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北方甘蔗(求票票求订阅)
今年的粮田里相比往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首先就是麦子的种植面积缩小了,这一季总共才种了五十亩,要不是为了专门留种和选育,估计百姓们都不会愿意种植。
毕竟这边的水稻都熟了,那边的麦子还绿着呢,生长周期那么长,产量也比稻米小得多,再说又不是不吃面粉活不了,只要不傻的人都知道怎么选择。
另一方面,就是汝水河东岸的田地今年全种上了粘部落弄来的糯米,虽然改用了汉部落比较成熟的种植方法,但是产量还是明显要比汉部落的粳米低一些,相同的种植面积,产量大约比粳米要少25,再有就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原因,罗冲就把带壳的糯米价格定成了一角五文钱一斤,和黄豆等同。
不过暂时族人们还吃不惯这种圆粒的糯米,想要在汉部落中普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等到浏阳郡的芦苇叶送来,到时候包成粽子再说了,只不过有点可惜的是暂时还没有合适的馅料。
最后一点和往年不同的就是增加了玉米的种植面积,第一季男人们的粮田都种了水稻,而女人们的辅田,则是被罗冲强制性要求全部种了玉米。
玉米的生长周期短,三个月可熟,且产量一点都不比水稻少,以600平米为一亩,玉米的亩产平均都能达到700斤以上。
但是由于是早春种植的,生长周期还是长了一点,居然拖到了和春稻一个时间成熟。
而罗冲之所以强制性要求种一季玉米,主要还是为了多繁殖一些种子,先把玉米大规模推广出去,解决部落今年几个新城的吃饭问题。
新城目前都在草创阶段,水渠和田地都不可能像汉阳城那么完善,因此想让他们做到自给自足,适应性较强,比较耐旱的玉米就成了首选,虽然玉米是杂粮,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先把肚子填饱才是第一要务。
所以在汉阳城这边的玉米收获之后,很快就被官府全部强制收购,经过简单的脱粒晒干后,立刻运往了新建的几座城池,并发命令让他们马上种植,今年几座新城只种玉米,最少要在冬天之前收获两季,这样才能解决他们自己的吃饭问题。
四月中旬的时候,整个汉阳城到处都是一片金黄之色,不仅城中的广场用来晒了粮食,就连城内的四条主大街还有各排小巷里,也都晒了不少的粮食。
看起来种植面积没怎么变,但是却不像以前的公有制大家一起晒粮食了,现在私有制普及后,为了每家每户分开,所有人都找了不同的地方用来晾晒。
一直到了四月底,等二季水稻下了地,这边才开始收税的工作。
收税的方法虽然规定的是十收四,但是实际上每家每户并不可能收的粮食一样多,本来就缺人手的县衙更不可能挨家挨户的去给人家秤粮食总数,所以最后罗冲给出的办法,就是随机抽十亩地,然后秤出各自的亩产,最后取个平均值,以此为标准,向每户征收四成的粮税。
一大早起来,今天各家各户都要留人在家中,然后有县里的小吏赶着四轮双牛的大车开始挨家挨户收粮。
各家各户也都提前打开门,把要上缴的粮食准备好,之所以要留人的原因,自然是为了让户主画押签字了,这样一来就可以对照在册的户籍来收税,谁也不能逃税,官府也能避免多次收税的情况。
时至晌午,八岁半的小去病也踮着脚站在门口张望,终于等来了收粮食的牛车。
“小娃,你家大人呢,出来交粮食了。”
那穿着黑色长袍,头上戴着象征‘智作’爵位皮革发箍的户房司吏,此时翻着手中的户籍黄册,和一本税务账目,看见去病站在门口就说了那么一句,末了又看到去病头上居然带着个云纹的铜扣,不由高看了他一眼。
这个户房司吏是去年从各部落学员中挑选出来的,实际上他们加入汉部落的时间比较晚,知道像是这种云纹铜扣代表着什么,虽然不是什么爵位,但肯定都是最早加入的那一批大佬,不是他这个智作能轻易招惹的存在,只是有些好奇,去病那么小的年纪是怎么获得‘功劳’的。
