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节
掌柜认真地点了点头,肯定道:“后湖。”
朱高炽脸色阴晴不定,后湖是京师的禁忌之地,是黄库与二炮局所在地,整个京师中,除了皇宫,那里的守备最是森严。
“后湖是什么地方,好玩吗?”
阿晓穆天真地问道。
朱高炽仔细看着阿晓穆:“拿走你腰刀,和你吃饭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仔细说……”
阿晓穆想起自己的腰刀就心疼,添油加醋,将朱允炆丑化了一番,末了还恶狠狠地说:“见了姐夫,一让让他找出来那个坏人,把我的腰刀讨回来。”
朱高炽脸上的肉抖动着,虽然阿晓穆说了一大堆没用的形容词,但很明显,人家不怕你姐夫啊,你也真够倒霉的,偷偷入京都能遇到皇上……
武英殿。
刘长阁入殿奏报:“侦察兵千户索靖,百户杜渐、房崇已至殿外。”
朱允炆笑着点头:“让他们入殿吧。”
索靖等人入殿行礼。
朱允炆拿起一份文书,晃了晃:“张紞、韩观为你们请功的奏折已经到了,以三百人剿杀二百三百人,仅付出十八人轻伤的代价,你们是好样的。”
“不敢负皇上栽培与重托。”
索靖肃然回道。
朱允炆将奏折放在一旁,那里面记录了侦察兵惊天一战。
莱岭山高,易守难攻,人数众多,侦察兵却能从无路中开路,从不可能之处杀出,只一个月夜,就灭杀一千六百余人,之后连续三日没有任何休息,追击溃逃之人,先后斩杀七百余,彻底解决了交趾流寇主力。
自此之后,流寇闻风丧胆,一批人出来投降,沦为囚犯,一些人翻过高山跑到了沧澜王国、暹罗,又被这两国军士抓住,转头就送给了韩观。
没办法,大明占据交趾,又设有爱州港,周围诸国不敢轻易得罪大明,收留交趾流寇这种事也不敢做,万一大明以此为借口发兵,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啊……
韩观对侦察兵推崇备至,临别时亲自将索靖等人送到爱州港,还在文书中请求朱允炆在交趾留下一百侦察兵,朱允炆自然是不会同意,这批精锐的本领远不止丛林作战,人就这么点,谁要也不给。
朱允炆欣赏地看着索靖等人:“去暖阁吧,朕设宴招待,好好把莱岭一战讲讲。”
索靖等人谢恩,在酒宴上讲述着丛林与高山中的战斗,时是惊险,生死一线,时是蛰伏,不动如山,时是伪装,真假难辨。
莱岭战斗远比文书中要描述的惊险太多,若不是敌人没有防备,若不是从险中攀登,侦察兵也很难做到全胜,即是如此,为了赢得大胜,他们也动用了最犀利的武器:
手雷。
当几百手雷落入人群时,莱岭如同遭遇了天雷轰击,流寇更是惊恐至极,以为天神降下惩罚……
朱允炆很高兴,历史上的大明打下安南,改为交趾之后,叛乱不时出现,以至于拖累到最后,大明竟舍弃了交趾,让其重新成为安南。
但现在,大明不会再重蹈覆辙。
驻精锐,开海港,革吏治,改文教,训新兵,剿流寇,大明一定会牢牢控制住交趾。
“旧港那边如何?”
朱允炆问。
索靖不由笑了起来:“很不错,施进卿招揽了更多商人进驻旧港,在商人的帮助下,旧港正在兴建高大的土城,城郭已初步可见。”
旧港那地方除了之前的王宫有点防御能力之外,其他地方和安南的清化差不多,都是栅栏,并没有城。可大明人喜欢城郭,有安全感,既然汉人过去的越来越多,自然就需要弄下城郭。
“南洋诸国可有异动?”
朱允炆对旧港还是放心的,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诸国的动态。虽说大明不畏战,不畏敌,可南洋一旦乱起来,对于海外贸易来说是一场灾难。
“没有异动,不过有件事,房崇有些在意。”
索靖看向房崇。
朱允炆将目光投了过去,平和地问:“你们都是朕最信任的人,有什么事就直接说,错了也无妨。”
房崇一脸认真,刚想起身说,又被朱允炆示意坐下,只好端坐姿态,开口道:“皇上,臣在交趾平寇后,整理了南洋诸多情报,其中有一条或是我们的机会。”
说着,房崇从怀中拿出一份文书,递给了过去。
朱允炆接过,扫了一眼,内容很简单:
建文四年十二月,渤泥国国王苏丹马合谟沙去世,其子阿布杜·马吉德·哈桑继位,因其年幼,身体又不好,由黄森屏和马合谟沙的哥哥特曼贡亲王监国摄政。
朱允炆看着“黄森屏”这个名字,不由地眯起双眼,轻轻说道:“黄森屏,是我们的机会,对吧?”
