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允炆背负双手,审视着沙盘说:“鉴于诸多情报,目前可以确定,大明将面对一场规模浩大,范围广泛的多线战争,分散于东海三岛、朝鲜、大宁、大同、嘉峪关、云南、乌斯藏!它不是三线,不是五线,是七线,甚至还有隐在暗处的第八线、第九线!”
  解缙、杨士奇、铁铉、徐辉祖等众人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北方可谓处处黑旗,西至嘉峪关、哈密,东至朝鲜、东海三岛,数千里范围内,到处都可能是战场!
  而西南方向,云南土司作乱,会不会只局限于云南一地尚未可知,若广西、贵州、广东等地的土司纷纷响应,反抗大明统治,那将是一场波及数省的大战争!
  徐辉祖、李坚、袁岳、段云等人毫不在意,就连杨烽火,军士出身的后勤局侍郎吕毅也不在意。
  作为武将,什么是最寂寞?
  没有战争可打才是最寂寞!
  武将与军士肩负的职责,神圣的使命,个人的价值,生命的荣耀,就在于保家卫国,开疆拓土,杀敌立功!
  和平时期,武将与军士捍卫疆域,不失寸土!
  战争时期,武将与军士自当奋勇争先,冲锋在前,用金戈铁马,用一腔热血,去斩杀一切进犯之敌,守卫大明山河,成为大明子民最坚强的盾牌!
  袁岳走出来请旨:“皇上,局势看似纷杂繁复,颇为举世攻明之意味,然这些乱象就如潮水拍岸,虽有漫长的潮水,可想要吞掉基岸,还是不太可能!特请旨出征,给臣一个封侯的机会!”
  “封侯?”
  段云眼神一亮,站了出来:“皇上,臣也讨个封侯的机会!”
  袁岳是忠勇伯,段云是撼山伯,伯爵之上,还有侯爵、公爵。
  两人不像徐辉祖,徐辉祖毕竟是徐达的儿子,又立了军功,混到头了。可两人还有很大的晋升空间,不混个侯爵、公爵什么的,也不好意思见人,毕竟建文朝里面,伯爵着实不少,已经超出了开国时期的伯爵数量。
  不能说伯爵多如狗,但也是金陵遍地走,说出去实在是没啥令人羡慕的。
  这也没办法,打安南是灭国之战,得封赏。
  打帖木儿,灭其十万大军,有军功的人多,还得封赏。
  尤其是郑和出去一圈四五年才回来,带来了一堆高产种子不说,还带来了一群侯爵、伯爵……
  袁岳、段云现在是以伯爵为“耻”。
  朱允炆看向积极请战的两人,会心一笑:“不急,朕估摸着,这次作战,有你们封侯的时候,若是能取来阿鲁台、马哈木等人的脑袋,公爵也未尝不可给。”
  袁岳、段云热血涌动!
  朱允炆指向沙盘,正色道:“袁岳说的没错,局势看似复杂,大明似乎陷入群攻之中,被迫转为多线作战。可换个角度来说,将瓦剌、鞑靼、兀良哈、土司、倭军等视为一体,定义为大明敌寇。那这一场战争,就是大明与敌寇的开战,大明是多线作战,敌寇又何尝不是多线作战?”
  “既然都是多线作战,那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我堂堂大明,国力隆盛,有新军之策,有精忠报国的勇猛将士,有久经战场的武将,有先进的火器,还担心无法战争敌寇不成?”
  “诸位,战争打的是什么,是后勤,是火力,是军心,是民心,是国力!这五点,大明哪一点会输给敌寇?敌寇想要借此机会,乱我大明,朕还想借此机会,兴我大明!太祖在时,曾多次征沙漠!敌寇实力大损,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朕继太祖意志,当断其百足,永绝后患!”
  朱允炆看着众人,目光坚定地说:“匠学院有句话,问题早暴露出来,比晚暴露出来好。朕借用这句话,战争早来,比晚来好。现如今,你们还能筹划,还能征战,若再等个十年二十年,朕老了,你们也老了,那谁来征战?”
