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关中帝宅,且镇且抚
潼关作为畿内首险、东西咽喉,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所以在朝廷商讨西行定乱的时候,围绕潼关也进行了一番颇为激烈的讨论,讨论潼关究竟该要何属。究竟是要如往年那般由朝廷直接进行管理,还是一并划入关内道总管府进行管辖。
这个话题实在是过于敏感,所以一直等到李潼离开神都、率军西进,都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没有结果当然就是维持旧态,仍然由朝廷直接派遣将士进行驻守。
但在李潼看来,道理不该这么讲。皇嗣授钺之际都已经说了,从此以后,上至青天、下至黄泉,都由他节制,总不能出尔反尔,因为一个潼关跟我瞎掰饬。
所以他心里一早就有了决定,一俟入关,便由关内道总管府接手潼关防务,反正你也没说不让我占,而潼关本身就在关内道境内。要是不让我占潼关,乾陵老子特么也不去了,反正埋的是你爸爸。
如今的潼关,乃是在天授年间所筑的新关。
黄河水位常年下切,在原本的关城与河岸之间露出了大片的河滩,车马都可以在关外畅行无阻,使得潼关不再具备泥丸可塞的险峻地势。再加上永昌年间,潼关所在的华州又发生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地震,这也极大损伤了原本的关防。
所以在天授年间,武则天决定另筑关城,将潼关关城从陂塬顶部挪到了塬下裸露的河滩处。毕竟她也担心会有什么复唐义军从关中冲出来动摇她的统治,所以这座新的潼关关城也修筑得雄壮无比。
潼关周边地理环境很简单,北面是波涛滚滚的黄河,南侧则是高高的陂塬,人马登顶非常困难,临河的潼关关城便成了左近唯一的通道。
李潼去年从西京返回神都的时候,潼关关城还并没有完全修建好,到现在关城虽然已经筑好,但各类配套建筑仍在进行修建。
李潼近关不入,现在关城外游览一番,然后又在诸将陪伴下,登上了潼关南侧的塬顶。塬名麟趾塬,地势险绝,易守难攻,两侧各有沟壑阻隔,直通秦岭余脉,在东为远望沟,在西为禁沟。所以收关则必守沟,特别是西侧的禁沟如果不守,潼关天险也只是形同虚设。
“禁沟人马绝行,各依地势兴筑连坞,至今已筑城十余座,南北守望……”
潼关守将有一个让李潼颇觉耳熟的名字,叫做田归农,以至于李潼看到他后就颇感亲切。田归农年近四十,本来还在关城中筹措食料、安排营地,得知雍王殿下登塬后,忙不迭匆匆出陪,作为向导,为雍王讲解潼关周边地势并关隘防务。
李潼一边听着,一边在塬上观望地形。麟趾塬上种植着大片的槐柳桑柘并果木,眼下虽然还是草木凋零,但也可以想见到了盛夏时节,必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
按照田归农的讲述,这些林木都是潼关守卒们守关之余栽种起来,寻常时节既可以蓄养土壤,长成之后还能各种收成贴补军用。
听到这里,李潼也不免感慨古人在水土保持上,倒也并非全无概念。虽然受限于时代,没有后世那种成系统的先进技术,但也能因地制宜,做到一举多得。
兴致所至,李潼又问了这个田归农几个问题,发现其人果然不负其名,虽然身为关将,但是对农林事务却颇为精通,各种相关的知识与技术随口说来,起码是满足了一把李潼的求知欲。
李潼本身虽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但老实说对于各种农桑技术的了解也真是马马虎虎。毕竟后世物质资源更加丰富,人的分工也更加明确,他本身又没啥田园牧歌的情调,除了种过几盆仙人掌,对于农桑事务了解的真是不多。
察觉到田归农有此艺能,李潼便不免认真打听一下这个田归农的履历,才知其人可以称得上是老潼关了。生长于斯,任事于斯,前前后后十几年之久,一直到去年老将入朝,便被就地提拔为潼关镇将。
此行前往关中,本就是打算长期的经营,所以李潼对于各类农牧人才也都有着极大的需求。原本他是打算占住潼关之后,把镇将直接打发回朝,但在了解到这个田归农才不限于一用之后,心里便动了招揽想法。
“田将军久任关要,职内已经无缺,难得才不拘一,有触类旁通之巧,实在让人颇有遗才之感。”
想到这里,李潼便对田归农微笑说道。
田归农闻言后,脸上也流露出几分由衷的笑容,抱拳道:“殿下言重了,卑职生长于斯,国恩授用之外,更有一份乡情牵扯,事中惟求周全,实在不敢妄称才器过人。”
“有情才能专注,用心自有所得!”