房崇惊愕地看着朱允炆,只一封简短的情报,朱允炆竟直接点出了要害,敬佩之下,连忙说:“臣打探过,哈桑身体有肺疾,怕是活不到成年。一旦哈桑去世,渤泥国内部必会大乱,若大明可以在贸易之外与黄森屏建立联系……”
扶持黄森屏,控制渤泥国吗?
朱允炆陷入了沉默。
黄森屏不是渤泥土著,如果按户籍来算,他是大明人福建泉州府人,原名黄元寿。
元末明初时,黄元寿加入起义军,成为了朱元璋的手下,因其作战勇猛,屡立军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洪武八年,镇守云南鹤庆,升任腾冲总兵。
洪武九年,朱元璋选择黄元寿出使南洋,因为元寿二字多少有着大元寿命的意思,不太符合大明,加上黄元寿曾在南海森屏滩剿寇抗倭,朱允炆赐其名黄森屏,并让其出使南洋。
朱元璋不会想到,黄森屏的出使,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也为朱允炆筹谋南洋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第七百六十九章 政治联姻(二更)
朱允炆并不清楚黄森屏到底是犯了什么罪,还是在畏惧洪武朝的高压统治,亦或是他有其他想法,无论种种缘由,黄森屏都没有按照朱元璋的安排正常出使,不仅携家带口,还带走了几千周围百姓,离开大明。
说他借出使之名,行移居之实,也并没有冤枉他。从大明朝廷的角度来说,这个人叛逃出国了……
但洪武时期嘛,大明对南洋的了解不多,影响不强,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朱元璋没办法写海外通缉令,也没条件申请国际警察抓人,又考虑此人估计是挂掉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没了后文。
但黄森屏并没有死于海难,而是抵达了渤泥国(婆罗洲,即后世加里曼丹岛),只不过在一条大河登陆时,风暴来袭,船队损失不小,许多死里逃生的人被折断了手臂。后来,这一条河被命名为“支-那巴塘岸河”,即中国人断手之河。
当时渤泥国南面是满者伯夷,东北是苏禄国,不幸的是,这两个国家都比渤泥国强大,而且积极对外侵略。时为渤泥国国王的马合谟沙扛不住苏禄国的进攻,见黄森屏手中有几千人,提出联手,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森屏,准许其在断手河东部与北部立足。
黄森屏成为了渤泥国的女婿,组织汉人击溃了苏禄国的进攻,挽救了渤泥国。
马合谟沙为了巩固与黄森屏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弟弟艾哈迈德娶了黄森屏的妹妹黄元丽,并封黄元丽为“断手河公主”。而黄森屏带领的华人,在断手河安家,并招揽前来的汉人,打造了中国城(后世马来西亚哥打基纳巴卢)、中国镇(支-那鲁特城)等。
直至去年,马合谟沙去世,哈桑继位,黄森屏与特曼贡摄政。
朱允炆没有打算抓捕黄森屏这个“叛徒”,元末明初的那些年里,确实有些人跑到海外求生,洪武四大案之下,也有不少人逃亡海外,追究是追究不过来的。
房崇认为大明应该更多接触黄森屏,让大明的力量深入到渤泥国。
渤泥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大明拥有渤泥国,就会在南洋拥有一大片领地,其西北就是占城,与交趾爱州港遥遥相望,西面隔着海是旧港。
交趾、旧港、渤泥,三者可以构成一个三角,交趾控制暹罗、占城、沧澜王国,渤泥控制吕宋、苏禄、满者伯夷,旧港控制满剌加、苏门答腊,整个南洋都将唯大明为尊。
朱允炆清楚这样做的战略价值,也清楚历史上的黄森屏有归附之心,死后还葬在了大明。但问题是,黄森屏没有成为旧港的梁道明,渤泥也没有成为旧港,大明并没有将渤泥纳入版图之中。
“这件事朕会安排。”
朱允炆下了决定。
在索靖、房崇等人喝酒庆功的时候,朱允炆传唤了徐辉祖与朱棣,三人商议至深夜。
翌日,内阁收到旨意,着令行人司黄吉、监生黄恺出使渤泥国。
解缙、茹瑺与郁新对这一道旨意有些疑惑,行人司出使很正常,监生参与其中,这多少有点不同寻常。但三人也没有细问,安排礼部执行。
建州女真胡里改部头目阿哈出抵达京师,朱允炆打破常规,没有安排其修习礼仪,而是准其次日入殿。
奉天殿。
朱允炆端坐于宝座之上,传旨让建州女真阿哈出等人入殿。
阿哈出、释加奴惊叹于大明皇宫的宏伟,缓缓走入大殿之中,一旁有通事引导,两侧文武官员威严站立。阿晓穆小心翼翼地跟在阿哈出身后,眼珠不时地看向左右,听通事说要跪拜行礼,便跟着父亲等人跪了下来,嘴里喊了声“拜见大明皇帝”之类的话。
“贵客远来,无需如此大礼,快快平身。”
朱允炆平和地说。
阿哈出等人起身谢恩,阿晓穆听声音十分耳熟,不由地抬头看去,只见不远处的高台上端坐着一个年轻人,虽然他没了鼻子下面的胡须,脸颊上的黑痣,但还是可以一眼认出来,这不就是那个拿走自己腰刀,还坑了姐夫家五百坛酒的坏人?
