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节
朱高炽认真地走了两步,哎呀,一个大红薯从袖子里掉了出来,脸不红,手不乱,弯腰捡了起来,直接说:“这农作物并非是其他国流入我朝,而是水师军士远赴不可知之地,历经生死取来之物,再冠以番字……”
陈性善站出来:“朱主事所言虽有理,但稍有偏颇。张骞西行,带来胡桃、胡萝卜等物,冠以胡字,只为说明此物源于何处。称番薯为番,百姓们也好知晓,其来自于海外之地,是水师将士拼了命取来的,而不致遗忘。”
朱允炆看向解缙、杨士奇。
解缙轻松地说:“不妨朝廷以番薯之名,民间以红薯、紫薯等颜色为论。既不忘本,也更能让百姓记住。”
朱允炆欣然答应:“那就这样定下吧。”
朱高炽笑着将红薯收起来,退至一旁,看得朱允炆很想踢他一脚,不想看这几个,看向铁铉、杨荣:“郑和水师封赏问题,需尽早厘定。除考虑其功劳外,还需考虑新种子的功业,不得寒了人心。”
铁铉站出来保证:“兵部将日夜轮休,争取在五日内拿出封赏方略,与水师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户部与内阁核对后,报与皇上。”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再次叮嘱:“牺牲的水师军士,应重恤。”
铁铉答应。
夏元吉一边高兴一边肉疼,高兴的是有这些新粮种,大明不敢说杜绝饥荒,但可以肯定一点,大明的救灾能力将远远加强,饥荒来时,死的人将会大幅减少,甚至是不死人!肉疼的是封赏事宜,郑和水师,整编两万六千人,一个人一百两,牺牲的重恤,这就是近三百万两。
户部的去年结余与铸币税所得,算是一下子要清空了。好在今年年景不错,老天没找麻烦,夏收可期,商业可期,总不致让户部困顿了。
朝会结束。
朱允炆在武英殿召见郑和。
郑和入殿行礼。
看着有些黑眼圈的郑和,朱允炆笑着说:“看来你这一夜未眠啊,怎么,回到家不习惯了?”
郑和见朱允炆亲和,放松下来:“皇上,久在船上,突然回到宫里是有些不适应,既没了大海的波涛起伏,也没了一群打鼾声,加上回家喜悦,有些睡不着,也不想睡。”
朱允炆体会过那种感觉,后世曾经的绿皮火车,一走几天几夜,到地方之后,睡觉都感觉大地在走。
“你们两个出来吧。”
朱允炆喊道。
郑和有些诧异,顺着朱允炆的目光看去,只见朱文奎、朱文垣两位皇子一前一后走来。
“见过先生。”
朱文奎、朱文垣作揖。
郑和有些不适应,连忙避开:“不敢当,不敢当。”
朱允炆安排内侍搬来椅子,示意郑和坐下:“没什么不敢当的,来,给朕这两个皇子讲讲海上的故事吧。”
郑和深深看着朱允炆,心头满是激动。
对皇子讲述海上故事,无异于引导皇子了解大海,知晓大海的富饶,知晓海外的世界,埋下一颗远航的种子,让他们拥有长远的目光。
更深层一点,建文皇帝是想要将航海事交给皇子,持续远航下去!
这是好事!
大明之外,有广袤的大陆,有富饶的矿产,有说不出名字的植物,有无穷尽的可能,若是皇子们不知道这些,对大海之事不上心,很可能在建文之后,大明航海事业将陷入停滞!
“好,好。”
郑和明白了朱允炆的用心,知道自己还有机会,还可能再次远航出海,不由得笑起来。
大海,我郑和与你是命中注定。
大海,我将再一次远航,探寻你的秘密。
大海,大明的船队将一代接一代,驰骋于深蓝之上!
