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一干开国文臣武将,对于那些放弃兵权的勋贵,不也举起了屠刀?
  是的,父亲没有杀儿子,但父亲为了保证皇权传承不出问题,使用的是分封制,将一干儿子全都送到了边疆与外地。
  可现在没有分封了,藩王都留在金陵,日后也都留在北平。
  燕王妃见朱棣长吁短叹,走下床榻,轻柔地说:“王爷这些年来很少如此为难,若不想去咱就不去,皇上不也说了,会再物色其他人。”
  朱棣苦涩不已:“若如此好拒绝,皇上也不会找上咱了。今日瞻基说,他想去当美洲巡抚,呵呵,你听听,他这么小竟然想当一方之主了。”
  燕王妃笑道:“瞻基是有大气运,能做大事的人,去当个美洲巡抚倒也不错。”
  “你知不知美洲在何处,有多远,海路多危险?”
  朱棣见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支持朱瞻基,不由皱眉。
  燕王妃盈盈一笑,指了指舆图上美洲的位置:“再危险,郑和不也带人回来了。何况如今蒸汽机船更胜以往,警惕点,总不会出太大的事。瞻基是个要强的孩子,他听多了开疆拓土的事迹,向往外面的天地很正常。眼下就看他的爷爷要不要帮他一把……”
  朱棣最疼爱的就是朱瞻基这个孙子了,聪敏过人,一学便通,为人又和善,性情里柔中带刚,是一块了不得的璞玉。
  朱瞻基一心朝着美洲,自己这个当爷爷的,恐怕没个安稳的晚年。指望朱高炽这个胖儿子帮孙子是不太可能了,他腿脚不好……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国情变,对策变
  武英殿。
  朱文奎没有用内侍,而是亲自抱着一摞文书,送到朱允炆的桌案上:“父皇,这些都是各地布政使司、府县发来的问题,儿臣与内阁都已共议与批阅过,只是有三件事尚拿不准。”
  朱允炆抬起头,将手中的放大镜搁在大明的山河舆图上:“说吧。”
  朱文奎将最上面的文书递给朱允炆:“这是湖广布政使司送来的文书,奏请朝廷以温和之举,招揽之策,以和为贵,不动刀兵,以解决湖广的土司问题,以免大军突入,煎迫过甚,导致一些土司不得不反。”
  朱允炆接过来看了几眼,丢在一旁:“这个周政,发展商业还有一些头脑,知道贯通南北东西,居中以求繁荣。可在军略上差太多了,他还不明白土司为何保留至今,不是因为朝廷宽容,而是因为朝廷缺乏足够的力量深入山林,驻守险峻之地!”
  “太祖时,土司不作乱,朝廷不发兵,以至于土司时常先集结,积蓄力量之后再动手,朝廷疏于防备,多少府州县官吏死于土司之手!太祖渴望土司臣服朝廷,不乱地方便可,甚至在税目之上给了他们宽容!这些妥协与仁慈,是建立在朝廷主力在北的国情之下,眼下国情不同了。”
  朱文奎点头。
  不同时期的国情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不能在国情出现巨大改变之后依旧延续老旧的、不合适的、对朝廷构成威胁的政策。
  眼下北面没了敌人,只要将瓦剌切分之后,可以说可预见的未来二十年内,大明北面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战事。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完全可以在地方都司无法处理土司问题之后,从北面调兵南下而没有后顾之忧。
  朱允炆坚定地说:“全面改土归流来得是匆促了一些,朝廷强势威逼,确实会带来诸多问题。但你要记住,解决顽疾的时机稍纵即逝,这和战场一样。若错过这次机会,继续羁縻湖广、广西、广东、贵州、云南、川蜀等地土司,他日再想改土归流,所面对的阻力将远胜今日!”
