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东域鸡肋,大军难通
于光禄坊蕃国公主邸中接受了其人所献图籍之后,李潼也抽出时间来着重了解了一下这个所谓蕃国东域具体的方位与范围。
讲到大唐对于周边境域的了解与记录,就连李潼这个来自后世的人都不得不为此点个赞,实在是翔实有加。
大唐的开放与包容,绝不仅仅只是两市那些骆驼商队与当垆卖酒的胡姬们能够完全代表的。
每有番客远来,如需官方接待,首先关心的并不是其人所携何种方物进献,而是其国位处何乡、风俗人口如何,以及距离大唐有多远。这一类的情况,统统都有官员负责记录,并将记录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并妥善收藏。
不仅仅官方态度如此,民间对于周边未知的区域也都充满了好奇心,对外来的事物并非一味警惕排斥,而是积极的进行了解,并有选择的进行接纳。
这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在农耕文明的政权中是颇为罕见的。如果说汉唐壮在开辟,那么隋唐就是通过这种强大的自信心,成为中古时代整个世界的中心区域。
可是中古时代结束后,这种对外的开拓、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就转为一种内敛的态度,好奇不复、进取不复。直至封建时代末期,更完全僵化为一种妄自尊大,已经丧失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丧失了对自身准确的评价。
有关蕃国东域的细致了解,李潼所采阅的资料还非本朝的记录,而是前隋一些图籍。本朝初期重点在于攻略突厥以及高句丽,随着吐蕃崛起、兼并吐谷浑而成为严重边患,所关注的重心也主要集中在陇右以及蜀中的西北等与吐蕃势力直接接壤的地区。
川西藏东这一片地区,有大量的生羌部族杂居,局势多有混乱,与大唐官方的互动也并不密切,所以新的记载并不多。
倒是前隋之际,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动乱,中原王朝帝国再创,大有万国来朝的雄壮气势,所记载的胡情形势要更加的详细丰富。
通过翻阅这些旧籍,李潼也了解到在蕃国公主领邑这片区域中,在隋时还存在大大小小十几个邦国,诸如附国、东女国等等,都曾有入贡隋朝的记录。
了解到这些后,李潼也不由得感慨,本朝立国虽然已近百年,但较之隋朝最强盛的时期仍有不小的差距。这并不是说前代帝王能力不行,关键就在于大唐立国以来,便几乎没有什么长期休养的时间。
武德年间仍是隋末乱世,天下群雄争霸不休,隋朝积储几乎在这乱世战争中消耗一空。贞观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凶悍寇入关中,迫使太宗皇帝签订城下之盟。
而短短几年之后,大唐国力稍有恢复,便掀起了攻灭东突厥的大战,之后又是薛延陀、西域诸国、高句丽等等,几乎无年不战。
秦皇有六世余烈,汉武有文景之治,就连隋炀帝都有一个开皇积储,而唐太宗李世民除了一个隋末残破世道之外,只背负着玄武门事变这一原罪,最终开创出大唐煌煌伟业!
后世常用一些比较浅显的籍户、贡赋等指标,以偏概全的去论证贞观之治是个假盛世,配不上史籍中享誉崇高的评价,这也真是王八蛋的王八说法。
贞观时期,民生的确是不如一些全力休养生息的时期,但这也并不是贬低贞观之治的理由,唐太宗文治武功的确是帝王中的翘楚,明君中的明君。远不是隋炀帝这种宏于大计、短于实际的亡国之君能碰瓷的。
了解了蕃国东域的情况后,李潼也明白了为何这蕃国公主如此大气,仅仅短见几面便将其封领尽数捐献,即便是献来,行台也很难加以实际的统治。
反而如果行台要凭此境给吐蕃本土施加掣肘、搅乱的话,还需要在政令以及个人的名位待遇上,给这位蕃国公主加大扶植的力度。
当然这对李潼而言,也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问题,他既然决定要接纳这位蕃国公主,就已经有打算要对之优加礼待、千金市马骨,使之成为诸蕃***首领的一个榜样。
于是,过了没几天,李潼便着人入坊,将这位蕃国公主请入皇城行台中来,要与之正式讨论其封邑经营的问题。
终于得以正式前往行台陈述计议,叶阿黎心中也高兴不已,很快便在使者的引领下进入了皇城中。
