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月中旬,随着时政要闻的《名人》增刊发行,楼大帅彻底火了一把。
  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对该篇专访报道稍加润色,直接就是一个评书新段子。
  “当时,楼大帅单人匹马,手持长枪,直冲敌营,敌军闻听是楼盛丰杀来,无不丧胆……楼大帅大喝一声,只吓得那敌将双股战战……”
  这股风潮兴起于关北城,风靡了北六省,还捎带上了天津和京城里的一些茶楼酒馆,若是哪个说书先生不能就楼大帅的辉煌战绩说上一两段,按照后世的话来说,绝对的out了!
  李谨言没想到只是一篇专访就能造成这么轰动的效应。当即拍板,趁胜追击,将北六省内一干军政要员逐个点名,切实的来一场名人效应。
  原本第二篇专访该是楼少帅,可惜他最近忙得几乎不见人影,想要专访,也得找到人才成啊!
  北六省的军队正准备一场军事演习,演习的确切地点和时间都是未知,但这个消息一透露出去,就让时刻关注北六省军队动向的日本人连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身在旅顺的大岛义昌,若北六省军队所谓的演习只是虚晃一枪,实际目的是对在大连的日军动手,那怎么办?
  “楼逍此人,狡猾的很!”
  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在南满驻守的日军的共识。
  一向用鼻孔看人的日本陆军,先是被楼少帅揍得鼻青脸肿满头包,紧接着被李谨言泼了一缸污水,洗也洗不掉。打了败仗丢了南满铁路大半段不说,还要赔款!
  打算硬着头皮赖账,结果发现此路不通。楼少帅没兴趣和日本人扯皮,直接下令抄了他们在北六省内的银行,搬空了库房,连窗户门都拆下来带走,除了四面墙,连个钉子都不给他们留。
  这样还不罢休,又和英国人联手黑了日本人的庚子赔款,狠狠坑了他们一把。
  日本人憋屈啊,话说英国鬼畜不是他们的盟友吗?怎么会和华夏人搅合在一起?搅合在一起就算了,还把手伸进了盟友的钱袋里,一个子都不剩的掏走!
  现在日本人的日子很不好过,只要是财政上略有结余,马上就会被拿去填海军的无底洞,陆军就像是后娘养的,拿到的军费总是比海军少,在南满打了败仗还要被海军嘲笑!
  1月19日,桂太郎内阁终于在一片骂声中倒台,比历史上第三次桂太郎内阁提前结束了整整一个月,被称为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上台组阁,执政党也成了立宪政友会,于是,一向和海军不和,也和立宪政友会看不对眼的日本陆军,日子过得更加苦逼了。
  要军费?国内财政紧张啊,紧紧裤腰带吧。一天两个饭团加上一条萝卜干,待遇已经很好了嘛。
  在这种苦逼的情况下,如果北六省的军队突发奇想,脑袋一热,想把在大连的日军都赶下海……大岛义昌不敢继续往下想了,他已经计划好,一旦事情有变立刻登船逃往朝鲜。丢脸与否不重要,保住命才更要紧。
  至于这次演习到底是真是假,楼少帅是单纯的练兵还是想趁机对谁下手,在“演习”没开始之前,谁也猜不到结果。
  楼少帅忙,李谨言也同样不得闲。
  北六省和英国人签订的大笔订单终于让德国人产生了危机意识,为了保持和北六省的友好关系,不让北六省被英国人拉拢过去,德国人终于在发动机制造技术上松口了。
  “德国人答应了?”李谨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柴油内燃机?”
  “先别高兴,”展长青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德国人额外提出条件,他们要磺胺的详细资料。”
  “磺胺?”
  “对。”
  “这件事问过大帅和少帅了吗?”
  “问过了。”展长青道:“大帅的意思是言少爷看着办。少帅也一样。”
  “……”做甩手掌柜什么的,果真是一脉相承?
  “言少爷?”