郑和看着期待的朱文奎、朱文垣,脸色变得肃穆起来,直接切入到非洲西海岸:“我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甚至做好了十批船队仅有一批船队活着回来的准备……”
朱允炆看了看郑和与认真倾听的两个孩子,然后低头拿起一份奏折,这一份奏折是胡濙写的,题目是《请设东宫辅臣》。
胡濙认为,太子朱文奎已经有了基本的处理政务能力,但依旧年少,尚需约束与教导,然原詹事府的官员兼职不少,难免分心难以教导到位,应设更多的东宫辅臣。
詹事府官员兼职太多,这倒是真的。
比如姚广孝是詹事府少詹事,但他现在人在北平,督造新都。杨荣是左春坊大学士,但他还是兵部侍郎,现在兵部正忙,他也分身乏术,胡濙也是东宫官,任左春坊左中允,可他还是国子监司业,因为祭酒理李志刚在北平,监管北平国子监的营造事宜,南京国子监事实上是由胡濙负责……
整个詹事府的官员里,经常跟在朱文奎身边的只有两个人,即杨溥与金幼孜,但这两个人身上也有其他职务,杨溥在刑部有职务,金幼孜在都察院也有职务,有时候两头跑,也无法做到随时解惑。
自册立太子以来,朱允炆并没有设置太子三师、三少。
洪武年间,太祖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并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仅为兼官、加官及赠官。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务并无关系。
朱允炆考虑再三,三师可以作为虚职,封赏下去。但三少还是需要安排几个,杨荣、胡濙、姚广孝等人一时半会抽不开身。
郑和功劳甚大,为人正直,意志坚定,又有军略在身,作太子少保是合适的人选,加上他是宦官,可以陪朱文奎入宫左右陪伴。
至于太子少师的人选,恐怕还得解缙、杨士奇兼任了。太子少傅,就直接让杨溥、金幼孜担任了,至于詹事府官员,可在朝臣中选出。
朱允炆权衡定下之后,又拿出兵部奏折。
兵部任务最重的是厘清与评定水师军士功劳,定下封赏等级,而水师将官的功劳评定,虽然更是困难,但因人数少,反而并不繁琐。
铁铉建议封郑和为侯爵,朱能、张玉、骆冠英等为伯爵,因张玉牺牲,追封侯爵,其他将官封将军官衔。
朱允炆看着这一份简易奏报,很是不满意,兵部在封赏问题上,还是小气了太多。朱允炆提起笔,先将骆冠英的名字划掉,然后盯着张玉的名字,陷入沉思。
张玉走了,这对于大明水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他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军人,一心报国,生死无悔,他全程参与了南美洲的历险,只不过是在返航途中病逝。
封伯爵,追封侯爵?
这个建议很是不妥。
若张玉为伯爵,那张辅如何接班?
要知道张辅现在也是侯爵。
总不能让张辅丢了侯爵的帽子,去住伯爵的官邸吧?
朱允炆提笔批示:封赏各提一级,再议。
现在郑和、张玉他们的功劳还没有显现出来,毕竟种子还没有种下,果实还没有出来,许多人对大封赏心有顾虑,甚至还有官员建议只赏不封,等新粮食种出来看结果,再行封赏。这种方式稳妥,却容易寒了人心。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来呀,快活啊
一艘艘船停靠在通济门外的码头,一片鱼腥味传出。
在码头讨生活的伙计们有些郁闷,无他,码头被朝廷包了场,上午没活干了。一队队军士跑来,搬运着一筐筐鱼、虾、肉。
为了弥补伙计们的损失,官员竟然破天荒地“发钱”,虽不多,每名伙计二十文,抵往日多半天的工钱,这让众人热闹起来。
还有想浑水摸鱼捞好处的,结果连五个熟悉的人都认不得,被赶了出去。
朝廷宴请水师军士及其家眷,这一次宴请规模堪称宏大,足有四万人之众,这还是许多家眷只来了一人或两人。
奉天殿广场布置满了长桌、长凳,礼官引导着水师军士、家眷落座,一群家眷拘束不已,甚至还有些惶恐,连坐都坐不安稳。
礼部尚书陈性善看到这一幕,连忙宽慰:“你们都是有功军士的家眷,今日参加宴会,是庆功的,大可放开了吃喝,皇上说了,今日虽在宫内,却不追究诸位失礼之事。”
对于大型庆典,礼部自有章程,几万人落座,安排得满满当当,却又秩序井然。
内侍与宫女送上瓜果,酒水。
陈性善看了看时辰,安排内侍去请朱允炆。
朱允炆自不会缺席,带上朱文奎一起出现在奉天殿广场,看着挤满了广场的人,不由地苦笑,看来南京奉天殿广场还是小了一些,北平是应该设计一个大型广场,也好为日后大阅兵、大宴请留下空间。
虽是免礼,但水师将士与家眷还是纷纷站了起来。
朱允炆登至高台,对水师众将士与家眷喊道:“今儿没什么可说的,就一句话,放开了吃,放开了喝,今日你们是这奉天广场最尊贵的客人!”