皇城位于门下省的政事堂中,除了雍王以外,堂中还有其他几人在座,一同等待这位公主的到来。
其中一个就是前宰相陆元方,接下来李潼打算将陆元方派往益州担任大都督府长史。至于汉王李光顺,既有家事的问题,再加上本身也不愿再远事蜀中,之后便长留京中,帮助西京国子监祭酒杨再思准备行台才选事宜。
叶阿黎今次出门,因为要谈公事,所以是一身偏中性的翻领蕃服打扮,自有一番英姿飒爽的气质。尽管是以女身登堂,但与厅堂整体氛围并不违和。
彼此见面,短作寒暄,李潼便直接问道:“蕃国将东域授给公主,公主具体能得几分自主。若蕃国决意将之收回,刀兵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正式的手段。”
讲到正式的话题,叶阿黎精神也是一振,闻言后便解释道:“蕃土朝纲政令,俱有别于大唐。虽然蕃人蕃土,俱为赞普所领,但各家分得之领邑领民亦是世袭。虽谋逆之大罪,赞普不可私兵讨之,需集聚王臣、邦主议盟誓约,得群众许可再作誓言,只杀此家,不涉其余。谋逆之罪,亦有杀首恶亦或绝其嗣的区别……”
叶阿黎将吐蕃国中的议盟传统并形式规令都详细的解释了一番,也让李潼对吐蕃这个政权的了解更加透彻。
此前他觉得吐蕃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军国政权,但听到其君臣关系是这样一种模式,似乎更偏向于春秋时期的封建贵族联合体。
赞普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却并不能集权于一身,将土地与人口赐给诸贵族,以换取这些贵族的效忠。而贵族除了世袭封邑之外,还依照身份的高低有着不同程度的法律豁免权,甚至于就连谋反这样的大罪,只要本身实力够强,都有可供商榷的空间。
当然,先周的封建制还有着一整套的礼法作为约束,虽有礼乐崩坏,诸侯争霸、挟天子以自重,但吐蕃与之整体还是不同。
吐蕃的贵族主要是军事贵族,诸如权倾几十年的噶尔家族,虽然国中自上到下人人厌之,但又无可奈何。叶阿黎虽出身老牌氏族,却被逼得国中无处容身。
叶阿黎讲述这些,主要也是在说明,就算吐蕃王室不能容她,但所赐封出的领地也不能轻易的收回。除非她已经彻底背叛了赞普,或者其行为已经触犯到了吐蕃贵族们的整体利益,否则东域这片土地,她及她的子孙就能永远继承下去。
眼下虽然她将东域版籍投献雍王,但这也并不属于背叛赞普,毕竟她入唐本就赞普王命着其和亲唐国。
当然,尽管叶阿黎对吐蕃的盟誓传统介绍的很郑重,但李潼自己心里清楚,所谓的规矩,只是彼此力量还不足以直接吞没对方的情况下、彼此各作妥协的一个说法。真要实力足够,可以无所顾忌,谁还管那套。
叶阿黎的东域封地,大体上就是后世民国时期的西康省,夹在四川与西藏之间。
眼下吐蕃之所以将这一片领地分封给叶阿黎,从地理上而言,也是因为这一片土地地处横断山脉之间,就算吐蕃想要实施有效的管理也很困难。
特别自康延川以东,沟岭险峻,道途崎岖,吐蕃就算驻军于彼,也仅仅只是征收一些物料。且当地土羌部族闹乱不断,仔细算起来,驻军加上平叛的消耗,反而是有些入不敷出。
当然,这一片区域也并非没有意义,地处唐蕃商道的中心地带,是吐蕃对外交流、特别是引进大唐物资的重要渠道。控制住了此处,就等于控制住了整条茶马古道。
若从军事形势而言,大唐如果能够控制东域地区,西进可以直接威胁吐蕃腹心之地的卫藏四茹,北上可以通过生羌领地截断白兰羌故地,从而内外夹击吐谷浑。南下还可以辐射到南诏地区,对山南统治有着极大裨益。
但这些构想,也都只存在于理论中。早在永昌年间韦待价西征战败,武则天便曾动念大征蜀中之民以讨伐蜀中土羌,从而遏止吐蕃凶焰。但大军进退、山路开辟,所需要的投入是海量的,谋论多时,最终也只能无奈放弃。
总而言之,这片区域战略价值虽然不小,但性价比太低。中唐名将韦皋节度蜀中时,虽然大破吐蕃、壮功于川西,但那是在陇右这一重要战略地失去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如今陇右局面大好、兵事大修,李潼也并不急于在川西开辟第二战场,他准备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去深刻影响吐蕃国内情势。
两国交战,未必只有刀兵,如今吐蕃赞普之上还有一位王母,频频征战丁男损失极大,再加上所兼并的孙波又是一个传承悠久的女权社会,如果能在吐蕃国中培养出一批拳师,这绝对是一件非常欢乐的事情。
