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节
五日后,朱棣率兵抵达哈密,因哈密王脱脱迎接来迟,大发雷霆,亲自带兵杀入哈密王宫,砍杀脱脱及其王族数十人。
安全局、侦察兵、杨荣等人的奏报接连传出,都在传达一个信号:朱棣跋扈。
跋扈的朱棣杀掉了哈密王脱脱,哈密卫的马哈麻火者、哈剌哈纳、辜思诚等人却没有任何阻拦,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
三月十二日,大军行军至肃州,朱棣又以守将张厂私通瓦剌为由,不顾众人阻拦,将张厂斩杀……
第九百六十二章 信风已是吹起
京师。
朱允炆看着宋晟病逝的文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因为洪武四大案的存在,朱元璋没有给自己留下多少名将,屈指可数的将领里面,宋晟算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他文武兼备,有大将之才,较之耿炳文更擅进攻,较之郭英更善防守。
宋晟戎马一生,功劳难数,攻集庆、克徽宁、征关陕、镇凉州、破哈密、威震西域,力俘卡拉奇,对战米兰沙,大败帖木儿……
朱允炆有些心疼,不知道是不是西域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耗去了宋晟最后的生机,让他比历史上早离开了两年。
这个可敬的老头子走了,打乱了自己对西域的安排与部署。想要找出另一个合适的人选控制西域,是很难的一件事。
袁岳是不错的人选,但他更多是武将,缺乏都司政务处理的经验与能力,想要锻炼起来还需要时间。
朱棣的意见是安排瞿能接替宋晟,瞿能确实是一个好的人选,不仅善骑射,还明韬略,也算是文武全才。美中不足的是,瞿能在西域的威望有限,他比不上宋晟,很难凭借着一个名字就威慑地方。
可朱允炆没有其他的人选了,只能选择瞿能成为西域都指挥史,并抓紧时间培养袁岳、刘启夏、周大志等一批新人。
内阁拟写文书,提议朱允炆追封宋晟为西宁侯,朱允炆审慎再三,拒绝了西宁侯的封号,改封宋晟为宁国公。
这是建文朝第一个国公,虽然给了一个去世的人,但无疑证明了朱允炆对宋晟的器重、缅怀与离去的悲痛。
宁国公的封号很重,但给宋晟是实至名归。
因为宋晟走了,袭爵的人自然成了宋晟的次子宋瑄(长子宋茂早亡)。
朱允炆等待着大军班师回朝,可朱棣还没带人回来,就惹出了一大堆麻烦,一桩桩“恶行”传入朝廷之中,激起无数公愤。
就连新任的礼部尚书陈性善也止不住弹劾朱棣,言其“无法无天,跋扈无度”。
都察院右都御史练子宁更是写了万言书,要求惩戒“滥杀无辜”、“罪责累累”的朱棣,监察御史、给事中,更是闻风而动,弹劾奏章一封接一封。
事情闹大了,六部中礼部、刑部、吏部,都在弹劾朱棣,内阁中郁新更是抓住机会,主张借此机会严惩朱棣,以儆效尤。
户部尚书夏元吉没有动静,朱棣怎么捯饬,打几个人,杀几个人,实在和户部关系不大,今年有些春旱,山东、河南多地开春后滴水未降,户部拿出了三十万两支持两地修筑水利,开挖水井,以保春苗长势。
夏元吉担心两地灾情严重,若再不缓解,两地夏粮减产将成定局,到时不仅会影响两地民生,还会波及新都营造。
工部尚书郑赐也没心思管这点小事,虽然西域战事结束了,但西北的混凝土工程建设可没停下来,新都营造也没停下来,各地矿产的监察也没有停下来,工部忙的很,能抽空到奉天殿打个卡就算是给皇帝面子了,改天忙得不可开交,都不来奉天殿了。
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兵部,铁铉领兵部,朱棣胡作非为,兵部应该第一个跳出来才是,可谁知铁铉似乎眼瞎了、耳聋了,面对满朝弹劾朱棣的声音,即不表态支持,也不表态反对,浑似什么都没听到,就连兵部侍郎古朴也保持了沉默。
在铁铉看来,朱棣虽然胡来了一点,但他胡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大明控制西域,还留着一个哈密王活着干嘛?西域将是大明的行省,谁家行省里放一个地方王,还掌握实权,控制地方?
