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祖孙一体,荣辱与共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听到圣人表态并不会真的对西康出兵的时候,太皇太后心里本来是颇感欣慰,觉得皇帝虽然不免年轻气盛,但也缜密谨慎,并不会妄自尊大到罔顾现实的制约。
  但她却没想到,这小子心里其实存着一个更加狂妄、凶险的念头,居然想要亲征青海!
  因此在听完李潼的话后,武则天脸色便陡地一变,直接摆手摇头并语调坚决道:“不可、这绝对不可!”
  对于他奶奶这一态度,李潼也并不感到意外。御驾亲征虽然听起来威风,但在现实处境中,却绝对谈不上是什么好事。
  太过久远或是后世一些事件不说,单单近代中、前隋隋炀帝因好战亲征致使天下大乱并最终亡国,甚至就连本朝太宗皇帝,虽然在正式履极之前也曾有征战天下、大破隋末各方豪强的辉煌战绩,但在履极之后亲征高句丽,那战果也实在是一言难尽。
  战争本就蕴藏着极大的凶险,而身为皇帝,不说文治武功有多么的辉煌出色,保障自身的处境安全便是对邦家社稷最基本的责任感。
  因此当李潼做出要亲征青海的决定时,便知道一定会遭到强烈的反对,无论是朝堂中还是家人们,只怕都鲜有人会表示支持。
  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解释自己打算这么做的原因,武则天已经瞪着眼、一脸气恼的指着他说道:“天子自有居处,岂能轻易出入!你作这样的轻率之想,将家国安危置于何地?”
  “我、请祖母容我……”
  “不必多说!任你如何辩言,这件事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答应!青海得失虽重,但并不值得我大唐圣人为之以身犯险。哪怕社稷存亡攸关,仍需朝中所养士力慷慨捐身,君王只需持符守庙,与家国社稷共此兴衰!”
  武则天一脸冷峻,不负往日的恬淡安详,甚至都恢复了几分旧年临朝称制的女皇风采,根本就不愿听李潼的解释。
  只是在表达完自己的态度之后,她又握起了李潼的手,语调略有缓和,但意思却仍笃定:“慎之啊,你并不是一个狂妄慕虚之人,你祖母也并不是要阻你成就大事。往年社稷板荡、邦家动摇,全凭你奋力勇争,唐家天命才得以存续复兴。那时处境万难,不争则殆,舍你之外,宗家已经无人可以仰仗,为保宗庙不堕于地,所以要不畏凶险、以命相搏。但如今世道井然,兴治有望,绝对没有让天子复为亡命的道理!我虽然不知你具体谋计为何,但无论何种图计,需要我大唐圣人承担这样的风险,不如不作!”
  “祖母爱我深切,恐我一身有失、摇撼社稷安稳,这一份深情,我当然明白。”
  在低头听完他奶奶一通反对之辞后,李潼才终于有机会开口说话:“我之所以要作这样的构计,并不是妄自尊大、小觑凶险。至于我究竟是否需要亲往,这也并不是计议必须,仍在可否之间……”
  武则天听到这里,神情才变得更加缓和起来,拍着李潼的手背闻声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更不该去了。你是唐家的天子,并不是战阵的斗将。那蕃国的钦陵,于其国不过一介悍臣,于我国则边中巨寇,或是作恶猖獗、必欲诛之,你身为天子,若能趁时趁人,自当降敕遣众杀之,若时机不备、战士不勇,亦需暂作隐忍。道义之主若同巨寇争勇,这并不是威武煊赫,而是自甘堕落啊……”
  “祖母所言,俱是至理。无论我有无炫耀夸武的私心,都应该闻道而止。但这一次亲身赴边,也并非只唯青海一事,更有彰我唐家天命、宣达内外王治章轨的意义。”
  李潼刚一表示仍不愿意放弃这一想法的意思,便见武则天淡眉又是一扬,连忙又快速说道:“祖母请稍安勿躁,容我将胸中所计稍作坦陈,若祖母仍然不允,我自安居帝苑,不敢违背亲命!”
