾村求助,也比驾船去谢家角方便得多。前湾村虽小,也有不少青壮,还有许多渔船,走水路也十分便宜。
谢慕林听完,不由得多看了贾大几眼。这个过去谢家的车夫,还真是有几分才干、见识的。怪不得老贾头不甘心自己的两个儿子回老家后,就被投置闲散呢。
她想了想,觉得自家暂时没什么需要用水泥的地方了。目前进行的小工程,也就是应付一下河水暴涨,以防万一罢了。真的发生了水灾,她断不可能继续死守在此。就算谢老太太又犯老糊涂,她绑也会把人绑回谢家角去的。
她们祖孙主仆住在这里,平时跟前湾村接触不多,除了请那边的木匠来做过活,就是问铁匠铺买过矿渣。谢老太太虽想过请那边的老太婆过来说说话,但见过一面就再也不提了。双方关系说不上有多好,将来遇事,她们真想向前湾村求助的话,未必能成。趁着如今这个机会,拉近一下两边的关系也好。
谢慕林点了头,贾大立刻便去施行。其实他们卖出去的水泥也不算多,小窑那边估计也就是剩个三吨左右的样子,再掺上砂子和水,能铺的面积也是有限的,更别说要拿去加固河堤了。量再大一些,谢慕林早就把东西送回谢家角去了,还能留到现在?
贾大带着前湾村的人去窑口看了,也实话实说这点水泥用处有限,但没办法,他们这儿又不是什么正经作坊,烧出来的水泥都是自用的,用完就没有了。没有原材料,想要再烧都没法子。贾大会带着谢家懂这门工匠的下人去前湾村帮忙,该怎么做,村长和村老们只管开口,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若是还想要再买更多的水泥,就只能找谢家角那边的水泥作坊了。
前湾村的村老心里明白,这点水泥是不够的,但有总比没有强。谢家角的作坊固然有水泥出售,可如今早已停止往外卖了,要等到他家重新做买卖,天知道要等多久?还不如买下这几千斤的水泥先用着。该如何用,他们村里自有能人帮着参详,怎么也要物尽其用才是。谢家三房能答应卖他们水泥,已经十分难得了,他们没什么可抱怨的。
贾大带着两个男仆,跟前湾村的人走了,预计两天后才会回来。但如果雨势不妙,他们会自行解决,不必老宅这边等他。
同时,派往平望镇的人,也回来报告了一个坏消息。从嘉兴运往京城的粮船遭劫了,有传言说,是流民干的。
第372章 传闻
流民?怎么可能?!
谢慕林书房空间里还有一本旧版的全国地图册,上头的地图对于未穿越前的她来说,当然价值平平,但现在,却成了她手里一个重要的宝物。凭着这本地图册,她能足不出户,就弄清楚这大明朝里任何一个大城大县的山川地势。
看着这本地图册中浙江的部分,她很清楚地知道,传闻中有大灾、有流民的湖广与浙南,距离嘉兴还有多远。就算灾区真有流民大批北上,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到达,更别说沿途都没有惊动其他大州大县,就忽然出现在嘉兴到南京之间的水道上。
那可不是什么地广人稀的偏僻地带,而是江南最繁华富庶的地区,沿路多少大城大镇村落,多少官衙驻军,难道人人都成瞎子了吗?!
谢慕林再三追问那刚从平望镇归来的中年男仆:“你确信传言是这么说的吗?真的是流民?”
中年男仆有些犹豫:“传闻如此,但是真是假,就没人知道了。据说那些劫匪,身上穿得很是破旧,似乎受了不少苦的样子。”
谢慕林问:“是觉得他们穿的衣服象是受了很多苦的样子,还是他们长得象是受了很多苦的样子?”这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然而中年男仆说不清楚:“小的也没见过那些人,只是在平望镇的茶馆里听人说的。那人有个熟识的朋友就在当时遭运劫的粮船上做船工,差点儿丢了性命,是慌乱中带伤跳下河水,方才逃出生天的。只是那粮船运的是官粮,差事办砸了,船上一半的人被劫匪所杀,死了也是白死,剩下一半逃得了性命,却也丢了差事。那船工没办法,只好跑到平望镇投靠朋友,才借到银子看大夫治伤。他朋友替他不平,没少在茶馆里抱怨,许多细节都说得清楚,但他不提的那些,旁人也不可能知情。况且,他说的有几分是真,有几分夸大,小的也难以辨别。”
谢慕林明白他的难处,也不再追问了,只是仍旧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如果真是流民,想要劫官家的粮船,也犯不着跑到嘉兴与京城之间的繁华地区作案吧?就算抢到了粮食,他难道还能运送回家乡吗?”