不过去病显然是已经对这种惊讶和羡慕的目光免疫了,也没有解释和炫耀什么,连忙交出自己的母亲来收粮食。
收粮的过程很简单,户房的小吏这边,除了拉粮食的牛车外,旁边还跟着一个漏斗车,那是个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十分结实的架子,上面搁着一个斗,下面则是准备了一摞空袋子。
去病的母亲把粮食都用藤筐挑到了大门口,再由几个小吏七手八脚的开始一斗一斗的测量,装袋,装车。
最后那个户房司吏,在税务账目上写上具体收粮数目,还有户主的名字,然后又让去病的母亲签字按手印,末了还拿出一本前几天刚印出来的小册子,然后翻到一页新的,上面填上户主和缴税信息后,又用随身的青铜印章盖了个章,然后从中间的折线撕开,户主一半,官府存档一半,这就相当于每次收税的收据了,要是将来出了问题,可以两半对在一起相互印证。
收税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些粮税收缴完毕之后,很快就会通过水陆交通送到缚马关、麻田、丹山、汝阳四个新城,至于四通县那边的粮食补给,就全靠浏阳郡来出了,不然汉阳城这边的压力就太大了。
安排好这些粮食收缴运输的工作之后,罗冲也没有在汉阳城这看着,而是完全放手让官员自己干,毕竟都是新手,想成长就不能缺锻炼,只要原则上不出问题,犯一点其他的错误都可以理解,只要之后总结经验,再改掉就好了,人不怕犯错,怕的是犯了错还不长记性。
交代完了工作的需要注意的地方,罗冲就骑着灰山,带着其他的三头恐象,还有一些汉阳城新做出来的一批衡器,也就是秤,然后运送到浏阳郡,顺便检查一下那边的工作。
货币已经推行了一个月了,相比较起来,汉部落现有的几个城池里面,零散交易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浏阳郡,汉阳城和汝阳郡这边,哪怕有鼠大这个家伙擅长钻营,可是大环境上也比不上浏阳郡,那边的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成份,都要比汉阳汝阳这边复杂。
而随着零散交易的增多,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到不是货币的锅,而是交易的单位出现了问题。
浏阳郡的零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汉部落本地人,菱部落商贩,和外来务工群体这三个势力中间,他们的交易额都不大,买卖的也都是生鲜类的东西。
在菱部落的众多产品中,鸭子和鸭蛋这一类的还好说,可以按只卖,按个卖,但是其他那些,菱角,莲藕之类的东西,甚至是鱼,就没办法按单数来卖了,所以他们那里就急需一批0到20斤的小秤,用来给商贩们使用,这也是罗冲急着送秤过去的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新来的这两头大恐象,食量实在是有点惊人,汉阳城这边实在是养不起了,所以罗冲准备把这两个大家伙送到八宝山东边的那块水草地去,也就是罗冲初次进入沼泽,扎营的那个岸边。
当然,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让别人去做,罗冲自己根本没必要亲自跑一趟,而这次他是有非去不可的理由,因为根据大树的定期汇报,罗冲知道了浏阳郡发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尤其是货币下发,零散交易出现之后,由于罗冲对这方面很重视,大树也不得不重视起来,对这些集市上的信息还是很重视的。
