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节
梅殷微微点了点头,黄河夺淮这件事最要命,他不承认此事,至少不会掉脑袋。
可不承认,并非意味着事情会结束。
梅殷毕竟背负皇命,一旁又有安全局之人盯着,不可能不彻查。
为难的梅殷,只好冷脸道:“周王府长史王翰已死,死无对证。然世子朱有爋,却指证王爷参与了当年之事,你虽人在京师,却趁太祖染病时暗遁,以快舟疾至开封,秘密布局,之后又离开开封府,一切机密只有至亲与王翰等人知晓,此事,你可承认?”
朱橚面不改色,道:“朱有爋之言如何可信?他迷恋青楼之女,为维护王府尊严,本王曾屡次禁足、惩罚于他,甚至赶走了他口中的红颜知己,怀恨在心,编织谎言,不过是报私人之仇罢了!”
“让朱有爋出来!”
梅殷喊道。
在东厢旁听的朱有爋走了出来,看着一脸怒气的朱橚,咬了咬牙,转身对梅殷道:“周王善于金蝉脱壳之术,早在就藩开封之后,便暗中离开开封,进入中都凤阳,只是事情败露,才会被太祖惩罚,流放至云南。”
“而在洪武二十四年,他听闻钦天监预测北方将有大雨,便秘密离开京师,潜入开封府。此事知情人虽是不多,但却为家人所知,大人一问便知。”
梅殷看着出卖周王的朱有爋,脸色不由阴沉了几分,沉声道:“召周王妃、朱有炖、朱有烜、朱有爝。”
几人进入大殿。
梅殷按例警告道:“朱有爋所言你们也听清楚了,你们务必如实回答,若是欺瞒朝廷,他日查清,必会罪上加罪,无法轻饶。周王妃,朱有爋所言可有误?”
周王妃看着朱橚,手微微有些颤抖。
“砰!”
惊堂木猛地拍响,梅殷道:“请周王妃面北回话。”
周王妃微微摇头,低声道:“洪武二十四年,王爷一直都在京师,并未回开封。”
梅殷看向朱有炖,道:“若有人作伪证,可是会被连累,朱有炖你想好了再回话。”
朱有炖毅然决然,上前一步道:“是朱有爋诬陷,王爷绝没有擅自离开过京师。”
梅殷见此,不由微微点头。
无论是从亲情还是从皇室内部来看,梅殷都不希望周王背如此大的锅,其他的罪行还好说,这件事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坐实的后果太过严重。
就在梅殷问过朱有烜,准备否定朱有爋的指证时,只有七岁的朱有爝怯怯地说道:“洪武二十四年,父王不是回来过吗?我听母妃说起过。”
“什么?”
梅殷愣在当场。
朱有爋激动万分,喊道:“看,他尤知此事为真,我没有撒谎!”
朱有炖连忙对梅殷说道:“朱有爝只是一个孩子,他之言不足信。何况在洪武二十四年,他还没出生。”
朱有爝看着瞪眼看着自己的几个哥哥,不由紧张起来,畏惧地喊道:“母妃曾说过,我原应该在洪武二十五年二三月出生,只是因父王回来时,不巧生了病,没能侍奉一旁,才让陈姨娘有了阿芳姐姐。”
朱橚顿时后退两步,面色苍白。
顾三审走了出来,道:“梅都尉,眼下事情已然明朗,只需调阅周王府各郡主出生记载,便可查明朱橚有无于洪武二十四年返回过开封府!”
梅殷见朱橚失魂落魄,便知事情已是坐实。
他若是再否认,那就说明头顶着带颜色的帽子,这传出去,周王的脸也没了。
“不需要查了,我认罪!”
朱橚瘫坐在地上,无力地说道。
梅殷握着惊堂木的手暗暗发力,红着眼,怒道:“你是王爷,是太祖之子,如何能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黄河夺淮,死了很多百姓啊!”
朱橚呵呵笑了起来,说道:“我是太祖之子又如何?我的命运什么时候掌握在自己手中过?洪武三年,我被封吴王,原以为我能在苏杭舒坦一世,可是呢?洪武十一年,我被改封周王!十四年就藩开封!当年的开封有多破败,你们能想象吗?”