“坏人!”
阿晓穆惊呼起来,旋即看到了阿哈出锐利的眼神,连忙低下了头。
大明文武大臣听闻,不由疑惑,旋即认识到,此时应该换个愤怒的表情,毕竟君辱臣死啊。
徐膺绪见状,当即跳了出来:“大明恩泽四海,才有头领今日朝贡共享太平,缘何登临朝堂,就敢高声放肆,指指点点,如此不敬吾皇?”
阿哈出连忙笑呵呵解释:“诸位息怒,息怒,小女说的并非是坏人,而是圣贤,是女真土语。小女顽劣,见天子圣明,仪态威严,这才说出女真话来。”
“原是如此。”
朝臣听闻,连连点头。
至于女真土话坏人是不是圣贤,那就无所谓了,阿哈出也不相信谁会深入到女真部落考察这个问题去,至于一旁皱眉的通事,不用管,这些人都是人精,不可能不顾场合将事情闹得下不了台面。
朱允炆看着机敏的阿哈出,笑道:“说得好啊,来人,赐座设宴,招待贵客。”
光禄寺官员安排宴会,转眼之间,朝会便成了宴会,礼乐轻敲,曼舞生香,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阿哈出看向朱允炆,道:“我等久居边外苦寒之地,不成想大明已是如此繁盛与强大,还请大明天朝皇帝怜悯我族子民,恩准胡里改部朝贡大明,成为大明的臣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助。”
朱允炆深深看着阿哈出,目光深邃地说:“大明欢迎忠诚的臣民,将他们当做兄弟与家人,让他们吃得饱饭,穿得起衣,再无饥寒交迫。胡里改部女真臣服大明,若能忠诚始终,是大明与胡里改部共同的幸事。”
“为这一大幸事,举杯!”
阿哈出听得出来,朱允炆的话一再强调忠诚,是希望自己不要臣服之后再背叛。
背叛大明吗?
阿哈出暗暗摇头,现在的局势已非洪武时期,大明朝的国力蒸蒸日上,就连瓦剌都臣服消停了,鞑靼主力也跑到了甘肃与河套附近,东北女真各部落已经找不到更强大的力量了,所能依靠的只有两个势力,一个是朝-鲜,一个是大明。
朝-鲜国力远不如大明,选择大明是明智的选择。只不过,这样也有一个隐患,那就是得罪朝-鲜。不过顾不得那么多了,若朝-鲜不开眼,大明一定也会为胡里改部主持公道。
阿晓穆看着与父亲笑谈的朱允炆,恶狠狠地咬着一块骨头:
可恶的坏人!
朱允炆看向阿晓穆,阿晓穆没有躲避,选择了直视,并配合着咬动银牙的动作。
“朕听闻令女行侠仗义,在京师救下了一对父女,也算得上女中豪杰啊。”
朱允炆从释加奴谈论到阿晓穆。
阿哈出哈哈笑着解释:“圣明的皇上,阿晓穆名义上虽是我之女儿,实则是臣旁弟之女,旁弟及其家人意外身亡,拼尽全力护下此女,臣见其无依无靠,这才做女儿培养,至今已有十六年,其性情天真良善。说道此处,臣有个不情之请。”
朱高炽脸色阴晴不定,后湖是京师的禁忌之地,是黄库与二炮局所在地,整个京师中,除了皇宫,那里的守备最是森严。
“后湖是什么地方,好玩吗?”