  “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可战争不是儿戏,只有纸上谈兵,缺乏实战,迟早会吃大亏。朕的意思是,大明想要实现百年和平国运,留给子孙足够的发展时间与稳定环境,就应该打出和平,通过这一次战争,彻底肃清一切敌寇,至少应该让他们百年之内,无力犯边!”
  “朕要的结果,不是烽火的熄灭,敌人的退去与逃离,而是彻底的瓦解!无论瓦剌、鞑靼再能跑,无论兀良哈逃向哪里,无论倭寇游荡在哪个海域,无论土司占据哪个山头,朕要的结果,是消灭他们的肉体,消灭他们的意志,他们他们一切能反抗大明的武装!”
  杨士奇、铁铉对视了一眼,心头暗暗吃惊。
  朱允炆正在给这次战争定基调,而他定的这个基调,是彻底消灭所有敌寇,而不是击退,是穷尽一切手段的追击与毁灭,不是手下留情、城下之盟的妥协!
  徐辉祖、李坚等人坚决支持朱允炆的看法。
  李坚直言:“现如今国内工业基础正在建设,蒸汽机为动力的行业开始出现,正是需要稳定的时候,外敌不除,我们就需要分散力量时时防备,与其千日防范,不如一战终结,为工业与诸多建设,争取百年坦途!”
  徐辉祖深深看了一眼李坚,此人虽管着水师,可与船厂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对蒸汽机的发展与相关产业很是了解,毕竟大批量的蒸汽机,都投向了水师。
  面对朱允炆,徐辉祖沉声道:“皇上,李都督所言极是,敌寇不除,国内的发展节奏很容易被打断。现如今,正是新军十年结果时,当拿出全部的力量,结束大明始终被外敌威胁的局面!”
  解缙忧虑重重,颇有顾忌:“如此一来,战争的规模、动员的民力、波及的地方、耗费的财力,都将是不可估量。”
  杨士奇赞同解缙的担忧,对朱允炆进言:“皇上,一战灭群寇自是威武,然解阁所担忧也是事实,虽然这些年来粮仓建设跟上了,可这些粮仓只能支用行军途中所取,一旦战争打起来,军队深入作战,那后勤必然需要调动大量民力。”
  “西域作战时,后勤供应出现过问题。若再打一场比西域作战时更大数倍的战争,那后勤问题会不会制约前线,以至于军队难以实现皇上定下的肃清一切来犯之敌之战略。”
  朱允炆看向吕毅:“你主京军后勤,说说后勤之事。”
  吕毅自天山之下作战而崛起,后被调入骑炮兵营表现出色,在后勤革制时,徐辉祖与朱棣推举吕毅负责。
  此人颇有能力,学习能力很强,在国子监学习了一套管理之法,梳理后勤运作的各个环节,打造出了可以快速响应的后勤局。
  吕毅走出来,认真地说:“皇上,虽然后勤局出现时间较短,但经过前段时间五万京军北上检验,已可以证明整个后勤局的运作问题并不大。臣以为,军队调动与出征后勤问题已是不大,可以借助地方粮仓,地方卫所就地转化为后勤兵,能在最快时间内保障起军队行军粮食及物资。”
  “后勤局大致可以支撑起十万京军一个月内的二千里投送。制约作战的后勤,不在境内,而在境外。境外无我粮仓,无我卫所,大军出征击远,只能调动民力。受益于民间驽马数量的大增,马车改良,即使是调动民力,相对以往时期也将大大减少。”
  解缙皱眉问:“所谓的大大减少,是多少?十万兵,需要调动多少人力来保障后勤?”
  吕毅慎重地回答:“十万兵,需调动二十万至三十万民力来保障后勤。”
  朱允炆目光微微一凝。
  解缙忧虑不已:“皇上,三十万民力,较之往年是大幅减少。可若真如皇上所言,彻底消灭所有敌寇,那投入作战的兵力,可不止是三十万吧,岂不是我们要动用百万民力保障后勤?”
