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节
朱允炆有老爹,但老爹死的早,他爷爷地直接隔代传位,让他二十出头就接管了这个庞大的帝国。
而自己呢,若不是老爹拼了命造了反,现在还是高丽呢,即便是有了李氏王朝,自己要上位,还来了两次王子之乱,杀这个弟弟,杀那个哥哥,逼迫自己父亲,这才有了王位。
朱允炆不知道李芳远在想什么,如果知道了,估计能踢死他,老爹死得早可不是什么好事,隔代传位更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几个叔叔还生龙活虎,若不是自己来到了大明,估计朱老四已经找你要火者吃泡菜了。
李芳远是一个言语目的性更强的人,寒暄几句之后,就开始与朱允炆交涉重要问题:“今年年中,明军大规模用兵东北,清剿了不臣女真部落。在清剿战争结束之后,依旧大规模屯兵东北,甚至还有闯关东的移民计划。天朝大皇帝,明军如此作为,让身为国王的我极是担忧,日夜难眠。”
朱允炆笑着安抚:“朝廷用兵东北,设置卫所,只是为了开发东北,绝无其他意图。虽说建州卫所距离朝……鲜边境颇近,但你们无需担忧,朕可以向你保证,只要朝……鲜王室与百姓视大明为宗主国,友好以待,大明将践行承诺,永不用兵于朝……鲜。”
李芳远等的就是这句承诺,抓住机会,连忙说:“愿与天朝大皇帝签下文书,立下碑文,昭示后人。”
对于如此急切的李芳远,朱允炆很是可以理解。
东北已经不是三年前的东北了,更不是洪武时期的东北,羁縻之策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朝廷直接控制的卫所。
林立的卫所,让明廷与朝……鲜之间再没有中间缓冲区域,成为了真主接壤的邻居,这个接壤,就隔着一条鸭绿江。
鸭绿江有宽有窄,最窄的地方就几步远,说句不客气的,一个撑杆跳都能过去,都不需要用船。这也意味着,大明想要进入朝……鲜,手续都不需要办,招呼也不需要打,砍一根竹子,嗖得就过去了。
如果是调皮捣蛋的家伙进去了,还好说,抓住打一顿或遣送回去。如果是带着刀子的军队过去了……
不怪李芳远一直担忧,也不怪他们睡不好觉。
对于朝……鲜,朱允炆并没有夺取的心思,那里历史上不是大明的威胁,历史之后,想来也不会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明控制了大东北、库页岛、大琉球群岛,同时还拥有对马岛、壹岐岛的主权,未来也将彻底解决东海里四个岛的问题。
当整个东海与诸多岛屿都在大明的控制之下时,朝……鲜半岛取或不取,已不重要,他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彻底的臣服。
所以,朱允炆答应了李芳远,缔结了《大明宗主国与朝……鲜藩属国和平文书》,在《文书》中,朱允炆明确明廷不对朝……鲜用兵,并约定搭建鸭绿江大桥,共通贸易。
李芳远得到了最想得到的承诺,终于放心下来,并渴望得到大明天子的支持,振兴朝……鲜造船业。
朱允炆决定将大福船的技术交给朝……鲜,作为交换,将济州岛的港口租借给大明水师二十年。
河仑劝说李芳远不要答应,毕竟租借出去容易,收回来太难,济州岛是朝……鲜最大的马场,丢不得。李从茂也认为租借港口不可考虑,就像是大明不会租借给朝……鲜浏家港一样。
但李芳远清楚,凭借着大明水师的实力,尤其是其掌握了极为神秘且先进的蒸汽机技术之后,明军已想要前往对马岛、壹岐岛等,已不需要中转站,济州岛的港口租给明军水师,更多是作为后勤基地,为更大规模的进入日本做准备。
倭人垃圾,杀了不少朝……鲜百姓,既然大明想要收拾他们,自己没有道理反对。
即便是二十年之后,明军霸占着济州岛的港口不走,那也只是一个港口区域,不会是整个济州岛。何况二十年之后,大明国力到了哪一种程度已很难说,他们拥有更多更大的岛屿,又怎么可能会因一个小小的济州岛与朝……鲜起冲突?