  “如今武强,兵势威猛,将士征战热血未退,尚有血勇之气可威慑解决土司。若安稳个十年、二十年,朝廷没有大战,武弱将成为不可忽视之事,文教兴盛会让文臣力量过于强大,到那时候,文臣推崇以和为贵,对外以和,朝廷想动用武力会有诸多阻力。”
  朱文奎看清楚了局势,明白过来:“父皇的意思是顽疾当一次根治,不宜一直存在下去。湖广的事定了,这里还有一份四川布政使司的文书,请求将川盐外运,以解决当地盐多问题。”
  川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显眼。
  但随着井盐在四川不断开采,这些年来规模上得到了空前增加,这就让川盐产量大增。
  因盐是朝廷专卖,受朝廷管控,哪里的盐运到哪里卖是有区域划分的,两淮的盐不能运到广东去,两浙的盐不能运到北平去卖,同样川盐的范围,也只局限于四川、云南等地,区域有限。
  将川盐外运,不仅关系着四川一地,还关系着其他地区的利益分配,无数灶户的利益,这确实不是一件能轻易做出决策的事。
  朱允炆想了想,对朱文奎说:“让两浙盐场、两淮盐场官吏商议此事,若他们愿意川盐出川,那就给四川布政使司回应,若不愿,那就让川盐北输草原。”
  朱文奎豁然开朗。
  大明各行省的盐销路已确定,各地估计不愿让川盐卷入进来。但草原之上还有瓦剌人,还有一批鞑靼妇孺老弱,他们也是需要吃盐的,川盐完全可以向北输送,四川至西安的路是有的,再向北一些出长城也没问题。
  这样一来,川盐商人将会对自大同出关的晋商构成竞争。
  朱文奎禀告道:“还有一件事,朝廷正在商讨抑制土地兼并,重新清丈土地,并限制大户田产数量,如今地方上人心惶惶,田亩交易开始变得频繁,有转移田亩之嫌,有官员上书,希望朝廷再次禁止土地交易两年,以确保将大户手中多出的那部分田亩完全收回朝廷。”
  朱允炆问道:“内阁如何说?”
  朱文奎找出文书,递了过去:“解阁认为禁田亩交易反而不利清丈,抑制土地兼并。杨阁认为可以放出禁田亩交易的风声,但并不发文书命令,借此机会让大户实现大量土地的分割与转移。后续地方重新造册田契,承认田契持有人对田亩无可争议的所有权,让大户再难无法收回这部分田亩。”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杨士奇还真是老谋深算,就按他的办吧。朕登基之初,借着太祖的血腥之风可以乱来,可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地方上又出现了不少大户,这次涉及太广,可以让他们着急,但不能让他们跳墙。”
  朱文奎见朱允炆批了文书,很是敬佩。
  自己的父皇似乎一直都如此果决,对待各种朝政剖决如流。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做到这一步,驾轻就熟地处理政务。
  大明的国事很多,每日送至金陵的文书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
  面对这些政务,朱允炆更多选择了退居二线,让朱文奎、内阁、六部负责,自己主抓军务,甚至连迁都如此大的事,都是朱文奎在操持。
  不过朱文奎现在轻松多了,东宫官杨溥、胡濙等人都回来了,有这些人分忧,朱文奎在办理政务上更得心应手。
  大封赏之后,朝廷中又出现了一批公侯伯爵。
  张辅因为抗倭援朝的军功,正式晋升英国公。
  袁岳因为平定兀良哈叛乱,从忠勇伯晋升为忠勇侯。
  平安因为多年训练有道,拱卫北方边疆有功,加之在忽兰忽失温时表现英勇,一跃成为镇北侯。
  谭渊、刘启夏、段云、徐凯、史阿尔斯郎等人升侯爵,薛禄、瞿陶、高忠光、周大志、拉克申等人升伯爵……
  铁铉入内阁,杨溥升兵部左侍郎,宣青书升兵部右侍郎,杨烽火成了五军都督府大督官,徐钦调东宫,担任太子少保……
  除此之外,按军功升迁者合四千余人,其他皆给赏赐。令人惊讶的是,大封赏之中并没有徐辉祖、朱棣两人的名字。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给燕王一个封国
  对于徐辉祖的封赏,朝廷有些不知如何安排。
  徐辉祖本就是国公,已经到了头,立下再多军功,他也只能是个国公,最多加一些荣誉头衔,如柱国之类的,但这个已经在昌都剌之战后加过了,再加也没什么意义。
  朝廷还是给了徐辉祖封赏,在封赏的名单之中,有一个极陌生的名字:
  徐钦!