如此割裂国土,割据地方的地方王,不处理掉怎么行?
只不过铁铉更倾向于将脱脱带回京师控制起来,可谁知朱棣为了“自污”,直接将脱脱这个傀儡给杀了。
得,杀了就杀了吧,朝廷也不需要给他办追悼会。
至于朱棣的其他恶行,杀几个贪官,揍几个文官,吊打一群土匪,那都随他,爱咋咋地,他现在这是给自己挖坑往里面跳。
不跳不行啊,朱棣是藩王,又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你让皇帝如何封赏?
朱棣知道皇帝为难,知道朝廷为难,索性拼着什么赏赐都不要了,自污起来,干点出格的事,只要到京师不被拉去菜市口,什么事都是可以干一点的。
铁铉明白朱棣,所以不弹劾。
朝廷中许多人都看得清楚,比如解缙、杨士奇、夏元吉等,他们不是不想参与进来,而是朱棣现在的所作所为,符合朝廷的利益,也为无可封赏变得可操作,不至于寒了将士的心。
朱允炆看着一封封奏折,全都丢到了一旁。
古人就喜欢玩这一套,以自污来解决危机。朱允炆不清楚蓝玉当年是不是自污过,还是真的愚蠢,但朱棣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也算不得精明。
朱允炆并不介意朱棣取得无上功劳,所谓的功高震主只是一个伪命题。
等朱棣回到京师,兵权重新回到自己手中,朱棣依旧是一个无兵的将领,在新军之策、督官制度之下,凭借着朱棣的一声吆喝,根本就带不走任何人,何况京军中、下层军官中,无数人都是朱允炆的死忠派。
功劳再高,只要朱允炆不残暴,不失民心,不与文武对立,朱棣就是想震主,也震不住。六年执政所积累的威望,又岂是一个开拓西域的朱棣可比的?
朱允炆写了一封密信,命令刘长阁派人早点传给朱棣,内容就一条:别学人家自污,赶紧回京师。
建文七年的开局整体还算平稳,地方上并没有出现多少大事。
虽说有几地有些春旱,却只是局部,影响范围有限,加上移民垦荒,黑户上户籍分地,各地田亩数量增幅不小,利好夏收。
蒸汽机改良进入深水区,小型化与大型化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空置宝船在三台大型蒸汽机的驱动下,实现了第一次航行,在长江河道中逆流而上,轰动世人。
虽然这一次航行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航速慢得如同龟爬,但考虑到宝船的体量,逆流而上的难度,这一次航行还是验证了蒸汽机技术的可行性。
海浪哗啦啦地涌动而来,拍打在宝船的船舷,被坚硬的防护击碎。
日月旗飘展,直指蔚蓝。
郁震拿着椭圆的黑色石头,给趴在甲板上的张玉刮痧,看着紫红的痧,笑呵呵地说:“看吧,这一路航行,阴湿太重,刮痧疗法还是很有疗效的。”
张玉呵呵笑着:“这法子倒是不错,简便易行,推广起来也容易。”
郁震用石头沾了沾水,继续刮痧:“确实如此,不少军士刮痧之后舒坦多了。只不过还是约束军士上岸吧,这里的森林里,似乎有些人并不友好,我听说昨日几个军士进去了,找到时就剩下了半个骨头。”
张玉咧嘴:“别听他们瞎说,不过是吓唬人的把戏。军士们都清楚此番任务的重要性,没有人节外生枝,即便是上岸,也是全副武装,小心前进,如果这样还能被人吃了,呵,那也该上火药弹了。”
郁震连连点头,就说嘛,大明水师主力怎么可能会被非洲黑人给吃了呢,原来是讹传。
郑和走了过来,看了看赤裸着上身的张玉,威严地说:“起风了,我们留在非洲西海岸的日子不多了,该全面准备出航事宜了。”
张玉坐了起来,穿好衣服,抬头看了看向西飘扬的日月旗,对郑和说:“这就是皇上所说的赤道暖流?”
郑和凝重地点了点头:“冬日我们乘上了本格拉寒流,一直抵达非洲西海岸,按照日期,现在吹的西风带暖,洋流也朝着西面而去,想必就是赤道暖流了。”
张玉活动了下筋骨,提议道:“是时候召集各船长,作最后的安排了,眼前是五千里的浩瀚大海,我们随时可能会失去联系,必须让每一艘船,每一个军士都做好独字前进的准备。”
“没错!”