事情是前天大树汇报的,汇报中说,大概三四天以前,菱部落照常来浏阳郡卖东西,但是那天他们的货物里突然多了一种植物,看着就像剥了叶子的玉米秆。
他们在浏阳郡卖五文钱一根,要知道这个价格可不低了,如果吃米饭的话,足够让一个成年人填饱一顿肚子,还能吃撑了。
可邪门的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东西,卖的却是相当火爆,第一天的时候人们买的还不是很多,到了第二天几乎上刚一进市场,立刻就被哄抢一空,还特娘的不打价。
接下来的几天就更疯狂了,几乎只要菱部落那边的筏子刚一过来,浏阳郡市场里就有人在排队了,就差一群人直接去河边抢了。
起初的时候大树还没注意,可是随着族人们的议论,还有种种奇怪的表现,大树也发现了不对劲,然后就在第四天的早上,菱部落那边刚一靠岸,大树就让人弄了几根那东西过来。
然后他才听手下人说,这东西暂时还没名字,菱部落的人也不知道叫啥,只知道能吃,没毒,而浏阳郡这边的百姓自己给这东西取的名字叫作甜杆。
物如其名,就是甜味的秸秆,大树也尝了尝,这东西皮薄,啃掉皮咬一口里面的杆芯,放在嘴里咀嚼就能流出很多的甜水,然后再把咀嚼过的渣滓吐掉。
用大树在奏报中的原话就是,皮青色,长两米有余,茎笔直,有大手指粗细,皮薄汁多,汁水甘甜,让人吃上一口就停不下来。
罗冲当时一看就不淡定了,如果他没猜错的话,这东西应该就是他小时侯吃过的甜杆,学名又叫作甜高粱,其实就是一种甜味的高粱秆,最关键的是,这东西还有个响当当的别名,号称‘北方甘蔗’。
汉部落不是没有糖,后山食人树的根瘤就产糖浆,但是就那一棵树,产量低不说,关键是那树可是要吃肉喝血的,以汉部落目前的实力,能养一棵已经了不起了,想要把这食人树大规模种植用来产糖,多少年能长成不说,光是这个种植成本汉部落也掏不出来啊。
所以糖在汉部落就是极其稀有的东西,只能给少数的高层们分一分,而且还是糖浆,因为就那点产量,罗冲也懒的搞什么制糖业。
可是没有不代表人们没有需求,要知道糖这个东西,不管是哪个时代,都是全世界公认的,最能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食物,而且曾经还有一位名人说过,糖的致瘾率比任何一种毒品都要高......
因此甜杆刚一在浏阳郡出现,哪怕它的价格能顶一顿饱饭,还吃不饱肚子,只能嘬一下那点甜水,但是族人们依然趋之若鹜。
这就说明了糖业市场是巨大的,不仅仅是汉部落需要,就算是把这东西卖到草原,卖到竹岛,他们也一定会像买盐一样,对糖一见钟情。
而罗冲看重的,显然不可能只是制糖这一种事情,要知道甜杆的学名可是叫作甜高粱,所以,不管它到底有多甜,实际上它都是高粱的一种。
这种甜高粱的利用率非常高,除了可以像甘蔗那样榨糖之外,它的上面还能结高粱米,这些高粱米也是粮食的一种,吃就不说了,关键高粱很适合拿来酿酒。
喝酒误事的问题先不谈,最关键的是只要能酿酒,那就说明能酿出酒精,而只要有了酒精,在以后各种外伤的处理中,就能尽量做到消毒,对于提高族人们的生存率来说,有着极大的作用,也是为了汉部落的医学方面,走出坚实的一步。
最后就是废物利用了,上面的高粱米酿酒,下面的秸秆榨糖,但是榨完糖之后剩下的皮和粗纤维,也就是相当于甘蔗芯那样的东西。
这些废料用来喂养牲畜,那就是绝好的饲料,不仅是里面有甜味,动物们爱吃,而且还是高能量,吃这东西还能长得快。
同样的废品,如果不能当作饲料的话,还能用来打浆造纸。
这是多么神奇的一种农作物,用处简直不要太多,而随着甜高粱的出现,罗冲又怎么可能还在汉阳郡待下去,要不是这两天要安排人收税的事情,他早就一路飞奔跑去浏阳郡了。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去也不晚,毕竟罗冲可不是为了吃几根甜杆而已,这次过去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办法得到一些种子,然后再尝试大规模普及,为将来汉部落的酿酒和制糖工业做好原料储备。