阿晓穆天真地问道。
朱高炽仔细看着阿晓穆:“拿走你腰刀,和你吃饭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仔细说……”
阿晓穆想起自己的腰刀就心疼,添油加醋,将朱允炆丑化了一番,末了还恶狠狠地说:“见了姐夫,一让让他找出来那个坏人,把我的腰刀讨回来。”
朱高炽脸上的肉抖动着,虽然阿晓穆说了一大堆没用的形容词,但很明显,人家不怕你姐夫啊,你也真够倒霉的,偷偷入京都能遇到皇上……
武英殿。
刘长阁入殿奏报:“侦察兵千户索靖,百户杜渐、房崇已至殿外。”
朱允炆笑着点头:“让他们入殿吧。”
索靖等人入殿行礼。
朱允炆拿起一份文书,晃了晃:“张紞、韩观为你们请功的奏折已经到了,以三百人剿杀二百三百人,仅付出十八人轻伤的代价,你们是好样的。”
“不敢负皇上栽培与重托。”
索靖肃然回道。
朱允炆将奏折放在一旁,那里面记录了侦察兵惊天一战。
莱岭山高,易守难攻,人数众多,侦察兵却能从无路中开路,从不可能之处杀出,只一个月夜,就灭杀一千六百余人,之后连续三日没有任何休息,追击溃逃之人,先后斩杀七百余,彻底解决了交趾流寇主力。
自此之后,流寇闻风丧胆,一批人出来投降,沦为囚犯,一些人翻过高山跑到了沧澜王国、暹罗,又被这两国军士抓住,转头就送给了韩观。
没办法,大明占据交趾,又设有爱州港,周围诸国不敢轻易得罪大明,收留交趾流寇这种事也不敢做,万一大明以此为借口发兵,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啊……
韩观对侦察兵推崇备至,临别时亲自将索靖等人送到爱州港,还在文书中请求朱允炆在交趾留下一百侦察兵,朱允炆自然是不会同意,这批精锐的本领远不止丛林作战,人就这么点,谁要也不给。
朱允炆欣赏地看着索靖等人:“去暖阁吧,朕设宴招待,好好把莱岭一战讲讲。”
索靖等人谢恩,在酒宴上讲述着丛林与高山中的战斗,时是惊险,生死一线,时是蛰伏,不动如山,时是伪装,真假难辨。
莱岭战斗远比文书中要描述的惊险太多,若不是敌人没有防备,若不是从险中攀登,侦察兵也很难做到全胜,即是如此,为了赢得大胜,他们也动用了最犀利的武器:
手雷。
当几百手雷落入人群时,莱岭如同遭遇了天雷轰击,流寇更是惊恐至极,以为天神降下惩罚……
朱允炆很高兴,历史上的大明打下安南,改为交趾之后,叛乱不时出现,以至于拖累到最后,大明竟舍弃了交趾,让其重新成为安南。
但现在,大明不会再重蹈覆辙。
驻精锐,开海港,革吏治,改文教,训新兵,剿流寇,大明一定会牢牢控制住交趾。
“旧港那边如何?”
朱允炆问。
索靖不由笑了起来:“很不错,施进卿招揽了更多商人进驻旧港,在商人的帮助下,旧港正在兴建高大的土城,城郭已初步可见。”
旧港那地方除了之前的王宫有点防御能力之外,其他地方和安南的清化差不多,都是栅栏,并没有城。可大明人喜欢城郭,有安全感,既然汉人过去的越来越多,自然就需要弄下城郭。
“南洋诸国可有异动?”
朱允炆对旧港还是放心的,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诸国的动态。虽说大明不畏战,不畏敌,可南洋一旦乱起来,对于海外贸易来说是一场灾难。
“没有异动,不过有件事,房崇有些在意。”
索靖看向房崇。
朱允炆将目光投了过去,平和地问:“你们都是朕最信任的人,有什么事就直接说,错了也无妨。”
房崇一脸认真,刚想起身说,又被朱允炆示意坐下,只好端坐姿态,开口道:“皇上,臣在交趾平寇后,整理了南洋诸多情报,其中有一条或是我们的机会。”
说着,房崇从怀中拿出一份文书,递给了过去。
朱允炆接过,扫了一眼,内容很简单:
建文四年十二月,渤泥国国王苏丹马合谟沙去世,其子阿布杜·马吉德·哈桑继位,因其年幼,身体又不好,由黄森屏和马合谟沙的哥哥特曼贡亲王监国摄政。
朱允炆看着“黄森屏”这个名字,不由地眯起双眼,轻轻说道:“黄森屏,是我们的机会,对吧?”