讲到大唐对于周边境域的了解与记录,就连李潼这个来自后世的人都不得不为此点个赞,实在是翔实有加。
大唐的开放与包容,绝不仅仅只是两市那些骆驼商队与当垆卖酒的胡姬们能够完全代表的。
每有番客远来,如需官方接待,首先关心的并不是其人所携何种方物进献,而是其国位处何乡、风俗人口如何,以及距离大唐有多远。这一类的情况,统统都有官员负责记录,并将记录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并妥善收藏。
不仅仅官方态度如此,民间对于周边未知的区域也都充满了好奇心,对外来的事物并非一味警惕排斥,而是积极的进行了解,并有选择的进行接纳。
这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在农耕文明的政权中是颇为罕见的。如果说汉唐壮在开辟,那么隋唐就是通过这种强大的自信心,成为中古时代整个世界的中心区域。
可是中古时代结束后,这种对外的开拓、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就转为一种内敛的态度,好奇不复、进取不复。直至封建时代末期,更完全僵化为一种妄自尊大,已经丧失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丧失了对自身准确的评价。
有关蕃国东域的细致了解,李潼所采阅的资料还非本朝的记录,而是前隋一些图籍。本朝初期重点在于攻略突厥以及高句丽,随着吐蕃崛起、兼并吐谷浑而成为严重边患,所关注的重心也主要集中在陇右以及蜀中的西北等与吐蕃势力直接接壤的地区。
川西藏东这一片地区,有大量的生羌部族杂居,局势多有混乱,与大唐官方的互动也并不密切,所以新的记载并不多。
倒是前隋之际,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动乱,中原王朝帝国再创,大有万国来朝的雄壮气势,所记载的胡情形势要更加的详细丰富。
通过翻阅这些旧籍,李潼也了解到在蕃国公主领邑这片区域中,在隋时还存在大大小小十几个邦国,诸如附国、东女国等等,都曾有入贡隋朝的记录。
了解到这些后,李潼也不由得感慨,本朝立国虽然已近百年,但较之隋朝最强盛的时期仍有不小的差距。这并不是说前代帝王能力不行,关键就在于大唐立国以来,便几乎没有什么长期休养的时间。
武德年间仍是隋末乱世,天下群雄争霸不休,隋朝积储几乎在这乱世战争中消耗一空。贞观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凶悍寇入关中,迫使太宗皇帝签订城下之盟。
而短短几年之后,大唐国力稍有恢复,便掀起了攻灭东突厥的大战,之后又是薛延陀、西域诸国、高句丽等等,几乎无年不战。
秦皇有六世余烈,汉武有文景之治,就连隋炀帝都有一个开皇积储,而唐太宗李世民除了一个隋末残破世道之外,只背负着玄武门事变这一原罪,最终开创出大唐煌煌伟业!
后世常用一些比较浅显的籍户、贡赋等指标,以偏概全的去论证贞观之治是个假盛世,配不上史籍中享誉崇高的评价,这也真是王八蛋的王八说法。
贞观时期,民生的确是不如一些全力休养生息的时期,但这也并不是贬低贞观之治的理由,唐太宗文治武功的确是帝王中的翘楚,明君中的明君。远不是隋炀帝这种宏于大计、短于实际的亡国之君能碰瓷的。
了解了蕃国东域的情况后,李潼也明白了为何这蕃国公主如此大气,仅仅短见几面便将其封领尽数捐献,即便是献来,行台也很难加以实际的统治。
反而如果行台要凭此境给吐蕃本土施加掣肘、搅乱的话,还需要在政令以及个人的名位待遇上,给这位蕃国公主加大扶植的力度。
当然这对李潼而言,也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问题,他既然决定要接纳这位蕃国公主,就已经有打算要对之优加礼待、千金市马骨,使之成为诸蕃***首领的一个榜样。
于是,过了没几天,李潼便着人入坊,将这位蕃国公主请入皇城行台中来,要与之正式讨论其封邑经营的问题。
终于得以正式前往行台陈述计议,叶阿黎心中也高兴不已,很快便在使者的引领下进入了皇城中。
皇城位于门下省的政事堂中,除了雍王以外,堂中还有其他几人在座,一同等待这位公主的到来。