现在的朝……鲜,最需要的是航海技术,是航海的造船技术。如今大明市场如此之大,商贸利益如此之大,若不能把握住机会进入大明,想要振兴朝……鲜国内谈何容易?
权衡利弊,思虑长远之后,李芳远决定答应朱允炆的条件,租济州岛港口及周围方圆十里给大明。
考虑到未来退租困难,李芳远要求在租借合约中加入一条:
二十年之后不续约,明军自主退出济州岛。
朱允炆对于李芳远的小心思并不介意,与李芳远签下了租借合约,并命令水师都督府的李坚具名加印。
工部抬来了大福船的制造图纸,并按照朱允炆的安排,选择三十名优秀船匠,帮助朝……鲜打造大福船为主的水师与贸易船队。
李坚兴奋极了,拥有了济州岛港口,水师完全可以深入东海,在对马岛以西设置一个桥头堡,并在这里储备大量后勤物资,完全不需要担心日后进取日本四岛时的后勤补给。
至于大福船的技术,给朝……鲜不要紧。这种技术朝廷正在一步步淘汰,二十年之后,纯铁船应会成为主流,大福船这些木头船,还是交给朝……鲜玩去吧。
李芳远希望获取蒸汽机的技术,甚至愿意将济州岛租给大明一百年,朱允炆没有直接拒绝李芳远,而是给了李芳远一个希望:“十年之后,蒸汽机技术可以转给朝……鲜,换取济州岛港口的延期租借。”
李芳远很是无奈,但也清楚,蒸汽机技术目前还是大明保密程度极高的一项技术,它们的应用只存在于朝廷内部,甚至有些衙署使用了蒸汽机,但维修、故障排查,都是匠学院的人负责。
一路走,一路打探消息,让李芳远对大明了解更深,可到了京师才发现,最深的东西,都隐藏了起来,想要获得都不可能。
经过《宗藩文书》与《租借条约》,大明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随后不久,瓦剌把秃孛罗带五百人规模的庞大使团进入京师。
没两日,南洋诸国使臣纷纷入京。
真腊国王奔哈·亚,带队一百二十三人;占城国王占巴的赖,带队二百二十人;暹罗国王昙摩罗阇三世·赛卢泰,带队三百六十余人;满者伯夷国王维卡拉玛瓦哈纳,带队两百八十人;苏门答腊国王苏丹罕阿必镇,带队三百一十六人;渤泥国王艾哈迈德,带队一百七十二人。
除了南洋六国国王亲自带队外,还有满剌加王子,带队二百一十八人,吕宋王子,带队七十六人,爪哇王子,带队六十八人,南巫里王子,带队五十二人。
一个个堪称庞大的使团进入京师,让日常很空的会同馆顿时无法安置下来,礼部申请之后,趁着国子监放寒假,征用了一批屋舍。
如此多的国王亲至,引起了朝廷文臣的风骚……情绪,一个个化身为诗人,放浪形骸于诗词歌赋之中,开始讴歌建文皇帝、建文朝代。
这些事,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就连京师中的耆老,也摁着自己孙子的脑袋,说一句:“七十年不见如此盛况,大明威武。”
想想也是,洪武大帝开国三十余年中,虽招抚了一众藩属国,确定了宗藩关系,但数量不及建文朝,国王亲自来京师的,更不如建文朝。
虽然朱允炆比不上朱元璋的英明神武,比不上他重兴汉人,入主中原,开国立国的丰功伟绩,但至少在外交上,在海事上,在对外关系上,在大明国威与影响力上,超出了洪武!
