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近一年之间,李景隆在阳江招揽船匠三百余人,其他人员两千余,开出五座简易船坞,营造了三艘大福船,五艘小福船,尚有大福船五艘建造过半,可谓是成效斐然。
  让朱允炆有些意外的是,李景隆并没有请求返回京师,而是主动请命继续留在阳江船厂,镇守广东沿海。
  仅从这一点,朱允炆便深感欣慰。
  历史上的草包,也懂得责任与守护了,不仅懂得,还知道如何去做。
  在奏折之外,李景隆上报了一个消息:
  三佛齐使臣郑伯,将携国书入贡京师。
  朱允炆皱了皱眉,吩咐双喜传召内阁解缙与兵部尚书茹瑺,待两人入殿后,朱允炆便将三佛齐使臣之事讲了出来,询问道:“三佛齐国王梁道明差遣郑伯入京,你们如何看?”
  茹瑺思索了下,说道:“皇上,此事极有可能与五月的澎湖之战有关。我大明水师以浩荡之势,横扫陈祖义,威名赫赫之下,南洋诸国难免畏惧。梁道明有功于大明,此番遣使臣前来,恐是想以友好之心,试探朝廷是否有南下意图。”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看向解缙,道:“你可有不同看法?”
  解缙沉默了下,抬头说道:“皇上,臣调阅过广州情报,那梁道明治下三佛齐,一直受满者伯夷威胁,时刻有倾覆之危。在陈祖义败退之前,满者伯夷不敢深入三佛齐海域,然陈祖义大败,不知所踪,满者伯夷听闻之后,或转而进攻三佛齐。”
  “若是如此,那三佛齐此番派遣使臣,应不止是入贡,以结友好那么简单。臣揣测,那三佛齐很可能会请求朝廷出师南洋。”
  朱允炆眉头一抬。
  茹瑺认为三佛齐担心大明水师南下,威胁其生存。
  解缙认为三佛齐请求大明水师南下,保障其生存。
  这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茹瑺见朱允炆沉思,便说道:“皇上,若解大人所言属实,三佛齐存在外患,那三佛齐请求兵援,也是可能的。”
  趁你病,要你命。
  这对于蛮夷邦国而言,是最常见的事。
  茹瑺对于南洋之事,知之不多,他的目光,往往关注的是三大营与北方蒙古部落。
  朱允炆思索了下,说道:“暂且不管他们来意如何,茹爱卿,你告知会同馆,做好接待准备,另外,看看是否可以找寻一份完善的南洋舆图。”
  会同馆,是朝廷邮传机构,隶属于兵部。
  你不能一听是邮传机构,就去人家那里寄送快递,发个特快、普快、同城达什么的。
  人家虽然顶着邮传的羊头,但主要干的,还是卖狗肉这个生意。
  当然,若是朝廷需要,也是可以发几个羊头的。
  会同馆类似于后世的国宾馆,是接待外国使臣的地方。
  万朝来贺是一种实力的象征,你说你是大国,可一百年都不见两个外宾,老百姓连侃大山都侃不出来个花样,总不能一天一天地喊:
  大明他好强啊……
  重复多了,总感觉有些猥琐。
  所以,你得拿出来证据。
  万朝来贺就是一个证据,看着外面的那些洋人,所有人都可以昂起头颅,高声对他们喊道:
  我们是大明的子民,你们是哪里来的?
  汉朝就喜欢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丝绸之路打开之后,西域那些消失了多少年的骆驼又出现了,叮儿郎当地踏过沙漠,进入长安。
  人家不远千里万里地来了,大汉也不能太小气了不是,最起码,需要给他们安排招待所,管吃管住吧。
  那,最初的招待所,便是鸿胪寺。
  汉唐还好,招待所正常营业,生意不错。
  可到了南宋,没生意了……
  国家都成了半壁江山了,哪里还有人来朝贡?
  鸿胪寺没了饭碗,便失业了。
  南宋废掉了鸿胪寺,纯碎是因为没生意。
  金与元不设置鸿胪寺,可能是认为自己是外来的,再弄个鸿胪寺,总提醒自己是外来户口,多膈应人,所以也没有设置鸿胪寺。
  元朝疆域很大,来的藩国却不多。那也没办法,能打马过来的国家,基本上都被灭掉了。实在灭不掉的,不是隔着海,就是隔着山,人家想来也不容易。
  但元朝毕竟还是有些外来人口的,比如马可波罗。
  为了招待人,元朝在礼部下面,设置了个会同馆。
  在明代,朱元璋恢复了鸿胪寺,专司朝仪班位。
  说白了,鸿胪寺官员的任务就是上朝时候,看看文武官员谁没洗脸,没梳头,有没有刚忙完还衣衫不整的,再看看是不是有文官跑武官聊天的,武官跑文官这里打架的。
  此时的鸿胪寺,并不负责接待外宾工作。负责接待外宾的,是兵部下面的会同馆。
  会同馆之外,往往还设置一个四夷馆。
  你也不能听四夷就乱认亲戚,人家那是搞翻译的人住的地方,大明虽然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但也需要小语种专家。
  你以为使臣都是精通汉语的高手啊?
