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节
解缙苦涩不已,你这样,你儿子这样,确实,他们想肆无忌惮兼并土地怕是不太可能了。
杨士奇皱眉:“皇上,官员不兼并土地,那地方士绅……”
解缙打了个哆嗦,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不介意,自家地都退了,那些士绅凭啥还霸占着大量土地,比官员还多,到底谁是官?
朱允炆严肃地点了点头,说:“土地兼并必须遏制,官员不能放肆,士绅一样不能放肆,避免官员与士绅勾结,隐匿田产。在朝廷整顿完官吏田产之后,再着手处理地方士绅大族吧。考虑此事影响甚大,士绅方面应该限制多少田产,还需户部、内阁仔细厘定。”
杨士奇、解缙答应。
朱允炆看着一脸为难的解缙,凝重地说:“朕知道,此举会得罪许多人,但这种得罪人的事朕不做,谁来做?等到文奎继位,阻力恐怕更甚此时百倍。诸位要清楚,朕此举并非瘦天下而肥皇室,是在给大明打造地基!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有所牺牲!”
解缙明白这些道理,只不过朱允炆说得都太遥远,那些事,至少是一两百年之后的事了。
子孙后代?
没错,无数人活着考虑儿孙,但皇上啊,可没几个人会考虑儿孙的儿孙,太远了。没有几个人愿意牺牲眼前的利益,来换取四世孙、五世孙乃至十六世孙长远的利益。
规定田产数量,已经让许多官员吐血,你还想要动地方士绅,就不怕惹出大麻烦来?要知道一个县只有一个知县,但一个县却可以有几个士绅,几十个士绅!
朱允炆也明白这个举动的后果,在没有充分准备之前,不宜仓促对这些人动手,于是补充了句:“此事暂且搁置,待处理完官员田产之后再奏议,务必保密,不可泄露。”
解缙、杨士奇重重点头。
“继续吧。”
朱允炆看向铁铉。
铁铉拿出几份文书与一份试卷,递给朱文奎:“这一道题,考验的是推断,水师都督府出题。”
朱文奎接过,看向试卷,寥寥两行字:
基于这些材料,推断日本国北征朝鲜的大致时间。
朱文奎看向铁铉,又将目光投向水师都督府的李坚。
日本什么时候北征,安全局也没个准情报,让自己推断,如何推断得出来?
没办法,这是一次不容退避的考校。
朱文奎定了定心神,开始翻看文书,这些都是情报,来源不同,有来自安全局的,也有来自朝鲜的,还有来自阿伊努人的。
这些情报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日本足利幕府在准备北征,但都没有提到具体时间。
一炷香之后,朱文奎提笔作答。
铁铉接过试卷看了看,传阅给朱棣、徐辉祖、李坚,三人看过之后,皆微微点头。
杨士奇与解缙看过之后,将试卷呈给朱允炆。
朱允炆扫了一眼,看向朱文奎:“你认为足利义持将在五月渡海北征朝鲜。”
“是的。”
朱文奎认真地回答。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理由。”
朱文奎展开一份文书:“按照朝鲜、安全局与阿伊努人三方提供情报,足利义满还活着的时候,幕府所有兵力不过五万至七万之间,加上各地守护大名,其总兵力应不会超出二十万。可消息称,足利义持如今要征调三十万大军。”
朱允炆端起茶碗,安静地看着朱文奎。朱棣、徐辉祖等人也期待着。
朱文奎将文书放下,认真地说:“父皇与诸位先生教导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战争,都需倚仗后勤。对于日本国而言,其平时兵力并不多,骤然之间增加大量兵力,势必会导致后勤供应出现问题。他们若不想被后勤拖累,唯一的办法就是尽早出兵。”
“考虑日本国要征讨朝鲜国,必须走一段海路。而日本国又无蒸汽机船只,必须借助季风。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只能选择在秋日之前作战。所以,儿臣斗胆猜测,足利幕府极有可能会选择在五月出兵。”
朱允炆没有说话,而是看向朱棣、徐辉祖等人。
朱棣起身,询问:“四月至七月,朝鲜南部海域吹东南风,你为何不猜测六月或七月?”
