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节
既如此,那就一个不留吧!
总要有人给大明的女子陪葬,只是胡杜十人怎么够!
二月十八日,深夜。
朱允炆在睡梦中被唤醒,马恩慧看着皱眉的朱允炆,连忙解释道:“皇上,内侍来报,广西加急文书。臣妾知此事耽误不得……”
“终于来了吗?”
朱允炆瞬间来了精神,连忙坐起来,披上衣服便喊道:“快把急报送过来。”
内侍呈来文书。
朱允炆坐了下来,将文书放在桌案上,检查过封泥后,便拿刀子挑开文书,取出了三份文书。
马恩慧吩咐侍女准备羹汤,亲手拿了件衣服给朱允炆披上。
三份文书,两份是韩观的,一份是张辅的。
朱允炆看到张辅的名字,松了一口气,只要他人没死,即使是打了败仗也没关系。
看过韩观、张辅的战报之后,朱允炆看到了韩观的请罪折子。
朱允炆对于韩观的安排并没有多少意见,更没有上升到通敌卖国的程度,这只不过是韩观作为武将的“局限”所在。
韩观的目的是高尚的,但行为多少有些“狡诈”。
不过仔细说来,韩观只答应让胡杜等人活着离开大明,既然胡杜等人活着出了镇南关,那至少也算是遵守“合同”了。
至于是离开十步,还是百步,这“合同”也没细说,要怪就怪胡杜写合同的时候,没加上一条:让自己活着离开大明百里……
朱允炆不在乎韩观用了什么手段,只在乎这一场战争的最后结果!
这是一封捷报!
胡杜带至大明的两万余兵力,没有一人活着离开大明!
虽然在广西象山还有几千安南军士没有消灭,但朱允炆并不介意,孤立无援的安南军士据险而守,支撑不了多久。
胡杜死了,他所带领的大军全部覆灭,这个结果足以给安南的胡季犛一记耳光,让他清醒地认识到,得罪大明的下场是什么!
“广西之乱,历经永平寨、虎山岭、那捏、矮山、镇南关等战,共杀敌九千三百余,俘虏五千四百余……桂林三卫、柳州卫战死一千一百余,伤一千三百余,张辅所辖南宁卫战死一千二百余,伤一千四百余……”
朱允炆看着南宁卫的战损,心头不由为之一震!
南宁卫总计参战三千人,结果死了一千二百多,近乎折损一半,而剩余之人,几乎全部带伤!
这是多惨烈的一战!
广西都司损失了两千多人!
不知道是不是看过了类似战报,朱允炆对于这些数字已有些麻木,在悲叹之后不久便走了出来,转而从全局来考虑,给了广西之战一个定论:
胜!
“今日谁在内阁当值?”
朱允炆询问道。
“回皇上,是张阁。”
内侍回道。
朱允炆微微点头,吩咐道:“让他至武英殿,罢了,朕去内阁吧。”
“皇上……”
马恩慧不知道文书的内容,从朱允炆的悲喜表情中,也看不出所以然,不由担忧起来。
朱允炆扬了扬手中的文书,对马恩慧笑道:“皇后莫要担心,广西捷报,韩观与张辅已击杀胡杜,大局已定。”
马恩慧放松下来,施礼道:“臣妾恭贺皇上。”
朱允炆上前,搀起马恩慧,平和地说道:“此事值得一贺,眼下广西平定,但还有件事朕需要与张紞细细商量。”
第三百四十四章 历史应该记住张紞
内阁是轮值制,十二时辰有人值守。
这一夜,值守之人是张紞。
朱允炆深夜到来,让张紞十分惊讶,从惺忪中瞬间清醒。
“来,布置酒菜。”
朱允炆没有直接说事,而是安排内侍送来酒菜,然后示意张紞坐下,拿出了韩观、张辅的文书,道:“广西平定,胡杜已死,陪朕喝几杯如何?”
张紞面露喜色,恭敬地接过文书,快速扫了一遍,赞道:“张辅竟真翻过群山,夺下了镇南关,此人有大才。韩观步步为营,进退有据,统揽军务得当,也当嘉奖。如今广西平定,臣为皇上贺,为大明贺!”
