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他指着工作台上那张破损的画:“这张画,就要尽量用老一点的纸和绢去修补它。毕竟人家还要指着它保值。你明白这两者的区别了?”
沈瑜说:“我明白大概的区别了。”他心里明白,在这里是找不到什么合适的材料了。
徐老师说的:“如果你想了解或收集这些老纸,是很难一蹴而就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存有大量的老纸,老绢。”
他指着身后的那一排架子,“这些修补材料,都是我在二三十年间,慢慢收集起来的。如果你想学修复,只能在平时多留心,偶尔碰到一点儿,就把它收集起来。”
沈瑜说道:“谢谢您指点。”
徐老师说:“不用客气。你如果有兴趣啊,咱们多交流。”
他又拿出另外的一个箱子:“刚才咱们看的是画纸的部分,你看这几片。”
沈瑜看到这里面是纺织品,应该是绫锦,有不同的形状与花纹。
徐老师说:“这里面的,就是装裱的材料,也有新旧的区别。有的时候,一些仿古做旧的画,为了逼真,会用老的装裱材料。
在过去仿画的行业里,一些人会准备全套的老材料,让人很难看出破绽,现在已经很难做到。
另外,有一些画家、书法家喜欢用老纸。存世的老纸被逐渐消耗,已经很难买到了。”
徐老师拿出其中一片老旧的绫锦片,“你看,这是一张老的姑苏仿画的装裱材料。那张画已经彻底坏了,没法修复,但是,我把装裱材料留了下来。画虽然是假的,但是装裱材料是老的。”
沈瑜听到徐老师的这番话,突然有了一点想法。但是,想法不完整,他只能继续听着徐老师的讲解。
徐老师非常健谈,一谈就谈了很多。
眼看到了中午,于老师说:“小沈今天刚来,我打算找个地方,给他接风,老徐你也来,咱们喝两口。”
徐老师摇头:“我就不去了,这张画还要继续修补。”
于老师把沈瑜带来的礼物,拿了一些转赠给徐老师。
沈瑜跟着于老师离开工作室。
于老师问到:“怎么样,听明白了。”
沈瑜点头:“我的想法太天真了。”
于老师说:“五六十年的老纸,已经当做古董在卖了,上百年的吃,更难遇到。前不久有一次拍卖会,20年的宣纸,也开始拍卖了。”
沈瑜说:“只能等机会,或许能遇到老纸。”
第117章 另有收获
魔都博物馆是国内有名的博物馆。
于老师带着沈瑜从玉器展馆开始参观。
玉器展馆里,从原始玉器到唐宋、明清玉器,藏品琳琅满目,让沈瑜大开眼界。
参观至瓷器展馆的时候,于老师的展露专长,给沈瑜介绍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青瓷,明清的青花、五彩等等。
沈瑜一边看,一边记这些文物的种种特点。
两人看完了书画馆,发觉已经过了中午吃饭时间。
沈瑜意犹未尽的说:“我看的太粗略,没有办法细致观察每一件藏品。”
于老师说:“有些藏品还没有展出来,你如果真喜欢,建议你住下来,连续看一个月,差不多能看完全部藏品。”
沈瑜感慨:“这里面的学问太深,我还是慢慢来吧。等有机会,我可以在魔都住一段时间。”
于老师说走:“走吧,我领你尝尝本帮菜。”
两个人离开博物馆,经过广场往东走,穿过十字路口。
于老师带着沈瑜走进一条繁华的街道。
沈瑜看了路牌——中福路。
于老师说:“这是魔都的老商业街,也是本地的名片。”他边走边给沈瑜介绍,街道的历史变迁。
两人从中福路走入一条支路,来到进了一个二层的饭馆。
饭馆挂着招牌-兴义斋。
于老师说:“这家饭馆是父子二人经营,他们家三代人都做本帮菜,就是魔都菜。来了这里,要尝尝本地的风味。”
沈瑜说:“今天跟着于老师,可算开了眼。”
于老师熟门熟路的于老板打个招呼,然后问沈瑜说:“你有没有特别想吃的?”
沈瑜说:“我不懂本帮菜,听您的安排。”
他仔细听于老师点菜,也想看看本地的特色。
于老师点了锅烧河鳗、扣三丝,清蒸鲈鱼,五香素鸡,香糟猪爪,拌时蔬,又叫了一斤本地黄酒。
于老师拍开酒,沈瑜接过酒坛向杯子里倒酒。
于老师说:“吃本帮菜,要喝本地黄酒,味道才够纯正。当然,搭配绍黄也可以。”
饭店老板端来四碟小菜,熏鱼、干果、小点心,分量少,做的十分精致。
等菜的时间里,于老师说起徐尘修复字画的典故。
“老徐名声不显,但是他的手艺特别好。
他不管是补纸本的字画,还是绢本的字画,都能把纹路补的严丝合缝。
本地画家中,还流传着一个从老徐这里传出去的秘诀。画家落款的时候,偶尔写错了一个字,这一幅画有可能就全白费了。于是,有的人就想办法,把错字的部分裁掉,重新补一块纸。老徐的办法最好用,补上去,装裱起来,完全看不出来。你知道秘诀是什么吗?”