郑和咬牙。
郁震清楚这一行的重要性,经过一年多的航行,水师船队终于来到了最艰险的考验。一切都如朱允炆所言,他说的洋流都出现了,他刻画的地图与岛屿都出现了,他说的黑人也出现了……
他还说,这里出发,才是最难的考验,是九死一生的海路。
郁震眺望向西面的大海,茫茫的海面里看不到任何的岛屿,似乎一头扎进去,就将彻底迷失在这里。
可无论多难,多艰辛,多牺牲,都必须有人抵达南美洲,必须有人带回去农作物!
为了天下再无饥荒,为了天下万民,为了大明王朝永固!
牺牲又如何!
人总有一死,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牺牲在大海之中,好过碌碌无为,疲惫无力躺在病榻上而死。
朱能的船队缓缓靠岸,骆冠英、王景弘、赵世瑜、袁逸尘等一干船长收到了讯号,开始集结,并登上了郑和所在的旗舰——大明号。
大海在脚下,信风已是吹起,悲壮的航行由此开始,漫漫无际,又光荣无比……
第九百六十三章 扬帆
海风吹动,闷热稍是缓解。
骆冠英顺着绳梯,爬上了大明号宝船,看着热闹不已与熟悉的众人,不由地咧嘴,黝黑的脸上满是阳光。
沈伟看到骆冠英,迎上前啧啧两声:“听闻你发现了铬矿,怎么没留在南非挖矿,跟着船队跑到了非洲西海岸?”
郑和在航行中,并没有采取统一的航海行动。
为了确保水师主力至少有一批人可以完成使命,郑和将整个大船队划分为了十个小船队,分散航行,然后约定在某一处海域或岸边集结。
不同小船队之间出航的时间有所间隔,附带的使命也有所不同。这种分散航行的方案,虽然削弱了水师的力量,但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船队遭遇灭顶之灾,全员折损的情况发生。
好在,幸运的是,虽然船队数次遇险,几乎倾覆,但凭借着丰富的航海经验,水师船队还是有惊无险地抵达了非洲西海岸赤道附近。
骆冠英属于最后一批跟上本格拉寒流的船队,抵达约定海域之后,便开始就近登岸探索非洲大地,直至郑和召唤,才率部前来会和。
“铬矿交给了李素,他们会完成使命,剩下的就看我们的了。”
骆冠英目光见坚韧。
郑和召集众人,直接在甲板上摆上了桌椅:“自建文五年九月二十日出航至今,已历时一年半。大家都想家了吧?”
张玉、朱能、匡愚、赵世瑜、万青林等人听闻,不由得有些恍惚。
一年半了啊。
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这一路航行,前半程倒是顺风顺水,航行并无多少危险。倒是在南非南部海域,狂风巨浪涌动,若不是上岸避险,船队恐怕很难顺利在这里会师。
大海是奇妙的,它给了所有人新奇的见识,锻炼了所有人的勇气。
大海是危险的,它吞噬过船只,一个个勇猛的军士被拖入大海深处,再没了身影。
大海是无尽的,它似乎是没有尽头,茫茫无际,人与船都渺小的如同砂砾,不值一提。
但,我们都是大明人,是驾驭着船只,不远万里,博浪击空的大明军士!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扛着大明的国运,终于来到了最后的征途!
想家,谁不想?