“我只不过想要争取一点自己过得舒坦的权利,苦心经营,恢复开封,只因去了一趟凤阳,太祖竟将我流放到蛮荒之地,你可知云南毒虫遍野,我几度濒死!回到京师后,我就下定决心,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才不需要看他人脸色活着!”
第三百章 周王,斩,焚身
在大明,谁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一个人,那就是:
大明皇帝!
生杀予夺,全凭一念之间,拥有绝对的权势与绝对的力量,足以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毁灭想要毁灭的所有。
朱橚看着朱元璋将皇帝的权威发挥到极致,任谁都只能瑟瑟发抖,等待着未知裁决的命运!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如此滔天的权势,被几次压制的朱橚如何会不心动?
野心滋生如狂草,春生秋长,却从未枯败过,直至在洪武二十四年,朱橚终于找到了机会,从钦天监预言北方多雨时,疯狂终于落地生根……
潜入开封府的朱橚,亲自谋划了黄河夺淮,所求之目的,便是毁掉中原,制造灾民。由此,白莲教便可凭灾民造反,而自己居京师策应。
只是可惜的是,黄河夺淮成功了,可白莲教的力量还是太过弱小,哪怕再有人鼓动人心,也没有人愿意追随。
百姓畏惧朱元璋,不敢敌!
虽然朱元璋很少会对百姓下手,几次大案中杀戮的多是官员,可这些杀戮的阴森恐怖,并非只是笼罩在官员头顶上,老百姓也害怕。
剥皮萱草,砍头示众……
无数的人头滚来滚去,即恐吓了官员,也让百姓胆怯。
反对朱元璋,别傻了,哪怕是自己选择死,也不能招惹这个阎王,他杀起人来,往往不是个位数……
那一场洪水,冲走了朱橚的希望,让他清晰地认识到,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是绝对没自己的希望的,加上朱标还活着,即使杀掉了朱元璋,皇位也轮不到自己。
于是,朱橚开始了蛰伏。
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的身体垮了。
在这种背景下,朱橚加快了控制开封府的行动,才有了笼络开封知府、同知与地方县官之事,并暗中指示对一些地区,采取“穷困”之策。
理由也很奇葩:因为穷困的人容易造反。
这倒也没错,纵观历史,造反-派多数都是无产阶级,有产阶级吃得好玩得好,有几个愿意冒杀头的风险闯荡的?
朱橚讲述着自己的安排,带着疯狂喊道:“朱允炆不过是庶子,如何能坐在皇位之上?我朱橚不服,藩王里又有几个服气的?既然父亲没有将一切交给我,那我起兵夺过来,又有何不可?”
梅殷站了起来,俯身看着朱橚,嘴唇哆嗦着说道:“你这是以下犯上啊,太祖旨意如何能违?百年之后,你如何给太祖交代!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朱橚啊朱橚,你如何走上了这一条路!”
朱橚一脸冷峻,道:“若不是郁新,不是那个老船工,再给我一年,你梅殷也只能跪在我的面前,山呼万岁!呵呵,时不待我,时不待我啊!”
“你当真是疯了!”
梅殷一拳砸在桌案上,发出了沉闷地声响,厉声道:“左右可都记下来了?两厢之人也可都听清楚了?眼下无需再审,也知周王之罪天地难容!来啊,让他画押,身加镣铐,以待皇命所决!”
武英殿,偏殿。
朱允炆审视着大明舆图,思索着海禁之事,听闻门外禀告梅殷与顾三审求见,方收回思绪,走至正殿。
“皇上,周王一案已然查清。”
梅殷面色阴郁,跪着交上了审讯文书。
朱允炆接过文书,抬手道:“地上有些凉,你们都起来吧,效率如此之高,看来审讯的很顺利。”
梅殷谢恩起身,低声道:“周王全都交代了。”
朱允炆展开文书,仔细看着,每一句对话都没有遗漏,半刻钟之后,方抬起头,对梅殷道:“周王认罪,旁听之人可有说什么?”
