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吴良却是一眼便看出了这对陶罐的价值所在。
  实际上这两个陶罐已经不是陶器,但也算不上瓷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度产物。
  后世皆知,商代到东汉晚期是陶器到瓷器的过渡阶段,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瓷器也东汉末年制造的青瓷。
  但实际上,在距离后世大约4200年的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便已经发现了一种特别的陶器,考古界将其称作“原始青瓷”。
  而这两个长颈陶罐,便应该是“原始青瓷”。
  吴良前世没有机会研究冯龙山文化遗址中的“原始青瓷”,此刻也无法将两者进行对比,但这个发现依旧十分重要,这等于将陶器与瓷器的过渡阶段又向前推进了将近一千年!
  这在后世考古界绝对可以算得上是载入史册的重大发现,再一次刷新了历史!
  不过现在这两个长颈陶罐不是重点。
  吴良先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而后继续查探其他壁龛中的事物。
  在这两个长颈陶罐之下,便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壁龛,而这个壁龛中也的确装了一个大东西——兕头骨!
  考古界认为,“兕”就是后世人们口中的犀牛。
  而这个头骨除了体积颇大之外,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鼻骨上那个粗壮朝天的独角,哪怕后世的孩子也能轻易看出这就是犀牛的头骨。
  而在兕头骨上面,吴良已经看到了一些歪歪扭扭的甲骨文字,几乎遍布整个头骨,甚至延伸到了那个独角之上。
  这……
  莫说吴良对甲骨文字研究不深,就算颇有研究,他也依旧觉得有些头大,这玩意儿分不出什么从左向右读,还是从上向下读,如何分辨应该从何看起?
  第六百一十一章 左慈领悟!
  不过吴良并没有立刻叫左慈前来帮忙解读。
  而是选择暂时跳过这个兕头骨,先继续查看其他壁龛中的古物。
  甲骨文献与后世的简牍、书籍等文献不同。
  因为简牍与书籍等文献都可以用笔来书写,并且随着生产力与工艺的提升,到了一定的时期竹片与纸张的获取途径都变得相对简单,以至于简牍与书籍等文献的产出也同样变得容易了许多。
  而甲骨文献则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进行篆刻,上面的每一个字都需要花费不少工夫。
  再加上这些甲骨都是通过狩猎获得,获取的途径相对不易,甚至还要在诸多的甲骨中挑选出密度较高适合篆刻的部位与类型,这就导致了甲骨文献通常只会用于记载一些十分重要的事件与占卜记要。
  在这种情况下。
  记录不同的事件与不同的占卜所用的甲骨自然也会有所区分,就这么说吧,通常情况下越是重大的事件或占卜仪式,用来记录的甲骨体积也会越大或是越珍贵,而一些相比普通的事件或占卜仪式,便只会用一些比较普通的龟甲或小型兽骨进行记录。
  吴良心中清楚这个规律。
  因此就算暂时看不懂这些甲骨文献上的契文,他也可以通过甲骨的体积与外观来推断这些文献的重要与珍惜程度,虽然未必绝对不会看走了眼,却也能够在心中对藏于此处的甲骨文献进行一个大概的评级。
  如此先将所有的甲骨文献进行评级之后,再叫左慈过来帮忙释义,亦是能够降低被左慈忽悠的概率。
  如此之下。
  大约用了一刻钟的功夫,吴良已经查看过了这面墙壁上的所有壁龛。
  在这里面,吴良见到了一柄并不怎么锋利的短制陶刀。
  这玩意儿并不算锋利,也肯定没有石器坚固,肯定没有办法与后世的陶瓷刀相提并论,但在那个时代依旧可以算是一种比较不错的防身武器,因为那个时代人们身上还并没有坚固的甲胄,这种陶刀在面对脆弱的人体时,依旧可以划破人体的皮肤,刺穿人体的肌肉,造成致命之伤。
  除此之外。
  这种陶刀亦是可以用来割肉、切菜,日常当做水果刀来使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不过受限于锋利程度,所谓的“割”与“切”其实类似于“锯”,仅仅只能说是能用。
  这个发现倒并未太过出乎吴良的意外。
  后世的考古工作者早就发现过陶器时代的陶刀,虽然没有这柄陶刀出现的时候早,但要说工艺却要比这柄陶刀要好一些,因此这柄陶刀并不能算作是超越了时代的产物,只能算作是早期产物。
  何况早在丹朱的父亲尧帝掌权的时代,上古唐朝便被称作了“陶唐”,因为尧帝的部落就是以制作陶器起家的。
  除了这柄短制陶刀,吴良还发现了两块在后世看来只能算作半成品的玉石。
  这两块玉石的造型不是很明确,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造型,只是被剥离了原本包在玉石外面的那层石壳,甚至连打磨的工序都几乎没有,就以那种纯天然的状态摆放在了壁龛之中。
  不过这两块玉石若是放在后世的玉石圈子里,定然会引起无数赌狗的关注。
  放在崇尚玉石的东汉末年,也同样可以卖出个好价钱。
  因为这两块天然玉石体积比较可观,每一块都有典韦那沙包一般的拳头大小,并且晶莹剔透透明度极高,甚至能够打磨成眼镜使用……吴良对玉石种类的研究亦是称不上专业,不过他怀疑这两块玉石可能是后世被炒十分值钱的玻璃种翡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