  “详细资料还不能给他们。”至少在乔乐山把青霉素研究出来之前,不能给,“可以答应德国人,将提供给他们的磺胺数量增加一倍。”
  “这个条件德国人恐怕很难答应。”
  李谨言耸了耸肩膀,“不答应也没办法。不过可以提醒他们一下,磺胺只有我们有,内燃机可不只他们有。”
  说起内燃机制造,目前世界上最有话语权的应当是英国。德国的确有很高的机械制造技术,但英国人也不遑多让。虽然从英国人手里弄到内燃机制造技术也不是件容易事,但李谨言不想被德国人牵着鼻子走。哪怕是他有求于人。
  “展部长,这件事咱们不能让步,和德国人怎么谈,还要请你多费心。”
  “既然如此,展某自当尽力”
  送走了展长青,李谨言又迎来了另一位客人,丹麦洋行的经理约瑟夫。
  “日安。”
  约瑟夫是个典型的北欧人,身材高大,头发浓密,鼻子高挺,虽然是个商人,却总是会让李谨言产生北欧海盗的联想。
  虽然和丹麦洋行购买种猪的生意没成,李谨言却一直没有死心,一次谈不成,可以谈两次,三次,总有能谈成的一天吧?英国佬太不是东西,耍人没商量,但人家现在是世界老大,连未来的世界警察都要跟在约翰牛的屁股后边当小弟,李三少还没信心能和英国人掰腕子。
  可惜的是,就算李谨言舌灿莲花,约瑟夫依旧不松口,李三少终于见识到了北欧人的固执。不过丹麦猪的生意谈不成,不代表他们没别的生意可做。在几次三番被丹麦人拒绝之后,李谨言突然想起了丹麦人的武器生产技术也是十分过硬的,最有名的就是装配了许多欧洲和拉美国家军队的麦德森机枪。之前北六省军队在满洲里和俄军作战时,曾经缴获过一挺丹麦出产的原装货,华夏国内也有仿制品,叫做轻机快炮。
  作为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生产的实用轻机枪,一挺麦德森机枪的重量还不到十公斤,几乎只有法国哈奇开斯的三分之一,在捷克式轻机枪问世之前,麦德森轻机枪除了成本较高之外,在重量,精确度以及可靠性等方面,一直稳坐轻机枪的头把交椅。
  约瑟夫显然对武器生意很感兴趣,麦德森轻机枪除了装备丹麦本国军队,还大量出口。光是俄罗斯就购买了不下一千五百挺,虽然由于庚子条约,欧洲各国一直对华夏实行武器禁运,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条约的约束力越来越弱,就连当初态度最坚决的法国,也在向华夏的西南军阀出售武器。而据可靠消息,德国甚至在帮北六省建造一座兵工厂!这其中有多大的利润完全可想而知。
  若说丹麦不眼红,纯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如今李谨言把机会送到眼前,约瑟夫不动心才有鬼了。
  “六百挺8mm口径的麦德森轻机枪,十万发子弹。”
  李谨言话落,室内立刻安静下来。过了好一会,约瑟夫才开口说道:“您不是在开玩笑?”
  “当然不是。”李谨言说道:“您知道我正在打造一个工业区,购买这些机枪主要是为了保卫工业区的安全。”
  用六百挺机枪十万发子弹保卫工业区安全?约瑟夫差点翻白眼,这种话鬼才相信。
  “按照贵国出售给俄国的价格,每挺轻机枪我出价一百三十银元,子弹的价格,按照一万发一千五百大洋计算。”李谨言压低了声音,“至于写在订单上的价格,我们完全可以商量。我保证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
  说白了,李三少在明目张胆的对约瑟夫行贿。
  “如何,这个交易不错吧?”
  约瑟夫考虑了几分钟,轻咳一声,“每挺机枪一百三十五银元,每一万发子弹一千六百元。”
  “成交!”
  李谨言脸上在笑,心里却在腹诽,这些洋鬼子当真是个顶个的黑!
  不过钱赚到手就是为了花的,在看过上一年的财务报告,将手下的几个工厂的利润加加减减,得知一年的进账之后,李谨言最先想到的就是,该怎么没把这两百多万大洋花出去。
  工业区有楼少帅给他的一千万马克撑着,暂时不需要另外的投入。家化厂只需要维持目前的规模就足够了,毕竟未来几年的情况摆在那里,盲目扩大产生并不是个好主意。被服厂和罐头厂倒是可以扩大产能,尤其是罐头厂,李谨言已经和冯经理谈过,着手对生产的罐头进行“分级”。最优等的材料供应军需和国内市场,次一等的材料出口创汇,再次一等的,例如加了边角料的罐头全都囤积起来,等到欧洲开打,才是这些罐头真正发光发热的时候。
  冯经理最初并不同意使用这些之前废弃不用的边角料制作罐头,但在和李谨言关在办公室里密谈一番之后,立刻改变了态度。至于李三少是如何说服冯经理的,一直到很久以后都是个谜。
  被服厂也增加了一个车间,专门生产毛刷,猪鬃在这个年代属于战略物资,李谨言自然不会浪费任何能赚钱的机会。
  “暂时先这样。”李谨言巡视过车间,对被服厂经理李秉说道:“等到工业区建成,毛刷厂从被服厂分离出去,交给李成来管理。”
  李二老爷在世时,李成是李府的管家,被服厂建成之后,经李秉引荐,一直在被服厂做事,为人靠得住,办事能力也很不错。
  这样人才,正是目前李谨言急需的。
  离开了被服厂,李谨言转道去了西药厂。
  之前西药厂的三个车间主任被裁撤两个,唯一剩下的赵主任也在不久前被调任,命令是楼大帅亲自下的,至于原因,李谨言没有深究。哪怕之前哑叔查不出这个赵主任有什么问题,可李谨言对他依旧不怎么放心,如今楼大帅把人调走,倒是省了他不少的麻烦。
  空下来的三个车间主任职位,李谨言没有自作主张,也没有再去找楼大帅,而是直接去找楼少帅要人。
  “从工厂里提拔的话,找不到合适的人,我的门路就那些,还是少帅帮帮忙吧。”
  楼少帅没说话,定定的看了李谨言足有一分钟,直到把他看得不自在,才俯身在他的额头上吻了一下,“好。”
  两天后,新的三个车间主任全部到位,李谨言一看,顿时乐了,一水的兵哥,其中一个之前还是独立旅的营长,在南满铁路作战时被机枪打中,命保住了,再上战场却是不可能了。
  这三人中有两个都是关北中学毕业,一人还有留学背景。虽然对在工厂管理工作上还是生手,但在人品和其他方面绝对没有问题。再加上脑筋灵活,对照着西药厂原有的规章制度,不到一个星期,工作就基本上手了。
  “甭管是药厂还是军队,都是管人,有章程在墙上贴着,再做不好,就是傻子了。”
  真是这样?李谨言摸摸下巴,应该吧……
  第一百零二章
  民国五年,公历1913年1月23日
  宋武一行乘坐的火车于午后时分抵达关北车站。由于山东境内的请愿活动,津浦线一度停运,原本预计的行程,不得不延长两天。
  火车进站时,天空正飘着雪花,饶是如此,车站内也是一片忙碌景象。扛着大包小裹,穿着厚皮袄戴着棉帽子的北方汉子,穿得厚实抱着孩子的女人,还有挑着担子的小贩,维护秩序的警察,随着火车进站和出战的汽笛声,车站里的人声嘈杂成一片。
  “这是怎么回事?”