李坚、徐辉祖连连点头。
朱文奎知道,父皇不喜欢无端揣测,需要给出依据的判断,缓缓说:“因为五月出征,六月与七月,可以稳固大后方,打造后勤仓库。若六月或七月出征,那留给后勤补充的时间就十分有限,无论作战顺利还是不顺利,都对局势不利。”
朱棣拍掌,转身看向朱允炆:“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太子才智过人,目光如炬。”
徐辉祖很是欣慰,看得出来,朱文奎虽然在处理政务上有些生疏,但在大事上并不糊涂,对事情判断有理有据。从这一点上来看,朱文奎比朝鲜王世子李褆好了几百倍。
朱允炆抬了抬手:“今日考核结束,几位先生对你都很满意,下去休息吧。”
朱文奎行礼离开武英殿。
朱允炆看向解缙、杨士奇:“太子能有今日,你们两位是用心的,还有詹事府的先生,都是功臣。”
解缙、杨士奇感动不已。
朱允炆看向朱棣,笑着说:“四叔,瞻基有十一二岁了吧,朕想让他入东宫,陪太子读书,你看如何?”
朱棣吃惊地看着朱允炆,从考核到国事,突然跳到家事上来,多少有些不适应。
让朱瞻基陪太子读书?
朱允炆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朱棣不明白朱允炆的想法,但知道这是孙子朱瞻基的机缘,连忙说:“臣代瞻基谢皇上。”
朱允炆满意地笑了笑:“瞻基聪颖好学,为人醇厚善良,朕很是喜欢,让他陪着太子,一来让他们兄弟亲近亲近,二来看着点太子,纠正太子过错。”
徐辉祖看着朱棣傻笑,一脸羡慕。
谁都知道,跟太子亲近绝对没坏处,说不得日后还能凭借着这一层关系给家族带来更大荣光。
杨士奇低着头沉思。
建文皇帝围绕着太子的安排不断增多,甚至开始让太子参与部分政务,可这些举动多少显得有些仓促与着急了。
虽说太祖时,朱标十五六岁接触过政务文书,但真正参与到政务之中,是在成年之后。
可朱文奎距离成年还五六年,建文皇帝也不过三十二出头。
一个年少活力,一个春秋鼎盛。
按理说,建文皇帝不需要如此过早过渡部分权利,或过早让太子真正接触政务,等个十年也不迟。可建文皇帝偏偏做了,在他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
“效仿太祖吗?”
杨士奇摸不清楚朱允炆的打算。
无疑,朱文奎是优秀的,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
朱文奎推测的日本国北征朝鲜时间,正是兵部、五军都督府等推断的时间。此时已是四月中旬,距离五月份不远了。
“皇上,臣请旨前往辽东或大宁。”
朱棣严肃地说。
朱允炆凝眸,命人挂出东北舆图。
徐辉祖介绍道:“据安全局与商人得到的情报,朵颜卫确实正在与鞑靼联系。只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朵颜卫的主要人物并没有前往鞑靼部落。但在三月中旬,朵颜卫的一名千户进入了哈剌温山,这应该是接触风险增加的证据。”
朱棣指着哈剌温山,又指了指朝鲜方向:“皇上,若日本国当真进攻朝鲜,此时朵颜卫又与鞑靼勾结,我们极有可能面临两线,甚至是三线作战的危险。此时臣领兵出关,有助于威慑朵颜卫与鞑靼,让其不敢轻举妄动。”
朱允炆盯着舆图,轻声问:“朵颜卫当真有造反的胆量吗?”