李潼听到这话后,又微笑说道,眼见天色已晚,便不再逗留于外,让亲从们牵过马来,策马向塬下行去,并特意吩咐田归农跟随自己身后,以备询问。
其余众将眼见雍王殿下毫不掩饰对这个关将田归农的赏识,一时间也是不免犯了迷糊,搞不清楚雍王择才任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并也暗暗对这个田归农留了心,想要搞清楚其人身上究竟有什么特质与自己有相通之处。
当一行人返回塬下潼关关城的时候,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将士们虽然已经入关,但关城前仍有辎重车队正在排队入城。
此时关城内守卒们也已经备好了餐饮食料,众人入城便可就食。当然能够享受这一待遇的主要还是将校军官,则仍然需要自治餐食。
军队加上随军力役足有七八千众,牛马畜力更多,后路大军还要陆续赶来,真要完全由潼关供应,再多的储备也不够。毕竟潼关也是畿内正经的关防,不是什么招待所。
行军途中,餐食不求精致,简便用餐之后,李潼便开始听诸军汇报军情。
契苾明等今次南来,率领了六千军众,以骑兵为主。
至于后路人马,也在向蒲州进行转移,届时将从蒲津直接渡河,进入关中的同州,即就是故称三辅之地的左冯翊,届时便可与河南西进入关的大军将西京长安南北合围。
李潼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关中并非边远险地,此番定乱意在宣威,倒也不必强求什么奇兵险谋,中规中矩的行军即可。
他之所以率领前路军众先行一步,主要还是担心遥控操作玩的太骚,或会发生什么不可控的变数。他所率前军,也主要是以骑兵为主,即就是原本北衙的千骑。
至于后路人马,主要由副总管唐先择统筹率领,次第进入关中。
关于人员的构架,基本上也都是能用的全都用上,诸如政变前后所招揽的两衙将领薛讷、桓彦范、高志聪、田宣仪等,千牛卫旧部李湛、赵长兴、杨放等,还有郭达、杨显宗、李葛、苏三友等暗中收聚的人才。
这些人也都有一个奇妙的规律,那就是跟自己关系越亲近,职位反而算不上太高。像郭达、杨显宗这些人,眼下都还没有独领一军的资历,所以李潼也只是暂时将他们蓄养在自己的亲军里,并没有急于拔授。
造成这种现象的,归根到底还是他的经营仍然不够深刻,门生故吏的成长速度跟不上他的势位递增。当然这一点也算不上什么,这些人微时相从,接下来肯定能够得到快速的成长,只不过他眼下新掌大军,不便留下一个大树恩幸、打压异己的形象。
由于亲信们眼下限于资历还不能大肆提拔,所以李潼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控制住整支关内道大军。行军总管一级的,唯唐先择、薛讷、桓彦范等寥寥几人而已,朝廷还是在队伍中安插了几人。
眼前的契苾明等远代北道诸行军总管,也还称不上完全的降服。此前诸将不敢轻言军务,相见几个时辰后,心里应该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于是李潼便又故事重提,询问他们各自对于之后定乱的想法。
契苾明率先发声道:“关中久为帝宅,虽有民乱,小患而已,且镇且抚,应以抚为先。若刀兵大动,归安艰难之余,末将恐塞上边胡闻乱窃喜,或将有窥伺之谋!”
李潼听到这话,不免大为赞赏。蕃将为人所诟病,主要是贪功忘命、不恤士力,并以狠为忠,嗜杀为勇,若是用在边地痛杀贼胡,那自然没什么。可如果屠刀举向境内,则就必须要警惕了。
契苾明能够顾及到这一点,特别是没有忽略塞胡的隐患,这确是大合李潼的胃口,心里已经决定初步接纳其人,并且打算之后将契苾明任用在自己所兼领的北庭都护府方面以备胡寇。
曹仁师也不甘示弱,紧接着说道:“虽然说仁抚当先,但威震也不可松懈。乱民势虽乌合,可胆敢擅犯典刑,也不可不制。关内多豪勋之家,难免恃勇骄狂,若不能将其凶焰慑服,则不可称定乱于终!”