梅殷微微摇头,道:“众人皆没言语,只平静地离开,主要是旁听之人只是耳目,并无发言之权,相信用不了多久,一众藩王将会上书表态。”
朱允炆低头扫了一眼文书,带着怒气说道:“堂堂藩王竟作出如此之事,若天下人耳闻,皇室尊严何在?依你看,周王之罪如何处置?”
梅殷犹豫了下,跪了下来,道:“皇上,周王罪过滔天,按律当斩。然臣恳请皇上,顾及宗室之情,免周王死罪,将其贬为庶人,或囚于牢狱,或放逐边疆。”
“呵,你倒是顾了亲情,可谁顾过那些死去的百姓?几任知县死了,周王府长史王翰死了,谁又去顾及他们?皇室宗亲是重,可百姓社稷更重!你且下去吧。”
朱允炆冷冷地说道。
梅殷叩头走出武英殿,看着外面刺眼的阳光,却感觉不到一丝温暖。从皇上的话语中可以听出来,周王这次是危险了。
眼下要争取的,不是周王的死活,而是周王府其他人的死活。
燕王府。
朱棣听着丘福的汇报,脸色阴沉至极,问道:“周王当真承认了?没有任何煎迫与威胁?”
丘福肯定地回道:“梅殷甚至几次开口,引导周王不要认罪。可洪武二十四年,周王确实秘密离开京师,潜入过开封府,其所图的,便是黄河夺淮,以淹中原。此事败露,他便知大势不可挽回,便承认了一切。”
朱棣无奈地说道:“周王于绝境的不是朱有爋,而是他自己啊!明明是偷入开封府,竟还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如此之人,不可为大业。”
丘福没有说话,见朱棣疲累,便退了出去。
徐仪华见朱棣面带悲戚,不由也有些难过,坐在床头,说道:“皇上安排了这么多人旁听,周王又承认了罪行,这件事怕无法善终。”
“善终?哪里来的善?他只有恶!”
朱棣坐直身子,愤怒地说道:“大明百姓才多少,中原那么多年才积累出的人气与底子,都被他一把洪水淹没了,致使中原尤其是凤阳府之地倒退十年!至今都没恢复过来,他已是必死之身!无可救药!”
徐仪华蹙眉道:“那燕王府这边如何表态?”
朱棣沉思稍许,才皱眉道:“皇上对开封府首犯任毅等人并没有牵连家眷,可周王所犯之罪太大,能不能保住周王妃及其世子一干人,很难说。”
“父王,代王、珉王叔在府外求见。”
门外,朱高煦通报道。
朱棣看着徐仪华,道:“让煦儿告诉他们,我有伤在身不宜相见,让他们回去吧。对于周王之事,他们不应该来燕王府。”
徐仪华也明白,现在安全局盯着整个京师,若是燕王与代王、珉王交往过多,必会引起不必要麻烦,再说了,周王如何处置,自各自上书还好,若暗中撮在一起,商量着上书,这事情就变味了。
晚间,慈宁宫。
吕太后招待朱允炆、马恩慧,抱着朱文奎,笑道:“我们一家人许久没一起用晚膳了,今儿请你们过来,只是有几句话想说。”
马恩慧看了一眼不答话的朱允炆,便接过话茬,道:“太后嘱托,臣妾会尽心去做。”
吕太后给朱文奎夹了菜,喂给朱文奎吃,看着孩子吃得起劲,眉眼中带着几分笑意,道:“嘱托什么的就罢了,周王的事我都听闻了,按理说此事我不应该说话,只是希望皇上能谨记建文二字,少些风雨与血色。”
朱允炆喝了一杯酒,看着吕太后,微微点头,道:“母后放心,儿有分寸。”
吕太后欣慰,道:“皇上是有为君主,当以国事为重,以苍生为重,遇藩王之事,也不宜太过优柔,当断时则断。”
朱允炆笑了。
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仁慈之人,信奉佛法,但面对帝国的根本问题与皇位的威胁问题,还是有着明确的见地。
可不承认,并非意味着事情会结束。
梅殷毕竟背负皇命,一旁又有安全局之人盯着,不可能不彻查。
为难的梅殷,只好冷脸道:“周王府长史王翰已死,死无对证。然世子朱有爋,却指证王爷参与了当年之事,你虽人在京师,却趁太祖染病时暗遁,以快舟疾至开封,秘密布局,之后又离开开封府,一切机密只有至亲与王翰等人知晓,此事,你可承认?”