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睿智的朱高炽
朵颜卫、福余卫,对大明来说是相当特殊的存在。
说他们是大明的吧,大明不认可,他们自己也不认可。说他们不是大明的吧,还是大明不认可,他们自己也不认可。
事情就是如此诡异,朵颜卫就如同薛定谔的那只即死即活的猫,即是大明的又不是大明的。
当你将目光看向它时,它是大明的,绝对没错。
当你收回目光时,他不是大明的,这也没错。
朵颜卫、福余卫是洪武遗留问题,是老朱宽宏大量、收降纳降的元朝军队。
他们虽然臣服大明了,但有自己的住牧地与势力范围,说他们割据一方,丝毫不为过。可他们又在很多时候服从大明的调令,拿大明的钱,办大明的差,比如跟着宁王朱权曾打过鞑靼,历史上还曾跟着朱棣打过李景隆、铁铉。
这种特殊存在,加上他们部落本身的排外性,让大明无法彻底驯服。而他们身上流淌着蒙古人的血,与瓦剌、鞑靼即使不是一个祖先,也是一个部落里的,这也意味着他们随时可能背叛大明,至少大明是这样想的。
朱允炆盯着舆图,思量许久,终于拒绝了朱棣的请求:“大阅兵时,朵颜卫、福余卫首领都在,朕相信他们没胆量背叛大明,仓促出兵,反而会给他们施加太大压力,让他们错误判断朝廷要进剿,从而彻底倒向鞑靼。”
朱棣有些着急,连忙说:“可安全局已经发现了朵颜卫造反的迹象,再拖延下去,我们恐怕会失了先机。”
徐辉祖也进言:“皇上,有备无患。”
朱允炆摆了摆手,坚定地说:“朵颜卫的事就暂且放一放吧,现在主要是水师方面。李坚,你来说说,水师还需要什么……”
徐辉祖与朱棣有些无奈,也不好再说什么。
议事结束之后,朱棣闷闷不乐返回燕王府。
朱高炽听丘福说父亲似有烦恼,便带朱瞻基找来。
朱棣见到朱瞻基,顿时忘记烦恼,对朱高炽说:“今日皇上发了话,要让你做太子侍读,怎么样,高兴吗?”
朱瞻基眼神一亮,有些兴奋地说:“孙儿见过太子几次,听先生说起过,太子才智过人,机敏无双,未来定是一代明君,我愿意做他的伴读,看看他都会多少学问。”
朱高炽略一思索,也明白了朱允炆的打算,他应该是在给太子打班底吧,毕竟自己都挂职户部了,未来朱瞻基挂在六部或内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父亲,这是好事啊。”
朱高炽一脸堆笑。
朱棣微微点头:“瞻基能陪着太子,确实是好事。听闻太子最主要的学问并非来自解缙、杨士奇、杨溥等几位先生,而是来自建文皇帝。瞻基,你可要好好跟着学学,不可懈怠。”
朱瞻基欢喜答应,还嚷嚷着将好消息告诉娘亲,然后就跑了出去。
朱高炽看着父亲收敛了笑意,不由地问:“可是朝廷议事不顺?”
朱棣叹了一口气,指了指北面:“已经有不少迹象说明朵颜卫要勾结鞑靼,反出大明。我请旨出征北去,魏国公附议,可皇上依旧不准。炽儿,你说,建文皇帝素来主张先手,无论是安南胡氏,还是帖木儿,都是提前谋划。可如今国力昌盛,缘何又放不开手脚?”
朱高炽思忖一番,悠悠说:“朵颜卫若当真造反,确实是个麻烦。可父王,朵颜卫迟迟不造反,也是个麻烦啊……”
朱棣听闻,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缓缓起身,重重地说:“原来如此,我还以为皇上心软了!”
朱高炽瘸着走了两步,笑呵呵地说:“对敌人,皇上的心冷着呢。儿听闻到一些消息,说京军火药库都要被水师搬空了,联系到郑和、朱能、骆冠英等一干水师勋爵都不在京师,想来这一次战争,敌人会尤其惨烈吧。”
朱棣认真地看着朱高炽,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是啊,对敌人皇上的心很冷。看来,为父出征的时间也不会太远。”
朱高炽点了点头。
对待敌人,建文皇帝最擅长的不是招抚,不是怀柔,而是毁灭。
杨士奇皱眉:“皇上,官员不兼并土地,那地方士绅……”
解缙打了个哆嗦,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不介意,自家地都退了,那些士绅凭啥还霸占着大量土地,比官员还多,到底谁是官?