建文皇帝,用了九年时间,将大明的威名传播到了另一个高度,而支撑这个高度的,是大明水师,是几次征战,是锐意进取,是革故鼎,是一次次牺牲与史无前例的壮举。
大明边疆众国与势力,几乎全部派遣人员抵达了大明京师,属于大明大外交的舞台,已然搭建起来!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舍人黄淮的远见
在所有的使团中,瓦剌的使团规模最大。
把秃孛罗之所以带了五百多人,并不完全是来大明混吃混喝的,而是因为瓦剌与鞑靼交手没多久,生怕在路上被人干掉,这才多带了点精锐。
大明从把秃孛罗口中得知了鬼力赤被阿鲁台杀掉,改立本雅失里为大汗的消息。
朱允炆、徐辉祖、铁铉等人终于明白了阿鲁台为何会在打瓦剌不成之后,进攻威虏城,这是想在本雅失里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想告诉本雅失里自己才是他恢复大元,重兴正统的唯一选择。
只不过,阿鲁台选错了对象。
瓦剌这些年一直在休养生息,带头的还是马哈木这个阴狠的家伙,轻易赢不了。打大明,更是不智的选择。
兵部审时度势,上书建议联合瓦剌,借力收拾鞑靼。
解缙、杨士奇、徐辉祖、杨荣等人,对兵部的建议十分支持。这种方略不需要大明出多少力,就能将本雅失里、阿鲁台收拾一顿,报一箭之仇。
舍人黄淮整理着武英殿的图书,朱允炆看的书很杂,前朝史书,星象天文,地理志怪,小说戏剧等都有,时不时桌案上就堆起一摞书。
收拾走了,放入书柜中一时找不到又是费心。
听说上一个武英殿舍人就是因为总也记不住图书放在哪里,皇上要找书,半天也找不出来被调出去的。
黄淮进入武英殿,也不过只有两个月。为了整理好图书、图册,黄淮使用了国子监图书馆藏的方式,分门别类,编写序列,明栏彰目,让图书、册页查找变得极是简单。
“黄淮,将《大元一统志》第三卷 找出来。”
朱允炆批阅过一封奏折,将毛笔搁置在砚台。
黄淮很快便找出《大元一统志》第三卷 ,呈送给朱允炆。
朱允炆翻看着《大元一统志》,对垂手听差的黄淮说:“黄淮,你认为我朝是否有必要,修一部舆地图经,地理总志?”
黄淮深吸了一口气,自洪武年三十年中进士以来,至今已有十年。
十年来,官场沉浮,风云不断,内阁官员都换了几茬,各种人才不断涌现,而偏偏自己,始终被埋没。
建文皇帝不缺人才,他有解缙这个大才子,杨士奇这个精明老道的人作内阁大臣,有铁铉、蹇义、郑赐等这些实干重臣,更有杨荣、李……志刚、胡濙、金幼孜、宣青书等一批新秀。
想要出头,何其难。
但黄淮还是找到了可能,那就是去国子监进修。黄淮心怀大志,不甘埋没,请旨至国子监学习得到批准,历两年时间,完成国子监所有课业,起用为武英殿舍人。
武英殿,是建文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
前任舍人不敢多言,虽兢兢业业,用心侍奉,但只有服从办事,从未有过建言。现在建文皇帝抛出了问题,不,是给了机会,自己怎么能错过?
黄淮定了定心神,认真地回道:“皇上,臣以为凡国大国强,当少不得地理总志。唐时有《元和郡县图志》,宋人编有宋代《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这前元,也著了《大元一统志》。我大明国土广袤,已超盛唐,又收诸岛与飞地,大兴海业,当编舆图,记述天下诸地,以示万民,知晓疆域所辖,激士民精神。”
朱允炆看着信手拈来,奏对轻松的黄淮,微微点了点头:“往前追溯,各朝地理总志,舆图文本,多有谬误。大明若要修地理总志,当以精准为要。可朝廷上下,熟悉地理的人才并不多。”
黄淮明白地理总志编写的困难,时代变迁之下,有些山还是那座山,可有些河已不是最初的河,府县的设定也大有不同,特别是大明收了大东北、大西北、交趾与东海、南洋诸岛,想要记述其中地理要点,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绝非是容易事。
但黄淮有办法,进言道:“臣以为,地理总志的编写,应以实际见闻、走访实察为基。若选一二人负责,定少不了谬误。不妨将此事列为朝廷大事,分派给地方府学、县学、社学,由先生组成编纂队伍,形成地方地理总志,之后集于朝廷汇编、审核与勘校。”
朱允炆笑了。
黄淮是个人才,他懂得如何将一个繁琐的事务分解。
朱允炆记在心中,然后翻看《大元一统志》,看着草原方面的论述,问:“内阁、兵部等人都建议联合瓦剌,以瓦剌为矛,收拾鞑靼。你意下如何?”