朱橚面不改色,道:“朱有爋之言如何可信?他迷恋青楼之女,为维护王府尊严,本王曾屡次禁足、惩罚于他,甚至赶走了他口中的红颜知己,怀恨在心,编织谎言,不过是报私人之仇罢了!”
“让朱有爋出来!”
梅殷喊道。
在东厢旁听的朱有爋走了出来,看着一脸怒气的朱橚,咬了咬牙,转身对梅殷道:“周王善于金蝉脱壳之术,早在就藩开封之后,便暗中离开开封,进入中都凤阳,只是事情败露,才会被太祖惩罚,流放至云南。”
“而在洪武二十四年,他听闻钦天监预测北方将有大雨,便秘密离开京师,潜入开封府。此事知情人虽是不多,但却为家人所知,大人一问便知。”
梅殷看着出卖周王的朱有爋,脸色不由阴沉了几分,沉声道:“召周王妃、朱有炖、朱有烜、朱有爝。”
几人进入大殿。
梅殷按例警告道:“朱有爋所言你们也听清楚了,你们务必如实回答,若是欺瞒朝廷,他日查清,必会罪上加罪,无法轻饶。周王妃,朱有爋所言可有误?”
周王妃看着朱橚,手微微有些颤抖。
“砰!”
惊堂木猛地拍响,梅殷道:“请周王妃面北回话。”
周王妃微微摇头,低声道:“洪武二十四年,王爷一直都在京师,并未回开封。”
梅殷看向朱有炖,道:“若有人作伪证,可是会被连累,朱有炖你想好了再回话。”
朱有炖毅然决然,上前一步道:“是朱有爋诬陷,王爷绝没有擅自离开过京师。”
梅殷见此,不由微微点头。
无论是从亲情还是从皇室内部来看,梅殷都不希望周王背如此大的锅,其他的罪行还好说,这件事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坐实的后果太过严重。
就在梅殷问过朱有烜,准备否定朱有爋的指证时,只有七岁的朱有爝怯怯地说道:“洪武二十四年,父王不是回来过吗?我听母妃说起过。”
“什么?”
梅殷愣在当场。
朱有爋激动万分,喊道:“看,他尤知此事为真,我没有撒谎!”
朱有炖连忙对梅殷说道:“朱有爝只是一个孩子,他之言不足信。何况在洪武二十四年,他还没出生。”
朱有爝看着瞪眼看着自己的几个哥哥,不由紧张起来,畏惧地喊道:“母妃曾说过,我原应该在洪武二十五年二三月出生,只是因父王回来时,不巧生了病,没能侍奉一旁,才让陈姨娘有了阿芳姐姐。”
朱橚顿时后退两步,面色苍白。
顾三审走了出来,道:“梅都尉,眼下事情已然明朗,只需调阅周王府各郡主出生记载,便可查明朱橚有无于洪武二十四年返回过开封府!”
梅殷见朱橚失魂落魄,便知事情已是坐实。
他若是再否认,那就说明头顶着带颜色的帽子,这传出去,周王的脸也没了。
“不需要查了,我认罪!”
朱橚瘫坐在地上,无力地说道。
梅殷握着惊堂木的手暗暗发力,红着眼,怒道:“你是王爷,是太祖之子,如何能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黄河夺淮,死了很多百姓啊!”
朱橚呵呵笑了起来,说道:“我是太祖之子又如何?我的命运什么时候掌握在自己手中过?洪武三年,我被封吴王,原以为我能在苏杭舒坦一世,可是呢?洪武十一年,我被改封周王!十四年就藩开封!当年的开封有多破败,你们能想象吗?”