朱允炆严肃地点了点头,说:“土地兼并必须遏制,官员不能放肆,士绅一样不能放肆,避免官员与士绅勾结,隐匿田产。在朝廷整顿完官吏田产之后,再着手处理地方士绅大族吧。考虑此事影响甚大,士绅方面应该限制多少田产,还需户部、内阁仔细厘定。”
杨士奇、解缙答应。
朱允炆看着一脸为难的解缙,凝重地说:“朕知道,此举会得罪许多人,但这种得罪人的事朕不做,谁来做?等到文奎继位,阻力恐怕更甚此时百倍。诸位要清楚,朕此举并非瘦天下而肥皇室,是在给大明打造地基!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有所牺牲!”
解缙明白这些道理,只不过朱允炆说得都太遥远,那些事,至少是一两百年之后的事了。
子孙后代?
没错,无数人活着考虑儿孙,但皇上啊,可没几个人会考虑儿孙的儿孙,太远了。没有几个人愿意牺牲眼前的利益,来换取四世孙、五世孙乃至十六世孙长远的利益。
规定田产数量,已经让许多官员吐血,你还想要动地方士绅,就不怕惹出大麻烦来?要知道一个县只有一个知县,但一个县却可以有几个士绅,几十个士绅!
朱允炆也明白这个举动的后果,在没有充分准备之前,不宜仓促对这些人动手,于是补充了句:“此事暂且搁置,待处理完官员田产之后再奏议,务必保密,不可泄露。”
解缙、杨士奇重重点头。
“继续吧。”
朱允炆看向铁铉。
铁铉拿出几份文书与一份试卷,递给朱文奎:“这一道题,考验的是推断,水师都督府出题。”
朱文奎接过,看向试卷,寥寥两行字:
基于这些材料,推断日本国北征朝鲜的大致时间。
朱文奎看向铁铉,又将目光投向水师都督府的李坚。
日本什么时候北征,安全局也没个准情报,让自己推断,如何推断得出来?
没办法,这是一次不容退避的考校。
朱文奎定了定心神,开始翻看文书,这些都是情报,来源不同,有来自安全局的,也有来自朝鲜的,还有来自阿伊努人的。
这些情报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日本足利幕府在准备北征,但都没有提到具体时间。
一炷香之后,朱文奎提笔作答。
铁铉接过试卷看了看,传阅给朱棣、徐辉祖、李坚,三人看过之后,皆微微点头。
杨士奇与解缙看过之后,将试卷呈给朱允炆。
朱允炆扫了一眼,看向朱文奎:“你认为足利义持将在五月渡海北征朝鲜。”
“是的。”
朱文奎认真地回答。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理由。”
朱文奎展开一份文书:“按照朝鲜、安全局与阿伊努人三方提供情报,足利义满还活着的时候,幕府所有兵力不过五万至七万之间,加上各地守护大名,其总兵力应不会超出二十万。可消息称,足利义持如今要征调三十万大军。”
朱允炆端起茶碗,安静地看着朱文奎。朱棣、徐辉祖等人也期待着。
朱文奎将文书放下,认真地说:“父皇与诸位先生教导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战争,都需倚仗后勤。对于日本国而言,其平时兵力并不多,骤然之间增加大量兵力,势必会导致后勤供应出现问题。他们若不想被后勤拖累,唯一的办法就是尽早出兵。”
“考虑日本国要征讨朝鲜国,必须走一段海路。而日本国又无蒸汽机船只,必须借助季风。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只能选择在秋日之前作战。所以,儿臣斗胆猜测,足利幕府极有可能会选择在五月出兵。”
朱允炆没有说话,而是看向朱棣、徐辉祖等人。
朱棣起身,询问:“四月至七月,朝鲜南部海域吹东南风,你为何不猜测六月或七月?”