沈瑜顿时好奇:“不知道,秘诀是什么?”
沈瑜说:“我明白大概的区别了。”他心里明白,在这里是找不到什么合适的材料了。
徐老师说的:“如果你想了解或收集这些老纸,是很难一蹴而就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存有大量的老纸,老绢。”
他指着身后的那一排架子,“这些修补材料,都是我在二三十年间,慢慢收集起来的。如果你想学修复,只能在平时多留心,偶尔碰到一点儿,就把它收集起来。”
沈瑜说道:“谢谢您指点。”
徐老师说:“不用客气。你如果有兴趣啊,咱们多交流。”
他又拿出另外的一个箱子:“刚才咱们看的是画纸的部分,你看这几片。”
沈瑜看到这里面是纺织品,应该是绫锦,有不同的形状与花纹。
徐老师说:“这里面的,就是装裱的材料,也有新旧的区别。有的时候,一些仿古做旧的画,为了逼真,会用老的装裱材料。
在过去仿画的行业里,一些人会准备全套的老材料,让人很难看出破绽,现在已经很难做到。
另外,有一些画家、书法家喜欢用老纸。存世的老纸被逐渐消耗,已经很难买到了。”
徐老师拿出其中一片老旧的绫锦片,“你看,这是一张老的姑苏仿画的装裱材料。那张画已经彻底坏了,没法修复,但是,我把装裱材料留了下来。画虽然是假的,但是装裱材料是老的。”
沈瑜听到徐老师的这番话,突然有了一点想法。但是,想法不完整,他只能继续听着徐老师的讲解。
徐老师非常健谈,一谈就谈了很多。
眼看到了中午,于老师说:“小沈今天刚来,我打算找个地方,给他接风,老徐你也来,咱们喝两口。”
徐老师摇头:“我就不去了,这张画还要继续修补。”
于老师把沈瑜带来的礼物,拿了一些转赠给徐老师。
沈瑜跟着于老师离开工作室。
于老师问到:“怎么样,听明白了。”
沈瑜点头:“我的想法太天真了。”
于老师说:“五六十年的老纸,已经当做古董在卖了,上百年的吃,更难遇到。前不久有一次拍卖会,20年的宣纸,也开始拍卖了。”
沈瑜说:“只能等机会,或许能遇到老纸。”
第117章 另有收获
魔都博物馆是国内有名的博物馆。
于老师带着沈瑜从玉器展馆开始参观。
玉器展馆里,从原始玉器到唐宋、明清玉器,藏品琳琅满目,让沈瑜大开眼界。
参观至瓷器展馆的时候,于老师的展露专长,给沈瑜介绍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青瓷,明清的青花、五彩等等。
沈瑜一边看,一边记这些文物的种种特点。
两人看完了书画馆,发觉已经过了中午吃饭时间。
沈瑜意犹未尽的说:“我看的太粗略,没有办法细致观察每一件藏品。”
于老师说:“有些藏品还没有展出来,你如果真喜欢,建议你住下来,连续看一个月,差不多能看完全部藏品。”
沈瑜感慨:“这里面的学问太深,我还是慢慢来吧。等有机会,我可以在魔都住一段时间。”
于老师说走:“走吧,我领你尝尝本帮菜。”
两个人离开博物馆,经过广场往东走,穿过十字路口。
于老师带着沈瑜走进一条繁华的街道。
沈瑜看了路牌——中福路。
于老师说:“这是魔都的老商业街,也是本地的名片。”他边走边给沈瑜介绍,街道的历史变迁。
两人从中福路走入一条支路,来到进了一个二层的饭馆。
饭馆挂着招牌-兴义斋。
于老师说:“这家饭馆是父子二人经营,他们家三代人都做本帮菜,就是魔都菜。来了这里,要尝尝本地的风味。”
沈瑜说:“今天跟着于老师,可算开了眼。”
于老师熟门熟路的于老板打个招呼,然后问沈瑜说:“你有没有特别想吃的?”
沈瑜说:“我不懂本帮菜,听您的安排。”
他仔细听于老师点菜,也想看看本地的特色。
于老师点了锅烧河鳗、扣三丝,清蒸鲈鱼,五香素鸡,香糟猪爪,拌时蔬,又叫了一斤本地黄酒。
于老师拍开酒,沈瑜接过酒坛向杯子里倒酒。
于老师说:“吃本帮菜,要喝本地黄酒,味道才够纯正。当然,搭配绍黄也可以。”
饭店老板端来四碟小菜,熏鱼、干果、小点心,分量少,做的十分精致。
等菜的时间里,于老师说起徐尘修复字画的典故。
“老徐名声不显,但是他的手艺特别好。
他不管是补纸本的字画,还是绢本的字画,都能把纹路补的严丝合缝。
本地画家中,还流传着一个从老徐这里传出去的秘诀。画家落款的时候,偶尔写错了一个字,这一幅画有可能就全白费了。于是,有的人就想办法,把错字的部分裁掉,重新补一块纸。老徐的办法最好用,补上去,装裱起来,完全看不出来。你知道秘诀是什么吗?”
沈瑜顿时好奇:“不知道,秘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