父母的年迈,妻子的音容,儿女的笑貌,亲朋的手信,邻居的嚷嚷……
离别久了,什么都觉得珍贵。
可问题是,使命尚未完成,思念只能被藏起来。
张玉吐了一口浊气,脑海中家人的身影一个个消失,转而说:“矫情的话就莫要多说了,大家能来到这里,都是响当当的汉子。”
匡愚、郁震等怒视张玉,这一群人都在想家人,就你一个粗人在这里瞎嚷嚷。
朱能深深吸了一口气,又觉得闷热,吐了出去:“信风来了,洋流改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早点出发,也好早日登陆南美洲大陆。”
郑和面色威严地看着众将,抬手指了指旗杆上的日月旗:“诸位,皇上交代的使命你们都很清楚,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但我还是需要提醒下诸位,东面是非洲大陆,留在这里还有机会返回大明,若是跟着船队继续向西,进入茫茫五千里毫无停靠之地的海域,很可能有去无回。”
安全局、侦察兵、杨荣等人的奏报接连传出,都在传达一个信号:朱棣跋扈。
跋扈的朱棣杀掉了哈密王脱脱,哈密卫的马哈麻火者、哈剌哈纳、辜思诚等人却没有任何阻拦,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
三月十二日,大军行军至肃州,朱棣又以守将张厂私通瓦剌为由,不顾众人阻拦,将张厂斩杀……
第九百六十二章 信风已是吹起
京师。
朱允炆看着宋晟病逝的文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因为洪武四大案的存在,朱元璋没有给自己留下多少名将,屈指可数的将领里面,宋晟算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他文武兼备,有大将之才,较之耿炳文更擅进攻,较之郭英更善防守。
宋晟戎马一生,功劳难数,攻集庆、克徽宁、征关陕、镇凉州、破哈密、威震西域,力俘卡拉奇,对战米兰沙,大败帖木儿……
朱允炆有些心疼,不知道是不是西域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耗去了宋晟最后的生机,让他比历史上早离开了两年。
这个可敬的老头子走了,打乱了自己对西域的安排与部署。想要找出另一个合适的人选控制西域,是很难的一件事。
袁岳是不错的人选,但他更多是武将,缺乏都司政务处理的经验与能力,想要锻炼起来还需要时间。
朱棣的意见是安排瞿能接替宋晟,瞿能确实是一个好的人选,不仅善骑射,还明韬略,也算是文武全才。美中不足的是,瞿能在西域的威望有限,他比不上宋晟,很难凭借着一个名字就威慑地方。
可朱允炆没有其他的人选了,只能选择瞿能成为西域都指挥史,并抓紧时间培养袁岳、刘启夏、周大志等一批新人。
内阁拟写文书,提议朱允炆追封宋晟为西宁侯,朱允炆审慎再三,拒绝了西宁侯的封号,改封宋晟为宁国公。
这是建文朝第一个国公,虽然给了一个去世的人,但无疑证明了朱允炆对宋晟的器重、缅怀与离去的悲痛。
宁国公的封号很重,但给宋晟是实至名归。
因为宋晟走了,袭爵的人自然成了宋晟的次子宋瑄(长子宋茂早亡)。
朱允炆等待着大军班师回朝,可朱棣还没带人回来,就惹出了一大堆麻烦,一桩桩“恶行”传入朝廷之中,激起无数公愤。
就连新任的礼部尚书陈性善也止不住弹劾朱棣,言其“无法无天,跋扈无度”。
都察院右都御史练子宁更是写了万言书,要求惩戒“滥杀无辜”、“罪责累累”的朱棣,监察御史、给事中,更是闻风而动,弹劾奏章一封接一封。
事情闹大了,六部中礼部、刑部、吏部,都在弹劾朱棣,内阁中郁新更是抓住机会,主张借此机会严惩朱棣,以儆效尤。
户部尚书夏元吉没有动静,朱棣怎么捯饬,打几个人,杀几个人,实在和户部关系不大,今年有些春旱,山东、河南多地开春后滴水未降,户部拿出了三十万两支持两地修筑水利,开挖水井,以保春苗长势。
夏元吉担心两地灾情严重,若再不缓解,两地夏粮减产将成定局,到时不仅会影响两地民生,还会波及新都营造。
工部尚书郑赐也没心思管这点小事,虽然西域战事结束了,但西北的混凝土工程建设可没停下来,新都营造也没停下来,各地矿产的监察也没有停下来,工部忙的很,能抽空到奉天殿打个卡就算是给皇帝面子了,改天忙得不可开交,都不来奉天殿了。
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兵部,铁铉领兵部,朱棣胡作非为,兵部应该第一个跳出来才是,可谁知铁铉似乎眼瞎了、耳聋了,面对满朝弹劾朱棣的声音,即不表态支持,也不表态反对,浑似什么都没听到,就连兵部侍郎古朴也保持了沉默。
在铁铉看来,朱棣虽然胡来了一点,但他胡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大明控制西域,还留着一个哈密王活着干嘛?西域将是大明的行省,谁家行省里放一个地方王,还掌握实权,控制地方?
如此割裂国土,割据地方的地方王,不处理掉怎么行?