李潼闻言后,不免更加的笑逐颜开,只觉得这个曹仁师可真是个机灵鬼,起码在打压关陇勋贵这一点上,真是值得大用。
原本他还在考虑该让谁留守潼关,以堵住关陇勋贵卷货东逃的路线,现在看来,曹仁师倒真是一个合适的对象。这山东佬儿对关陇勋贵们的恶意,真是没得说。
眼见两人进言都得雍王欣赏,其余众将也都纷纷发声。很快,一个初步的意向便达成,派遣诸路军使巡告各州严守境域,等待大总管军令召集,同时与窃据西京的乱众进行初步的接触,凭其态度制定接下来的攻抚战术。
这一决策虽然看起来有些保守,不太符合王师大军汹涌而来的气势,但毕竟乱徒们把控着西京,真要惹急了,一把火烧了两大内乃至于东退直接挖了几座皇陵,这责任谁都负不起。
所以在朝廷商讨西行定乱的时候,围绕潼关也进行了一番颇为激烈的讨论,讨论潼关究竟该要何属。究竟是要如往年那般由朝廷直接进行管理,还是一并划入关内道总管府进行管辖。
这个话题实在是过于敏感,所以一直等到李潼离开神都、率军西进,都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没有结果当然就是维持旧态,仍然由朝廷直接派遣将士进行驻守。
但在李潼看来,道理不该这么讲。皇嗣授钺之际都已经说了,从此以后,上至青天、下至黄泉,都由他节制,总不能出尔反尔,因为一个潼关跟我瞎掰饬。
所以他心里一早就有了决定,一俟入关,便由关内道总管府接手潼关防务,反正你也没说不让我占,而潼关本身就在关内道境内。要是不让我占潼关,乾陵老子特么也不去了,反正埋的是你爸爸。
如今的潼关,乃是在天授年间所筑的新关。
黄河水位常年下切,在原本的关城与河岸之间露出了大片的河滩,车马都可以在关外畅行无阻,使得潼关不再具备泥丸可塞的险峻地势。再加上永昌年间,潼关所在的华州又发生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地震,这也极大损伤了原本的关防。
所以在天授年间,武则天决定另筑关城,将潼关关城从陂塬顶部挪到了塬下裸露的河滩处。毕竟她也担心会有什么复唐义军从关中冲出来动摇她的统治,所以这座新的潼关关城也修筑得雄壮无比。
潼关周边地理环境很简单,北面是波涛滚滚的黄河,南侧则是高高的陂塬,人马登顶非常困难,临河的潼关关城便成了左近唯一的通道。
李潼去年从西京返回神都的时候,潼关关城还并没有完全修建好,到现在关城虽然已经筑好,但各类配套建筑仍在进行修建。
李潼近关不入,现在关城外游览一番,然后又在诸将陪伴下,登上了潼关南侧的塬顶。塬名麟趾塬,地势险绝,易守难攻,两侧各有沟壑阻隔,直通秦岭余脉,在东为远望沟,在西为禁沟。所以收关则必守沟,特别是西侧的禁沟如果不守,潼关天险也只是形同虚设。
“禁沟人马绝行,各依地势兴筑连坞,至今已筑城十余座,南北守望……”
潼关守将有一个让李潼颇觉耳熟的名字,叫做田归农,以至于李潼看到他后就颇感亲切。田归农年近四十,本来还在关城中筹措食料、安排营地,得知雍王殿下登塬后,忙不迭匆匆出陪,作为向导,为雍王讲解潼关周边地势并关隘防务。
李潼一边听着,一边在塬上观望地形。麟趾塬上种植着大片的槐柳桑柘并果木,眼下虽然还是草木凋零,但也可以想见到了盛夏时节,必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
按照田归农的讲述,这些林木都是潼关守卒们守关之余栽种起来,寻常时节既可以蓄养土壤,长成之后还能各种收成贴补军用。
听到这里,李潼也不免感慨古人在水土保持上,倒也并非全无概念。虽然受限于时代,没有后世那种成系统的先进技术,但也能因地制宜,做到一举多得。
兴致所至,李潼又问了这个田归农几个问题,发现其人果然不负其名,虽然身为关将,但是对农林事务却颇为精通,各种相关的知识与技术随口说来,起码是满足了一把李潼的求知欲。
李潼本身虽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但老实说对于各种农桑技术的了解也真是马马虎虎。毕竟后世物质资源更加丰富,人的分工也更加明确,他本身又没啥田园牧歌的情调,除了种过几盆仙人掌,对于农桑事务了解的真是不多。
察觉到田归农有此艺能,李潼便不免认真打听一下这个田归农的履历,才知其人可以称得上是老潼关了。生长于斯,任事于斯,前前后后十几年之久,一直到去年老将入朝,便被就地提拔为潼关镇将。
此行前往关中,本就是打算长期的经营,所以李潼对于各类农牧人才也都有着极大的需求。原本他是打算占住潼关之后,把镇将直接打发回朝,但在了解到这个田归农才不限于一用之后,心里便动了招揽想法。
“田将军久任关要,职内已经无缺,难得才不拘一,有触类旁通之巧,实在让人颇有遗才之感。”
想到这里,李潼便对田归农微笑说道。
田归农闻言后,脸上也流露出几分由衷的笑容,抱拳道:“殿下言重了,卑职生长于斯,国恩授用之外,更有一份乡情牵扯,事中惟求周全,实在不敢妄称才器过人。”
“有情才能专注,用心自有所得!”