中年男仆想了想,也觉得有些不对:“要不……小的再回平望镇上,打听得清楚些?不过是花些银子,找那逃生的船工问了便是。”
谢慕林点点头,又对一旁的马路遥家的道:“回头你支给他十两银子,先用着吧,不够再说。”
马路遥家的应了,又顿了一顿:“二姑娘,若真是流民劫了官粮,出事的地方,离我们是不是太近了?”
谢慕林被她一提醒,忙问中年男仆:“粮船具体是在哪里被劫的?”
中年男仆回答:“是在洪庙一带,离嘉兴不远。”
谢慕林没查地图,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这是哪里的地名,马路遥家的却先倒吸了一口冷气:“那是才出嘉兴就被劫了?那流民胆子也太大了吧?!嘉兴当地的官兵就没察觉?”
中年男仆苦笑:“平望镇上也有许多人在议论此事呢,当地千户所的头领与平望镇千户所主事的武官却是连襟,为了这事儿,还派人来镇上抓了几个说他连襟坏话的人,镇里的商人百姓都很是不满,议论纷纷。无奈人家靠山厉害,除了私下说几句闲话,也没人敢做些什么。”
“难不成是……”马路遥家的给对方递了个眼色过去。对方又还了个隐晦的眼神回来:“可不还是他么?”
“到底是谁?”谢慕林看得一头雾水,“你们都知道平望镇千户所的头头是谁?跟咱们家有什么关系吗?之前我们路过那里的时候,也没见有什么动静呀?”
马路遥家的苦笑着答道:“二姑娘兴许一时没想起来,我只说一句话,您就明白了。那位千户大人其实是承恩侯夫人娘家的子侄,所以才会年纪轻轻,就做到这个位置上了,还是在平望镇这般富庶又太平的地方。”
谢慕林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家的人!”
中年男仆叹气道:“不但如此,他老子还是杭州将军呢,真真正正是他顶头上司。有他老子在杭州护着,京里又有承恩侯府撑腰,谁敢管他呀?不过这人是个纨绔子弟,只喜欢吃喝玩乐,在平望镇千户所,就是个不管事的主儿,一应事务都有手底下的百户们料理。但这人行事还算有些分寸,从不去招惹那些大商号、大商队,更不会收刮江南一带的商人,通常都是从云贵两广或西北等地的商人那儿下手,也不会闹出人命,只要钱财而已,吃相不算太难看。因此,镇上往来客商都会忍让他几分,只想拿钱消灾,不敢惊动了他背后的靠山。真闹大了,吃亏的也绝不会是他。”
马路遥家的对谢慕林说:“从前曹氏太太还在的时候,还跟老爷说过,让他把杭州那边的生意交给她手下的陪房们,说他们精明能干,在杭州又可以借得上姻亲的势,比我们自家埋头苦干要强。老爷没听,仍旧让自家的掌柜们理事。曹氏太太没说什么,她手下的人却不服气,想要去信杭州,叫那位杭州将军家里的人给我们谢家的商号添麻烦,结果被那边的管家给堵回来了。我们谢家每年在杭州没少孝敬将军府,一应规矩做到十足,杭州将军府若是先坏了规矩,往后谁还信他?曹家那几个陪房,是要断人家的财路呢,又没个补偿,只几个下人两张嘴皮子一碰,就要人家割肉,人家才不犯傻呢!”