只不过铁铉更倾向于将脱脱带回京师控制起来,可谁知朱棣为了“自污”,直接将脱脱这个傀儡给杀了。
得,杀了就杀了吧,朝廷也不需要给他办追悼会。
至于朱棣的其他恶行,杀几个贪官,揍几个文官,吊打一群土匪,那都随他,爱咋咋地,他现在这是给自己挖坑往里面跳。
不跳不行啊,朱棣是藩王,又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你让皇帝如何封赏?
朱棣知道皇帝为难,知道朝廷为难,索性拼着什么赏赐都不要了,自污起来,干点出格的事,只要到京师不被拉去菜市口,什么事都是可以干一点的。
铁铉明白朱棣,所以不弹劾。
朝廷中许多人都看得清楚,比如解缙、杨士奇、夏元吉等,他们不是不想参与进来,而是朱棣现在的所作所为,符合朝廷的利益,也为无可封赏变得可操作,不至于寒了将士的心。
朱允炆看着一封封奏折,全都丢到了一旁。
古人就喜欢玩这一套,以自污来解决危机。朱允炆不清楚蓝玉当年是不是自污过,还是真的愚蠢,但朱棣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也算不得精明。
朱允炆并不介意朱棣取得无上功劳,所谓的功高震主只是一个伪命题。
等朱棣回到京师,兵权重新回到自己手中,朱棣依旧是一个无兵的将领,在新军之策、督官制度之下,凭借着朱棣的一声吆喝,根本就带不走任何人,何况京军中、下层军官中,无数人都是朱允炆的死忠派。
功劳再高,只要朱允炆不残暴,不失民心,不与文武对立,朱棣就是想震主,也震不住。六年执政所积累的威望,又岂是一个开拓西域的朱棣可比的?
朱允炆写了一封密信,命令刘长阁派人早点传给朱棣,内容就一条:别学人家自污,赶紧回京师。
建文七年的开局整体还算平稳,地方上并没有出现多少大事。
虽说有几地有些春旱,却只是局部,影响范围有限,加上移民垦荒,黑户上户籍分地,各地田亩数量增幅不小,利好夏收。
蒸汽机改良进入深水区,小型化与大型化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空置宝船在三台大型蒸汽机的驱动下,实现了第一次航行,在长江河道中逆流而上,轰动世人。
虽然这一次航行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航速慢得如同龟爬,但考虑到宝船的体量,逆流而上的难度,这一次航行还是验证了蒸汽机技术的可行性。
海浪哗啦啦地涌动而来,拍打在宝船的船舷,被坚硬的防护击碎。
日月旗飘展,直指蔚蓝。
郁震拿着椭圆的黑色石头,给趴在甲板上的张玉刮痧,看着紫红的痧,笑呵呵地说:“看吧,这一路航行,阴湿太重,刮痧疗法还是很有疗效的。”
张玉呵呵笑着:“这法子倒是不错,简便易行,推广起来也容易。”
郁震用石头沾了沾水,继续刮痧:“确实如此,不少军士刮痧之后舒坦多了。只不过还是约束军士上岸吧,这里的森林里,似乎有些人并不友好,我听说昨日几个军士进去了,找到时就剩下了半个骨头。”
张玉咧嘴:“别听他们瞎说,不过是吓唬人的把戏。军士们都清楚此番任务的重要性,没有人节外生枝,即便是上岸,也是全副武装,小心前进,如果这样还能被人吃了,呵,那也该上火药弹了。”
郁震连连点头,就说嘛,大明水师主力怎么可能会被非洲黑人给吃了呢,原来是讹传。
郑和走了过来,看了看赤裸着上身的张玉,威严地说:“起风了,我们留在非洲西海岸的日子不多了,该全面准备出航事宜了。”
张玉坐了起来,穿好衣服,抬头看了看向西飘扬的日月旗,对郑和说:“这就是皇上所说的赤道暖流?”
郑和凝重地点了点头:“冬日我们乘上了本格拉寒流,一直抵达非洲西海岸,按照日期,现在吹的西风带暖,洋流也朝着西面而去,想必就是赤道暖流了。”
张玉活动了下筋骨,提议道:“是时候召集各船长,作最后的安排了,眼前是五千里的浩瀚大海,我们随时可能会失去联系,必须让每一艘船,每一个军士都做好独字前进的准备。”
“没错!”