朱允炆举杯,笑道:“韩观与张辅,是极不错的将领,他们付出颇多,朝廷不应吝啬。嘉奖之事明日再议,朕来找爱卿,是有另一件事相商。”
轻饮烈酒,热辣入喉。
张紞起身给朱允炆满上酒,道:“还请皇上示下。”
朱允炆示意张紞吃点菜,缓缓说道:“广西之乱,说到底是安南胡季犛所致,胡杜虽死,然胡季犛还活着,这笔账,大明还没有清算!”
“皇上的意思是?”
张紞陡然凝眸,心头升起一丝不安。
朱允炆见张紞如此紧张,便夹了一口菜,慢慢咀嚼着,吞咽后方说道:“胡季犛敢命令大军进犯我大明,朕也可以下令大军进入安南吧?犯我边疆,掠我百姓,杀我子民,这些罪行总需要有人承担,张爱卿认为胡杜的人头,担得起这些罪过吗?”
张紞深吸了一口气,心思急转。
皇上的意思很明确,他想要动用大军征讨安南!
难道说是韩观与张辅的胜利,激发皇上的好武之心?
这对于大明可不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历来都是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
“皇上,胡杜既已死,朝廷只需派遣一使臣至安南,传我大明天威,雷霆之下,安南胡氏必会奉还我大明百姓。这样即可免于刀兵,又可缔增友好……”
张紞清楚战争的惨烈与后果,更倾向于用其他手段来解决问题。
朱允炆沉思了下,考虑到当下的朝廷财政,还有未曾现身的陈氏之后陈天平,没有反驳张紞,而是说道:“爱卿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张紞当即愣住,一脸迷茫。
朱允炆将杯中酒饮下,沉声:“对于安南,朕自是希望它俯首称臣,不再犯我大明,至此两厢无事,天下太平。为此,朕愿付出最大努力,遵循太祖之制,和平为主,安排使臣去安南。但张爱卿,最坏的打算我们不能没有!”
张紞眉头紧锁。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厉声道:“若安南胡氏篡位属实,若安南不愿归还我大明百姓,若安南再次进犯我大明,难不成还要一而再,再而三派使臣以言促和?呵,若如此,大明成了什么?被人威胁,被人欺辱,却不敢发声,那养军兵何用? ”
张紞起身,小心地给朱允炆倒酒,劝道:“皇上,这只是最坏的情形,眼下胡杜身死,两万安南军士不是被杀就是被俘,那胡季犛未必有胆量再犯我大明。”
朱允炆微微摇头,严肃地看着张紞,说道:“一点挫折消灭不了胡季犛的野心。朕有预感,胡季犛绝不会收敛,更不会真正臣服于我大明。”
张紞听到这里,便不再多说什么,赞同道:“若是如此的话,必要的准备还是应该有。”
朱允炆低着头看着酒杯,平静地笑了笑,然后对张紞说道:“所以,朕来找你。”
张紞疑惑地看着朱允炆,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翌日。
广西大胜,胡杜授首的消息传遍京师,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倍感精神,就连砍柴的老农,走起路来都虎虎生威。
兵部、五军都督府与内阁封赏的方案还没有形成,便有御史上奏,云南土司似与安南存在勾结,为稳云南,兼赈抚广西,理应派重臣前往。
朱允炆欣然应许,询问百官谁愿前往广西、云南,主政地方。
百官顿时鸦雀无声。
广西与云南都是不开化之地,又是土官、头人统治,气候还不好,听说蚊子都能把人咬死,自古以来都是发配犯人的好地方。
当官谁愿意去那里?