  武则天眉头深皱着,但仍是强忍劝言,有些生硬的点头示意李潼讲下去,让人心里还是打定主意,不管这小子如何的巧舌如簧,只当他是放屁,绝不松口答应。
  总算争取到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李潼将心中思绪稍作整理,然后才又开口继续说道:“先王创业肇基,内讨贼寇、外征不恭,至于天皇之季征灭高句丽,我大唐天威雄极一时。然不久之后,边衅复生,西蕃悍国挑衅青海,突厥余孽滋生漠南。而后三十年间,外不称安,内不称靖,盛极之衰、使人心痛……”
  武则天听到这里,神情不免就变得尴尬起来。虽然圣人言中并不明说,但大唐在边事上的急骤衰落、她也的确是难辞其咎,虽然一些边事上的困扰早在天皇仍然在世时便已经暴露出来,可那时天皇已经病重、不能再正常处理军国事务,因此武则天也真不能厚颜辩解。
  而等到天皇宾天后的边事衰落,那更是武则天羞于言及的一个话题,被圣人这么直接说出来,登时便低头沉默下来。
  李潼讲这些,当然不是要跟他奶奶说旧账,所以相关话题也只是浅尝辄止,旋即便又继续说道:“我幸生于天家,并最终得继宝位,先人亲长们的荫泽、一身领受。既然承受了这样一份荣耀与重任,那开元新世社稷之所兴衰,则唯我一身、绝不能推疚于人。”
  讲到言辞的技巧,李潼当然是个中高手。他奶奶态度这么坚决的反对他亲征青海,接下来无论他摆出怎样充足的理由,说服力都不会太高。
  所以首先便要瓦解他奶奶的心防,故意提起这些旧事,让他奶奶心生羞惭,我虽然继承了皇位,但也是你们两口子的接盘侠,你们没有能力处理好的事情,现在都落在了我的肩上,而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让大唐重新恢复富强。
  作出了这些铺垫后,李潼才又讲起他具体的考量:“过往年岁,内外事务不失才长担当,即便没有大的兴创,亦可中道维持。但时入开元,恩长选拔可推重用的才力之士渐有凋零,后继者虽层出不穷、可以勇当事务,但想要独当一面、为国柱石,仍待磨练成长。青海之得失,所涉深远重要,非肱骨不能任之,但如今朝中诸士能当雄计者,仍是有欠良选……”
  李潼所说的这个理由,也算是真假参半。如今朝中能够独当一面的才力之选当然不乏,也的确没有达到需要皇帝亲自出动的程度。
  但话又说回来,收复青海乃是开元以来朝廷第一次对外大计,选择什么人主持此事,不独关乎到此番大计的成败,更能影响到接下来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朝情局面。
  从李潼内心而言,他当然是希望能够由自己挑选并一手提拔起来的臣员主持此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朝情大势不受太多旧日人事的牵绊与影响。
  但他所提拔的诸臣员,要么已经有重任在身,要么资历仍浅、难以独力担当此事。须知收复青海不仅仅只是一项单纯的军事任务,更是一次非常复杂的区域政治博弈。
  就算李潼肯提拔下僚、并且知人善用,所选拔出来的大将才能足够,但其威望能不能慑服诸军?
  须知第一次青海大战的大非川一役,就存在着主将薛仁贵与副将郭待封之间龃龉杂生,以至于前后军伍配合不足,从而被钦陵抓住时机,分头击破。
  皇帝御驾亲征,虽然会让战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但同样也能极大程度的避免诸将不睦、各自为战的情况发生。
  人有七情六欲,难免高低攀比,特别是在这样的边事大计当中,一念的计较可能就会影响之后几十年的人生际遇。
  李潼就算觉得自己魅力足够,选用诸将都会对他忠心耿耿,但也不觉得凭其人格魅力就能让诸将连彼此间的较量攀比现象都完全杜绝。
  所以前往陇右去镇场子,也是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之一。内部的矛盾与竞争可以有,但也需要及时的疏导与限制,让内部的竞争呈一种良性状态。
  当武则天听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知该要如何反驳。人事问题是掌权者第一要务,皇帝如果觉得朝中没有合适的人选主持此事,那其他人无论再作何样的推荐都会显得不合时宜。
  当然仅仅只是这一个理由,也是太过单薄。难道皇帝不能亲自坐镇,边计就无一可以规划?那高宗年间所开拓的广袤疆土,又是如何得来?