毕竟这边的水稻都熟了,那边的麦子还绿着呢,生长周期那么长,产量也比稻米小得多,再说又不是不吃面粉活不了,只要不傻的人都知道怎么选择。
另一方面,就是汝水河东岸的田地今年全种上了粘部落弄来的糯米,虽然改用了汉部落比较成熟的种植方法,但是产量还是明显要比汉部落的粳米低一些,相同的种植面积,产量大约比粳米要少25,再有就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原因,罗冲就把带壳的糯米价格定成了一角五文钱一斤,和黄豆等同。
不过暂时族人们还吃不惯这种圆粒的糯米,想要在汉部落中普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等到浏阳郡的芦苇叶送来,到时候包成粽子再说了,只不过有点可惜的是暂时还没有合适的馅料。
最后一点和往年不同的就是增加了玉米的种植面积,第一季男人们的粮田都种了水稻,而女人们的辅田,则是被罗冲强制性要求全部种了玉米。
玉米的生长周期短,三个月可熟,且产量一点都不比水稻少,以600平米为一亩,玉米的亩产平均都能达到700斤以上。
但是由于是早春种植的,生长周期还是长了一点,居然拖到了和春稻一个时间成熟。
而罗冲之所以强制性要求种一季玉米,主要还是为了多繁殖一些种子,先把玉米大规模推广出去,解决部落今年几个新城的吃饭问题。
新城目前都在草创阶段,水渠和田地都不可能像汉阳城那么完善,因此想让他们做到自给自足,适应性较强,比较耐旱的玉米就成了首选,虽然玉米是杂粮,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先把肚子填饱才是第一要务。
所以在汉阳城这边的玉米收获之后,很快就被官府全部强制收购,经过简单的脱粒晒干后,立刻运往了新建的几座城池,并发命令让他们马上种植,今年几座新城只种玉米,最少要在冬天之前收获两季,这样才能解决他们自己的吃饭问题。
四月中旬的时候,整个汉阳城到处都是一片金黄之色,不仅城中的广场用来晒了粮食,就连城内的四条主大街还有各排小巷里,也都晒了不少的粮食。
看起来种植面积没怎么变,但是却不像以前的公有制大家一起晒粮食了,现在私有制普及后,为了每家每户分开,所有人都找了不同的地方用来晾晒。
一直到了四月底,等二季水稻下了地,这边才开始收税的工作。
收税的方法虽然规定的是十收四,但是实际上每家每户并不可能收的粮食一样多,本来就缺人手的县衙更不可能挨家挨户的去给人家秤粮食总数,所以最后罗冲给出的办法,就是随机抽十亩地,然后秤出各自的亩产,最后取个平均值,以此为标准,向每户征收四成的粮税。
一大早起来,今天各家各户都要留人在家中,然后有县里的小吏赶着四轮双牛的大车开始挨家挨户收粮。
各家各户也都提前打开门,把要上缴的粮食准备好,之所以要留人的原因,自然是为了让户主画押签字了,这样一来就可以对照在册的户籍来收税,谁也不能逃税,官府也能避免多次收税的情况。
时至晌午,八岁半的小去病也踮着脚站在门口张望,终于等来了收粮食的牛车。
“小娃,你家大人呢,出来交粮食了。”
那穿着黑色长袍,头上戴着象征‘智作’爵位皮革发箍的户房司吏,此时翻着手中的户籍黄册,和一本税务账目,看见去病站在门口就说了那么一句,末了又看到去病头上居然带着个云纹的铜扣,不由高看了他一眼。
这个户房司吏是去年从各部落学员中挑选出来的,实际上他们加入汉部落的时间比较晚,知道像是这种云纹铜扣代表着什么,虽然不是什么爵位,但肯定都是最早加入的那一批大佬,不是他这个智作能轻易招惹的存在,只是有些好奇,去病那么小的年纪是怎么获得‘功劳’的。
不过去病显然是已经对这种惊讶和羡慕的目光免疫了,也没有解释和炫耀什么,连忙交出自己的母亲来收粮食。