李潼听到这话后,又微笑说道,眼见天色已晚,便不再逗留于外,让亲从们牵过马来,策马向塬下行去,并特意吩咐田归农跟随自己身后,以备询问。
其余众将眼见雍王殿下毫不掩饰对这个关将田归农的赏识,一时间也是不免犯了迷糊,搞不清楚雍王择才任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并也暗暗对这个田归农留了心,想要搞清楚其人身上究竟有什么特质与自己有相通之处。
当一行人返回塬下潼关关城的时候,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将士们虽然已经入关,但关城前仍有辎重车队正在排队入城。
此时关城内守卒们也已经备好了餐饮食料,众人入城便可就食。当然能够享受这一待遇的主要还是将校军官,则仍然需要自治餐食。
军队加上随军力役足有七八千众,牛马畜力更多,后路大军还要陆续赶来,真要完全由潼关供应,再多的储备也不够。毕竟潼关也是畿内正经的关防,不是什么招待所。
行军途中,餐食不求精致,简便用餐之后,李潼便开始听诸军汇报军情。
契苾明等今次南来,率领了六千军众,以骑兵为主。
至于后路人马,也在向蒲州进行转移,届时将从蒲津直接渡河,进入关中的同州,即就是故称三辅之地的左冯翊,届时便可与河南西进入关的大军将西京长安南北合围。
李潼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关中并非边远险地,此番定乱意在宣威,倒也不必强求什么奇兵险谋,中规中矩的行军即可。
他之所以率领前路军众先行一步,主要还是担心遥控操作玩的太骚,或会发生什么不可控的变数。他所率前军,也主要是以骑兵为主,即就是原本北衙的千骑。
至于后路人马,主要由副总管唐先择统筹率领,次第进入关中。
关于人员的构架,基本上也都是能用的全都用上,诸如政变前后所招揽的两衙将领薛讷、桓彦范、高志聪、田宣仪等,千牛卫旧部李湛、赵长兴、杨放等,还有郭达、杨显宗、李葛、苏三友等暗中收聚的人才。
这些人也都有一个奇妙的规律,那就是跟自己关系越亲近,职位反而算不上太高。像郭达、杨显宗这些人,眼下都还没有独领一军的资历,所以李潼也只是暂时将他们蓄养在自己的亲军里,并没有急于拔授。
造成这种现象的,归根到底还是他的经营仍然不够深刻,门生故吏的成长速度跟不上他的势位递增。当然这一点也算不上什么,这些人微时相从,接下来肯定能够得到快速的成长,只不过他眼下新掌大军,不便留下一个大树恩幸、打压异己的形象。
由于亲信们眼下限于资历还不能大肆提拔,所以李潼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控制住整支关内道大军。行军总管一级的,唯唐先择、薛讷、桓彦范等寥寥几人而已,朝廷还是在队伍中安插了几人。
眼前的契苾明等远代北道诸行军总管,也还称不上完全的降服。此前诸将不敢轻言军务,相见几个时辰后,心里应该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于是李潼便又故事重提,询问他们各自对于之后定乱的想法。
契苾明率先发声道:“关中久为帝宅,虽有民乱,小患而已,且镇且抚,应以抚为先。若刀兵大动,归安艰难之余,末将恐塞上边胡闻乱窃喜,或将有窥伺之谋!”
李潼听到这话,不免大为赞赏。蕃将为人所诟病,主要是贪功忘命、不恤士力,并以狠为忠,嗜杀为勇,若是用在边地痛杀贼胡,那自然没什么。可如果屠刀举向境内,则就必须要警惕了。
契苾明能够顾及到这一点,特别是没有忽略塞胡的隐患,这确是大合李潼的胃口,心里已经决定初步接纳其人,并且打算之后将契苾明任用在自己所兼领的北庭都护府方面以备胡寇。
曹仁师也不甘示弱,紧接着说道:“虽然说仁抚当先,但威震也不可松懈。乱民势虽乌合,可胆敢擅犯典刑,也不可不制。关内多豪勋之家,难免恃勇骄狂,若不能将其凶焰慑服,则不可称定乱于终!”
李潼闻言后,不免更加的笑逐颜开,只觉得这个曹仁师可真是个机灵鬼,起码在打压关陇勋贵这一点上,真是值得大用。
原本他还在考虑该让谁留守潼关,以堵住关陇勋贵卷货东逃的路线,现在看来,曹仁师倒真是一个合适的对象。这山东佬儿对关陇勋贵们的恶意,真是没得说。
眼见两人进言都得雍王欣赏,其余众将也都纷纷发声。很快,一个初步的意向便达成,派遣诸路军使巡告各州严守境域,等待大总管军令召集,同时与窃据西京的乱众进行初步的接触,凭其态度制定接下来的攻抚战术。
这一决策虽然看起来有些保守,不太符合王师大军汹涌而来的气势,但毕竟乱徒们把控着西京,真要惹急了,一把火烧了两大内乃至于东退直接挖了几座皇陵,这责任谁都负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