与其说杭州将军府的人不肯犯傻,倒不如说,承恩侯府的姻亲,对于一向与承恩侯府不和的平南伯亲妹,不是很买账。如果那是平南伯府的姻亲,谢家才是真危险了。
那位杭州将军,似乎还是个讲道理、懂规矩的人。
然而这位讲道理的杭州将军,这回似乎因为流民劫官粮一事倒霉了。也不知道消息为什么传得这么快,杭州府与嘉兴府的官差们还没查出劫匪的真实身份与官粮的去向,关于流民劫粮的传言就在苏杭湖嘉地区传得沸沸扬扬的了。紧接着,没两日功夫,京城里就传了圣旨下来,杭州将军革职,押解进京受审,杭州军务暂时交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将军代理。
据说,那位将军的正室夫人,乃是林昭仪的堂姐妹。
第373章 山雨
谢慕林听着窗外的雨声,放下手中刚刚从平望镇发来的下人报信,眉头皱得死紧。
她有一丝山雨欲来的感觉。
京城里,才因为王湄如诈死的传闻,与太子妃选秀结果不如皇后意愿的变故,使得太子的名声大受打击,这原本与曹家关系密切的杭州将军一职,又忽然出现了意外。原来那位将军进京后是否能得以保全,仍未可知,但接任的人,无疑是二皇子与林家一脉的心腹死党。若说整件事跟林昭仪与二皇子的算计无关,谁信呢?
这么一来,那所谓流民劫官粮的惊天大案,是不是真的,就非常可疑了。
谢慕林怎么想都觉得,湖广浙南一带的灾区流民,不可能不惊动沿途官府,一点儿痕迹都没露,就逃窜到嘉兴地区,还劫了官府运往京城的粮船。
就算是流民饥饿难耐,失了理智,江南地带多少富庶人家、往来商队?劫谁不是劫呢?还能就近抢到粮食填饱肚子。如果是小商队,甚至是个别的粮店伙计押送小批米粮,只怕连个身手象样点的护卫都没有,对他们下手岂不轻松?结果劫匪不动手则已,一动就直接动了官家的运粮船队,还是运往京中的,这不是要抢粮食自救,这是要搞个大的呀!
搞这么大,还直接让杭州将军因此获罪下台,影响大了去了!浙江全省的官府和军方大概都会觉得面上无光吧?还不得赶紧把劫匪查出来干掉,好挽回脸面吗?那些流民是在自找死路!
不过奇怪的是,杭州将军之位换人后,那群劫粮的流民就没了踪影,被劫走的粮食也下落不明,官府怎么查都查不到线索,除了一次又一次地被朝廷与上级官府训斥外,什么好处都得不到,也狼狈得很。
只是,谢慕林这边得了消息,就觉得里头有猫腻了。那群流民又不会隐身的本事,拖着几船的粮食隐匿无踪,本地官府和地头虫全无头绪?写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真当江南一带是西北荒原,到处都是高山深沟可以藏人?况且流民自外地而来,哪里比得上本地人清楚地理环境?怎么可能逃得无影无踪?肯定有接应的同伙!
就连粮船被劫的地点,也不是什么荒无人烟的地方,所以消息才会传得飞快。在有居民有过路船只的地区抢劫,流民逃走后,真的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吗?就连本地官府里那些积年的官差都查不出来?有这么高明的本事,还做什么流民?!
谢慕林越发觉得这是一个圈套,一个由京中某个势力精心设计的,针对杭州将军的圈套,目的自然是他背后的曹家,以及曹家背后的皇后与太子。
杭州将军换人,浙江兵权易主,双方势力此消彼长。等皇后与曹家那边再遭几次类似的打击,东宫太子的所有倚仗就会渐渐消失殆尽。他又不得皇帝宠爱,似乎连太后那儿,对他的观感也是平平。到时候,林昭仪与二皇子真要发难了,他靠什么保住自己的地位?靠曹皇后和曹家人的胡搅蛮缠吗?