房崇惊愕地看着朱允炆,只一封简短的情报,朱允炆竟直接点出了要害,敬佩之下,连忙说:“臣打探过,哈桑身体有肺疾,怕是活不到成年。一旦哈桑去世,渤泥国内部必会大乱,若大明可以在贸易之外与黄森屏建立联系……”
扶持黄森屏,控制渤泥国吗?
朱允炆陷入了沉默。
黄森屏不是渤泥土著,如果按户籍来算,他是大明人福建泉州府人,原名黄元寿。
元末明初时,黄元寿加入起义军,成为了朱元璋的手下,因其作战勇猛,屡立军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洪武八年,镇守云南鹤庆,升任腾冲总兵。
洪武九年,朱元璋选择黄元寿出使南洋,因为元寿二字多少有着大元寿命的意思,不太符合大明,加上黄元寿曾在南海森屏滩剿寇抗倭,朱允炆赐其名黄森屏,并让其出使南洋。
朱元璋不会想到,黄森屏的出使,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也为朱允炆筹谋南洋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第七百六十九章 政治联姻(二更)
朱允炆并不清楚黄森屏到底是犯了什么罪,还是在畏惧洪武朝的高压统治,亦或是他有其他想法,无论种种缘由,黄森屏都没有按照朱元璋的安排正常出使,不仅携家带口,还带走了几千周围百姓,离开大明。
说他借出使之名,行移居之实,也并没有冤枉他。从大明朝廷的角度来说,这个人叛逃出国了……
但洪武时期嘛,大明对南洋的了解不多,影响不强,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朱元璋没办法写海外通缉令,也没条件申请国际警察抓人,又考虑此人估计是挂掉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没了后文。
但黄森屏并没有死于海难,而是抵达了渤泥国(婆罗洲,即后世加里曼丹岛),只不过在一条大河登陆时,风暴来袭,船队损失不小,许多死里逃生的人被折断了手臂。后来,这一条河被命名为“支-那巴塘岸河”,即中国人断手之河。
当时渤泥国南面是满者伯夷,东北是苏禄国,不幸的是,这两个国家都比渤泥国强大,而且积极对外侵略。时为渤泥国国王的马合谟沙扛不住苏禄国的进攻,见黄森屏手中有几千人,提出联手,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森屏,准许其在断手河东部与北部立足。
黄森屏成为了渤泥国的女婿,组织汉人击溃了苏禄国的进攻,挽救了渤泥国。
马合谟沙为了巩固与黄森屏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弟弟艾哈迈德娶了黄森屏的妹妹黄元丽,并封黄元丽为“断手河公主”。而黄森屏带领的华人,在断手河安家,并招揽前来的汉人,打造了中国城(后世马来西亚哥打基纳巴卢)、中国镇(支-那鲁特城)等。
直至去年,马合谟沙去世,哈桑继位,黄森屏与特曼贡摄政。
朱允炆没有打算抓捕黄森屏这个“叛徒”,元末明初的那些年里,确实有些人跑到海外求生,洪武四大案之下,也有不少人逃亡海外,追究是追究不过来的。
房崇认为大明应该更多接触黄森屏,让大明的力量深入到渤泥国。
渤泥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大明拥有渤泥国,就会在南洋拥有一大片领地,其西北就是占城,与交趾爱州港遥遥相望,西面隔着海是旧港。
交趾、旧港、渤泥,三者可以构成一个三角,交趾控制暹罗、占城、沧澜王国,渤泥控制吕宋、苏禄、满者伯夷,旧港控制满剌加、苏门答腊,整个南洋都将唯大明为尊。
朱允炆清楚这样做的战略价值,也清楚历史上的黄森屏有归附之心,死后还葬在了大明。但问题是,黄森屏没有成为旧港的梁道明,渤泥也没有成为旧港,大明并没有将渤泥纳入版图之中。
“这件事朕会安排。”
朱允炆下了决定。
在索靖、房崇等人喝酒庆功的时候,朱允炆传唤了徐辉祖与朱棣,三人商议至深夜。
翌日,内阁收到旨意,着令行人司黄吉、监生黄恺出使渤泥国。
解缙、茹瑺与郁新对这一道旨意有些疑惑,行人司出使很正常,监生参与其中,这多少有点不同寻常。但三人也没有细问,安排礼部执行。
建州女真胡里改部头目阿哈出抵达京师,朱允炆打破常规,没有安排其修习礼仪,而是准其次日入殿。
奉天殿。
朱允炆端坐于宝座之上,传旨让建州女真阿哈出等人入殿。
阿哈出、释加奴惊叹于大明皇宫的宏伟,缓缓走入大殿之中,一旁有通事引导,两侧文武官员威严站立。阿晓穆小心翼翼地跟在阿哈出身后,眼珠不时地看向左右,听通事说要跪拜行礼,便跟着父亲等人跪了下来,嘴里喊了声“拜见大明皇帝”之类的话。
“贵客远来,无需如此大礼,快快平身。”
朱允炆平和地说。
阿哈出等人起身谢恩,阿晓穆听声音十分耳熟,不由地抬头看去,只见不远处的高台上端坐着一个年轻人,虽然他没了鼻子下面的胡须,脸颊上的黑痣,但还是可以一眼认出来,这不就是那个拿走自己腰刀,还坑了姐夫家五百坛酒的坏人?