黄淮凝眸,这是一个极要命的问题。
要知兵部、五军都督府与内阁官员,可谓朝廷肱股之臣,位高权重。若是赞同他们,自是好说,若是反对他们,后果难料,万一被人听去,说一句黄淮与内阁大臣意见相左之类的话,说不得二天就要收拾铺盖走人。
黄淮是一个有主见且有远见的人,不愿意趋炎附势,更不想屈从权威,思虑再三,才凝重地说:“臣所知有限,对国之大事不敢擅言,只有一二想法,希望皇上可以多加考量。”
朱允炆对谨慎的黄淮说:“但说无妨。”
黄淮瞥了一眼屏风上的山川舆图,然后说:“瓦剌与鞑靼本是一家,共主草原,因元廷崩溃,内部混乱,大汗被杀,这才分裂为西部瓦剌、东部鞑靼。鞑靼也好,瓦剌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野心,那就是一统草原。”
“现如今瓦剌势本就强过鞑靼,朝臣依旧进言支持瓦剌,以加大对鞑靼的征讨,其后果很可能是鞑靼式微,一蹶不振,最终瓦剌控制草原。草原一家之后,定会南下,于我朝大不利。微臣以为,当放下威虏城之事,不过于弱化鞑靼,不给予瓦剌过多支持,让鞑靼牵制瓦剌,两虎相斗,方能两败俱伤。”
朱允炆思索着。
显然,兵部希望借瓦剌先收拾鞑靼,最后朝廷出手,解决瓦剌,实现对草原的控制,采取的是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的策略。
而黄淮的建议,则是鹬蚌相争,放任瓦剌与鞑靼斗来斗去,最终大明充当渔翁一窝端。
兵部的策略可能见效更快,但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让瓦剌坐大,反而对最后决战带来困难。黄淮的策略见效更慢,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看到同时削弱的鞑靼与瓦剌,好处是两个冤家都不强,大明收拾一个之后,还可以轻松收拾另一个。
黄淮见朱允炆不言语,加了一句:“未迁都,不宜远征。”
朱允炆深深看着黄淮,重重点头。
自建文五年确定迁都事宜,开始营造新都,至今已过去四年,虽有运河、海运之便利,各种物料运输便利,然新都营造千头万绪,工程浩繁,规制严苛,标准极高,想要完工,尚需要五六年之久。
若大明选择支持瓦剌,武装瓦剌,壮大瓦剌,那鞑靼很可能支撑不了三年。但三年时间,大明的主力依旧在南方,一旦远征,耗费必大。
成本高点,以大明的财政、国力,并非不可承受。
可问题是,三年时间,京军中战马数量尚不足以形成对草原势力的全面压制,一旦深入草原,瓦剌与鞑靼跑了,明军主力很可能追不上,远征无功,若追击的军士过少,又会被反杀,损兵折将。
收拾草原,关键在战马。
按照朱棣、铁铉、杨荣、徐辉祖等人的想法,要彻底降服草原,消灭瓦剌与鞑靼,实现对草原的真正控制,至少需要十万精骑。
鞑靼与瓦剌已经吃过捕鱼儿海的亏了,也吃过宁王、朱棣的亏,他们现在的巡哨已经放到三百里之外了,想要效仿蓝玉,遇到一个风沙天,抹黑悄悄地赶过去,一网打尽对方主力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再说了,马哈木是一匹狼,阿鲁台是一头鹰,他们可都不是脱古思帖木儿,不会给明军偷袭的机会了。
要终结草原,唯有借助骑兵,以骑兵战胜骑兵。
只不过大明的骑兵,将是机动性突出的骑炮兵,而瓦剌、鞑靼的骑兵,依旧是骑兵。
朱允炆听从了黄淮的建议,驳回了兵部支持瓦剌的文书,“网开一面”的放过了鞑靼,对于把秃孛罗的请求,只批准了在西疆省设置互市的请求。
把秃孛罗再一次请求将《大明与瓦剌和平共处盟约》延期,兵部以到期之后才可办理延期为由推掉。这一份盟约是五年期,距离结束的建文十二年初,只有两年时间了。