陈性善差点晕倒,这么大排场,你好歹讲两句,这也太随意了吧……
“来呀,快活啊!”
骆冠英一嗓子嚎叫起来,跳起来站在凳子上,手里还拿着两根筷子敲打着。
陈性善瞪大眼珠子,这,你这是干嘛?
完了。
朱能也跳了起来,配合着骆冠英,喊道:“兄弟们,起来快活啊,风暴就是我们的木马,白鲨就是我们的猎物,远方就是我们的使命!”
郑和见状,眼有些发红,这是船上的号子,是在无数个日夜里,激奋人心的呼喊,是打起精神,让船员前进的口号!
回忆着往日里的一幕幕,郑和也不由地站起,喊道:“来呀,挂帆乘风,劈浪前行,看那黑云,由我来收服……”
陈性善看着乱糟糟的场面,一个个水师将士没半点分寸,没半点军士的肃穆样子,倒像是一群没规矩的海贼在这里喊叫着,这,咱们可是在奉天殿广场,可是大明礼仪最重的宫内……
“皇上……”
陈性善很是着急。
朱允炆笑着摆了摆手,看向朱文奎,朱文奎走到长桌面前,拿起一双筷子,敲打着喊道:“看那漩涡,吞噬无数,我还有使命,逆了这命也要前行,扬帆啊……”
这是郑和水师远航的歌。
朱文奎很喜欢这首没有名字的歌,看到这航海日志时,都哭了几次,跟着郑和学了好多次,今日宴会终是一鸣惊人。
水师将士看着参与进来的朱文奎,彻底放开了,一个个站起来喊叫着,原本的庄严肃穆一下子被冲得没了影子,转而被狂喊的热闹取代。
郑和拍桌子,朱能敲碗,骆冠英挥舞着筷子,沈伟站在凳子上跳舞,就连神医出身的匡愚、郁震也都摇头晃脑,嘴里嗯哼着。
“兄弟们,杀饭啊!”
万青林见光禄寺开始安排饭菜,扯着嗓子喊。
杀饭!
如同消灭一个个敌人,一个个艰难险阻,将它消灭殆尽!
水师航行,改了许多生活习惯与用语,更重视提振军心与士气,以适应枯燥而漫长的航行。
太子可以不顾身份,毕竟年纪还小,失点礼无所谓,可朱允炆毕竟是皇帝,没办法像骆冠英一样喊一嗓子“来呀,快活呀”,只好走入人群之中,与那些目瞪口呆的家眷们说笑两句,然后举杯共饮。
朱允炆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杯,只记得走到最后的时候脚步都站不稳了,强忍着难受,对军士家眷说:“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儿子,丈夫,世人也不会忘记他们,来,喝!”
内侍很是担忧,虽然给皇上的酒并不算烈,酒杯也浅,可这样一圈下来也有六百多杯啊,这么多水喝进去也让人受不了,何况是酒!
朱允炆喝醉走了,场面更是热闹起来。
光禄寺拿出花生、土豆、番薯等物,一桌上放一点点,一个人品尝一丢丢时,家眷们更是感动,至少知道了,自家的男人是为了这些可以活人无数的宝贝而牺牲的!