郑和咬牙。
郁震清楚这一行的重要性,经过一年多的航行,水师船队终于来到了最艰险的考验。一切都如朱允炆所言,他说的洋流都出现了,他刻画的地图与岛屿都出现了,他说的黑人也出现了……
他还说,这里出发,才是最难的考验,是九死一生的海路。
郁震眺望向西面的大海,茫茫的海面里看不到任何的岛屿,似乎一头扎进去,就将彻底迷失在这里。
可无论多难,多艰辛,多牺牲,都必须有人抵达南美洲,必须有人带回去农作物!
为了天下再无饥荒,为了天下万民,为了大明王朝永固!
牺牲又如何!
人总有一死,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牺牲在大海之中,好过碌碌无为,疲惫无力躺在病榻上而死。
朱能的船队缓缓靠岸,骆冠英、王景弘、赵世瑜、袁逸尘等一干船长收到了讯号,开始集结,并登上了郑和所在的旗舰——大明号。
大海在脚下,信风已是吹起,悲壮的航行由此开始,漫漫无际,又光荣无比……
第九百六十三章 扬帆
海风吹动,闷热稍是缓解。
骆冠英顺着绳梯,爬上了大明号宝船,看着热闹不已与熟悉的众人,不由地咧嘴,黝黑的脸上满是阳光。
沈伟看到骆冠英,迎上前啧啧两声:“听闻你发现了铬矿,怎么没留在南非挖矿,跟着船队跑到了非洲西海岸?”
郑和在航行中,并没有采取统一的航海行动。
为了确保水师主力至少有一批人可以完成使命,郑和将整个大船队划分为了十个小船队,分散航行,然后约定在某一处海域或岸边集结。
不同小船队之间出航的时间有所间隔,附带的使命也有所不同。这种分散航行的方案,虽然削弱了水师的力量,但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船队遭遇灭顶之灾,全员折损的情况发生。
好在,幸运的是,虽然船队数次遇险,几乎倾覆,但凭借着丰富的航海经验,水师船队还是有惊无险地抵达了非洲西海岸赤道附近。
骆冠英属于最后一批跟上本格拉寒流的船队,抵达约定海域之后,便开始就近登岸探索非洲大地,直至郑和召唤,才率部前来会和。
“铬矿交给了李素,他们会完成使命,剩下的就看我们的了。”
骆冠英目光见坚韧。
郑和召集众人,直接在甲板上摆上了桌椅:“自建文五年九月二十日出航至今,已历时一年半。大家都想家了吧?”
张玉、朱能、匡愚、赵世瑜、万青林等人听闻,不由得有些恍惚。
一年半了啊。
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这一路航行,前半程倒是顺风顺水,航行并无多少危险。倒是在南非南部海域,狂风巨浪涌动,若不是上岸避险,船队恐怕很难顺利在这里会师。
大海是奇妙的,它给了所有人新奇的见识,锻炼了所有人的勇气。
大海是危险的,它吞噬过船只,一个个勇猛的军士被拖入大海深处,再没了身影。
大海是无尽的,它似乎是没有尽头,茫茫无际,人与船都渺小的如同砂砾,不值一提。
但,我们都是大明人,是驾驭着船只,不远万里,博浪击空的大明军士!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扛着大明的国运,终于来到了最后的征途!
想家,谁不想?
父母的年迈,妻子的音容,儿女的笑貌,亲朋的手信,邻居的嚷嚷……
离别久了,什么都觉得珍贵。
可问题是,使命尚未完成,思念只能被藏起来。
张玉吐了一口浊气,脑海中家人的身影一个个消失,转而说:“矫情的话就莫要多说了,大家能来到这里,都是响当当的汉子。”
匡愚、郁震等怒视张玉,这一群人都在想家人,就你一个粗人在这里瞎嚷嚷。
朱能深深吸了一口气,又觉得闷热,吐了出去:“信风来了,洋流改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早点出发,也好早日登陆南美洲大陆。”
郑和面色威严地看着众将,抬手指了指旗杆上的日月旗:“诸位,皇上交代的使命你们都很清楚,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但我还是需要提醒下诸位,东面是非洲大陆,留在这里还有机会返回大明,若是跟着船队继续向西,进入茫茫五千里毫无停靠之地的海域,很可能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