宁愿在京城当个七品官,也不愿去云南当个正二品的布政使。山高路远,万一把自己交代在那里,实在是不划算……
内阁大臣张紞出班,主动请缨:“臣愿赴任云南,担任云南布政使,兼赈抚广西之事。”
张紞的表态,让解缙、郁新、黄子澄等人大吃一惊。
要知内阁大臣可是朝廷砥柱,皇上之下,百官之上,权势滔天,在很多政务中有着极强的话语权,说是位极人臣毫不为过。
可一旦离开京师赴任地方,那就远离了朝廷的权力中心,地方布政使如何都不可能与内阁大臣相提并论。
甘愿放下尊崇与地位,去蛮荒之地,这不是正常人能办出来的事。
朱允炆深深地看着张紞,此人,是主政云南的最佳人选,原因很简单,他曾主政云南长达十七年之久,对于云南极为熟悉。
洪武十五年,朝廷用武力平定了云南,朱元璋下诏派张紞主持云南政务。
张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重托,承担起安抚、镇慑、宣教、开发云南重任,竭智殚思,因势利导,制定法令条格,整顿土地贡赋,兴学校,倡礼治,奖惩分明,约束军、吏;严法重教,务变其俗,用了五年时间,让云南各族归顺。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给出的评价是:
“言出则诸蛮耳入,令布则诚信相孚,奠安黔南……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天下十二牧上,惟紞为最……”
一个免于吏部考核的人物,堪比“免检”级存在。
在朱允炆看来,张紞此人最大的贡献,便是让云南成为了大明的“省级”单位,两京一十三省中,有云南之名,背后是张紞的莫大功绩!
要知道,大明对于一些羁縻之地,未必会设置为行省,设置行省便意味着对当地有着相当的控制权。
洪武十五年,明军虽然打下云南,却依旧没有取得“治权”,云南不在省之列,而正是张紞,让朝廷“治权”建在了云南,才有了云南入省。
比如云南以西的西-藏,朱元璋自始至终都没有设置为省,而是设置的“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因为明朝对于西-藏的“治权”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
但是,“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的存在,也宣告了世人,西-藏这块地是大明所属,是中国所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应该记住张紞,他是距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征服“南中”后的第一位开拓者。
朱允炆选择张紞,是为了下一步做准备。
日后一旦对安南用兵,必会分两条线进军安南,一条线自广西出发,而另一条线则是从云南进军。这是历史悠久的进军路线,从古至后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无例外的路线。
广西这边有韩观、张辅,又依靠湖广、广东,问题并不大,但云南就有些困顿,那地方道路不通畅,山高路险,民风彪悍,虽有沐氏家族镇守,但沐晟毕竟是武将,他一旦带兵出征,云南没有一个镇得住场面的人可就麻烦了。
总要有人给大明的女子陪葬,只是胡杜十人怎么够!
二月十八日,深夜。
朱允炆在睡梦中被唤醒,马恩慧看着皱眉的朱允炆,连忙解释道:“皇上,内侍来报,广西加急文书。臣妾知此事耽误不得……”
“终于来了吗?”
朱允炆瞬间来了精神,连忙坐起来,披上衣服便喊道:“快把急报送过来。”
内侍呈来文书。
朱允炆坐了下来,将文书放在桌案上,检查过封泥后,便拿刀子挑开文书,取出了三份文书。
马恩慧吩咐侍女准备羹汤,亲手拿了件衣服给朱允炆披上。
三份文书,两份是韩观的,一份是张辅的。
朱允炆看到张辅的名字,松了一口气,只要他人没死,即使是打了败仗也没关系。
看过韩观、张辅的战报之后,朱允炆看到了韩观的请罪折子。
朱允炆对于韩观的安排并没有多少意见,更没有上升到通敌卖国的程度,这只不过是韩观作为武将的“局限”所在。
韩观的目的是高尚的,但行为多少有些“狡诈”。
不过仔细说来,韩观只答应让胡杜等人活着离开大明,既然胡杜等人活着出了镇南关,那至少也算是遵守“合同”了。
至于是离开十步,还是百步,这“合同”也没细说,要怪就怪胡杜写合同的时候,没加上一条:让自己活着离开大明百里……
朱允炆不在乎韩观用了什么手段,只在乎这一场战争的最后结果!
这是一封捷报!
胡杜带至大明的两万余兵力,没有一人活着离开大明!
虽然在广西象山还有几千安南军士没有消灭,但朱允炆并不介意,孤立无援的安南军士据险而守,支撑不了多久。
胡杜死了,他所带领的大军全部覆灭,这个结果足以给安南的胡季犛一记耳光,让他清醒地认识到,得罪大明的下场是什么!