李坚、徐辉祖连连点头。
朱文奎知道,父皇不喜欢无端揣测,需要给出依据的判断,缓缓说:“因为五月出征,六月与七月,可以稳固大后方,打造后勤仓库。若六月或七月出征,那留给后勤补充的时间就十分有限,无论作战顺利还是不顺利,都对局势不利。”
朱棣拍掌,转身看向朱允炆:“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太子才智过人,目光如炬。”
徐辉祖很是欣慰,看得出来,朱文奎虽然在处理政务上有些生疏,但在大事上并不糊涂,对事情判断有理有据。从这一点上来看,朱文奎比朝鲜王世子李褆好了几百倍。
朱允炆抬了抬手:“今日考核结束,几位先生对你都很满意,下去休息吧。”
朱文奎行礼离开武英殿。
朱允炆看向解缙、杨士奇:“太子能有今日,你们两位是用心的,还有詹事府的先生,都是功臣。”
解缙、杨士奇感动不已。
朱允炆看向朱棣,笑着说:“四叔,瞻基有十一二岁了吧,朕想让他入东宫,陪太子读书,你看如何?”
朱棣吃惊地看着朱允炆,从考核到国事,突然跳到家事上来,多少有些不适应。
让朱瞻基陪太子读书?
朱允炆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朱棣不明白朱允炆的想法,但知道这是孙子朱瞻基的机缘,连忙说:“臣代瞻基谢皇上。”
朱允炆满意地笑了笑:“瞻基聪颖好学,为人醇厚善良,朕很是喜欢,让他陪着太子,一来让他们兄弟亲近亲近,二来看着点太子,纠正太子过错。”
徐辉祖看着朱棣傻笑,一脸羡慕。
谁都知道,跟太子亲近绝对没坏处,说不得日后还能凭借着这一层关系给家族带来更大荣光。
杨士奇低着头沉思。
建文皇帝围绕着太子的安排不断增多,甚至开始让太子参与部分政务,可这些举动多少显得有些仓促与着急了。
虽说太祖时,朱标十五六岁接触过政务文书,但真正参与到政务之中,是在成年之后。
可朱文奎距离成年还五六年,建文皇帝也不过三十二出头。
一个年少活力,一个春秋鼎盛。
按理说,建文皇帝不需要如此过早过渡部分权利,或过早让太子真正接触政务,等个十年也不迟。可建文皇帝偏偏做了,在他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
“效仿太祖吗?”
杨士奇摸不清楚朱允炆的打算。
无疑,朱文奎是优秀的,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
朱文奎推测的日本国北征朝鲜时间,正是兵部、五军都督府等推断的时间。此时已是四月中旬,距离五月份不远了。
“皇上,臣请旨前往辽东或大宁。”
朱棣严肃地说。
朱允炆凝眸,命人挂出东北舆图。
徐辉祖介绍道:“据安全局与商人得到的情报,朵颜卫确实正在与鞑靼联系。只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朵颜卫的主要人物并没有前往鞑靼部落。但在三月中旬,朵颜卫的一名千户进入了哈剌温山,这应该是接触风险增加的证据。”
朱棣指着哈剌温山,又指了指朝鲜方向:“皇上,若日本国当真进攻朝鲜,此时朵颜卫又与鞑靼勾结,我们极有可能面临两线,甚至是三线作战的危险。此时臣领兵出关,有助于威慑朵颜卫与鞑靼,让其不敢轻举妄动。”
朱允炆盯着舆图,轻声问:“朵颜卫当真有造反的胆量吗?”