而自己呢,若不是老爹拼了命造了反,现在还是高丽呢,即便是有了李氏王朝,自己要上位,还来了两次王子之乱,杀这个弟弟,杀那个哥哥,逼迫自己父亲,这才有了王位。
朱允炆不知道李芳远在想什么,如果知道了,估计能踢死他,老爹死得早可不是什么好事,隔代传位更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几个叔叔还生龙活虎,若不是自己来到了大明,估计朱老四已经找你要火者吃泡菜了。
李芳远是一个言语目的性更强的人,寒暄几句之后,就开始与朱允炆交涉重要问题:“今年年中,明军大规模用兵东北,清剿了不臣女真部落。在清剿战争结束之后,依旧大规模屯兵东北,甚至还有闯关东的移民计划。天朝大皇帝,明军如此作为,让身为国王的我极是担忧,日夜难眠。”
朱允炆笑着安抚:“朝廷用兵东北,设置卫所,只是为了开发东北,绝无其他意图。虽说建州卫所距离朝……鲜边境颇近,但你们无需担忧,朕可以向你保证,只要朝……鲜王室与百姓视大明为宗主国,友好以待,大明将践行承诺,永不用兵于朝……鲜。”
李芳远等的就是这句承诺,抓住机会,连忙说:“愿与天朝大皇帝签下文书,立下碑文,昭示后人。”
对于如此急切的李芳远,朱允炆很是可以理解。
东北已经不是三年前的东北了,更不是洪武时期的东北,羁縻之策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朝廷直接控制的卫所。
林立的卫所,让明廷与朝……鲜之间再没有中间缓冲区域,成为了真主接壤的邻居,这个接壤,就隔着一条鸭绿江。
鸭绿江有宽有窄,最窄的地方就几步远,说句不客气的,一个撑杆跳都能过去,都不需要用船。这也意味着,大明想要进入朝……鲜,手续都不需要办,招呼也不需要打,砍一根竹子,嗖得就过去了。
如果是调皮捣蛋的家伙进去了,还好说,抓住打一顿或遣送回去。如果是带着刀子的军队过去了……
不怪李芳远一直担忧,也不怪他们睡不好觉。
对于朝……鲜,朱允炆并没有夺取的心思,那里历史上不是大明的威胁,历史之后,想来也不会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明控制了大东北、库页岛、大琉球群岛,同时还拥有对马岛、壹岐岛的主权,未来也将彻底解决东海里四个岛的问题。
当整个东海与诸多岛屿都在大明的控制之下时,朝……鲜半岛取或不取,已不重要,他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彻底的臣服。
所以,朱允炆答应了李芳远,缔结了《大明宗主国与朝……鲜藩属国和平文书》,在《文书》中,朱允炆明确明廷不对朝……鲜用兵,并约定搭建鸭绿江大桥,共通贸易。
李芳远得到了最想得到的承诺,终于放心下来,并渴望得到大明天子的支持,振兴朝……鲜造船业。
朱允炆决定将大福船的技术交给朝……鲜,作为交换,将济州岛的港口租借给大明水师二十年。
河仑劝说李芳远不要答应,毕竟租借出去容易,收回来太难,济州岛是朝……鲜最大的马场,丢不得。李从茂也认为租借港口不可考虑,就像是大明不会租借给朝……鲜浏家港一样。
但李芳远清楚,凭借着大明水师的实力,尤其是其掌握了极为神秘且先进的蒸汽机技术之后,明军已想要前往对马岛、壹岐岛等,已不需要中转站,济州岛的港口租给明军水师,更多是作为后勤基地,为更大规模的进入日本做准备。
倭人垃圾,杀了不少朝……鲜百姓,既然大明想要收拾他们,自己没有道理反对。
即便是二十年之后,明军霸占着济州岛的港口不走,那也只是一个港口区域,不会是整个济州岛。何况二十年之后,大明国力到了哪一种程度已很难说,他们拥有更多更大的岛屿,又怎么可能会因一个小小的济州岛与朝……鲜起冲突?