“我只不过想要争取一点自己过得舒坦的权利,苦心经营,恢复开封,只因去了一趟凤阳,太祖竟将我流放到蛮荒之地,你可知云南毒虫遍野,我几度濒死!回到京师后,我就下定决心,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才不需要看他人脸色活着!”
第三百章 周王,斩,焚身
在大明,谁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一个人,那就是:
大明皇帝!
生杀予夺,全凭一念之间,拥有绝对的权势与绝对的力量,足以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毁灭想要毁灭的所有。
朱橚看着朱元璋将皇帝的权威发挥到极致,任谁都只能瑟瑟发抖,等待着未知裁决的命运!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如此滔天的权势,被几次压制的朱橚如何会不心动?
野心滋生如狂草,春生秋长,却从未枯败过,直至在洪武二十四年,朱橚终于找到了机会,从钦天监预言北方多雨时,疯狂终于落地生根……
潜入开封府的朱橚,亲自谋划了黄河夺淮,所求之目的,便是毁掉中原,制造灾民。由此,白莲教便可凭灾民造反,而自己居京师策应。
只是可惜的是,黄河夺淮成功了,可白莲教的力量还是太过弱小,哪怕再有人鼓动人心,也没有人愿意追随。
百姓畏惧朱元璋,不敢敌!
虽然朱元璋很少会对百姓下手,几次大案中杀戮的多是官员,可这些杀戮的阴森恐怖,并非只是笼罩在官员头顶上,老百姓也害怕。
剥皮萱草,砍头示众……
无数的人头滚来滚去,即恐吓了官员,也让百姓胆怯。
反对朱元璋,别傻了,哪怕是自己选择死,也不能招惹这个阎王,他杀起人来,往往不是个位数……
那一场洪水,冲走了朱橚的希望,让他清晰地认识到,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是绝对没自己的希望的,加上朱标还活着,即使杀掉了朱元璋,皇位也轮不到自己。
于是,朱橚开始了蛰伏。
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的身体垮了。
在这种背景下,朱橚加快了控制开封府的行动,才有了笼络开封知府、同知与地方县官之事,并暗中指示对一些地区,采取“穷困”之策。
理由也很奇葩:因为穷困的人容易造反。
这倒也没错,纵观历史,造反-派多数都是无产阶级,有产阶级吃得好玩得好,有几个愿意冒杀头的风险闯荡的?
朱橚讲述着自己的安排,带着疯狂喊道:“朱允炆不过是庶子,如何能坐在皇位之上?我朱橚不服,藩王里又有几个服气的?既然父亲没有将一切交给我,那我起兵夺过来,又有何不可?”
梅殷站了起来,俯身看着朱橚,嘴唇哆嗦着说道:“你这是以下犯上啊,太祖旨意如何能违?百年之后,你如何给太祖交代!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朱橚啊朱橚,你如何走上了这一条路!”
朱橚一脸冷峻,道:“若不是郁新,不是那个老船工,再给我一年,你梅殷也只能跪在我的面前,山呼万岁!呵呵,时不待我,时不待我啊!”
“你当真是疯了!”
梅殷一拳砸在桌案上,发出了沉闷地声响,厉声道:“左右可都记下来了?两厢之人也可都听清楚了?眼下无需再审,也知周王之罪天地难容!来啊,让他画押,身加镣铐,以待皇命所决!”
武英殿,偏殿。
朱允炆审视着大明舆图,思索着海禁之事,听闻门外禀告梅殷与顾三审求见,方收回思绪,走至正殿。
“皇上,周王一案已然查清。”
梅殷面色阴郁,跪着交上了审讯文书。
朱允炆接过文书,抬手道:“地上有些凉,你们都起来吧,效率如此之高,看来审讯的很顺利。”
梅殷谢恩起身,低声道:“周王全都交代了。”
朱允炆展开文书,仔细看着,每一句对话都没有遗漏,半刻钟之后,方抬起头,对梅殷道:“周王认罪,旁听之人可有说什么?”