大宴会从上午持续至傍晚,宫里的好酒几乎搬空,光禄寺的厨子也彻底累瘫了,一干食材更是耗去无数,还得抓紧采购,要不然宫里的食材坚持不了两天……
陈性善站出来:“朱主事所言虽有理,但稍有偏颇。张骞西行,带来胡桃、胡萝卜等物,冠以胡字,只为说明此物源于何处。称番薯为番,百姓们也好知晓,其来自于海外之地,是水师将士拼了命取来的,而不致遗忘。”
朱允炆看向解缙、杨士奇。
解缙轻松地说:“不妨朝廷以番薯之名,民间以红薯、紫薯等颜色为论。既不忘本,也更能让百姓记住。”
朱允炆欣然答应:“那就这样定下吧。”
朱高炽笑着将红薯收起来,退至一旁,看得朱允炆很想踢他一脚,不想看这几个,看向铁铉、杨荣:“郑和水师封赏问题,需尽早厘定。除考虑其功劳外,还需考虑新种子的功业,不得寒了人心。”
铁铉站出来保证:“兵部将日夜轮休,争取在五日内拿出封赏方略,与水师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户部与内阁核对后,报与皇上。”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再次叮嘱:“牺牲的水师军士,应重恤。”
铁铉答应。
夏元吉一边高兴一边肉疼,高兴的是有这些新粮种,大明不敢说杜绝饥荒,但可以肯定一点,大明的救灾能力将远远加强,饥荒来时,死的人将会大幅减少,甚至是不死人!肉疼的是封赏事宜,郑和水师,整编两万六千人,一个人一百两,牺牲的重恤,这就是近三百万两。
户部的去年结余与铸币税所得,算是一下子要清空了。好在今年年景不错,老天没找麻烦,夏收可期,商业可期,总不致让户部困顿了。
朝会结束。
朱允炆在武英殿召见郑和。
郑和入殿行礼。
看着有些黑眼圈的郑和,朱允炆笑着说:“看来你这一夜未眠啊,怎么,回到家不习惯了?”
郑和见朱允炆亲和,放松下来:“皇上,久在船上,突然回到宫里是有些不适应,既没了大海的波涛起伏,也没了一群打鼾声,加上回家喜悦,有些睡不着,也不想睡。”
朱允炆体会过那种感觉,后世曾经的绿皮火车,一走几天几夜,到地方之后,睡觉都感觉大地在走。
“你们两个出来吧。”
朱允炆喊道。
郑和有些诧异,顺着朱允炆的目光看去,只见朱文奎、朱文垣两位皇子一前一后走来。
“见过先生。”
朱文奎、朱文垣作揖。
郑和有些不适应,连忙避开:“不敢当,不敢当。”
朱允炆安排内侍搬来椅子,示意郑和坐下:“没什么不敢当的,来,给朕这两个皇子讲讲海上的故事吧。”
郑和深深看着朱允炆,心头满是激动。
对皇子讲述海上故事,无异于引导皇子了解大海,知晓大海的富饶,知晓海外的世界,埋下一颗远航的种子,让他们拥有长远的目光。
更深层一点,建文皇帝是想要将航海事交给皇子,持续远航下去!
这是好事!
大明之外,有广袤的大陆,有富饶的矿产,有说不出名字的植物,有无穷尽的可能,若是皇子们不知道这些,对大海之事不上心,很可能在建文之后,大明航海事业将陷入停滞!
“好,好。”
郑和明白了朱允炆的用心,知道自己还有机会,还可能再次远航出海,不由得笑起来。
大海,我郑和与你是命中注定。
大海,我将再一次远航,探寻你的秘密。
大海,大明的船队将一代接一代,驰骋于深蓝之上!
