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升斗和衡器(求票票求订阅)
想要制作秤,那就必须先定下重量标准,以前一直没有制作一套标准的砝码,那是因为一直没有合适的材质,但是现在不同了,罗冲的手里已经有了一袋金子。
那一袋金沙说起来还是冬末春初,罗冲带着族人去乌峡治水的时候,族人们顺手从下游的河床上捡来的,没想到现在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用金子制作砝码的好处,就是不容易损耗,其他金属材质的,比如青铜,或者钢铁,都很容易生锈,到时候就会对砝码的重量造成改变。
可是金子不同,金子在有色金属中,属于化学性质最稳定的一种,一般的东西接触根本不能引起反应,罗冲也是基于金子的这个特性,才决定用金子制作砝码的。
首先是做一个简易的天枰,然后按照汉部落的长度标准,再做一个画有刻度的陶瓷量杯,用来测量水的体积,最后根据常温下,清水的体机和重量比,确定不同体积下水的重量。
最后把不同重量的水倒在天枰的一侧,另一面逐渐加入金沙,使两边平衡后,再把相应重量的金沙融成一个金块,这样一套标准重量的砝码就做成了。
有了这套黄金砝码,接下来才可以用来制作用来称量重量的秤。
说到秤的制作,这又是一个问题,现在的秤一般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天枰秤,另一种就是压力秤,像是那种有托盘,用指针和刻度盘来显示重量的就是压力秤,它的变种很多,现代常见的电子秤也属于压力秤的一种。
不过压力秤虽然操作和辨识重量比较简单,但是制作成本却很高,更关键的是,里面的技术原理罗冲并不知道,他没研究过这玩意,所以只能尝试制作最原始的天枰秤了,也就是那种基本上被淘汰掉了老秤杆子。
这个玩意的技术含量很低,学过杠杆原理的基本上都能明白,其实秤杆子和秤砣的组合,利用的就是支点不变的情况下,力臂越长越省力的原理,只要明白了这个,以汉部落目前的科技水平,制作出来并不是难事。
首先就是一个实木的秤杆,这个秤杆的材质越硬越好,要不容易的变形,不然用的时间长了被坠弯就不准确了,所以秤杆这东西,就要本着宁折不弯的心态去寻找材料。
当然罗冲自己也没经验,本着实验的态度,他选了杉木、橡木、还有食人树尖刺这三种材质,然后每样做了几根,以后具体用哪种,先对比实验一下再说。
把秤杆切削成合适的细圆柱形,然后就是打孔,秤杆的两头用铜皮包裹,省的开裂和磨损,接着安装青铜的挂钩,还有手提的方形环,最后给这些地方都系上手提用的绳子,然后再挂上一个一斤重的生铁秤砣。
把这些都做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划分刻度了。
不过这个也很简单,首先就是在挂钩或者托盘,也就是载物的那一端放上一个同样重的砝码,然后把右边的秤砣在秤杆上拨到和左面平衡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做上标记,这里就是一斤重的位置,然后左边的托盘加到20斤,右边的秤砣再次向外拉,直到两边平衡,再做上20斤的标记。
画好这两个标记之后,再用圆规和尺子,把一斤到二十斤中间的这段秤杆平均分成19份,分别代表一到20斤,至于一斤往前到零的着端距离,就按照每斤在秤杆上的长度往前推一段相等的距离就行了。
标好大刻度之后,再把每斤之间的距离平均分成10份,每份代表一两,在进制方面,罗冲也是选择的以前熟悉的十进制,而且十进制也更容易计算。
一两50克,一斤500克,一公斤=1千克,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不过这样还不算结束,因为秤砣是需要在秤杆上来回调整的,所以上面的刻度磨损起来很快,为了防止把刻度磨掉,古人想出的办法就是在秤杆上打铜钉,用铜钉来标记刻度。
罗冲也延续了这个方法,而且这技术在汉部落还是现成的,那就是金属拉丝技术,先把铜条拉成细丝,不用太细,直径一毫米就行,然后用小手钻在秤杆的刻度上钻孔,再把铜丝蘸着胶水*进去,最后用刀把多余的部分削掉,再用刀背把铜丝按平。
这样一来,一杆最小单位为一两(50克),最大单位为十公斤(20斤)的手提天枰秤就做好了。
有了第一杆秤之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实验品的各种标准来大量复制新的秤出来,不过这种东西目前的用处不大,毕竟私人交易目前基本上还是零,所以汉部落实际上最需要的,是公家用的大单位衡器。