  “垂拱以来,朝廷凡所羁縻封授多有混乱,胡酋之班序高低亦不足作为谋略凭证。旧者朝廷对外不争,暂时也只能承故积弊。但如今则就需要庄重审定,不容混淆,如此营边抚远才能有的放矢、善借胡力,可以事半功倍。”
  其实相对于具体的收复青海的战略目标,整顿羁縻秩序才是李潼今次要亲自赴陇的主要原因。青海方面战略局势相对已经比较明朗,钦陵虽然凶悍可畏,但噶尔家整体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支持其再同大唐精锐尽出的大势向抗衡。
  可收复青海后该要如何治理,又如何处理与周边胡部邦国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吐蕃的反扑,乃是整个战略中的主要内容。
  有关大唐的羁縻策略,李潼此前也进行过许多调整,但像基本的封建礼命、册授享国等事务却触及不深。说的更简单一点,那就是针对这些胡酋蕃君们的具体等级与待遇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章程。
  这方面的制度混乱,当然也不是李潼的锅,主要还是他奶奶以及武氏诸王留下的烂摊子。
  当年武则天急于称制履极,但在对外的经略又是一塌糊涂,想要营造一个万国来朝、诸蕃君酋首们朝贡拥进的假象,只能通过其他的手段达成。
  武氏诸王中的武承嗣便长期担任礼部尚书与宰相,主要负责这方面的造势,那真的是别管你势力大小,只要你站个人场,就有七十五块钱。而武承嗣也在当中大肆抽水,日进百万那都是少说的。
  大唐的羁縻秩序,可不只有恩义宽大一方面,更包含着对诸羁縻势力的强弱判估与管制策略。若满朝入贡者一水的胡王,看起来倒是热闹,可更深一层的意义已经荡然无存。
  李潼掌权以来,虽然也处理了一些太挑的胡部势力,但武周一朝所积攒下来整体上虚高的封授水分却还没有去挤榨出来。毕竟当时大唐以休养为主,并不适合撩拨胡情。
  可现在既然要走出去,相关问题自然要审定清楚。所以李潼赴陇,也是要借着收复青海此事,重新制定一个大唐的羁縻秩序,有能有力又忠勤唐皇王命者自然居上,有名无实者则就需要黜落惩戒。
  当李潼将他这一番理由讲述完毕后,虽然武则天仍不觉得这些理由足够充分、需要皇帝亲赴陇边,但也已经不再是一副坚决反对的态度。默然良久之后,她才又开口说道:“皇帝西行,那国中时局又该如何维稳?当下局面得来不易,若因边中事务害此大局,实在是得不偿失……”
  “所以我也要恳求祖母支持我,待我赴陇,恳请祖母能够暂时临朝监国。”
  李潼又望着武则天,郑重的说道。
  武则天听到这话,身躯顿时一震,两眼直直望着李潼,嘴巴微微张开着,但却迟迟发不出声音。而李潼则握住他奶奶的手,继续正色说道:“祖孙一体,荣辱与共。若无祖母在后为我强大后盾,我也实在不敢轻率赴边。”
  武则天听到这话,仍是没有发声回答,只是那苍老深陷的眼眶中蓄满了泪水,并很快涌落出来,良久之后才覆面长叹一声,颤声说道:“莫笑阿武绝情,有此一孙,人间并不薄我……慎之啊慎之,你祖母并不以人事夸美,但唯我孙,让我尚能为人道接纳……”

章节目录