  这个调入东宫充任太子少保的陌生人不是别人,而是徐辉祖的长子。
  徐辉祖对这个结果极是满意,特意跑宫中谢恩。
  什么金银财宝赏赐都不如跟着太子混有保障,毕竟徐钦今年才二十,太子今年才十五,只要徐钦一直陪着朱文奎,那将来朱文奎上位,徐钦无论能力大小,只要忠诚上不存在问题,不犯大错,魏国公府将枝繁叶茂下去。
  徐辉祖还有儿子接受赏赐,可朱老四就不好办了。
  朱高炽本来就是燕王世子,不需要啥赏赐,至于朱高煦,那家伙就没资格领赏赐,非要给,也是给鬼头刀或渔网之类的东西。
  朱高燧没多少脑子,给他和不给差不多。至于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人家本来就在太子身边当伴读……
  朝廷商议了几次,都没确定下来如何封赏朱棣。
  这一日在武英殿,解缙、杨士奇、铁铉再次商议封赏朱棣一事。
  朱允炆听着各种封赏方案,总不满意:“燕王叔为国征战,劳苦功高,只给这点赏赐不能表其功,也显得朝廷小气。不如这样吧,给燕王叔一个封国。”
  “什么?”
  解缙、杨士奇、铁铉大眼瞪小眼,以为是听错了。
  封国?
  皇上啊,你是不是忘记了一开始登基时燕王手握重兵,你日夜难安,为了削藩,动了多少心思?
  重重大军布置在北平周围,又是调离,又是调入,又是新军之策,又是玩心理战,最后逼迫的朱棣实在没办法,这才交出了燕王三护卫,到金陵成了一个闲散藩王。
  现在朱棣在军队中的声望可不低,有着“大明战神”的称号,军中对其崇敬者无数。若给他封国,重新掌握军队,岂不是埋下祸根?
  铁铉当即反对:“皇上,万万不可。削藩好不容易有成,天下安泰,若给其封国,必是大患。齐王之乱、代王之乱,皆因兵多、财厚、野心而起,往事可鉴,不可重蹈覆辙!”
  解缙也不支持给朱棣封国,不管这个封国是洪武朝只给节制兵马权不给民政权,还是汉朝什么权都给,皆不利大明。
  杨士奇深深看着朱允炆,以他的聪明才智,绝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他一直力主削藩,深知藩王之害,为何突然提出这个主张?
  难道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皇上想先给朱棣一个封国,让其野心膨胀,然后作乱,最后发兵讨伐,彻底消灭燕王?
  没道理啊。
  给朱棣更多的金银财宝,让他远离兵权,他就没多少威胁。缘何还要冒着打仗的风险多此一举,祸国殃民?
  杨士奇想了想,并没有急着反对,而是问道:“敢问皇上,想要将燕王封国安置在何处?”
  北平是不可能给朱棣的,那里是新国都,是大明未来的中心。
  南京也不可能给朱棣,这里是龙兴之地,藩王不能留在这里。
  朱允炆起身,沉声道:“北美洲!”
  “啊?”
  杨士奇、解缙等人吃了一惊。
  我去,皇上,你确定这是封国,不是发配流放?
  再说了,北美洲还不是大明的地盘,大明人的脚有没有踏上那一片土地都不确定,你将一块蛮荒之地给燕王,这赏赐是不是也太——不好拿了。
  解缙不安地说:“皇上,若将燕王封国于北美洲,臣无异议。只不过,是不是寒了燕王人心,那里毕竟太远,且蛮荒尚未城镇……”
  铁铉苦笑不已。
  皇上将朱棣弄到北美洲,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功高震主的问题不存在了,毕竟人都跑几万里之外去了,别说什么功高震主,就是地龙翻身也震不过来。
  只是——
  “皇上,这个赏赐燕王恐怕不会接。”
  铁铉摇头。
  朱允炆笑道:“你非燕王,缘何知他不会接。再说了,北美洲和南美洲一样,都有着富饶的土地,丰富的矿藏,那里也适合高产庄稼,只要不愁吃穿用,在那里建一个真正的封国并不算什么难事吧?”
  铁铉看着朱允炆,不知道他的自信来自何处。
  别说北美洲好,就单单问一句,谁能保证朱棣安全抵达那里?
  郑和船队远航惨烈的结果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如此悲壮的牺牲依旧历历在目,朱棣完全不用冒着掉海里喂鱼的风险去一个蛮荒之地,选择在大明安享晚年,带带孙子不好吗?
  退一万步,就是朱棣答应去北美洲,将那里建造成美丽国,那他还要不要回来?落叶归根啊,他难道不想埋在大明的土地之上?
  风险太大,牺牲太大,相对于安稳享受的日子,是个正常人都知道怎么选。
  杨士奇上前一步,赞同道:“皇上,将北美洲作为燕王封国,确实是一个绝佳的赏赐。朝廷将广袤的领土给了燕王,他想去便去,朝廷支持,若不去,朝廷也做了姿态,不至于寒了人心。”
  朱允炆背负双手,笃定地说:“你们不了解四叔,他一定会去美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