现在的朝……鲜,最需要的是航海技术,是航海的造船技术。如今大明市场如此之大,商贸利益如此之大,若不能把握住机会进入大明,想要振兴朝……鲜国内谈何容易?
权衡利弊,思虑长远之后,李芳远决定答应朱允炆的条件,租济州岛港口及周围方圆十里给大明。
考虑到未来退租困难,李芳远要求在租借合约中加入一条:
二十年之后不续约,明军自主退出济州岛。
朱允炆对于李芳远的小心思并不介意,与李芳远签下了租借合约,并命令水师都督府的李坚具名加印。
工部抬来了大福船的制造图纸,并按照朱允炆的安排,选择三十名优秀船匠,帮助朝……鲜打造大福船为主的水师与贸易船队。
李坚兴奋极了,拥有了济州岛港口,水师完全可以深入东海,在对马岛以西设置一个桥头堡,并在这里储备大量后勤物资,完全不需要担心日后进取日本四岛时的后勤补给。
至于大福船的技术,给朝……鲜不要紧。这种技术朝廷正在一步步淘汰,二十年之后,纯铁船应会成为主流,大福船这些木头船,还是交给朝……鲜玩去吧。
李芳远希望获取蒸汽机的技术,甚至愿意将济州岛租给大明一百年,朱允炆没有直接拒绝李芳远,而是给了李芳远一个希望:“十年之后,蒸汽机技术可以转给朝……鲜,换取济州岛港口的延期租借。”
李芳远很是无奈,但也清楚,蒸汽机技术目前还是大明保密程度极高的一项技术,它们的应用只存在于朝廷内部,甚至有些衙署使用了蒸汽机,但维修、故障排查,都是匠学院的人负责。
一路走,一路打探消息,让李芳远对大明了解更深,可到了京师才发现,最深的东西,都隐藏了起来,想要获得都不可能。
经过《宗藩文书》与《租借条约》,大明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随后不久,瓦剌把秃孛罗带五百人规模的庞大使团进入京师。
没两日,南洋诸国使臣纷纷入京。
真腊国王奔哈·亚,带队一百二十三人;占城国王占巴的赖,带队二百二十人;暹罗国王昙摩罗阇三世·赛卢泰,带队三百六十余人;满者伯夷国王维卡拉玛瓦哈纳,带队两百八十人;苏门答腊国王苏丹罕阿必镇,带队三百一十六人;渤泥国王艾哈迈德,带队一百七十二人。
除了南洋六国国王亲自带队外,还有满剌加王子,带队二百一十八人,吕宋王子,带队七十六人,爪哇王子,带队六十八人,南巫里王子,带队五十二人。
一个个堪称庞大的使团进入京师,让日常很空的会同馆顿时无法安置下来,礼部申请之后,趁着国子监放寒假,征用了一批屋舍。
如此多的国王亲至,引起了朝廷文臣的风骚……情绪,一个个化身为诗人,放浪形骸于诗词歌赋之中,开始讴歌建文皇帝、建文朝代。
这些事,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就连京师中的耆老,也摁着自己孙子的脑袋,说一句:“七十年不见如此盛况,大明威武。”
想想也是,洪武大帝开国三十余年中,虽招抚了一众藩属国,确定了宗藩关系,但数量不及建文朝,国王亲自来京师的,更不如建文朝。
虽然朱允炆比不上朱元璋的英明神武,比不上他重兴汉人,入主中原,开国立国的丰功伟绩,但至少在外交上,在海事上,在对外关系上,在大明国威与影响力上,超出了洪武!