  再说了,皇上也听不懂欧耶、欧耶哈之类的语言,总需要配一些翻译官。
  把人招待好,才好商谈事情。
  朱允炆虽然还不清楚三佛齐使臣来意,不过看李景隆的奏报,其已随一支船队北上有段时间了,进入京师的时间应不会太久。
  “皇上,曹国公与众将士在外辛劳,已近一年,是否需要调换,回京休养一段时日?”
  茹瑺问道。
  朱允炆想了想,对解缙道:“拟写一份圣旨,赞赏曹国公等人功绩,着令他们若想返京,可分批返回,但需将阳江船厂与沿海防务安置妥当。李景隆虽想长镇广东,但军士们,也想家了啊,该让他们回来团聚下了。”
  解缙笑着答应道:“皇上圣明。”
  朱允炆摆了摆手,对茹瑺问道:“三大营整训如何?可有成效?”
  茹瑺见询问的是三大营之事,眼神中透着几分自信,道:“皇上,三大营整训正在推进,日常训练也已进入正轨。只不过想要看到成效,恐非一日之功。”
  朱允炆叹息道:“朕知道,强军之路,没有数年之功很难收效。只是朕太希望有一支强军,护卫帝国万民。”
  “臣等必尽全力,炼就新军。”
  茹瑺肃然道。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北平都司平安来报,屯田商卖已然接近完工,所得银钱正在盘点封箱,不日将解送京师。看其奏章,便可知商卖屯田所得利大。朕打算明年,废除整个北直隶地区的卫所,商卖屯田,你们意下如何?”
  茹瑺谨慎地说道:“皇上,商卖军屯之田,废除卫所,收益或可期,然其问题,当下尚未清楚,是否缓上两年?”
  朱允炆坚持道:“所谓问题,不外两点,一卫所废弃,谁来卫守;二卫所失田,谁来供养。供养的问题,朕已言说清楚,以商卖屯田之资,足养其三年,三年之后,以税养兵。”
  “至于卫守问题,朕想扩大新军之策宣传,广知于民。以招募方式引民入伍。各地遴选把关,选出勇猛之士、可塑之士、青壮之士,新兵入伍一年,考核优秀者,享新军之策福利,考核不过者,遣送地方。如何?”
  解缙眼神一亮,道:“皇上想要改军士世袭制为募兵制?”
  朱允炆点头道:“从战斗力来看,募兵制明显更为合适。”
  茹瑺皱了皱眉,肃然道:“皇上,募兵制弊端极大,不宜轻易引入。前宋募兵百万,不堪一战,再开募兵,恐不利我大明强军之目的。臣恳请皇上,三思!”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兵制二选一(三更)
  对于任何时代的任何国家,兵制中的兵源补充方式,都是最核心的问题。
  中国王朝兵制有很多种,如周王朝的兵农合一制,战国时期的全民皆兵制,秦、汉、三国时期的征兵制,唐代的府兵制,宋元的募兵制,明代的卫所制,清代的八旗绿营制。
  当然,还有几乎贯穿了每个时代的征兵制。
  朱允炆仔细分析过每一个兵制,可以说,最理想化的,便是兵农合一制,这是没错的,平时种地,战时当兵,即能解决肚子问题,也能解决战争问题。
  可最理想化的东西,往往是空幻且不现实的。
  真正的历史,它没有温度,只有冷冰冰的现实。
  无论是周朝的覆灭,还是明代卫所制的瓦解,都证明了一点:
  兵农合一制的终点,不是一位手持长枪威风凛凛的将军,而是一个倚着枯藤老树的白发农夫,他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全民皆兵?
  算了吧,那不是一个国家的常态。
  如果是小国寡民,弄下还有搞头,可这是几千万人口,这样搞,那只能重回战国,今天我打了你的高老庄,明天你偷了我的塔,改天约会在鹊桥,一起开黑,聊一聊你们死了几个,还剩下几个……
  这玩意乱世争霸还行,平时这么整,那是找死。
  府兵制、卫所制,这两样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祖宗,那就是兵农合一制,其身上流淌着的都是一样的血液:一半是兵血,一半是农血。
  对于这两个兵制,可以用一句话说:
  小样,你们换了马甲,就认不出来了?
  府兵制、卫所制没出息,虽然长得模样与兵农合一制不一样,但基因还是那个基因,就算是验dna,他们也是兵农合一制亲生的。
  八旗绿营制?
  那是什么玩意?
  老子都当大明皇上了,哪里还有八旗绿营的事,等过几年腾出手来,把他们祖宗都赶到西伯利亚和北极熊跳舞去。
  除掉一堆不可行的,就剩下两个可行的方案,那就是征兵制与募兵制。
  征兵制很好理解,拉壮丁嘛。
  派一队人,闯入家里面,一看你十七八岁了,抓走。
  什么,你才十四岁?
  看你这发育够十八了,既然都发育好了,肯定也能打仗,带走。
  那位老爷爷,您六十了吗?
  你说什么?
  到明天就六十了?
  那就是还没到,拉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