  杨士奇目光中透着浓重的担忧:“百万民力,这只是初步估算,战争一旦打响,很可能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导致后勤困难。到时候三个民力未必能养一个军士,很可能是五个、十个民力。到时,不止是一百万,可能是更多,超出二百万,乃是三百万!这样一来,将是举国之事!”
  朱允炆知道后勤的困境,也清楚后勤是最大的制约,但这一次,大明无路可退!
  “举国之事?”
  朱允炆微微点头,走至桌案后坐了下来,沉声说:“举世攻明,以举国后勤应对,并无不妥。现在,是考验人心的时候了。后勤问题,朕想办法解决,你们只需要将所有的注意力投入到作战筹划之中。”
  “诸位爱卿,战争已经开始了,就不要藏着掖着,拿出你们的睿智与勇气,思考这最后的大战争的,如此规模的战事,日后恐怕不会再出现了!”
  解缙与杨士奇对视了一眼,见朱允炆坚持,似有方法解决后勤困境,便不再多说,转而将目光投向沙盘。
  棋有先后,事有缓急。想要完胜,就必须分策应对。
  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朱允炆端起茶碗,等待着众人的分析与谋略。
  没错,大明派遣大规模兵力,凭借着火器优势,去群殴一群游牧民族很热血,很爽。
  但现实不仅如此。
  战争不是儿戏,翻遍史书,哪怕是兵力占优,局势占优,高明的将领也都会怀揣着敬畏之心,谨慎布局,小心行事。
  朱元璋打张士诚的时候如此,徐达打大都的时候如此。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就不需要考虑了,马哈木、阿鲁台现在连个破房子都没有,整天住的还是移动帐篷。这群人不需要买房,也没有坚城,大明与他们的战争,只能在草原上分出胜负。
  伐兵,是最后需要考虑的事。
  现在需要考虑的是伐谋、伐交之事。
  朱允炆清楚,现如今的大明火器确实具备了毁伤骑兵军团的力量,但这种优势因为火器的不连续无法形成真正的降维打击,想要全面碾压、零伤亡,直接将马哈木、阿鲁台等人给突突了,还是不太可能。
  何况草原行军,骑兵为主,这些年来,虽说大明骑兵数量年年增长,可过长的边境需要守护,各地卫所都需要骑兵补充,导致骑兵增量具体到某一地,显得十分有限。
  还有后勤问题,这确实是个老大难。
  解缙、杨士奇、铁铉、徐辉祖、李坚等谋划对策,宣青书、袁岳、杨溥等人提出补充,在经过一个时辰之后的讨论之后,形成了基本共识。
  铁铉看向走过来的朱允炆,手持竹节指着沙盘,仔细介绍着:“皇上,虽说看似大明要打一场多线战事,但经众人讨论之后,已除去三线。”
  “哦,哪三线?”
  朱允炆问道。
  铁铉看向李坚,李坚指向东海三岛:“皇上,东海中三岛问题,已交给东海水师与东南水师,集大明水师精锐,又精兵强将,臣以为,这里已不足为虑,此一线的足利幕府,可拔除不作考虑。”
  徐辉祖赞同:“两路水师主力,倭军万不能抗,虽有地利可能会拖延战争进度,然胜利一定归属水师。何况这两路水师后勤已基本到位,无需再安排兵力与船只配合。”
  朱允炆含笑道:“有郑和、朱能、骆冠英,还有杨荣等人在,东海三岛确实不需要给予多少关注。”
  这一路集结了大明水师的全部精锐,全改造后的新式蒸汽机船,还配备了纯铁船,不说船只与火器的配备,就是大船长一级的人物,足有六千余人,经历过生死考验,意志坚强,纪律严明。
  他们若是打不下来主力尽出、国内虚弱的足利幕府,那才是笑话。
  铁铉继续说:“还有一路,是朝鲜境内倭军这一路,按照既定计划,已交给了张辅领兵作战。按时间来算,李褆、李裪等人已回到了朝鲜,李芳远很可能已退让给李裪,张辅领兵入朝抗倭的时机将要成熟。”
  “张辅在广西、安南等战争中,深谙山林作战,又擅指挥大军,朝鲜境内多山,辽东、东北卫所兵力十万,足够张辅所用。而这一路先期筹备已准备妥当,尤其是水师为张辅送去了大量粮食与火器物资,目前来看,张辅这一路也不需考虑。”
  杨士奇很是赞同,徐辉祖微微点头。
  朱允炆含笑不语。
  让人屠张辅去辽东驻扎鸭绿江边,点的不是张辅的名,是“人屠”的名,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大屠杀。
  担心张辅,还不如担心张辅军队里刀够不够多。何况张辅手中的十万兵里面,有三万是京军迁移过去的,是真正的京军精锐。
  “还有一路呢?”