收粮的过程很简单,户房的小吏这边,除了拉粮食的牛车外,旁边还跟着一个漏斗车,那是个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十分结实的架子,上面搁着一个斗,下面则是准备了一摞空袋子。
去病的母亲把粮食都用藤筐挑到了大门口,再由几个小吏七手八脚的开始一斗一斗的测量,装袋,装车。
最后那个户房司吏,在税务账目上写上具体收粮数目,还有户主的名字,然后又让去病的母亲签字按手印,末了还拿出一本前几天刚印出来的小册子,然后翻到一页新的,上面填上户主和缴税信息后,又用随身的青铜印章盖了个章,然后从中间的折线撕开,户主一半,官府存档一半,这就相当于每次收税的收据了,要是将来出了问题,可以两半对在一起相互印证。
收税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些粮税收缴完毕之后,很快就会通过水陆交通送到缚马关、麻田、丹山、汝阳四个新城,至于四通县那边的粮食补给,就全靠浏阳郡来出了,不然汉阳城这边的压力就太大了。
安排好这些粮食收缴运输的工作之后,罗冲也没有在汉阳城这看着,而是完全放手让官员自己干,毕竟都是新手,想成长就不能缺锻炼,只要原则上不出问题,犯一点其他的错误都可以理解,只要之后总结经验,再改掉就好了,人不怕犯错,怕的是犯了错还不长记性。
交代完了工作的需要注意的地方,罗冲就骑着灰山,带着其他的三头恐象,还有一些汉阳城新做出来的一批衡器,也就是秤,然后运送到浏阳郡,顺便检查一下那边的工作。
货币已经推行了一个月了,相比较起来,汉部落现有的几个城池里面,零散交易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浏阳郡,汉阳城和汝阳郡这边,哪怕有鼠大这个家伙擅长钻营,可是大环境上也比不上浏阳郡,那边的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成份,都要比汉阳汝阳这边复杂。
而随着零散交易的增多,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到不是货币的锅,而是交易的单位出现了问题。
浏阳郡的零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汉部落本地人,菱部落商贩,和外来务工群体这三个势力中间,他们的交易额都不大,买卖的也都是生鲜类的东西。
在菱部落的众多产品中,鸭子和鸭蛋这一类的还好说,可以按只卖,按个卖,但是其他那些,菱角,莲藕之类的东西,甚至是鱼,就没办法按单数来卖了,所以他们那里就急需一批0到20斤的小秤,用来给商贩们使用,这也是罗冲急着送秤过去的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新来的这两头大恐象,食量实在是有点惊人,汉阳城这边实在是养不起了,所以罗冲准备把这两个大家伙送到八宝山东边的那块水草地去,也就是罗冲初次进入沼泽,扎营的那个岸边。
当然,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让别人去做,罗冲自己根本没必要亲自跑一趟,而这次他是有非去不可的理由,因为根据大树的定期汇报,罗冲知道了浏阳郡发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尤其是货币下发,零散交易出现之后,由于罗冲对这方面很重视,大树也不得不重视起来,对这些集市上的信息还是很重视的。
事情是前天大树汇报的,汇报中说,大概三四天以前,菱部落照常来浏阳郡卖东西,但是那天他们的货物里突然多了一种植物,看着就像剥了叶子的玉米秆。
他们在浏阳郡卖五文钱一根,要知道这个价格可不低了,如果吃米饭的话,足够让一个成年人填饱一顿肚子,还能吃撑了。