郑和看着期待的朱文奎、朱文垣,脸色变得肃穆起来,直接切入到非洲西海岸:“我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甚至做好了十批船队仅有一批船队活着回来的准备……”
朱允炆看了看郑和与认真倾听的两个孩子,然后低头拿起一份奏折,这一份奏折是胡濙写的,题目是《请设东宫辅臣》。
胡濙认为,太子朱文奎已经有了基本的处理政务能力,但依旧年少,尚需约束与教导,然原詹事府的官员兼职不少,难免分心难以教导到位,应设更多的东宫辅臣。
詹事府官员兼职太多,这倒是真的。
比如姚广孝是詹事府少詹事,但他现在人在北平,督造新都。杨荣是左春坊大学士,但他还是兵部侍郎,现在兵部正忙,他也分身乏术,胡濙也是东宫官,任左春坊左中允,可他还是国子监司业,因为祭酒理李志刚在北平,监管北平国子监的营造事宜,南京国子监事实上是由胡濙负责……
整个詹事府的官员里,经常跟在朱文奎身边的只有两个人,即杨溥与金幼孜,但这两个人身上也有其他职务,杨溥在刑部有职务,金幼孜在都察院也有职务,有时候两头跑,也无法做到随时解惑。
自册立太子以来,朱允炆并没有设置太子三师、三少。
洪武年间,太祖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并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仅为兼官、加官及赠官。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务并无关系。
朱允炆考虑再三,三师可以作为虚职,封赏下去。但三少还是需要安排几个,杨荣、胡濙、姚广孝等人一时半会抽不开身。
郑和功劳甚大,为人正直,意志坚定,又有军略在身,作太子少保是合适的人选,加上他是宦官,可以陪朱文奎入宫左右陪伴。
至于太子少师的人选,恐怕还得解缙、杨士奇兼任了。太子少傅,就直接让杨溥、金幼孜担任了,至于詹事府官员,可在朝臣中选出。
朱允炆权衡定下之后,又拿出兵部奏折。
兵部任务最重的是厘清与评定水师军士功劳,定下封赏等级,而水师将官的功劳评定,虽然更是困难,但因人数少,反而并不繁琐。
铁铉建议封郑和为侯爵,朱能、张玉、骆冠英等为伯爵,因张玉牺牲,追封侯爵,其他将官封将军官衔。
朱允炆看着这一份简易奏报,很是不满意,兵部在封赏问题上,还是小气了太多。朱允炆提起笔,先将骆冠英的名字划掉,然后盯着张玉的名字,陷入沉思。
张玉走了,这对于大明水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他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军人,一心报国,生死无悔,他全程参与了南美洲的历险,只不过是在返航途中病逝。
封伯爵,追封侯爵?
这个建议很是不妥。
若张玉为伯爵,那张辅如何接班?
要知道张辅现在也是侯爵。
总不能让张辅丢了侯爵的帽子,去住伯爵的官邸吧?
朱允炆提笔批示:封赏各提一级,再议。
现在郑和、张玉他们的功劳还没有显现出来,毕竟种子还没有种下,果实还没有出来,许多人对大封赏心有顾虑,甚至还有官员建议只赏不封,等新粮食种出来看结果,再行封赏。这种方式稳妥,却容易寒了人心。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来呀,快活啊
一艘艘船停靠在通济门外的码头,一片鱼腥味传出。
在码头讨生活的伙计们有些郁闷,无他,码头被朝廷包了场,上午没活干了。一队队军士跑来,搬运着一筐筐鱼、虾、肉。
为了弥补伙计们的损失,官员竟然破天荒地“发钱”,虽不多,每名伙计二十文,抵往日多半天的工钱,这让众人热闹起来。
还有想浑水摸鱼捞好处的,结果连五个熟悉的人都认不得,被赶了出去。
朝廷宴请水师军士及其家眷,这一次宴请规模堪称宏大,足有四万人之众,这还是许多家眷只来了一人或两人。
奉天殿广场布置满了长桌、长凳,礼官引导着水师军士、家眷落座,一群家眷拘束不已,甚至还有些惶恐,连坐都坐不安稳。
礼部尚书陈性善看到这一幕,连忙宽慰:“你们都是有功军士的家眷,今日参加宴会,是庆功的,大可放开了吃喝,皇上说了,今日虽在宫内,却不追究诸位失礼之事。”
对于大型庆典,礼部自有章程,几万人落座,安排得满满当当,却又秩序井然。
内侍与宫女送上瓜果,酒水。
陈性善看了看时辰,安排内侍去请朱允炆。
朱允炆自不会缺席,带上朱文奎一起出现在奉天殿广场,看着挤满了广场的人,不由地苦笑,看来南京奉天殿广场还是小了一些,北平是应该设计一个大型广场,也好为日后大阅兵、大宴请留下空间。
虽是免礼,但水师将士与家眷还是纷纷站了起来。
朱允炆登至高台,对水师众将士与家眷喊道:“今儿没什么可说的,就一句话,放开了吃,放开了喝,今日你们是这奉天广场最尊贵的客人!”