梅殷微微摇头,道:“众人皆没言语,只平静地离开,主要是旁听之人只是耳目,并无发言之权,相信用不了多久,一众藩王将会上书表态。”
朱允炆低头扫了一眼文书,带着怒气说道:“堂堂藩王竟作出如此之事,若天下人耳闻,皇室尊严何在?依你看,周王之罪如何处置?”
梅殷犹豫了下,跪了下来,道:“皇上,周王罪过滔天,按律当斩。然臣恳请皇上,顾及宗室之情,免周王死罪,将其贬为庶人,或囚于牢狱,或放逐边疆。”
“呵,你倒是顾了亲情,可谁顾过那些死去的百姓?几任知县死了,周王府长史王翰死了,谁又去顾及他们?皇室宗亲是重,可百姓社稷更重!你且下去吧。”
朱允炆冷冷地说道。
梅殷叩头走出武英殿,看着外面刺眼的阳光,却感觉不到一丝温暖。从皇上的话语中可以听出来,周王这次是危险了。
眼下要争取的,不是周王的死活,而是周王府其他人的死活。
燕王府。
朱棣听着丘福的汇报,脸色阴沉至极,问道:“周王当真承认了?没有任何煎迫与威胁?”
丘福肯定地回道:“梅殷甚至几次开口,引导周王不要认罪。可洪武二十四年,周王确实秘密离开京师,潜入过开封府,其所图的,便是黄河夺淮,以淹中原。此事败露,他便知大势不可挽回,便承认了一切。”
朱棣无奈地说道:“周王于绝境的不是朱有爋,而是他自己啊!明明是偷入开封府,竟还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如此之人,不可为大业。”
丘福没有说话,见朱棣疲累,便退了出去。
徐仪华见朱棣面带悲戚,不由也有些难过,坐在床头,说道:“皇上安排了这么多人旁听,周王又承认了罪行,这件事怕无法善终。”
“善终?哪里来的善?他只有恶!”
朱棣坐直身子,愤怒地说道:“大明百姓才多少,中原那么多年才积累出的人气与底子,都被他一把洪水淹没了,致使中原尤其是凤阳府之地倒退十年!至今都没恢复过来,他已是必死之身!无可救药!”
徐仪华蹙眉道:“那燕王府这边如何表态?”
朱棣沉思稍许,才皱眉道:“皇上对开封府首犯任毅等人并没有牵连家眷,可周王所犯之罪太大,能不能保住周王妃及其世子一干人,很难说。”
“父王,代王、珉王叔在府外求见。”
门外,朱高煦通报道。
朱棣看着徐仪华,道:“让煦儿告诉他们,我有伤在身不宜相见,让他们回去吧。对于周王之事,他们不应该来燕王府。”
徐仪华也明白,现在安全局盯着整个京师,若是燕王与代王、珉王交往过多,必会引起不必要麻烦,再说了,周王如何处置,自各自上书还好,若暗中撮在一起,商量着上书,这事情就变味了。
晚间,慈宁宫。
吕太后招待朱允炆、马恩慧,抱着朱文奎,笑道:“我们一家人许久没一起用晚膳了,今儿请你们过来,只是有几句话想说。”
马恩慧看了一眼不答话的朱允炆,便接过话茬,道:“太后嘱托,臣妾会尽心去做。”
吕太后给朱文奎夹了菜,喂给朱文奎吃,看着孩子吃得起劲,眉眼中带着几分笑意,道:“嘱托什么的就罢了,周王的事我都听闻了,按理说此事我不应该说话,只是希望皇上能谨记建文二字,少些风雨与血色。”
朱允炆喝了一杯酒,看着吕太后,微微点头,道:“母后放心,儿有分寸。”
吕太后欣慰,道:“皇上是有为君主,当以国事为重,以苍生为重,遇藩王之事,也不宜太过优柔,当断时则断。”
朱允炆笑了。
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仁慈之人,信奉佛法,但面对帝国的根本问题与皇位的威胁问题,还是有着明确的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