  眼前的情景出乎宋武的预料,他上次和孙清泉一起来关北时,车站里的人流大概只有现在的一半。可惜车站里的人大多行色匆匆,也不是个问话的好地方,只得将疑问暂时压下。
  几人刚走出车站,就见不少车老板正在外边候着,一旦见到有人出来,排在前面的立刻上前询问:“坐不坐车?到城里每人五个铜板,行李多了另算。
  没过一会,就有三波明显是生意人的坐上了车。接到生意的车老板甩起鞭子赶走了马车,排在后边的赶着马车上前,等着下一波出来的人。就算离得再近,也没见着有哪个车老板加塞压价抢客的。
  “老板,要坐车不?”
  宋武和同行的三个随员上了一辆马车,车老板很健谈,一边赶着车一边说道:“听几位的口音是南方来的吧?到关北来做生意?”
  “恩。”一个随员随口答应着,略带疑惑的问道:“这关北城看起来好像比以往热闹?”
  “可不是。”车老板和迎面而过的另一个车老板打过招呼,才接着说道:“几位是看到车站里的那些人了吧?都是到本溪鞍山找活干的。咱们少帅把南满的日本人打跑了,还把几个大矿都抢了回来,正缺人干活。一旦录用了,一个月至少也有二十块大洋,干的好的,能拿三十多块大洋,还包一天的饭,发棉衣,给地方住。”
  “真是这样?”
  “还能骗你们不成?随便找个人一打听就知道。”车老板哈哈一笑,“要不是我家里婆娘怀了娃,我也要去矿上找活干,干上三四个月,就够一家人一年的嚼用了。”
  宋武等人没有再问,车老板倒是打开了话匣子,从铁路说到铁矿,又说到关北城建到一半的工业区,还问宋武等人是不是特地到工业区来建厂的。若是的话,来的可不是时候,现在天气冷,地冻得结实,要想建厂至少要再等两个月。
  宋武一直没出声,都是由随员和那个车老板搭话,马车一直行到长宁街口,几个人下了车,车老板特地告诉他们,要是城里没熟人,一时找不到落脚的地,就到街边找个报童,一个铜板铁定能带到地方。
  “就是那些穿土布棉袄的,都是住在收容所里的,身上的衣服都一样,好认。”
  “收容所?”
  “是李三少爷办的,不过现在是政府管。您没瞅见大街上一个要饭的都没有?都住在那里呢。”
  “李三少爷?”
  “啊,咱们少帅媳妇,顶能干的!”
  和几人算清车钱,车老板就赶着车离开了。想趁着天色早再拉几趟生意,晚上买半个烧鸡回家,家里的婆娘前天就念叨着想吃这个,今天可不能再忘了。
  街对面,刚刚车老板指给宋武看的报童已经卖剩下最后一份报纸,宋武朝那个报童招了招手,报童几步小跑过来:“先生买报纸?名人新刊,大帅府喜宴,钱大师长怒踢俄国熊!就最后一份了,再不买没有了!”
  宋武买下报纸,又问了收容所和旅馆的事情,报童倒也没隐瞒,估计这段时间问他这些事的人不少,几句话就将收容所的情况说得明明白白,接着道:“要是先生想找旅馆,我现在就带几位去,好一点的,中等的,差一点的都有。不过得赶快,我还得回去听课。”
  “听课?”
  “学校里的小先生教我们认字,隔一天教一次,回去晚了占不着好地方。”
  宋武没有再多问,让报童带他们找到一家条件相对不错的旅馆,按照之前车老板说的给了报童一个铜板。其中一个随员家里有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见他机灵,又多给了他一枚大洋,不想报童却摇摇头:“先生,我娘说了,人不能太贪。您要是觉得我帮上了忙,就给我一个铜板,再多我是不能要的。”
  见报童的神情不似作伪,那人也没坚持,只是叹了口气:“楼盛丰治下,倒真是和别处不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