  朱允炆询问。
  铁铉指向西南,严肃地说:“乌斯藏!”
  朱允炆盯着沙盘上的乌斯藏,高隆的土堆,撒上石灰,代表了雪原。
  袁岳走出来,正色道:“皇上,乌斯藏反对朝廷驻军,似有反兆,但因乌斯藏偏居西南,又是高原之地,朝廷只需封锁山道,不让其下山即可,无需此时分兵讨伐,空耗兵力。待收拾完云南土司与其他诸敌之后,朝廷再解决乌斯藏,不过是举手之事。”
  朱允炆笑了笑,看向袁岳:“看来这些年来,你的谋略还是见长。乌斯藏反对驻军,吵吵嚷嚷的只是当地的大小领主,这些小势力极度分散,别说外人,就是乌斯藏的尚师、弟悉都无法完全掌控。让他们反对,随他们闹腾,最多只能在高原之上喊叫,主动派人下高原攻打大明,呵,高看他们了。”
  袁岳敦厚一笑:“皇上的意思是,等他们喊叫疲惫了之后,咱们再上去收拾他们?”
  朱允炆看了看铁铉、杨士奇、徐辉祖等人,见没有异议,便点头道:“除去这三线,剩下的就是兀良哈、鞑靼、瓦剌与云南土司四线。”
  宣青书走了出来,指了指云南方向:“云南土司这一线,兴许也不考虑,真正值得注意的,只是兀良哈、鞑靼与瓦剌这三路。”
  铁铉看向云南方向,有些拿不准。
  此时的云南有沐晟镇守,沐晟扫荡土司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算是老项目了,基本上几年就会举办一次。
  经验丰富,又有一批虎蹲炮在手,云南确实不需要太过担心。
  只是,谁也不能确定云南土司作乱的规模有多大,参与力量有多少,会不会引动贵州、广西、广东三地土司造反。
  杨溥面色平和,轻松地说:“云南境内有沐晟与云南都司,无论多少土司联手,都可应对。广东因为海外贸易所获颇丰,已施行了新军之策,若广东乱,定能处置。广西方向更不需要担忧,张辅虽然离开了广西,那广西都司多是经历过安南之战的将领,军士作战经验丰富,问题不大。”
  “退一万步,广西、广东土司作乱,可以调韩观带兵从交趾北上,南北夹击之下,安定广西。调南洋水师北上,可平广东之乱。从这个角度来看,土司问题看似棘手,实则无需抽调京军,地方卫所足以应对。”
  解缙拍手,称赞:“皇上,他二人所言极是。纵使多省土司作乱,看似势大,波及广泛,但土司终究是蛮夷,不懂策略,只会蛮横抢掠,手段虽残暴,终会倒在卫所军士脚下。若不考虑土司问题,那所谓的举世攻明,也不过只是兀良哈、鞑靼与瓦剌,如此一来,应对更显轻松。”
  杨士奇、徐辉祖等人连连点头。
  兀良哈、鞑靼与瓦剌看似是三路,实际上这都是死去元廷一分为三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次风雨欲来,实则是大明与死去元廷的再一次碰撞,是中原文明与游牧民族的再一次交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