谢慕林觉得,自己一个穿越来的,在现代社会里长大,才出象牙塔没经历过勾心斗角的纯真善良的女孩子,都能想到的事,京城里那些老狐狸不可能想不到。曹皇后与曹家人,也不可能全无察觉。他们可不会忍气吞声,面对林家的算计和陷害,定会有所报复。
接下来,江南恐怕就要多事了。
谢慕林啧啧几声,把平望镇来信放到匣子里收好。明日老宅派人回谢家角报平安时,她会把信匣送回新宅去,交给二哥谢谨之。到时候谢谨之或是与二房嗣祖母宋氏商议,或是知会宗房长辈,自有他的决断。反正谢氏一族始终不忘派人从外界打探消息,掌握最新的情报,以防万一。
比如现在,谢慕林就从刚宗房那里知晓,洪峰平安通过了归安县,对下游村镇的威胁不算大,应该会在今晚顺利流出湖阴县范围。这一拨因为东苕溪流域连日大雨而导致的洪峰,在过境湖州城时,大部分分流去了太湖,少数才汇入运河,所以有所减弱,暂时不会威胁到岸边的民众与农田。
这也是湖阴县的大雨一直下得断断续续的缘故。虽然一下起雨来很可怕,河水总要暴涨,但下得一天两天,又会停上一天半天的功夫,给了河道喘息之机,所以河水水位始终没有漫过危险线。但这都是暂时的,谁也不清楚老天爷什么时候就要发疯,一口气连下个几日大雨,就象东苕溪地区那样。有传闻说,那里已经有部分村镇的河道决堤了,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伤亡人数暂时不明,就算不会象去年黄河下游的水灾那般严重,损失也不小。
谢慕林起身走下楼,翠蕉正坐在窗边做针线,见状连忙起身:“姑娘要什么?”
谢慕林摆摆手:“我去老太太那儿看看,你不用管我,注意天气变化,要是下雨了,记得关窗,还要把院子里晾的东西立刻收回来。”
翠蕉应了,叹气道:“这天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算完,天天下雨,又湿又冷,我心里都烦了!”
谢慕林苦笑了下,转身出门,往后院走去。
她早说要绑着谢老太太回谢家角,但至今还滞留老宅,倒也不是说话不算话。
一来,河水始终没有上涨到危险线,情况还算可控,似乎不必急着走;二来,那关于嘉兴周边出现流民劫船的传言,似乎是一锤子买卖,再也没听说有别的流民劫财事件发生,也没有人说流民向嘉兴以外的地区转移,湖阴县上下一片平静,这时候搬走,有些大惊小怪了;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谢老太太病了,暂时不方便挪动。
谢慕林刚听说她生病的消息时,还以为谢老太太又出了老招数,用装病来逃避搬家,但去见了她后,才发现不是的,这位老太太是真的病了!
此时已是九月,重阳已过,秋寒露重,一早一晚室外气温都特别低。就算是谢慕林这样年轻力强的小姑娘,都要格外注意保暖。偏偏谢老太太是个拿大的,觉得自己的病已经好了,身上又穿够了衣服,就大意了。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听说了流民劫粮的消息,又或是想要去打探河水上涨的情况,趁身边人不在时,竟自个儿悄悄儿溜到前院去了。偏她运气不好,没带伞,没带丫头,却遇上了急雨,在老宅门前被淋了一头一身,又吹了风。哪怕很快就在下人的陪户下回到后院,洗澡换衣,也还是感染了风寒。
谢慕林看到她那幅涕泗横流的狼狈样,都不好说什么了,只能劝她以后别再作死。她大约也知道自己犯了蠢,一句话都驳不出来,但又不肯低头认错,还硬着脖子说没事,要珍珠再三相劝,才肯喝药。
当晚她就发了热,退烧后又一直昏昏沉沉的。外头河水情况不明,谢慕林就算把消息报到了谢家角,杜家也不可能放老爷子冒险出诊,全靠谢慕林的感冒药方支撑,谁还敢让老太太搬家?
第374章 欲来
谢慕林走进后楼,在外间掀起门帘往里探头看了看。
谢老太太正百无聊赖地靠坐在床上发呆,眼尖瞧见她,便有气无力地说:“来了就进来吧,鬼鬼祟祟的做什么?”
谢慕林翻了个白眼,知道这老太太嘴里说不出好话来,但还是掀了帘子走进去:“老太太今儿觉得如何?比昨天感觉好些没有?”
谢老太太叹了口气:“还不是这么着,昏昏沉沉的,身上也没什么力气,吃东西都没胃口,也就是打喷嚏没昨儿那么多了而已,但鼻涕还是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