“广西之乱,历经永平寨、虎山岭、那捏、矮山、镇南关等战,共杀敌九千三百余,俘虏五千四百余……桂林三卫、柳州卫战死一千一百余,伤一千三百余,张辅所辖南宁卫战死一千二百余,伤一千四百余……”
朱允炆看着南宁卫的战损,心头不由为之一震!
南宁卫总计参战三千人,结果死了一千二百多,近乎折损一半,而剩余之人,几乎全部带伤!
这是多惨烈的一战!
广西都司损失了两千多人!
不知道是不是看过了类似战报,朱允炆对于这些数字已有些麻木,在悲叹之后不久便走了出来,转而从全局来考虑,给了广西之战一个定论:
胜!
“今日谁在内阁当值?”
朱允炆询问道。
“回皇上,是张阁。”
内侍回道。
朱允炆微微点头,吩咐道:“让他至武英殿,罢了,朕去内阁吧。”
“皇上……”
马恩慧不知道文书的内容,从朱允炆的悲喜表情中,也看不出所以然,不由担忧起来。
朱允炆扬了扬手中的文书,对马恩慧笑道:“皇后莫要担心,广西捷报,韩观与张辅已击杀胡杜,大局已定。”
马恩慧放松下来,施礼道:“臣妾恭贺皇上。”
朱允炆上前,搀起马恩慧,平和地说道:“此事值得一贺,眼下广西平定,但还有件事朕需要与张紞细细商量。”
第三百四十四章 历史应该记住张紞
内阁是轮值制,十二时辰有人值守。
这一夜,值守之人是张紞。
朱允炆深夜到来,让张紞十分惊讶,从惺忪中瞬间清醒。
“来,布置酒菜。”
朱允炆没有直接说事,而是安排内侍送来酒菜,然后示意张紞坐下,拿出了韩观、张辅的文书,道:“广西平定,胡杜已死,陪朕喝几杯如何?”
张紞面露喜色,恭敬地接过文书,快速扫了一遍,赞道:“张辅竟真翻过群山,夺下了镇南关,此人有大才。韩观步步为营,进退有据,统揽军务得当,也当嘉奖。如今广西平定,臣为皇上贺,为大明贺!”
朱允炆举杯,笑道:“韩观与张辅,是极不错的将领,他们付出颇多,朝廷不应吝啬。嘉奖之事明日再议,朕来找爱卿,是有另一件事相商。”
轻饮烈酒,热辣入喉。
张紞起身给朱允炆满上酒,道:“还请皇上示下。”
朱允炆示意张紞吃点菜,缓缓说道:“广西之乱,说到底是安南胡季犛所致,胡杜虽死,然胡季犛还活着,这笔账,大明还没有清算!”
“皇上的意思是?”
张紞陡然凝眸,心头升起一丝不安。
朱允炆见张紞如此紧张,便夹了一口菜,慢慢咀嚼着,吞咽后方说道:“胡季犛敢命令大军进犯我大明,朕也可以下令大军进入安南吧?犯我边疆,掠我百姓,杀我子民,这些罪行总需要有人承担,张爱卿认为胡杜的人头,担得起这些罪过吗?”
张紞深吸了一口气,心思急转。
皇上的意思很明确,他想要动用大军征讨安南!
难道说是韩观与张辅的胜利,激发皇上的好武之心?
这对于大明可不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历来都是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
“皇上,胡杜既已死,朝廷只需派遣一使臣至安南,传我大明天威,雷霆之下,安南胡氏必会奉还我大明百姓。这样即可免于刀兵,又可缔增友好……”
张紞清楚战争的惨烈与后果,更倾向于用其他手段来解决问题。
朱允炆沉思了下,考虑到当下的朝廷财政,还有未曾现身的陈氏之后陈天平,没有反驳张紞,而是说道:“爱卿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张紞当即愣住,一脸迷茫。
朱允炆将杯中酒饮下,沉声:“对于安南,朕自是希望它俯首称臣,不再犯我大明,至此两厢无事,天下太平。为此,朕愿付出最大努力,遵循太祖之制,和平为主,安排使臣去安南。但张爱卿,最坏的打算我们不能没有!”