建文皇帝,用了九年时间,将大明的威名传播到了另一个高度,而支撑这个高度的,是大明水师,是几次征战,是锐意进取,是革故鼎,是一次次牺牲与史无前例的壮举。
大明边疆众国与势力,几乎全部派遣人员抵达了大明京师,属于大明大外交的舞台,已然搭建起来!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舍人黄淮的远见
在所有的使团中,瓦剌的使团规模最大。
把秃孛罗之所以带了五百多人,并不完全是来大明混吃混喝的,而是因为瓦剌与鞑靼交手没多久,生怕在路上被人干掉,这才多带了点精锐。
大明从把秃孛罗口中得知了鬼力赤被阿鲁台杀掉,改立本雅失里为大汗的消息。
朱允炆、徐辉祖、铁铉等人终于明白了阿鲁台为何会在打瓦剌不成之后,进攻威虏城,这是想在本雅失里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想告诉本雅失里自己才是他恢复大元,重兴正统的唯一选择。
只不过,阿鲁台选错了对象。
瓦剌这些年一直在休养生息,带头的还是马哈木这个阴狠的家伙,轻易赢不了。打大明,更是不智的选择。
兵部审时度势,上书建议联合瓦剌,借力收拾鞑靼。
解缙、杨士奇、徐辉祖、杨荣等人,对兵部的建议十分支持。这种方略不需要大明出多少力,就能将本雅失里、阿鲁台收拾一顿,报一箭之仇。
舍人黄淮整理着武英殿的图书,朱允炆看的书很杂,前朝史书,星象天文,地理志怪,小说戏剧等都有,时不时桌案上就堆起一摞书。
收拾走了,放入书柜中一时找不到又是费心。
听说上一个武英殿舍人就是因为总也记不住图书放在哪里,皇上要找书,半天也找不出来被调出去的。
黄淮进入武英殿,也不过只有两个月。为了整理好图书、图册,黄淮使用了国子监图书馆藏的方式,分门别类,编写序列,明栏彰目,让图书、册页查找变得极是简单。
“黄淮,将《大元一统志》第三卷 找出来。”
朱允炆批阅过一封奏折,将毛笔搁置在砚台。
黄淮很快便找出《大元一统志》第三卷 ,呈送给朱允炆。
朱允炆翻看着《大元一统志》,对垂手听差的黄淮说:“黄淮,你认为我朝是否有必要,修一部舆地图经,地理总志?”
黄淮深吸了一口气,自洪武年三十年中进士以来,至今已有十年。
十年来,官场沉浮,风云不断,内阁官员都换了几茬,各种人才不断涌现,而偏偏自己,始终被埋没。
建文皇帝不缺人才,他有解缙这个大才子,杨士奇这个精明老道的人作内阁大臣,有铁铉、蹇义、郑赐等这些实干重臣,更有杨荣、李……志刚、胡濙、金幼孜、宣青书等一批新秀。
想要出头,何其难。
但黄淮还是找到了可能,那就是去国子监进修。黄淮心怀大志,不甘埋没,请旨至国子监学习得到批准,历两年时间,完成国子监所有课业,起用为武英殿舍人。
武英殿,是建文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
前任舍人不敢多言,虽兢兢业业,用心侍奉,但只有服从办事,从未有过建言。现在建文皇帝抛出了问题,不,是给了机会,自己怎么能错过?
黄淮定了定心神,认真地回道:“皇上,臣以为凡国大国强,当少不得地理总志。唐时有《元和郡县图志》,宋人编有宋代《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这前元,也著了《大元一统志》。我大明国土广袤,已超盛唐,又收诸岛与飞地,大兴海业,当编舆图,记述天下诸地,以示万民,知晓疆域所辖,激士民精神。”
朱允炆看着信手拈来,奏对轻松的黄淮,微微点了点头:“往前追溯,各朝地理总志,舆图文本,多有谬误。大明若要修地理总志,当以精准为要。可朝廷上下,熟悉地理的人才并不多。”
黄淮明白地理总志编写的困难,时代变迁之下,有些山还是那座山,可有些河已不是最初的河,府县的设定也大有不同,特别是大明收了大东北、大西北、交趾与东海、南洋诸岛,想要记述其中地理要点,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绝非是容易事。
但黄淮有办法,进言道:“臣以为,地理总志的编写,应以实际见闻、走访实察为基。若选一二人负责,定少不了谬误。不妨将此事列为朝廷大事,分派给地方府学、县学、社学,由先生组成编纂队伍,形成地方地理总志,之后集于朝廷汇编、审核与勘校。”
朱允炆笑了。
黄淮是个人才,他懂得如何将一个繁琐的事务分解。
朱允炆记在心中,然后翻看《大元一统志》,看着草原方面的论述,问:“内阁、兵部等人都建议联合瓦剌,以瓦剌为矛,收拾鞑靼。你意下如何?”