可邪门的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东西,卖的却是相当火爆,第一天的时候人们买的还不是很多,到了第二天几乎上刚一进市场,立刻就被哄抢一空,还特娘的不打价。
接下来的几天就更疯狂了,几乎只要菱部落那边的筏子刚一过来,浏阳郡市场里就有人在排队了,就差一群人直接去河边抢了。
起初的时候大树还没注意,可是随着族人们的议论,还有种种奇怪的表现,大树也发现了不对劲,然后就在第四天的早上,菱部落那边刚一靠岸,大树就让人弄了几根那东西过来。
然后他才听手下人说,这东西暂时还没名字,菱部落的人也不知道叫啥,只知道能吃,没毒,而浏阳郡这边的百姓自己给这东西取的名字叫作甜杆。
物如其名,就是甜味的秸秆,大树也尝了尝,这东西皮薄,啃掉皮咬一口里面的杆芯,放在嘴里咀嚼就能流出很多的甜水,然后再把咀嚼过的渣滓吐掉。
用大树在奏报中的原话就是,皮青色,长两米有余,茎笔直,有大手指粗细,皮薄汁多,汁水甘甜,让人吃上一口就停不下来。
罗冲当时一看就不淡定了,如果他没猜错的话,这东西应该就是他小时侯吃过的甜杆,学名又叫作甜高粱,其实就是一种甜味的高粱秆,最关键的是,这东西还有个响当当的别名,号称‘北方甘蔗’。
汉部落不是没有糖,后山食人树的根瘤就产糖浆,但是就那一棵树,产量低不说,关键是那树可是要吃肉喝血的,以汉部落目前的实力,能养一棵已经了不起了,想要把这食人树大规模种植用来产糖,多少年能长成不说,光是这个种植成本汉部落也掏不出来啊。
所以糖在汉部落就是极其稀有的东西,只能给少数的高层们分一分,而且还是糖浆,因为就那点产量,罗冲也懒的搞什么制糖业。
可是没有不代表人们没有需求,要知道糖这个东西,不管是哪个时代,都是全世界公认的,最能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食物,而且曾经还有一位名人说过,糖的致瘾率比任何一种毒品都要高......
因此甜杆刚一在浏阳郡出现,哪怕它的价格能顶一顿饱饭,还吃不饱肚子,只能嘬一下那点甜水,但是族人们依然趋之若鹜。
这就说明了糖业市场是巨大的,不仅仅是汉部落需要,就算是把这东西卖到草原,卖到竹岛,他们也一定会像买盐一样,对糖一见钟情。
而罗冲看重的,显然不可能只是制糖这一种事情,要知道甜杆的学名可是叫作甜高粱,所以,不管它到底有多甜,实际上它都是高粱的一种。
这种甜高粱的利用率非常高,除了可以像甘蔗那样榨糖之外,它的上面还能结高粱米,这些高粱米也是粮食的一种,吃就不说了,关键高粱很适合拿来酿酒。
喝酒误事的问题先不谈,最关键的是只要能酿酒,那就说明能酿出酒精,而只要有了酒精,在以后各种外伤的处理中,就能尽量做到消毒,对于提高族人们的生存率来说,有着极大的作用,也是为了汉部落的医学方面,走出坚实的一步。
最后就是废物利用了,上面的高粱米酿酒,下面的秸秆榨糖,但是榨完糖之后剩下的皮和粗纤维,也就是相当于甘蔗芯那样的东西。
这些废料用来喂养牲畜,那就是绝好的饲料,不仅是里面有甜味,动物们爱吃,而且还是高能量,吃这东西还能长得快。
同样的废品,如果不能当作饲料的话,还能用来打浆造纸。
这是多么神奇的一种农作物,用处简直不要太多,而随着甜高粱的出现,罗冲又怎么可能还在汉阳郡待下去,要不是这两天要安排人收税的事情,他早就一路飞奔跑去浏阳郡了。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去也不晚,毕竟罗冲可不是为了吃几根甜杆而已,这次过去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办法得到一些种子,然后再尝试大规模普及,为将来汉部落的酿酒和制糖工业做好原料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