陈性善差点晕倒,这么大排场,你好歹讲两句,这也太随意了吧……
“来呀,快活啊!”
骆冠英一嗓子嚎叫起来,跳起来站在凳子上,手里还拿着两根筷子敲打着。
陈性善瞪大眼珠子,这,你这是干嘛?
完了。
朱能也跳了起来,配合着骆冠英,喊道:“兄弟们,起来快活啊,风暴就是我们的木马,白鲨就是我们的猎物,远方就是我们的使命!”
郑和见状,眼有些发红,这是船上的号子,是在无数个日夜里,激奋人心的呼喊,是打起精神,让船员前进的口号!
回忆着往日里的一幕幕,郑和也不由地站起,喊道:“来呀,挂帆乘风,劈浪前行,看那黑云,由我来收服……”
陈性善看着乱糟糟的场面,一个个水师将士没半点分寸,没半点军士的肃穆样子,倒像是一群没规矩的海贼在这里喊叫着,这,咱们可是在奉天殿广场,可是大明礼仪最重的宫内……
“皇上……”
陈性善很是着急。
朱允炆笑着摆了摆手,看向朱文奎,朱文奎走到长桌面前,拿起一双筷子,敲打着喊道:“看那漩涡,吞噬无数,我还有使命,逆了这命也要前行,扬帆啊……”
这是郑和水师远航的歌。
朱文奎很喜欢这首没有名字的歌,看到这航海日志时,都哭了几次,跟着郑和学了好多次,今日宴会终是一鸣惊人。
水师将士看着参与进来的朱文奎,彻底放开了,一个个站起来喊叫着,原本的庄严肃穆一下子被冲得没了影子,转而被狂喊的热闹取代。
郑和拍桌子,朱能敲碗,骆冠英挥舞着筷子,沈伟站在凳子上跳舞,就连神医出身的匡愚、郁震也都摇头晃脑,嘴里嗯哼着。
“兄弟们,杀饭啊!”
万青林见光禄寺开始安排饭菜,扯着嗓子喊。
杀饭!
如同消灭一个个敌人,一个个艰难险阻,将它消灭殆尽!
水师航行,改了许多生活习惯与用语,更重视提振军心与士气,以适应枯燥而漫长的航行。
太子可以不顾身份,毕竟年纪还小,失点礼无所谓,可朱允炆毕竟是皇帝,没办法像骆冠英一样喊一嗓子“来呀,快活呀”,只好走入人群之中,与那些目瞪口呆的家眷们说笑两句,然后举杯共饮。
朱允炆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杯,只记得走到最后的时候脚步都站不稳了,强忍着难受,对军士家眷说:“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儿子,丈夫,世人也不会忘记他们,来,喝!”
内侍很是担忧,虽然给皇上的酒并不算烈,酒杯也浅,可这样一圈下来也有六百多杯啊,这么多水喝进去也让人受不了,何况是酒!
朱允炆喝醉走了,场面更是热闹起来。
光禄寺拿出花生、土豆、番薯等物,一桌上放一点点,一个人品尝一丢丢时,家眷们更是感动,至少知道了,自家的男人是为了这些可以活人无数的宝贝而牺牲的!
大宴会从上午持续至傍晚,宫里的好酒几乎搬空,光禄寺的厨子也彻底累瘫了,一干食材更是耗去无数,还得抓紧采购,要不然宫里的食材坚持不了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