黄淮凝眸,这是一个极要命的问题。
要知兵部、五军都督府与内阁官员,可谓朝廷肱股之臣,位高权重。若是赞同他们,自是好说,若是反对他们,后果难料,万一被人听去,说一句黄淮与内阁大臣意见相左之类的话,说不得二天就要收拾铺盖走人。
黄淮是一个有主见且有远见的人,不愿意趋炎附势,更不想屈从权威,思虑再三,才凝重地说:“臣所知有限,对国之大事不敢擅言,只有一二想法,希望皇上可以多加考量。”
朱允炆对谨慎的黄淮说:“但说无妨。”
黄淮瞥了一眼屏风上的山川舆图,然后说:“瓦剌与鞑靼本是一家,共主草原,因元廷崩溃,内部混乱,大汗被杀,这才分裂为西部瓦剌、东部鞑靼。鞑靼也好,瓦剌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野心,那就是一统草原。”
“现如今瓦剌势本就强过鞑靼,朝臣依旧进言支持瓦剌,以加大对鞑靼的征讨,其后果很可能是鞑靼式微,一蹶不振,最终瓦剌控制草原。草原一家之后,定会南下,于我朝大不利。微臣以为,当放下威虏城之事,不过于弱化鞑靼,不给予瓦剌过多支持,让鞑靼牵制瓦剌,两虎相斗,方能两败俱伤。”
朱允炆思索着。
显然,兵部希望借瓦剌先收拾鞑靼,最后朝廷出手,解决瓦剌,实现对草原的控制,采取的是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的策略。
而黄淮的建议,则是鹬蚌相争,放任瓦剌与鞑靼斗来斗去,最终大明充当渔翁一窝端。
兵部的策略可能见效更快,但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让瓦剌坐大,反而对最后决战带来困难。黄淮的策略见效更慢,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看到同时削弱的鞑靼与瓦剌,好处是两个冤家都不强,大明收拾一个之后,还可以轻松收拾另一个。
黄淮见朱允炆不言语,加了一句:“未迁都,不宜远征。”
朱允炆深深看着黄淮,重重点头。
自建文五年确定迁都事宜,开始营造新都,至今已过去四年,虽有运河、海运之便利,各种物料运输便利,然新都营造千头万绪,工程浩繁,规制严苛,标准极高,想要完工,尚需要五六年之久。
若大明选择支持瓦剌,武装瓦剌,壮大瓦剌,那鞑靼很可能支撑不了三年。但三年时间,大明的主力依旧在南方,一旦远征,耗费必大。
成本高点,以大明的财政、国力,并非不可承受。
可问题是,三年时间,京军中战马数量尚不足以形成对草原势力的全面压制,一旦深入草原,瓦剌与鞑靼跑了,明军主力很可能追不上,远征无功,若追击的军士过少,又会被反杀,损兵折将。
收拾草原,关键在战马。
按照朱棣、铁铉、杨荣、徐辉祖等人的想法,要彻底降服草原,消灭瓦剌与鞑靼,实现对草原的真正控制,至少需要十万精骑。
鞑靼与瓦剌已经吃过捕鱼儿海的亏了,也吃过宁王、朱棣的亏,他们现在的巡哨已经放到三百里之外了,想要效仿蓝玉,遇到一个风沙天,抹黑悄悄地赶过去,一网打尽对方主力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再说了,马哈木是一匹狼,阿鲁台是一头鹰,他们可都不是脱古思帖木儿,不会给明军偷袭的机会了。
要终结草原,唯有借助骑兵,以骑兵战胜骑兵。
只不过大明的骑兵,将是机动性突出的骑炮兵,而瓦剌、鞑靼的骑兵,依旧是骑兵。
朱允炆听从了黄淮的建议,驳回了兵部支持瓦剌的文书,“网开一面”的放过了鞑靼,对于把秃孛罗的请求,只批准了在西疆省设置互市的请求。
把秃孛罗再一次请求将《大明与瓦剌和平共处盟约》延期,兵部以到期之后才可办理延期为由推掉。这一份盟约是五年期,距离结束的建文十二年初,只有两年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