主要是为了秤上百斤以上的东西,用来收税或者统计仓储的时候使用。
不过这只是个小问题,大单位衡器要有,但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收粮税的计算单位必须用体积,而不是重量。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在交税时弄虚作假,因为刚收割下来的新粮食是湿的,比晒干的粮食最起码要重一倍,如果有人刚收了粮食,还没晒干就往上交,那重量的水份就太大了。
这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可不光是偷税漏税那么简单,而是水份含量太高的粮食根本达不到仓储的标准,如果没有晒干就装袋入库,那用不了多久就会发霉变质,不仅坏了自己,还会污染周边其他的粮食,真的发生这样的事,那对汉部落的粮食储备来说就太悲剧了。
所以以后收粮税,要按体积来收,不管百姓晒没晒过,负责仓储的官员都要再晒一遍,防止库存粮食发生霉变。
相应的,测量容积的用具也变成了升和斗,升的单位还是1000立方厘米,也就是一立方分米,一斗等于125升,或者18立方米。
斗的形状被罗冲设计成了一个削去了尖的金字塔型,由四块梯形的木板组成,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最下面的小口有一个可以抽拉的铁板,并且要配合一个放斗的木架使用。
计算粮食的时候,先把下面小口的铁板插死,然后从上面倒粮食,装满之后,直接拿个袋子在下面接着,把下面的铁板抽出来,粮食就会自动漏进去,所以这个斗,也可以看作一个漏斗。
解决了重量和体积的计算问题,接下来就剩货币储备了,还有另外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物品定价,这个价格的评定,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搞不好可是会影响以后的发展的,所以罗冲也不敢马虎,开始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定价,以及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还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那一袋金沙说起来还是冬末春初,罗冲带着族人去乌峡治水的时候,族人们顺手从下游的河床上捡来的,没想到现在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用金子制作砝码的好处,就是不容易损耗,其他金属材质的,比如青铜,或者钢铁,都很容易生锈,到时候就会对砝码的重量造成改变。
可是金子不同,金子在有色金属中,属于化学性质最稳定的一种,一般的东西接触根本不能引起反应,罗冲也是基于金子的这个特性,才决定用金子制作砝码的。
首先是做一个简易的天枰,然后按照汉部落的长度标准,再做一个画有刻度的陶瓷量杯,用来测量水的体积,最后根据常温下,清水的体机和重量比,确定不同体积下水的重量。
最后把不同重量的水倒在天枰的一侧,另一面逐渐加入金沙,使两边平衡后,再把相应重量的金沙融成一个金块,这样一套标准重量的砝码就做成了。
有了这套黄金砝码,接下来才可以用来制作用来称量重量的秤。
说到秤的制作,这又是一个问题,现在的秤一般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天枰秤,另一种就是压力秤,像是那种有托盘,用指针和刻度盘来显示重量的就是压力秤,它的变种很多,现代常见的电子秤也属于压力秤的一种。
不过压力秤虽然操作和辨识重量比较简单,但是制作成本却很高,更关键的是,里面的技术原理罗冲并不知道,他没研究过这玩意,所以只能尝试制作最原始的天枰秤了,也就是那种基本上被淘汰掉了老秤杆子。
这个玩意的技术含量很低,学过杠杆原理的基本上都能明白,其实秤杆子和秤砣的组合,利用的就是支点不变的情况下,力臂越长越省力的原理,只要明白了这个,以汉部落目前的科技水平,制作出来并不是难事。
首先就是一个实木的秤杆,这个秤杆的材质越硬越好,要不容易的变形,不然用的时间长了被坠弯就不准确了,所以秤杆这东西,就要本着宁折不弯的心态去寻找材料。
当然罗冲自己也没经验,本着实验的态度,他选了杉木、橡木、还有食人树尖刺这三种材质,然后每样做了几根,以后具体用哪种,先对比实验一下再说。