其中一个就是前宰相陆元方,接下来李潼打算将陆元方派往益州担任大都督府长史。至于汉王李光顺,既有家事的问题,再加上本身也不愿再远事蜀中,之后便长留京中,帮助西京国子监祭酒杨再思准备行台才选事宜。
叶阿黎今次出门,因为要谈公事,所以是一身偏中性的翻领蕃服打扮,自有一番英姿飒爽的气质。尽管是以女身登堂,但与厅堂整体氛围并不违和。
彼此见面,短作寒暄,李潼便直接问道:“蕃国将东域授给公主,公主具体能得几分自主。若蕃国决意将之收回,刀兵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正式的手段。”
讲到正式的话题,叶阿黎精神也是一振,闻言后便解释道:“蕃土朝纲政令,俱有别于大唐。虽然蕃人蕃土,俱为赞普所领,但各家分得之领邑领民亦是世袭。虽谋逆之大罪,赞普不可私兵讨之,需集聚王臣、邦主议盟誓约,得群众许可再作誓言,只杀此家,不涉其余。谋逆之罪,亦有杀首恶亦或绝其嗣的区别……”
叶阿黎将吐蕃国中的议盟传统并形式规令都详细的解释了一番,也让李潼对吐蕃这个政权的了解更加透彻。
此前他觉得吐蕃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军国政权,但听到其君臣关系是这样一种模式,似乎更偏向于春秋时期的封建贵族联合体。
赞普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却并不能集权于一身,将土地与人口赐给诸贵族,以换取这些贵族的效忠。而贵族除了世袭封邑之外,还依照身份的高低有着不同程度的法律豁免权,甚至于就连谋反这样的大罪,只要本身实力够强,都有可供商榷的空间。
当然,先周的封建制还有着一整套的礼法作为约束,虽有礼乐崩坏,诸侯争霸、挟天子以自重,但吐蕃与之整体还是不同。
吐蕃的贵族主要是军事贵族,诸如权倾几十年的噶尔家族,虽然国中自上到下人人厌之,但又无可奈何。叶阿黎虽出身老牌氏族,却被逼得国中无处容身。
叶阿黎讲述这些,主要也是在说明,就算吐蕃王室不能容她,但所赐封出的领地也不能轻易的收回。除非她已经彻底背叛了赞普,或者其行为已经触犯到了吐蕃贵族们的整体利益,否则东域这片土地,她及她的子孙就能永远继承下去。
眼下虽然她将东域版籍投献雍王,但这也并不属于背叛赞普,毕竟她入唐本就赞普王命着其和亲唐国。
当然,尽管叶阿黎对吐蕃的盟誓传统介绍的很郑重,但李潼自己心里清楚,所谓的规矩,只是彼此力量还不足以直接吞没对方的情况下、彼此各作妥协的一个说法。真要实力足够,可以无所顾忌,谁还管那套。
叶阿黎的东域封地,大体上就是后世民国时期的西康省,夹在四川与西藏之间。
眼下吐蕃之所以将这一片领地分封给叶阿黎,从地理上而言,也是因为这一片土地地处横断山脉之间,就算吐蕃想要实施有效的管理也很困难。
特别自康延川以东,沟岭险峻,道途崎岖,吐蕃就算驻军于彼,也仅仅只是征收一些物料。且当地土羌部族闹乱不断,仔细算起来,驻军加上平叛的消耗,反而是有些入不敷出。
当然,这一片区域也并非没有意义,地处唐蕃商道的中心地带,是吐蕃对外交流、特别是引进大唐物资的重要渠道。控制住了此处,就等于控制住了整条茶马古道。
若从军事形势而言,大唐如果能够控制东域地区,西进可以直接威胁吐蕃腹心之地的卫藏四茹,北上可以通过生羌领地截断白兰羌故地,从而内外夹击吐谷浑。南下还可以辐射到南诏地区,对山南统治有着极大裨益。
但这些构想,也都只存在于理论中。早在永昌年间韦待价西征战败,武则天便曾动念大征蜀中之民以讨伐蜀中土羌,从而遏止吐蕃凶焰。但大军进退、山路开辟,所需要的投入是海量的,谋论多时,最终也只能无奈放弃。
总而言之,这片区域战略价值虽然不小,但性价比太低。中唐名将韦皋节度蜀中时,虽然大破吐蕃、壮功于川西,但那是在陇右这一重要战略地失去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如今陇右局面大好、兵事大修,李潼也并不急于在川西开辟第二战场,他准备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去深刻影响吐蕃国内情势。
两国交战,未必只有刀兵,如今吐蕃赞普之上还有一位王母,频频征战丁男损失极大,再加上所兼并的孙波又是一个传承悠久的女权社会,如果能在吐蕃国中培养出一批拳师,这绝对是一件非常欢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