张紞眉头紧锁。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厉声道:“若安南胡氏篡位属实,若安南不愿归还我大明百姓,若安南再次进犯我大明,难不成还要一而再,再而三派使臣以言促和?呵,若如此,大明成了什么?被人威胁,被人欺辱,却不敢发声,那养军兵何用? ”
张紞起身,小心地给朱允炆倒酒,劝道:“皇上,这只是最坏的情形,眼下胡杜身死,两万安南军士不是被杀就是被俘,那胡季犛未必有胆量再犯我大明。”
朱允炆微微摇头,严肃地看着张紞,说道:“一点挫折消灭不了胡季犛的野心。朕有预感,胡季犛绝不会收敛,更不会真正臣服于我大明。”
张紞听到这里,便不再多说什么,赞同道:“若是如此的话,必要的准备还是应该有。”
朱允炆低着头看着酒杯,平静地笑了笑,然后对张紞说道:“所以,朕来找你。”
张紞疑惑地看着朱允炆,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翌日。
广西大胜,胡杜授首的消息传遍京师,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倍感精神,就连砍柴的老农,走起路来都虎虎生威。
兵部、五军都督府与内阁封赏的方案还没有形成,便有御史上奏,云南土司似与安南存在勾结,为稳云南,兼赈抚广西,理应派重臣前往。
朱允炆欣然应许,询问百官谁愿前往广西、云南,主政地方。
百官顿时鸦雀无声。
广西与云南都是不开化之地,又是土官、头人统治,气候还不好,听说蚊子都能把人咬死,自古以来都是发配犯人的好地方。
当官谁愿意去那里?
宁愿在京城当个七品官,也不愿去云南当个正二品的布政使。山高路远,万一把自己交代在那里,实在是不划算……
内阁大臣张紞出班,主动请缨:“臣愿赴任云南,担任云南布政使,兼赈抚广西之事。”
张紞的表态,让解缙、郁新、黄子澄等人大吃一惊。
要知内阁大臣可是朝廷砥柱,皇上之下,百官之上,权势滔天,在很多政务中有着极强的话语权,说是位极人臣毫不为过。
可一旦离开京师赴任地方,那就远离了朝廷的权力中心,地方布政使如何都不可能与内阁大臣相提并论。
甘愿放下尊崇与地位,去蛮荒之地,这不是正常人能办出来的事。
朱允炆深深地看着张紞,此人,是主政云南的最佳人选,原因很简单,他曾主政云南长达十七年之久,对于云南极为熟悉。
洪武十五年,朝廷用武力平定了云南,朱元璋下诏派张紞主持云南政务。
张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重托,承担起安抚、镇慑、宣教、开发云南重任,竭智殚思,因势利导,制定法令条格,整顿土地贡赋,兴学校,倡礼治,奖惩分明,约束军、吏;严法重教,务变其俗,用了五年时间,让云南各族归顺。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给出的评价是:
“言出则诸蛮耳入,令布则诚信相孚,奠安黔南……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天下十二牧上,惟紞为最……”
一个免于吏部考核的人物,堪比“免检”级存在。
在朱允炆看来,张紞此人最大的贡献,便是让云南成为了大明的“省级”单位,两京一十三省中,有云南之名,背后是张紞的莫大功绩!
要知道,大明对于一些羁縻之地,未必会设置为行省,设置行省便意味着对当地有着相当的控制权。
洪武十五年,明军虽然打下云南,却依旧没有取得“治权”,云南不在省之列,而正是张紞,让朝廷“治权”建在了云南,才有了云南入省。
比如云南以西的西-藏,朱元璋自始至终都没有设置为省,而是设置的“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因为明朝对于西-藏的“治权”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
但是,“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的存在,也宣告了世人,西-藏这块地是大明所属,是中国所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应该记住张紞,他是距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征服“南中”后的第一位开拓者。
朱允炆选择张紞,是为了下一步做准备。
日后一旦对安南用兵,必会分两条线进军安南,一条线自广西出发,而另一条线则是从云南进军。这是历史悠久的进军路线,从古至后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无例外的路线。
广西这边有韩观、张辅,又依靠湖广、广东,问题并不大,但云南就有些困顿,那地方道路不通畅,山高路险,民风彪悍,虽有沐氏家族镇守,但沐晟毕竟是武将,他一旦带兵出征,云南没有一个镇得住场面的人可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