“坏人!”
阿晓穆惊呼起来,旋即看到了阿哈出锐利的眼神,连忙低下了头。
大明文武大臣听闻,不由疑惑,旋即认识到,此时应该换个愤怒的表情,毕竟君辱臣死啊。
徐膺绪见状,当即跳了出来:“大明恩泽四海,才有头领今日朝贡共享太平,缘何登临朝堂,就敢高声放肆,指指点点,如此不敬吾皇?”
阿哈出连忙笑呵呵解释:“诸位息怒,息怒,小女说的并非是坏人,而是圣贤,是女真土语。小女顽劣,见天子圣明,仪态威严,这才说出女真话来。”
“原是如此。”
朝臣听闻,连连点头。
至于女真土话坏人是不是圣贤,那就无所谓了,阿哈出也不相信谁会深入到女真部落考察这个问题去,至于一旁皱眉的通事,不用管,这些人都是人精,不可能不顾场合将事情闹得下不了台面。
朱允炆看着机敏的阿哈出,笑道:“说得好啊,来人,赐座设宴,招待贵客。”
光禄寺官员安排宴会,转眼之间,朝会便成了宴会,礼乐轻敲,曼舞生香,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阿哈出看向朱允炆,道:“我等久居边外苦寒之地,不成想大明已是如此繁盛与强大,还请大明天朝皇帝怜悯我族子民,恩准胡里改部朝贡大明,成为大明的臣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助。”
朱允炆深深看着阿哈出,目光深邃地说:“大明欢迎忠诚的臣民,将他们当做兄弟与家人,让他们吃得饱饭,穿得起衣,再无饥寒交迫。胡里改部女真臣服大明,若能忠诚始终,是大明与胡里改部共同的幸事。”
“为这一大幸事,举杯!”
阿哈出听得出来,朱允炆的话一再强调忠诚,是希望自己不要臣服之后再背叛。
背叛大明吗?
阿哈出暗暗摇头,现在的局势已非洪武时期,大明朝的国力蒸蒸日上,就连瓦剌都臣服消停了,鞑靼主力也跑到了甘肃与河套附近,东北女真各部落已经找不到更强大的力量了,所能依靠的只有两个势力,一个是朝-鲜,一个是大明。
朝-鲜国力远不如大明,选择大明是明智的选择。只不过,这样也有一个隐患,那就是得罪朝-鲜。不过顾不得那么多了,若朝-鲜不开眼,大明一定也会为胡里改部主持公道。
阿晓穆看着与父亲笑谈的朱允炆,恶狠狠地咬着一块骨头:
可恶的坏人!
朱允炆看向阿晓穆,阿晓穆没有躲避,选择了直视,并配合着咬动银牙的动作。
“朕听闻令女行侠仗义,在京师救下了一对父女,也算得上女中豪杰啊。”
朱允炆从释加奴谈论到阿晓穆。
阿哈出哈哈笑着解释:“圣明的皇上,阿晓穆名义上虽是我之女儿,实则是臣旁弟之女,旁弟及其家人意外身亡,拼尽全力护下此女,臣见其无依无靠,这才做女儿培养,至今已有十六年,其性情天真良善。说道此处,臣有个不情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