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睿智的朱高炽
朵颜卫、福余卫,对大明来说是相当特殊的存在。
说他们是大明的吧,大明不认可,他们自己也不认可。说他们不是大明的吧,还是大明不认可,他们自己也不认可。
事情就是如此诡异,朵颜卫就如同薛定谔的那只即死即活的猫,即是大明的又不是大明的。
当你将目光看向它时,它是大明的,绝对没错。
当你收回目光时,他不是大明的,这也没错。
朵颜卫、福余卫是洪武遗留问题,是老朱宽宏大量、收降纳降的元朝军队。
他们虽然臣服大明了,但有自己的住牧地与势力范围,说他们割据一方,丝毫不为过。可他们又在很多时候服从大明的调令,拿大明的钱,办大明的差,比如跟着宁王朱权曾打过鞑靼,历史上还曾跟着朱棣打过李景隆、铁铉。
这种特殊存在,加上他们部落本身的排外性,让大明无法彻底驯服。而他们身上流淌着蒙古人的血,与瓦剌、鞑靼即使不是一个祖先,也是一个部落里的,这也意味着他们随时可能背叛大明,至少大明是这样想的。
朱允炆盯着舆图,思量许久,终于拒绝了朱棣的请求:“大阅兵时,朵颜卫、福余卫首领都在,朕相信他们没胆量背叛大明,仓促出兵,反而会给他们施加太大压力,让他们错误判断朝廷要进剿,从而彻底倒向鞑靼。”
朱棣有些着急,连忙说:“可安全局已经发现了朵颜卫造反的迹象,再拖延下去,我们恐怕会失了先机。”
徐辉祖也进言:“皇上,有备无患。”
朱允炆摆了摆手,坚定地说:“朵颜卫的事就暂且放一放吧,现在主要是水师方面。李坚,你来说说,水师还需要什么……”
徐辉祖与朱棣有些无奈,也不好再说什么。
议事结束之后,朱棣闷闷不乐返回燕王府。
朱高炽听丘福说父亲似有烦恼,便带朱瞻基找来。
朱棣见到朱瞻基,顿时忘记烦恼,对朱高炽说:“今日皇上发了话,要让你做太子侍读,怎么样,高兴吗?”
朱瞻基眼神一亮,有些兴奋地说:“孙儿见过太子几次,听先生说起过,太子才智过人,机敏无双,未来定是一代明君,我愿意做他的伴读,看看他都会多少学问。”
朱高炽略一思索,也明白了朱允炆的打算,他应该是在给太子打班底吧,毕竟自己都挂职户部了,未来朱瞻基挂在六部或内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父亲,这是好事啊。”
朱高炽一脸堆笑。
朱棣微微点头:“瞻基能陪着太子,确实是好事。听闻太子最主要的学问并非来自解缙、杨士奇、杨溥等几位先生,而是来自建文皇帝。瞻基,你可要好好跟着学学,不可懈怠。”
朱瞻基欢喜答应,还嚷嚷着将好消息告诉娘亲,然后就跑了出去。
朱高炽看着父亲收敛了笑意,不由地问:“可是朝廷议事不顺?”
朱棣叹了一口气,指了指北面:“已经有不少迹象说明朵颜卫要勾结鞑靼,反出大明。我请旨出征北去,魏国公附议,可皇上依旧不准。炽儿,你说,建文皇帝素来主张先手,无论是安南胡氏,还是帖木儿,都是提前谋划。可如今国力昌盛,缘何又放不开手脚?”
朱高炽思忖一番,悠悠说:“朵颜卫若当真造反,确实是个麻烦。可父王,朵颜卫迟迟不造反,也是个麻烦啊……”
朱棣听闻,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缓缓起身,重重地说:“原来如此,我还以为皇上心软了!”
朱高炽瘸着走了两步,笑呵呵地说:“对敌人,皇上的心冷着呢。儿听闻到一些消息,说京军火药库都要被水师搬空了,联系到郑和、朱能、骆冠英等一干水师勋爵都不在京师,想来这一次战争,敌人会尤其惨烈吧。”
朱棣认真地看着朱高炽,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是啊,对敌人皇上的心很冷。看来,为父出征的时间也不会太远。”
朱高炽点了点头。
对待敌人,建文皇帝最擅长的不是招抚,不是怀柔,而是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