把秤杆切削成合适的细圆柱形,然后就是打孔,秤杆的两头用铜皮包裹,省的开裂和磨损,接着安装青铜的挂钩,还有手提的方形环,最后给这些地方都系上手提用的绳子,然后再挂上一个一斤重的生铁秤砣。
把这些都做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划分刻度了。
不过这个也很简单,首先就是在挂钩或者托盘,也就是载物的那一端放上一个同样重的砝码,然后把右边的秤砣在秤杆上拨到和左面平衡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做上标记,这里就是一斤重的位置,然后左边的托盘加到20斤,右边的秤砣再次向外拉,直到两边平衡,再做上20斤的标记。
画好这两个标记之后,再用圆规和尺子,把一斤到二十斤中间的这段秤杆平均分成19份,分别代表一到20斤,至于一斤往前到零的着端距离,就按照每斤在秤杆上的长度往前推一段相等的距离就行了。
标好大刻度之后,再把每斤之间的距离平均分成10份,每份代表一两,在进制方面,罗冲也是选择的以前熟悉的十进制,而且十进制也更容易计算。
一两50克,一斤500克,一公斤=1千克,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不过这样还不算结束,因为秤砣是需要在秤杆上来回调整的,所以上面的刻度磨损起来很快,为了防止把刻度磨掉,古人想出的办法就是在秤杆上打铜钉,用铜钉来标记刻度。
罗冲也延续了这个方法,而且这技术在汉部落还是现成的,那就是金属拉丝技术,先把铜条拉成细丝,不用太细,直径一毫米就行,然后用小手钻在秤杆的刻度上钻孔,再把铜丝蘸着胶水*进去,最后用刀把多余的部分削掉,再用刀背把铜丝按平。
这样一来,一杆最小单位为一两(50克),最大单位为十公斤(20斤)的手提天枰秤就做好了。
有了第一杆秤之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实验品的各种标准来大量复制新的秤出来,不过这种东西目前的用处不大,毕竟私人交易目前基本上还是零,所以汉部落实际上最需要的,是公家用的大单位衡器。
主要是为了秤上百斤以上的东西,用来收税或者统计仓储的时候使用。
不过这只是个小问题,大单位衡器要有,但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收粮税的计算单位必须用体积,而不是重量。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在交税时弄虚作假,因为刚收割下来的新粮食是湿的,比晒干的粮食最起码要重一倍,如果有人刚收了粮食,还没晒干就往上交,那重量的水份就太大了。
这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可不光是偷税漏税那么简单,而是水份含量太高的粮食根本达不到仓储的标准,如果没有晒干就装袋入库,那用不了多久就会发霉变质,不仅坏了自己,还会污染周边其他的粮食,真的发生这样的事,那对汉部落的粮食储备来说就太悲剧了。
所以以后收粮税,要按体积来收,不管百姓晒没晒过,负责仓储的官员都要再晒一遍,防止库存粮食发生霉变。
相应的,测量容积的用具也变成了升和斗,升的单位还是1000立方厘米,也就是一立方分米,一斗等于125升,或者18立方米。
斗的形状被罗冲设计成了一个削去了尖的金字塔型,由四块梯形的木板组成,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最下面的小口有一个可以抽拉的铁板,并且要配合一个放斗的木架使用。
计算粮食的时候,先把下面小口的铁板插死,然后从上面倒粮食,装满之后,直接拿个袋子在下面接着,把下面的铁板抽出来,粮食就会自动漏进去,所以这个斗,也可以看作一个漏斗。
解决了重量和体积的计算问题,接下来就剩货币储备了,还有另外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物品定价,这个价格的评定,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搞不好可是会影响以后的发展的,所以罗冲也不敢马虎,开始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定价,以及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还有相应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